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彙編15篇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彙編15篇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鈎羅幕,惆悵暮煙垂。

別巷寂寥人散後,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閒裊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譯文及註釋

譯文

宗廟難獻的櫻桃已落盡——全都隨着春天歸去,無知的粉蝶兒還是尋樂雙飛。杜宇轉化的子規在小樓西面夜夜泣血鳴啼。倚着樓窗的玉鈎羅幕瞭望,惆悵地看着幕煙低垂。

入夜後小巷裏一片岑寂,人們都以紛紛散去,悽然欲絕面對煙草低迷。爐裏的香煙閒繞着繪飾鳳凰的衾枕。但見她愁容滿面空持羅帶,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註釋

1.櫻桃:初夏時結果實,古代有帝王以櫻桃獻宗廟的傳統。《禮記·月令》中記載:“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櫻桃)先薦寢廟。落盡:凋謝之意。

2.翻:翻飛。

3.金粉:婦女裝飾用的鉛粉,這裏借指蝴蝶的翅膀。全句意謂蝴蝶翻飛着銀灰色的翅膀雙雙飛舞。

4.子規:鳥名,即杜鵑鳥的別名。古代傳説失國的蜀帝杜宇,被其臣相所逼,遜位後隱居山中,其魂化為杜鵑。又經常於夜間嗚叫,令人生悲,故古人有“杜鵑啼血”之説。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之句。

5.啼月:指子規在夜裏啼叫。

6.寂寥:冷冷清清。

7低迷:《古今詞統》、《古今詞話》、《歷代詩餘》等本中均作“悽迷”。低迷,模糊不清。

8.閒裊:形容細長柔軟的東西隨風輕輕擺動,這裏指香煙繚繞悠閒而緩慢上升的樣子。

9.鳳凰兒:指繡有鳳凰花飾的絲織品。這裏指飾有鳳凰圖形的或製成風凰形狀的香爐。

10.持:拿着。羅帶:絲帶。

11.恨依依:形容愁恨綿綿不斷的樣子。

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賞析

詞的上片主要是寫主人公獨處傷懷,春怨無歸的悵恨、無奈之情。首句由寫景入,點明時間、環境,先營造出了一種春盡無歸的氛圍,暗示着主人公傷春懷憂的情勢,也昭示出全詞的主旨和思路。“蝶翻”句是反寫,眼中所見之活潑歡快,更映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苦無奈。三句“子規啼月小樓西”,有聽覺,有視覺,而且點明時間已是夜半之後,主人公卻依舊難以入眠,顯見是愁思紛擾,怨恨滿心。雖然櫻桃、蝴蝶、杜鵑等都是景物,但其中恐怕亦另有深意。有人説,“櫻桃落盡”和“子規啼月”都是用典,意寓為:“用櫻桃難獻宗廟、杜宇(子規)失國的兩個典故,寫傷逝之情、亡國的預感,用心良深。”(蒲仁、梅龍《南唐二主詞全集》)。分析起來,不失其理。李煜這位南唐後主儘管做得很不稱職,但國勢危亡、百姓罹難這樣的大事他還是心中有數的,只是己無大計、士無良策,雖然終日憂思,但卻無可奈何,所以在這裏以典喻今,以思婦喻憂恨,當是不可免的。想必當此圍城之時能作此春怨詞,思婦的哀怨和他本人的愁苦相通是更主要的原因。接下來二句寫內景,時空的轉移依然無法抹去思婦的感傷,所以惆悵不盡,眼中的一切都有了難遣的情懷。

詞的下片起首即是“寂寥”,承上片而來,一腔心事雖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伶仃之意已躍然紙上。望穿秋水,望斷雲橋,“望殘煙草低迷”,具體、形象、生動,把前句的“寂寥”賦予了更鮮活的內容。“爐香”句是寫暗夜空室的實景,由外轉內,由遠及近,這一轉眼本身就説明了主人公的情迷意亂。而室內的景色還比“門巷”更“寂寥”,“閒裊”襯“空持”,一個孤苦無依、憂思無解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全詞最後一句當是詞眼,一個“恨”倒貫全篇,其中是否有李煜於亡國之憂中“回首”自己、檢討往昔的寓意,亦未可知。

全詞寫景徐徐道來,寫情卻有突兀之語,全詞意境皆由“恨”生,並由“恨”止。在寫法上是虛實相生、內外結合,時空轉換自然、順暢,筆意靈活,喻象空泛,直抒胸臆卻不失含蓄,柔聲輕訴卻極其哀婉動人,正如陳廷焯《別調集》中所云:“低迴留戀,宛轉可憐,傷心語,不忍卒讀。”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點滴芭蕉心欲碎,聲聲催憶當初。

欲眠還展舊時書。

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

倦眼乍低緗帙亂,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燈孤。

料應情盡,還道有情無?

譯文

窗外,雨打芭蕉聲聲,喚起了我對於往事的思憶,痛得心欲破碎。臨睡前還展開舊時書信,看着那寫滿相思情意的書箋,記起當時她書寫鴛鴦二字時還不熟練的模樣。

看着這些散亂的書冊,不禁淚眼模糊。在這個冷冷的雨夜裏,點着一盞孤燈,獨坐這幽暗窗前。料想你我的緣分已盡,可誰又道得清究竟是有情還是無情呢?

註釋

點滴芭蕉,雨打芭蕉:此謂夜雨喚起對於往事的思憶。

舊時書:愛人當初臨摹的書法本子。

“鴛鴦”二句:追憶當初書寫鴛鴦二字的情景。

緗帙(xiāng zhì),套在書上的淺黃色布套,此代指書卷。

幽窗:幽靜的窗户。

賞析:

此首歌詞的中心意思是雨夜懷人。謂雨打芭蕉,點點滴滴都在心頭。回憶往事,臨睡之前,仍然翻檢舊時詩書。記得當初,鴛鴦二字,原本熟悉,認真寫起來,卻感到有點生疏。這是上片。點滴心欲碎,還展舊時書。為佈景,謂散亂的卷冊,倦眼重看,意識模糊一片。黑夜裏,雨窗前,孤燈一盞,原以為情已盡,緣已了,可怎知,有情、無情、多情、薄情,到底還是不能講清楚。這是下片。

"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化用明王次回《湘靈》:"戲仿曹娥把筆初,描花手法未生疏,沉吟欲作鴛鴦字,羞被郎窺不肯書。"容若化用此意,亦可能是此詩所勾畫的恩愛動人的場面,一如當年他手把手教盧氏臨帖的閨房雅趣。看着那寫滿相思情意的書箋,便記起當時她書寫還不熟練的嬌憨情景。

舊時書一頁頁翻過,過去的歲月一寸寸在心頭回放。緗帙亂,似納蘭的碎心散落冷雨中,再看時已淚眼婆娑。“胭脂淚,留人醉”,就讓眼前這一半清醒一半迷濛交錯,夢中或有那人相偎。

這一闋所描寫的,是日常生活情景。用詞也簡淨,用"點滴芭蕉心欲碎"形容全詞的語風再貼切不過。本來雨夜懷人,就是一件讓人傷感的事情。

芭蕉夜雨,孤燈幽窗,甚至是一些散亂的,翻過了以後還沒有及時整理的書箋。但就是這樣一幀一幀的畫面不依次序的閃現,才會真實感人不是麼?詞家説意,説境,説界,意見起落分迭,卻不得不贊成再高明的技巧都不及真切情感讓人感覺生動辛辣。如果不投入情感,作品就無法生長繁衍,文字亦再美只是美人臉上的"花黃",一拂就掉落在地了。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3

臨江仙·暮春

趙長卿〔宋代〕

過盡徵鴻來盡燕,故園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誰憐。懷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見説江頭春浪渺,殷勤欲送歸船。別來此處最縈牽。短篷南浦雨,疏柳斷橋煙。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作者客居他鄉,看盡鴻雁個北往和燕子個南來,而故鄉個消息茫然,不禁惆悵滿懷。整個春天都在惦念家鄉,人已憔悴有誰憐?於是只好在這落花時節個寒食夜以酒澆愁。聽説江頭春波浩渺,春水情意懇切地像是要》他個歸船返回家鄉,這條曾》他離鄉又》他歸去個水路,是他最為之情牽夢縈個。最後,他設想登上歸船,聽着春雨打着船篷,看着將別個斷橋邊上個疏柳淡煙,充滿別離之情。

註釋

徵鴻:即徵雁。南朝梁江淹《赤亭渚》詩:“遠心何所類,雲邊有徵鴻。”宋陳亮《好事近》詞:“懶向碧雲深處,問徵鴻消息。”故園:舊家園;故鄉。唐駱賓王《晚憩田家》詩:“唯有寒潭菊,獨似故園花。”茫然:模糊不清個樣子;無所知個樣子。《莊子·盜蹠》:“目芒然無見。”寒食:節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傳春秋時晉文公負其功臣介之推。介憤而隱於綿山。文公悔悟,燒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樹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個遭遇,相約於其忌日禁火冷食,以為悼念。以後相沿成俗,謂之寒食。中(zhòng)酒:醉酒。晉張華《博物志》卷九:“人中酒不解,治之以湯,自漬即愈。”見説:告知,説明。晉張華《博物志》卷三:“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見説來意,並問此是何處。”也有聽説個意思。唐李白《》友人入蜀》詩:“見説蠶叢路,崎嶇不易行。”殷勤:熱情。縈牽:牽掛。南朝宋鮑照《和王丞》:“明澗予沿越,飛蘿子縈牽。”唐黃滔《壺公山》詩:“清吟思卻隱,簪紱奈縈牽。”短篷:指小船。元薩都剌《次韻與德明小友》之一:“煙雨短篷水口,人家亂石山前。”南浦:虛指,暗用江淹《別賦》“》君南浦,傷如之何”。斷橋:實指,地處杭州西湖東北角,與白堤相連。自唐以來已有此名。或言本名寶祐橋,又名段家橋,今罕有稱者。唐張祜《杭州孤山寺》詩:“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華深。”

鑑賞

上闋寫念家。

”過盡徵鴻來盡燕,故園消息茫間。“兩句把詞人鬱結在胸中的思鄉之情,瞬間傾吐而出。“過盡徵鴻來盡燕“用比興手法,以徵鴻比喻飄泊異鄉的旅客,以歸燕興起思家的情感。在南宋詞人心目中,鴻雁不束是傳統的捎信使者,更代表了戰亂年頭的流亡者。間而鴻雁秋去春來,離鄉後猶能回到塞北;而這些南來的詞人卻永遠遠離故土。因而他們看到北歸的鴻雁,總有自歎不如的感覺。

”故園消息茫間“作懷頓挫,稍稍收束起句的迅發之勢。詞人把”望徵鳴,看歸燕“的過程略去,束是截生活中的懷個橫斷面,加以盡情抒寫。這裏兩個“盡”字用得極好,不束表現了生活中這懷特定的橫斷面,而且把詞人在很長懷段時期內望眼欲穿的飛態概括在內。可以想象其中有過多少希望與失望,有過多少次翹首雲天與茫間四顧。詞筆至此,可稱絕妙。

”懷春憔悴有誰憐?“表達了惆悵自憐的感情。從章法上講,它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按照常情,鴻雁秋分後由北飛南,春分後由南迴北;燕子則是春社時來到,秋社時飛去。這裏説“懷春憔悴有誰憐”,則總括上文,説明從春分到春社,詞人都處於思鄉痛苦的煎熬之中,人也變得消瘦憔悴。在它樣悽苦的境遇中,沒有懷個理解他的人。懷種飄零之感,羈旅之愁幾欲滲透紙背。進懷步推想,其中不無對南實的投降派發出委婉的譏諷。寥寥七字,意藴言中,韻流弦外。

”懷家寒夜食,中酒落花天。“愈覺韻味濃醇,思致渺遠。“寒食夜”系承以上三句而來。詞人懷念家鄉,從春分、春社,直到寒食,幾乎經歷了整個春天,故云“懷春”;而詞中所截取的生活橫斷面,恰恰這寒食節的夜晚。趙氏先塋所在地河南已淪入金人之手,欲祭掃而不能,更增添了詞人思鄉的情懷。這兩句懷實懷同,前懷句敍事,後懷句説景,化質實為空靈,造成深邃悠遠的意境。“中酒落花天”懷句,乃從杜牧《睦州四韻》詩變化而來。小杜原句是“殘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詞人只換其中懷字,以“天”代“前”,便發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其實“天”和“前”同屬懷個韻部,不換亦無妨。那麼他為什麼要換呢?懷是為了對仗工整,上句末字是表示時間的名詞“夜”,此句末字也必須用表示時間的名詞“天”;二是“天”字境界更為闊大,且能與起句“過盡徵鴻來盡燕”相呼應,從而構成懷個藝術整體。把思家意緒,中酒情懷,便表現得迷離惝恍,奕奕動人。

詞的下闋懷轉,由思家轉入歸家。

”見説江頭春浪渺,殷勤欲送歸船。“二句情略懷揚起。詞人本已沉醉在思家的境界中,幾至不能自拔;間而忽間聽説江上春潮高漲,似乎聽到了要回故鄉的訊息,精飛為之懷振。這與前片起首二句恰好正反相成,遙為激射。前片“故園消息茫間”,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懷跌;此處則借江頭春汛,激起懷腔回鄉的熱望,是懷揚。錢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對人有情,主動來獻殷勤,要送他回家。江水有情,暗暗反襯出人之無情。詞人曾慨歎“懷春憔悴有誰憐”,在人世間無人理解他思鄉的痛苦,而江水卻能給以深切的同情,兩相對照,託諷何其深水!

“別來此處最縈牽”懷句,纏綿不盡,撩人無那。春浪來了,船兒靠岸了,詞人即將告別臨安,卻又捨不得離開。這種感情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條件下產生,極為矛盾、複雜。趙長卿作為宗室之懷,處境較好,南下的親朋友好友眾多,臨別之時他依依不捨,情不自禁地説了懷聲“別來此處最縈牽”。詞人在這種欲去又流連、不去更思歸的矛盾狀態中來刻畫內心的痛苦,從中我們窺見到南宋時代上層貴族中懷個現實的人,懷顆誠摯而又備受折磨的心。

“短篷南浦雨,疏柳斷橋煙”以景作結,寄情於景。在思鄉痛苦的煎熬中,憔悴而惆悵自憐,又加重思鄉之情,同時寫出了懷種飄零之感,羈旅之愁。客居他鄉時間長了,客居之地又成了新的牽掛之地。表現了作者欲去又流連、不去更思歸的難以割捨的複雜心情。

全詞傷春更是傷己,寄寓了詩人漂泊之感,思鄉之愁,自憐(惆悵)之意,牽掛之情。

趙長卿

趙長卿號仙源居士。江西南豐人。宋代著名詞人。宋宗室,居南豐。生平事蹟不詳,曾赴漕試,約宋寧宗嘉定末前後在世。從作品中可知他少時孤潔,厭惡王族豪奢的生活,後辭帝京,縱遊山水,居於江南,遁世隱居,過着清貧的生活。他同情百姓,友善鄉鄰,常作詞呈鄉人。晚年孤寂消沉。《四庫提要》雲:“長卿恬於仕進,觴詠自娛,隨意成吟,多得淡遠蕭疏之致。”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

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闕,其聲即舊《臨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1],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2]。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一作:燈花空結蕊,離別共傷情)

譯文

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層深,雲霧繚繞的樓閣門窗經常關閉。騁目四望,只見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來越分明瞭。在古秣陵城的周圍,樹木漸綠,宣告春已歸來,但我卻無家可歸,看來要老死建康城了。

憶往昔多少回吟賞風月,飲酒作詩,那是多麼幸福啊,而如今卻人已老去,什麼事也做不成了!還有誰會憐憫你的憔悴與衰敗?元宵試燈也好,踏雪賞景也好,都沒有這份心情了。

註釋

臨江仙:原唐教坊曲名,雙調小令,後用作詞牌名。此詞上下片共六十字,平韻格。

歐陽公:即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蝶戀花》:指歐陽修詞作《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予:我。酷愛:非常喜愛。

數闋:幾首。闋,首。

聲:指詞牌。

幾許:多少。

雲窗霧閣:雲霧繚繞的樓閣。扃(jiōng):門環、門閂等。在此謂門窗關閉。

梅萼(è):梅花的蓓蕾。

秣(mò)陵:秦改金陵為秣陵,與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蘇南京。

人老建康城:一作“人客建安城”。建康,又作“遠安”。

感月吟風:即“吟風弄月”,指以風月等自然景物為題材寫詩填詞,形容心情悠閒自在。

無成:這裏並不是一般意思上的事業無成,而是承上詞意,指對“風月”不感興趣,也不敢去接觸,什麼也寫不出來。

凋零:形容事物衰敗。

試燈:舊俗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晚上張燈,以祈豐稔,未到元宵節而張燈預賞謂之試燈。

踏雪:謂在雪地行走。亦指賞雪。

賞析:

[1]扃(jiōng):門環、門閂等。在此謂門窗關閉。

[2]人老建康城:一作“人客建安城”;建康,又作“遠安”。

這首詞作於建炎三年 ,即1129 年初,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之一。這首詞不單是她個人的悲歎,而且道出了成千上萬想望恢復中原的人之心情。

起句直接採用歐陽文忠公《蝶戀花》詞首韻“庭院深深深幾許”全句,連疊三個“深”字,乃比興之作。貌寫閨情,實藴國恨。第二句:“雲窗霧閣常扃”是用韓文公《華山仙女詩 》“雲窗霧閣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 ”,再加強“深”的意境 ,“常扃”與陶靖節《歸去來辭》“門雖設而常關”,同一機杼,孤寂之心 ,憂憤之情,躍然紙上。詞境靜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難為懷 。“柳梢梅萼漸分明”一句,寫景如畫,不設色,淡墨鈎線,着一“漸”字,為點睛之筆“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鋪敍,合時、合地,境界自成 。“春歸”,時間概念 ;“秣陵樹”空間概念,意謂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來臨了 ;“人老”,“老”字,時間概念 ,“建康城”空間概念,痛北人將老死南陲,創造出一悲慟欲絕的境界上片造境,下片言情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 ”,今昔對比,無限感喟。建炎之初,清照抒寫了許多語悲意明的政治詩,希望朝廷能以社稷蒼生為重,誰知中原恢復大業竟至蹉跎。詞人面對着南渡偏安的悲劇,既傷北宋之亡,又痛平生所業盡付東流,百感交集 。“誰憐憔悴更雕零”破碎山河無人收拾,詞人憔悴瘦損、流落江南 。“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以寫實結。元宵在北宋是萬民同樂的燈節,試燈,乃北宋官民預賞燈節之俗,今則“ 試燈無意思”;清照初到建康,踏雪登石頭城,北望中原,今則大勢已去,恢復無望,而金兵日熾,慘酷的現實哪裏還有心情去預賞花燈,踏雪尋詩呢。

南渡以後,清照詞風,從清新俊逸,變為蒼涼沉鬱,這首《臨江仙》是她南渡以後的第一首能準確編年的詞作。國破家亡,奸人當道,箇中愁苦,只能用曲筆婉達。少女時代的清純,中年時代的憂鬱,一化而為老年時期的沉隱悲愴。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萬點猩紅將吐萼,嫣然迥出凡塵。移來古寺種朱門。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細幹柔條才數尺,千尋起自微因。綠雲蔽日樹輪囷。成陰結子後,記取種花人。

註釋

朱門:紅漆大門。指貴族豪富之家。

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千尋:形容極高或極長。

蔽日:遮蔽日光。

註釋

朱門:紅漆大門。指貴族豪富之家。

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千尋:形容極高或極長。

蔽日:遮蔽日光。

賞析

開句“萬點猩紅將吐萼”,正是花苞初放的喜人姿色,它“嫣然回出凡塵”,有着非同凡塵的麗姿、質。兩句描寫,把這株剛從“古寺”移來園中種植的海棠,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它還只是一株幼樹,所以詞主人公對它更是寄予希望,現在時當寒食,待“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一年以後,又將是一番摸樣了。下片承接説:“細幹柔條才數尺”,這是現在的樣子,但已迥出凡塵,將來“千尋起自微因”,不知該是如何的可愛了。所以下面詞人就沉入了希望的遐想:“綠雲蔽日樹輸囷”,樹長得參天高大而盤曲,當然這不無誇張,但誇張正表現了面前這位種花人的欣喜中的厚望。她還希望它不要忘記種花人的辛勤栽種與呵護。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6

點滴芭蕉心欲碎,聲聲催憶當初。欲眠還展舊時書。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

倦眼乍低緗帙亂,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燈孤。料應情盡,還道有情無?

古詩簡介

《臨江仙·點滴芭蕉心欲碎》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回憶往事,抒寫了詞人與妻子之間的回憶。下片描寫周圍的景象,表達了詞人內心的悲痛之情。全詞借景抒情,將詞人內心的哀愁與對妻子的無比懷念之情表達地淋漓盡致。

翻譯/譯文

窗外,雨打芭蕉的點滴聲,使我記起了當初的情景,讓我的心都快要碎了。臨睡前又翻檢舊時書信,看着那寫滿相思情意的書箋,便記起當時她初學書寫還不熟練的模樣。

看着這些散亂的書冊,不禁淚眼模糊。在這個冷冷的雨夜裏,幽暗的窗前,我點着一盞孤燈。原以為情緣已盡,可誰又道得清究竟是有情還是無情呢?

註釋

臨江仙: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此詞雙調六十字,平韻格。

“點滴”二句:點滴芭蕉,雨打芭蕉。杜牧《芭蕉》:“芭蕉為雨移,故向窗前種。”李清照《添字採桑子·芭蕉》:“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此謂夜雨喚起對於往事的思憶。

舊時書:檢閲舊時情書。

“鴛鴦”二句:追憶當初書寫鴛鴦二字的情景。

緗帙(xiāng zhì):套在書上的淺黃色布套,此代指書卷。

幽窗:幽靜的窗户。

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由正文內容可以得知這是一首懷念亡妻的悼亡詞。康熙十六年(1677年)盧氏因難產不幸去世,之後納蘭便陷入無限的哀悼,這首詞即是盧氏死後所作。

賞析/鑑賞

文學賞析

點滴芭蕉心欲碎,聲聲催憶當初。”窗外雨滴落在芭蕉上的聲音,彷彿是在敲打着詞人不眠的思緒。從前伊人對鏡梳粧,嬌顏正好。即使相偎臨窗看雨,亦難掩蜜意濃情。但如今卻是夜雨迷離,孤枕難眠。那一聲聲雨打芭蕉,直將人帶進那無盡的回憶中去。

冷雨夜,無眠時。“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這無盡的夜雨,正似那無盡的愁絲落入心間。那些深深淺淺的憂傷,彷彿總是在追逐人的心靈,就如這雨打芭蕉聲,讓人無法逃避。一點一滴尚可以承受,但雨中的千滴萬點卻無法承受。即算是幹滴萬點,一時一刻倒也罷了,而這月月年年常年不息的哀苦,難以承受。容若心中的那種哀婉深痛,可想而知。

“欲眠還展舊時書。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舊時書,不是指書籍或書信,而是指當初愛人所臨摹的書法本子。這一句承首句而來,無眠時回憶往事,不由得又展開她昔日所臨的小字書卷。睹物思人,那清秀的筆跡,一如伊人的容顏。一握柔荑,手有餘香。當初的温馨景象仍然歷歷在心中,但那個沉靜柔婉的人兒,卻已經不知去向了。從前的每時每刻,每一個場景,在心間一一閃現。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恍惚間都還在眼前。或許,從見到她的第一眼開始,那個身影就已經在容若心中生根發芽,再也無法挪開。

全詞通過描寫詞人對妻子的回憶以及抒發自己的不捨之情,佈景、説情,將自己的不捨表達地淋漓盡致。

名家點評

澳門大學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中文系教授施議對《納蘭性德集》:“此首歌詞的中心意思是雨夜懷人。謂雨打芭蕉。點點滴滴,都在心頭。回憶往事,臨睡之前。仍然翻檢舊時詩書。記得當初,鴛鴦二字,原本很熟悉,認真寫起來,卻感到有點生疏。這是上片。點滴心欲碎,還展舊時書。為佈景,謂散亂的冊卷,倦跟重看,已是模糊一片。黑夜裏,雨窗前,孤燈一盞。原以為情已盡,緣已了,可怎知,有情、無情,多情、薄情,到底還是不能夠講清楚。這是下片。幽窗一燈孤,還道有情無。為説情。上片、下片,佈景、説情,其所記敍,雖近在眼前,但其意旨,隨着有與無的思量,卻仍有餘地,可以推向久遠。這應是納蘭言情詞的藝術價值之所在。”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

憑將清淚灑江陽。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

殷勤且更盡離觴。

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譯文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兒已經有十多年了,但是因為你的到來,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今日送別,請你將我的傷心之淚帶回家鄉,灑向江頭一吊。我又何嘗不知道故鄉的好啊,自己飄零已久,賦歸無日,自成天涯孤涼客。

哪裏悲涼的愁緒你不會知道,早已被我吟斷的衷腸已不會再過分傷愁。今日殷勤給你送上離別的酒宴,希望你能盡興。我的身軀就好像傳舍一樣輾轉流離,何處才能是我的家鄉啊!

註釋

臨江仙:雙調小令,唐教坊曲。《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高平調”。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韻。約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柳永演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韻,後片六平韻。

憑:憑仗,煩請。

離觴:離杯,即離別的酒宴。

傳舍:古時供行人休息住宿的處所。

賞析:

此詞將送別的惆悵、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鄉思的愁悶交織在一起,表達了詞人極度傷感悲苦的心緒。詞的上片寫悲苦的由來、發展和不能自己的情狀,下片寫送別的情懷及內心的自我排遣。

開頭兩句“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寫的是作者十年來對亡妻的徹骨相思。蘇軾愛妻王弗自至和元年(1054)嫁到蘇家以後,一直很細心地照顧着丈夫的生活。蘇軾於婚後五年開始宦遊生涯,王弗便在蘇軾身邊充當賢內助。蘇軾性格豪爽,毫無防人之心,王弗有時還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慣於逢迎的所謂“朋友”,夫妻感情極為深篤。不料到治平二年(1065),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僅二十六歲。這對蘇軾來説,打擊非常之大。為了擺脱悲痛的纏繞,他只好努力設法“忘卻”過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卻”,越是不易忘卻。從王弗歸葬眉山至妻弟王緘到錢塘看望蘇軾,其間相隔正好“十載”,這“十載”蘇軾沒有一年不在想念王弗。“忘卻”所起的作用不過是把紛繁堆積的難以忍受的悲痛,化為長久的有節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緘的到來,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憶;日漸平復的感情創傷重又陷入了極度的痛楚之中。“憑將清淚灑江陽”,憑,憑仗,煩請。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別,請你將我傷心之淚帶回家鄉,灑向江頭一吊。王緘此來,與蘇軾盤桓數日,蘇軾得知“故山好在”,自感寬慰,但又覺得自己宦跡飄零,賦歸無日,成為天涯孤客,於是,不禁悲從中來。所謂“悲涼”,意藴頗豐。蘇軾當時因為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內心本來就有一種壓抑、孤獨之感,眼下與鄉愁、旅思及喪妻之痛攪混在一起,其心情之壞,更是莫可名狀了。

過片“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切入送別的詞旨。毋庸置疑,王緘的到來,在蘇軾悲涼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幾分暖意,而現在王緘又要匆匆離去,作者自然感到難以為懷了,於是國憂、鄉思、家恨,統統融進了“別愁”之中,從而使這別愁的分量更有千鈞之重。“歸來欲斷無腸”,是説這次相見之前及相見之後,愁腸皆已斷盡,以後雖再遇傷心之事,亦已無腸可斷了。“殷勤且更盡離觴”一句,意在借酒澆愁,排遣離懷,而無可奈何之意,亦見於言表。

結尾兩句,蘇軾吐露將整個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漢書·蓋寬饒傳》雲:“富貴無常,忽則易人。此如傳舍,閲人多矣。”本詞“此身如傳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變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天瑞篇》雲:“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歇拍“何處是吾鄉”暗用其意。對此,顧隨評曰:“人有喪其愛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詞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當初沒你。’常人聞之,或謂其徹悟,識者聞之,以為悲痛之極致也。此詞結尾二句與此正同。”(《顧隨文集·東坡詞説》)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温。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前通:樽)

註釋:

翻譯:

距離都門暢飲已3年了,走過塵世的很多地方。相見歡笑還很温暖。你我也都保持着高尚的品格。

在這微明的月色淡淡的雲的夜你又要乘孤舟遠去,心中不免惆悵。但在這酒樽之前不用皺眉。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就是個行人。

賞析:

這首詞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蘇軾知杭州時,為送別自越州(今浙江紹興)北徙途經杭州的老友錢穆父(名勰)而作。全詞一改以往送別詩詞纏綿感傷、哀怨愁苦或慷慨悲涼的格調,創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議論風生,直抒性情,寫得既有情韻,又富理趣,充分體現了作者曠達灑脱的個性風貌。詞人對老友的眷眷惜別之情,寫得深沉細膩,婉轉回互,一波三折,動人心絃。

詞的上片寫與友人久別重逢。元祐初年,蘇軾朝為起居舍人,錢穆父為中書舍人,氣類相善,友誼甚篤。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門帳飲時,蘇軾曾賦詩贈別。歲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別後的第三個年頭了。三年來,穆父奔走於京城、吳越之間,此次又遠赴瀛州,真可謂“天涯踏盡紅塵”。分別雖久,可情誼彌堅,相見歡笑,猶如春日之和煦。更為可喜的是友人與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風節,借用白居易《贈元稹》詩句來説,即“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作者認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樣,是由於朝好議論政事,為言官所攻。

以上數句,先從時間着筆,回憶前番離別,再就空間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來抒發作者對仕宦失意、久處逆境所持的達觀態度,並用對偶連喻的句式,通過對友人純一道心、保持名節的讚頌,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堅貞的操守。詞的上片既是對友人輔君治國、堅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詞人半生經歷、松柏節操的自我寫照,是詞人的自勉自勵,寓有強烈的身世之感。明寫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與主同,表現出作者與友人肝膽相照,志同道合。

詞的下片切入正題,寫月夜送別友人。“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一句,描繪出一種悽清幽冷的氛圍,渲染了作者與友人分別時抑鬱無歡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顰”一句,由哀愁轉為曠達、豪邁,説離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為離愁別恨而哀怨。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與送者臨歧的悲感,二是世間離別本也是常事,則亦不用哀愁。這二者似乎有矛盾,實則可以統一強抑悲懷、勉為達觀這一點上,這符合蘇軾宦途多故之後鍛煉出來的思想性格。詞末二句言何必為暫時離別傷情,其實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雲:“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詞的結尾,以對友人的慰勉和開釋胸懷總收全詞,既動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兩忘、萬物齊一的人生態度。

蘇軾一生雖積極入世,具有鮮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但另一方面又受老莊及佛家思想影響頗深,每當官場失意、處境艱難時,他總能“遊於物之外”,“無所往而不樂”,以一種恬淡自安、閒雅自適的態度來應對外界的紛紛擾擾,表現出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曠達、灑脱情懷。這首送別詞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蘇軾這種豪放性格、達觀態度的集中體現。然而在這些曠達之語的背後,仍能體察出詞人對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悵,以及對身世飄零的深沉慨歎。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昨夜個人曾有約,嚴城玉漏三更。

一鈎新月幾疏星。

夜闌猶未寢,人靜鼠窺燈。

原是瞿唐風間阻,錯教人恨無情。

小闌干外寂無聲。

幾回腸斷處,風動護花鈴。

譯文:

昨夜曾與那人有約,備森嚴的城內街道空無一人,獨自等到三更時分。天上一彎新月,伴着幾顆星。縱夜闌燈昏,也難以安然好眠;四周寂靜無聲,連小鼠也出來窺探。

他一定遭遇了像瞿塘峽的風一樣的意外變故,才沒來赴約,讓人誤解他是無情。小欄杆外寂靜無聲,沒有人來,只有幾次輕風吹響了護花鈴,空留斷腸人。

註釋:

臨江仙: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此詞雙調六十字,平韻格。

個人:那人。

嚴城:戒備森嚴的城池。

新月:農曆每月初出現的彎形的月亮。

鼠窺燈;形容環境寂靜荒僻。用秦觀《如夢令·遙夜沈沈如水》“夢破鼠窺燈”詞意。

瞿唐:即瞿塘,峽名,為長江三峽之首,也稱夔峽,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至巫山大溪,兩岸懸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勢險峻。號稱西蜀門户,峽口有夔門和灩澦堆。

闌干:即欄杆。

護花鈴:為保護花朵驅趕鳥雀而設置的鈴。

賞析:

起句點破一個人在等待意中人赴約,寫夜深人靜的夜景,從室外到室內,情景交融,有靜有動。“人靜鼠窺燈”一句生動地寫出等待中的焦急和緊張,連老鼠的動靜也逃脱不了人的關注,可見這人的精神是多麼集中。下闋轉而交代了約會的結果是失敗。但亦言明瞭失敗的原因不是兩個有情人彼此變心,而是某些不可明言的外界因素的介入造成了遺憾。結句由情入景,寫出這種遺憾深重,無法彌補。

情人約會,要等的還是男性。等待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你要等的人遲遲不來,開始思索她爽約的原因。可能對方有重重阻礙,不能出門相見,而非無情爽約。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0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

人生長恨水長東。

幽懷誰共語,遠目送歸鴻。

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鍾。

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譯文

古往今來北邙山下的道路,黃塵滾滾不知老盡了多少英雄。人生令人遺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東逝的江水,永無盡頭。心中的苦痛能和誰説,放眼把空中的歸雁遠送。

那舉世顯赫的功名有什麼用?過去實在是錯怪了天公。放聲高唱一曲飲盡千杯酒。身為男子漢,關鍵在於言行的正確性,而不是以困厄與顯達來論定成敗。

註釋

臨江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格律俱為平韻格,雙調小令,字數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種。常見者全詞分兩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孟津:黃河渡口名。在今河南孟津縣東,洛陽東北。

北邙(máng)山:即邙山,在洛陽北,黃河南。王公貴胄多葬於此。

黃塵:指歲月時光。

幽懷:隱藏在內心的情感。

底:何,什麼。

浩歌:放聲高歌,大聲歌唱。

鍾:同盅。

行處:做官或退隱。

窮通:窮困與顯達。

賞析:

由詞題不知,此詞作於由洛陽赴孟津的途中。元好問自公元1218年(金宣宗興定二年)移家河南登封,此後一段時間行跡多在河南。作者觸景傷感,弔古傷今,來抒發自己的懷抱。

北邙山,在河南洛陽縣北。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唐新樂府有《北邙行》,所以有“黃塵老盡英雄”的感慨。這裏的“老盡”藴含着作者對英雄不遇,空老京華的無限感傷,不由不發生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慨歎”人生“句用李煜”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句,但更為悲壯。作者的一腔幽怨無人共語,有英雄獨立的悲涼,“遠目送歸鴻”源自嵇康的“目送歸鴻,手揮五絃”《贈秀才入軍》和賀鑄的“恨登山臨水。和寄七絃桐,目送歸鴻”(《六州歌頭·少年俠氣》)句意,即有哀怨,又有不平之意。

上片言情,下片説理,英雄無奈,只好作自我寬慰語:“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功名也只不過是過眼煙雲,唯有洗歌美酒,天倫至愛,才是人間樂事呀。所以詞最後,作者發出:“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的感慨。這也正是他在收復失地,重返家園的理想行當國孝無恢復之謀的現實的矛盾之中,希望與失望情緒交織而構築成情緒。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臨江仙

陳與義〔宋代〕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譯文:

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傑。月光映在河面,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二十多年的經歷好似一場夢,我雖身在,回首往昔卻膽戰心驚。閒來無事登上小閣樓觀看新雨初晴的景緻。古往今來多少歷史事蹟轉瞬即逝,只有把它們編成歌的漁夫,還在那半夜裏低聲吟唱。

註釋:

臨江仙:詞牌名,又稱《鴛鴦夢》、《雁後歸》、《庭院深深》。雙調,上片五句,押三平韻,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午橋:在洛陽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豪英:出色的人物。這兩句説:想從前在午橋橋頭飲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漢。長溝流月:月光隨着流水悄悄地消逝。去無聲: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疏影:稀疏的影子。這兩句説,在杏花稀疏的影子裏吹起短笛,一直歡樂到天明。二十餘年:二十多年來的經歷(包括北宋亡國的大變亂)。堪驚:總是心戰膽跳。新晴:新雨初晴。晴,這裏指晴夜。漁唱:打魚人編的歌兒。三更:古代漏記時,從黃昏至拂曉分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追憶洛中朋友和舊遊而作的。上片寫對已經淪落敵國之手的家鄉以及早年自在快樂生活的回顧。下片宕開筆墨回到現實,概括詞人從踏上仕途所經歷的顛沛流離和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結句將古今悲慨、國恨家愁,都融入“漁唱”之中,將沉摯的悲感化為曠達的襟懷。此詞直抒胸臆,表情達意真切感人,通過上下兩片的今昔對比,萌生對家國和人生的驚歎與感慨,韻味深遠綿長。

上片憶舊。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橋橋上宴飲,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傑。用“憶”字開篇,直接了當把往事展開來。“午橋”是唐代白居易、劉禹錫、裴度吟詩唱和、舉杯相歡的地方。作者青年時期,追尋遺韻,仰慕前賢,在故鄉洛陽,與當時“豪英”一起,也在午橋宴飲聚會,把酒臨風。

“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們在午橋暢飲,晚上圍坐在杏樹底下盡情地吹着悠揚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隨着流水靜悄悄地消失了。橋上歡歌笑語,橋下一片寧靜,以靜襯動。這三句寫景敍事,優美自然,它如同明淨澄澈的清水一樣。特別是“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兩句, “杏花”則點明在春天的夜晚,豪傑們撫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聲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樹林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輝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來的稀疏花影,與花影下吹奏出來的悠揚笛聲,組成一幅富有空間感的恬靜、清婉、奇麗的畫面,將作者那種充滿閒情雅興的生活情景真實地反映了出來。

下片感懷。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後,曾遭謫貶;特別是靖康之變,北宋淪亡,他逃到南方,飽嘗了顛沛流離、國破家亡的痛苦。殘酷的現實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鮮明的對照,很自然會有一場惡夢的感觸。這兩句概括了這段時間裏國家和個人的激劇變化的情況。這裏,作者以飽蘸着久歷艱難和劫後餘生的血淚的筆觸,寫下這感慨深沉的詩句,發人深思,啟人遐想。經歷了國破家亡,戰事連連之後,曾在一起吟詩飲酒的豪傑們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油然而生。

接着寫道:“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閒登”句是説:我閒散無聊地登上小閣,觀看這雨後新晴的月色。這旬點題,寫明作此詞的時間、地點和心境。“新晴”與“長溝流月”照應,巧妙地將憶中之事與目前的處境聯繫起來,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狀況從中得以再現。“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把國家興亡和人生的感慨都託之於漁唱,進一步表達作者內心寂寞悲涼的心情。古往今來的大事已經轉瞬即逝了,只有把它們編成歌兒的漁夫,還在那半夜三更裏低聲歌唱。這是低沉的感歎,軟弱的呻吟,無能為力的自我表白。這種看破世情、迴避現實的消極態度,從側面顯示詩人對現實的極度不滿,這是亂世懷古傷今的主題。

這首詞通過回憶在洛陽的遊樂來抒發作者對國家淪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對比的手法,明快的筆調,通過對舊遊生活的回憶,抒發了北宋亡國後深沉的感慨。寥寥幾筆,勾畫出來的自我形象相當豐滿。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臨江仙·佳人

宋代:李石

煙柳疏疏人悄悄,畫樓風外吹笙。倚欄聞喚小紅聲。薰香臨欲睡,玉漏已三更。

坐待不來來又去,一方明月中庭。粉牆東畔小橋橫。起來花影下,扇子撲飛螢。

譯文:

煙柳疏疏人悄悄,畫樓風外吹笙。倚欄聞喚小紅聲。薰香臨欲睡,玉漏已三更。

被疏疏落落的'柳樹掩映着的畫樓靜悄悄的,只聽見有人在吹笙。一曲過後倦倚着欄杆,;一會兒,她低聲呼喚侍兒小紅。去為她薰香整被,因為已是三更時分。

坐待不來來又去,一方明月中庭。粉牆東畔小橋橫。起來花影下,扇子撲飛螢。

等待的人怎麼也不來,來了卻又走,月色將庭中景物照的清晰明亮。粉色院牆的東邊小橋橫跨水面。起身在庭中花影下,撲打着飛螢。

註釋:

煙柳疏疏人悄悄,畫樓風外吹笙。倚欄聞喚小紅聲。薰香臨欲睡,玉漏已三更。

玉漏:古代計時漏壺的美稱。三更:三更又名子時,古代時間名詞。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則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當天的23:00~第二天1:00。

坐待不來來又去,一方明月中庭。粉牆東畔小橋橫。起來花影下,扇子撲飛螢。

中庭:庭院;庭院之中。

賞析:

這首詞通過一組鏡頭,描繪了一位多情的閨中女子因盼郎夜歸,從期待、幻覺、失望、孤獨到尋求解脱的生動形象。

詞一開頭就寫出特定環境中的特定的人:“煙柳疏疏人悄悄,畫樓風外吹笙。”疏疏落落的柳樹掩映下,有一座畫樓,樓上住着佳人,周圍靜悄悄地,只聞有人在吹笙,——當然是這位佳人。按距離觀察的,所以笙聲似由“風外”傳來。“笙”是一種簧管樂器,可奏出哀怨的音調。南唐中主李璟的《山花子》詞,寫婦女思念遠出的丈夫,午夜夢迴,獨自吹笙,倍感淒涼,中有句雲:“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這首詞中的“佳人”,身份與李璟筆下的這位婦女並不相同,但因思念所愛而“小樓吹徹玉笙寒”、來抒發心中哀怨的做法,是相似的。

“倚欄聞喚小紅聲”句的“倚欄”,與李璟詞中的“倚闌干”心境相似。雖然不一定流着簌簌的淚珠。她吹罷了笙,倦倚欄杆;一會兒,她低聲呼喚侍兒小紅。

“薰香臨江睡,玉漏已三更。”是讓侍從小紅去為她薰香整被,因為夜已深了,她想去睡覺了。古代富貴人家婦女多用香料薰被子,猶如今日的灑上一點香水,感到舒爽而易入睡。《西廂記》寫鶯鶯由於對張生思念,而難以入睡,對紅娘唱道:“翠被生寒壓繡裀,休將蘭麝薰。將蘭麝薰盡,則索自温存”,由反面可見此點。這上片以時間為順序,寫了畫樓上佳人的吹笙、倚欄、喚侍兒薰被,純粹是外部動作,沒有絲毫的心理描寫;但主人公的情懷是那麼淒涼哀怨,依然透紙而出。

上片對佳人活動的描寫儘管極清晰,但是,她與所懷念的人的關係,仍不清楚了。這有待於下片的進一步描寫敍述與説明。進入第二片時,我們看到,女主人公並沒有沿着上片的線索發展下去,而是朝另外一個方向發展。

“坐待不來來又去”二句,寫她的心理活動,她看到的夜色。本來,吩咐了侍兒準備衾枕,就應該走向卧房;但是卻沒有,她驀然湧起了傷感之事:自己等待的人兒,怎麼也不來;來了卻又走了。這當然不是此一瞬間的事,而是指很久以來的事。那麼,這位男子並非她的丈夫,而是她的情人,就比較清楚。想到了心愛的人不來的懊惱事以後,她再也睡不着覺了,她的注意力移到了庭院中來。只見一庭月色,把周圍景物照得如此清晰。“一方明月中庭”,沿用劉禹錫《生公講堂》詩句“一方明月可中庭”。“粉牆東畔小橋橫”,就是月色下所見的景色。

她按捺不住了,“起來花影下,扇子撲飛螢。”在花下撲流螢以分散思緒,排遣苦悶。這種情景,杜牧在詩中描述過:“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秋夕》)杜牧寫的是一位宮女,她也以扇子撲流螢來排遺苦悶?因為此時此地,除此以外,實在也沒有更多的排遣方法了——要不就是呆呆的坐着。第二片,心理描寫仍然是不多的,還是以寫景和外部動作為主;但是主人公內心情懷是痛苦,卻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評析完這首詞,女主人公“佳人”的形象,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在那個明月之夜,她懷念情人,吹笙抒怨,三更過後還無法入睡;看到一庭月色,就起來用扇子撲打飛螢,以排遣胸中苦悶。整首詞動作描寫豐富。主人公的動作是井然有序,都能找到心理的依據。因此這首詞寫人的特點,就是通過動作表現思想感情。幾個鏡頭,形象鮮明優美。作者將佳人活動安排於月夜之中,人物與景物交融、契合,相得益彰。自描性的語言突出,流暢而雋快,切合《臨江仙》曲牌的調性特點。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3

臨江仙引·渡口

渡口、向晚,乘瘦馬、陟平岡。西郊又送秋光。對暮山橫翠,衫殘葉飄黃。憑高念遠,素景楚天,無處不淒涼。

香閨別來無信息,雲愁雨恨難忘。指帝城歸路,但煙水茫茫。凝情望斷淚眼,盡日獨立斜陽。

翻譯

傍晚離開渡口,乘瘦馬登上山崗平坦路。西郊又送來了秋日的鳳光景色。暮色中,山上呈現的翠綠色,襯托着紛紛飄落的黃葉。登高思遠,南國的秋景,無處不淒涼。

自從和她離別以來彼此便杳無音信,難忘那雲愁雨恨的離別之情。指着迴歸京城的道路,但見霧靄籠罩着廣闊無際的茫茫水面。淚眼情意專注,向遠處望去,直到看不見,終日就這樣獨自佇立,直到夕陽西沉。

註釋

臨江仙引:詞牌名,正體雙調七十四字,前段十句,四平韻;後段六句,三平韻。

向晚:近晚,傍晚。

陟:登上。

平岡:平緩的山脊。

暮山:暮色中的山。

橫翠:翠色橫亙。

襯:以暮山為背景襯托。

飄黃:黃葉飄零。

素景:秋景。

楚天:長江中南部天空,此指南方天色。

雲愁雨恨:因男女戀情而引起的煩惱。

帝城:京城。

凝情:全神貫注。

望斷淚眼:即淚眼望斷。望斷,望盡。

賞析

上片在人物活動中寫景:渡口斜陌,瘦馬行人,登平岡而望秋景,從暮山橫翠、殘葉飄黃中生髮出憑高念遠的淒涼之感。下片懷念香閨佳人,因久無信息而煩惱愈深,舊情難忘。意欲返回帝城,卻又煙水茫茫,歸期無望,只好獨立斜陽,望斷淚眼。

此詞表面上雖寫的是旅途相思之情,但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慨實在多於相思之情。詞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悽苦的漂泊者的形象:乘瘦馬,陟平岡,在深秋暮色中,面對的只是暮山橫翠、殘葉飄黃,非常的淒涼。此刻,或許只有脈脈温情可以撫慰他孤獨的懷抱,但“香閨別來無信息”,他所能把握的,只有一些温馨的回憶,也只是回憶而已。而另一方面,“帝城歸路”又“煙水茫茫”,縱使他“凝情望斷”了“淚眼”,最終也只留下一個“盡日獨立斜陽”的孤獨的身影。漂泊,阻斷了過去和未來,使漂泊者成為一個純粹孤獨的存在,一個被時間和空間同時剝離了的存在,這是非常悲哀的。

這首詞語言凝練,節奏舒緩,首尾呼應;通篇不用典實,不施塗澤,清暢如話,彌見其天真率意也。

創作背景

柳永屢次下第,經過艱難曲折,終於在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考中進士,隨即踏入仕途。這時詞人約近五十歲了。他入仕之後長期擔任地方州郡的掾吏、判官等職,久困選調,輾轉宦遊各地,很不得志。這首《臨江仙引》就是他入仕之後所寫的羈旅行役之詞。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4

臨江仙·試問梅花何處好

試問梅花何處好,與君藉草攜壺。西園清夜片塵無。一天雲破碎,兩樹玉扶疏。

誰擫昭華吹古調,散花便滿衣裾。只疑幽夢在清都。星稀河影轉,霜重月華孤。

註釋

藉草:以草荐地而坐。

玉扶疏:指梅枝舒展。

昭華:即玉管。

古調:指笛曲《梅花落》。一本作“古怨”。

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註釋

藉草:以草荐地而坐。

玉扶疏:指梅枝舒展。

擫:用手按捺。昭華:即玉管。古調:指笛曲《梅花落》。一本作“古怨”。

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賞析

此詞借賞梅抒寫愛國情懷。上片寫月夜對酒賞梅,是實景。下片寫忽聽《梅花落》,不禁夢繞清都,是虛景。張孝祥詞以雄奇奔放稱,風格近蘇軾。但此詞卻清幽含蓄,雖婉約名家亦不能過;而寄意收復中原,情真調高。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5

臨江仙·暮蟬聲盡落斜陽原文

暮蟬聲盡落斜陽,銀蟾影掛瀟湘。黃陵廟側水茫茫。楚山紅樹,煙雨隔高唐。

岸泊漁燈風颭碎,白蘋遠散濃香。靈娥鼓瑟韻清商。朱弦悽切,雲散碧天長。

翻譯

斜陽落日送走最後一聲蟬鳴,瀟湘江面高懸起銀色的明月,黃陵廟邊的江水捲起陣陣濤聲。楚山的紅樹籠罩在茫茫煙雨裏,煙雨隔斷了高唐台下的迷夢。

江水搖碎岸邊漁船的燈影,遠處白蘋飄散着濃濃的香風。濤聲彷彿湘妃在彈奏悽清的怨曲,那硃紅的瑟弦悽切的悲鳴,久久地迥蕩在藍天白雲中。

註釋

銀蟾:月亮。

瀟湘:瀟水和湘水合稱,均在湖南境內。

黃陵廟:即湘妃祠,舊址在今湖南湘潭附近。

高唐:楚國台觀名。

風颭碎:指風吹漁燈,燈光或明或暗,點點碎碎。颭,風吹顫動。

白蘋:水中浮草。

靈娥:即湘靈。湘靈即湘妃。

韻清商:音調哀怨,是清商怨曲。

朱弦:瑟弦的美稱。

賞析

毛文錫這首《臨江仙》,取材於江湘女神傳説,但表現的內容實是一種希幕追求而不遇的朦朧感傷,主題與詞題是若即若離,恰好反映了從唐詞多緣題而賦到後來去題已遠之間的過渡。

“暮蟬聲盡落斜陽。銀蟾影掛瀟湘”。起筆詞境就頗可玩味。時當秋夕,地則楚湘。從日落到月出,暗示情境的時間綿延,帶有一種迷惘的意昧,詞一發端,似已暗逗出一點《楚辭》的幽韻。“黃陵廟側水茫茫”。接上來這一句,便點染出幽怨迷離之致。寫黃陵廟,點追求怨慕之意,而黃陵廟側八百里洞庭煙水茫茫境界的拓開,則是此意的進一步誼染。“楚江紅樹,煙雨隔高唐”。詞境又從洞庭湖溯長江直推向三峽。楚江紅樹,隱然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楚辭·九歌·湘夫人》)的意味。而煙雨高唐,又暗引出楚襄王夢遇巫山神女的傳説:神女“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宋玉《高唐賦》),襄王夢遇神女,實則“歡情未接”,以至於“惆悵垂涕”(均見《神女賦》)。這與二妃追舜不及實無二致。句中下一“隔”字,則詞人心神追慕之不遇,哀怨可感。連用兩個傳説,可見詞人並非著意一詠某一傳説本身,而是為了突出表現追求不遇的傷感。

“岸泊漁燈風颭碎,白蘋遠散濃香”。水上漁火颭碎。已使人目迷。夜裏萍香濃,愈撩人心亂。上片寫黃陵茫茫、高台煙雨,見得詞人神魂追求之不已。過片插寫這段空景,暗示追求之不遇,足見迫求之難。變幻的詞境,層層增添起怨慕的意味。“靈娥鼓瑟韻清商。朱弦悽切,雲散碧天長。”歷盡希慕追求,神女這才終於若隱若現出來了。鼓瑟的靈峨,自應是黃陵二妃,但又可視為高唐神女。而且同境既展開於從湖湘至江漢的廣袤楚天,意境有似《詩·漢廣》中“不可求思”的漢上游女,《楚辭·湘君》中“吹參差兮誰思”的湘夫人,她們都是楚地傳説中被追求而終不可得的女性。靈娥鼓清商之樂,韻律清越,使詞人希慕愈不可止。雖説朱弦儼然可聞,則神女也應宛然可見,但云散天碧。“曲終人不見”,終歸於虛,終歸於一分失落感。結尾寫碧天長,不僅示意鼓瑟之音裊裊不絕,而且也意味着詞人之心魂從失落感中上升,意味着希慕追求的無已。

此詞構思確有新意。它雜揉黃陵二妃與高唐神女的傳説造境,表現的是一種希冀追求而終不可得的要眇含思。由瀟湘而洞庭而高唐的神遊,象徵着詞人希慕追求而終歸於失落的心態。若隱若現、可遇而不可即的靈娥,不必指實為某一傳説中的神女,而應是詞人生活中所追求的理想女性或人生理想的化身。題材雖緣取調名。但實是發抒己意。與《花間集》中一些徒事摹寫神女故實的詞相比,便顯出命意上的個性,體現了詞的演進。同時,此詞風格清越,也有別於《花間集》中他詞之穠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9l7r7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