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西地平線上》教學實錄(人教版高三必修課堂實錄)

《西地平線上》教學實錄(人教版高三必修課堂實錄)

王老師

《西地平線上》教學實錄(人教版高三必修課堂實錄)

《西地平線上》教學實錄

董一菲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的是高建羣的《西地平線上》,同學們先看兩句詩:一句是李賀的詩另一句是李白的詞。

         屏幕: 小紅長白越女腮

                             -李賀

                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

                                 -李白

我們説“越女”和“秦娥”的美稱得上“雙峯對峙,二水分流”,她們分別代表了怎樣地域特色的美?第一句我簡單翻譯一下:小小的紅花、長長的白花非常像美麗的越女的腮;第二句直譯説秦娥在有月光的夜晚,在月圓的時候,在秦樓夢斷。這兩位女子截然不同,同學們談談你的理解:

生:當我看到第一句詩的時候,我覺得越女就是江南的女子,江南的女子就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她們既有“曇花笑春風”的嫵媚亦有“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婉約;舉手投足間都有一份柔美與温存,骨子裏流動着“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的多情血液;她們的事蹟是“小樓昨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而秦娥是西北的女子,在西北那塊廣闊的土地上,在充滿崇高感與苦難的地域中,每一位西北女孩心中都有了一座起伏的山,一片激盪的海,一團熱烈的火。她們的美在於她們奮鬥的果敢與堅韌還有毅力。

師:有一句話説詩是語言的藝術情感的凝結。這位女同學的發言讓我無法評價了,非常漂亮的一段解讀。在這越女身上,她讀到的是小橋流水;在越女的夢中,她感到了長嘯的西風和海漠邊關的感受。

説到“西部”,它是大於一切的“形容詞”,它不是形容詞,但最大的形容詞往往是名詞。比如才女林徽因的詩“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人間四月天”是個純粹的名詞,這個名詞卻大於世間所有的生機、蓬勃、向上、青春。再比如台灣鄉愁詩人於光中説“今晚的天空很希臘”,大家感受一下:希臘是名詞,卻大於所有的形容詞。西部是名詞,它囊括了世間的一種美。

師:説到西部,你會想到哪些自然的景觀?人文的景觀?哪些類型的美?我給大家看些圖片篇,這是個提示作用。想好了可以回答。(屏幕顯示浩瀚的沙漠、絕美的敦煌和遼闊的大草原等)

生:説到西部,我想到沙漠。

師:順便問問你,唐詩中“瀚海欄杆百摧”哪個是沙漠古義詞?

生:不知道(大家提示瀚海)

生:想到了草原。

師: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

生:想到山

師:那是終年積雪不化的特立獨行的西部的山。

生:土塵

師:就是塵土,我還不適應倒着説的習慣。黃沙飛舞的塵土,非常細膩的感受。哪位同學還可以補充?這位女同學。

生:人都説大漠的月亮很漂亮。

詩:這詞很耐人尋味,應該説天下的月亮是一般圓的,但人們愛説他鄉月更圓,或者説大漠月更圓,很有哲理。以後我在研究邊塞詩是,要想想為什麼大漠邊關的明月是天下最圓的明月,最漂亮的明月。

師:接着説。

生:還有沙漠裏的駱駝。

師:這是沙漠裏的駝鈴。

生:還有敦煌。

師:那是我們祖先飛天的夢想,最絢爛的華夏夢--敦煌,人文景觀。

生:古代詩人寫邊塞詩的很多。

師:邊塞詩獨特的美屬於西部。這位同學繼續補充:

生:我想到了大漠、孤煙、戈壁、胡楊和百草

師:大漠、孤煙還不夠,還要戈壁連着戈壁。在生命最缺水的地方、在生命最艱難生存的地方,卻有兩種植物,它們的名字叫胡楊和百草。它們比天下最美的詩還要美。你很有想象力,非常好!我們可以繼續去想象,去感受西部。

師: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高建羣眼中、心中、筆下的《西地平線上》。在西地平線上也有一個和西部一樣神奇的作家,這個作家的名字叫做高建羣。我來讀一下,同學們找出關鍵詞,把他最突出的、鮮明的特徵牢牢地記在心裏,有一個基本的感性認識。

屏幕:高建羣  陝西作家,“浪漫派文學的最後的騎士”,中國文壇罕見的“具有崇高感的古典精神以及理想主義色彩的作家”。 

   感受一下這裏的關鍵詞:浪漫派、騎士、崇高感、古典精神、理想主義色彩,全班齊讀,最好把它背下來。

(全班齊讀)

師:《在西地平線上》這篇散文中,高建羣托起了西部的太陽,寫出的詩一樣的西部的落日。但我們能感受到西部的落日永遠不能落。如果説餘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歎》還是《霜冷長河》是行走式的文化感悟,都是行走式的,瞬間的文化感悟。那麼在這裏,我們無庸諱言這種感悟失之於膚淺,高建羣每年都在走馬西部,感悟西部。他將這塊土地,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揮寫得血濃於水。

師:我們感受一下,用讀速的方式找出高建羣筆下西部的落日--三輪落日,你概括一下,是哪三輪落日?讀一讀,畫一畫,圈圈點點的。

因為語言標誌非常明顯,我相信同學們已經找到了。哪位同學可以説一説?哪三輪落日?我換了一下量詞,文中説三次,我覺得説三輪落日更有美感更能體現落日的不落,所以用三輪,哪位同學概括一下?

生:第一輪是在甘肅的定西高原,第二輪是在羅布淖爾荒原上的落日

師:讀音非常準確 淖 縜o,大的泥潭為淖,在這裏當然是個音譯詞。

生:第三輪是阿勒泰草原上的落日。

師:我們如果精簡一下語言,可以怎麼説呢?第一輪落日叫(齊聲)“高原落日”,第二輪落日叫-“荒原落日”,第三輪落日叫-“草原落日”“高原”“荒原”“草原”都是地理名詞,表明的僅僅是地點,那麼在這要想壯寫西部的落日,僅僅用地域性的語言還遠遠不夠,同學們再精讀一下,細讀一下,我們試着換一下詞不叫“高原落日”“荒原落日”“草原落日”,形容詞也好名詞也好,尤其是同學們可以大膽的使用,因為老師開篇講了名詞有時候大於形容詞。你想想,換換詞可以顯現出幾種性質的落日?

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邊讀邊劃,可以在旁邊寫一寫。你解讀這篇文章之後,再創造性組合,説出你的修飾語,你認為怎麼加好些?

生:一輪血(xǔe)紅的落日

師:注意讀音xùe。概括非常好,描摹色彩,像生命的血的顏色。

生:像勒勒車輪子一樣的落日。

師:雖然字數上不整齊,正因為這種不整齊,更感性更有表現力,這是很美很美的落日。

生:跳躍的、顫抖的落日

師:又是兩個動詞,讀書很細很會讀書。好!後面同學你又可以叫什麼落日?

生:柔和、美麗、安謐的落日

師:她用三個形容詞來壯寫落日,很好!在書上找到了。

生:給人一種不真實感覺得落日

師:當一個人覺得特別美了,這個世界上的東西太美了,我們就會有一種本能的反應,潛意識認為它像夢一樣不真實,這是在寫它的美,可以的。你可以在文中找,還可以提煉加工創造。後一位同學繼續回答這個問題:

生:火燒雲般絢爛的落日

師:這就是一種組合和創造了,原文沒有這麼説。原文是借火燒雲來寫落日,她卻倒過來,將形容詞做狀語了。

生:不願意離去的落日

師:可以。我想問個問題,“在寫第二輪落日的時候,作者想到了一位法國的大作家,他叫什麼?”

生:羅曼羅蘭

師:想到了羅曼羅蘭筆下的一個人物--大音樂家,叫什麼?

生齊聲回答:約翰克利斯朵夫

師: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呢?

生齊聲回答:英雄形象

師:所以第二輪落日可以稱之為“英雄落日”。繼續解讀:

生:莊嚴落日

師:在莊嚴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當然也染上了西部的色彩,那就是莊嚴,你這個解讀非常有特點。

生:西天半空懸着的胭脂色的落日

師:胭脂色的落日,血紅色的落日,總而言之,同學們在下一步的閲讀當中進一步去補充。看屏幕:

屏幕:

歷史的落日                悲劇的落日

生命與死亡

平庸與崇高

現實與歷史

陰柔與陽剛

西地平線上   蒼茫   荒涼   空曠 ……

 

在蒼茫荒涼空曠的西地平線上,有這樣一輪落日:我們稱它是生命的落日,悲劇的落日,死亡的落日,英雄的落日,歷史的落日;它也是匈奴的落日,壯麗的落日,血色的落日。那麼在這輪落日當中,高建羣究竟在思索什麼?他思索的就是生命與死亡。寄一輪落日映照生,映襯死。借這輪落日,書寫心中的崇高,什麼是崇高!什麼是平庸!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活着!這是哲學家、這是文人、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在進行思索的問題。人怎麼活着?還有歷史與現實,還有陰柔與陽剛。其實老師還應該用“……”

下面同學們就要細讀課文了,並要朗誦。有三輪落日,你更喜歡哪一輪,為什麼呢?舉手可以麼?

生:可以

師: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喜歡的事物不用問其他同學,是自己的問題,問自己就可以了。

生:我最喜歡第二輪落日

師:這事我很奇怪。你看第一輪落日那麼漂亮,像勒勒車的輪子似的,第三輪落日像火燒雲似的。第二輪落日最不漂亮,它是灰白色的落日,只有在不經意驀然回首的時候,它才變得血紅,很快就消失了,你喜歡得很有品位,先讀一段你最喜歡的句子好麼?

生:“我們向死亡之海羅布泊行進。這裏是無人區,沒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涼空曠如同月球的表面。四周瘴氣霧靄瀰漫,我們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獄,走入鬼域。為了打破這壓抑,越野車司機放起了《泰坦尼克號》的用薩克斯吹出來的音樂,這音樂更給人帶來一種夢幻般的死亡感覺。”

師:請你闡述喜歡的理由吧!

生:因為一開始是瀰漫着死亡的感覺的,灰白色的就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幣。到黃昏的時候,迴光返照般,一瞬間改變一輪血紅的落日停滯在那裏。

師:大開大闔式的評價。在對比之中寫出美的感覺,對麼?哪位同學再來補充一下?後一位同學吧,喜歡哪一輪落日?

生:我喜歡第三輪落日。最喜歡這一句:“我明白這一切的製造者仍是落日,是落日在雲的背後揮舞着魔杖。”我覺得落日能將它周圍的環境也帶得有活力,這是一個做人最快樂的事情。

師:這是最高境界,他理解得真深刻。小小的年紀,就像是哲學家説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第五個境界,需要一種宇宙境界。你的存在不僅使自己光明燦爛,而且使周圍的一切也像書上寫的“燦爛地,熱烈地,誇張地”,你揮舞着魔杖卻決不獻身。在這裏他體會到,人生最高的境界在落日身上,所以他喜歡第三輪落日。闡述得非常好,還有補充嗎?

生:沒有

師:好,後一位同學。

生:我喜歡第一輪落日,第一輪落日給人的感覺非常奇異。

師:用一個形容詞把他的心情表現出來-奇異。奇異來源於它的形狀,最美的比喻,重複一下。

生:像勒勒車的輪子。

師:你覺得這個比喻好在哪裏?你見過勒勒車嗎?

生:沒有。

師:你聽過一首最美的歌《吉祥三寶》麼?

生:聽過。

師:那一家三口、幸福的一家三口,就坐在勒勒車上。勒勒車,是西部的象徵,你説這個比喻好在哪兒?

生:

師:很有地域色彩。有一句話“只有地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西部的落日,它不是天下所有的落日,它是西部的,你喜歡得很有道理,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它的色彩,讀原文它是什麼顏色?

生:顏色像我們寫春聯時的紅紙,柔和、美麗、安謐。

師:很好,我想和你一起體會這個比喻。我把“寫春聯”去掉,紅紙還在,柔和還在,美麗還在,安謐還在。“寫春聯”去掉了,意味差得很遠了,“寫春聯”強調了什麼?大家可以説麼?

生:喜慶!(齊聲回答)

師:落日雖然是落日,但它決不是晚唐氣象,決不是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絕對沒有這樣的哀傷。它是生命着的,它是永不落的。春聯式的,又是民族的。春聯,我們民族最民族的象徵之一,比喻得非常漂亮。他喜歡得非常有道理。第一個原因,它的形狀;第二個原因它的色彩。你有你自己的解讀麼?我請這位同學讀,其他同學找反覆描寫落日的三個動詞。讀這一段“在沉入西地平線以下”那一段

生:“在沉入西地平線以下那一刻,是跳躍着,顫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紋絲不動,突然,它顫抖了兩下,往下一躍,於是只剩下了半個。半個的它繼續依戀地慈愛地注視着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願離去,或者説不願離去正在注視它的我們。但是,在停駐了片刻以後,它突然又一躍,當我們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時,它已經消失了。一切都為霧靄所取代,我們剛才見到的那一場奇異的風景,恍然若一場夢境。”               

   生:跳躍、顫抖和注視。

師:現在我想問問你,“跳躍”的方向是向上還是向下?(向上)他寫的卻是什麼日?(落日)這是什麼意味?先想,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什麼叫“注視”?就是一般看麼?(不是)還暗含什麼樣的感情?(仔細的觀察)一定要仔細的觀察,深情的,滿含感情的。“注視”的對象是什麼?(人間)想:為什麼用這個動詞?還有“顫抖”多數描寫的是人還是物?(人)為什麼要給予落日這樣一個人性化極強的動詞?這三個問題,大家一起想。寫落日作者寫到了三次跳躍,兩次注視還有那兩種顫抖。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寫出了高原落日什麼樣的一種狀態?什麼樣的一種美?

生:寫出了一種深情的美。

師:這詞用得真好。李澤厚《中國美學史》當中就這麼一句話“美在深情”,就被你用了,英雄所見略同,很有發現加判斷力。你還有什麼補充?看此時這輪太陽是有生命的,還是沒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它更象徵生命!這一段如果翻譯過來,我的解讀是--同學們可以有自己的解讀--那就是生命的痛苦與美的訴説。無言的落日卻訴説了它對生命的全部的感受。它對於生命的執着無論在這貧瘠的、曠無人煙的、最廣漠的西部,生命已經成為奇蹟的地方,它仍然訴説生命的美與痛苦,執着於人間的眷戀,深情的注視人間不肯離去,這輪落日難道它不動人麼?它肯定是動人的!因為他心中有了落日,於是筆下才會有這樣的落日。同學們可繼續補充,我們把第一輪落日研讀得應該是相對細緻一些了。因為一千個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落日。我們不可能在四十五分鐘內求盡,好在我們可以用生命去體驗,生命雖然短暫卻仍然漫長。同學們繼續談,你喜歡哪一輪落日,包括第一輪。

生:我喜歡第二輪落日。因為我喜歡那種不真實和夢境一般的感覺。

師:你喜歡那種不真實的、夢幻般的感覺。這是西部的美。西部的美美在浪漫,美在神祕。浪漫長在哪裏?可能生命最艱難的地方;神祕長在哪裏?可能生命發生奇蹟的地方。就像“楚辭”,它為什麼長在南中國,成為南中國的一朵奇葩?因為在當時的楚國它就是神祕。你可接着説,你的感覺非常好!

生:我比較喜歡第二輪落日。它給人的感覺是莊嚴而神聖的,有一種悲壯感。

師:你這種感覺非常好,在第二輪落日中他感覺到的是莊嚴和神聖,在這種莊嚴神聖來自於什麼?我想先問一個問題:你知道“羅布泊”麼?

生:知道。

師:“羅布泊”在哪個沙漠的中心?

生:塔克拉瑪干

師;非常好!人文底藴非常厚。它被稱為“無人區”,是死亡的象徵。在這裏為了探險,為了在無人區中探索生命,起碼我們中國有兩個著名探險家的生命永遠停留在羅布泊,你知道他們是誰麼?

生:不知道。

師:有一位叫彭家木,另一位叫餘純順,可能還會有很多人,所以文中他先描寫羅布泊,這座死亡之地、死亡之海,落日並未出現,只是羅布泊。落日終於出現了,它的顏色卻是:

生:灰白色

師:灰白色的落日為什麼能打動人心?它比血紅的落日還能打動你,為什麼?

生:因為它有一種英雄之氣。

師:感受到了,所以使我們思索一個問題:落日它就是英雄。為了自己的目標--永遠追求的人,稱之為騎士的人,使我們感受悲劇,給我們帶來天地的大美。悲劇帶來的強烈撞擊感、悲劇感還有死亡意識。

為什麼要説到死亡,同學們可以看屏幕,我引用兩個人的兩句話。

屏幕:                 

荒原落日

                           --英雄悲劇死亡

           不知死的人真是可憐蟲(貝多芬)

           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憐蟲(周國平)

第一個人是被羅曼羅蘭稱之為英雄的、英雄的首席貝多芬,我們最熟悉他的《命運》,一是他用筆寫成的《命運》,一是他用一生寫成的《命運》。他對死亡的認識是這樣的“不知死的人真是可憐蟲”,如果我們每個人在活着的時候從來沒有考慮死亡的意義,我們每個人是可憐蟲。於是中國哲學家説過這樣一句話“不知生,焉知死”,不知死,焉知生?當我們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知道,應該怎樣去生活。

第二句話是周國平仿寫貝多芬的一句話,反其意而用之。“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憐蟲”這句話我想作為第二輪落日荒原落日的一個背景。同學們還有補充繼續談。

生:我比較喜歡第一輪落日。首先第一輪落日有一種不真實感覺,給人一種朦朧感,比較浪漫。還有第一輪落日既有喜慶的色彩,體現在紅色的光芒能把高山照射得金碧輝煌,非常壯觀,還有站在高山上看落日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師:挺不錯的。我覺得在論述的時候,有理有據,表達流暢,思維很敏捷的。第一輪落日和第二輪落日同學們研讀得比較細,我們再來看一下第三輪落日。第三輪落日當中他寫到了一個民族,我們稱之為什麼?

生:匈奴

師:寫了匈奴這個民族的一個英雄,我們管他叫--

生:成吉思汗

師:全班齊讀這一段“那遼遠的西地平線”

生:“那遼遠的西地平線火燒雲映照的地方,被歷史學家稱為歐亞大平原,被地理學家稱為小亞細亞。在那炫目的紅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歷史的深處走去。曾經在東北亞草原上游蕩過許多年的匈奴民族,就是在某一個早晨或黃昏,循着西地平線遠去的。還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在那炫目的紅光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背影。正是在此處,我腳下的這個地方,他召開了誓師大會,而後,兵分兩路,一路打通伊犁河谷,一路翻越阿爾泰山最高峯--友誼峯,西征花剌子模,爾後進入歐洲,進入非洲。”

師:同學們,有這樣一句話剛説過,不知道死亡的人就不能夠很好地生活。那我套用這句話:不知道歷史就沒法看透現實。在這裏他寫了歷史那種凝重的、厚重的歷史,大家知道歐洲和亞洲是兩種文明,這兩種文明在中國交匯,就是西疆,這是高建羣走馬西部得出來的結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lglew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