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小學數學《比例尺》説課稿

小學數學《比例尺》説課稿

“比例尺”內容是在學生對比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建構基礎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這樣背景下進行探索學習的。學好這部分內容,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更好地理解地圖。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小學數學《比例尺》説課稿”,希望能幫助到您。

小學數學《比例尺》説課稿

小學數學《比例尺》説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十二冊“比例”這一單元第一小節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在對比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建構基礎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這樣背景下進行探索學習的。學好這部分內容,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更好地理解地圖。

2、教材的編排特點:

教材通過例4首先讓學生明確把實物畫在圖紙上,一般要縮小後畫,從而引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就是比例尺。

通過例4和例5,使學生根據比例尺求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進一步鞏固比例尺的定義。

3、預想達到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通過組織學生畫出教室的平面圖,使學生體會到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知道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就是比例尺,並能正確求出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過程與方法方面:學生通過小組觀察、思考、動手、討論等合作學習,進一步發展了畫圖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協調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在具體的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以及與人交流、溝通,互動、互助的學習品質。

4、重點和難點: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確根據比例尺的意義解決問題。

二、教法、學法

1、充分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節課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兩次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在這兩次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由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自己的發現和解決方法,然後全班交流,此過程讓學生的個性思維方法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每個同學都能從同學們的彙報交流中獲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這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都得到了較好的處理,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教育。

在整堂課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獨立思考的開放空間,尊重每一個學生,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為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提供機會的同時讓學生體驗到創新學習的成功喜悦。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義,學會了求平面圖的比例尺與根據比例尺求實際距離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獨立發展的空間,既有情感的體驗、交流,又能培養學生蒐集、獲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學會解決問題的辦法。

3、本課我準備採用以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為主的演示型教學模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經歷觀察探索、概括概念、應用概念、理解概念、拓展深化的學習過程。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畫平面圖,引入比例尺

1、出示學校平面圖,問:誰來幫老師介紹一下我校的各種建築物的佈局?

2、設計我們教室的平面圖:教室長8米,寬6米。師:能照原來的長度畫到紙上去嗎?該怎麼辦?

3、討論引出學習要求:⑴確定圖上長和寬的長度;⑵作出教室的平面圖;⑶寫出圖上長和寬的長度;⑷寫出圖上長、寬與實際長、寬的比,並化簡。

4、提出小組學習的具體要求:根據要求個人作圖,完成後四人小組交流(重點交流你是怎麼確定圖上的長和寬的),選擇你們組認為最好的圖貼在黑板上。

5、學生小組學習。

6、根據圖片組織彙報:⑴選擇不同方法的平面圖;⑵討論反饋:你是怎樣確定圖上的長和寬的?圖上的長和寬與實際的長、寬的比各是多少?(小組代表回答)

板書:A、4釐米:8米=4:800=1:200

3釐米:6米=3:600=1:200

B、8釐米:8米=8:800=1:100

6釐米:6米=6:600=1:100

……

(二)揭示比例尺的意義。

1、教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2、認識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比例尺。

3、揭題,回顧:

⑴這幾幅平面圖的比例尺分別是多少?

⑵怎麼求比例尺?它是誰與誰的比?比的前項是什麼?

⑶怎樣理解比例尺?(把實際距離縮小100倍畫在圖紙上;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倍;圖上1釐米表示實際距離100釐米……)

4、師:①比例尺與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個比,不應帶有計量單位;②求比例尺時,前項、後項的長度單位一定要化成同級單位;③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是“1”的比,有時由於機器零件比較小,這時的比例尺要寫成後項是“1”的比。

(三)求比例尺、求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

1、求比例尺。

例:上海到北京的實際距離是120千米。在一副地圖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離是2釐米,那麼這副地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⑴學生獨立作業,反饋訂正;

⑵小結:單位要統一;比例尺的前項一般都是1。

2、求實際距離。

⑴出示例題: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圖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離是15釐米。南京到北京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

⑵組織同桌同學各用一種方法來解答(算術方法和用方程解),並互相交流。

⑶彙報交流並總結。

師強調:①把1:6000000化為分數形式來解答;②解答時要注意單位的化聚。

3、求圖上距離

⑴出示例題:一個長方形操場,長110米,寬90米。把它畫在比例尺是1/1000的圖紙上,長和寬各應畫多少釐米?

⑵學生獨立作業,反饋訂正。

(四)鞏固練習。

1、照片上的比例尺。

⑴估計照片的比例尺;

⑵量一量,算一算比例尺;

⑶彙報:你是怎麼做的?算出的比例尺大概是多少?

2、操作發展練習:

出示學校平面圖,各小組分別選擇一個建築的平面圖,根據有關的數據,求出這個建築的實際佔地面積。(教學樓、操場、司令台、傳達室、噴水池)

⑴引導討論出求實際佔地面積必須知道實際的長、寬或直徑;

⑵小組分工進行合作學習;

⑶彙報交流,講評。

師強調:求實際佔地面積,就是實際的長乘以實際的寬;通過公式“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可以求出實際的長或寬。

(五)課堂延伸。

“同學們,在周圍的生活與學習中,還有沒有其他形式的比例尺呢?細心的同學可以去留心一下。”

小學數學《比例尺》説課稿(2)

第一、説設計理念:

根據新課程標準,本課的設計理念是: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第二、説教材:

《比例尺》在學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時的主要內容主要是教學比例尺的認識。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因此可以把它理解為比的應用。但另一方面,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是成比例的,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都可以列出比例式來求解。因此,教材把比例尺安排在比例教學之後教學。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比例尺,知道比例尺有兩種形式—————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學會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本節知識為第一個例題。

課程標準要求:瞭解比例尺,知道比例尺是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

基於以上認識,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2、能力目標:使學生經歷比例尺產生過程和探究比例尺應用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比例尺、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

難點:

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發展學生能力,我課前準備了: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圖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圖。

第三、説教法、學法:

教法:對於意義理解部分主要採用嘗試法。對於應用比例尺相關計算時,主要採用引導發現法。

學法: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動手操作,大膽設想、自主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必要時進行合作交流。

第四、説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五大塊。

第一大塊:導入激趣

上課開始,教師給學生出示一把裝在套中的尺子。問學生這可能是比例尺嗎?學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此時,教師詭祕的笑笑,説,學完了這節課我們就知道了,這樣給學生造成懸念,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慾望。

接着藉助成語:以_____當_____。讓學生填空,學生可以天馬行空,任意填寫,這樣和後面的比例尺不謀而合,為後面學習做好準備,為學生在意義建構和後面的計算做好思想方法上的準備。

第二大塊:感受比例尺

在這一大塊我安排了畫畫比比、再畫再比兩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畫畫比比

此處我設計情境:全市體育教學能手評選要在我們龍山小學舉行。要求把我們龍山小學的操場平面圖繪製出來。我們學校操場長100米,寬80米。我們該怎麼辦?這裏,我是不做任何要求,讓學生感覺無從下手,逼着學生去思考該怎麼畫?怎麼畫操場才能不變形?

這裏給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迴歸生活,學生樂學、愛學、主動學。

最後讓學生把操場平面圖畫在練習本上。

照樣子畫操場是同學們在美術課上再熟悉不過的舉動,但以此為本節新授內容的開始,讓學生不知不覺中體會到了比例尺。

教師挑選兩幅作品,利用實物展台進行展示。

全班學生進行評價:

1、誰畫的更像一點?

2、分析畫的不像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這裏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長和寬縮小的比例不一樣”會導致比例失調從而不像。

理解了上面的問題,問學生該怎麼辦?引導學生自己説出:算一算這兩幅圖的長和寬分別縮小了多少倍?然後,學生獨立計算,展示計算過程。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教師在設計圈套,引着學生往裏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仍會笑眯眯的接受着、享受着學習數學的快樂……

接着,教師進行點撥:從上面的計算結果來看畫的不像的圖是因為長和寬縮小的比例差距較大,所以比例失調,看上去畫的不像。

實踐出真知!讓學生分析畫的“像與不像”使學生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了比例尺的作用,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比例尺的興趣。

第二個環節:再畫再比

讓學生想一想怎樣畫的更像?引導學生説出:長和寬縮小的比例要保持相同就可以畫得更像。然後課件展示準確的平面圖。並提出問題:請你幫幫老師算一算長和寬分別縮小了多少倍?

通過學生計算,引導小結:當長和寬縮小的倍數相同時,操場的平面圖就十分逼真!由此可見,為了能反映真實的'情況,畫圖時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個統一的標準就是比例尺。隨機板書課題:比例尺

從畫操場———————提出問題到“比比誰畫的像”———————=分析問題再到“如何畫的更像”————————解決問題。教師都是置學生於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並理解比例尺的意義,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

第三大塊:結合實際,理解比例尺

這裏我設計了“説一説”“算一算”“辨一辨”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説一説

首先告訴學生課件展示的長方形是按縮小100倍來畫的,我們就説這幅圖的比例尺是1:100。然後讓學生來説一説比例尺1:100。表示什麼?這裏多指學生説,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説,體現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接着再讓學生説一説剛才的兩幅圖的長和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分別表示什麼?

引導小結:一幅圖一般只有一個比例尺,當長和寬的比例尺不一樣時,所畫的操場就會失真。

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什麼叫做比例尺?怎樣計算比例尺?然後進行小結: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通常寫成前項是1的比。

第二個層次:算一算

課件出示我校附近的平面圖,菜市場距離我校的直線距離約300米,可在這幅圖上只畫了3釐米,這幅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你是怎麼做的?結果是多少?做題時要注意什麼?從這個比例尺上你能獲取哪些信息?

比例尺是一個實用性很強的知識點,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比例尺意義時,運用實例讓學生“説一説”“算一算”,口腦並用,從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實際含義,為下面多種角度計算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打下知識準備。

第三個層次:辨一辨

出示地圖,讓學生找到地圖中的比例尺,全班交流,引出: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並充分讓學生説一説這兩種比例尺表示的意義。並會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

第四大塊:實際應用

我設計了基本運用和拓展延伸兩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應用,我設計了三個基本的求比例尺的問題。目的是通過練習使學生更加明確比例尺概念的外延,加深對比例尺意義的理解。

2、拓展延伸,出示一張老師的照片,讓學生猜測比例尺,然後討論用什麼方法求照片的比例尺。

通過練習,既使學生加深對比例尺的理解和運用,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第五大塊:總結全課:

老師拿出一開始的拿的尺子,問學生這是比例尺嗎?學生哈哈大笑。什麼叫比例尺呢?它有什麼用呢?這樣照應了開頭解開學生心中的疑團,也概括了這節課的主要內容。

第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反應出比例尺的產生過程,突出了比例尺的特點,便於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啟發學生總結學習內容。

小學數學《比例尺》説課稿(3)

説教材

《比例尺》是九年義務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三單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一章的最後一個內容。比例尺在人們的生活中應用廣泛。這課內容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正反比例和圖形的放縮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比的知識,正比例和乘除法意義的綜合應用。本課要求學生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比的意義,根據乘除法的意義來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説學習目標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產生、形成的必要性,感受數學的力量,激發學習數學興趣。為此,我制定以下學習目標:

1、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

2、學生經歷比例尺產生過程和探究比例尺應用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習重點:重點是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出比例尺。學習難點:是從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説學法

本節課主要採取討論、交流、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形式。為學生創設“笑笑家平面圖”這一情境,通過教師點撥、引導,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從而掌握比例尺的計算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在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基礎上,教師點撥學生利用已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常識解答。總結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方法。整節充分體現“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習數學的樂趣。

説導學設計

一、激趣定標

(一)激趣導入

1、我先來考考大家,我們每天上學家到學校要10分鐘,可是一隻小螞蟻只用了5秒鐘,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大家真聰明,那小螞蟻爬的路程和我行的路程有什麼區別呢?(引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2、畫線段

(1)請同學們畫一條長5釐米的線段,再畫一條長10米的線段。

(遇到什麼問題了,紙不夠大吧,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2)小組討論,彙報交流。

(你是用幾釐米代表實際10米的長度的。)

3、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課題:比例尺

(二)學習目標:

1、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2、認識線段比例尺。

3、瞭解放大的比例尺。

二、自學互動(適時點撥)

(一)活動: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1、課本第48頁圖形上面的內容。

2、你認為什麼叫比例尺呢?

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3、深入理解比例尺

實際上比例尺就是一個比,(不能理解為一把尺子)像剛才的1:500、1:200、1:100就是不同的比例尺。

交流、討論

(1)誰能説説1:100表示什麼意思

(2)我發現這些比例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比的前項都是1,為什麼不寫成2呢?(為了方便,比例尺的前項都是1這種比例尺叫數

值比例尺。所以在求比例尺的時候通常把比的前項寫成1的形式。)

(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合作學習成對比例尺的初步印象,在此引導學生大膽説出對比例尺含義的理解,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表達方式理解比例尺。教師再集體總結比例尺的含義。)

(二)活動:認識線段比例尺

1、課本第48頁的兩幅地圖。

2、説説這兩幅地圖的比例尺有仕麼區別。

觀察圖,討論線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

3、把線段比例尺改為數值比例尺。

(強調先統一單位,比例尺不帶單位)

4、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關係。(表示的意義相同,只是形式不同)

(三)活動:瞭解放大的比例尺

1、課本第49頁的例題圖。

交流、討論、

2、説説這幅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3、理解2:1表示的意義。

4、小結

不管是縮小的比例尺還是放大的比例尺,我們都要用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放大的比例尺與縮小比例尺不同的是通常後項為1。

(這一環節主要是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討論、交流等活動。找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所需條件後,教師點撥學生結合比例尺,大膽嘗試、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思路。加深對比例尺的認識。提示:單位不統一。)

三、測評訓練

1、判斷下列幾句話,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1)圖上寬與圖上長的比是1∶2(  )

(2)圖上寬與實際寬的比1/400是(     )

(3)圖上面積與實際面積的比是1∶160000(       )

(4)實際長與圖上長的比是400∶1   (      )

(5)圖上長與實際寬的比是1∶200    (         )

2、求比例尺。

課本第49頁做一做。

(有針對性練習,加深學生求比例尺的印象,進一步掌握方法。)

四、小結課堂。

今天我們學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pygrl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