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黃河頌》教案彙編五篇

《黃河頌》教案彙編五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黃河頌》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黃河頌》教案彙編五篇

《黃河頌》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認讀、理解、識記、運用本課詞語。

3、瞭解作者及作品相關知識;瞭解黃河的過去和現在狀況。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並在朗誦中想象、感受黃河的氣勢和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朗誦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去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為朗誦打好基礎。

2、採取聽、讀、誦、背等靈活多樣的朗誦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朗誦水平。

3、在討論交流,品味質疑探究中,感受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受黃河磅礴的氣勢,激發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並獻身於祖國。

2、樹立對母親河的憂患意識,行動起來,拯救母親河。

◆教學步驟:

一、引入,激發:

1、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指哪條河?

學生回答後大屏幕顯示《中國地圖》:

讓學生找出黃河的地理位置,並説説你對母親河——黃河知多少?

(提示:可從河長、流經省份、流域面積及人口、歷史文化等方面回答)

學生回答後屏幕顯示相關資料,並讓學生齊讀:

黃河僅次於長江,是中國第二大河,幹流全長5464公里,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綏遠、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份,成“幾”字形,向東注入渤海,沿途彙集了30多條主要支流和無數溪川,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產豐富,山川壯麗,居民幾佔中國總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則約佔全國四成,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觀看屏幕顯示圖片,瞭解黃河與華夏文明的關係: 藍田人頭像;仰韶文化中的器皿;殷墟發掘的甲骨文;秦始皇兵馬俑:《清明上河圖》等圖片,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2、教師順勢導入課題:

既然我們的母親河如此之偉大,那麼,就讓我們一起滿懷激情地歌頌她吧!

二、板書課題《黃河頌》,並對作者、作品、創作背景作簡介:

1、詞作者——光未然:詩人和文學評論家。原名張光年。湖北光化人。1936年在武漢發表歌詞《五月的鮮花》,譜曲後在抗日救亡運動中廣泛傳唱。1939創作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後,在延安首次上演。這是我國近代合唱音樂的一座光輝的里程碑,也是我國近代大型音樂作品的典範之作。

2、作品簡介:《黃河大合唱》是詩人光未然在抗戰初期轉入敵後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黃河險峽急流,目睹黃河的恢宏氣勢後創作的。

當時正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千千萬萬英雄兒女投入了抗日洪流,詩人以黃河兩岸人民抗日救國的英勇鬥爭為題材,歌頌了偉大祖國和人民的頑強不屈。

“黃河大合唱”共有8個樂章,包括《黃河船伕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衞黃河》、《怒吼吧!黃河》。

《黃河頌》是大合唱中第二樂章,歌詞唱出了黃河的雄姿,頌揚了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和偉大而堅強的民族精神。

3、曲作者——冼星海: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

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託魯姆作曲班學習。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救國軍歌》、《茫茫的西伯利亞》、《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由於他對發展我國革命音樂所作的巨大貢獻,贏得了“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

三、學習課文:

(一)、聽——整體感知:

1、聽課文《黃河頌》。

2、聽歌曲《黃河頌》。

3、請問:聽配圖朗讀和歌曲後,你有何感受?

4、詞語認讀、理解、識記學習:

巔(diān)狂瀾(lán)哺育(bǔ)澎湃(p?ng)(pài)滋長(zī)

濁流(zhuó)一瀉萬丈(xia)體魄(pò)屏障(píng)(zhàng)

5、討論交流,感知內容:這首歌詞可分為幾個部分?各部分主要寫什麼?

(分為三個部分:朗誦詞為序曲,展現了黃河的偉大堅強。主體部分分為望黃河;頌黃河。末尾激勵我們學習黃河的精神。)

(二)、讀——欣賞體會: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提問:師生互動,討論交流,體會思想感情:

(1)、哪一個字統領瞭望黃河部分?

(“望”字統領)

(2)、作者望到黃河什麼景象?這些景象分別從哪些角度去觀察、描寫的?

(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婉轉/結成九曲連環;從崑崙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岸。分別從近鏡頭、俯瞰全景,縱向,橫向的角度去觀察和描寫)

(3)、作者通過這些景象描寫,展現了黃河怎樣的氣勢?

(波瀾壯闊)

(4)、作者從哪些方面去頌黃河的?突出黃河對中華民族有哪些貢獻?

(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歷史貢獻;黃河保衞了中華民族——地理優勢;黃河激勵着中華民族——精神價值)

(5)、歌詞中三個“啊”字對“頌”黃河起什麼作用?

(是感情高亢昂揚的標誌,又是歌頌意思的轉換和劃分。由實到虛,層層推進,文氣跌宕起伏。)

(6)、從黃河的身上,我們學到了怎樣的民族精神?

(偉大而堅強)

(三)、誦——品味探究:

方法步驟:學生自己大聲朗誦——朗讀比賽——集體朗讀。

1、品味語言:指出你最喜歡的或最能打動你的語句,並説説理由。

2、質疑探究:

(1)根據你的體驗,説説你對黃河是“搖籃”,是“屏障”的理解?

(黃河是華夏文化分發源地,黃河養育了華夏兒女;黃河地理優越,靠着它,中華兒女曾抵禦了許多外族的入侵。)

(2)“你一瀉萬丈/浩浩蕩蕩/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其中的“千萬條鐵

的臂膀”是指什麼?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指黃河支流。這句話把黃河比喻為一個巨人,體現了黃河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

(四)、背——體驗反思:

1、你覺得我們該如何繼承併發揚中華民族偉大而堅強的品質?

2、如果你站在黃河邊,望着氣勢磅礴的黃河,你最想説些什麼?

(五)、延伸拓展:

1、你知道有關黃河的著名詩句有哪些?請説給大家共賞。

2、欣賞歌曲,談感受:

《黃水謠》、《保衞黃河》、《怒吼吧,黃河》。

3、觀看錄像:《黃河是如何變“壞”的?》,自由發言談感想。

四、佈置作業:

在班上舉辦一次《黃河頌》歌唱比賽或《黃河頌》朗誦比賽。

《黃河頌》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語言智能發展目標

(1)能通過課文的學習,感受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

(3)能初步學會運用英特網和圖書館蒐集黃河相關的資料,並做初步的整理。

2、音樂智能發展目標

(1)通過傾聽《黃河大合唱》組樂,特別是課文部分《黃河頌》,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感染力。

3、人際關係智能發展目標

(1)通過小組交流或信息共享來增進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教學設想:

《黃河頌》讚美了黃河的英雄氣概,表達了對黃河的熱愛和歌頌,同時也表達了一個炎黃子孫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氣勢磅礴,直抒胸臆,讀來琅琅上口,使人受到無盡的感染。所以本課教學應以學生誦讀為主,從誦讀中領會它的思想內容,體會它的情感,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重點感悟詩歌的第二節。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與黃河相關的資料。

2、教師準備《黃河大合唱》各個部分的mp3音樂和課文錄音及黃河景色的圖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授課年級:七年級

教學設計

一、情景導入

1、播放《黃河大合唱》組樂

2、同時黃河景色圖片聯播

(以這種方式導入是為了渲染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並發展音樂智能。)

二、話説黃河

古往今來,黃河以其雄壯的氣勢,奔騰在中國大地上,滋養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歌頌黃河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在學習課文之前同學們先七嘴八舌地説説自己課前蒐集到的黃河的相關資料,3分鐘後每組推選1人小結你組蒐集到的資料。

(既是對蒐集的資料的一次整理,也是藉此對蒐集資料的方法技巧的一次交流,更是對團隊協作的人際交往智能的一次鍛鍊)

三、多角度朗讀,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

1、教師範讀或聽課文錄音初步感悟。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進一步感悟,並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

3、學生齊讀再進一步感悟。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通過反覆地朗讀,既增進了對詩歌所表現的強烈的感情有一個豐富的感性體驗,也是對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語言智能的一次鍛鍊)

四、欣賞質疑

1、解題。本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2、這首詩的一、三兩節很顯然是首尾呼應,但這兩段文字着眼點完全相同嗎?(第一節重點落在“黃河”上,第三節重點落在“中華兒女”上。)

3、第二節是主體部分,主要是“頌黃河”,但並不是立即開始歌頌,在“頌”之前有一個蓄勢階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個字來統領,應該是哪個字?(即“望”字。)

4、“頌黃河”這一環節也有明顯的外部標誌,這就是文中反覆出現的“啊!黃河!”這句話把內容劃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5、指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並簡述理由。

6、小結課文。

用如下板書總結課文:

序曲:描繪雄姿和氣勢

主體;歌頌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英雄的業績、偉大堅強團結一致的精神。

尾聲 :表達強烈的願望和堅定的信念。

黃河——(象徵)——中華民族

(這一部分主要是通過課堂討論發展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閲讀體驗和感受的語言智能。)

四、再朗讀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黃河頌》音樂,進行配樂詩朗誦。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學生齊讀、領讀或個別誦讀。

(配樂朗誦、理解性欣賞朗誦,既可以增進了學生對詩歌的體驗和感受,也可以進一步發展了學生有感情地朗誦詩文的語言智能。)

五、課外作業

1、背誦本首詩

2、收集有關黃河文化和治理黃河的資料,寫成專題文章,計劃開一次以“黃河”為專題的主題班會。

3、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學唱《黃河頌》部分,並進行表演唱。

(之所以佈置這樣的作業,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學生朗誦和蒐集資料的語言智能的發展,也為後續學習做一點準備。)

《黃河頌》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音樂《黃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二、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

①教師範讀。

②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③學生齊讀。

三、內容研討

①解題。本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②這首歌詞的一、三兩節很顯然是首尾呼應,但這兩段文字着眼點完全相同嗎?(第一節重點落在“黃河”上,第三節重點落在“中華兒女”上。)

③第二節是主體部分,主要是“頌黃河”,但並不是立即開始歌頌,在“頌”之前有一個蓄勢階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個字來統領,應該是哪個字?(即“望”字。)

④“頌黃河”這一環節也有明顯的外部標誌,這就是文中反覆出現的“啊!黃河!”這句話把內容劃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⑤小結文章。

用如下板書總結文章。

序曲主體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望黃河頌黃河學習黃河精神

五、再朗讀

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黃河頌》音樂,進行配樂詩朗誦。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學生齊讀、領讀或個別誦讀。

六、課外作業

①閲讀《黃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黃河之水天上來》。

②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學唱《黃河頌》部分,並進行表演唱

教後記:隨着詩人行進在黃河岸邊,感受黃河的氣魄,回想着雄奇壯麗的山河,英勇的戰士抗擊敵人的氣概,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頑強的奮鬥精神與不屈的意志。《黃河頌》給了學生一個瞭解先烈精神的機會。

《黃河頌》教案 篇4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積累字詞;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合作交流感悟文章的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黃河悠久的歷史與波瀾壯闊的形象,理解黃河所凝聚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教學重點:

掃清文章字詞障礙,感悟文章主旨,理解黃河所凝聚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教學難點:

聯繫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內容,有感情朗讀課文,提高學生朗讀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文本

大家好!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歌曲,請同學們認真傾聽!(播放《黃河大合唱》)欣賞歌曲後你有什麼感受?(生結合自己的感受回答)是啊,古往今來,黃河以其雄壯的氣勢,奔騰在中國大地上,滋養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黃河頌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著名詩人光未然的《黃河頌》!(板書課題)

二、瞭解背景,初讀文本

(一)、創作背景:

通過閲讀書下注釋或自行查閲資料,完成下列各題,瞭解作者及創作背景。

1、本文作者( 光未然 ),現代( 著名詩人 )。早年從事抗日救亡文藝活動,創作過歌詞《五月的鮮花》,還著有組詩(《黃河大合唱》) 。

2、創作背景:1938年,( 抗日 )戰爭全面爆發,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華北大地,全國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詩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隨八路軍將士在黃河兩岸抗擊日寇。雄奇壯麗的山川,英勇抗敵的戰士,強烈的感染了詩人。激動之餘, 光未然寫下了組詩( 《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共分( 八 )個樂章,《黃河頌》為第二樂章。

(二)、欣賞詩歌:

1、請同學們小聲初讀這首詩,圈點勾畫出對於你來説為生字的詞語,同座合作交流、或藉助工具書解決。

2、欣賞課文配樂朗誦,感受磅礴氣勢,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同時,給不認識的字注音。

三、感情讀詩,感悟主旨

(一)、朗讀

1、學生欣賞課文的配樂朗誦。

2、教師範讀課文。

3、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

4、學生齊讀。

(二)、比讀課文

每組同學選擇你們喜歡的一段課文,自由選擇朗讀方式,有感情地朗讀出來,並説出喜歡的理由。

(三)、品讀課文,感悟文章主旨。(以下各題合作交流完成)

1、解題。本文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2、這首歌詞的一、三兩節很顯然是首尾呼應,但這兩段文字着眼點完全相同嗎?(第一節重點落在黃河上,第三節重點落在中華兒女上。)

3、第二節是主體部分,主要是“頌黃河”,但不是立即開始歌頌,在“頌”之前有一個蓄勢階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個字來統領,應該是哪個字?(即“望”字)

4、“頌黃河”這一環節也有明顯的標誌,這就是文中反覆出現的“啊!黃河!”這句話把內容劃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5、小結課文

用如下板書總結課文:

序曲——主體——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 望黃河——頌黃河 學習黃河精神

四、拓展延伸,昇華文本

學生根據《黃河頌》音樂進行樂朗誦。

五、佈置課外作業:

1、閲讀《黃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黃河之水天上來》。

2、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學唱《黃河頌》部分,並進行表演唱。

《黃河頌》教案 篇5

【教學依據】

通過閲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黃河頌》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文章。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一、聯繫課文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現代國情(如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抗日戰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和語言文化的愛國主義情操。二、要細緻分析、細心揣摩課文中的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漢語言豐富、優美的表現力,饒有興趣地鍛鍊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三、本單元的課文都是很好的朗讀課文,教學時應繼續注重朗讀訓練,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感情,通過反覆朗讀,自行領會文意,培養語感。要引導和鼓勵學生説出對課文的整體感受,通過師生互動、交流,進一步把握課文內容。

《黃河頌》是著名的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的歌詞,同時也可當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的現代詩來讀。這首詩以熱烈的頌歌形式塑造黃河的形象,讚美了黃河的英雄氣概,表達了對黃河的熱愛與歌頌,同時也表達了一個炎黃子孫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語言和抒情方式淺顯易懂,情緒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級學生接受詩歌教育、領略新詩藝術的好材料。因此調動學生情感是上好本課的首要條件,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歌詞主體部分是深入理解課文的關鍵。

新課程中強調教師教育理念的變化、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師生互動,合作交流,從而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和健全的人格。根據《黃河頌》的特點,設計本課的教學時,可從朗讀訓練,培養語感,整體領會文意的角度出發,激發並強化學生的樸素的愛國情感。

本案例設計了四個活動層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組織教學內容。首先以“黃河知識知多少”,調動學生知識積累,瞭解黃河歷史,同時可調動起學習情感;然後以“吟誦黃河詩作”完成本課的朗讀訓練任務,藉助音樂的力量,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反覆體味詩歌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第三個板塊中,注重從學生的理解感悟入手,讓學生探究黃河精神的實質所在,特別是最後一個問題的各抒己見,更是富有時代氣息,學生雖沒有詩人的生活體驗,但仍可從自己所處年代

出發,明確新時代的青年應持一種怎樣的人生觀念;最後以“詠唱黃河歌曲”作結,強化了課文的情感,深入了學生的心靈。

詩歌教學中,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引導學生在動態中思維,以多媒體課件作為烘托氣氛,渲染情感,提供感性認識的載體,以讀為主線,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味文章的獨特內涵,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作者人生經歷與寫作經歷,以及作者寫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獨立思維,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獨特的閲讀體驗。《黃河頌》的設計就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為契機,來喚起學生的高昂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增強其探究思考的信心,使其智力得到最好的發揮和發展。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注意節奏,提高朗讀詩歌的能力。

2.記誦自己喜歡的句子,積累詞彙、語句。

3.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4.理解詩歌讚頌黃河,讚頌民族偉大的內涵,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學方式]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朗讀,探究,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

[教學過程]

一、導入。(多媒體播放黃河照片和錄象)

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着狩獵、採集的生活。黃河以其粗獷、勇敢、勤勞、堅強的風骨,純樸、踏實、熱情而真摯的風度,博大的胸懷,奮進的精神造就了中華民族的性格,黃河就是中華民族的魂。今天我們要體會吟誦的就是一篇讚頌黃河英雄氣概的詩歌——《黃河頌》。

二、話説黃河歷史。

1.課前準備:通過查閲圖書資料、網上資源,收集關於黃河的歷史史實、地理文化、詩詞傳説等等。

2.課堂活動:話説黃河——你對黃河文化知多少。

通過交流,瞭解黃河與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深遠關係,更好的瞭解詩人對黃河的“歌頌”是源於深深的愛國情懷,並可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適當聯繫詩句,加深理解詩歌內容。

三、吟讀黃河頌歌。

瞭解黃河歷史能讓我們感受到黃河的雄壯、博大與深厚的文化底藴。歌頌黃河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詩人光未然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站在高山之巔,代表英勇的兒女,向着黃河唱出了頌歌。我們來一起吟誦詩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黃河情、愛國心。

1.教師配樂範讀,學生正音正字。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的朗讀,讀出氣勢,引起學生心靈共鳴。

2.學生練習讀。

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或一節詩,説一説應怎樣讀。老師指導如何讀出詩歌的感情基調、節奏層次、氣勢韻味。

3.師生合作配樂朗誦。

要求:老師讀朗誦詞,學生讀歌詞。

四、探究黃河精神。

詩歌的韻味,伴着我們的聲音、我們的情感,敲打着我們的心靈,讓我們進一步走進詩歌,探究黃河精神。

1.你認為全詩是寫一種氣勢,還是寫一種精神?

2.你認為作者描繪黃河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特點,歌頌它偉大堅強的精神,是要表達什麼情感?

3.你能用一個相似的短語來替換詩歌結尾的“偉大堅強”這個詞,發出自己的誓言嗎?

五、詠唱黃河歌曲。

師生齊唱《黃河大合唱》,強化詩歌情感。

六、結語。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裏,偉大的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英雄的兒女,維持了祖國尊嚴,我們為民族自豪,為祖國歌唱。今天我們仍然要以黃河為榜樣,學習

它的偉大和堅強,團結奮鬥,振興中華,為使我們的民族躋身世界強國之林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教學實錄】

師:大家知道“中華兒女”又被稱為什麼嗎?

生:華夏兒女。

生:炎黃子孫。

師:不錯。我們身上都流着同樣的血。那大家知道我們的祖先最早起源於哪兒呢?

生:我們是炎黃子孫,炎帝、黃帝部落在黃河流域羣居,所以應是黃河兩岸。師:你説得非常正確,(多媒體播放黃河照片和錄像)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着狩獵、採集的生活。黃河以其粗獷、勇敢、勤勞、堅強的風骨,純樸、踏實、熱情而真摯的風度,博大的胸懷,奮進的精神造就了中華民族的性格,黃河就是中華民族的魂。今天我們要體會吟誦的就是一篇讚頌黃河英雄氣概的詩歌——《黃河頌》。

師:課前已要求大家通過各種方式查閲黃河的歷史,請同學們盡展才華,讓我們“話説黃河”。説一説你對黃河知識知多少。

生: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經我國九個省區。

師:你真是黃河的優秀兒女,瞭解了黃河的概貌,正如詩中所説:“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

生:中國現在的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城市:咸陽和西安、洛陽和鄭州、安陽和開封、商丘等地都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師:你是從城市的角度來説的,很好,這能體現詩中的哪一句呢?

生(齊説):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

生: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中國幾代帝王建都均在這黃河流域。平陽(今山西臨汾)是堯的都城,舜之都為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具西蒲州),禹的都城是陽翟(今河南禹縣)。

師:你對歷史頗有研究的。

生: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的兵馬俑、開封的鐵塔、龍亭,洛陽的龍門石窟、白馬寺,天水的麥積山石窟,銀川的海寶塔,劉家峽的炳靈寺石窟,等等,宏偉壯觀,技藝高超,造型優美,不僅當時舉世罕見,也是當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師:這都是黃河給我們帶來的寶貴財富啊!

生:在抗日戰爭時期,黃河兩岸活躍着廣大軍民,萬山叢中、青紗帳裏,到處都有敵後游擊隊英勇鬥爭。

師:黃河發出了怒吼,華夏兒女正在為保衞黃河、保衞祖國而戰。

生:老師,可我從一則資料上看到,黃河經常給我們帶來災難和痛苦,如決堤、泥沙淤積等。

師: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生:我還知道一句詩: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師:誰寫的?

生:不知道。

師:著名詩人李白寫的。滾滾黃河東逝水,又怎不令人詩興大發呢?

師:大家的發言,讓老師再一次感受到黃河的雄壯、博大與深厚的文化底藴。歌頌黃河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無論在哪個時代,黃河都象徵着中華民族偉大的血脈和精神。

師:詩人光未然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站在高山之巔,代表英勇的兒女,向着黃河唱出了頌歌。我們來一起吟誦詩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黃河情、愛國心。

師:首先聽老師讀,同學們將你聽到的語氣旁批到書上。聽完後,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詩或一節詩,説一説應怎樣讀。

(師配樂範讀,生作批註)

師:哪位同學將你聽到的感受説出來?

生:我聽出“我站在高山之顛,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一句最有味道,這句總領下文,因此停頓要稍長。後面的四個分句注意重點詞語“奔”“劈”的重讀,且四句應該越讀越激昂,表現黃河的氣勢。

師:你與老師真是不謀而合。

生:最後的兩句“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充滿了戰鬥的決心,要讀得鏗鏘有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4xy9z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