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比例尺》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比例尺》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比例尺》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青島版)五年級數學第十冊第83頁。

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比例尺》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比和比例知識的延伸和應用,比例尺不是一把真正意義上的尺子,卻是一個日常生活中極其重要的工具。在現實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因此,對比例尺的學習具有很現實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對於常見的平面圖和地圖並不陌生,但對“比例尺”這個概念可能會有些生疏和抽象,課堂上將緊密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讓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經歷“比例尺”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並能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2、能夠根據比例尺知識求實際距離。

3、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動手測量和畫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增強學好數學的情感。

四、教學要點分析

重點: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難點:根據比例尺求實際距離。

為了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將提供較大的探索空間和眾多的動手操作時機,讓學生充分動手動腦,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硬生生地把知識強塞給學生。

五、教學策略設計

比例尺是人們約定俗成地表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關係。以往我們執教傳統教材,是直接給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然後讓學生求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要求化成單位相同再寫比,這樣的比就是比例尺。表面上看學生似乎已經知道了比例尺,但是比例尺為什麼應運而生?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如何讓學生經歷比例尺的產生過程,青島版教材創設了設計足球場平面圖的情境,讓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體驗到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繪製平面圖時需要把實際距離縮小一定的倍數,既體現了新理念,又讓學生有了更多自我體驗和感悟的時間與空間。

有了以上的思考,就有了我第一次設計嘗試,遺憾的是學生面對一個長95米,寬60米的足球場,沒有意識到在紙上長要畫多長,寬要畫多長,按多少“比”在來畫。從學生完成的作品來看,有3人用1∶1000 來畫的,有13人畫出長的比是1∶500 ,寬的比是1∶300 ,兩個比不同,導致學生畫出的形狀與原來足球場的形狀不同。大部分學生畫出了任意長和任意寬,組成一個長方形,標上實際距離。這種情況是不是學生缺乏一種體驗,一種按倍數縮小並縮小相同倍數的體驗,因此學生不能自動生成。以上的教學實踐引起了我的反思,重新嘗試第二次設計,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學生準備:尺子、山東省主要城市位置圖

教師準備:一幅孫楠同學的照片、 山東省主要城市位置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lpkgr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