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教案(通用6篇)

《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教案(通用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教案(通用6篇)

《土地的誓言》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聲呼告的抒情方式。

3、學會給課文做批註,把握關鍵語句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聲呼告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聯繫背景資料,學會給課文做批註,把握關鍵語句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蒐集有關作者端木蕻良的資料,有關寫作背景,結合“閲讀提示”給課文做批註。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首先一起欣賞一個美麗的地方,看完後,談談你的感受。(出示東北地區的美麗圖片。)

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中國的東北地區,她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然而,九一八事變之後這個地方被日本人的鐵蹄所踐踏,東北人民國破家亡、流離失所。那個時候人們內心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東北流亡作家的愛國熾情。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展示自學,夯實基礎

1.展示蒐集的作者簡介

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遼寧昌圖人。現代作家。1932年發表小説處女作《母親》。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短篇小説集《憎恨》《風陵渡》等。

2.東北作家羣。

20世紀30年代中期,從東北流亡到上海及關內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舒羣等人,習慣上被稱為“東北作家羣”。他們開了抗日文學的先聲,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與東北廣袤的黑土、鐵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團,顯示出一種濃郁的眷戀鄉土的愛國主義情緒和粗獷的地方風格,令人感奮。

3.寫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於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着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犧牲也要保衞祖國,使祖國得到解放,願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衞祖國的感情。

4.展示重點詞語讀音,然後多種形式讀寫。

端木蕻良(hóng) 熾痛(chì) 嗥鳴(háo) 讕語(lán) 斑斕(lán)

怪誕(dàn) 漿液(yè) 亙古(gèn) 默契(qì) 田壟(lǒng) 蚱蜢(zhà měng) 污穢(huì) 白樺樹(huà)

5.展示重點詞語的意思。

熾痛:熱烈而深切。 嗥鳴:(野獸)大聲嚎叫。

斑斕:燦爛多彩。 讕語:沒有根據的話。

怪誕:奇怪,古怪。 亙古:遠古。

污穢:骯髒的東西。

氾濫: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壞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默契:雙方的意思沒有明白説出而彼此有一致的瞭解。

四、課堂新授活動

活動一:傾聽誓言,整體感知內容。

現在請大家認真欣賞課文朗讀視頻,整體感知內容,然後回答下面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兩部分的主要內容。

點撥:第一段主要寫,“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主要寫,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牽夢縈,“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由戰鬥而犧牲!

2、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點撥: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烈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

3、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討論:本文抒發了作者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感和對故土的深深眷戀之情,具有強烈的愛國色彩。

活動二:大聲朗讀,觸摸摯愛的土地

同學們,當我們的國土淪喪時,你不悲痛嗎?當我們的人民被蹂躪時,你不傷心嗎?下面請你帶着對祖國的熱愛,有感情的大聲朗讀課文,給課文做批註,自主探究下面問題,然後小組內交流。

1、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怎樣的?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

1)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美麗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 故鄉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東風吹起的時候,土壤的香氣便在田野裏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裏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天空清亮透明,勞動的聲音從這頭響到那頭。秋天,銀線似的蛛絲在牛角上掛着”。

2)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富饒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羣,帶着松香氣味的煤塊,帶着赤色的足金”“ 糧車拉糧回來,麻雀吃厭了,這裏那裏到處飛。稻禾的香氣是強烈的,碾着新谷的場院轆轆地響着”。

3)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我生活過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 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過我自己種的白菜”。

4)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神祕獨特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幽遠的車鈴,晴天裏馬兒戴着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

總結:文中許多描寫像電影特寫鏡頭一樣, 疊現出家鄉一幅幅動人的畫面。讓人怎能不熱愛這片關東原野?

2、作者説“對於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裏懷着熾痛的熱愛。”你從文中什麼地方能看出來?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

“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

“這時我聽到故鄉在召喚我,故鄉有一種聲音在召喚着我。……使我不得不回去。”

“這種聲音已經和我的心取得了永遠的溝通。”

“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着土粒”。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離開她。”

“我必定為她而戰鬥到底。”“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答應過我一定會回去。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

活動三:涵詠品味,體會強烈的抒情

同學們,作者對於廣大的關東原野,心裏懷着熾痛的熱愛。作者不僅在文中直抒胸臆,大聲呼告,還用了其他方法表達自己的感情。現在,我們涵詠品味語句,體會文章強烈的抒情,然後圍繞下面問題進行智力搶答賽,看誰回答的又快又準確。

1、“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着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這兩句話使用了怎樣的手法,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點撥: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着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並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在讀者心裏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2、“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裏握着一把泥土的時候,或者當我回想起兒時的往事的時候……”這幾句話反覆出現“當我……的時候”,有什麼作用?

點撥:這幾句話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有利於抒發內心的情感。

活動四:字斟句酌,體會關鍵詞句

請大家結合寫作背景,合作交流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第一段中列舉了大量物產、景色有什麼作用?

點撥:作者把故鄉寫得如此美好,如此豐饒,能讓我們更愛她,併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憤。這更能激起我們對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復故鄉的美好的信念和決心。

2、“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一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點撥:充溢着飽滿、深沉的愛國之情。表明“我”將抗擊侵略者,為保衞家鄉犧牲一切,並具有相信最終能獲勝的堅定信念。

活動五:拓展閲讀,激發愛國熱情

同學們,當國難當頭的時候,許多作家、詩人紛紛拿起手中的筆,與敵人鬥爭,抒發愛國之情,現在,我們欣賞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感受詩人的愛國熱情,熱愛我們的祖國。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者把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彷彿使人諦聽得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得到熱血的沸騰。希望我們學習作者那種對故鄉、對土地、對祖國熾熱的愛,努力學習,早日成才,用實際行動回報祖國。

六、佈置作業

1. 學習本文直抒胸臆、呼告的手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學校的感情。

2. 背誦課文中喜愛的語句。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憶:故鄉美麗、富饒

傾訴:熱愛、懷念、眷戀故鄉

誓言:回到故鄉身邊,為她戰鬥

《土地的誓言》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繼續注重朗讀訓練,讀準字音,讀出感情。通過朗讀領會文意。聯繫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瞭解呼告的寫作手法。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發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瞭解呼告的寫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 具:小黑板或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啟發談話法

教學流程:

一、導語:

首先請大家聽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學們聽過歌曲有何感受?(學生可隨意發言,之後教師總結導入)是的聽過歌曲後,歌聲中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再現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略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家鄉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變十週年之際,流離失所的東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懷着難以遏制的情感寫下了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基礎知識檢測

1、注音:熾痛( ) 氾濫( ) 嗥鳴( ) 怪誕( ) 亙古( )讕語( ) 蕻( )

漢字:gǎo頭(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斑 lán( ) 田 lǒng( )

解詞:熾痛 氾濫 讕語 怪誕 亙古 默契 污穢

2、作者介紹:學生介紹後教師補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人,現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小説《曹雪芹》、《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

三、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在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時説説你聽完本文後有何感受?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感情。思考:文章寫了什麼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回答後,教師在此點一下文章的結構。

3、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並思考: 課文的標題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嗎?如果不是,該如何解釋?

學生小組討論並派代表發言

教師總結:這一標題比較獨特,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着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發出的誓言”。

四、研讀、揣摩

1、朗讀課文,劃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讀揣摩

此處學生答案可能不一,説得有道理即可,重點揣摩“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

小組間反覆品讀討論分析本段的精彩之處,可結合練習一,討論後派代表回答,對答得好的同學要予以表揚。

教師對此作以補充總結(參考答案)

(1)本段在列舉東北景物時選擇了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產時用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詞。(3)本段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感情表達更充沛,使景物描繪更形象、生動。(4)文章從聽覺、視覺、嗅覺等多角度來描繪東北景物、物產,給人以耐人尋味的感覺。

2、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思鄉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語句,聯繫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這些句子。

讓學生將劃出的語句反覆品讀加以揣摩,以加深對作者感情的理解。

參考例子如下: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

“氾濫”一詞是貶義褒用,這裏是無法操縱與控制的意思,表達了作者無法控制的思鄉之情。

(2)她低低地呼喚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切的愛,渴望回到故鄉去的迫切心情。

(3)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這聲音便是從那裏來的。

表達了作者與故鄉密不可分的親密之情,須臾不可分割。

(4)這時我起來……乃是我的家鄉。

表達了作者對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與決心。

(5)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表達了作者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及甘願為故鄉解放而奉獻一切的決心。

(6)在故鄉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沒有用“飄蕩着我的`歡笑”“迴響着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因為埋藏只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着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昔日的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悽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於失去的故園。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誰埋藏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藏他們!讓埋藏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這正是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還有很多,學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反思歸納

1、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面時,卻又改口説“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學生小組討論後回答

教師總結:人稱的變化是情感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着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於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於是直接與自己所敍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運用了這種獨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讀者心裏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共鳴,這一點值得我們在以後的寫作中借鑑。

2、談談學過本文後你有何感受?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同學們談得都很好,希望同學們在學過這篇文章後真正經受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沿着前輩們奮鬥過的足跡發奮圖強,用生命來熱愛我們的家鄉,用生命來捍衞我們的祖國。

六、知識小結與拓展

1、作者端木蕻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之情,家鄉永遠是一個人靈寄宿之地,那麼請你用一句五言古詩概括家鄉在一個人生命旅途中的無可替代。

生答,答案可能不一,意思對即可

教師小結:月是故鄉明。

2、擴展閲讀

月是故鄉明

季羨林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詩文中,月亮總有什麼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麼“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

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後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原來山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里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繫。像蘇東坡説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 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像的。

至於水,我的故鄉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小葦坑佔了小村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煙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後,我在坑邊的場院裏躺在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後上樹一搖,成羣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裏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麼叫詩興,但也顧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麼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裏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後在歐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進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説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他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中那個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我現在已經年近耄耋,住的朗潤園勝地。誇大一點説,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流,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前幾年,我從廬山休養回來,一個同在廬山休養的老朋友來看我。他看到這樣的風光,慨然説:“你住在這樣的好地方,還到廬山去幹嘛呢!”可見朗潤園給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於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説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誰來到這裏,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鄉葦坑裏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見月思鄉,已經成為我經常的經歷。思鄉之病,説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月是故鄉明,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

思考題:

(一)《土地的誓言》和《月是故鄉明》兩篇文章都抒發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人心,而《月是故鄉明》是用怎樣的寫法打動你的?

(二)作者在傾訴思鄉、戀鄉之情時,將其化為一種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即“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你如何理解這兩句話。

(三)文中最使你愛感染的是哪一段?為什麼?

(四)“月”作為作者思鄉之情的依託,貫穿全文。請寫出兩句借月抒懷的詩句

(五)作者描寫了不同地點、不同時間所見到的月亮,形成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滲透了濃濃的情感。請你寫一段描寫月的文字。

參考答案:

(一)《月是故鄉明》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筆調向我們展現了故鄉那温馨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話般美妙的童年,給人一種親切的感受,使我們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鄉之情。(意思對即可)

(二)思鄉之情是苦的,但是故鄉生活的甜美卻讓人無限回味,感受無窮的幸福。

(三)能夠用優美流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即可。

(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

(五)意境優美,情感充沛即可。

七、作業:

1、學唱歌曲《松花江上》。

2、摘錄文中精彩的段落和語句在積累本上。

《土地的誓言》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3

教學重點:

揣摩、品味語言

教法:

點撥法、情感感染法、談話法

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設計:

一、 素材準備

1、 交待主題:圍繞“外敵入侵、人民流離失所”的主題來收集相關資料

2、 活動佈置:

教師準備:影視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歷史事件的視頻錄像、東北的相關相片

學生準備:作者相關資料;中國近代史上國破家亡的事例;美國“九一一”事件的相關信息

二、 教學過程:

(一) 屏氣凝神聽誓言

學生交流準備的素材,教師出示媒體素材,由“九一八”及歌曲《松花江上》引出對本文作者和背景的介紹,之後讓學生談初步感受,教師激情過渡----------聽誓言:

錄音播放課文朗讀,同時提出要求:

a整理字詞積累卡;

b結合文章內容概括本文:作者對着的土地發出的誓言。

學生交流,教師補充。

(二) 酣暢淋漓品誓言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感受作者發出的誓言,並提出具體要求:

(1)結合課文內容及自己對東北的瞭解,自由交流“東北印象”,然後教師課件展示以“東北印象”為主題的圖片。藉此進一步把握作者對故土的激情所產生的基礎,同時為自主學習創設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與氣氛。

(1) 劃出自己深受觸動的詞語和句子

(2) 劃出文中飽含深情的句子

(3) 劃出自己有疑問的句子

學生交流上述問題,師適時點撥,並提出學生未能提出和解決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文章開始用“關東大地”,後來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來卻又改口説“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等

(三) 聲情並茂讀誓言

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學生結合朗讀磁帶總結朗讀提示,可以從“語速、語氣、語調、感情、停頓”等方面根據自己的感受和體悟,選擇相應的段落進行朗讀

(1) 學生朗讀體驗

(2) 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老師結合特殊句式:排比句式、斷句進行朗讀指導。

(四) 蕩氣迴腸宣誓言

在學生激情朗讀後,師與生面對面會談:

(1) 作者對土地持一種什麼態度、情懷?

(2) 角色轉換:假如你是作者,請用一舉富於激情的話表示對心中熱土、對祖國的情懷

(3) 從本篇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土地深刻的眷戀,源於對祖國深深的熱愛,在文壇上不乏許多表達對祖國熱愛之情的章篇,同學們的資料庫中還有那些名家名篇------

結合以上的交流,讓學生用文字,宣傳廣告等多種形式對祖國莊嚴宣誓-------

《土地的誓言》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感受文中飽滿、深沉的愛國情感。

2、瞭解作者選擇有意味的景物組成一個個畫面,展現東北大地特有的豐饒美麗的景象。

3、學習作者採用的人稱變化、呼告、排比等表現手法。

教學步驟: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樂,同時介紹背景,最好通過影視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後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努力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

二、掃清字詞障礙

怪誕(dàn)亙古(gèn)默契(qì)污穢(huì)

熾痛(chì)嗥鳴(háo)讕語(lán)

三、教師表情朗讀,讓學生充分領會本文的詩意和情感、再讓學生自由朗讀,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現的家國之痛,民族之恨和愛國情感

四、理解全文結構

第一段:我常常詳細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之沸騰

第二段: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鬥而犧牲。

兩段文字在結構上如雙峯對峙,宛如對仗工整的一副對聯。

五、問題研討

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對土地發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誓言”。

2、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稱呼,而後來改口説“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哪?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着作者情緒一步步激動,就不滿足於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與土地對話交流,這在修辭上稱作“呼告”/聞一多《最後一次演講》中有類似用法。

3、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試結合課文具體説説作者是怎樣表露的?

作者選擇有特徵的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但有人説有些段落排列的詞語過多,不夠簡潔,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麼?

六、反覆朗讀,選擇最能打動人心的句子,背誦出來,比賽看誰背的句子多。

七、作業

1、課外閲讀秦牧的《土地》

2、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句

《土地的誓言》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強化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

1、感受作者所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3、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4、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懷念、讚美、憂傷、憤怒等)

5、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暢、準確、並儘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然後教師正音並進行肯定評價。

二、自主研讀與賞析。

1、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並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我心裏懷着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

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説明。

運用大量富於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衝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湧着血液一樣”;在春天,多麼豐饒”等句子。)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着情感的越趨激盪,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3、在研讀賞析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己對課文情感的把握。

三、探究與反思

1、課文總共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學生小組充分探討交流後,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引導:

結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後回憶,最後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第而段:“在故鄉的土地上,……多麼豐饒”。)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教師引導:所選景物各有什麼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學生討論明確: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並採用景物的疊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讚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衝擊力。

後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着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後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3、學生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質疑研討。

4、學生反思本課的學習過程以及自己的情感體驗。

四、作業:

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它的情感。

《土地的誓言》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對土地、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儀器與媒體:投影儀、PP軟件、錄音機等。

教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與方法:

一、情境導入

1、導語

2、學生上網檢索有關背景和作者的資料

二、整體感知

1、範讀

2、學生自讀

三、品讀精彩語句

1、學生朗讀並互相評價

2、揣摩特殊詞語的用法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湧着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

(2)請再看這樣一個句子

“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為什麼不用“飄蕩着我的歡笑,迴響着我的歡笑”之類的詞語呢?

(3)學生討論後學法總結指導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對於這些特殊的用法,應從以下兩方面求解:

A、明確該詞的本意;

B、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

最後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含義。

四、擴展思考

同學們你們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的呢?

五、佈置作業(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為歷史了嗎?”以此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可以網上檢索有關資料)

教後記:土地也就是一個國家的主權問題,結合〈最後一課〉來講。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來導入。文章是寫事變過去十年後,抗日戰爭正處在十分艱難的時候。用聯繫時代背景,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段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pgwj4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