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交際禮儀文書 >稿件 >

高中音樂説課稿

高中音樂説課稿

音樂鑑賞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下面公文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高中音樂説課稿,歡迎大家參考!

高中音樂説課稿

高中音樂説課稿1:《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

一、 對大綱、教材與教學目標的分析與把握

高中音樂新課標中指出: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是提升國民素質的音樂教育。在音樂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本課的教學重在啟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態。

本課教材是“人音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鑑賞》中的第八單元《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中第十五節《貝多芬》。這個單元主要探究貝多芬的音樂作品,一共有兩首,分別是《第23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和《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重點是通過學習《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引導學生正確把握貝多芬的作品風格及內涵,瞭解作品的曲式結構,啟發學生把學習、生活同樂曲所表達的深刻內涵緊密結合起來。

根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音樂知識和感知能力,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瞭解奏鳴曲、奏鳴曲式及交響曲的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能夠會唱《歡樂頌》的音樂主題;並能看懂4拍子的指揮圖示。

(3)情感目標:感受、體驗作品的音樂情緒,加強學生對歐洲古典主義音樂及貝多芬精神的認識。

要達到這些目標,單靠教材是完不成的,必須貫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須通過教材引導學生組織學習,構建比較全面紮實的知識結構。

二、教法設計概要

突出音樂學科特點是音樂教育和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而音樂是聽覺藝術,因此,要堅持以聆聽為主的教學原則 ,在音樂鑑賞活動中不但要聽辨音樂的變化,感受音樂的藝術魅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情感的辨別力、表現力和理解力,瞭解音樂表現的方法手段,培養對音樂形象的感知和體驗。為此,本課教學將結合運用調查法、啟發法、分析法、比較法、合作法等授課的基本方法。

三、學法設計概要

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意識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1.在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時,運用體驗、探究、合作等學習方法,啟發學生在對音樂形像與音樂情感的體驗中充分展開想象,建立一定的音樂思維空間。

2.在音樂知識內容的學習方面,採用師生間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避免枯燥的知識灌輸和單一的講解。

3.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包括課前準備),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相關信息,做到會提出問題、能分析問題、善解決問題,增強與他人間的協作能力,享受學習的快樂過程。

四、教學過程概要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聆聽《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環環相扣的教學模式進行。

1.課題引入:

⑴.聆聽《第23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並選出內容表達正確選項:

a、又名《熱情奏鳴曲》

b、該曲表達的是一種含蓄、優美的情感。

C、以歌頌為主題,曲調莊重舒緩,輝煌燦爛。

d、此曲如莎士比亞的名篇《暴風雨》一樣,也是表現人與大自然搏鬥的大無謂精神的。

⑵請同學選出《第23鋼琴奏鳴曲》的作者:

a、莫扎特

b、海頓

C、貝多芬

d、巴赫

[設計意圖]:通過聽辨音樂和選擇答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並引出課題《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

2.講授新課:

⑴講新課之前,先請幾位同學把我們上節課要求大家針對以下問題收集的相關資料給大家展示一下。

a、貝多芬的生平簡介;

b、貝多芬創作的作品分類;

c、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創作背景及音樂主題;

d、試舉例,説説貝多芬創作的作品主要有哪些?(各組代表介紹)。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課外收集相關資料,不僅調動他們積極主動參與音樂教學活動,而且可以培養自主研究學習的良好習慣,為其學習音樂、喜愛音樂,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奠定基礎。

⑵剛才在“貝多芬創作的作品分類”這個問題裏面,我們説他一共寫了32首鋼琴奏鳴曲;9部交響曲等等。那麼給大家5分鐘的時間把什麼是奏鳴曲、奏鳴曲式、交響曲這三個問題,集體探討一下並掌握概念。

[設計意圖]:採用共同學習、探究的形式,深入知識主題,避免枯燥、單一的知識灌輸和講解。

⑶完整聆聽《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回答該作品體現了貝多芬怎樣的偉大思想?

[設計意圖]:有了以上的音樂知識做基礎,着重培養學生對音樂情感的理解能力。

⑷分段鑑賞,聽辨後列出各段的演唱形式、人聲音色的變化,在表達情感,增強藝術感染力中所起的作用。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形式及情感的辨別能力和理解能力。

⑸學唱《歡樂頌》主題,體驗合唱情緒與表達的感情。説説它對你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方面有什麼啟迪?

[設計意圖]:通過體驗合唱情緒,引導學生正確把握作品的風格及內涵,啟發學生把學習、生活同合唱所表達的深刻內涵緊密結合起來。

⑹課堂實踐:引導學生在學唱的同時,感受4拍子的節奏特點,能看懂4拍子的指揮圖示,並嘗試指揮合唱《歡樂頌》主題。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實踐活動,達到遷移知識,延續創新的目的。

3.拓展與研究

對比聆聽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作品《未完成交響曲》、《小步舞曲》、《命運交響曲》片段。説説有何異同點?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欣賞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作品片段,認識古典主義音樂的共同特徵及三位作曲家的個性特徵。

4.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並對“樂聖”貝多芬的生平和坎坷遭遇有了較全面的瞭解,相信大家也都有不同的收穫。大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一些挫折與困難,如何正確的面對這些挫折、困難?或許你已經從貝多芬以及他的作品當中,得到了一些啟示……希望同學們都能夠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勇敢地去面對困難與挑戰。

高中音樂説課稿2:《音樂與生活》之《生活之音》

一、説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音樂與生活》是今年高中課改音樂鑑賞教材廣東版的第一單元。本單元由“生命之歌”、“情感之聲”、“生活之音”、“自然之韻”四部分組成。單元中選擇的音樂內容充分體現了音樂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關係。其中“生活之音”是本單元的第3節。

本節課承接了“生命之歌”中論證的“人們從誕生的那一刻起,音樂就陪伴着人生,見證着人生每一個神聖的儀式,伴隨着人生每一段豐富的經歷”,貫穿了“情感之聲”中展現的“音樂是人內心世界(情感、意志、慾望)的表露,是人情感的抒發與宣泄,音樂美最本質的特徵就是來源於情感的力量”,所以,“生活之音”中選擇了形式多樣、風格各異,並始終伴隨人類各種生活的音樂,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音樂,同時,能感悟:“音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樂”,進而激發學生構建自己的音樂生活的.願望。

本節內容最大的特點就是:所有的鑑賞作品都是運用現實生活中具體的生產勞動場景、活動為素材創作出來的精品佳作。

2、 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感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音樂作品的體裁、演奏、演唱的形式,瞭解鋼琴組曲、合唱組曲和標題音樂的相關知識。

(2)、能力目標:能夠記錄《打字機》、《蓋郵戳》音樂的節奏;能夠熟悉模唱《鍾》、《趕擺路上》的音樂主題;能夠從《永恆的水》觀賞中得到啟發,並積極參與嘗試創作一首“紙樂”。

(3)、情感目標: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能從音樂音響感知中得到和快樂,獲得感悟與啟發;能夠思考作曲家如何運用生活中的各類素材創作音樂作品;能夠關注生活中的音樂,感悟“音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樂”的樸素哲理。

3、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根據以上制定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學情分析:大部分學生在課堂表現上都是“善於聽不願説”,在表達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方面過於依賴教師的講解,因此,制定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本節課的作品鑑賞讓學生感知音樂來源於生活,反映生活,體會兩者相融共通的聯繫;感受音樂表現藝術的魅力。

(2)、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音樂,思考作曲家如何運用生活中的各種素材創作音樂作品;啟發學生感知音樂的表現形式並作出一定的評價;嘗試自行創作一首“紙樂”。

二、説教法: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須依賴於聽覺。“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特點”,這是音樂教育重要的指導思想。因此,要堅持以聆聽為主的教學原則。同時,也要緊緊圍繞音樂鑑賞的本質,不能流於欣賞的簡單的感性認知。在音樂鑑賞活動中不但要聽辨音樂的變化,感受音樂的藝術魅力,瞭解音樂表現的方法手段,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情感的辨別力、表現力和理解力,倡導對音樂作品整體性的感知和體驗,真正提高鑑賞音樂的能力,符合從感性—理性—感性的認知規律。

為此,我擬定了調查法、啟發法、分析法、比較法、合作法、聯想法、想象法、演示法等授課的基本方法,靈活運用於實際課堂教學的操作中。具體的做法在後面的教學程序中我再細説。

三、説學法:

音樂鑑賞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具備良好的音樂鑑賞能力,對於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如何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成為了教學過程的重中之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積極、主動、高效地參與學習,需要選擇恰當的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我在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時,能夠緊緊圍繞課程目標,運用體驗、比較、探究、合作等學習方法,啟發學生在對音樂形態與音樂情感的體驗中充分展開聯想與想象,建立一定的音樂思維空間,愛護並鼓勵學生保留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其二、通過對比音樂的不同體裁、形式、風格、表現手法等,培養學生分析和評價音樂的初步能力,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探究和創造活動。其三、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包括課前準備),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相關信息,做到會提出問題、能分析問題、懂解決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學會加強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增強協作能力和團隊意識,培養集體主義精神,享受學習的快樂過程。

四、説教學程序:

此次説的是第3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主要內容是聆聽與鑑賞《打字機》、《蓋郵戳》、《鍾》和《永恆的水》。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採用環環相扣的教學模式進行。

(一)、課題引入:播放2002年春晚的《過年我當家》(玩的就是節奏)

作品通過藝術誇張,把我們日常當中的具體生活細節活動節奏化了,小到鉛筆寫字的摩擦聲音,大到鍋碗瓢盆的碰撞聲音,由此匯成一首熱熱鬧鬧的生活交響曲。

[設計意圖]:通過音像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去探究的好奇。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演示法)

(二)、講授新課:

1、聆聽兩首樂曲,為它們設計標題並寫出基本的節奏譜:《打字機》、《蓋郵戳》

作品運用現實生活中“打字”和“蓋郵戳”的勞動聲音,加上音樂的力度、速度、節奏等表現要素的變化,把簡單甚至單調的生活場景變的有聲有色,充滿了快樂的情趣。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知、體驗“標題音樂”的特點,緊扣本節課“音樂與生活相融共通”的主題。(啟發法、分析法、比較法、聯想法、想象法)

2、課堂實踐:嘗試創作4小節“打蚊子”的節奏譜。(與蚊子的飛行動態相結合,時而快,時而慢,最後打死了蚊子。)

例如:2/4 X X| X XX |X · X |X— ||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的創作、表演意識,給他們的自信心,激發想象力、培養創造力。親自體會音樂和生活的關係,同時活躍課堂的氣氛,避免“審美疲勞”的出現。(演示法、聯想法、想象法、合作法)

3、聆聽[匈]李斯特的《鍾》。要求學生思考:音樂中表現了什麼聲音?作曲家怎樣運用鋼琴的特點來表現鐘聲?

[設計意圖]: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作曲家如何運用生活中的各類素材創作音樂作品。啟發他們認識該作品中,李斯特巧妙地運用了鋼琴音域寬廣,音色豐富多彩,彈奏技巧多樣化的特點,來塑造、模擬“鍾”的形象。強調作曲家的音樂創作靈感來源於對生活的深入細微的觀察與感悟。(啟發法、分析法、比較法、聯想法、想象法)

3、聆聽譚盾《永恆的水》。要求學生思考:在觀賞音樂中得到什麼感悟與啟發?

作品在2001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上首演大獲成功,同時也引來樂評人各種觀點的爭論。作曲家使用了不同的打擊樂器,利用其在不同媒介(在空氣中、在水中)的傳導下產生的不同的音響效果;把水在滴落、流淌、碰撞等狀態中發出來的聲響和奇妙的節奏感來營造奇特的視覺、聽覺的享受。把我們身邊最普通、最熟視無睹的“生活現象”,通過聲音和畫面全新地展現給人們。

[設計意圖]:再次強調作曲家的音樂創作靈感來源於對生活的深入細微的觀察與感悟。並鼓勵學生討論、交流對該作品的評價和看法,培養他們獨立見解,達到學會構建自己的音樂生活的目的。(啟發法、分析法、比較法、聯想法、想象法)

4、課堂實踐:啟發、引導學生從《永恆的水》中得到感悟,嘗試用“紙”來創作一首“紙樂”。(視課堂教學實際時間而定,如若安排不下,就作為課後的作業,延續教學目標。)可以利用不同紙張的材質,通過揉、搓、撕、抖等手法制造出不同的音響區別,再運用音樂表現的要素進行整合。比一比誰的作品更能表現自己的意圖,更能讓廣大同學接受。

5、課後拓展推薦:聽賞保羅·懷特的《蚊子之舞》;裏姆斯基·柯薩科夫《野蜂飛舞》。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的或者課後的反饋,達到遷移知識,延續創新的目的。完成教學的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調查法、啟發法、合作法、分析法、比較法、聯想法、想象法)

五、説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生活之音》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課標提出的以音樂為定位的依據,課堂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為指導思想。並且能從實際出發,適度地進行學科綜合與滲透,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音樂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及審美意識的提高。

高中音樂説課稿3:《音樂與電影電視》

一説教材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音樂與電影電視〉〉,本課位於高中音樂欣賞(全一冊)第三單元〈〈音樂與姊妹藝術結合〉〉中的第二十課,這節課在整個教材和單元的地位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新穎和適合學生。具體體現在:

1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形態和載體從來都是與其他文化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的。而音樂與電影電視的聯繫較之其它學科要更加緊密,因為他們有着相同的藝術特徵即(藝術的形象性和情感性)。

2動人的電影畫面和優美的音樂相結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材中也是非常新穎的。

3音樂知識與電影電視知識相結合是符合高中學生的文化修養和知識結構建立在多學科基礎上這一特點的。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提供給教學的大體內容和主要活動方式,結合自身條件和學生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點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電影音樂及其作用。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審美能力,調動學生的求知慾。

3德育目標:珍惜生命呼喚真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教學方法: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講授法,欣賞法,互動法,啟發法,對比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四學法和教法

在學法和教法上我根據高中學生對音樂知識瞭解的層次不一,兩極分化,但學生的思維活躍有音樂欣賞經驗的特點,從兩個方面來指導學生。1以情為主,教師創設一種融視,聽,感,觸為一體的環境氛圍,以激發感染學生。2設計欣賞和創編活動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深刻體驗,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和合作意識。

五教學過程在教學方面第一個環節

1創設情境

在教室牆壁張貼〈〈泰〉〉電影海報,營造影院氣氛,教師彈奏其主題音樂《我心永恆》,學生回答出處引出課題〈〈音樂與電影電視〉〉。我的設計意圖是:改變教室環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很快進入角色,從多維度全方位地感受電影中的場景和氛圍,《泰》電影音樂學生大部分都比較熟悉,能保證教師順利引出課題。

2從學生感興趣的音樂入手,請他們談談自己喜歡的電影音樂,想想音樂一般都出現在電影的什麼位置。以此激發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到音樂親切易懂,並很自然的總結出電影音樂的形式,如主題歌插曲片頭音樂片尾音樂情景音樂等。

3欣賞《泰》電影中的兩段音樂。第一段是〈〈我心永恆〉〉主題音樂在捷克和露絲兩人初見相愛分離時的變化。在這個環節我提示學生注意節奏旋律快慢配器等音樂語言的變化,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對貫穿主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等方面起到的作用。第二段是沉船時樂手在夾板上演奏的音樂。第一遍無聲欣賞電影畫面,第二遍加入聲音,通過對比讓學生深刻體會有音樂與無音樂的差別,進而總結出什麼是電影音樂及其作用。

4創編活動

請學生設想如果捷克沒死他同露絲的未來會怎樣?併為想象的情節配樂。在這裏我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並派代表表演或演唱演奏,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集體智慧又能培養個人多方面的才能,同時讓學生進入電影情景進行想象創造,有利與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引發學習探索興趣,加強對電影音樂的理解和感悟。

5小結

教師採訪學生説出對這節課的心得體會。目的是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最後如果有時間,請結合歷史談談對1912年〈〈泰〉〉號沉船事件的看法。

  高中音樂説課稿4:《這個世界的音樂》

一、 説教材

今天我所説課的題目是《這個世界的音樂》。它是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二冊第三單元(説明文單元)的第四篇。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有了三篇文章對如何抓住學好説明文的關鍵問題作了鋪墊,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上就更需要體現出較強的目標訓練意識,突出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和素質。 《這個世界的音樂》是一篇科普説明文,它不僅帶着我的學生們再一次走進了神祕的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而且還為他們解開了一個又一個的大自然奧祕。

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 領會“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樂”表現形式。

2、 掌握本文運用的説明方法,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動的語言。

3、 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勇氣和信心及熱愛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

教學難點: 解讀作者的創作意圖,把握作品主題,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 説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教授新知識時,自然要考慮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學計劃,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這個世界的音樂》這篇課文時新教材的新課文,同時它也被確定為“自讀”課文,再加上學生剛剛進入高一,他們大都不喜歡讀説明文,感覺枯燥無味,這就有可能使他們讀不下去課文,或者雖然讀下去但也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針對學生的一系列心理狀態,我思考:怎樣在40分鐘時間裏將學生的注意力儘量吸引到課文本身上來,完成對這篇科普説明文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

三、 説教學方法

(一) 從學情出發,首先把握兩個原則:

1、 注意高視點、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實到實處,再深入實施其他教學方式和手段。

2、 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

其次採取以下具體方法:

第一、 充分預習課文。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內容包括:作家作品、寫作背景、掌握生字詞、熟讀課文、標出段落、劃分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認知能力。

第二、 根據學習的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確定課時。

第三、 分解重難點,以確保學生做到一課一得。

(二)、從課文本身出發,需注意:

作為自讀課文,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作用。教師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問題”。一環扣一環的問題,是將學生帶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本文主要採取提問式的教學方法,然後通過“討論”和“辯論”等形式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 教學方式及手段

本文通過學生自由誦讀理解課文,感知具體的語言信息。但由於説明文中某些內容較為抽象,所以我上課時利用錄音機錄製了一部分來自大自然的聲音,讓學生親身品味、體驗。同時還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將幾個需要討論和理解的問題顯示了出來,並要求學生緊緊圍繞它們去思考。

五、 説教學程序(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1課時

指導學習:課前自學和課堂討論相結合。(設計依據:課前預習是學習每一篇課文前的要求,且本文是自讀課文,自學是必須的;在課堂上,通過討論和辯論可以推動學生思考,感受文章內容,發揮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

(一)、導入新課

1、請同學們先聽一段中國古典音樂《梁祝》,再聽幾段來自大自然的音樂。

明確:除了人類的音樂外,自然界的生物也有音樂。我們應該懂得尊重任何形式生命。

(二)、分析課文

提問:

1、“這個世界的音樂”究竟指的是怎樣的一種音樂?

(思考——討論——發言)

2、這種聲音是否具有某種具體的意義?

(在原文中找答案)

3、 作者的觀點,人類作為地球生物,創作音樂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思考——發言)

(三)“課堂小小辯論賽”

作者把音樂創作視為人類的生物性本能,也就是把動物與人類看作有某種質的類同,這是否抹殺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學生先討論,再發表自方觀點)

(四)、説明方法:舉例子、作比較

(學生在課文中找出事例加以證明 )

(五) 品味語言:生動幽默

(兼文學性和趣味性)

(六) 介紹“人生健康小訣竅”

1、 聽好的音樂可以使人身心舒暢。

2、 聆聽古典音樂最有益於人的健康。

標籤: 説課稿 高中 音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jiliyi/gaojian/3ror3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