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集錦15篇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集錦15篇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

臨江仙·信州作

謫宦江城無屋買,殘僧野寺相依。鬆間藥臼竹間衣。水窮行到處,雲起坐看時。

一個幽禽緣底事,苦來醉耳邊啼?月斜西院愈聲悲。青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翻譯

被貶來到江城買不起房屋,只能與僅存的幾個和尚在野外的寺廟裏相依。在松林搗藥竹林中掛放長衣,來到水源窮盡處,坐而遠眺白雲湧起時。

一隻幽棲的鳥兒為什麼在我這醉漢耳邊苦苦悲啼?月向院西斜移而鳥鳴之聲更悲切。青山雖然無限好,但杜鵑鳥還是説“不如歸去”。

註釋

江城:即信州,因處江邊,故稱。

殘僧:老僧。

幽禽:指杜鵑。

緣底事:為什麼。

不如歸:杜鵑鳴聲悲切,如呼“不如歸去”。

鑑賞

這首詞表現出一種謫居異鄉的苦悶和厭棄官場而嚮往故里的情感。

“謫宦江城無屋買,殘僧野寺相依。”這二句無一字虛下,先交代了全詞的政治背景,併為全詞定下基調。“江城”點明信州,“無屋買”是誇大之詞,表明信州的偏僻荒涼,這樣便自然地引出“殘僧野寺”一句。這裏“殘僧”畫出了僧人的年邁衰老;“野寺”畫出了寺廟的荒僻陋小。如此殘破不堪而詞人還得與之相依為命,足見其命運、境遇的悽慘。

“鬆間藥臼竹間衣”三句緊承“殘僧野寺”一句而來,寫其行跡。詞人並沒有因與殘僧野寺相依而感到悽慘悲傷。反而,在鬆蔭竹翳的掩映下,一聲藥臼響,一角衣衫影,就能給心頭增加無限的歡愉。這裏“一臼”、“一衣”,由於意象的典型性,取得了以一當十的藝術效果。“水窮行到處,雲起坐看時”二句化用王維《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詩句。雖然只是在文字的排列上略作了調整,但由於將“水窮”“雲起”突出到前景位置。因而其藝術效果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行到水窮處”是順寫,象徵意義不大明顯,而“水窮行到處”強調了“水窮”,就突出了山窮水盡的意象,使人聯想到詞人在宦海中的山窮水盡。同樣,“雲起坐看時”較之“坐看雲起時”也突出了“雲起”的意象,使人聯想到詞人此刻是在冷眼旁觀政治上的翻雲覆雨。

下片仍然描寫“野寺”中的所見所聞,但心緒的蒼涼、悲苦卻借景物的描寫較為明顯地流露出來。“一個幽禽緣底事,苦來醉耳邊啼”這兩句詞巧妙地抓住一個“幽禽”悲啼的意象來抒寫自己的心曲:作者曾試圖遁入醉鄉以遣歲月,但不知為什麼事,一個幽禽(杜鵑)又在醉酒之時來到耳邊苦苦啼叫。“苦來醉耳邊啼”應作“醉來耳邊苦啼”。

“月斜西院愈聲悲。”一句緊承“苦來醉耳邊啼”而來,寫詞人對於“幽禽”啼聲的感覺。這“幽禽”的啼叫已不僅是“苦啼”,而且愈啼愈悲。“月斜”即月影西沉,表明時間已晚;時間既晚,則啼叫之久可知。“愈聲悲”以見鳥之情切,實是借鳥的悲啼來顯示自己的悲苦心境。

“青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這兩句托出全詞的主旨:這兒的青山儘管無限美好,但杜鵑仍啼道:“不如歸去!”詞人在這裏實際是借鳥的啼聲,表達自己“他鄉雖好,不如歸去”的心聲。這“青山無限好”顯然由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詩句化出,兩句合起來又暗用王粲《登樓賦》和陶淵明《歸去來辭》二賦作意。儘管這兒的山水很美,有松林竹林可供盤桓,有水有云可供觀賞,但畢竟身在官場如鳥在籠中,終不如退守田園那麼自由自在。

這首詞以鳥能人言、人鳥共鳴的巧思妙句,外化了詞人自身微妙複雜的隱祕心態,可謂深得託物言情之真昧。

全詞意境悽清幽冷,情感深沉。此詞除了極好地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另一特點是善於運用前人成句,且做到切合詞旨,手法成熟。

創作背景

晁補之頗有經世濟民的抱負與才幹,但因受牽連於新舊黨爭。公元1099年,晁補之以“修神宗實錄失實”罪名被貶監處、信二州(處州治所在今浙江麗水,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饒)酒税。此詞就是作者於在信州任上的作品。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綠暗汀洲三月暮,落花風靜帆收。

垂楊低映木蘭舟。

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陽愁。

灞水橋東回首處,美人親上簾鈎。

青鸞無計入紅樓。

行雲歸楚峽,飛夢到揚州。

譯文

正是三月暮春時節,水邊平地上長滿了青草,一片暗綠。花兒已開始凋謝,沒有一絲風,船帆也都捲起來了。高高的垂楊樹下,小船橫斜。江水有半篙深,正利於行船,夕陽西下,耒歸的遊子又增加了一段愁緒。

當年在灞橋分別之時,回首眺望,只見美人也在捲簾佇視。如今遠在江邊,多麼希望青鳥使者能為我傳送信息到紅樓啊:昔日的戀愛生活已成為楚峽之遊,而今只能在夢中飛到揚州去和你相會了。

註釋

汀州:汀指水邊的平地,州指水中的沙洲。

木蘭舟:用木蘭樹木材造的舟。船的美稱。

篙(gāo):撐船的竹竿或木杆,滑:指春天江水上漲,行船流利。

灞(bà)水橋:地名,在長安城東。唐代人們離開京都,多在此處折柳贈別。後來就成了與親友話別地點的代稱。

青鸞(luán):傳説中鳳凰一類的鳥。紅樓:指美人居住的房子。

行雲歸楚峽:宋玉《高唐賦》序裏有楚懷王夢見巫山神女與他歡會的事。此後文人多用巫山雲雨代指男女戀愛歡會。楚峽即指巫山。

賞析:

這首詞抒發了一個萍蹤遊子的旅愁和鄉情。

詞之上片側重寫景,景中寓情。下片承前“愁”字展開,因愁而憶,因憶而思之,求之,寫出低徊往昔、憧憬來日的複雜情懷。全詞情景交融,通過環境描寫烘托人物的複雜情感,物象婉麗,筆調瀟灑,餘韻深長。

上片首句大筆勾勒。“三月暮”交待節令。“汀州”即“汀洲”,點明地點。“綠暗”二字,濃墨重彩,為這個特定的時空背景塗上一層陰沉的底色,在人們眼前展開了一幅岸渚沉寂、芳草萋迷的畫面。接着詞人點染岸邊近景,此時風已收煞,落英繽紛,布帆暫卷,垂楊下蘭舟斜橫,氣氛一派清幽。景中彷彿杳無人跡,然而從剛收風帆、暫傍垂柳的蘭舟,不難想象見一位萍蹤無定的遊子。“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陽愁”,正是這位遊子面對眼前實景而產生的真切感受。江中春水方生,行船流利,故曰“滑”;夕陽將下,遊子未歸,觸景生情,故使人感到“愁”。半篙春水,一段愁情,亦有將愁比作春水之意。這裏明寫舟外景物,暗寫舟中游子。整個上片,由背景引出人物,由遠景寫到近景,由寫景過渡到寫情。

詞的前半部分,通過落花、風帆、木蘭舟、春水夕陽等物象,環環扣合,結出一個“愁”字。下片則是“愁”字的生髮和具體化,詞意似斷實續。灞月橋,在陝西長安縣東。唐人離開京都,多於此處折柳贈別,如鄭谷《闕下春日》詩:“秦楚年年有離別,揮鞭揚袖灞陵橋。”羅鄴《鶯》詩:“何處離人不堪聽,灞橋斜日裊垂楊。”因此,灞橋就成了與親友話別地點的代稱。詞中游子凝想當日方別之後,回望紅樓,仍見豔粧美人正捲簾佇望;如今泊舟江渚,懷想往日那佳人住外,已甚遙遠,希望有青鳥使者傳遞消息。然而,蓬萊路遠,無計可通,“青鸞無計入紅樓”。這一句,對遊子愁的內涵和來由,略略一點。

遊子不僅有江湖飄泊之感慨,且有懷念情人、音信難通之愁苦,則心情的悵惘寥落,可想而知。於是,這深沉的旅愁在遊子心頭激盪起綿綿無盡的遐思。

“行雲歸楚峽”一句,化用了一個動人的神話故事。宋玉《高唐賦序》載,楚懷王夢見巫山神女與他歡會,臨別前告訴他説:妾“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往日情事,如今雖只留下美好的回憶,然而遊子豈能忘懷,他要追尋、找回那失去的一切。往日的情遇同繁華的揚州有關,聯繫上文“美人新上簾鈎”來看,這裏用的是杜牧所詠“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的典故,如同“楚峽”一樣,都是虛指冶遊之地。既不能忘情,故寤寐以求之,不禁“飛夢到揚州”了。詞之結句,飛揚靈動,想象奇特,表達了作者追求、嚮往之情的急切。

綜上,此詞思緒綿綿而情韻清幽。讀後給人以流連忘返、餘韻不盡的美感,堪稱瀟灑清麗的佳作。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臨江仙

陳與義〔宋代〕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譯文:

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傑。月光映在河面,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二十多年的經歷好似一場夢,我雖身在,回首往昔卻膽戰心驚。閒來無事登上小閣樓觀看新雨初晴的景緻。古往今來多少歷史事蹟轉瞬即逝,只有把它們編成歌的漁夫,還在那半夜裏低聲吟唱。

註釋:

臨江仙:詞牌名,又稱《鴛鴦夢》、《雁後歸》、《庭院深深》。雙調,上片五句,押三平韻,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午橋:在洛陽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豪英:出色的人物。這兩句説:想從前在午橋橋頭飲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漢。長溝流月:月光隨着流水悄悄地消逝。去無聲: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疏影:稀疏的影子。這兩句説,在杏花稀疏的影子裏吹起短笛,一直歡樂到天明。二十餘年:二十多年來的經歷(包括北宋亡國的大變亂)。堪驚:總是心戰膽跳。新晴:新雨初晴。晴,這裏指晴夜。漁唱:打魚人編的歌兒。三更:古代漏記時,從黃昏至拂曉分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追憶洛中朋友和舊遊而作的。上片寫對已經淪落敵國之手的家鄉以及早年自在快樂生活的回顧。下片宕開筆墨回到現實,概括詞人從踏上仕途所經歷的顛沛流離和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結句將古今悲慨、國恨家愁,都融入“漁唱”之中,將沉摯的悲感化為曠達的襟懷。此詞直抒胸臆,表情達意真切感人,通過上下兩片的今昔對比,萌生對家國和人生的驚歎與感慨,韻味深遠綿長。

上片憶舊。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橋橋上宴飲,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傑。用“憶”字開篇,直接了當把往事展開來。“午橋”是唐代白居易、劉禹錫、裴度吟詩唱和、舉杯相歡的地方。作者青年時期,追尋遺韻,仰慕前賢,在故鄉洛陽,與當時“豪英”一起,也在午橋宴飲聚會,把酒臨風。

“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們在午橋暢飲,晚上圍坐在杏樹底下盡情地吹着悠揚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隨着流水靜悄悄地消失了。橋上歡歌笑語,橋下一片寧靜,以靜襯動。這三句寫景敍事,優美自然,它如同明淨澄澈的清水一樣。特別是“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兩句, “杏花”則點明在春天的夜晚,豪傑們撫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聲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樹林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輝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來的稀疏花影,與花影下吹奏出來的悠揚笛聲,組成一幅富有空間感的恬靜、清婉、奇麗的畫面,將作者那種充滿閒情雅興的生活情景真實地反映了出來。

下片感懷。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後,曾遭謫貶;特別是靖康之變,北宋淪亡,他逃到南方,飽嘗了顛沛流離、國破家亡的痛苦。殘酷的現實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鮮明的對照,很自然會有一場惡夢的感觸。這兩句概括了這段時間裏國家和個人的激劇變化的情況。這裏,作者以飽蘸着久歷艱難和劫後餘生的血淚的筆觸,寫下這感慨深沉的詩句,發人深思,啟人遐想。經歷了國破家亡,戰事連連之後,曾在一起吟詩飲酒的豪傑們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油然而生。

接着寫道:“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閒登”句是説:我閒散無聊地登上小閣,觀看這雨後新晴的月色。這旬點題,寫明作此詞的時間、地點和心境。“新晴”與“長溝流月”照應,巧妙地將憶中之事與目前的處境聯繫起來,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狀況從中得以再現。“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把國家興亡和人生的感慨都託之於漁唱,進一步表達作者內心寂寞悲涼的心情。古往今來的大事已經轉瞬即逝了,只有把它們編成歌兒的漁夫,還在那半夜三更裏低聲歌唱。這是低沉的感歎,軟弱的呻吟,無能為力的自我表白。這種看破世情、迴避現實的消極態度,從側面顯示詩人對現實的極度不滿,這是亂世懷古傷今的主題。

這首詞通過回憶在洛陽的遊樂來抒發作者對國家淪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對比的手法,明快的筆調,通過對舊遊生活的回憶,抒發了北宋亡國後深沉的感慨。寥寥幾筆,勾畫出來的自我形象相當豐滿。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鳩雨催成新綠,燕泥收盡殘紅。

春光還與美人同。

論心空眷眷,分袂卻匆匆。

只道真情易寫,那知怨句難工。

水流雲散各西東。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橋風。

 譯文

在鵓鳩烏的啼叫聲中,雨水降落,草木青葱;燕子的新巢,都是落花和着泥土築成。春光就好似美人一樣。在分開的時候,明明心裏繾綣不捨,但還是匆匆分開。

只知道真情是容易表達的,哪裏知道分別的離情別緒,難以真切地表達。水流去、雲散後,他們也將分別而各自東西了。離別時,明月照着半個花院,旅途中和風輕輕吹着,像是在訴説着無邊的愁緒。

註釋

臨江仙: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為雙調小令。又名《謝新恩》、《雁後歸》、《畫屏春》、《庭院深深》、《採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

鳩(jiū)雨:相傳鵓鳩鳥每逢陰天就會將配偶趕走,等到天睛就又將其呼喚回來。因此民間有俗語説道:“天將雨,鳩逐婦。”

論心:談心,傾心交談。

眷(juàn)眷:依戀不捨的樣子。

分袂(mèi):離別,分手。

只道:相當於“只知”。

那知:即“哪知”,哪裏曉得。

工:細緻,精巧。

半廊(láng):一半迴廊。

柳橋風:指旅途中的和風。

賞析:

乾道八年1772年,陸游四十八歲時,撤去夔州通判的職務,到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任幹辦公事兼撿法官。那年正月,從夔州赴宣撫使司所在地興元(今陝西省漢中市),二月途經果州(今四川省南充)而寫下了此首詞。

陸游到果州,已是“池館鶯花春漸老”(《果州驛》)的時刻。陸游在其間已寫了兩首詩,最後句寫到:花殘呼馬去,聊將俠氣壓春風。”樊亭為園館名,亦在果州。故這首詞的開頭二句亦云:“鳩雨催成新綠,燕泥收盡殘紅。”雖正值二月,但已有晚春的景色。“鳩雨”詞有其淵源陸游《秋陰》詩:“雨來鳩有語”;又三國吳時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下載鳩鳥:“陰則屏逐其匹,晴則呼之。語曰‘天將雨,鳩逐婦’是也。陸游祖父陸佃所作的《埤雅》亦引之。鳩雨一詞,即指此。鳩鳥呼喚聲中的雨水,把芳草、樹林,催成一片新綠;燕子在雨後,把滿地落英的殘紅花瓣和泥都銜盡了。綠肥紅褪,正是作者離果州時所見的實景;這兩句組成對偶,意象結集豐富,顏色對照鮮明,基調自然,對仗工整,是上片詞形象濃縮的焦點,與王維《田園樂》詩的“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着色用對,有異曲同工之妙。接下來的三句,都從這二句生髮。“春光還與美人同:論心空眷眷,分袂卻匆匆”把春光説成與美人一樣,在相聚的時候,彼此間無限眷戀,但説到分手就這樣依依不捨地分手了。這個比喻極為精當,深摯地體現出作者戀春又惜春的真摯感情。“空眷眷”的“空”,是惜別時追歎之語,正是在“分袂卻匆匆”的時刻感覺前些時的“眷眷”已如夢幻成空。這裏説春光,説美人,言外之意,還可能包括果州時相與宴遊的朋友,以美人喻君子在詩詞中是很常見的。這三句由寫景轉為抒情,化濃密為清疏;疏而不薄,因有開頭二句為基礎,從而能夠取得濃淡相濟的效果。有濃麗句,但很少一味濃麗到底;是抒情,但情中又往往帶着議論:這正是陸游詞的特點。上片即可看出陸詞的這種特點。

上片歇拍,猶是情中帶議;下片換頭,即已情為議掩。“只道真情易寫”,從惜別的常情着想,這早已是預料中的“那知怨句難工”,從內心發出的感歎是實踐後的體驗。韓愈《荊潭唱和詩序》説:“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作者相信這個道理,但其結果不是這樣,意思遞進一層極言惜別之情的難以表達。“水流雲散各西東。”申明春光不易挽留,兼寫客中與果州告別,詞人與果州的朋友告別,天時人事融合在一起了,頗有李煜《浪淘沙》詞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句的筆意;當然,寫詞時兩人處境不同,一輕鬆,一哀痛,內在感情又迥然有別。

陸游寫詞時,正要走上他渴望已久的從戎前線的軍幕生活,惜春惜別,雖未免帶有些“怨”意;但對於仕宦前程,則是滿意的,故“怨”中實帶輕快之情。結尾兩句:“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橋風。”前句寫離開果州前的夜色之美,後句寫離開後旅途的晝景之美。

花院明月,半廊可愛;柳橋輕風,一帽無嫌。作者陶醉在這樣的美景中,雖不言情,而輕快之情可見,這兩句也是形象美而對仗工的對偶句,濃密不如上片的起聯,而清麗又似含蓄有加。用這兩句收束全詞,更覺美景撲人,餘味未盡。

這首詞上片以寫景起而以抒情結,下片以抒情起而以寫景結。全詞僅插兩句單句,其餘全部用對偶句。單句轉接靈活,又都意含兩面;對偶句有疏有密,起處濃密,中間清疏,結尾優美含蓄。情景相配,疏密相間,明快而不淡薄,輕鬆而見精美,可以看出陸詞的特色和工巧。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5

臨江仙·惠州改前韻

九十日春都過了,貪忙何處追遊。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莢陣,風轉柳花球。

我與使君皆白首,休誇少年風流。佳人斜倚合江樓,水光都眼淨,山色總眉愁。

翻譯

春天過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尋春,也不可能了。縱然還有三分春色,那一分惆悵也無法免去。雨打榆莢零落,柳絮染塵成球,被風吹得到處翻滾。

我和知州您都是白髮老人了,再不要説以前的年少風流往事了。美麗的歌女斜靠在合江樓邊。水光清涼,山色美麗,總是讓人情不自禁為之感歎。

註釋

九十日春:農曆正月至三月。

榆莢:榆樹果實,初春時先於葉生,狀似錢而小,暮春時飄落。此句指雨打榆莢零落。

柳花球:柳絮染塵成球。此句指風吹絮球翻滾。

使君:惠州知州詹範。

合江樓:作者初至惠州時所居之所,在惠州東門,因東西二江匯合於此得名。

創作背景

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年)暮春。是時,東坡61歲,在惠州貶所宴飲州守詹範時,有感於仕途之變,便作下了這首詞。

賞析

上片,惜春傷春,無須“貪忙”,“追遊”。與密州時作的同詞牌名的上片完全一樣,惜春。面對同樣的春,產生着同樣的心情。那時,朝廷政治鬥爭激烈,詞人迴避,自求外任。而今,在貶所惠州,也是一個春季過去了(“九十日春都過了”),即風華正茂的時候過去了,我閒置無所事事了(“貪忙何處追遊”),無須“貪忙”、“追遊”了。緊接着點化運用葉道卿《賀聖詞》詞:“三分春色,二分愁悶,一分風雨”而言春暮人愁(“三分春色一分愁”),日暮西山,人命危淺了,只是詞人未看到日後還有“風雨”,哪怕是“一分風雨”,未想到日後又要謫貶儋州;但他很快意識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莢陣”,如“風轉柳花球”,沒有多少留戀,有的是終身遺恨。

下片,歎青春不再,人生暗淡。詞人此時處境惡劣,心境淒涼,深感自己夕陽黃昏,硬是把棺材準備好了。正因所處社會環境、政治經濟地位發生變化,自然他的思想感情、心理觀念隨之也發生變化,藝術欣賞及其作品的意境發生變化,所以他把密州時作的同詞牌的詞的下片作了修改。儘管它反映了詞人對人生的依戀和青春的惋惜之情,可意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仙境不見了,西王母、東皇太乙在東坡心中,早已消失了,再不是什麼美好、理想、幸福的形象,更不是什麼長生不老的象徵了。“我與使君皆白首,休誇年少風流”,惜青春已逝,風流不再。我們已是蒼顏白髮,還談什麼昔日風流。這意味着一代人的結束。“佳人斜倚合江樓”,唯有我那朝雲,病魔纏身,“斜倚”而立,留戀着“合江樓”外的水光山色,哪怕它們是淨眼中的水光(“水光都眼淨”)和眉愁中的山色(“山色總眉愁”)。正是詞人在惠州感情上發生了變化,審美移情發生了變化,所以山光水色也變得“愁”容起來;從而暗示着詞人晚年人生暗淡無光了。

全詞,上片寫春過春愁,傷春惜時,下片寫白首眉愁,傷感人生。人的感情發生變化,決定着詞的意境發生變化,決定着詞的用語的變化。籠罩全詞的是一“愁”到底的灰濛濛的意味。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6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古詩簡介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是宋代詞人陳與義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是作者晚年追憶洛中朋友和舊遊而作的。上片寫對已經淪落敵國之手的家鄉以及早年自在快樂生活的回顧。下片宕開筆墨回到現實,概括詞人從踏上仕途所經歷的顛沛流離和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結句將古今悲慨、國恨家愁,都融入“漁唱”之中,將沉摯的悲感化為曠達的`襟懷。此詞直抒胸臆,表情達意真切感人,通過上下兩片的今昔對比,萌生對家國和人生的驚歎與感慨,韻味深遠綿長。

翻譯/譯文

回憶年輕時在午橋橋上酣飲,坐中多是傑出的才俊。月光隨長溝水波奔湧,流去悄然無聲。對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們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同夢境,此身劫後雖存,每想起一切,只覺得魄悸魂驚!如今我閒登小樓,觀賞雨後初晴的月夜美景,感歎古今有多少興亡伯事,都付與漁父歌唱在三更。

註釋

⑴臨江仙:詞牌名,又稱《鴛鴦夢》《雁後歸》《庭院深深》。雙調,上片五句,押三平韻,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⑵舊遊:昔日的遊覽。洛中:指洛陽一帶。

⑶午橋:在洛陽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⑷豪英:出色的人物。

⑸長溝流月:月光隨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月去無聲: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⑹疏影:稀疏的影子。

⑺二十餘年:二十多年來的經歷(包括北宋亡國的大變亂)。

⑻堪驚:總是心戰膽跳。

⑼新晴:新雨初晴。晴,這裏指晴夜。

⑽漁唱:打魚人編的歌兒。三更:古代漏記時,自黃昏至指曉分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創作背景

這首詞大概是在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或六年陳與義退居青墩鎮僧舍時所作,時年四十六或四十七歲。陳與義是洛陽人,他追憶二十多年前的洛中舊遊,那時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天下還承平無事,可以有遊賞之樂,那時候的作者,“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譽,流輩斂衽,莫敢與抗”(《宋史》本傳)。其後金兵南下,北宋滅亡,陳與義流離逃難,艱苦備嚐,而南宋朝廷在播遷之後,僅能自立,他回憶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歎今昔鉅變,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鑑賞

靖康之難後,宋室南渡,詞人也因之開始了流亡生涯,飽受國破家亡的痛苦,歷經顛沛流離。他在南宋都城臨安回想起青壯年時在洛陽與友人詩酒交遊的情景,不禁感歎今昔鉅變,寫下了這首詞。

這首《臨江仙》詞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紹興五年)或1136年(紹興六年)陳與義退居青墩鎮僧舍時所作,當時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歲。陳與義是洛陽人,他追憶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陽中舊遊,那時是徽宗政和年間,當時天下太平無事,可以有遊賞之樂。其後金兵南下,北宋滅亡,陳與義流離逃難,備嘗艱苦,而南宋朝廷在南遷之後,僅能自立,回憶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當他作詞以抒發此種悲慨之時,並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筆調唱歎而出(這正是作詞的要訣)。上片是追憶洛中舊遊。午橋在洛陽南,唐朝裴度有別墅在此。“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確是造語“奇麗”(胡仔評語,見《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四),一種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宛然出現詞人心目中。但是這並非當前實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煙海的往事再現而已。劉熙載説得好,“陳去非……《臨江仙》:‘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憶首’,府注‘一夢’,故此二句不覺豪酣轉成悵悒,所謂好在句外者也。”(《藝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涼。”一下子説到當前,兩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無限國事滄桑、知交零落之感,內容極充實,運筆也極空靈。“閒登小閣”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進一步抒發悲歎,而是直接去寫,作者想到國家的興衰自己的流離失所,於是看新晴,聽漁唱,將沉重悲憤的情感轉化為曠達之情。

這首詞節奏明快,渾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見矯揉造作之跡。張炎稱此詞“真是自然而然”(《詞源》卷下)。然“自然”並不等於粗露淺顯,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學素養。彭孫遹説得好,“詞以自然為宗,但自然不從追琢中來,亦率易無味。如所云絢爛之極仍歸於平淡。……若《無住詞》之‘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詞話》)。

陳與義詞作雖少,但卻受後世推重,而且認為其特點很像蘇東坡。南宋黃升説,陳與義“詞雖不多,語意超絕,識者謂其可摩坡仙之壘也。”(《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卷一)清陳廷焯也説,陳詞如《臨江仙》,“筆意超曠,逼近大蘇。”(《白雨齋詞話》卷一)陳與義填詞時是否有意模仿蘇東坡呢?從他的為人,詩作可以看出,他並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發。陳與義作詩,近法黃(庭堅)、陳(師道),遠宗杜甫,不受蘇詩影響。至於填詞,乃是他晚歲退居時的遣興之作,他以前既非專業作詞,所以很不留心當時的詞壇風氣,可見並未受其影響。譬如,自從柳永、周邦彥以來,慢詞盛行,而陳與義卻未作過一首慢詞;詞至北宋末年,專門雕飾,有矯揉造作之感,周邦彥是以“富豔精工”見稱,賀鑄亦復如是,而陳與義的詞獨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飾;可見陳與義填詞是獨往獨來,自行其是,自然也不會有意學蘇(東坡)的。

不過,他既然擅長作詩,晚歲填詞,運以詩法,自然也就會不謀而合,與蘇相近了。以詩法入詞,固然可以開拓內容,獨創新意,但是仍必須保持詞體本質之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詞意。蘇東坡是最先“以詩為詞”的,但是蘇詞的佳作,如《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永遇樂》(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虞美人》(乳燕飛華屋)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跡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風海濤之曲,中多幽咽怨斷之音”(夏敬觀手批《東坡詞》,轉引自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評詞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7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

人生長恨水長東。

幽懷誰共語,遠目送歸鴻。

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鍾。

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譯文

古往今來北邙山下的道路,黃塵滾滾不知老盡了多少英雄。人生令人遺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東逝的江水,永無盡頭。心中的苦痛能和誰説,放眼把空中的歸雁遠送。

那舉世顯赫的功名有什麼用?過去實在是錯怪了天公。放聲高唱一曲飲盡千杯酒。身為男子漢,關鍵在於言行的正確性,而不是以困厄與顯達來論定成敗。

註釋

臨江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格律俱為平韻格,雙調小令,字數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種。常見者全詞分兩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孟津:黃河渡口名。在今河南孟津縣東,洛陽東北。

北邙(máng)山:即邙山,在洛陽北,黃河南。王公貴胄多葬於此。

黃塵:指歲月時光。

幽懷:隱藏在內心的情感。

底:何,什麼。

浩歌:放聲高歌,大聲歌唱。

鍾:同盅。

行處:做官或退隱。

窮通:窮困與顯達。

賞析:

由詞題不知,此詞作於由洛陽赴孟津的途中。元好問自公元1218年(金宣宗興定二年)移家河南登封,此後一段時間行跡多在河南。作者觸景傷感,弔古傷今,來抒發自己的懷抱。

北邙山,在河南洛陽縣北。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唐新樂府有《北邙行》,所以有“黃塵老盡英雄”的感慨。這裏的“老盡”藴含着作者對英雄不遇,空老京華的無限感傷,不由不發生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慨歎”人生“句用李煜”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句,但更為悲壯。作者的一腔幽怨無人共語,有英雄獨立的悲涼,“遠目送歸鴻”源自嵇康的“目送歸鴻,手揮五絃”《贈秀才入軍》和賀鑄的“恨登山臨水。和寄七絃桐,目送歸鴻”(《六州歌頭·少年俠氣》)句意,即有哀怨,又有不平之意。

上片言情,下片説理,英雄無奈,只好作自我寬慰語:“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功名也只不過是過眼煙雲,唯有洗歌美酒,天倫至愛,才是人間樂事呀。所以詞最後,作者發出:“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的感慨。這也正是他在收復失地,重返家園的理想行當國孝無恢復之謀的現實的矛盾之中,希望與失望情緒交織而構築成情緒。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8

臨江仙·金谷無煙宮樹綠

宋代 辛棄疾

金谷無煙宮樹綠,嫩寒生怕春風。博山微透暖薰籠。小樓春色裏,幽夢雨聲中。

別浦鯉魚何日到,錦書封恨重重。海棠花下去年逢。也應隨分瘦,忍淚覓殘紅。

譯文

是不舉煙火的寒食節,名貴的樹木在園子裏隱隱透出綠色。嫩生生的寒意,在春風中瑟瑟抖動着。薰籠內,焚燒香料的博山爐還微微透出暖氣。深濃的春色圍着小小的閣樓,在輕柔的雨聲裏,我們做着温馨的夢。

在我們分手的渡口,送信的鯉魚哪一天才能來到呢?它捎來的,該是一封包裹着千愁萬恨的信吧!還記得,我們是在去年,一株海棠花下認識的,由於相思的折磨,她一定瘦多了。啊,也許此刻她正含着淚,在獨自尋找那片片殘紅罷!

註釋

1.臨江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謝新恩”“雁後歸”“畫屏春”“庭院深深”“採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格律俱為平韻格,雙調小令,常見者全詞分兩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2.金谷:金谷園,本為晉代石崇的別墅,這裏代指詞人的宅第。

3.嫩寒:微寒。

4.博山:指香爐。

5.薰(xūn)籠:罩在香爐上的竹籠。

6.別浦(pǔ):分別的水邊。

7.鯉魚:指書信。蔡邕《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8.錦書:用錦織成的信,一般指情書。用竇滔妻蘇氏織錦為《迴文璇璣圖》詩以贈其夫事。

9.隨分:照例,相應。

10.殘紅:殘花。

賞析

“金谷無煙宮樹綠”,以“金谷無煙”出之,表明這是寒食、清明節問,“金谷”一詞,含着許多意思,令人想起高門大户人家的庭園,裏面應該住着美慧多情的女子。“宮樹綠”一語,加深了景物朦朧暗碧的效果,起一種傷感的感情引誘作用,這與女子的脆弱多情的傷春感情正相融。所以,起筆雖然沒有直接寫人、寫情,卻通過用典和造境,在這兩方面作了暗示。

“嫩寒生怕春風”,以倒裝句式突出春寒惻惻,給予未出場的女主人公帶來的生理和心理的不適。“生怕春風”,寫得細,寫得透,彷彿作者與她通感着似的。

“博山微透暖薰籠”,轉入樓內,渲染出女子居處的温馨氣氛,併為她創造出一個典型的懷人環境。然而以下又不正寫,而是把她的思念之情轉到她的幽夢中去,這樣寫,比正寫更雅緻——隔着夢的帷幕來思念人,總有一些朦朧美,有幾分差澀感;也更有深致——連夢中都不能免除思念,醒時的情狀就不用多説了。但又不明出——沒有寫她幽夢的內容,只是渲染出的這個情調使讀者不得不往詞人暗設的那條思路想去。

“小樓春色裏,幽夢雨聲中。”這兩句的含蓄藴藉和情藴的豐富,以及對仗的工緻,足以與晏幾道的抒情名句“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媲美。“幽夢”一句,寫情尤其多致,這樣的雨聲,在她的幽夢中,又是一番別樣的景緻了。

“別浦鯉魚何日到”,“何日到”,實際是説“無書到”,在渡口相別分手之後從沒有收到過書信。

“錦書封恨重重”一句,怨書信不來,怨書信即是怨人。上兩句言分手之後就一直沒有音信,不由得叫人怨恨重重了。“海棠花下去年逢”,海棠花又開了,自己只能流連樹下,追憶去年這個時候與情人在此相會的情景了。這一句寫得温馨香軟,足見對初相遇的記憶之深、之美好,甚至連他寫到的那海棠,似乎也都成了伊人風采的暗示。

“也應隨分瘦,忍淚覓殘紅。”細節化的猜測,猜測她的必然消瘦,想像她在覓殘紅——這是男性作者所造的女子傷時傷別之情的經典意象。這樣的猜測,無疑顯示出對伊人的極度鍾情。

這首詞怨春懷人,卻不直説,而説“小樓春色裏,幽夢雨聲中”;而説“嫩寒生怕春風”、“忍淚覓殘紅”,婉轉細膩,深沉含蓄,其怨春懷人之情愈為深切。辛棄疾是豪放派大家,而該詞通篇以婉麗詞句寫出,體現了這位“豪氣”與“柔情”並於一身的大詞人多樣化的藝術風格。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年無可確考。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註》以廣信書院本次第推測,謂當作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之前,在帶湖。蔡義江、蔡國黃也將之歸於是年。可供參考。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9

臨江仙·絲雨如塵雲著水

絲雨如塵雲著水,嫣香碎拾吳宮。百花冷暖避東風。酷憐嬌易散,燕子學偎紅。

人説病宜隨月減,懨懨卻與春同。可能留蝶抱花叢。不成雙夢影,翻笑杏樑空。

古詩簡介

《臨江仙·絲雨如塵雲著水》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該詞上片描寫春暮時節,然看似寫景,實則以景物暗喻人情。下片描寫詞人愁病交加,欲去仍來,猶如落花拂了還滿,將人愁腸欲斷的內心悲痛形象化地展現出來。而其身世之感,興亡之感使此詞眼界擴大,不再拘泥於兒女之情,感情也愈見深沉。全詞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對愛人的懷念之情。

翻譯/譯文

絲絲細雨如同微塵,雲彩染着水汽,吳王宮殿裏,美人在溪流中採集香草。百花在微寒的東風中搖曳,彷彿在將寒氣閃避。花朵凋謝最是令人憐惜,燕子也學人偎紅倚翠,輕輕依偎着花朵。

人們都説疾病會像滿月減損成殘月一般,慢慢減弱,無奈這倦怠的感覺,正如春天濃郁的慵懶氣息。可否將蝴蝶留在花叢裏呢?這成雙飛舞的蝴蝶彷彿在嘲笑樑上燕巢空蕩,笑燕子沒有像它們一樣雙宿雙棲。

註釋

①臨江仙: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為雙調小令。格律俱為平韻格,字數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種。本詞為六十字。

②“絲雨”二句:意謂細雨濛濛,雲中夾帶着水氣,吳宮裏殘花散落了滿地。嫣香:嬌豔芳香的花。

③“酷憐”二句:此言最讓人憐惜的是那嬌美的宮花極易敗落,故而連小燕子也學着人的樣子憐惜起花來,它緊緊依偎在花下。偎紅:緊貼着紅花。

④懨懨(yān):精神委靡不振貌。

⑤“不成”二句:意謂燕子成雙成對地飛去了,反而笑那屋宇樑上空空。杏樑:用文杏木製成的屋樑。宋晏殊《採桑子》:“燕子雙雙,依舊銜泥入杏樑。”

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大概寫於暮春時節,此時的納蘭不僅因逝去的春光而心生感慨,身體也正抱恙而忍受着折磨,愁病交加,以致於他竟生出了興亡之歎,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抒寫暮春時節,愁病交加,萬般無奈的情景。詞中用“吳宮”、“杏樑”等語皆作泛指,其中深含了興亡之悲,似有深藏的隱憂,空靈含藴而有味可咀。

空中的愁雲彷彿氤氲着水汽,濛濛細雨飄灑過後.吳宮裏的殘花散落了一地。嬌美的宮花最經不得風雨,這滿地落英讓人憐惜不已,以致於連過路的飛燕也學着人的樣子緊緊依偎在了花下。

景物之愁加劇了納蘭的苦悶,“人説病宜隨月減”,但他卻自歎道“懨懨卻與春同”,他的疾病並未隨着時間的流逝而好轉,反而如這暮春一樣萎靡頹喪。拖着病體出得門來,只見蝴蝶飛舞流連,卻遲遲不肯離開花叢,但樑上的燕子早已成雙成對地飛走了。忍不住對着那空落落的屋樑苦笑一下。

詞中“吳宮”、“杏粱”等出於前人辭賦的詞語中隱隱藏着莫大的憂慮,其時正是康熙盛世,對時代的興亡憂患顯然不會是納蘭詞作的主題,惜時傷春又加身世感傷才更貼合納蘭的風格。他甄選的不過都是些平淡如水的詞彙,然而這些詞語卻偏偏在他的指尖化成一段旋律——為心絃所演奏,曲曲縈繞於耳,終久不絕。

納蘭確實是個風流的才子。但絕對不是個瀟灑的文人。他的詞,愁心漫溢,句句讀來令人心傷,這一首滿含興亡之感的《臨江鄉》便是佐證。

名家點評

首都師範大學東方古籍研究所學者張秉戌《納蘭性德詞新釋輯評》:此篇抒寫暮春時節,愁病交加,萬般無奈的情景。詞中用“吳宮”、“杏樑”等語皆作泛指,其中深含了興亡之悲,似有深藏的隱憂,空靈含藴而有味可咀。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0

臨江仙·都城元夕

聞道長安燈夜好,雕輪寶馬如雲。蓬萊清淺對觚稜。玉皇開碧落,銀界失黃昏。

誰見江南憔悴客,端憂懶步芳塵。小屏風畔冷香凝。酒濃春入夢,窗破月尋人。

翻譯

聽説都城汴京元宵晚上燈火熱鬧非凡,華麗的車輛,俊秀的寶馬就像天上的雲一樣多,宛如神仙境界。玉帝把碧落打開天上的星兒、宿兒便紛紛下落,使“銀界失黃昏”了。

沒人看見孤單的我,而妻子對那元夜的繁華早已失去了興趣,只有在閨房中,在“小屏風畔”,獨對薰香裊裊,薰香則漸冷而凝。只有在喝醉的時候才能在夢中排除孤寂,只有月從客舍的破窗隙中來尋找我。

註釋

雕輪:指華麗的車輛。

稜:神靈之威,這裏借用。

碧落:道家稱天空曰碧落。

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想象中的汴京元夜之景,下片寫現實中羈旅窮愁,無法排遣的一種無奈心情。上片虛寫,下片實寫;一虛一實,虛為賓,實為主。

首句“聞道長安燈夜好”,“長安”點“都城”,即汴京。“燈夜好”點“元夕”。詞題即在首句點出。“聞道”二字,點明都城元夕的熱鬧景象都是神遊,並非實境。不過,這“神遊”並不是對往昔生活的回憶,也不是對於期待中的未來的憧憬,更不是夢境,而是在同一時刻對另一空間的想象,即處淒冷之境的“江南憔悴客”對汴京元夜熱鬧景象的想象。擺脱現實的束縛,按照自己潛在的心願作幾乎是無限的發揮。“雕輪寶馬如雲”毛滂這一句極言“雕輪寶馬”之多(“如雲”)。詞人把都城元夕的繁華景象描摹盡致。但是,這一片繁華都只是詞人想象的產物,首句“聞道”二字點明瞭這一點。上片越是寫得繁華熱鬧,則越是反襯出下片悽清冷寂的尷尬之狀。下面三句詞人把汴京元夜從地上移到了天上,以想象中的仙境喻都城元夕的盛況。“蓬萊清淺對觚稜”是描寫汴京元宵之夜宛如神仙境界。“玉皇開碧落,銀界失黃昏。”“碧落”,猶碧天。“玉皇”句中的“開”字啟人想象。言“開”,則“碧落”原是“閉”着的,只是在上元之夜,玉皇才將原是“閉”着的“碧落”“開”了。“碧落”既“開”,則天上的星兒、宿兒便紛紛下落,使“銀界失黃昏”了。詞人的寫法無非是把人間的皇帝搬到了天上,以在想象中染上一層迷離恍惚的色彩,使帝京元夜在詞人的表現中更加熱鬧罷了。

下片首句,“江南憔悴客”是作者自指。“誰見”,設問之辭,意即無人見。特指作者自己深深思念的妻子反不知自己待罪客舍的窘境。這一句,以設問的口氣寫出了自己的孤寂。“誰見”二字還將讀者(也使作者自己)從想象中的繁華景象拉回到淒冷的現實中來。“端憂懶步芳塵”,這是寫閨中人對那元夜的繁華早已失去了興趣,毛滂詞中的閨中人則無須去“尋”,她知道自己的丈夫遠在千里之外,乃“懶”去那元夜繁華之地。她只在閨房中,在“小屏風畔”,獨對薰香裊裊,薰香則漸冷而凝。一種無奈之狀展現在讀者眼前,像是一幅畫得極高明的《閨中夜思圖》。這種描寫,只是詞人的設想,但是設想閨中人在思念自己,也就更深刻地表現了自己在思念閨中人。“酒濃”句,詞人從對閨中人的思念中回到現實中來。上元之夜,本應是歡樂之夕,而作者自己卻處在待罪羈旅、淒冷孤寂的心境中,去消受那本不應如此悽清的元夜之夕。“春夢”只能於“酒濃”時去做。而酒並不能真的解憂,它只是使人於麻醉中暫時忘卻而已。結句“窗破月尋人”,寫詞人孤寂一個,只有元夕之月伴春夢之人。“尋”字,以人擬月。這位“江南憔悴客”,待罪羈旅,沒有人去“尋”他,只有月從客舍的破窗隙中來“尋”,越顯其孤獨寂寞,心情已從淒冷變成悽苦了。

這首詞以樂景寫哀情,將詞人羈滯異鄉、困頓潦倒、憔悴不堪的苦境與悲懷抒寫得纏綿悱惻 。然而,儘管詞人滿懷苦情,卻又以飄逸秀雅的筆調抒寫內心的情懷,使全詞充滿了瀟灑風流的情致。

創作背景

毛滂晚年,因言語文字坐罪,罷秀川太守之職。1115年(政和五年)冬,待罪於河南杞縣旅舍,家計落拓,窮愁潦倒。《臨江仙·都城元夕》即寫於詞人羈旅河南之時。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臨江仙·和子珍

近現代:譚獻

芭蕉不展丁香結,匆匆過了春三。羅衣花下倚嬌憨。玉人吹笛,眼底是江南。

最是酒闌人散後,疏風拂面微酣。樹猶如此我何堪?離亭楊柳,涼月照毿毿。

譯文:

芭蕉不展丁香結,匆匆過了春三。羅衣花下倚嬌憨。玉人吹笛,眼底是江南。

最是酒闌人散後,疏風拂面微酣。樹猶如此我何堪?離亭楊柳,涼月照毿毿。

註釋:

芭蕉不展丁香結,匆匆過了春三。羅衣花下倚嬌憨。玉人吹笛,眼底是江南。

春三:春季的第三個月。

最是酒闌人散後,疏風拂面微酣。樹猶如此我何堪?離亭楊柳,涼月照毿毿。

“樹猶”句:《世説新語》載桓温北征,見舊日所栽柳已十圍,慨歎:“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毿毿:枝條細長貌。

賞析:

春去匆匆,笛聲悠悠,已覺幽情難遣;何況酒闌人散,柳風拂面,離亭涼月,此景何堪!詞人既傷春歸,復怨別離,更感歎年華流逝,惆悵之情,遂不能已於詞。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

才得吹噓身漸穩,只疑遠赴蟾宮。雨餘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翻譯

一直沒有遇上聖明的君主,沒作上官,過着隱居的生活,誰肯信服呢?而今才顯現了名聲和蹤跡: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畫到風箏上,趁着風勢,藉着風力,與風箏一起,飛上了高高的天空。剛剛得到風吹,風箏漸漸在天空穩當地飄起來了,還要打算遠遠地上天。雨過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紅。從平地向上看,能有幾個人像我這樣上了天呢?

賞析

據宋人詩人個人的志向、意願和理想。

未遇行藏誰肯信?是自問亦是自答,自己其貌不揚,又年長無所成就,誰又能瞭解自己呢?世上的人有誰不以貌、以權、以錢取人呢?人們看到的都是外在的東西,內在的修養才學志向抱負誰又能看到呢?不為人理解相信當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知是幸還是不幸,詩人的名聲卻一下子顯揚起來,原來不知是哪個畫家把他的形象繪製於風箏上,他也就隨着風箏飛上了天空。

“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是寫風箏也是寫詩人的志向。詩人明明白白的正告我們,風箏只有在有風的時候才能飛上天空,如果沒風,任誰風箏也飛不起來。一個人在社會上有成或者無成何嘗不是如此呢?才能當然是一個方面,但機遇也必不可少,如果沒有機遇,沒有可以借力的風,即使一個人再有才華,也不可能有所成就。世上的人們,你們只知道我在地上的樣子,和你們似乎一樣;但你們要知道,一旦風起,那臨風飄舉就是我!詩人借風箏卻寫出了“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的大鵬的志向。

才得吹噓身漸穩,是寫風箏已飛上天空迎風飄舉的樣子;只疑遠赴蟾宮,是詩人借風箏來表明自己的志向,那就是去“蟾宮”折桂,成就自己的功名事業。雨餘時候夕陽紅,是寫雨過天晴,傍晚時分夕陽無限紅。風雨是自然界的風雨,同是也是詩人所遭受的人生的風雨。陽光總在風雨後,風雨之後,屬於自己的陽光終究會到來,哪怕來得晚一點,但詩人始終堅定的相信,他終將會大器晚成。

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表面是寫繪有詩人形象的風箏飛翔於碧空之中,平地上人們都在觀看;其實是借風箏飛翔碧空來表達自己的不凡志向。正如《紅樓夢》中賈雨村借月亮來表達的自己志向的詩句“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一樣,詩人要表達也是同樣的志向。

或許我們今天看似一樣,但誰又能知道明天會如何呢?明天,就在明天,我們也許就會判若霄壤,因為你們是“翱翔蓬蒿之間”的蜩與學鳩,而我則是“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的大鵬;你們是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而我則是志向高遠的豪傑之士。

非豪傑之士不能寫出豪傑之詞,此詞便是豪傑之士寫的豪傑之詞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臨江仙·江繞黃陵春廟閒

江繞黃陵春廟閒,嬌鶯獨語關關。

滿庭重疊綠苔斑。

陰雲無事,四散自歸山。

簫鼓聲稀香燼冷,月娥斂盡彎環。

風流皆道勝人間。

須知狂客,拼死為紅顏。

譯文:

⑴黃陵春廟:黃陵廟,在湘水之旁,為湘妃而立的廟宇。舊址在今湖南湘潭附近。《水經注》:“湘水北徑黃陵亭西。”韓愈《黃陵廟碑》:“湘水旁有廟曰黃廟,自前古立以祠堯之二女,舜之二妃者。”《通典》:“湘陰具有地名黃陵,即虞舜二妃所葬。”又據《地理志》載:湖北宜昌縣西,重巖疊起,山下有黃陵廟,三國時蜀漢所建。

⑵關關:鶯啼聲,象聲詞。

⑶月娥:月亮,以月擬人,故稱“月娥”。彎環:月彎如環。

註釋:

⑴黃陵春廟:黃陵廟,在湘水之旁,為湘妃而立的廟宇。舊址在今湖南湘潭附近。《水經注》:“湘水北徑黃陵亭西。”韓愈《黃陵廟碑》:“湘水旁有廟曰黃廟,自前古立以祠堯之二女,舜之二妃者。”《通典》:“湘陰具有地名黃陵,即虞舜二妃所葬。”又據《地理志》載:湖北宜昌縣西,重巖疊起,山下有黃陵廟,三國時蜀漢所建。

⑵關關:鶯啼聲,象聲詞。

⑶月娥:月亮,以月擬人,故稱“月娥”。彎環:月彎如環。

賞析:

牛希濟《臨江仙》共七首,都是詠往昔神仙之事,其共同的特點是語言芊綿温麗,寫景抒情,融為一體,其憑弔淒涼之意,藴含其中,深得詠史之體裁。

這首詞詠湘妃之事。上片寫黃陵廟前的自然景色,江水環繞,嬌鶯獨語,滿庭綠苔,陰雲無事,飄浮繞山,緊扣一個“閒”字,境界確是“悠閒清靜”。

下片轉寫到湘妃之事,但用的是曲筆暗寫。“簫鼓”二句,是説湘靈已去,空留月娥照江天。“風流”一句,是憑弔湘靈的忠貞愛情。最後二句,借屈原美人香草之意,表現了人們應該要忠貞於愛情的思想。《栩莊漫記》評道:“‘須知狂客,拼死為紅顏’,可謂説得出,妙在語拙而情深。”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4

臨江仙·冬日即事

自古相從休務日,何妨低唱微吟。天垂雲重作春陰。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

聞道分司狂御史,紫雲無路追尋。悽風寒雨是駸駸。問囚長損氣,見鶴忽驚心。

翻譯

到了自古以來的休假日,無事可做,只有靠低唱輕聲吟來消磨時光。天低雲重春日陰沉沉,室內宴席座上的人已經半醉,室外雪花不停地飄落,地上的積雪愈來愈厚。

想效仿杜牧的狂放,可惜今日沒有紫雲。悽風寒雨、時光匆匆催人很緊,審訊囚犯時間長了會損氣,見到飛翔的鶴時感到自愧驚心。

註釋

休務:停止公務,即休假。宋人習用語。

坐:同“座”。

駸駸:疾速的樣子。

問囚:指審案斷獄等公務。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正月,李公恕自京東轉運判官召赴汴京,路過徐州,蘇軾作該詞相贈。

賞析

上片從假日的寂寞寫起。自古以來,人們在一起度假日,隨意唱歌、吟詩等。説假日“低唱微吟”,似乎頗有雅趣,其實是聊以解除寂寞而已。接着描寫了當前的天氣情況:天幕低垂,雲氣濃重,造成了春日的陰霾。這一句寫景並非閒筆,一方面為下文的“雪”、“雨”作背景,一方面也襯托出人內心的沉悶。而後寫到與友人的宴飲,並用室外的雪景作映襯:“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這是兩個無聲的“鏡頭”:一個寫人,一個寫景,一個寫室內,一個寫室外,一個寫靜態,一個寫動態(雪花不停地飄落,地上的積雪愈來愈厚)。這很容易使人想起“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句)一類詩句。在這裏,蘇軾用清冷、寂寥的氛圍,有力地烘托出“人”相對無言,只是以酒遣愁的離情別緒,以及內在的孤獨感。

下片“聞道”兩句,承上“坐中”,借晚唐杜牧的風流韻事,反其意而用之,説宴會並無美妓聲樂之歡,以見其單調無味,鬱鬱寡歡。也可以説,這裏是借“分司狂御史”“追尋”紫雲的故實,作了一筆反襯。蘇軾再用“悽風寒雨”加倍渲染,更使人感到有點透不過氣來。蘇軾為什麼這樣寫,結尾處透露了此中消息,原來,蘇軾長期為審案斷獄等公務所累,每當看到鶴時,便忽然想到隱居生活的閒逸。話説得比較婉轉含蓄,實際意思是説,對仕宦生涯感到厭倦,而嚮往林下的隱居生活。蘇軾後來在《鶴歎》詩中寫道:“驅之上堂立斯須,投以餅餌視若無。戛然長鳴乃下趨,難進易退我不如。”與蘇軾自己在仕途上的進退聯繫起來,其意比較顯豁,有助於讀者理解“見鶴忽驚心”這一句的深意。

全詞,雖為送別之作,但敍寫與議論的主要內容卻是仕宦生活,表達得比較隱約和深沉,這種打破常規的作法是比較少見的。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5

臨江仙·送錢穆父

蘇軾〔宋代〕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温。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通:樽)

譯文

京城一別我們已是三年未見,你總是遠涉天涯輾轉在人世間。相逢歡笑時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終如古井水不起波瀾,高風亮節似秋天的竹竿。心中惆悵你連夜就要揚帆出發,送行之時雲色微茫月光淡淡。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過客。

註釋

臨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謝新恩》、《雁後歸》、《畫屏春》、《庭院深深》、《採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敦煌曲兩首,任二北《敦煌曲校錄》定名《臨江仙》。此詞雙調六十字,平韻格。

錢穆:名勰,又稱錢四。元佑三年,因坐奏開封府獄空不實,出知越州(今浙江紹興)。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間)。元佑六年春,錢穆父赴任途中經過杭州,蘇軾作此詞以送。

父:是對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稱。

都門:是指都城的城門。

改火:古代鑽木取火,四季換用不同木材,稱為“改火”,這裏指年度的更替。

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古井:枯比喻內心恬靜,情感不為外界事物所動。

筠:竹。

翠眉:古代婦女的一種眉飾,即畫綠眉,也專指女子的眉毛。

顰:皺眉頭。

逆旅:旅舍,旅店。

賞析

這是時首贈別詞。全詞時改以往送別詩詞纏於感傷、哀怨愁苦或慷慨悲涼月格調,創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議論風生,直抒性情,寫得既有情韻,又富理趣,充分體現了作者曠達灑脱月個性風貌。詞人對老友月眷眷惜別之情,寫得深沉細膩,婉轉回互,時波三折,動人心絃。

詞月上片寫與友人久別重逢。元祐初年,蘇軾朝為起居舍人,錢穆父為中書舍人,氣類相善,友誼甚篤。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門帳飲時,蘇軾曾賦詩贈別。歲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別後月第三個年頭了。三年來,穆父奔走於京城、吳越之間,此次又遠赴瀛州,真可謂“天涯踏盡紅塵”。分別雖久,可情誼彌堅,相見歡笑,猶如春日之和煦。更為可喜月是友人與自己都能以道自宦,保持耿介風節,借用白居易《贈元稹》詩句來説,即“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作者認為,穆父出宦越州,同自己時樣,是由於朝好議論政事,為言官所攻。

以上數句,先從時間着筆,回憶前番離別,再就空間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來抒發作者對仕宦失意、久處逆境所持月達觀態度,並用對偶連喻月句式,通過對友人純時道心、保持名節月讚頌,表明了自己淡泊月心境和堅貞月操宦。詞月上片既是對友人輔君治國、堅持操宦月安慰和發持,也是詞人半生經歷、松柏節操月自我寫照,是詞人月自勉自勵,寓有強烈月身世之感。明寫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與主同,表現出作者與友人肝膽相照,志同道合。

詞月下片切入正題,寫月夜送別友人。“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時句,描繪出時種悽清幽冷月氛圍,渲染了作者與友人分別時抑鬱無歡月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顰”時句,由哀愁轉為曠達、豪邁,説離宴中歌舞相伴月歌妓用不着為離愁別恨而哀怨。這時句,其用意時是不要增加行者與送者臨歧月悲感,二是世間離別本也是常事,則亦不用哀愁。這二者似乎有矛盾,實則可以統時強抑悲懷、勉為達觀這時點上,這符合蘇軾宦途多故之後鍛煉出來月思想性格。詞末二句言何必為暫時離別傷情,其實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雲:“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間月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詞月結尾,以對友人月慰勉和開釋胸懷總收全詞,既動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兩忘、萬物齊時月人生態度。

蘇軾時生雖積極入世,具有鮮明月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但另時方面又受老莊及佛家思想影響頗深,每當官場失意、處境艱難時,他總能“遊於物之外”,“無所往而不樂”,以時種恬淡自安、閒雅自適月態度來應對外界月紛紛擾擾,表現出超然物外、隨遇而安月曠達、灑脱情懷。

這首送別詞中月“時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蘇軾這種豪放性格、達觀態度月集中體現。然而在這些曠達之語月背後,仍能體察出詞人對仕宦浮沉月淡淡惆悵,以及對身世飄零月深沉慨歎。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q7v2v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