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無聲告白》讀後感(通用6篇)

《無聲告白》讀後感(通用6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無聲告白》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無聲告白》讀後感(通用6篇)

《無聲告白》讀後感1

《無聲告白》我花了兩天就讀完了,是我讀書最快的速度了,讀的過程中,內心時刻充滿着激動和恐懼,激動在於我心中的價值觀被這本書很好的展現出來,恐懼是因為我怕自己會踏上莉迪亞的“不歸路”。書本花了很多的時間描繪人物心理和細節,但總的內容這篇文章就可以涵蓋,但是它帶來的思考遠遠沒有結束。

文章以女主莉迪亞的死亡拉開序幕,用莉迪亞死亡後家庭生活的變化和死亡前現實的生活交織描寫。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李是一個美籍華人,靠着父母餐廳端盤子等不體面的工作把詹姆斯變成了美國國籍,但詹姆斯因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從不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父母,為了不讓大家以他為話題點,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圍的人羣,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於他的獨特的外表,不管在哪裏都感覺周圍充斥着異樣的眼光。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學府哈佛大學,他繼續努力讀研讀博,他本以為可以留在哈佛大學任教,因為當時他的導師告訴他有個歷史教職剛空缺出來,然後最後也許是因為他獨特的外表或是不善於交際,他最終沒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個普通的高校—海爾伍德任教。從那時起,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討厭過去的一切,討厭怯懦、獨特、孤獨,嚮往合羣和普通。

同時由於詹姆斯的兒子性格軟弱,這也讓詹姆斯想起了年輕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過去的自己。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歡現在的兒子。當他兒子告訴他他的夢想是去外太空,當宇航員的那一刻,他不知覺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牽絆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覺得莉迪亞很像年輕的瑪麗琳,那麼合羣、惹人喜愛,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關愛給了莉迪亞,因為內心的自己多麼嚮往自己年輕時可以像莉迪亞這樣。

莉迪亞由於害怕母親再度離開家,讓家庭支離破碎。害怕父親每天對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選擇了妥協。雖然説自己會聽從莉迪亞的想法,她只是給她建議,但每次目前都帶着強烈期待,也許她自己沒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裏,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來回答。以至於讓媽媽認為她就是想要與眾不同、就是想要當醫生。為了不讓爸爸失望,她在沒有任何朋友的情況下,選擇撥打語言助手,自己則假裝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家庭和事業本身就無法分隔開,一旦產生它們勢必會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圖把家庭和生活分開的手段都是徒勞,因為夢想再大也逃不過人心。我記得畢業後不久面試了白鷺芳洲藝術基地的銷售崗位,後來得知它主要是個性化婚禮策劃的,而且老闆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經有了培養孩子的根本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一切的基礎是承認孩子是一個脱離父母的、獨立的個體。他屬於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夢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載我們未完成的夢想的器皿。而我們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實現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幫助,知道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興趣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他喜歡動物不喜歡英語,用動物組成英語字母的形式或許有幫助。我們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賦、引導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會變成他的興趣。我的原則是,如果你本身足夠厲害,你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工作,那麼你可以事無鉅細的關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過你過上屬於自己的生活,你什麼都不需要做,無為而治或許是最好的辦法,你只需要傾聽孩子,給予指導和建議。學習生涯中有兩個東西極其重要,興趣和朋友。

生命無法回溯,現在的一切終究會連點成線,在你年老時刻,回憶起來,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

《無聲告白》讀後感2

我讀了《無聲告白》這本書後,有很多感觸,這本書回憶了一個混血女孩離開人世前一家人的生活,講述了她離開人世後一家人發生的事,這本書也揭示了種族問題、性別歧視、上一代對下一代的影響、社會對家庭和個人的影響、家人之間的相處和溝通等問題。

在這個生活在美國的家庭中,父親詹姆斯是中國人,詹姆斯兒時隨着謀生的父母到了美國,從小就感受到了別人對他與對其他人的不同,他處處怕別人知道他的不同,處處想和別人一樣。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瑪麗琳由她母親一人撫養長大,被她母親教育最重要的是管理好丈夫、孩子、房子,於是放棄了繼續深造,成為醫生的機會,她聽到女醫生便會有驚訝的反應。

當瑪麗琳嫁給詹姆斯的時候,她母親認為她不對,她應該嫁給一個和她“更像”的人,她和詹姆斯“不像”。我認為,如果瑪麗琳聽了她母親的話,或許後來就不會有她女兒莉迪亞的悲劇,她兒女的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無奈和困擾,她的家庭就不會發生那麼多的事,但根源在於種族問題。

詹姆斯和瑪麗琳的大女兒莉迪亞沒有朋友,因為她和別人“不一樣”,瑪麗琳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寄託於大女兒,希望她成為一名醫生。莉迪亞在家人面前假裝自己有朋友,對媽媽的要求無條件服從,因為她愛媽媽,希望媽媽開心,而不是因為愛科學,不是因為想成為一名醫生。瑪麗琳卻沒有發現年少的女兒內心揹負了這麼多,同時,她還忽視了小女兒漢娜和兒子內斯,這三個孩子的內心都發生了問題,在他們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中,悲劇就發生了。

當莉迪亞永遠消失在他們的生活中的時候,在他們受盡煎熬後,才漸漸發現了一些東西,想挽回一些東西,可是,有的卻再也回不來了。

終於,瑪麗琳知道了自己應該早早地關注莉迪亞真實的想法,應該給另外兩個孩子多一些關注,應該更坦誠地和丈夫交流。詹姆斯後悔沒有在犯錯之前醒悟,內斯後悔沒有早早地説出該説的話……最後,他們明白了這些,瑪麗琳終於去擁抱了那個一直渴求母親關注的小女兒,原諒了丈夫,詹姆斯終止了錯誤。

在失去了一些過後,他們終於懂得了,應該讓一個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人,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及時説出該説的話,不然,很多事情都來不及後悔。

我們在生活中也一樣,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常常因為交流不當的問題產生隔閡甚至是衝突,也造成了令人遺憾的事,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式交流,我們需要相互理解。

這本書讓人反思種族問題,反思性別歧視,反思怎樣與家人溝通,反思怎樣做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後感3

本以為外國小説由於環境、語法和翻譯的問題,閲讀起來總回比較晦澀難懂。但《無聲告白》讀起來卻十分順暢,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最後一頁。

合上書本的那一刻,內心是壓抑難受的。畢竟莉迪亞沉入了湖裏。雖然詹姆斯和瑪麗琳的生活在破碎之後重拾了温暖,“詹姆斯和瑪麗琳説話時會選擇真正能表達自己的意思的措辭,無論是對內斯,對漢娜,還是互相之間。他們需要説的太多太多”。內斯也最終真切地感覺到,莉迪亞已經離開了。而漢娜也獲得了來自父母的關愛。儘管如此,但原本莉迪亞可以繼續一直在的。

悲劇的開端,應該是詹姆斯和瑪麗琳婚禮上,瑪麗琳的母親反對自己的女兒嫁給黃種人開始吧。詹姆斯從小的“與眾不同”讓他敏感、孤獨、而瑪麗琳一直希望自己當醫生,不想和大多數女性一樣相夫教子,圍着廚房轉,她渴望“與眾不同”。他們的結合,一個害怕與眾不同,一個渴望與眾不同。一個謹慎地盡肯能避開別人異樣的眼光,一個收起自己的夢想困在家庭當中。這就是悲劇的開始。

瑪麗琳嘗試過改變,她離家出走去考學的日子,我想她是欣喜的。但是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內心還是無法心無掛戀。最終,又一次懷孕徹底澆滅了她的夢想。但她的女兒,莉迪亞害怕母親的再次離去,讓她快速長大,她希望用滿足母親的期望來留住母親。於是,瑪麗琳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全部寄託在莉迪亞身上。詹姆斯一直渴望有朋友,融入大家,被人所接受的想法,也傾注到莉迪亞的身上。

“父母越是關注你,對你的期望就越高,他們的關心像雪一樣不斷落在你的身上,最終把你壓垮”。瑪麗琳一直不是自己,她人生塞滿了父母希望變成的人,這不是她內心真正渴望的,兩股力量不斷拉扯,最終導致了悲劇。

內斯相對幸運些,雖然他也一直孤獨,但他不需要承載父母沉重的期盼,他也發現了自己的熱愛—宇宙。很多時候,他也羨慕莉迪亞得到父母幾乎所有的關愛,比如那次將莉迪亞推下湖裏。但也是那次,他也感受到了父母關注所帶來的壓力,他成為了唯一理解莉迪亞的.人。讀後感·是他託着莉迪亞,讓她不至於在重壓之下被壓垮。但他終究要追求自己自由的世界,他去哈佛上學,他迫不及待要離開這個家。這對於莉迪亞而言,失去了最後的唯一支撐,也許內斯還在的話,莉迪亞就還能撐下去。

原本我以為莉迪亞是自殺,但其實不是,她已經在湖邊想清楚了一切,她決定明天開始和父母開誠佈公,恭喜內斯考上哈佛,和傑克説他會保守祕密。她只是覺得離碼頭那麼近,“只要不停地踢”,不會游泳的她就能游到碼頭。

一對不幸福的夫妻,是不會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的,他們的孩子是不會得到健康成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可取,每個人都不應該是父母的複製品,每個人都應該只是自己,不需要去承載他人的期待,他們的夢想。希望以後有了小孩的我,能努力去做到這一點。讓我只是“我”,讓你只是“你”。

《無聲告白》讀後感4

從這本書的開始,莉迪亞的死,就充滿了説不出的壓抑,書中的矛盾太多了,種族歧視、婚內出軌、父母給予孩子期望過大、父母與孩子沒有溝通等等,都造就了莉迪亞的死,一個活生生的生命,是如何被父母被自己給逼死的。她其實並不是真的想死,她只是想逃離。她想變壞,可是沒有成功。她想學開車,可是連第一場筆試都沒有過關。她想破處,可那個男人愛的竟然是她的哥哥。最後,她想到了那片湖水,她想在水中找到那種自由和安寧,結果葬身。真是悲哀。

讀着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想到了原生家庭這個詞,父母,家庭,甚至是整個生活環境,對你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內斯想當宇航員,想從事航天方面的工作,但是爸爸詹姆斯覺得這沒出息,甚至給了內斯一巴掌讓他立刻停止這種想法。莉迪亞被迫接受母親的夢想,原生家庭讓他們每一個人的性格都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就像我之前説過,我大學裏學習的鋼琴,總感覺有點晚,那時候竟然萌生出結婚生子後想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習鋼琴的想法,看完這本書,想了想,還是不要強迫孩子為好,學他喜歡的,這樣他的人生才更完整。

願你一生自由,不為他人而活。

《無聲告白》讀後感5

《無聲告白》,一種獨特的敍述方式,講了一個不獨特的故事。開篇第一句,“莉迪亞死了”道出該書的核心,接着從家裏各個成員的角度去探尋莉迪亞死亡的真相。

這本書雖然説的是一個美國華裔家庭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卻又是如此的普遍的存在於我們身邊!很多的父輩總是期望自己的後代不要經歷自己曾經走過的錯路,彎路;總是期待自己的後代能夠超越自己;總是期望自己的後代能夠完成自己當初未能完成的夢想!他們並未把自己的子女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更多的是把子女視為自己的生命的延續,視為自己的傀儡,甚至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從小開始就要求子女按自己定下的期望成長!一句“我們是為你好”,“你不懂,我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就抹殺了子女的所有獨立性!殊不知,社會在演進,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立的存在,並不具有絕對的參考性!何況還隔代!

在父輩的畸形關心下,也就產生了,讀書時不讓談戀愛,大學畢業後就催婚的畸形人生觀!似乎畢業後這麼短短的幾年,就要決定人生的幾個重要大事,事業、婚姻!

文中的莉迪亞就是在這種父母的期待下,承受着巨大的壓力,為了迎合母親的夢想,奮力逼迫自己讀書,因學習成績下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為了成為父親心中的“合羣的人”,經常裝着再給並不存在的朋友打電話!最後這一切終於壓垮了她!

希望這種父母越來越少,希望有這種揹負的人都能擺脱這種不合理的期待,尋找到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生而為人,是來體驗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人生命的延續,也不是某人的橡皮泥,隨便揉捏和擺設!

《無聲告白》讀後感6

“我們這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做真正的自己,但這永遠不妨礙我愛你。”——題記

莉迪亞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美國人。她的母親希望她完成母親的夢想——出類拔萃,他的父親希望她融入大家之中,不再受種族的歧視。莉迪亞就在這麼一個觀念矛盾的家庭中成長。

在她小小的時候,母親為了實現自己曾放下的夢想,在沒有和家人説告別時就獨自離開。最後母親回來了,為了留住母親,小小的她,對母親的所有要求都會答應。第一名,最棒的,最好的她都必須要做到。同時又為了滿足父親的期待,她總會裝出了許多好朋友一樣,來博她父親的一笑。她可以依靠的太少太少,唯有比她大幾歲的哥哥,才是她的唯一知音。可惜哥哥要去上大學了,她彷彿失去了唯一的依靠。他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她尋找錯誤的源頭。發現所有的源頭終究於她曾經溺水的小湖。她不再猶豫,縱身跳下。

我無法用言語來形容莉迪亞對家人的愛。因為那愛太過於沉重。她過着自己不喜歡的生活整整十多年。僅僅因為父母的期待,是什麼才能讓她這樣呢?是孝,我更認為是她對家人的愛罷了。

因為愛,所以成全;因為愛,所以去追逐你所愛;因為愛,去默默忍受十幾年;因為愛,未曾有過一句怨言。但是莉迪亞到死亡,也未曾對愛的人説出愛,這是悲哀,更是無奈。

所以故曰“無聲的告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ny4me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