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像山那樣思考》教案15 教案教學設計

《像山那樣思考》教案15 教案教學設計

像山那樣思考

〖作者/會員名〗扶搖仙子1234

像山那樣思考

教學目標:

    1、通過閲讀,體味此篇文章詩意的語言。

    2、通過研習,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加強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

教學時數:1     

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導語

      各位同學,今天我們將進入這本書的壓軸之戲。在這本書的最後一個專題中,我們涉及到了人與自然這樣一個人文話題。也許大家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和感觸: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藴涵着各種各樣的美。她崇高而又優雅,雄渾而又柔和;她時而狂放不羈,時而靜謐深遠。

      面對大自然,有的人諦聽天籟,描寫風景千變萬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詠懷風物的變遷,抒寫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態環境的惡化,思考在物質文明日益進步的今天,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這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去深切關注的。

    二、文本研習

      1.整體感知:帶着這樣一個問題快速閲讀全文,文章題為“像山那樣思考”,那麼是什麼引發此種思考的呢?即引發此種思考的緣起、緣由。

     明確:是緣於人們對狼羣的獵殺,緣於那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

      2、文章開篇就是對這聲狼嗥的特寫,大家先來把這段齊讀一遍,體會此段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明確:我們可以先從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種情感的詞語,然後再從這些詞語中體味出這聲狼嗥中所飽含的情感。如“深沉的”、“驕傲的”、“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哀”、“蔑視”等,表現出這聲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號,更是它用來反抗的號角。(學生大致談談自己的感受即可)那麼這聲嗥叫中究竟又隱藏着怎樣的內涵呢?我們要學會從情感上升為理性,這個問題先留下來,等課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後再回過頭來思考這樣的問題。

      3、我們接着往下看,看看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們的反應又是怎樣的?(可從文中找出相關詞語作答)

      明確:留意的事物可以分為兩類:“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獵人”,屬於一類,它們的反應是“明顯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懼”;留意的還有“這座山”,它的反應則是“深刻的”、“長久的”、“客觀的”。

      4、文章往下還寫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別其隱藏含義的人”對這聲狼嗥的反應,他們其實也屬於第一類事物,他們的理解也是膚淺的,直接的,表面的。那麼文章接下來寫到,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的還有誰呢?

      明確:是“我”對這聲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對這一點的認識”。“我”對這聲狼嗥的認識,從文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那麼一開始“我”是怎樣的呢?先是隨波逐流,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肆意獵殺與破壞。後來看到一隻垂死時的老狼眼中的綠光時,作者有所啟發,有所意識,有所察覺。(齊讀第六小節,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這種感性認識、一時觸動表述出來的。)有了觸動以後,作者又從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壞和退化中,進一步得到驗證:此時作者意識到要保護環境。作者的認識從肆意獵殺與破壞,發展到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應該説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劍拔弩張的矛盾關係,但人類的印跡似乎還很重。這裏保護環境歸根結底還是為人類服務的(如第九小節中所敍述的那樣,不至於“使河水把人類的未來沖刷到大海里去”),人類仍然處於一種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駕於自然萬物之上。那麼作者的最終認識是不是就僅限於此呢?

     我們先來補充一點作者的個人經歷:作者從小就有着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在他近50歲時,購買了美國威斯康星河畔的一個被人類榨取殆盡而遺棄的名為沙鄉的農場,從此開始了在沙鄉長達13年的恢復生態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觀察與思考結晶成了《沙鄉年鑑》,我們這篇課文就選自其中。應該説作者的這些實踐活動對他認識的發展更有啟發。

      下面我們就把文章的最後一小節一起來讀一遍,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思考上面剛才提出的問題,看看作者在不斷地實踐探索過程中,認識有了怎樣的發展?

    此節中的一些語句很有哲理,我們來細細體味一下。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更長遠地來思考問題,不能只顧眼前暫時的利益。還如“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提問:如何理解?)這是梭羅的名言,作者對此也是完全贊同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萬物之間都是怎樣的。應該説荒野中的各種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長着的,他們彼此之間都是平等與和諧的。從這些語句中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問題的答案。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類為本位、為中心的認識,發展為了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對自然萬物所有一切時所採取的平等態度。人類只是自然萬物生靈中的一種,並沒有高高凌駕於其他事物之上的權力。

      5、文章末節在引出梭羅的名言後,又提到“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這就與首節前後呼應,也回到了我們開始留下的問題了。我們再來把第一小節齊讀一遍,這節其實也是此文的文眼。通過文章的講解,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領會一下這聲狼嗥中究竟隱藏着怎樣的涵義?

    聯繫上面對作者思想與主張的分析,我們可以聽出這聲狼嗥中飽含着生命意義和生態價值(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則就會引發生態危機。狼嗥的“悲哀”就在於人類對此的不能領悟,“驕傲”就是它自己領悟到了,同時這座山也領悟到了)。

    6、通過我們先前的反覆朗讀,我們能否感覺到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別是在語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樣是介紹自然的,介紹生態倫理觀念的,它與我們的地理課本的語言,與我們的一些生物學理論,在文字表達上有何區別呢?

      明確:後者是一種科學語體,而利奧波德身為一位生態倫理學家,同時他的文學素養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語言文學性較強,是一種詩化的語言,充溢着詩意美。這就與他的自然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溶為一體,使全文熔詩意美與思辨色彩於一爐。

      7、文章題為“像山那樣思考”,那麼它與我們的這一專題“人與自然”(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又有着怎樣的關係呢?

      明確:是目的與途徑的關係,前者是後者的途徑,後者是前者的目的。像山那樣思考,就是作者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一種良好建議,是這種建議的詩意表達。從生態倫理、生態和諧的角度來看,人並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山與自然萬物的關係與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並無二致。我們要像山那樣處理好人與動物、人與環境等等一切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

    三、拓展思考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梭羅的一段文字,看看這段文字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感受與主張?不妨再與利奧波德的生態主張進行比照,找出兩文的異同。

      可以請前面的一位同學為大家朗誦一下。

      這是一個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個感覺,每一個毛孔中都浸潤着喜悦。我在大自然裏以奇異的自由姿態來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襯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氣雖然寒冷,多雲又多風,也沒有特別分心的事,那時天氣對我異常的合適。牛蛙鳴叫,邀來黑夜,夜鶯的樂音乘着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載來。搖曳的赤揚和白楊,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幾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樣,我的寧靜只有漣漪而沒有激盪。 

                 -- 梭羅《瓦爾登湖》

      明確:此段文字主要寫了作者與湖邊的生物在共同享受着這樣一個愉快的傍晚。

      文中的“成了她(自然)自己的一部分”這句話,反映出了梭羅的主張。這樣的主張與利奧波德如出一轍,都説明了一點:人類只是生態共同體中的一分子,大家都是均衡平等的。

      當然兩文之間也存在着差異,比如他們筆下描寫的對象,描述的場景就有着不同之處:利奧波德在文中寫到了許多生態惡化的場面,如高山植被的破壞,狼羣遭到獵殺等等,似乎更多了點批判反思的味道,飽含着生態憂患意識;而梭羅則為我們展現了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美景,他好象在盡情地享受着和諧美景給自己帶來的快樂,顯得很滿足。其實這就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人與自然關係的正面的先例。兩人好象有一反一正的味道。

    兩人其實都是美國的生態學家,無論思想上(都主張自然萬物皆是平等一員的生態倫理觀念),還是生活方式上(都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經歷,並依據這些獨特的經歷寫成了各自的綠色經典著作),兩人都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因此我們學習時要學會比較,要樹立起這樣的比照意識,特別是針對這套新教材的學習,更是如此。

    四、結束語:自私的人類,在付出了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代價後,換取了所謂的物質文明的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樹立起生態保護意識,樹立起平等對待一切的思想,學會像山那樣去思考,使這原本已很脆弱的傷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繼續受到傷害。

                         江蘇省姜堰中學 周建文

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

標籤: 教案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0q882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