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高中語文教學的目標價值取向(網友來稿)

高中語文教學的目標價值取向(網友來稿)

張宏偉

高中語文教學的目標價值取向(網友來稿)

         教育是通過有目的的教育和訓練使人成長的過程,教育的本質是提升人的精神本質。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標準價值觀的核心。《新課標》在教學“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總之,就是要“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貫徹和落實新課程標準,我們認為應從這樣幾方面入手:

         一、語文教學要提倡有教具語文教學。使用教具以小學識字階段為最多,到了初中即已難見,高中幾乎絕跡。其實,教具直觀性強,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這既便於教師講授,又便於學生理解,因此中學教學是缺不得的。

        説明文大體能夠藉助於教具,其他文體的課文也有不少的能借助於教具。如《故都的秋》、《再別康橋》可藉助於畫,《巴爾扎克葬詞》、《阿Q正傳》可藉助於像,《赤壁之戰》可藉助於圖,《琵琶行》可惜助於聲,應用文《合同》、《簡報》則可藉助於實物。這裏的關鍵是教師應建立起千方百計地使用教具的意識並勤於動手。隨着電腦走進課堂,每個語文教師必須儘快地學會和使用這個無與倫比的現代化大教具,從根本上改變中學語文教學呆滯的課堂面貌。

        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於學生語文學習的特殊意義有兩方面尤其需要注意:

        1.引導學生運用現代新型信息傳遞手段學習語言,符合未來信息社會的人對文化教育的新需求,即未來文化教育活動中人的主體性越來越強烈。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現代和未來社會的人在文化教育活動中產生了越來越強烈的主體性要求。

        2.讓學生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學習語言,更能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新型信息傳遞手段之運用既順應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增強主體性的要求,自然也就最充分地適應學生個別差異。它衝破了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將語言實踐無限地延伸至一個廣闊的天地之中。在這個天地中,學生自己安排時間,決定要求,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特殊條件決定自己獨特的實踐方式、實踐內容。

         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能起到的作用很明顯地表現為: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加強語文感染力,增強語感;幫助理解,促進記憶,豐富想象,推動思維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適應個體差異,便於因材施教;促進學生自學,有利於人才成長

         二、高中語文要造句。由於工作的關係,我聽了很多節高中語文課,包括市、省級觀摩課和研討課,也包括青年教師創優課。不少的課是相當好的,單從訓練看,聽説讀寫都能到位,但幾乎無一例外的都缺少造句的練習。問之,則曰:“造句是小學的事,上了中學就不做了。”

       “就不做了”便對嗎?這個問題其實是不難回答的,只要看看眼下學生造句的實際水平就可以了。多年來語文界公認的一個事實是:現在的高中生常常説不出一句完整的話;大學生的文字表達水平殊堪憂慮。大學生文字表達水平低下溯其源還是中學,即中學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語文教師普遍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給詞語造句、按修辭造句、定句式造句及限字數造句等多種造句練習。

        《新課標》“課程目標”中對高中語文教學突出學生應該在五個方面獲得發展。其中最高發展目標是“表達與交流”,並對此作了9項要求。聽、説、讀、寫是學習語文最基本的四條途徑。人們學習語文的順序一般是先聽説,後讀寫,然後是聽説 讀寫的有機結合。聽説是基礎,讀寫是發展,二者之間存在着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辯證關係。葉聖陶説:“不善聽未必善讀,不善於説未必善寫,故應當一把抓”。今天的中學生正面臨一個日益開放的社會 ,經濟蓬勃發展,社交空前活躍,人際間的聯繫更加密切、頻繁。口頭語言作為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工 作、學習、生活最便捷的一種手段,顯然越來越重要。認清這一語言發展“行情”,克服重讀寫輕聽説的傳統 教學模式,及時開展聽説教學是一項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教學改革,它對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語文課堂教學方法要“活”。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間語言交際的過程,常常表現為以教師的情感為核心,進而形成師生對教材及師生間的情感體驗去作用於整個語文教學過程,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語文學科由於把一篇篇文章作為教學的基本單位,這就使教學過程難以形成嚴密的序列而常有一定的隨意性;語文教學是通過語言文字千變萬化的運用去接觸一個個千差萬別的學生,這就給語文教學過程帶來一定的靈活性,因此,語文教學過程非活不可,語文教學方法非活不可。近年來我國湧現出的教學方法大約一百多種,它們都是在一定範圍內的最優化,但真理是具體的,因而不可能有一種適合於一切情況的通用的教學法,真正掌握一種教學法的教師,他是會隨機應變的,他的教室裏是生氣勃勃的。你叫他換一種教學法,他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取其所長,舍其所短,同樣取得成功。總而言之,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果説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麼,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活”的核心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於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只有適合於那一特定氛圍之中,並在使用中效果顯著的教學法,才能稱為優化的教學法。 教有法而無定法,在千變萬化的現象中,規律是支配多變的'不變因素。

         新《語文課程標準》突出了四個理念,但貫穿整個語文課程的新理念卻是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傳授知識為本,或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以教師為中心,或是以學生為中心;是以被動接受性學習為主,或是以自主學習為主。這是新舊教學理念的分水嶺。

         教學重心要從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實現教學重心的轉移,就要如《語文課程標準》所言“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以上規定涉及學習興趣、自主意識、學習習慣、學習情境、學習方式諸方面,都屬於學生主體的意識和行為。

       當前,對“學生主體”談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的“議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層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僅此而己,實際上是把“主體”虛擬化、抽象化。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具體的人,是一個個有豐富的精神生活、藴涵着生命潛能的人。教師應深入瞭解學生,儘可能把學生和自己的距離拉近,使之感到親近;和教材拉近距離,使之感到親和;跟教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拉近距離,使之共振共鳴。而常見的語文教學卻是匆忙地將具體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一下子轉化為“用符號表現的專門知識。”為此,語文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生自己的生活為中介解決學生生活的多樣性、具體性和教材內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四、語文教學要着眼於閲讀、復歸於言語。 總的來説,中學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祖國母語,通過培養聽説讀寫能力來靈活自如地運用 漢語,使之成為人生的一項基本技能。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摒棄語文教學的應試理念,把聽説讀寫能力的 培養推到首要的地位。中學語文的聽説讀寫教學,有兩個途徑是不可逾越的:一是閲讀,二是言 語的科學分析。 

        語文教學應以閲讀為基本方法。培養語感是學好語文的前提,而閲讀正是培養語感的必要途徑。閲讀可分為默讀和朗讀。默讀的過程有思維的參考 ,伴隨着對課文的理解;朗讀的過程由於聲音的干擾,不利於思索,但容易激發情感,有助於對課文情境的體 驗。二者都可促進語感,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偏廢。教學中應改變對課文重思想分析和語法分析的習慣作法, 要求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閲讀--默讀和朗讀上,同時要求學生儘可能有意識地擴大課外閲讀,學生的語感就 能得到明顯加強,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就相應提高了。中學語文教學把閲讀放在首位,教師的工作重在指導學生對課文 的理解和體驗。

       現代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是把語言和言語區分了開來。簡單地説,語言的基本構成是詞彙和語法等,表現為一個民族 語言的基本材料和運用規則;言語則是個體對前者的運用過程及其結果。語言帶有相對抽象的理論色彩,而言 語則是生動活潑的,與每一個個體心理特點相聯繫的聽説讀寫行為及其結果(如文章、作品)。因此,現行的 語文應試教學,實際上是把漢語的詞彙和語法規則等這些主要屬於語言學理論研究的對象,當作了中學生的學 習重點,或是把生動個體的言語活動及其成果(如課文)分解成毫無生氣的語言材料和抽象理念(如中心思想 等),這對於中學生學習語文而言,無疑是痛苦而事倍功半的。中學生的任務應該是通過學習言語而掌握運用 語言的能力,即是學習課文,學會聽説讀寫,而非學習語文理論。當然在學習言語過程中要通過語法、詞彙這 些語言規則和材料來進行,但孰主孰次應是一目瞭然。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應該重視言語分析,即着 重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句子的言語語意,瞭解課文、句子的表意方法。瞭解它的言語交際功能及特點,以至於 掌握文章的作法,而不要再在思想內容和語言符號上打轉,不要以解題的技巧訓練來代替語感和聽説讀寫的訓 練。言語分析應成為語文教學走出迷途的又一塊試驗地。

         五、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思維、鑄進情緒、塑造人格。同一種教 材,有着千差萬別的處理方式;即使處理方式相同,課堂效果也完全可能迥然有別。因為教者的投入狀態、教學機敏等有很大差異。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材觀念,不能將語文教學視為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應是能力和素質 的訓練。這樣,在處理教材時,教師就變傳授而為引導學生操作,從根本上杜絕滿堂灌,這是創造性處理教材 的前提條件。

         1、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入語言的思維內容,去“複印”作者的思維軌跡,去分析 概括,去歸納演繹,去篩選辨別等。這裏必須注意兩點:一是教材的重點與思維訓練的重點並非一回事,思維 的重點就是教材裏思維密集的“地區”,比如質疑多、內藴豐富的地方。教師應把思維訓練的重點作為教學的 重點,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鑽研教材時,教師應努力發掘教材的思維密集區,多方設疑,從縱深角度拓 展。二是所謂教學內容的密度和容量,就不能用知識內容的密度和容量來衡量,而應用思維的密度和容量來衡 量。有的教師在課堂上什麼都講到了,殊不知這種面面俱到就等於什麼也沒講,因為學生的思維是空白,什麼 印象也沒留下。要切實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就必須在思維訓練的層級上狠下功夫,使學生養成閲讀的悟性, 形成思考鑽研的良好習慣。

        2、教師要在思維訓練的同時,運用各種手段 激發學生進入情緒體驗狀態,深刻地“複印”作者的情感軌跡,扮演教材裏的性格角色,使學生成為體驗的主體。沒有深切的感受,就不可能有深刻的認識;不能成為體驗的主體,也就不可能真正成為思維的主體。教師 應在下面的幾方面下功夫,激發學生的情感。首先,教師的教學語言應有強大的感染力量。教師的台詞應是生 動形象的文學語言,具有典雅感人的風格。教師的語調錶情應豐富生動,具有抑揚頓挫之美。教師的態勢語, 也應配合有聲語言,具有表演的感染功能。這三者的結合就使教學語言聲情並茂,教師也就進入角色扮演之中 ,產生強大的情感力量,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進入體驗狀態。其次,教師要善於巧設情境,營造氛圍。一堂 好的語文課應有情感的高潮,教師要將思維訓練與情緒感染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互動模式”,即情緒推動 思維,思維加強情感。而情感與富於形象性的情境分不開,情境的設置能調動想象,激發情感,而且啟發思維 。

        3、要在思維體驗的同時,挖掘教材的思 想內藴,引進生活教材,誘導學生成為思想的主體,即變教材裏的思想為自己的思想,將它轉化為觀念和人格 ,干預生活,影響自己的立身行事。在這裏,教師應抓住情緒感染的契機,進行誘導,讓學生體驗到滲透了高 尚人格的思想力量,模仿優秀的人格,進而塑造優秀的人格,培養豐富的自我意識,以此支配命運,創造燦爛 的人生。值得注意的是教材裏的思想是抽象的,必須在體驗的狀態下挖掘,切忌教師空洞的説教。教師應根據 學生的思想的實際,絕不能脱離實際,生搬硬套,強硬灌輸。這就觸及引進生活教材的大問題,生活教材如果不能 引入教學,學生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成為思想的主體的。 

        新理念的確立,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更新課程觀、學生觀、質量觀,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新理念指導下的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時代在進步,事物在發展,語文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惟有創新型的教師才有教學的創新研究;惟有教學的創新研究,才會使語文教學真正成為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

鄒平縣教育局教研室

郵編--256200 作者郵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plxjv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