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

臨江仙·西湖春泛

堤曲朱牆近遠,山明碧瓦高低。好風二十四花期。驕驄穿柳去,文艗挾春飛。

簫鼓晴雷殷殷,笑歌香霧霏霏,間情不受酒禁持。斷腸無立處,斜日欲歸時。

翻譯

水中行船,堤岸曲折,岸上紅牆時近時遠,遠山明麗,近樓碧瓦高低相間。春風吹到二十四番,駿馬在綠柳間馳穿,畫船追着春色瀏覽。

簫鼓聲聲震天猶如晴天響雷一般,香霧在湖面瀰漫,笑聲歌聲不斷。情趣湧現,哪裏還受酒的束管?面前美景歡樂一片,我卻冷眼旁觀,憂愁令腸斷,此處無我立腳之點。已經日落要歸返,我卻仍與傷感淒涼相伴。

註釋

二十四花期:指花信風。

驕驄:壯健的驄馬。

殷殷:形容吹簫擊鼓聲音如雷聲陣陣。

閒情不受酒禁持:指遊春的好心情需開懷暢飲。

鑑賞

這是一首紀遊抒懷詞,寫詞人春泛西湖的所見所聞所感。全詞分兩個部分:上片與過片的前兩句為前半部分,詠西湖春泛之全景,氣氛歡快;末三句為後半部分,寫自己泛舟欲歸,情調黯然。臨江仙: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原曲多用以詠水仙,故名。“堤曲朱牆近遠,山明碧瓦高低。”曲:水流彎曲的地方。兩句大意是:春天的西湖周圍,山明水秀,風景怡人。在長堤的水流彎曲處,坐落着許多亭台樓榭,紅牆碧瓦,遠近高低縱橫。起二句對仗工整,總寫西湖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色彩鮮明,氣韻橫生。“好風二十四花期,驕驄穿柳去,文舟益挾春飛。”好風二十四花期:即二十四番花信風。古人將春天前後八個節氣分屬二十四種花,它們是:小寒梅花、山茶、水仙;大寒瑞香、蘭花、山礬;立春迎春、櫻春;雨水菜花、杏花、李花;驚蟄桃花、棣棠、薔薇;春分海棠、梨花、木蘭;清明桐花、麥花、柳花;穀雨牡丹、荼種、楝花。驄:原指毛色青白相雜的馬,也泛指馬。文罦:即畫舫。罦,刻有罧首的船。三句大意是:在二十四番花信風輕吹的三四個月中,西湖邊風景如畫,遊人如織。騎馬的遊客在柳樹間穿行;湖中畫船如雲滿載春色盪漾往來。“驕”字刻畫出遊客的盎然意興,“文”字更為此畫面增添了幾許綺麗的色彩。“簫鼓晴雷殷殷,笑歌香霧霏霏。”殷殷:盛大的樣子。霏霏:形容雲氣、霧氣很盛的樣子。兩句大意是:西湖邊上簫鼓齊鳴,樂聲喧天,彷彿晴空響雷一般。笑聲歌聲不斷,隨着花香瀰漫於湖上。此二句從聽覺和嗅覺方面着筆,進一步刻畫出西湖春天的熱鬧繁盛景象。“閒情不受酒禁持,斷腸無立處,斜日欲歸時。”禁持:是宋、元方言,擺佈、糾纏的意思。三句大意是:心中甚感幽獨落寞,即使喝得醉意醺醺也高興不起來。滿腹愁苦無處訴説,唯有在斜陽之下淒涼地歸去。這一部分寫詞人將自己悄然置身於繁盛熱鬧的場面之外,大有辛棄疾《玉案》詞中的主人公“東風夜放花千樹”時“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情味。從寫作技巧上來説,這是一種對比的章法,臨結一轉,給人以無窮的回味餘地。

這首小詞情景反襯。詞人置身花香瀰漫、歌舞喧天的西湖春景中,心中充滿淒涼,是以樂景寫哀情的典型手。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臨江仙·金鎖重門荒苑靜

五代:鹿虔扆

金鎖重門荒苑靜,綺窗愁對秋空。翠華一去寂無蹤。玉樓歌吹,聲斷已隨風。

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

譯文:

金鎖重門荒苑靜,綺窗愁對秋空。翠華一去寂無蹤。玉樓歌吹,聲斷已隨風。

層層宮門關鎖,荒涼的皇家園林異常安靜;我靠着窗户,含愁望秋天的夜空。自從皇帝去後,這裏便一片寂靜,再也看不到皇帝的蹤影。宮殿裏歌聲樂聲,也早已斷絕,去追隨那一去不返的風。

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

雲霧籠罩的朦朧之月,不知人事已經變更,直到夜將盡時,還照耀着深宮。在荒廢的池塘中,蓮花正相對哭泣;她們像暗暗傷感亡國,清露如同淚珠,從清香的紅花上往下滴。

註釋:

金鎖重(chóng)門荒苑(yuàn)靜,綺(qǐ)窗愁對秋空。翠華一去寂無蹤。玉樓歌吹,聲斷已隨風。

金鎖重門:指重重宮門上了鎖。荒苑:荒廢了的皇家園林。苑,古時供帝王遊賞獵狩的園林。綺窗:飾有彩繪花紋的窗户。翠華:“翠羽華蓋”的省語,皇帝儀仗所用的以翠鳥羽毛裝飾的旗子,此用以代指皇帝。玉樓:指宮中樓閣。歌吹:歌唱和演奏音樂的聲音。。吹,鼓吹,指用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的樂曲。

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lán)還照深宮。藕(ǒu)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

煙月:在淡雲中的月亮。夜闌:夜深。藕花:荷花。相向:相對。香紅:代指藕花。

賞析:

此詞的作者生活在動盪的五代十國之際,他曾做過後蜀的永泰節度使,進檢校太尉,加太保,可説是位極人臣。然而蜀主孟昶究竟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後蜀終為趙宋所滅。鹿虔扆品性高潔,不仕新朝,得到了自由之身。然面,當他重遊故地,看到當年的雕樑畫棟變成了而今的殘垣斷壁時,不覺“中心搖搖”,一種強烈的黍離之悲油然升起在心頭。

筆下全是景,景中全是情,是這首詞的最大特點。在詞人的筆下,完全是一片荒涼而悽清的景象。詞人雖也寫“金鎖”、“重門”、“綺窗”、“翠華”、“玉樓”,但這些不過是以當年曾經的繁華富麗來反襯此時的悄寂荒頹。揭示出正是這國破家亡的慘史才使得昔日的繁華如被雨打風吹去。在詞中,詞人不用一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情,而是筆下全是景,幾乎將其目之所及、身之所感的景物寫盡了,但“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誠然,沒有單純的寫景,寫景的目的總是為了抒發一種情懷,在這首詞中,詞人抒寫的是他的亡國之隱痛,因而景中藴含着的又全是一片哀情。

王國維説:“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此詞中,詞人沒有讓自己露面,然而在詞的字裏行間卻隱現着他“行邁靡靡”的身影,喟歎着他“悠悠蒼天,彼何人哉”的心聲。“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本是自然的場景,此刻卻染上了詞人的心緒,於是,又升發出一種物是而人非之感。就這樣,“綺窗”帶上了詞人的愁而對秋空,“藕花”含藴了詞人的哀而泣香紅,暗傷亡國,一縷幽恨,都賦予秋空、野塘。將無知亦無情的景物寫得如此富於情致,正是詞人內心無限悲愴使然。“神於詩者,(善將情、景)妙合無垠”,作者以無一字寫情,而筆筆關情的高超技巧將內心的黍離之悲抒寫得如此有致,使人們彷彿可以從他筆下的景物中看到他憂患的面影,聽到他悠長的歎息聲

這是一闋文人寫的最早的愛國詞。沈雄《古今詞話》上卷引倪元鎮《雲林》稱此詞“而曲折盡變,有無限感慨淋漓處”。譚獻《鐔評〈詞辨〉》卷二:“哀悼感憤。”所謂“曲折盡變”,是因為它表示“感慨”、“感憤”,並非秉筆直書,而是通過“撫今追昔”移情於景,借景抒情,並以“煙月”、“藕花”無知之物,反襯人之悲傷,烘托、渲染,而愈覺其悲。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

才得吹噓身漸穩,只疑遠赴蟾宮。雨餘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翻譯

一直沒有遇上聖明的君主,沒作上官,過着隱居的生活,誰肯信服呢?而今才顯現了名聲和蹤跡: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畫到風箏上,趁着風勢,藉着風力,與風箏一起,飛上了高高的天空。剛剛得到風吹,風箏漸漸在天空穩當地飄起來了,還要打算遠遠地上天。雨過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紅。從平地向上看,能有幾個人像我這樣上了天呢?

賞析

據宋人詩人個人的志向、意願和理想。

未遇行藏誰肯信?是自問亦是自答,自己其貌不揚,又年長無所成就,誰又能瞭解自己呢?世上的人有誰不以貌、以權、以錢取人呢?人們看到的都是外在的東西,內在的修養才學志向抱負誰又能看到呢?不為人理解相信當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知是幸還是不幸,詩人的名聲卻一下子顯揚起來,原來不知是哪個畫家把他的形象繪製於風箏上,他也就隨着風箏飛上了天空。

“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是寫風箏也是寫詩人的志向。詩人明明白白的正告我們,風箏只有在有風的時候才能飛上天空,如果沒風,任誰風箏也飛不起來。一個人在社會上有成或者無成何嘗不是如此呢?才能當然是一個方面,但機遇也必不可少,如果沒有機遇,沒有可以借力的風,即使一個人再有才華,也不可能有所成就。世上的人們,你們只知道我在地上的樣子,和你們似乎一樣;但你們要知道,一旦風起,那臨風飄舉就是我!詩人借風箏卻寫出了“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的大鵬的志向。

才得吹噓身漸穩,是寫風箏已飛上天空迎風飄舉的樣子;只疑遠赴蟾宮,是詩人借風箏來表明自己的志向,那就是去“蟾宮”折桂,成就自己的功名事業。雨餘時候夕陽紅,是寫雨過天晴,傍晚時分夕陽無限紅。風雨是自然界的風雨,同是也是詩人所遭受的人生的風雨。陽光總在風雨後,風雨之後,屬於自己的陽光終究會到來,哪怕來得晚一點,但詩人始終堅定的相信,他終將會大器晚成。

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表面是寫繪有詩人形象的風箏飛翔於碧空之中,平地上人們都在觀看;其實是借風箏飛翔碧空來表達自己的不凡志向。正如《紅樓夢》中賈雨村借月亮來表達的自己志向的詩句“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一樣,詩人要表達也是同樣的志向。

或許我們今天看似一樣,但誰又能知道明天會如何呢?明天,就在明天,我們也許就會判若霄壤,因為你們是“翱翔蓬蒿之間”的蜩與學鳩,而我則是“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的大鵬;你們是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而我則是志向高遠的豪傑之士。

非豪傑之士不能寫出豪傑之詞,此詞便是豪傑之士寫的豪傑之詞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4

臨江仙·閨思

愁與西風應有約,年年同赴清秋。舊遊簾幕記揚州。一燈人著夢,雙燕月當樓。

羅帶鴛鴦塵暗澹,更須整頓風流。天涯萬一見温柔。瘦應因此瘦,羞亦為郎羞。

翻譯

憂愁與西風應該早有盟約,它們年年一起相會在蕭瑟的清秋。長憶舊遊於簾帷帳幕風月繁華的揚州,而今形單影隻只能在孤燈下重温舊夢,一覺醒來只見屋樑上雙燕棲宿明月流照高樓。

繡鴛鴦的洛帶雖已因歲月的風塵而暗淡,還是要梳粧打扮保持原來的美貌風流。萬一天涯遊子歸來見到我,我形容消瘦是為相思而消瘦,我形容憔悴而慚羞也是為他而慚羞。

註釋

清秋:清秋節,即重陽節。

揚州:指風月之地。

羅帶鴛鴦(:繡有鴛鴦花紋的絲織合歡帶。

塵暗澹:表示離別時間已久。

澹:“淡”的異體字。

風流:指美好動人的風韻,此處有使風韻美好動人的意思。

見:同現,出現。設想情郎來到。

温柔:指温柔鄉,喻美色迷人之境,此指伊人香閨。

因:一本作緣。

創作背景

南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北伐失敗,次年被殺。史達祖因曾事韓侂胄而受牽連,被黥面發配外地。此詞應該是史達祖在黥面發配外地時所作,這段時間史達祖的生活顛沛流離,十分困苦,與先前在臨安的光鮮生活形成鮮明對比。

賞析

上闋着重寫女主人公獨宿空房的孤寂心境。開首二句的構思就極為精巧,詞人把抽象的“愁”情與無形的“西風”都人格化,它們彷彿早有約會似的,每年要到清秋時節前來赴約,相聚在一起,這就巧妙地把女主人公的心情作了十分富有詩意的表達。“舊遊簾幕記揚州”是對思情的極為簡練而又非常具體的概括:女主人公當年與她的情人在風月繁華的揚州曾有過一段令人銷魂的經歷,他們曾在一起偎依相遊,曾在簾幃帳幕中卿卿我我。而今“一燈人着夢,雙燕月當樓”,寫出了閨中人孤獨寂寞的境況。詞人在這裏以“雙燕”反襯女主人公獨宿空房的孤寂,燕影雙雙更比照出閨中人形單影隻的悽楚。

下闋寫女主人公思人時的微妙心理活動。“羅帶鴛鴦塵暗澹”表明女主人公翹盼遊子久久不歸懶於梳粧打扮,鴛鴦帶已棄置久矣,但她又覺得應該整頓精神保持自己儀容的美貌風流。“天涯萬一見温柔”給這一心理活動作了交代:原來她怕天涯遊子萬一歸來見到自己衣冠不整而失卻了愛戀的柔情密意。最後二句“瘦應因此瘦,羞亦為郎羞”是女主人公內心聲音的坦誠流露,她遙向遠方的情人傾訴:我形容瘦損是因對你的思念而這般消瘦,人們看到我這樣憔悴而議論我,羞赧我,我甘願為你而羞!至此一個痴情女子對愛情的忠貞之情已盡現無遺。

這首小令寫閨中人思念遠方的遊子。詞人借閨中人思念遠方的遊子之意寄託自己黥面受刑發配外地淒涼悲苦生活,而對過去美好生活的愁思和嚮往懷念。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5

淡水三年歡意,危弦幾夜離情。曉霜紅葉舞歸程。客情今古道,秋夢短長亭。

淥酒尊前清淚,陽關疊裏離聲。少陵詩思舊才名。雲鴻相約處,煙霧九重城。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如君子相交淡如水般已經知心三年,歡樂自在,短短的幾夜之間就像這急湊的琴聲一般便要分離。明天天色微亮之際,霜打得紅葉漫天飛舞之時,你們便要踏上歸程。如此分別之情,古今同慨,千年歎頌;在這秋意微涼之際,我將日夜思念,時時夢見曾經分別時刻的場面。

端起面前清澈的水酒,默默的留下不捨的淚水,琴絃也湊熱鬧一般的奏起陽關三疊,彷彿一同相送友人。杜甫曾借詩詞寄託思念的友人頗有才名,我亦願仿效之。小云,小鴻,沈十二,廉叔,我們相約再次相見的地方,在煙霧繚繞的京城。

「註釋」

①淡水:語出《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

②危弦:急弦。

③淥酒:清酒。

④陽關:曲調名,即唐王維《渭城曲》。為送別名曲,反覆吟唱,故名《陽關三疊》。

⑤少陵:唐詩人杜甫。

⑥雲鴻:指其友人沈十二廉叔、陳十君龍家歌女小云、小鴻。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晏幾道監穎昌許田鎮。此詞是晏幾道監潁昌許田鎮三年任滿即將離別時所作。

鑑賞

晏幾道是一位多情詞人,每到一處,必然與歌妓繾綣纏綿,分手時就有相思痛苦。經歷得多,品嚐得深,抒發得真切強烈。這首詞從某一段感情説起。曾有過三年的歡聚相戀時光,抵不住離別時幾夜琴絃上載出的悽苦聲調。

上片言在潁昌三年,與諸友好淡水之交,深秋時節將別,連日來沉浸在離情別緒之中。

“淡水三年歡意,危弦幾夜離情”。這兩句用了比興手法,形容作者與諸女之交是淡水長情君子之交。“危弦”形容操琴激烈,幾乎絃斷音絕。未正面寫因離別而生的惆倀,卻與作者“琵琶弦上説相思”(《臨江仙》)“斷腸移破秦箏柱”(《蝶戀花》)同一意境。

“曉霜紅葉舞歸程。客情今古道,秋夢短長亭”。“曉霜”句點出離別時的節令和景物,每到秋季曉霜滿地的時候,歸程上總是飛舞着墜落的紅葉,古今行人都是在驛道上顛沛奔波,在驛亭中魂牽夢縈。

下片敍餞別酒席上的情景與自己的離恨。

“淥酒尊前清淚,陽關疊裏離聲”。描繪歌女勸酒時的依戀情態。離別酒宴上的送行《陽關曲》和情人的清淚,每次相同,一次次折磨離人。“陽關”(抒發離情別意的古琴曲名)二字點出送別本意。

“少陵詩思舊才名。雲鴻相約處,煙霧九重城”。“少陵”(杜甫的稱號),在這裏作為詩人的代稱。是對當年自己的讚許,當下被生活折磨得已經沒有了這精氣神。雲、鴻是歌伎名,晏幾道好以屬意者名字入詞,以記其墜歡零緒之跡。儘管是分別在即,小云、小鴻還與他相約。然而她們身世漂零,俱流轉入間,這相約是渺茫的,如同煙霧般可望而不可即。

全詞通篇只寫了過去三年的淡水之交,眼前別宴上、驪歌中的清淚和黯淡的前程,未着一字寫“不捨”,字裏行間卻讓人深切感受到對友人的深情厚意。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

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其聲即舊《臨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翻譯

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層深,雲霧繚繞的樓閣門窗經常關閉。騁目四望,只見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來越分明瞭。在古秣陵城的周圍,樹木漸綠,宣告春已歸來,但我卻無家可歸,看來要老死建康城了。

憶往昔多少回吟賞風月,飲酒作詩,那是多麼幸福啊,而如今卻人已老去,什麼事也做不成了!還有誰會憐憫你的憔悴與衰敗?元宵試燈也好,踏雪賞景也好,都沒有這份心情了。

註釋

予:我。

酷愛:非常喜愛。

數闋:幾首。闋,首。

聲:指詞牌。

幾許:多少。

雲窗霧閣:雲霧繚繞的樓閣。

扃:門環、門閂等。在此謂門窗關閉。

梅萼:梅花的蓓蕾。

秣陵:秦改金陵為秣陵,與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蘇南京。

人老建康城:一作“人客建安城”。建康,又作“遠安”。

感月吟風:即“吟風弄月”,指以風月等自然景物為題材寫詩填詞,形容心情悠閒自在。

無成:這裏並不是一般意思上的事業無成,而是承上詞意,指對“風月”不感興趣,也不敢去接觸,什麼也寫不出來。

凋零:形容事物衰敗。

試燈:舊俗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晚上張燈,以祈豐稔,未到元宵節而張燈預賞謂之試燈。

踏雪:謂在雪地行走。亦指賞雪。

賞析

詞作上片寫春歸大地,詞人閉門幽居,思念親人,自憐飄零。“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首二句寫詞人閉門幽居。首句與歐陽修《蝶戀花》詞一樣,連用三個“深”字,前兩個“深”字為形容詞,形容庭院之深;後一個“深”字為動詞,作疑問句,加重語氣,強調深。連疊三個“深”字,乃比興之作。貌寫閨情,實藴國恨。次句是用韓文公《華山仙女詩》“雲窗霧閣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再加強“深”的意境,“常扃”與陶淵明《歸去來辭》“門雖設而常關”,同一機杼,孤寂之心,憂憤之情,躍然紙上。詞境靜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難為懷。雲霧繚繞着樓閣,門窗常常緊閉,雖不深而似深,這是對庭院之深的具體描寫。雲霧繚繞是自然狀況,是地處閩北高山地區建安所特有的,而門窗“常扃”,則是詞人自己關閉的了。這表明詞人自我幽閉閣中,不願步出門外,甚至不願看見外面景況,所以不僅閉門而且關窗。李清照酷愛“深深深幾許”之語,是很有藝術見地的。因為它一連疊用三個“深”字,不僅渲染出庭院的深邃,而且收到了幽婉、復沓、跌宕、迴環的聲情效果。它跟下句合起來,便呈現出一幅鮮明的立體圖畫:上句極言其深遠,下句極言其高聳。用皎然的話説,這就叫“取境偏高”(《詩式·辨體有一十九字》);用楊載的話説,這就叫“闊佔地步”(《詩法家數》)。它給欣賞者以空間無限延伸的感覺。但句尾一綴上“常扃”二字,就頓使這個高曠的空間一變而為令人窒息的封閉世界。

第三句寫的就是詞人所不願見到的景物:“柳梢梅萼漸分明。”柳梢吐綠,梅萼泛青,一片早春、大地復甦的風光。寫景如畫,不設色,淡墨鈎線,着一“漸”字,為點睛之筆。李清照是位感情十分豐富細膩的詞人,對大自然的細微變化,有着敏感的悟性。“雪裏已知春信至”(《漁家傲》)、“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小重山》),在這些早期作品裏,表現的是喜春之情。可如今卻怕見春光。結二句寫的就是怕見春光的原因:“春歸秣陵樹,人客建安城。”這兩句內涵極其豐富,所藴含的痛楚情懷是相當深沉的。兩句鋪敍,合時、合地,境界自成。“春歸”時間概念,“秣陵樹”空間概念,意謂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來臨了;“人老”時間概念,“建康城”空間概念,痛北人將老死南陲,創造出一種悲慟欲絕的境界。秣陵、建康,同地異名。它被分別置於上下對句之中,看似合掌(詩文內對句意義相同謂之“合掌”)。但上句寫春歸,是目之所見;下句寫人老,是心之所感。它把空間的感受轉化為時間的感受,從初春來臨聯想起人的青春逝去。情致豐富,毫不顯得單調、重複。它貌似“正對”(即同義對)而實比“反對”(即反義對)為優,可視為此篇的警策。

詞作下片,承上片怕觸景傷懷,進而追憶往昔,對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今昔對比,無限感喟。李清照與趙明誠是一對有較高文化修養的恩愛夫妻,他們共迷金石,同醉詩文,烹茗煮酒,展玩賞鑑,沉醉於富有詩意的幸福生活之中。李清照以其女性的獨特敏感和文學修養,以春花秋菊為題材,曾寫過不少好詞。“多少事”,以強調語氣,表示很多,記也記不清了。可如今年老飄零,心情不好,什麼事也做不成。至此,詞人情緒極為激動,不禁呼出:“誰憐憔悴更凋零!”破碎山河無人收拾,詞人憔悴瘦損、流落江南。詞人在《永遇樂》中曾以“風鬟霧鬢”描繪她的“如今憔悴”。“誰憐”二字,表明詞人身處異鄉,孤身一人,無人可訴。而一個“更”字,道出了詞人的心境日漸一日的悲悽。

結末,“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這二句並非寫實,而是舉出她一生中印象最深、與她夫妻生活最有關係,作為“感月吟風”絕佳題材的事件。“試燈”,是宋人元宵節前是盛事。詞人在《永遇樂》中曾回憶當年:“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踏雪”,宋周輝《清波雜誌》卷八載:“頃見易安族人言,明誠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得句必邀其夫賡和,明誠每苦之也。”這兩件事,在空間上,從北(汴京)到南(建康);在時間上,從詞人青年時期到中年時期。當年,她對這兩件事都很感興趣,可如今,卻認為“無意思”、“沒心情”,與上片的怕見春光遙相呼應,進一步表露了詞人對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下片以對往昔生活的追懷、眷戀與如今飄零異地、悲悽傷感相對比,寫出一位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詞人形象。

南渡以後,清照詞風,從清新俊逸,變為蒼涼沉鬱,這首《臨江仙》是她南渡以後的第一首能準確編年的詞作。國破家亡,奸人當道,箇中愁苦,不能不用含蓄曲折的筆法來表達。少女時代的清純,中年時代的憂鬱,一化而為老年時期的沉隱悲愴。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李清照南渡以後的作品。根據靳極蒼《李煜·李清照詞詳解》考訂為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元月初寫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其時宋室南渡已歷三個年頭。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7

臨江仙·絲雨如塵雲著水

絲雨如塵雲著水,嫣香碎拾吳宮。百花冷暖避東風。酷憐嬌易散,燕子學偎紅。

人説病宜隨月減,懨懨卻與春同。可能留蝶抱花叢。不成雙夢影,翻笑杏樑空。

古詩簡介

《臨江仙·絲雨如塵雲著水》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該詞上片描寫春暮時節,然看似寫景,實則以景物暗喻人情。下片描寫詞人愁病交加,欲去仍來,猶如落花拂了還滿,將人愁腸欲斷的內心悲痛形象化地展現出來。而其身世之感,興亡之感使此詞眼界擴大,不再拘泥於兒女之情,感情也愈見深沉。全詞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對愛人的懷念之情。

翻譯/譯文

絲絲細雨如同微塵,雲彩染着水汽,吳王宮殿裏,美人在溪流中採集香草。百花在微寒的東風中搖曳,彷彿在將寒氣閃避。花朵凋謝最是令人憐惜,燕子也學人偎紅倚翠,輕輕依偎着花朵。

人們都説疾病會像滿月減損成殘月一般,慢慢減弱,無奈這倦怠的感覺,正如春天濃郁的慵懶氣息。可否將蝴蝶留在花叢裏呢?這成雙飛舞的蝴蝶彷彿在嘲笑樑上燕巢空蕩,笑燕子沒有像它們一樣雙宿雙棲。

註釋

①臨江仙: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為雙調小令。格律俱為平韻格,字數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種。本詞為六十字。

②“絲雨”二句:意謂細雨濛濛,雲中夾帶着水氣,吳宮裏殘花散落了滿地。嫣香:嬌豔芳香的花。

③“酷憐”二句:此言最讓人憐惜的是那嬌美的宮花極易敗落,故而連小燕子也學着人的樣子憐惜起花來,它緊緊依偎在花下。偎紅:緊貼着紅花。

④懨懨(yān):精神委靡不振貌。

⑤“不成”二句:意謂燕子成雙成對地飛去了,反而笑那屋宇樑上空空。杏樑:用文杏木製成的屋樑。宋晏殊《採桑子》:“燕子雙雙,依舊銜泥入杏樑。”

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大概寫於暮春時節,此時的納蘭不僅因逝去的春光而心生感慨,身體也正抱恙而忍受着折磨,愁病交加,以致於他竟生出了興亡之歎,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抒寫暮春時節,愁病交加,萬般無奈的情景。詞中用“吳宮”、“杏樑”等語皆作泛指,其中深含了興亡之悲,似有深藏的隱憂,空靈含藴而有味可咀。

空中的愁雲彷彿氤氲着水汽,濛濛細雨飄灑過後.吳宮裏的殘花散落了一地。嬌美的宮花最經不得風雨,這滿地落英讓人憐惜不已,以致於連過路的飛燕也學着人的樣子緊緊依偎在了花下。

景物之愁加劇了納蘭的苦悶,“人説病宜隨月減”,但他卻自歎道“懨懨卻與春同”,他的疾病並未隨着時間的流逝而好轉,反而如這暮春一樣萎靡頹喪。拖着病體出得門來,只見蝴蝶飛舞流連,卻遲遲不肯離開花叢,但樑上的燕子早已成雙成對地飛走了。忍不住對着那空落落的屋樑苦笑一下。

詞中“吳宮”、“杏粱”等出於前人辭賦的詞語中隱隱藏着莫大的憂慮,其時正是康熙盛世,對時代的興亡憂患顯然不會是納蘭詞作的主題,惜時傷春又加身世感傷才更貼合納蘭的風格。他甄選的不過都是些平淡如水的詞彙,然而這些詞語卻偏偏在他的指尖化成一段旋律——為心絃所演奏,曲曲縈繞於耳,終久不絕。

納蘭確實是個風流的才子。但絕對不是個瀟灑的文人。他的詞,愁心漫溢,句句讀來令人心傷,這一首滿含興亡之感的《臨江鄉》便是佐證。

名家點評

首都師範大學東方古籍研究所學者張秉戌《納蘭性德詞新釋輯評》:此篇抒寫暮春時節,愁病交加,萬般無奈的情景。詞中用“吳宮”、“杏樑”等語皆作泛指,其中深含了興亡之悲,似有深藏的隱憂,空靈含藴而有味可咀。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8

臨江仙·金谷無煙宮樹綠

宋代 辛棄疾

金谷無煙宮樹綠,嫩寒生怕春風。博山微透暖薰籠。小樓春色裏,幽夢雨聲中。

別浦鯉魚何日到,錦書封恨重重。海棠花下去年逢。也應隨分瘦,忍淚覓殘紅。

譯文

是不舉煙火的寒食節,名貴的樹木在園子裏隱隱透出綠色。嫩生生的寒意,在春風中瑟瑟抖動着。薰籠內,焚燒香料的博山爐還微微透出暖氣。深濃的春色圍着小小的閣樓,在輕柔的雨聲裏,我們做着温馨的夢。

在我們分手的渡口,送信的鯉魚哪一天才能來到呢?它捎來的,該是一封包裹着千愁萬恨的信吧!還記得,我們是在去年,一株海棠花下認識的,由於相思的折磨,她一定瘦多了。啊,也許此刻她正含着淚,在獨自尋找那片片殘紅罷!

註釋

1.臨江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謝新恩”“雁後歸”“畫屏春”“庭院深深”“採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格律俱為平韻格,雙調小令,常見者全詞分兩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2.金谷:金谷園,本為晉代石崇的別墅,這裏代指詞人的宅第。

3.嫩寒:微寒。

4.博山:指香爐。

5.薰(xūn)籠:罩在香爐上的竹籠。

6.別浦(pǔ):分別的水邊。

7.鯉魚:指書信。蔡邕《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8.錦書:用錦織成的信,一般指情書。用竇滔妻蘇氏織錦為《迴文璇璣圖》詩以贈其夫事。

9.隨分:照例,相應。

10.殘紅:殘花。

賞析

“金谷無煙宮樹綠”,以“金谷無煙”出之,表明這是寒食、清明節問,“金谷”一詞,含着許多意思,令人想起高門大户人家的庭園,裏面應該住着美慧多情的女子。“宮樹綠”一語,加深了景物朦朧暗碧的效果,起一種傷感的感情引誘作用,這與女子的脆弱多情的傷春感情正相融。所以,起筆雖然沒有直接寫人、寫情,卻通過用典和造境,在這兩方面作了暗示。

“嫩寒生怕春風”,以倒裝句式突出春寒惻惻,給予未出場的女主人公帶來的生理和心理的不適。“生怕春風”,寫得細,寫得透,彷彿作者與她通感着似的。

“博山微透暖薰籠”,轉入樓內,渲染出女子居處的温馨氣氛,併為她創造出一個典型的懷人環境。然而以下又不正寫,而是把她的思念之情轉到她的幽夢中去,這樣寫,比正寫更雅緻——隔着夢的帷幕來思念人,總有一些朦朧美,有幾分差澀感;也更有深致——連夢中都不能免除思念,醒時的情狀就不用多説了。但又不明出——沒有寫她幽夢的內容,只是渲染出的這個情調使讀者不得不往詞人暗設的那條思路想去。

“小樓春色裏,幽夢雨聲中。”這兩句的含蓄藴藉和情藴的豐富,以及對仗的工緻,足以與晏幾道的抒情名句“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媲美。“幽夢”一句,寫情尤其多致,這樣的雨聲,在她的幽夢中,又是一番別樣的景緻了。

“別浦鯉魚何日到”,“何日到”,實際是説“無書到”,在渡口相別分手之後從沒有收到過書信。

“錦書封恨重重”一句,怨書信不來,怨書信即是怨人。上兩句言分手之後就一直沒有音信,不由得叫人怨恨重重了。“海棠花下去年逢”,海棠花又開了,自己只能流連樹下,追憶去年這個時候與情人在此相會的情景了。這一句寫得温馨香軟,足見對初相遇的記憶之深、之美好,甚至連他寫到的那海棠,似乎也都成了伊人風采的`暗示。

“也應隨分瘦,忍淚覓殘紅。”細節化的猜測,猜測她的必然消瘦,想像她在覓殘紅——這是男性作者所造的女子傷時傷別之情的經典意象。這樣的猜測,無疑顯示出對伊人的極度鍾情。

這首詞怨春懷人,卻不直説,而説“小樓春色裏,幽夢雨聲中”;而説“嫩寒生怕春風”、“忍淚覓殘紅”,婉轉細膩,深沉含蓄,其怨春懷人之情愈為深切。辛棄疾是豪放派大家,而該詞通篇以婉麗詞句寫出,體現了這位“豪氣”與“柔情”並於一身的大詞人多樣化的藝術風格。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年無可確考。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註》以廣信書院本次第推測,謂當作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之前,在帶湖。蔡義江、蔡國黃也將之歸於是年。可供參考。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9

臨江仙·風水洞作

宋代蘇軾

四大從來都遍滿,此間風水何疑。故應為我發新詩。幽花香澗谷,寒藻舞淪漪。

借與玉川生兩腋,天仙未必相思。還憑流水送人歸。層巔餘落日,草露已沾衣。

譯文

地、水、風、火從來都是所在充滿的,這裏風水絕佳,又有什麼可疑的呢!這是故意讓我寫詩讚美的吧。各種幽雅的花香氣四溢,飄到了整個山澗、山谷之中,潭中秋天的水草似乎在隨風起舞,水面上漾起細小而成圈的波紋。

洞中清美的泉水要是借給盧仝泡茶喝,他一定會覺得兩腋習習生風,有飄飄欲仙之感,這樣,恐怕他連天仙都不會戀慕了。還煩請流水把我送回家。高峯上只剩下將要落山的太陽,草叢中的露水已經沾濕了我的衣裳。

註釋

臨江仙:詞牌名。唐教坊曲。原用以歌詠水仙,故名。又名《雁兒歸》、《瑞鶴仙令》等。雙調小令,平韻格。

風水洞:《詩集》王文誥注引《杭州圖經》:“洞去錢塘縣舊治五十里,在楊村慈巖院。洞極大,流水不竭,洞頂又有一洞,清風微出,故名曰風水洞。”

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風為四大。認為此四者廣大,能產生出一切事物和道理。

寒藻:指秋天的水藻。淪漪(户衣):《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chún)兮,河水清且淪漪。”淪,細小而成圈的水紋。漪,語氣詞。

玉川:唐詩人盧仝(tóng),號玉川子。兩腋:。兩邊胳肢窩。盧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云:“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憑:煩請。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八月,蘇軾遊風水洞,被風水洞的美景所吸引,作該詞描敍遊覽的經歷和感受。

賞析

上片着重寫風水洞中清美的境界。開頭兩句緊扣題目中“風水”二字落筆,以議論領起全詞:“四大從來都遍滿,此間風水何疑!”這是用佛家的眼光觀照自然,是對“風水洞”之所以得名的一種詮釋。毫無疑問,這是詞人接受了佛家宇宙觀的一種體現。詞人彷彿接觸到了“源頭活水”由此獲得了創作的靈感:“故應為我發新詩。”而後着力寫詞人在風水洞發現的別具美感的景物:“幽花香澗谷,寒藻舞淪漪。”這兩句扣住了風水洞“流水不竭”、“清風微出”的特點,結合着詞人的視覺感受和嗅覺感受,寫出了一個藏嬌藴秀、清美絕人的境界,多少也帶有“妄意覓桃源”(《風水洞二首和李節推》詩)的思想傾向。

下片自抒所感,並寫出出洞後所見。“借與玉川生兩腋,天仙未必相思。”這兩句是想象,是誇張,實際上表達了對風水洞中“水”的極度讚賞,又很有幽默感。以下轉到寫出洞歸來。“還憑流水送人歸”一句,承上轉下,點出一個“歸”字,而且運用擬人手法,把“流水”以至風水洞都寫得富有人情味,詞人此行的滿足和快樂也就見於言外了。篇末兩句承上“歸”字,寫歸途中的景物“層巔餘落日,草露已衣。”詞人通過景物描寫,表明己到了傍晚時分,詞人白天在風水洞逗留的時間之長,就可想而知了。倘若仔細品味,夕露“沾衣”的話興許還另有一層深意在。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五首》之三中描寫了自得其樂的勞動生活,後半首寫道:“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該詞在模山範水與紀遊之外,還隱隱流露出超脱的審美趣味以及對人生自由境界的追求。

全詞由遊覽而至生出歸田園的意向,結尾處意藴深厚,既是情緒流程的歸宿,也是詞人的終生追求。寫景、抒情、議論都是詩歌創作中常見的表現方法,該詞將寫景、抒情、議論結合了起來,也可以説是詞的詩化的一個具體表現。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

憑將清淚灑江陽。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

殷勤且更盡離觴。

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譯文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兒已經有十多年了,但是因為你的到來,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今日送別,請你將我的傷心之淚帶回家鄉,灑向江頭一吊。我又何嘗不知道故鄉的好啊,自己飄零已久,賦歸無日,自成天涯孤涼客。

哪裏悲涼的愁緒你不會知道,早已被我吟斷的衷腸已不會再過分傷愁。今日殷勤給你送上離別的酒宴,希望你能盡興。我的身軀就好像傳舍一樣輾轉流離,何處才能是我的家鄉啊!

註釋

臨江仙:雙調小令,唐教坊曲。《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高平調”。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韻。約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柳永演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韻,後片六平韻。

憑:憑仗,煩請。

離觴:離杯,即離別的酒宴。

傳舍:古時供行人休息住宿的處所。

賞析:

此詞將送別的惆悵、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鄉思的愁悶交織在一起,表達了詞人極度傷感悲苦的心緒。詞的上片寫悲苦的由來、發展和不能自己的情狀,下片寫送別的情懷及內心的自我排遣。

開頭兩句“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寫的是作者十年來對亡妻的徹骨相思。蘇軾愛妻王弗自至和元年(1054)嫁到蘇家以後,一直很細心地照顧着丈夫的生活。蘇軾於婚後五年開始宦遊生涯,王弗便在蘇軾身邊充當賢內助。蘇軾性格豪爽,毫無防人之心,王弗有時還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慣於逢迎的所謂“朋友”,夫妻感情極為深篤。不料到治平二年(1065),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僅二十六歲。這對蘇軾來説,打擊非常之大。為了擺脱悲痛的纏繞,他只好努力設法“忘卻”過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卻”,越是不易忘卻。從王弗歸葬眉山至妻弟王緘到錢塘看望蘇軾,其間相隔正好“十載”,這“十載”蘇軾沒有一年不在想念王弗。“忘卻”所起的作用不過是把紛繁堆積的難以忍受的悲痛,化為長久的有節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緘的到來,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憶;日漸平復的感情創傷重又陷入了極度的痛楚之中。“憑將清淚灑江陽”,憑,憑仗,煩請。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別,請你將我傷心之淚帶回家鄉,灑向江頭一吊。王緘此來,與蘇軾盤桓數日,蘇軾得知“故山好在”,自感寬慰,但又覺得自己宦跡飄零,賦歸無日,成為天涯孤客,於是,不禁悲從中來。所謂“悲涼”,意藴頗豐。蘇軾當時因為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內心本來就有一種壓抑、孤獨之感,眼下與鄉愁、旅思及喪妻之痛攪混在一起,其心情之壞,更是莫可名狀了。

過片“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切入送別的詞旨。毋庸置疑,王緘的到來,在蘇軾悲涼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幾分暖意,而現在王緘又要匆匆離去,作者自然感到難以為懷了,於是國憂、鄉思、家恨,統統融進了“別愁”之中,從而使這別愁的分量更有千鈞之重。“歸來欲斷無腸”,是説這次相見之前及相見之後,愁腸皆已斷盡,以後雖再遇傷心之事,亦已無腸可斷了。“殷勤且更盡離觴”一句,意在借酒澆愁,排遣離懷,而無可奈何之意,亦見於言表。

結尾兩句,蘇軾吐露將整個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漢書·蓋寬饒傳》雲:“富貴無常,忽則易人。此如傳舍,閲人多矣。”本詞“此身如傳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變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天瑞篇》雲:“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歇拍“何處是吾鄉”暗用其意。對此,顧隨評曰:“人有喪其愛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詞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當初沒你。’常人聞之,或謂其徹悟,識者聞之,以為悲痛之極致也。此詞結尾二句與此正同。”(《顧隨文集·東坡詞説》)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臨江仙

陳與義〔宋代〕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譯文:

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傑。月光映在河面,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二十多年的經歷好似一場夢,我雖身在,回首往昔卻膽戰心驚。閒來無事登上小閣樓觀看新雨初晴的景緻。古往今來多少歷史事蹟轉瞬即逝,只有把它們編成歌的漁夫,還在那半夜裏低聲吟唱。

註釋:

臨江仙:詞牌名,又稱《鴛鴦夢》、《雁後歸》、《庭院深深》。雙調,上片五句,押三平韻,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午橋:在洛陽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豪英:出色的人物。這兩句説:想從前在午橋橋頭飲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漢。長溝流月:月光隨着流水悄悄地消逝。去無聲: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疏影:稀疏的影子。這兩句説,在杏花稀疏的影子裏吹起短笛,一直歡樂到天明。二十餘年:二十多年來的經歷(包括北宋亡國的大變亂)。堪驚:總是心戰膽跳。新晴:新雨初晴。晴,這裏指晴夜。漁唱:打魚人編的歌兒。三更:古代漏記時,從黃昏至拂曉分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追憶洛中朋友和舊遊而作的。上片寫對已經淪落敵國之手的家鄉以及早年自在快樂生活的回顧。下片宕開筆墨回到現實,概括詞人從踏上仕途所經歷的顛沛流離和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結句將古今悲慨、國恨家愁,都融入“漁唱”之中,將沉摯的悲感化為曠達的襟懷。此詞直抒胸臆,表情達意真切感人,通過上下兩片的今昔對比,萌生對家國和人生的驚歎與感慨,韻味深遠綿長。

上片憶舊。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橋橋上宴飲,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傑。用“憶”字開篇,直接了當把往事展開來。“午橋”是唐代白居易、劉禹錫、裴度吟詩唱和、舉杯相歡的地方。作者青年時期,追尋遺韻,仰慕前賢,在故鄉洛陽,與當時“豪英”一起,也在午橋宴飲聚會,把酒臨風。

“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們在午橋暢飲,晚上圍坐在杏樹底下盡情地吹着悠揚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隨着流水靜悄悄地消失了。橋上歡歌笑語,橋下一片寧靜,以靜襯動。這三句寫景敍事,優美自然,它如同明淨澄澈的清水一樣。特別是“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兩句, “杏花”則點明在春天的夜晚,豪傑們撫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聲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樹林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輝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來的稀疏花影,與花影下吹奏出來的悠揚笛聲,組成一幅富有空間感的恬靜、清婉、奇麗的畫面,將作者那種充滿閒情雅興的生活情景真實地反映了出來。

下片感懷。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後,曾遭謫貶;特別是靖康之變,北宋淪亡,他逃到南方,飽嘗了顛沛流離、國破家亡的痛苦。殘酷的現實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鮮明的對照,很自然會有一場惡夢的感觸。這兩句概括了這段時間裏國家和個人的激劇變化的情況。這裏,作者以飽蘸着久歷艱難和劫後餘生的血淚的筆觸,寫下這感慨深沉的詩句,發人深思,啟人遐想。經歷了國破家亡,戰事連連之後,曾在一起吟詩飲酒的豪傑們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油然而生。

接着寫道:“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閒登”句是説:我閒散無聊地登上小閣,觀看這雨後新晴的月色。這旬點題,寫明作此詞的時間、地點和心境。“新晴”與“長溝流月”照應,巧妙地將憶中之事與目前的處境聯繫起來,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狀況從中得以再現。“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把國家興亡和人生的感慨都託之於漁唱,進一步表達作者內心寂寞悲涼的心情。古往今來的大事已經轉瞬即逝了,只有把它們編成歌兒的漁夫,還在那半夜三更裏低聲歌唱。這是低沉的感歎,軟弱的呻吟,無能為力的自我表白。這種看破世情、迴避現實的消極態度,從側面顯示詩人對現實的極度不滿,這是亂世懷古傷今的主題。

這首詞通過回憶在洛陽的遊樂來抒發作者對國家淪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對比的手法,明快的筆調,通過對舊遊生活的回憶,抒發了北宋亡國後深沉的感慨。寥寥幾筆,勾畫出來的自我形象相當豐滿。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鈎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傍有墮釵橫。

譯文

柳林外傳來輕輕的雷鳴,池上細雨濛濛;雨聲浙淅瀝瀝,滴在荷葉上發出細碎之聲。不久小雨即停,小樓西角顯現出被遮斷的彩虹。我們靠倚欄杆旁,直等到月亮東昇。

燕子飛回門前,窺伺着飛到畫樑問;我從玉鈎上放下門簾。牀上竹蓆紋路平展,好像清涼的水波,卻無波紋湧動。牀頭放着水晶雙枕,她的金釵從發上墜下,橫放枕邊。

註釋

輕雷:雷聲不大。

闌干(lán):縱橫交錯的樣子。

月華:月光、月色之美麗。這裏指月亮。

畫棟:彩繪裝飾了的樑棟。

玉鈎:精美的簾鈎。簾旌(jing):簾端下垂用以裝飾的布帛,此代指簾幕。

“涼波”句:指竹子做的涼蓆平整如不動的波紋。簟(diàn):竹蓆。

水精:即水晶。

‘‘傍有”句:化用李商隱《偶題》:“水文簟上琥珀枕,旁有墮釵雙翠翹”。墮(duò):脱落。

賞析

此詞寫夏日傍晚,陣雨已過、月亮升起後樓外樓內的景象,幾乎句句寫景,而情盡寓其中。

柳在何處,詞人不曾“交待”,然而無論遠近,雷則來自柳的那一邊,雷為柳隔,音量減小,故曰“輕雷”,隱隱隆隆之致,反異於當頭霹靂。雷在柳外,而雨到池中,池水雨水難分彼此。雨來池上,雷已先止,唯聞沙沙颯颯,原來是“雨聲滴碎荷聲”。奇不在兩個“聲”字疊用。奇在雨聲之外,又有荷聲。荷聲乃其葉蓋之聲。又着“碎”字,蓋為輕雷疏雨,雨本一陣,而因荷承,聲聲清晰。

雨本不猛,旋即放晴故曰“小樓西角斷虹明”。斷虹一彎,忽現雲際,則晚晴之美,無以復加處又加一重至美。又只下一“明”字,而斷虹之美,斜陽之美,雨後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被此一“明”字寫盡,因為它表現了極其豐富的光線、色彩、時間,境界深遠。

斷虹現於小樓西角。由此引出上片聞雷聽雨之人。其人獨倚畫闌,領此極美的境界,久久不曾離去,一直到天邊又見了一鈎新月,宛宛而現。“月華生”三字,繼“斷虹明”三字,美上增美,其筆致温麗明妙,匪夷所思。

下闋繼月華生而再進一層,寫到闌干罷倚,人歸簾下,夜深了。涼波比簟紋,已妙極,又下“不動”字,下“平”字,寫透靜處生涼之境。水晶枕,加倍渲染畫棟玉鈎,是以精美華麗之物寫理想的人間境界。而結以釵橫,則寫出夏夜人不寐的情狀。

詞的上闋寫室外景色,輕雷疏雨,小樓彩虹,雨後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斷虹明”三字和“月華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極美的境界。下闋寫室內景象,以精美華麗之物又營造出一個理想的人間境界,連燕子也飛來窺視而不忍打擾。結尾兩句是人物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引人遐想,豔而不俗。

解讀

詞中的這位女主人公,她的生活無疑是華貴的,她的心靈卻並不歡快。涼蓆上,玉枕旁,陪伴她的只有她自己金釵。這就暗示着:她正獨守空閨。她在粧樓倚欄依望。她聽到雷聲、雨聲、雨打荷葉聲,卻聽不到丈夫歸來的馬蹄聲。她看到雨後彩虹,夜空的新月,卻看不到丈夫的身影。她又在無望的期待中度過一個炎夏的永晝。她只得悵悵的,懨懨的,獨自回到閨房,垂下珠簾,因為她不願那成雙捉對的燕兒窺見她的縈寞,嘲笑她的孤單,可以想見,睡夢中她一定仍在期待。

這首詞寫的是夏季傍晚陣雨過後,一時之情狀,畫所難到,得未曾有。

詞的上闋寫室外景色,輕雷疏雨,小樓彩虹,雨後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斷虹明”三字和“月華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極美的境界。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柳蔭外、池塘上,陣陣驚雷後,下起了一陣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葉上,簌簌作響。詞人未曾提及柳的遠近,然而無論遠近,雷都是來自柳的那一邊,雷聲被柳樹阻隔,聲音愈來愈小,故是輕雷,隱隱隆隆之致,有異於當頭霹靂。夏雨潑灑在池上,而雷聲此時已經停止了,惟聞沙沙颯颯,乃是雨聲獨響。此處一個“碎”字用得巧妙,細膩表現出雨打荷葉的聲音蓋過了荷葉本身風中相撞發出的聲音。荷聲者,其葉蓋之聲也。奇又在“碎”,夏季陣雨是轉眼即逝的,而因荷承,故聲聲清晰。此為輕雷疏雨,於一“碎”字盡得風流,如於耳際聞之。

詞上片前二句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柳外池塘雨打荷葉的夏日風光圖。柳蔭外、池塘上,陣陣驚雷後,下起一陣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葉上,簌簌作響。此處一個“碎”字用的巧妙,細膩表現出雨打荷葉的聲音蓋過了荷葉本身風中相撞發出的聲音。夏雨來得及、去得快,“小樓”以下三句寫雨後情景。小樓西腳,一道彩虹下,“待得月華生”。這表明她曾長時間佇立在那兒。她或許在等待情人到來,從彩虹生直至月上東山。

下片描繪了一幅美人夏日睡覺圖,據詞意當是寫第二天情景。小樓繡閣,玉鈎放下、帷簾低垂,女主人公閣內鼾睡。只見她躺着的涼簟紋理平整,不見折皺,而她頭上的釵鈿則垂落在水晶枕旁。詞人巧妙地從燕子的視角,將女主人公夏日晝寢的畫面描摹得惟妙惟肖。

“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夏雨來得急、去得快,“小樓”以下三旬寫雨後情景。雨勢本來就不洶湧,一會兒天就放晴了。小樓西角,一道彩虹掛在天空。斷虹之美,令人難以名狀,詞人又只下一“明”字,而斷虹之美,斜陽之美,雨後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已被“明”字描摹得淋漓盡致。“明”乃尋常之字,本無奇處,但細思之,卻表現瞭如此豐富的意境與層次之美。虹一彎,忽現雲際,則晚晴之美,在此時顯得更加妙不可言,無可着筆處乃偏偏有此斷虹,來為生色,來為照影。閨中女主人公出現了,她倚着小樓欄杆,看彩虹落下,“待得月華生”。這表明她曾長時間地佇立在此。她或許在等待情人到來,從彩虹生直至月上東山。

下闋寫室內景象,以精美華麗之物又營造出一個理想的人間境界,連燕子也飛來窺視而不忍打擾。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鈎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旁有墮釵橫。”下闋詞的意境在“月華生”的基礎上再上一層。小樓繡閣,玉鈎放下、帷簾低垂,女主人公閣內鼾睡。寫到闌干罷倚,人歸簾下,天真晚矣。涼波以比簟紋,已妙極,又下“不動”“平”,竭盡全力渲染清幽處的悲涼。結尾兩句是人物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引人遐想,豔而不俗。水精枕,加倍渲染畫棟玉鈎,是用華美的物件以造一理想的人間境界(水精即水晶)。而結以釵橫,詞人此處,神理不殊,先後一揆。人巧妙地從燕子的視角,將女主人公夏日晝寢的畫面描摹得惟妙惟肖,繡閣的靜謐精美,不附會本事,這自是一幅閨閣妙畫,若附會本事,則本篇雖涉豔情,卻也表現清雅而自然。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3

金鎖重門荒苑靜,綺窗愁對秋空。翠華一去寂無蹤。玉樓歌吹,聲斷已隨風。

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

譯文

層層宮門關鎖,荒涼的皇家園林異常安靜;我靠着窗户,含愁望秋天的夜空。自從皇帝去後,這裏便一片寂靜,再也看不到皇帝的蹤影。宮殿裏歌聲樂聲,也早已斷絕,去追隨那一去不返的風。

雲霧籠罩的朦朧之月,不知人事已經變更,直到夜將盡時,還照耀着深宮。在荒廢的池塘中,蓮花正相對哭泣;她們像暗暗傷感亡國,清露如同淚珠,從清香的紅花上往下滴。

註釋

臨江仙: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原曲多用以詠水仙,故名。雙調五十八字或六十字,平韻。

金鎖重(chóng)門:指重重宮門上了鎖。

荒苑(yuàn):荒廢了的皇家園林。苑,古時供帝王遊賞獵狩的園林。

綺(qǐ)窗:飾有彩繪花紋的窗户。

翠華:“翠羽華蓋”的省語,皇帝儀仗所用的以翠鳥羽毛裝飾的旗子,此用以代指皇帝。

玉樓:指宮中樓閣。

歌吹:歌唱和演奏音樂的聲音。。吹,鼓吹,指用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的樂曲。

煙月:在淡雲中的月亮。

夜闌:夜深。

藕花:荷花。

相向:相對。

香紅:代指藕花。

賞析

趙崇祚編選《花間集》,據歐陽炯《花間集·敍》後題為“大蜀廣政三年夏四月”,為公元940年,即已收入此詞,是時距後蜀之亡(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尚有二十五年,故此詞或為前蜀王衍亡國(925年)所作。

創作背景

此詞的作者生活在動盪的五代十國之際,他曾做過後蜀的永泰節度使,進檢校太尉,加太保,可説是位極人臣。然而蜀主孟昶究竟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後蜀終為趙宋所滅。鹿虔扆品性高潔,不仕新朝,得到了自由之身。然面,當他重遊故地,看到當年的雕樑畫棟變成了而今的殘垣斷壁時,不覺“中心搖搖”,一種強烈的黍離之悲油然升起在心頭。

筆下全是景,景中全是情,是這首詞的最大特點。在詞人的筆下,完全是一片荒涼而悽清的景象。詞人雖也寫“金鎖”、“重門”、“綺窗”、“翠華”、“玉樓”,但這些不過是以當年曾經的繁華富麗來反襯此時的悄寂荒頹。揭示出正是這國破家亡的慘史才使得昔日的繁華如被雨打風吹去。在詞中,詞人不用一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情,而是筆下全是景,幾乎將其目之所及、身之所感的景物寫盡了,但“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誠然,沒有單純的寫景,寫景的目的總是為了抒發一種情懷,在這首詞中,詞人抒寫的是他的亡國之隱痛,因而景中藴含着的又全是一片哀情。

王國維説:“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此詞中,詞人沒有讓自己露面,然而在詞的字裏行間卻隱現着他“行邁靡靡”的身影,喟歎着他“悠悠蒼天,彼何人哉”的心聲。“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本是自然的場景,此刻卻染上了詞人的心緒,於是,又升發出一種物是而人非之感。就這樣,“綺窗”帶上了詞人的愁而對秋空,“藕花”含藴了詞人的哀而泣香紅,暗傷亡國,一縷幽恨,都賦予秋空、野塘。將無知亦無情的景物寫得如此富於情致,正是詞人內心無限悲愴使然。“神於詩者,(善將情、景)妙合無垠”,作者以無一字寫情,而筆筆關情的高超技巧將內心的黍離之悲抒寫得如此有致,使人們彷彿可以從他筆下的景物中看到他憂患的面影,聽到他悠長的歎息聲

這是一闋文人寫的最早的愛國詞。沈雄《古今詞話》上卷引倪元鎮《雲林》稱此詞“而曲折盡變,有無限感慨淋漓處”。譚獻《鐔評〈詞辨〉》卷二:“哀悼感憤。”所謂“曲折盡變”,是因為它表示“感慨”、“感憤”,並非秉筆直書,而是通過“撫今追昔”移情於景,借景抒情,並以“煙月”、“藕花”無知之物,反襯人之悲傷,烘托、渲染,而愈覺其悲。

鹿虔扆

鹿虔扆(yǐ)五代詞人,生卒年、籍貫、字號均不詳。早年讀書古詩,看到畫壁有周公輔成王圖,即以此立志。後蜀進士。累官學士,廣政間曾任永泰軍節度使、進檢校太尉、加太保,人稱鹿太保。與歐陽炯、韓琮、閻選、毛文錫等俱以工小詞供奉後主孟昶,忌者號之為“五鬼”。蜀亡不仕。其詞今存6首,收於《花間集》,其詞含思悽惋,秀美疏朗,較少浮豔之習,風格近於韋莊,代表作《臨江仙》。今有王國維輯《鹿太保詞》一卷。另據當代知名學者考證,鹿虔扆曾在前蜀做官,而所謂“五鬼”之説,純屬虛構。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六曲闌干三夜雨,倩誰護取嬌慵。可憐寂寞粉牆東,已分裙釵綠,猶裹淚綃紅。

曾記鬢邊斜嬌下,半牀涼月惺忪。舊歡如在夢魂中,自然腸欲斷,何必更秋風。

譯文

家裏已經下了三夜的雨,誰來保護這亭園裏嬌弱的秋海棠?可惜粉牆的東邊寂靜無人,秋海棠花綠萼已分,紅花上帶着雨滴,好像哭泣的美人一樣。

還記得海棠花曾在她的鬢邊嬌下,那時她睡眼惺忪,靜靜感受着這半牀月亮的清涼一往日的歡樂時光彷彿在夢中,還沒等秋風吹起,我就已經痛斷肝腸。

註釋

臨江仙:詞牌名,唐教坊曲,為雙調小令。全詞分兩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塞上:塞邊,邊界上。

家報:家中信息。

秋海棠:又稱“八月春”、“斷腸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屬秋海棠科。此花葉大棵矮,背有明顯的紅絲,花小,聚生、粉色。

六曲闌干:指代亭園。

嬌慵(yōng):柔弱倦怠的樣子,這裏指秋海棠花。此係以人擬花,為作者想象之語。

粉牆:用白灰粉刷過的牆。

裙衩(chà):裙子和頭釵都是婦女的衣飾,這裏以女子綠色裙衩比喻秋海棠綠色的枝葉。

綃(xiāo)紅:生絲織成的薄紗、薄絹。

惺忪(xīng sōng):形容剛剛睡醒,神志、眼睛尚模糊不清的樣子。

舊歡:指往日的歡樂情懷。

賞析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秋,納蘭出訪塞外途中收到家書,得知家中秋海棠花已開,離愁別緒頓時湧上心頭。作者由此花而賦此詞,表達了鄉關客愁、相思難耐、柔腸寸斷的心情。

創作背景

詞前“塞上得家報雲秋海棠開矣賦此”寥寥十三個字,如雲出岫,把納蘭心中的孤寂感表達得淋漓盡致。離人在異鄉收到了家書,也許一低頭便柔腸寸斷了。

上片化虛為實,從想象中嬌筆,寫家中“粉牆東”那“嬌墉”、“寂寞”的秋海棠經“三夜雨”後,嬌豔地開放。秋海棠香豔而多情,想來納蘭每每看見時必會想起心上人。“已分裙衩綠,猶裹淚綃紅”,花朵嬌紅,枝葉青綠,像極了紅衫綠裙的美人佇立在粉牆下。許多男人形容女子容貌時都愛説“花似人豔,人比花嬌”,似乎很矯情。可真正地愛上,某位女子真正地烙於體的心上時,就會懂得那一低頭的風情,似花枝輕搖,又似花露滾嬌。而納蘭的妻子優雅清麗,一如隨風扭動腰肢的秋海棠般嬌而不豔。

下片轉入追懷往昔,描繪了往日的美好時光和此時“腸欲斷”的悽苦之情。一句“曾記鬢邊斜嬌下,半牀涼月惺忪”,表現出愛妻在納蘭心中就如夢幻中的仙子。詞中寫道:明明夜已深,她卻不知為何突然醒了,半抬的睡眼惺忪着,白日裏摘下的秋海棠仍在鬢邊垂着,清冷的月光傾瀉半牀,好像才從仙境而來的仙子,嬌媚慵懶。“舊歡如在夢魂中”,眼前的這一切是真還是假,是實還是虛,恐怕納蘭自己也無法分辨,愛妻的模樣早已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上。舊愛已逝,新歡如何,或許這位續娶的夫人深深地愛着納蘭,看到明媚的花兒開了,趕緊摘一朵垂於鬢下,歡喜地為夫君寫去家書,小女兒的情態躍然紙上。海棠還是那枝海裳,可她怎知自己那鬢垂海棠花的模樣像極了夫君昔年的舊人。塞外西風呼嘯,連着天際的枯黃令離人更加愁苦。詞的最後寫道:身在塞外,心裏卻時刻惦念着家中。逝去的時光只能在夢中再相見,而如今早已肝腸寸斷,秋風又何必再來滋擾。

通篇以花喻人,以人喻花,拿捏得當,既是極力描寫烘托寂寥苦澀之意,也不顯得矯揉造作,十分自然。

作者介紹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臨江仙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臨江仙·峭壁參差十二峯

五代:牛希濟

峭壁參差十二峯,冷煙寒樹重重。瑤姬宮殿是仙蹤。金爐珠帳,香靄晝偏濃。

一自楚王驚夢斷,人間無路相逢。至今雲雨帶愁容,月斜江上,徵棹動晨鐘。

譯文

峭壁參差十二峯,冷煙寒樹重重。瑤姬宮殿是仙蹤。金爐珠帳,香靄晝偏濃。

一自楚王驚夢斷,人間無路相逢。至今雲雨帶愁容,月斜江上,徵棹動晨鐘。

註釋

峭(qiào)壁參差十二峯,冷煙寒樹重重。瑤姬宮殿是仙蹤。金爐珠帳,香靄(ǎi)晝偏濃。

瑤姬:神女。靄:雲氣,煙霧。這裏指香爐的薰煙。

一自楚王驚夢斷,人間無路相逢。至今雲雨帶愁容,月斜江上,徵棹(zhào)動晨鐘。

楚王驚夢:即楚王與巫山神女相遇之事。徵棹:即征帆。謂遠行之舟。棹:搖船的用具,這裏指舟船。

賞析

這首《臨江仙》詞,吟詠的是楚王神女相遇的故事。上片着重寫景。峭壁參差的巫山十二峯,乃神女居住之所。金爐珠帳,雲煙繚繞,描繪出悽清美妙的仙境。下片抒情。船行巫峽時,斜月照人。古代在這裏傳説的一段風流佳話,觸動了詩人的情思。詠古抒懷,為詞的發展開拓了新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nmpdy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