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像山那樣思考》的教案

《像山那樣思考》的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像山那樣思考》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像山那樣思考》的教案

《像山那樣思考》的教案1

授課人 孫蓀

授課時間 週三上午第三節

授課地點 高一(6)班

學習目標

1. 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脈絡。

2. 體會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3. 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寫法。

教學重點

1.理清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關係。

2.理清文章脈絡和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教師做好課前預習指導工作,教會學生評點的方法,學生在感知文本、研習文本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評點,課上師生、生生間進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聲狼嗥上做文章。讓生沿着作者設定的切入點去體會作者的憂患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解文題)像山那樣思考,是指誰要像山那樣思考?人

“那樣思考”究竟是怎樣的思考?

二.自讀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小組合作),全文可分幾個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讀探究:

出示相關思考題,要求學生帶着疑問看課文,並小組討論、交流,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生讀1-2節)

1. 作者以一聲狼嗥開篇,那麼對於這聲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樣的反應?它們的反應和一座山的反應有什麼不同?

2. 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排比

排比句飽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 對這聲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淺層含義和只有大山才能聽懂的深層含義分別是什麼?

學生邊讀邊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這一認識(大山聽懂的深層含義)的由來?

談談狼的消失對自然,對人類分別意味着什麼?

(多媒體顯示問題)

1. 為什麼我們必須像山那樣思考?

2. 如果像山那樣思考,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大自然,怎樣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如果不能像山那樣思考,會有怎樣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講到的危害,你還能列舉出哪些?

四.拓展練習

閲讀一段材料,為20xx年“世界環境日”擬一個主題,並簡述理由。

19XX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並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該建議。“世界環境日”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我們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嚮往和追求。歷年“世界環境日”主題如下:

19XX 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XX 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XX 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XX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XX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XX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xx 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xx 世間萬物 生命之網

20xx 讓地球充滿生機

20xx 水——二十億人民之所繫

20xx 海洋存亡 匹夫有責任

《像山那樣思考》的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義,領會其中闡述的道理;

2.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選取個性化角度表現哲理的寫法;

2.感悟文章的詩意美和思辨色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句來解讀文本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義,領會其中闡述的道理;

2.學習選取個性化角度表現哲理的寫法;

3.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句來解讀文本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激趣導學

最近30年,在美國,從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的角度上説,有一本書顯然是首當其衝的,因為它表達了一種幾乎是不朽的關於人和土地的生態及其倫理觀。奧爾多·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鑑》──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冊子。這本頁數不多,文辭也簡單、樸素的自然哲學隨筆是奧爾多一生觀察、經歷和思考的結晶,其中藴含了作者土地倫理思想的精髓。

書中的文章,通過他本人和土地之間關係的描述,在那些從未到過威斯康星的沙鄉、不熟悉書中所描寫的地方的讀者中,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樂於接受他的新思想的讀者。這本書的美國版本的銷售量已超過了100萬冊,他的土地倫理概念成為幾個全國性環境保護組織和政府機構行動宗旨的基礎。

《像山那樣思考》就是《沙鄉年鑑》中收錄的一則隨筆。很多讀過《沙鄉年鑑》的讀者,覺得在這本書中讓他們印象最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就是那隻垂死的老狼。同時,它也是令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幡然醒悟、畢生難忘一隻狼。為什麼這隻狼能有如此魔力,讓這麼多人難以忘懷?非常有幸我們今天要學的《像山那樣思考》這篇文章,説的正是這隻狼!

重點講析

學習1—3自然段

1.師:《像山那樣思考》以一聲狼嗥開篇,第一段就是對這一聲狼嗥的特寫。大家先來把這段齊讀一遍,體會一下這一聲狼嗥有什麼樣的特點? 它又隱藏着怎樣的內涵呢?

明確:文中用了哪些詞語來描寫狼嗥的,如“深沉的”、“驕傲的”、“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鳴”、“蔑視”等。對於這聲嗥叫中究竟又隱藏着怎樣的內涵這個問題呢,我們先留下來,等課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後再回過頭來解答。

2.師:好,我們接着往下看,留意這一聲嚎叫的有哪些事物呢?它們的反應又是怎樣的?(可從文中找出相關詞語作答)

明確:留意的事物可以分為兩類:“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獵人”,屬於一類,它們的反應是“明顯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懼”;留意的還有“這座山”,它的反應則是“深刻的”、“長久的”、“客觀的”。

3.這裏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排比句飽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排比。增強文章氣勢。作者將一種深刻的生態倫理問題以極其形象而富有詩意的語言表述出來,引起讀者的關注與思考。(倫理,本是處理人與人相互關係所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

4..文章往下還寫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別其隱藏含義的人”對這聲狼嗥的反應,他們其實也屬於第一類事物,他們的理解也是膚淺的,直接的,表面的。那麼文章接下來寫到,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的還有誰呢?

明確:是“我”對這聲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對這一點的認識”。

追問:這一點是指什麼?

明確:是指山對狼的認識,也就是前面一段的最後一句話當中所説的山對狼懷有的一種祕密。這個祕密是什麼?就是山能感覺到狼的存在,山知道狼的消失對大山,對整個自然,對人類意味着什麼。這也就是自然法則。

三、設疑討論

學習4—9自然段

師:“我”對這一聲狼嗥的認識,也就是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是向來如此的嗎?(不是)從文中可以看出,這個認識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那麼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或默讀4—9段,概括出我對狼嗥的認識是經過怎樣一個變化過程的。

明確:肆意獵殺狼——有負罪感——反思醒悟(像山那樣思考)

1.師:作者最初肆意獵殺狼,那麼當時他對此持一種什麼樣的觀念?從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用原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用文中的話説:“在那個年代裏,沒有人會放過打死一隻狼的機會。當時我很年輕,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候。那時,我總是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獵人的天堂。”也就是説,從前的“我”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認為狼吃掉了對人類有用的鹿,該殺,所以就肆意獵殺。

2.後來作者還是這樣認為嗎?他的想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轉變的?

明確:不是,作者的想法、觀點在他看見一隻狼死去的那一天開始轉變了。

師:作者所看見的那隻狼死去的情形,文中具體是怎麼描述的.?

明確:正好看見在它眼中閃爍着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

師:作者剛剛發現這隻狼的時候是怎樣一幅情形?

明確:它們喜氣洋洋地搖着尾巴,嬉戲着攪在一起。它們確確實實是一羣就在我們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動和互相碰撞着的狼。是一幅其樂融融的景象。

師:你們看,前面是其樂融融的景象,而此刻卻是令人難受的垂死的綠光,這樣寫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裏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襯托出人的殘忍和無知。

師:在那一剎那,作者也察覺到,他説“在這雙眼睛裏,有某種對我來説是新的東西,是某種只有他和這座山才瞭解的東西。”這是什麼“東西”?(是一種對狼的負罪感,是羞愧!)

1.師:好,現在狼死了,作者原本認為“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獵人的天堂”當人們一個州接一個州地消滅了它們所有的狼後,天堂出現了麼?出現了什麼情況? 讓我們把第七自然段齊聲一遍。

明確:鹿因為數目太多而死去,山禿了,草原退化了。

2.師:你們看,這裏作者連用好幾個“看見”,有什麼作用?

明確:作者連用幾個“看見”,寫出了狼接二連三地被消滅以後出現的嚴重後果,生動形象地揭示了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後的惡果。

師:第9段海寫到了牛羣,其實也是同樣的情況。

面對那一座座無狼出沒的山,利奧波德開始像山那樣思考。他想到了什麼?

明確:正像當初鹿羣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中生活着那樣;那一座山將要在對它的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

師:山為什麼要在對鹿的恐懼中生活?對於這一點,文章中怎麼寫的?

明確:當一隻被狼獵殺的公鹿在兩三年就可得到替補時,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憊了的草原,可能在幾十年裏都得不到復原。

師:怎麼理解這句話?

參考明確:食草動物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草原植被的發展速度,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破壞起來容易,恢復起來難。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存環境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大問題。

四、要點總結

探討狼的嗥叫的內涵

師:文章的最後一句話這樣寫道:“這也許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羣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這樣就與第1、2段首尾呼應,也回到了我們剛剛開始時留下的那個問題,這一聲狼的嗥叫是貫穿始終的一個文眼,通過文章的講解,我們再回過頭來領會這一聲嗥叫究竟隱藏着怎樣的內涵?

明確:狼嗥是對人類為自身利益蹂躪自然而發出的悲歎;

狼嗥是在警告人們不要破壞生態環境,否則必將自食其果;

狼嗥是對人與萬物之間的平等相處、和諧相處的呼喚;

狼嗥是對不懂自然規律的人類的反抗;

狼嗥意味着為某種生存狀態吹響了告別的號角。

這一聲狼嗥具有生態價值和生命意義,也是作者充滿生態憂患意識的大聲疾呼。

五、訓練鞏固

詩歌欣賞:《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體會詩歌的主旨

師:具有生態憂患意識、生態保護意識的不僅僅是奧爾多·利奧波德一個人,日本的谷川俊太郎寫過這樣一首詩,叫作《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同學們一起來朗讀一下吧。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獸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靜無語,屏住呼吸

野獸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鋪路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洶湧的波濤是枉然的呻吟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變得更加熱鬧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建造公園

自己在人羣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變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羣中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相信未來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靜靜地湧淌淚水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無知地繼續歌唱

(現有學生簡單談談這首詩歌告訴我們什麼)

明確:這首詩告訴我們人們追求物質建設固然是很好的,但必須心裝自然,切不可以犧牲自然,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小鳥消失,天空不語,狼的嗥叫,大山不言,他們都在默默地思考,而這種沉默給人帶來的則是更大的悲劇。《像山那樣思考》一文驚醒夢中人,用詩一般的語言,深入淺出,來表達深層的含義。

讓我們回到課文的題目,當人類追求自身進步的同時,也應該做到像山那樣深刻地、客觀地、長久地去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PS:板書設計

像山那樣思考

奧爾多·利奧波德

《像山那樣思考》的教案3

一、導語:

最近30年,在美國,從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的角度上説,有一本書顯然是首當其衝的,因為它表達了一種幾乎是不朽的關於人和土地的生態及其倫理觀。奧爾多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鑑》──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冊子。這本頁數不多,文辭也簡單、樸素的自然哲學隨筆是奧爾多一生觀察、經歷和思考的結晶,其中藴含了作者土地倫理思想的精髓。

書中的文章,通過他本人和土地之間關係的描述,在那些從未到過威斯康星的沙鄉、不熟悉書中所描寫的地方的讀者中,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樂於接受他的新思想的讀者。這本書的美國版本的銷售量已超過了100萬冊,他的土地倫理概念成為幾個全國性環境保護組織和政府機構行動宗旨的基礎。

《像山那樣思考》就是《沙鄉年鑑》中收錄的一則隨筆。很多讀過《沙鄉年鑑》的讀者,覺得在這本書中讓他們印象最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就是那隻垂死的老狼。同時,它也是令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幡然醒悟、畢生難忘一隻狼。為什麼這隻狼能有如此魔力,讓這麼多人難以忘懷?非常有幸我們今天要學的《像山那樣思考》這篇文章,説的正是這隻狼!

二、教學過程:

[投影打出課題]

大家一起來把課文的第一小節讀一讀。

1)請看課本110頁的插圖,試想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羣山寂靜,只能隱隱聽到風過樹林,葉子的沙沙聲,突然一聲狼嗥撕破了這份寧靜,嗥叫聲從一個山崖傳向另一個山崖,迴盪在山谷中。這聲狼嗥對於不同的生物,分別有着怎樣的意義?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確:對於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對於松林,(它是半夜裏在雪地上混戰和流血的預言)一場撕殺即將上演;對於郊狼,(它是即將來臨的拾遺的允諾)是徹底地清掃戰場,絕不浪費;對牧牛人,是銀行裏赤字的壞兆頭;對於獵人,(是狼牙抵制彈丸的挑戰)打狼。作者進而指出,在淺層的希望和恐懼之後,還有更深刻的、只有這座山能聽懂的含義。

因為山長久地存在着,從而能客觀地聽取這聲狼嗥。

2)這裏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排比句飽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排比。增強文章氣勢。作者將一種深刻的生態倫理問題以極其形象而富有詩意的語言表述出來,引起讀者的關注與思考。(倫理,本是處理人與人相互關係所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

3)快速瀏覽課文 作者得到這一認識(大山能夠聽懂狼嗥的深層含義)的由來?

明確:一隻狼的死去:發現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時的綠光給“我”的啟示;眾多狼的死去——鹿數目增加以致餓死。

4)作者原本認為“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獵人的天堂”當人們一個州接一個州地消滅了它們所有的狼後,天堂出現了麼?出現了什麼情況?

明確:破壞的草原很難恢復。牧牛人獵殺牧場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調整牛羣數目以適應其牧場的工作。

5)面對那一座座無狼出沒的山,利奧波德開始像山那樣思考。他想到了什麼?

明確:正是因為鹿羣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中生活着;山就要在對它的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 牧牛人獵殺牧場上的狼也不是好事;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保護生態平衡刻不容緩!

(4-9)在講述狼被獵殺的命運以及狼被消滅以後留下的生態惡果。這些平實的記敍之後,人們漸漸能夠意識到,狼的嗥叫聲中所飽含的生態價值和生命意義。狼的消失,意味着為某種生存現狀吹響了告別的號角,意味着我們的後代失去了一種可貴的生存的經驗——人類對動物的捕殺已經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無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類,付出生態環境惡化的代價換取了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利奧波德在文中的悲憫和憂慮讓讀者看到了一顆高貴而敏感的心靈,讀過此文,應該能夠聽到利奧彼德的大聲疾呼了。

我們找一位同學來把文章的最後一節讀一下!

(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文章首尾呼應、深入淺出的寫作技巧,體會文章顯明的詩意美和思辨色彩。這時候,學生能夠體會到這聲狼嗥中帶給他們的靈魂的震撼。)

[投影打出課文結構]

6)如果不能像山那樣思考,會有怎樣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講到的危害,你還能列舉出哪些? [投影打出問題]

當天空不再是蔚藍,看不到朵朵潔白的雲朵;當大海不再澎湃,見不到魚兒暢遊碧水中;當小鳥不再歌唱,聽不到婉轉動聽的鳴叫;當春天永不再來,鮮花不再綻放嬌豔的笑臉......當蔚藍色的星球—地球,我們 人類的母親再無力承擔她的兒女們的傷害時,迎接我們的又將會是什麼呢?請跟隨我們靜靜地看一看、想一想......

[投影打出環境污染圖片]

灰色的工業文明,模糊了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生存界區,農業文明時代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和躲避現實自成一統的“桃花源”已經不復存在。就環境污染而言,這是一個跨國界的問題,任何一個國家也解決不了,同樣,任何一個國家出現環境惡化,也將通過“蝴蝶效應”傳遞給其它國家以及全球。

[投影打出 寓言 ]

《淮南子》有一寓言説的就是這個道理: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只要不解決污染的“更鳴”問題,儘早都會出現污染轉移、擴散現象。從古代的經典回到今天的現實,人類的利益共同體特徵更為突出。臭氧層受損形成的機理已經十分清楚,它是人類合成化學品排放的後果。不同國家對氟里昂和哈龍的總量和人均排放量是不同的,但對全球的影響是相同的。

[投影打出 全球40%的死亡歸咎於環境因素 ]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在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報直説,他們發現世界上死亡人數的40%是因污染和其他環境因素1致病造成的。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正在毀滅自己。他們在去年10月號《生物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説,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氣温上升將進一步加劇疾病的蔓延,並將導致產生新的病種。他們預測,將有數以百萬計的人離開家園,去尋找食物,因而成為“環境難民”;越來越多的人將生活在擁擠的城市生態系統中,這種環境十分有利於舊病死灰復燃和新的疾病發生;人類還將受到營養不良以及空前的空氣、水和土壤污染的威脅。

7)地球生態系統對人類的貢獻到底有多大?[投影打出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構成表]

為了取得一個全球性的數據,來自美國、阿根廷和荷蘭的研究人員進行了研究,在《自然》雜誌第387期(1997)發表題為“世界生態系統服務和自然資本的價值”的文章,綜合了用各種不同評估方法進行的上百個研究報告的成果,得出結論:全球的國民生產總值為18萬億美元,而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最低值也在33.3萬億美元,是前者的近2倍?。儘管對這一估價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但重要的是人類認識到了自然或者生態系統服務雖然免費,但也存在着價值,並以一種量化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確認自然環境的價值,給狂妄自大的人類灌注了一大盆“清醒湯”,它使人類認識到:在財富的創造過程中,永遠有自然環境的一部分貢獻。

8)小結——為什麼我們要像山那樣思考? [投影打出問題]

明確:“像山那樣思考”是一個帶有祈使、號召意味的短語,意思是説,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應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是大自然生態鏈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同萬物的關係和山同萬物的關係沒有什麼區別。做到了“像山那樣思考”,就達到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較高境界。

保護生態平衡刻不容緩!像山那樣思考,是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處理方式的良好建議,是這種建議的詩的表達方式。作者的真正用意在於,讓人們意識到,由於人類的一直把自己看成高於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經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人類對動物的捕殺已經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無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類,是在付出生態環境惡化的代價後換取了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人類沒有像山那樣對待自己同大自然的關係。

9)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大自然,怎樣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投影打出問題]

在大家考慮這個問題的同時,我們來看一段材料。

[投影打出 孩子們的《時代》人與自然和諧]

明確:我們一方面要承認,人是萬物之靈長,是宇宙的精華。但在同一個生存系統中,人類又是依靠自然環境或者生態系統支持的,同時,人類也構成這個生命支持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必須正視這樣一個基本事實,沒有良好的自然環境,人類就會失去生存、創造財富的可能,即使還可以苟延殘喘在惡劣的環境生存下去,但已經遠遠偏離了人類追求的境界,也遠遠偏離了“萬物之靈長”,“宇宙的精華”理應達到的生存和發展境界。

既然自然環境亦有價值,而且所貢獻的價值比人類還要大,那麼,人類有什麼理由不尊重它存在的資格和應有的權利呢?如果承認了,人類就得善待自然,選擇一條與自然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投影打出 厚德載物]

中國傑出的哲學家張岱年先生曾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將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剛健自強、厚德載物”。語義應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載物,講的就是要有地道寬厚、尊重自然的品格和人生價值觀念,要能包容天地萬事的情操。可持續發展:我們共同的道路。

注意避免學生忽略和貶低人同自然界的審美聯繫,告訴他們,人和自然有豐富的關聯方式,人們應該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護自然。

拓展練習:

閲讀一段材料,為20xx年“世界環境日”擬一個主題,並簡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並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該建議。“世界環境日”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我們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嚮往和追求。歷年“世界環境日”主題如下:

20xx 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20xx 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20xx 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20xx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20xx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20xx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xx 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xx 世間萬物 生命之網

20xx 讓地球充滿生機

20xx 水——二十億人民之所繫

20xx 海洋存亡 匹夫有責任

20xx 主題:

《像山那樣思考》的教案4

【設計緣起】

《像山那樣思考》是利奧波德表明其生態主義態度的一篇重要作品,被選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一冊“像山那樣思考”專題。作者從生物界“狼—鹿—植被”的關係分析了某一生物結構的變化對自然和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生動地説明了他的大地倫理學主張。文本雖然篇幅不長,並且以敍述與描寫的筆法來講述一個局部的生態變化,但卻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思想。由於閲讀難度比較大,所以筆者三年前初上本文時,課堂處理中教師講得多一些。最近重上該文,在反覆閲讀文本,加深了對幾個難點句的認識後,我又查閲了較多的相關資料(如“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理論”與“生物鏈”概念),教學思路也就逐漸明晰。

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我主要突出三個要點:一是揪住一個疑難點(課文標題的含義),二是傳授一種閲讀方法(“具備語境意識(‘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將前後文融通着參照閲讀”),三是強化表達訓練(要求同學説一説“山的‘祕密’與狼的心聲”)。重中之重在於“教讀法”——因為“對文章的理解與感受之所以不同,除了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的差別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所運用的閲讀方法不同”“在閲讀教學中,闡釋結論必須來源於合法、合宜的閲讀方法”(王榮生教授語)。

【學習目標】

1。在“融通閲讀”中研習文本,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增強生態保護意識。

2。探討疑難問題,領會內容的精深,並體味文章語言之美。

【學習步驟】

一、導入

1。狼的“嗥叫”中隱含着怎樣的內涵?我們可能都聽不懂,都不知道,但美國生態學家利奧波德聽懂了,知道了。今天,一起來學習他的《像山那樣思考》。

2。作者簡介。(幻燈展示)

二、把握學情

1。先了解一下:同學們經過預習,對課文讀出了些什麼?還有哪些讀不懂的地方?接下來給大家一些時間,針對“讀出了”與“沒讀懂的”自我梳理,準備作交流。

2。學生交流自讀心得與困惑。【 心得示例:課文題為“像山那樣思考”,“思考”的對象是人類應如何與自然相處,尤其是在物質文明日益進步的今天。至於自學中的困惑,主要是不理解何謂“像山那樣思考”,以及讀不明白文中部分難句等。】

三、結合學情,鎖定疑難問題

——正如同學談到的,標題含義是一大難點。何謂“像山那樣思考”?對這個問題理解到位,是我們必須跨越的一道坎,也是破解其他疑難點的重要的突破口。

四、難點突破

1。閲讀方法介紹:具備語境意識(“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將前後文融通着參照閲讀。換言之,前面有些句子讀不懂,不妨暫時擱置,可藉助後面的文句再來推知前文。

2。融通閲讀第一步:明確前兩段的文意

(1)請同學朗讀第一段。思考:這聲狼嗥具有哪些特點?(圈出形容詞、修飾語)

——“深沉”“驕傲”“不馴服”“對抗性”“悲”,“蔑視苦難”。(有“悲哀”也有“驕傲”。一聲狼嗥,驚心動魄,容易感染讀者。)

(2)抽讀第二段。思考:本段寫的是什麼?與“像山那樣思考”有什麼聯繫?

——這一段寫不同生物包括人的反應(也可視為是一種“思考”),其特點是“明顯而迫近”;與此相對的是“還隱藏着更加深刻的含義”,即“只有這座山自己才知道”的“含義”。

(3)僅從本段看,為什麼“只有”山“才知道”?(找出幾個關鍵詞)

——三個關鍵詞:“長久”“客觀”“聆聽”。這就告訴了我們“像山那樣思考”需具備的條件,要“長久”(長遠),要“客觀”,還要用心“聆聽”。

3。融通閲讀第二步:依據主體部分,初步把握標題含義

(1)細讀第三段到第九段,把文中凡是與“像山那樣思考”有着直接關聯的句子逐一篩選出來,作點咀嚼、品味。

(2)學生解讀相關的四個文句(教師相機點撥)

“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覺不到狼是否存在,認識不到山對狼懷有一種祕密”(第三段。還是讀不明白:這是什麼“祕密”?)

“在這雙眼睛裏,有某種對我來説是新的東西,是某種只有它和這座山才瞭解的東西”(第六段。“新的東西”是相對於什麼而言的?這個問題容易解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獵人的天堂”。那就意味着“像山那樣思考”,是絕不會同意這種觀點的。)

“那一座山將要在對它的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而且,山的恐懼有更充分的理由”(第八段。“恐懼”的原因除了見第八段,還應留意哪一段?聯繫七、八段看,人類對狼的捕殺已造成了高山植被和草原無可挽回的退化。)

“他不知道像山那樣去思考。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了沙塵暴,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里去了”(第九段。這句話繼續揭示狼被消滅後留下的生態後果:因牛羣數目過多,破壞草原而帶來了沙塵暴等生態災害。補充“生物鏈”概念:上一層級食肉動物的滅亡導致食草動物的無節制繁殖,帶來植被破壞等災害效應,人類也因自身行為而成為受害者。)

4。融通閲讀第三步:聚焦末段細作品讀

(1)齊讀文章末段。思考:本段中的“和平”“安全”與狼有什麼關係?“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該怎樣理解?可與“像山那樣思考”對接的短語是哪個?與此相反的是誰的怎樣的思考?山明明不會思考,為什麼要説成“像山那樣思考”?

(2)師生探討

“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這是梭羅的名言。“荒野”即人類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存在着一種自足的、健康的生態系統,有着天然的活動規律和生存法則。“啟示在荒野”,即對於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來説,“荒野”具有不可忽視的借鑑、警示意義。

對“像山那樣思考”的解讀

——“像山那樣思考”是“客觀思考”,而非刻意地、盲目地追求“和平”與“安全”(不同於牧牛人、獵人等只追逐眼前利益的思考)。

——文中狼的消失,意味着為某種生存現狀吹響了告別的號角,意味着人類對狼的捕殺已造成了嚴重的生態惡果。從這個意義上講,開篇的一聲狼嗥,也是作者本人充滿憂患意識的大聲疾呼。【點撥:狼嗥的“悲哀”也許在於人類對此的不能領悟,“驕傲”是因為它自己領悟到了。】

——山自然不會思考,實際上是作者的思考:“像山那樣思考”是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處理方式的良好建議,是這種建議的詩性表達。

5。融通閲讀第四步:文句點評

(1)明確基本格式:運用……(手法),表達了……(內容與效果)。如果覺得句中某個詞用得有特色,也請作出點評。

(2)文句示例:

第四段:“它們喜氣洋洋地搖着尾巴,嬉戲着攪在一起。”

第六段:“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獵人的天堂。”

第七段:“看見南面的山坡由於新出現的彎彎曲曲的鹿徑而變得皺皺巴巴。”

第八段:“正像當初鹿羣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中生活着那樣,那一座山將要在對它的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參考:句:“喜氣洋洋”“嬉戲”兩個修飾語給畫面定下了歡快的基調,加上兩個動詞“搖”“攪”,勾勒出一幅享受天倫之樂的温馨圖景。句:啟示我們對狼的獵殺還是以保護人類的生產、生活的名義進行的,而更多的獵殺針對的是那些對人毫無威脅的、温馴的動物,僅僅為了一點經濟利益或者單純是為了娛樂休閒。句:把“皺皺巴巴”移用於“山坡”,生動形象;並且將前面的“彎彎曲曲”也帶活了,兩個疊詞相映成趣。句:運用擬人、類比手法,寫出了狼被消滅後山受到的巨大威脅,不但靈活巧妙,而且很有感染力。】

6。融通閲讀第五步:口頭表達訓練

(1)試以“山”的口吻説説山的“祕密”

——要點示例:狼啊狼,人類對你們的肆意捕殺已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後果,最終受苦的可不僅僅是你和我啊……

(2)試以“狼”的口吻説説狼的心聲

——要點示例:生命之間本是平等的,我也有生存的權利啊。而且,你們知道我生的理由,以及你們的獵殺行為已經帶來、將要帶來的嚴重後果嗎?

五、課後作業(片段作文

有句保護動物的標語是“假如動物穿上你的皮”。這句話引發了你怎樣的感悟、聯想?請結合課文,就此寫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相關資料】(可在課堂上隨機呈現)

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理論強調生態倫理規範,“當一個事物有助於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時,就是錯誤的”。

標籤: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nx0xl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