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無聲告白》讀後感(精選29篇)

《無聲告白》讀後感(精選29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無聲告白》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無聲告白》讀後感(精選29篇)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

讀完這本書,讓人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個母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在小説中,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夢想,在現實中卻都舉步維艱。當成人的夢想遭到現實困境,當成人解決不了自己內心的痛苦,這種憤憤不滿,這種失魂落魄,就會轉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痛苦像瘟疫一樣,不但互相傳染,還會感染給所有的家人。

當內心的痛苦深藏成祕密,這些祕密就會讓家庭產生裂痕。我想,每個人都難免心意難酬,難免傷痕累累。但是,這些決不能成為勒索他人的藉口,尤其不能轉化成催逼孩子的重壓。每個人,每個時代,都有不可避免的困境,都有繞不開的難題,那麼,這些都就應由每個時代裏的每個人去求索,去抗爭。轉嫁痛苦是一種怯懦,自己消化不了,扛不下來,也只好自己認,至少不要讓它再去毒害孩子的心靈。“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封皮上的這行字像針一樣刺進你的心裏,告誡你:要有勇氣活出自己,否則,你不但成為不了他人期盼的樣貌,還會因此自我毀滅,帶給他人更大的打擊。因為,每個人的問題只能自己解決,在別人哪怕是最親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徹底的代償。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2

這本書講述的就是那個時代,那個歧視感很強的美國二十世紀。其實,這種歧視現在也是還在的,一年也會有幾十個因為種族歧視殺人的,但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開始,我以為他會是一本普通的推理小説,但這本推理小説並不普通,不能用看推理小説的心態來看這本書,它比推理小説的情感要更細膩,更能讓人感動。這本書的題材也基本上沒有什麼人用過—華裔歧視。對於作者為什麼要選這個題材,其實很簡單,作者也是一個華裔,她雖然沒有這樣被別人對待過,但她也是寫這篇文章的最佳人選。

這本書中沒有過多的渲染,沒有過多的言語,但是有很多心理描寫。每個人心裏都對這件事的看法不同,但他們都認為這個女孩不應該被殺;每個人都想要成為最好的自己,但最好的一定就是真正的自己嗎?每個人都衝着別人的好來努力,但你真的有嘗試着去尋找你的自己嗎?你的最真實可能不是你的最好的,不過,那肯定是最自在的,不用在乎別人的眼光,只要做你自己就好了。

如果你不在這一生中做到自己的真實,你肯定我會後悔的。因為美好的永遠是短暫的,可能就是一瞬間,就像書中一個情節:莉迪亞的媽媽在廚房做家務,他一回頭就發現莉迪亞已經站在了廚房門口。對於一個母親來説,孩子是最重要的,但她錯過了莉迪亞一生中最有意義,也僅有一次的“第一次走路”,她連莉迪亞已經可以站起來了都不知道,她甚至都不知道現在她現在應該是高興,還是悲傷。可是生活不就是這樣嗎,我們忙了這個,忘了那個,我們專注於這個,錯過了那個;成長就好像一個取捨的過程。

這本書的結尾出乎意料的感人,還好莉迪亞走的時候沒有帶着愁恨,還好他們還擁有彼此。當找到答案成為一種解放的時候,那莉迪亞臨走前失去的一聲晚安就是最後開門的鑰匙了吧。

“莉迪亞死了,但沒有人知道……”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3

剛看完《無聲告白》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確切的感受。只是覺得,對於人物的人格和內心的表述,作者把握得十分準確。然後就沒有什麼想説的了。隔了一些日子回想起來才覺得,其實這個故事深深觸動了我。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最普通的女性的命運。故事的悲劇性在於,有些人一直試圖與命運抗爭,可是卻一次又一次被命運拉回來,以愛的名義,以婚姻,家庭,責任的名義。真的,就像碰觸毒品一樣,對有些女性來説,婚姻和家庭這種東西一旦碰觸,就無法回頭。

我總是説女人生孩子之前一定要慎重。因為孩子就像一根線,一旦出生就種植在了你的腦海裏,無論走到哪裏都會牽絆住你。當然,這種牽絆有可能是極其幸福的,比如我認識的兩個女性,生了孩子之後就全身心地撲在孩子身上,每天生活中的重心就是孩子,並表現出了極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也以此為人生中莫大的成就,那麼她們的人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悲劇。

而《無聲告白》中的女主角瑪麗琳,她一生都想擺脱母親的期待,不屑於像母親那樣把做一個完美的家庭主婦當成理想。她想要成為一名醫生,一名真正的職業女性。但當她在大三那年的課堂上與作為教師的華裔男子相遇之後,就像所有墜入愛河的女性一樣開始了戀愛,並懷了孕結了婚。然後她就不可避免地墮入了一連串的家庭瑣碎生活中。煮飯,帶孩子,照顧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學業和夢想。

對於我的朋友那樣的女性來説,這可能真的是完美生活的温馨開啟。但是對於瑪麗琳這種有野心有抱負又具有天賦的女性來説,她很難在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也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寢食難安。終於有一天,她試圖逃離,她放下兩個孩子和老公,獨自跑到外面去租了公寓,並報名了社區大學想繼續完成她的學業。然而,她又失敗了,就在考試的前夕,她發現自己又懷孕了。

瑪麗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運拉回屬於她的人生軌跡。而在瑪麗琳看來,自己是被命運一次又一次推出了自己原本設計好的人生。而對此一切,瑪麗琳的丈夫似乎一無所知,他只是安於家庭生活,愛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做着他那一份教書匠的工作。因為是華裔,丈夫詹姆斯一生都在試圖融入美國社會,成為最普通的一個美國公民。而恰恰相反的是,瑪麗琳並不甘於平庸,她想與眾不同。兩個人從內心深處對生活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期待,命運卻讓這兩個人相愛並生活在了一起。

重新迴歸家庭的瑪麗琳,內心並沒有真正妥協。她開始拒絕做飯,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夢想寄託在了女兒莉迪亞身上。她把莉迪亞當作了另一個自己,要求她熱愛理科,並熱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莉迪亞為了博得母親的歡心,也害怕母親再次離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着母親,直至有一天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而投河自盡。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彷彿身處一個皆然不同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説不出來的痛苦,每個人都無處宣泄。長子內斯用拼命讀書考上大學來擺脱這個令人窒息的家庭,小女兒漢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個,她在家中就像一個隱形人,而她最大的願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丈夫詹姆斯終於在女兒自殺後爆發,與自己的助教婚外情。每個人看起來都極其無辜,詹姆斯無法理解妻子,更加不知道妻子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真正的渴望。莉迪亞更是無辜,她只是為了討好母親,卻被母親的巨大人格所吞噬,內斯是她最後一根稻草,但內斯要去讀大學開始自己的人生,莉迪亞絕望無助,最終選擇了了斷自己。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4

20xx年7月30日,完成了對《無聲告白》的閲讀。這本被稱為“橫掃美國亞馬遜排行榜”的書,與其説是懸疑類小説,不如説是一本有關愛和教育的傑作。

小説開篇便告訴讀者,迪莉婭死了,就此埋下伏筆:她怎麼死的?隨着作者謀篇佈局的深入,讀者漸漸自己撥開了真相的面紗: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愛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對其百般關注、死後痛不欲生的人,實際上是以愛之名,行謀殺之實。

書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與上一代人有關。母親是一個不甘平庸、希望與眾不同的女人,最終卻還是嫁人生子,成為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儘管中途她掙扎過,沒留下隻言片語離開這個家,希望繼續完成擱置的夢想,但卻因腹中孕育了第三個小生命——漢娜而再度放棄。她短暫的離去卻在迪莉婭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陰影。小姑娘陰錯陽差發現了母親保留的外婆的烹飪書,看着被淚水浸濕的紙張,誤以為是母親的眼淚。她暗暗發誓,只要母親能回來,她會盡力去完成母親的每一個想法,每一個希望。而母親回來了,錯誤開始了,她這短暫的一生,承載了母親不甘平凡的夢想,被壓得喘不過氣。父親是一箇中國人,在黃頭髮、藍眼睛的美國人中間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遭到歧視和嘲笑是再正常不過的。自己的卑微弱小在兒子內斯的身上顯露,“游泳事件”讓他以為兒子也要重蹈覆轍。反而他卻覺得迪莉婭是受歡迎的姑娘,有着和身邊人一樣的藍眼睛,那麼漂亮可愛。因此,迪莉婭短暫的一生承載了父親“合羣”、“要受歡迎”的理念,用一生,去彌補父親小時候的陰影。

愛的重量把迪莉婭壓垮了。這是愛嗎?愛她,請給她選擇的權利,讓她能夠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在她生日的時候,母親送解剖書、父親送連衣裙,告訴她去實現長久以來她不喜歡的“夢想”,去融合長久以來她無法融合的“圈子”。

太多的愛給了迪莉婭,其他孩子呢?內斯的事情,父母已不怎麼關注。漢娜?有時會被totally遺忘。或許內斯小時候會有些憎恨這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妹妹吧,不然也不會做出推她入水的舉動。而當他把妹妹就上來,妹妹不撒開他的手時,讀者就應瞭解了,內斯是迪莉婭在這個家庭中唯一一個可以依賴、求助的人了。內斯大了,也能體會到迪莉婭的不易,也會在飯桌上岔開話題,解救她於水火,但他畢竟還有自己的路要走,他要離開這個家,他要去哈佛。所以,當他要離開家的時候,迪莉婭是真的絕望了。當他承諾callback卻食言的時候,迪莉婭真的傷心了。畢竟,內斯是一個心思沒那麼細膩的男孩子,他有自己的生活和夢,他不會一直關注妹妹的心理變化,畢竟他不是她,不能真正體會到她的痛苦。

一切的錯,迪莉婭想,來自恐懼。恐懼母親再次離開,恐懼自己不能讓他們滿意。需要糾正這個錯誤,從哪裏開始呢?她一腳踏入了湖中心的水面。那個夜裏,迪莉婭死了。作者描寫的很美,讀到這裏,有種relieve的感覺,她終於解脱了。

關於文中傑克對內斯的暗戀、父母最初的相遇結合、父親的出軌,不再贅述。迪莉婭這個從頭就死的人物牽動着每個人的心。她的死亡讓所有人陷入悲傷,甚至歇斯底里,但文章最後,結束的很“暖”。母親原諒父親的出軌,二人擁吻,內斯揍了傑克,但和妹妹為他上藥療傷,隨着迪莉婭完全地消失在這個世界,每個人似乎都漸漸地從悲傷中甦醒,讓生活步入正軌,去接受事實。但每個人都不會忘記她,她給每個人都上了一課。

天下的父母,你們可知,孩子的許多告白是無聲的,需要你們用心去發掘,不然可能會鑄成大錯,輕則誤其終身,重則造成不可挽回的悔恨。一個人活在世上,有那麼多無法掌控的事情,如果連自己的人生都不能掌控,還有什麼意思呢?也需一個人不怕寒言冷語,但温柔的刀子怕是能讓你痛不欲生,等回過神來,已無力掙扎回天乏術。

我會想,如果迪莉婭早早地跟父母溝通呢?早點告訴他們真實的想法,不就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了嗎?不,她不會。有一種心理畸形叫童年陰影,有一種可怕的力量叫習慣,當你習慣去迎合別人的想法,那你就很容易被別人掌控了。迪莉婭是自己投降了,從小到大的習慣驅使着她硬着頭皮向前走,一旦路走不下去了,到了無法忍受、不得不解決、而又無人商討、無法可解的時候,只好選擇死亡,一了百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入戲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雖然我沒慘到那個地步,也沒勇氣通過死亡來結束一切,但我很難過地看到自己與她身上的相似點,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直以來在走別人的路,終有一天,我會手足無措,會走不下去的。也不要祈禱會有人拉你一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可能在你入水後會有人拉你一次、兩次,但無法救你於水深火熱,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學會游泳,讓自己變得剛強。總去袒露自己的傷疤,展示一副可憐的樣子,時間久了,只會招來人的嘲笑和瞧不起。但一定要有1-2個特別體己的朋友,讓你的心事有個outlet,這樣,不至於抑鬱。

懂了很多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因為你不去按照道理去做,去行動。

去吧,去做正確的事,不要再為自己找藉口,懶惰懈怠。where there is awill,there is a way。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5

《無聲告白》(原版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一本長篇小説,伍綺詩的處女作,耗時六年,20xx年最佳圖書。這些信息是看完全書後就不自禁的搜索書名看到的,熱議加好評,搜到的內容幾乎都是這類的。

這本書是在農曆06.18收到的,也就是暑假期間,我生日那天,一個很好的朋友精心準備的禮物。

讀完後,打心底裏想一定要好好珍藏這本書,説朋友之間的意義是有點俗的,為的也是這本書,內容的樸素和深意,很現實,反映社會常態,身邊或是自己也都是有着相似的點,讓人不會因為主人公的死而特別的痛心,也不會為其父母的傷心而難過或同情,有的都是對現實生活的反觀。小説的每一部分作者的用心都是可見的。

讀完《無聲告白》的有感而發就是想説:我們看起來都很好,心裏卻藏了很多。然後現在想起一句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不知道它們有沒有關係,就是現在的感覺。

《無聲告白》,剛看書名,我第一印象是這是男女愛情的吧!(我跟舍友説書名,他們第一反應也説是男女之間的故事)當然一看到這個書名自己就在腦袋裏想好多種可能有的“無聲告白”的方式,看完書再想,自己好傻,想的好簡單。

自己讀書的速度是很慢的,所以讀完整本書花了幾天時間。收到的時候就是很迫不及待,想知道為什麼要送這本書給我,裏面承載了什麼?之後每一天都是急不可待的去讀,原因是內容真就是給我吸引住了。

書的開始一章便直接寫出整個故事的結果,“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除了她的妹妹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早晨家裏所有的生活還象平常一樣,父親準備上班,媽媽準備早飯,哥哥,妹妹準備吃飯上學,一家人都在等莉迪亞。

初讀整個故事,作者在時間上的安排會讓人感覺有些亂,開始就結果的倒敍,中間很多插敍補充,我所説的亂不是差的意思,初讀的感覺。每一章節在時間上跨度很大,然而每一章和前後章節都是不可分的,也是整個故事不可缺少的。每一處都舉足輕重,每一處也都可能是下一個情節的伏筆,沒有閒筆(感覺自己這幾句就是廢話)。我這單純的來敍述故事的梗概是難以道出其中打動人心的地方的。就像這句網評:“頭一次,我想向他人介紹這本書的好,卻又覺得一切的語言都是失色的。”

書中作者塑造的每一個人物,都有各自的痛楚,每個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去被動的生活,悲傷的結局也是一家人共同使然的結果。書中明白的介紹到莉迪亞的父親是華人,他卻一輩子都想融入美國主的流社會,希望成為受歡迎的人,一個普通人;莉迪亞的母親是美國人,年少時揹負着母親的期望力爭上游,希望在當時重男輕女的社會中取得成就,一直暗暗告訴自己,絕不要成為自己母親那樣的家庭主婦。在這個背景成分與眾不同的家庭裏,莉迪亞有個哥哥,有個妹妹,而三兄妹中,僅她繼承了母親的藍眼睛,受到了父母最多的期望與愛。她愛父母,但這份愛太沉重,沉重到她已經負擔不起,沉重到因愛生怨,因怨生恨。這些期望與愛逐漸變成了她的負擔,當哥哥即將奔赴大學,當她發現家庭越來越多的祕密,莉迪亞以與鄰家男孩廝混作為放鬆自己、回覆家人的手段,然而鄰家男孩又另有祕密……最後一根精神稻草,壓倒了莉迪亞,最終她選擇了的離去。

父母錯位偏執的愛,造成了這對孩子永久傷害的“無聲告白”。母親瑪麗琳的希望止於結婚生子的那一刻,有了家庭的羈絆,所有的夢想、才華都將落幕,瑪麗琳想延續自己的希望,將一切都寄託在莉迪亞身上。父親詹姆斯渴望社會認同,他不想孩子重蹈他的覆轍,少時的經歷,讓他對“種族偏見”帶來的痛楚記憶猶深。

莉迪亞死去的前一天,所有事情都和往常一樣,家的温暖,家人的關愛。

全書最終以温暖的筆墨結尾,彷彿滿天烏雲在愛的力量下已然散盡,然而悲劇的癥結並未打開,那片刻的温存怕也是曇花一現。

《無聲告白》打動人心的地方在於她寫出了很多人心中難以言説的隱痛。我們不能正真認真的去做自己,一生都圍繞着他人的需求而奔忙。當我們習慣了戴着面具、遮掩內心,習慣了、學會了接受別人強加給自己的命運時,我們已經不再單純的走自己想的路了。

作者的在故事所寄託的思想肯定是參不透的。兩個主要思想的流向是:父母的錯愛和“最熟悉的陌生人”,其他的也還有很多。自己感觸最深的也是這兩種,還有一個是一個人內心永遠是一個人。當然,這些問題即使都是顯而易見的,但沒人去打破,生活還是該怎樣就怎樣。能説父母的愛是錯的?讓你對父母敞開心扉,就真的可以什麼都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他們又懂什麼,怎麼可能清,他們只不過沒有帶上感情去看待發生在自己以外的事情,而已。

想以書的封面句子結尾:我們終此一身,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6

我讀了這本書後,有很多感觸,這本書回憶了一個混血女孩離開人世前一家人的生活,講述了她離開人世後一家人發生的事,這本書也揭示了種族問題、性別歧視、上一代對下一代的影響、社會對家庭和個人的影響、家人之間的相處和溝通等問題。

在這個生活在美國的家庭中,父親詹姆斯是中國人,詹姆斯兒時隨着謀生的父母到了美國,從小就感受到了別人對他與對其他人的不同,他處處怕別人知道他的不同,處處想和別人一樣。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瑪麗琳由她母親一人撫養長大,被她母親教育最重要的是管理好丈夫、孩子、房子,於是放棄了繼續深造,成為醫生的機會,她聽到女醫生便會有驚訝的反應。

當瑪麗琳嫁給詹姆斯的時候,她母親認為她不對,她應該嫁給一個和她“更像”的人,她和詹姆斯“不像”。我認為,如果瑪麗琳聽了她母親的話,或許後來就不會有她女兒莉迪亞的悲劇,她兒女的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無奈和困擾,她的家庭就不會發生那麼多的事,但根源在於種族問題。

詹姆斯和瑪麗琳的大女兒莉迪亞沒有朋友,因為她和別人“不一樣”,瑪麗琳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寄託於大女兒,希望她成為一名醫生。莉迪亞在家人面前假裝自己有朋友,對媽媽的要求無條件服從,因為她愛媽媽,希望媽媽開心,而不是因為愛科學,不是因為想成為一名醫生。瑪麗琳卻沒有發現年少的女兒內心揹負了這麼多,同時,她還忽視了小女兒漢娜和兒子內斯,這三個孩子的內心都發生了問題,在他們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中,悲劇就發生了。

當莉迪亞永遠消失在他們的生活中的時候,在他們受盡煎熬後,才漸漸發現了一些東西,想挽回一些東西,可是,有的卻再也回不來了。

終於,瑪麗琳知道了自己應該早早地關注莉迪亞真實的想法,應該給另外兩個孩子多一些關注,應該更坦誠地和丈夫交流。詹姆斯後悔沒有在犯錯之前醒悟,內斯後悔沒有早早地説出該説的話……最後,他們明白了這些,瑪麗琳終於去擁抱了那個一直渴求母親關注的小女兒,原諒了丈夫,詹姆斯終止了錯誤。

在失去了一些過後,他們終於懂得了,應該讓一個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人,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及時説出該説的話,不然,很多事情都來不及後悔。

我們在生活中也一樣,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常常因為交流不當的問題產生隔閡甚至是衝突,也造成了令人遺憾的事,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式交流,我們需要相互理解。

這本書讓人反思種族問題,反思性別歧視,反思怎樣與家人溝通,反思怎樣做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7

用了一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20xx年在美國的暢銷書,就像是有種魔力,被書中一家人深深吸引,想一點點的解開他們一直去掩蓋的內心和一觸即發的憤怒,對生活,對社會,對周圍的一切。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種族歧視的問題,男女平等的問題,家庭教育的問題等等,但我認為最核心的是,每個個體的自我實現。所有這些社會問題當集中發生在1970年代一個美國混血家庭中時,並沒有太多的普遍性,但書中反應的每個人不斷在追尋自己心中的理想,卻不分時代,不分家庭,一直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存在着。整本書讀來,好像這個家如一口冰冷的地窖,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極力想逃脱,因為他們想要掙脱這個家的束縛去追求內心的自由。

母親瑪麗琳,本來是要在自己母親的規劃下從哈佛找個理想老公,然後從事醫生這讓人羨慕的職業,但是由於她從小與眾不同的心理和環境,讓她對與眾不同的“中國”教授一見鍾情。不管是對凱瑟琳或者是詹姆斯,他們的相遇好像對彼此都是一種解救。就這樣,瑪麗琳放棄了自己的職業理想,和母親斷絕了關係,開始了全職太太的生活。在母親去世之前,她自己的理想被遺忘,但母親的突然離世,讓她心底裏的曾經的夢再也不能壓抑,她決定離開這個家,離開丈夫,拋下兩個孩子,去完成自己的學業。她為什麼選擇如此極端的方式呢,的確,她在家庭的角色不允許她有自己的理想。她每天要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研究食譜,打理家務,打理孩子。終於,她邁開了追求自我的第一步,但是就在此時她又懷了第三個女兒,她必須回家。這是全書中她唯一一次追求自己的自由,但她被現實又推了回來。

第二個書中明顯想逃脱的就是他們的大兒子漢斯,他總是被父母忽略,不管是他的學業,還是他的交際,他的愛好,他的理想,基本沒有在父母的口中出現過,父母只關心他們的女兒。就這樣,他默默的堅持着自己的愛好,為了他的理想和自由。只有兩次,他打破了往日的沉默去勇敢的表達自己,第一次是他終於接到了哈佛的錄取通知書,第二次是他不顧妹妹的阻撓去找傑克逼問真相。在父母眼中,他唯一的成功就是去哈佛讀書,除此之外,家人不關心他任何事情。作為哥哥,他是妹妹在學校唯一的依靠,但他自己不知道,他的離開,帶給妹妹多麼大的恐懼。

第三個逃離過這個家的是他們的父親,詹姆斯。作為第二代移民,他哈佛名校畢業,大學終身教師,但始終擺脱不了“中國佬”的稱號。在女兒莉迪亞死亡之前,他是這個家最穩定的守護者。但女兒的離開,讓他情不自禁的想要逃避眼前的一切,妻子的無理取鬧,兒女的期待,現實的殘酷,就這樣,他投入了另一個女人的懷抱去忘卻需要面對的一切,但剛開始他也沒有想過要離開這個家。真正在自己的太太説到,是他的與眾不同,才讓家庭遭遇了所有的這一切的災難時,他對這個家動搖了。這是他一直深藏內心的自卑和自尊,他自己從來不敢提及,現在從他白人太太終於還是説出口了,他絕望的離開了家。最後,當他終於又迴歸時,他明白他和太太之間,需要把彼此真正想要表達的正確表達,只有這樣,他才能拯救這個家。

家裏最小的,只有五歲被所有人忽略的小女兒漢娜,恰恰是最瞭解在這所房子裏發生的一切。她知道姐姐在向母親欺騙她不讀書的事實,她知道鄰居傑克對哥哥的愛慕,他知道他在家裏需要做的,就是去了解真相併且不能告訴任何人,她居然做到了。真是諷刺,當所有大人在以為他們瞭解事情時卻從來沒有懷疑過,他們知道的到底是對是錯。最後,當姐姐去世,父親和漢娜再次玩和姐姐曾經的遊戲時,彷彿這個家再一次的灑滿了陽光。

最後,是家裏的大女兒,莉迪亞。書中以她的死亡,一層層的揭開了這個看似平靜的一家人的內心世界。當莉迪亞去世之後,母親堅持説的一句話是,必須有人要對她的死負責。到底是誰呢?這個懸念在書的最後兩章揭開了,莉迪亞終於承受不了母親給她的學業壓力,父親給她的社交壓力,哥哥即將離他而去的現實,她每天生活在恐懼中。就這樣,她平靜的走進了湖中。誰應該對她的死負責?母親,父親,哥哥,朋友,好像所有人,都是把他推向湖中心的兇手,但好像這些人又都是受害者。父親的童年遭受種族歧視,母親的畢生理想是做以男性為主導的醫生,男性好朋友居然一直愛慕自己的哥哥,當這個剛剛十六歲的小女孩在父母之愛,兄妹之情,男女之愛都將失去的邊緣,在這些恐懼中,她選擇走向湖中,“無聲告白”她所承受的這一切,她終於不用再承受其他人對他的期待了。正如作者所説: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整本書描述的故事並不多,但在環環相扣的人物敍事中,每個人物形象異常豐滿。他們內心經歷的痛苦煎熬,是誰給予的?這個夏天,這個家的每個人如同莉迪亞一般,經歷了一次在生死邊緣的掙扎之後,他們最後選擇了一起“再生”。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8

買了電子版後我花了兩天就讀完了,是我讀書最快的速度了,讀的過程中,內心時刻充滿着激動和恐懼,激動在於我心中的價值觀被這本書很好的展現出來,恐懼是因為我怕自己會踏上莉迪亞的“不歸路”。書本花了很多的時間描繪人物心理和細節,但總的內容這篇文章就可以涵蓋,但是它帶來的思考遠遠沒有結束。

文章以女主莉迪亞的死亡拉開序幕,用莉迪亞死亡後家庭生活的變化和死亡前現實的生活交織描寫。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李是一個美籍華人,靠着父母餐廳端盤子等不體面的工作把詹姆斯變成了美國國籍,但詹姆斯因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從不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父母,為了不讓大家以他為話題點,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圍的人羣,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於他的獨特的外表,不管在哪裏都感覺周圍充斥着異樣的眼光。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學府哈佛大學,他繼續努力讀研讀博,他本以為可以留在哈佛大學任教,因為當時他的導師告訴他有個歷史教職剛空缺出來,然後最後也許是因為他獨特的外表或是不善於交際,他最終沒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個普通的高校—海爾伍德任教。從那時起,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討厭過去的一切,討厭怯懦、獨特、孤獨,嚮往合羣和普通。

同時由於詹姆斯的兒子性格軟弱,這也讓詹姆斯想起了年輕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過去的自己。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歡現在的兒子。當他兒子告訴他他的夢想是去外太空,當宇航員的那一刻,他不知覺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牽絆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覺得莉迪亞很像年輕的瑪麗琳,那麼合羣、惹人喜愛,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關愛給了莉迪亞,因為內心的自己多麼嚮往自己年輕時可以像莉迪亞這樣。

莉迪亞由於害怕母親再度離開家,讓家庭支離破碎。害怕父親每天對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選擇了妥協。雖然説自己會聽從莉迪亞的想法,她只是給她建議,但每次目前都帶着強烈期待,也許她自己沒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裏,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來回答。以至於讓媽媽認為她就是想要與眾不同、就是想要當醫生。為了不讓爸爸失望,她在沒有任何朋友的情況下,選擇撥打語言助手,自己則假裝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家庭和事業本身就無法分隔開,一旦產生它們勢必會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圖把家庭和生活分開的手段都是徒勞,因為夢想再大也逃不過人心。我記得畢業後不久面試了白鷺芳洲藝術基地的銷售崗位,後來得知它主要是個性化婚禮策劃的,而且老闆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經有了培養孩子的根本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一切的基礎是承認孩子是一個脱離父母的、獨立的個體。他屬於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夢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載我們未完成的夢想的器皿。而我們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實現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幫助,知道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興趣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他喜歡動物不喜歡英語,用動物組成英語字母的形式或許有幫助。我們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賦、引導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會變成他的興趣。我的原則是,如果你本身足夠厲害,你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工作,那麼你可以事無鉅細的關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過你過上屬於自己的生活,你什麼都不需要做,無為而治或許是最好的辦法,你只需要傾聽孩子,給予指導和建議。學習生涯中有兩個東西極其重要,興趣和朋友。

生命無法回溯,現在的一切終究會連點成線,在你年老時刻,回憶起來,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9

一個家庭的悲劇,也是一個意料之中的悲劇。文中以家中最受父母期待和喜愛的女兒的離世為開場,採用倒敍的手法,一點一點為讀者撥開謎團。

作為最像母親的女兒,她從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由於母親年輕時的特立獨行,嫁給了中國血統的老師,放棄了當醫生的夢想,所以母親的遺憾與抱負託付給了女兒。父親是一名中國人,從小飽受當地人的歧視和諷刺,特別盼望自己的兒女能夠融入社會,被當地人喜愛。於是女兒就在父母的厚望中壓得喘不過氣來,最終在一個夜晚被一個“意外”帶走了生命。也許死亡是女兒最好的歸宿,在那裏她不用為沒有朋友被父親擔憂,不會因為功課不好被母親失望。但這樣的結束方式卻是令人遺憾的。

文章篇幅不長,以家庭中的種種瑣事給我們展現了華人異地的生活的不易。想出人頭地,但沒有機會;想融入社會,但飽受歧視;想成績優越,但沒有天賦。但最能引起我共鳴的是對下一代的教育,毫無疑問女兒是被父母“逼”死的。為人父母最希望的是兒女健康無憂的成長,而不是成為誰誰誰。文中的父母卻將自己無法實現的希望強壓給女兒,希望女兒代為實現,這種父母是自私的。

就像書中所説“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願每個苦苦掙扎的我們都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0

無,沒有。聲,聲音。告白,像某個人或某件事表達愛意。

告訴莉迪亞,我們愛她。告訴漢娜,我們也愛她。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漢娜。她可能沒有內斯那麼愛學習,她可能不會考上哈佛,她可能不像莉迪亞那麼聽父母的話。但她睿智,這就足夠讓我喜歡她了。當哥哥和姐姐的光芒遮住了她,她選擇躲在桌子底下,心裏默唸着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獨自做個觀棋不語的智慧家。

她知道姐姐的悲苦,理解她的悲苦,她也明白哥哥痛苦,她也知道傑克的善良,也知道傑克的無罪。她以局外人的身份洞察着這一切。

我最同情的人也是漢娜。莉迪亞失去了生命,她被瑪麗琳逼迫着成為醫生,學習自己不喜歡的科目,她被詹姆斯逼迫着和其他人一樣,要合羣。至少,她們是關注着她的,多少人終其一生得不到他人的愛,多少人終其一生只想得到父母的關注。她愛家裏的每一個人,收集他們的東西,雖然最後都被要了回去,她不氣餒,那我選擇他們不要的東西好了。終於,能和家裏人聯繫在一起了。

她的到來是瑪麗琳在離家出走的日子暈倒之後發現的。因為她,瑪麗琳被迫放棄夢想,回到家中。於是瑪麗琳把自己所有的理想強加到莉迪亞身上。從到來到成長,她都是被忽視的那個聰明的姑涼。

她的睿智來源於她缺失的愛,因為要減少自己的存在,所以她必須變的聰明,只有那樣她才能在家裏愉快生活。

幸好,內斯,瑪麗琳,詹姆斯終於看到了她的存在。幸好,我喜歡的那個姑涼被人發現了她的光芒。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1

“我們這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做真正的自己,但這永遠不妨礙我愛你。”——題記

莉迪亞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美國人。她的母親希望她完成母親的夢想——出類拔萃,他的父親希望她融入大家之中,不再受種族的歧視。莉迪亞就在這麼一個觀念矛盾的家庭中成長。

在她小小的時候,母親為了實現自己曾放下的夢想,在沒有和家人説告別時就獨自離開。最後母親回來了,為了留住母親,小小的她,對母親的所有要求都會答應。第一名,最棒的,最好的她都必須要做到。同時又為了滿足父親的期待,她總會裝出了許多好朋友一樣,來博她父親的一笑。她可以依靠的太少太少,唯有比她大幾歲的哥哥,才是她的唯一知音。可惜哥哥要去上大學了,她彷彿失去了唯一的依靠。他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她尋找錯誤的源頭。發現所有的源頭終究於她曾經溺水的小湖。她不再猶豫,縱身跳下。

我無法用言語來形容莉迪亞對家人的愛。因為那愛太過於沉重。她過着自己不喜歡的生活整整十多年。僅僅因為父母的期待,是什麼才能讓她這樣呢?是孝,我更認為是她對家人的愛罷了。

因為愛,所以成全;因為愛,所以去追逐你所愛;因為愛,去默默忍受十幾年;因為愛,未曾有過一句怨言。但是莉迪亞到死亡,也未曾對愛的人説出愛,這是悲哀,更是無奈。

所以故曰“無聲的告白”。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2

沉默而彆扭的父母,木訥的老大,被寄託全家希望卻無力承擔的老二,和習慣於在家毫無存在感的老幺。這是不是另一種stereotype呢。

還不算太晚。莉迪亞在碼頭上許下新的承諾,這一次,是對她自己許的。她將重新開始。她會告訴她的母親,夠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遠當不成醫生,那也沒關係。她還會告訴母親,還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項鍊和書還給父親,她再也不會把只有撥號音的聽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會假裝成另一個人了。從現在開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雙腳懸空的莉迪亞——她一直都被別人的夢想深深吸引——突然發現了宇宙中華麗閃耀的各種可能性,她決心改變一切。她要對傑克説對不起,告訴他,她永遠不會講出他的祕密。既然他能如此勇敢,清楚地明白自己是誰、想要什麼,那麼,也許她也能。她會告訴他,她理解他。

她要對內斯説,他走了也沒關係,她會沒事的,他不必再為她負責,也無需擔心。然後,她就讓他走。

許下最後一個承諾的時候,莉迪亞明白了她要怎麼做,如何重新開始,從頭開始,這樣,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獨了。

明天早晨,她要問問內斯哈佛的事情,那裏是什麼樣的,她要讓他講講他遇到的人,上過些什麼課。她要告訴他,他會在哈佛度過美好的時光。

她低頭看着湖水,黑暗中彷彿空無一物,只有黑幽幽的顏色,一片巨大的虛無在她腳下鋪展開來。沒關係的,她告訴自己,然後,她就跨出小船,走進水中。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3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本書強烈推介給每位父母看,書裏的主人公一家人是我們現在很多家庭的縮影。父母將畢生沒有達成的願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代替完成,打着的是“為你好”的旗號;孩子為了討父母歡心,努力做個聽話的乖寶寶,從不説不。最後,當孩子認識到自我的迷失,意識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時,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期望可以重新開始。青少年自殺,這個悲劇不停在這個世界上演的劇情,刺痛着每個人的心。

爺爺奶奶那一輩,吃不飽穿不暖;我們這一輩,吃飽穿暖,但也僅限於吃穿不愁的水平,因此,我們常説,現在的孩子很幸福,不愁吃穿,生活條件優越。可是,大人們似乎都沒有看到,孩子越來越多的作業培訓班、越來越少的自由時間以及越來越迷茫的童年。這個社會節奏太快,似乎一停下來就會落後,現在的孩子只知道要奔跑、馬不停蹄的奔跑,卻忘記了為什麼奔跑、奔跑的終點是什麼。

更可怕的是父母未竟事業的期許,媽媽説“我就是為了你才放棄了……”爸爸説“我拼命工作就是為了你………”這些付出,似乎缺少了太多的真心,有多少父母能説“我生你養你,是為了完整我自己。

我對你最大的期望,就是你能遵從內心,活的精彩”?有多少家長能做到努力過好自己的人生,並旁觀孩子獨立地過自己的不一樣的人生呢?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4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 ——讀《無聲告白》有感。——題記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我最喜歡的是徐滬生在知乎上的回答——人生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成為了別人想讓你成為的人,而非你自己想成為的人。

《無聲告白》中就有一個可悲的女孩——莉迪亞,在如花的年紀經歷了這件最可怕的事情,死在了十六歲的邊緣。

莉迪亞原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哥哥的疼愛,有妹妹的羨慕,因為長得像母親,成了父母畢生夙願的傳承者,可是年輕的她不堪重負,在一個夜晚投湖自盡。

讀完全書,我一直在想,李先生和李太太的願望到底是什麼?是愛情之間再無種族之分?還是女性能夠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可是倘若只因這些願望便剝奪莉迪亞自由成長的空間,是否有些太過殘忍?將自己的志願強加在子女身上,用道德和愛壓制子女的反抗,是否有些太過自私?

教育不是生產同一種擺件的機器,應該是一位雕刻大家,在他的手下能誕生各種各樣卻鮮活有思想的孩子,莉迪亞本能像一個普通女孩般成長,無論是成為醫生也好,家庭主婦也罷,命運也是由她一筆一劃鐫刻而成,而非像故事中那樣順着父母既定的路線去行走。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5

在成都遊玩的幾天,除了外出看景,剩下的時間都窩在酒店沙發上讀這本書,細嚼慢嚥,花了將近11個小時。從來沒有一本書,讓我記住裏面所有主人公的名字,久久無法忘懷,這本書實現了。於我而言,5顆當之無愧。

以前看書,養成了一個壞習慣,看了開頭幾段,都會翻到最後一頁去看結尾。因為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結局,這樣做往往會一下子失去了對故事的興趣,沒有了繼續讀下去的慾望,所以半本書在我的書架裏越堆越多。而這本書從最開頭,就給了我們故事的結局。莉迪亞死了!主人公死了,然後故事結束嗎?並沒有,故事反而在結束中正式拉開了帷幕,徐徐道來為什麼莉迪亞會死?怎麼死的?誰該負責?故事不斷的穿插着過去和現在,跳躍的時間線沒有讓人覺得眼花繚亂,反而銜接的恰到好處,好像都是為彼此量身定做的一樣,這就是我讀這本書感受到的文學魅力。

對於莉迪亞一家來説,她的死換來了家庭的重生,生活好像開始有了希望,一切好像都開始步入正軌,母親(瑪麗琳)原諒了出軌的父親(詹姆斯),也開始關注可有可無的小女兒漢娜,而傑克對內斯的感情呼之欲出,只是缺少開口的機會。莉迪亞用生命換來了全家人的自由,她也將永遠活在家人心中,時時刻刻被懷念。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希望每一個人,都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6

無聲告白,如果有聲,或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好在結局不算太壞。

莉迪亞揹負了母親的夢,父親的期待,所有的“愛”壓的她喘不過氣來,父母並沒有意識到她是個孩子。我很好奇詹姆斯跟瑪利亞為什麼沒有交流,從沒有討論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她們兩個人的自由戀愛愛的是什麼?詹姆斯從小敏感,自卑,種族文化的差異,被當地羣眾取笑,羞辱,無法融入這個美國圈子。父親期待擁有藍眼睛的莉迪亞融入這個圈子,強迫她交朋友,還會監督女兒打電話給同學,每天這樣的假裝是有多累。

母親無聲的離開,給這個家抹上了一層陰影。莉迪亞把一切怪罪於自己,渴望抓緊母親,忽略自己的感受,只為不看到父母臉上的那份失落,説到底還是害怕母親再次無聲的離開。漢娜一直敏感,在這個家就像多餘的,沒人注意到她,她可是一個孩子啊!內斯心中是有嫉妒莉迪亞的,莉迪亞擁有了父母極度的愛,剩餘兩個孩子被忽視。一個被壓的喘不過氣,一個我行我素,一個小心敏感。如果能分攤,多一些交流可能就不會有悲劇了。

永遠不要把自己的夢強加給自己的家人,那個夢是自己的,應該自己去實現。家庭成員一定要有溝通互動,能觀察家庭人員的習慣,性格,能聆聽她們的想法,感受,聽取她們的意見,理想。要會表達自己的愛。

我們終其一生,只是為了擺脱他人的期待,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7

無聲告白,一種獨特的敍述方式,講了一個不獨特的故事。開篇第一句,“莉迪亞死了”道出該書的核心,接着從家裏各個成員的角度去探尋莉迪亞死亡的真相。

這本書雖然説的是一個美國華裔家庭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卻又是如此的普遍的存在於我們身邊!很多的父輩總是期望自己的後代不要經歷自己曾經走過的錯路,彎路;總是期待自己的後代能夠超越自己;總是期望自己的後代能夠完成自己當初未能完成的夢想!他們並未把自己的子女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更多的是把子女視為自己的生命的延續,視為自己的傀儡,甚至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從小開始就要求子女按自己定下的期望成長!一句“我們是為你好”,“你不懂,我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就抹殺了子女的所有獨立性!殊不知,社會在演進,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立的存在,並不具有絕對的參考性!何況還隔代!

在父輩的畸形關心下,也就產生了,讀書時不讓談戀愛,大學畢業後就催婚的畸形人生觀!似乎畢業後這麼短短的幾年,就要決定人生的幾個重要大事,事業、婚姻!

文中的莉迪亞就是在這種父母的期待下,承受着巨大的壓力,為了迎合母親的夢想,奮力逼迫自己讀書,因學習成績下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為了成為父親心中的“合羣的人”,經常裝着再給並不存在的朋友打電話!最後這一切終於壓垮了她!

希望這種父母越來越少,希望有這種揹負的人都能擺脱這種不合理的期待,尋找到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生而為人,是來體驗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人生命的延續,也不是某人的橡皮泥,隨便揉捏和擺設!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8

孩子,交點朋友吧!

小説講述一個因為爸爸出軌、因掛科而漸感無法忍受媽媽各種期許、與相依相知的即將離家讀大學的哥哥鬧矛盾的15歲少女莉迪亞,在因為無法排解多重原因導致的孤寂與痛苦之後,以投湖自殺的方式來向自己的家人進行告白,進而觸動家庭成員(爸爸詹姆斯、媽媽瑪麗亞、哥哥內斯、妹妹漢娜)各自的自我反思,並最終相互體諒與和解的故事。

小説中的爸爸媽媽對莉迪亞的很多要求,可以説是很多家庭中都會有的。比如爸爸詹姆斯,總是要求莉迪亞與人為善、多交朋友;而媽媽瑪麗亞也總是要求莉迪亞能夠好好學習,將來可以成為一位醫生,實現自己未竟的心願。

他們不僅僅是口頭的期許,甚至送給莉迪亞的各種禮物呀,也都是或有或無的包含着他們自己的期許。相反,他們很少或者從來沒有想着自己的孩子們需要一些什麼,喜歡什麼之類的。

同時,爸爸的出軌,媽媽在莉迪亞小時候的離家出走,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她的內心的成長。她擔心媽媽會再一次的離開,而對媽媽各種要求都只是妥協着應承。而爸爸的出軌,則更是讓她覺得很可能再次失去家庭成員。

最終莉迪亞,選擇投湖自殺這種方式來向自己的親人訴説自己內心的苦悶。

是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孩子最終選擇以這種方式離開自己的親人,也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如何讓孩子健康的成長,是每一個父母都需要考慮的事情了。健康的成長,不僅僅是要保證體格的健康,還要保證心理的健康成長的了。

而且身教大於言傳,父母更應該以身作則,不是總是告訴孩子應該怎樣怎樣的。

“交點朋友吧,孩子!”應比不讓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的,讓他們自己去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的了!

好了,就到這裏!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9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當所有溝通都被強行調成靜音以後,無聲的悲劇可能也就開始了……

不想平庸、抗拒母親、太想“不一樣”的瑪麗琳遇到了期待認可、努力奮進、太想“融入”大家的詹姆斯,詹姆斯是她遇見的不一樣,瑪麗琳可以讓他卸下暫時的偽裝。相似而孤獨的人總是情不自禁的想要相互依靠,但終究不是想象中的契合……

初讀文章,內心很壓抑。看似最被疼愛的莉迪亞其實被拴了厚重的兩層枷鎖:努力變優秀、被大家所認識……她的離開敲碎了所有平靜。她和他都不理解,內心的希望在那瞬間全都幻滅,只是她們還不知,正是他們的“以愛之名”讓所有人的心都被禁錮起來,整個家都沒有了温暖,有的只是想逃離。

慢慢的,你會不覺審視自己,彷彿書中某個場景是我們曾經有過的經歷,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包容,我們根本沒有想象中堅強。人都是自私的,唯有放下心中急切的渴望,才能施予別人真正的愛,也才能獲得更多的愛!

我們要理解所有不容易的父母們,也希望我們所要回饋的愛不僅僅是順從和安排,脆弱的心終究需要真正的港灣。結尾終是平穩的,代價是太過慘重了些,但至少未來生活裏他們看見了希望。

感觸很深,也是給自己打打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容易,所有一切,可能真的都是被安排好的,這可能是認為你磨礪的還不夠,也怪最近的自己太過焦慮而把事情變得更糟了!大度一點,刺痛的越深,明白的才透徹。再堅持一下,幸福遲早都會來敲門的!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20

這樣的家庭組合是個悲劇,一心最求與眾不同的母親,總想着融入人羣“與眾不同”的亞裔,書的一開篇寫到亞裔父親我就能想到在美國,定會出現種族歧視這一點,什麼民主自由接受一切新事物的“大熔爐”國家,到現在為止種族歧視還不是普遍存在?上街到哪裏被人赤裸裸的挑釁做眯眯眼等,這種人有什麼可優越的`呢?文中的父親成長時經歷的事,太自卑了,太揪心了,也完全理解了他為何總想融入大眾。而母親,之所以要與眾不同是因為當時對女性的定位,她母親對她的期待,嫁個潛力股老公,圍着廚房照顧孩子的家庭主婦,她不願意如此,她不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想做個醫生。可命運給她開了個玩笑,她嫁了個男人結婚生子做了個家庭主婦,幡然醒悟,再去追夢,不告而別三個月,可年幼的孩子需要她,也放不下,又再次懷孕,家庭耽擱了夢想,再也無法實現了。便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女兒身上,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全然忽略掉她的感受和其他孩子,女兒怕母親再次離去,選擇了服從母親的一切安排。父親希望她交友合羣,母親希望她出類拔萃當上醫生。

最後…她自殺了,就像文中所説的不知怎麼定位自己。她不像哥哥內斯找到“自救”的方法。最暖心的就是傑克對內斯的暗戀啦,還好最後一切歸於美好結局。這書看得好壓抑,帶入感情多了,會忍不住紅眼,多相像呀,做別人期待中的樣子太累了,我想大多數的中國家庭孩子都有遇到這種情況。感覺自己很像母親瑪麗琳,害怕最後的自己是否也會如她般事與願違做個家庭主婦呢?我只能告誡自己:不要因別人而改變自己的決定。不做令自己後悔的事。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21

我們真的能擺脱得了嗎?期待是一副沉重的枷鎖,瑪麗琳擺脱了母親的期待而沒有擺脱對自己的期待,一個渴望出類拔萃與眾不同想要成為醫生但還是結婚生子平凡生活又因心中總有一個聲音在説去當醫生吧實現自己的夢想,才有了後來的離家出走不過因為懷孕所以無果還是回到以前的生活繼而把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轉接到女兒莉迪亞身上。詹姆斯一個棕色眼睛黑髮的中國人,他渴望融入這個社會,一生的夢想就是能夠合羣,因為種族,他沒有朋友所以他把夢想交給莉迪亞希望她能善於交際有很多朋友,這是詹姆斯對莉迪亞的期待。可憐的莉迪亞因為害怕媽媽的離去 ,害怕這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家庭分崩離析,所以她下定決心要實現媽媽的所有願望,不管媽媽説什麼她總是回答是的,一味的順從不敢辜負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她學習生物醫學,看媽媽送給她的生日禮物,拿電話假裝給朋友打電話,和朋友看電影.......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父母開心,在父母強勢的關愛下她感覺無比壓抑不能呼吸,他們的愛像沉重的鎖鏈把她緊緊鎖住,無法逃離。

內斯和漢娜過分的缺乏愛和關注,他們從來沒有得到愛,被忽視的內斯,被遺忘的漢娜成功的成為了局外人,她看着這個家發生的一切,內心清楚無比。

就在莉迪亞坐在湖邊發現這一切都錯了的時候她想明白了,她要告訴媽媽自己不喜歡當醫生,跟爸爸坦白自己沒有朋友,坐在小船裏的她勇敢的邁出了這一步,她走出了小船踏進水裏感受水的温度,她要上岸回家告訴父母這一切,不幸的是她不會游泳沒有成功上岸就此沉入了湖底,所有想要説出的話在這一刻變成了靜寂,無聲的告白……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22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開篇的第一句話,便吧整本書都引向了悲劇。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關於性別,關於家庭,關於救贖,關於親情,關於愛......

書中的母親,將自己未完成的願望強加到莉迪亞身上,那些愛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對其百般關注、在她死後痛不欲生的人,實際上是以愛之名,行謀殺之實。

書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與上一代人有關。她的母親是一個不甘平庸、期望與眾不同的女人,最終卻還是嫁人生子,成為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儘管中途她掙扎過,沒留下隻言片語離開這個家,期望繼續完成擱置的夢想,但卻因腹中孕育了第三個小生命——漢娜而再度放下。她短暫的離去卻在迪莉婭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陰影。莉迪亞要努力地扮演好一個讓父母滿意的主角。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被期盼着的,她的興趣,她的交友,她的未來都是被期盼着。而正是莉迪亞過於成熟的心智,讓她不能擺脱這種期盼,以致於發生了之後的悲劇。

一切的錯,莉迪亞想,來自恐懼。恐懼母親再次離開,恐懼自己不能讓他們滿意。需要糾正這個錯誤,從哪裏開始呢她一腳踏入了湖中心的水面。那個夜裏,迪莉婭死了。作者描述的很美,讀到那裏,有種真正的釋然感,她最後解脱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入戲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雖然我沒慘到那個地步,也沒勇氣透過死亡來結束一切,但我很難過地看到自己與她身上的相似點,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向以來在走別人的路,終有一天,我會手足無措,會走不下去的。而我們終此一生,就是為了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23

在讀的時候,全程在想:原生家庭的影響啊,真的是一輩子的事情。後來,讀着讀着想法越來越多。

1、小説裏有很多環境描寫以及細節描寫,對當時的人物行為,心裏活動有着到位的襯托。有些故事情節,並不需要特別燒腦的推理,作者明裏告訴我們,我差不點理解為並不是想要鍛鍊我們的推理能力,更多想要告訴我們道理。

2、我們經常以為“重男輕女”思想,為的是男生可以幫自己養生,女生總是會嫁出去的。但是這裏不重難不重女,重的卻是父母內心的夢想與寄託,重的是自己的私心。

3、讓我想到最近的電影《何以為家》,父母用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常常以“為你好”為理由,強迫孩子去做孩子內心不想做的事情。孩子真的不是我們附屬品,他們的生命從一出生就是不屬於任何人的,多些尊重和理解會更多。

4、詹姆斯跟瑪麗琳組成的家庭,而卻是他們兩個最不在乎整個家庭。兩個都只想要孩子不重複自己的人生道路。一個為了孩子不被本地人取笑,被他們孤立,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甚至為了擺脱內心的悲傷,背叛了妻子。一個為了琳迪亞可以實現自己的曾經的夢想,不斷把她推向死亡的道路。而三個孩子是多麼懂事,琳迪亞為了讓媽媽留在家裏,一味服從母親,內斯理解妹妹的痛苦,漢娜是最懂事卻也是最不受待見的人,總在邊上看着所有,明白所有。但是三個孩子之間的愛也是默默的,受父母,家庭的影響,缺乏溝通,這也是致命的。(很多一些閲讀時的想法,一下子想不起來了…)

反思了自己,常常會説,哎以後我要讓我的孩子學這學樣,讓他們多才多藝,不知道類似的想法會不會也是一種變相的強迫…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24

《無聲告白》是華裔作家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説,故事編排精妙細緻,文筆沉穩內斂。橫掃歐美所有榜單,獲得包括亞馬遜網站在內的無數媒體評選出的xxxx年度最佳圖書。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是《無聲告白》的卷首語,也是這本書的主題。母親瑪麗琳為了實現自己成為醫生的願望拋夫棄子離開了九個星期,因為懷了第三個孩子漢娜而徹底放棄自己的夢想回歸家庭。可是,在女兒莉迪亞看來,母親的迴歸無異於奇蹟。年幼敏感的她覺得母親的離開是因為她和哥哥內斯做錯了事,她許了一個願,只要母親回來從此母親説什麼,她都照做。她要實現母親的每一個意願。讀至此處,看到莉迪亞的願望,只覺得心疼。在孩子尚未獨立之前,父母幾乎是孩子的整個世界,所有的傷害都必會留下痕跡,越是至親越是深刻。還有父親詹姆斯衝兒子內斯扇的一巴掌,文中説“他們之間的某種紐帶已經破裂了。”這對父與子的關係讓我想到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他們是一家人,但是並未相互理解。沒有理解的愛把這個家庭推向崩潰的邊緣。是“乖巧懂事”的莉迪亞聯繫着這個家庭,也是她的自殺讓這個家庭破碎又重生。

小説,可以讓你從空中去俯視別人的一生,將是非對錯看得通透。《無聲告白》中最觸動我的不是那句卷首語,而是小説文末那句“詹姆斯和瑪麗琳説話時會選擇真正能表述自己的意思的措辭,無論是對內斯,對漢娜,還是互相之間,他們需要説的太多太多。”

願所有的愛都是建立在理解之上!所有的理解都需要良好的溝通,否則只會是沉重的枷鎖,以愛之名壓抑毀滅所愛之人!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25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初見這本書便被封面上的文字打動。講述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混血兒—莉迪亞在揹負父母的各種期望下,最終選擇結束生命的故事。

莉迪亞被給予無限厚望和父母的憧憬,只要母親能留下,她母親的所有心願都變成她的承諾。所以每當母親説“你想不想”的時候,她都會説“是的”。她知道父母一直渴望什麼――不用他們説出來就知道,而她,希望他們開心。她不幸的少女生活沒有任何自己的選擇。最後,以終結自己年輕的生命為結局。莉迪亞的經歷真的讓我想到輕盈的雪花和致命的雪崩,是同一種東西。

這本書叫無聲告白,有太多對他人的告白在裏面,就像莉迪亞對家人的告白,直到她死去他們都沒有聽到。同樣,莉迪亞對自己的無聲告白,又何嘗不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才意識到呢?這不是一本能夠使人愉悦的小説,甚至可以説是一部令人絕望的無聲悲劇,但是這本書會讓人思考,給人以啟發。

家永遠給我們帶來穩定安全感,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平庸和束縛,我們生活在其中,總會受到家人的影響,我們習慣了被期待,習慣了被要求,習慣了被認同,習慣了在預設道路上半步不敢偏離的小心前行,我們害怕孤獨,害怕一個人,害怕他們的眼光。可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不是要成為普通的大多數,也不是要成為父母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更不是外界環境要求我們成為的模樣,而是要成為我們想成為的自己,一個擁有獨立思想的自己。當然,成長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各種各樣的不順心,可這些壓力不應該一直成為自己的負擔,反而可以成為我們努力的動力。

最後,願每一個人都能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26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是一個很難過的故事。瑪麗琳用盡全力,掙脱了母親的束縛,擺脱了母親的期待,她不需要成為母親想要她成為的樣子了。可不幸的是,她也沒有成為真正的自己,她成為了她母親。

自從母親瑪麗琳想完成自己當醫生的夢想而離家出走,有因為懷上漢娜而不得不迴歸家庭後,莉迪亞的悲劇開始了。為了留住突然不辭而別的母親,莉迪亞不斷迎合取悦母親,最終失去了自我。我能感受到莉迪亞為了害怕失去母親的小心翼翼,最終被父母各種期待包圍的絕望心情。

瑪麗琳把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寄託在女兒身上,用言語,用表情,用行為……一次次把這種期待壓在女兒莉迪亞身上,直到有一天,莉迪亞不堪重負,沉入湖底……

人越是對自己的童年不滿,成為父母后對孩子的期望就越高,急切地想把自己半生的人生經驗傳授給孩子。

為人父母的期待好像又都是有理由,希望子女別走自己以前的彎路,希望子女能擁有很多朋友受人喜愛,希望子女能讀很多的書,希望子女能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希望的東西太多,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逐漸被這些夢想壓到無法喘息。

“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麼艱難,如此被愛是多麼令人窒息。”如今我自己以為人父母,這本被多人推薦的小説我花了近7小時,邊讀邊慶幸:幸好在孩子小的時候我讀到了這本書,並時刻提醒自己在以後的親子時刻給足孩子安全感,並學會靜靜地等待孩子成長,而不是強加自己的思維給他們。

願每個人都能擁有獨立的人格,活在自己對自己的期待裏,可以勇敢地説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想成為的人,不要害怕別人的看法,不要害怕別人貼的標籤,活出自我!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27

故事以莉迪亞的死拉開序幕。

莉迪亞的死不是故事的開端也不是故事的結局,但卻是這個家庭走向更好的開始。

這本書裏,有母親瑪麗琳終其一生也沒完成的夢想,雖然也掙扎過,但沒有結果。這也是促成莉迪亞死的原因之一。也有父親詹姆斯從小受到的歧視,沒有朋友,所以在他的世界裏有朋友更重要一些。還有喜歡天文並努力實現自我夢想的哥哥內斯,一向想得到疼愛卻飽受忽視的妹妹漢娜,以及讓莉迪亞看到另一種生活的傑克。

那裏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他們都飽受生活帶給他們喜與樂,苦與悲;他們都肩負着別人對他們的期盼,也都想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故事的情節緊湊連貫,跌宕起伏,讓人沉浸在其中。

生活中的我們也會活在別人的期盼之中,父母長輩總是不期望我們走一些他們走過的彎路,也期望我們能實現他們未曾實現的夢想從而彌補他們人生的遺憾,我們雖然明白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但卻在愛的牢籠下不知方向,不知去向。我們寧可讓自我委屈一些也不願意傷害那些愛我們的人,可這只是我們的初衷,若不是真正的熱愛我們很難堅持到最後。

好在,故事的最後,他們每一個人都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或許,我們還在掙扎,不明白自我想要什麼,或者忘了自我想要的是什麼。

或許,我們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麼,可現實中有太多的羈絆。

別太糾結,別太聽信別人,能夠聽,但別全信;誰也不是你,誰也不能替你過一生。也別再為那些想做而沒做的事情找漂亮的藉口,想做就去做了,過了這個時候都不是最好的時候。

那些愛我們的人也會願意放手成全。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28

在《無聲告白》裏,詹姆斯一家,一對夫妻和三個可愛的孩子,看似幸福的家庭,但在這個家庭中生活的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編織的美麗謊言和噩夢裏。但很明顯,導致這個家庭的不幸的,不僅僅是溝通和傾聽的問題,悲劇的根源在於父母詹姆斯和瑪麗琳自認為是美好正確但不負責任的婚姻裏。他們隨意的開始,隨意的懷上了孩子,又隨意的步入婚姻的殿堂組成一個家庭。她們刻意地忽略對方的過去,然後幻想不切實際的未來,到頭來的是女兒莉迪亞的自殺,現實狠狠擊碎了他們自己編織出來的幻像。

悔悟或許永遠都不會晚,但也挽回不了什麼。大兒子內斯對於這個家庭已經心灰意冷,無時無刻都迫切的想要逃離;大女兒莉迪亞被父母的期望壓垮,最終選擇自殺;而小女兒,出生即不被期待,在家庭生活中游走於邊緣,即使在莉迪亞死後,瑪麗琳終於看到了可憐的漢娜,他也失去了同齡孩子該有的童真和無憂,在未來的家庭生活中,也會難以避免的卑微和小心翼翼。

做父母的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在一個家庭中,孩子多的話,是人難免都會對其中的一個偏愛一點點,甚至可能自己都沒有察覺,但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感受也很重要。而且我漸漸的發現寬容真的是一件很難得的事,在生活中,其實大部分人自認為寬容,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你的身上。溝通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瞭解,所以也更容易獲得對方的寬容,在一個家庭裏,作為最為親密的人,要善於訴説自己的感受,才能更好的互相體諒。溝通真的很重要,但我討厭那些自以為是的自説自話。

《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29

去年我買了這本書的紙質版本,但一直被各種事情干擾,它一直被擱置。

終於與它重逢,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本書,有很簡潔利落的文風,精準的比喻和描寫,不多不少,非常細膩。

文中所呈現出的各自揹負的壓抑,每一種我都能深深理解。

理解父親因為種族問題和童年經歷所衍生出的自卑,理解母親一直心懷夢想,卻最終被現實羈絆無法實現的痛苦。理解莉迪亞被愛的枷鎖束縛到絕望的痛楚,理解漢斯和漢娜不被家人重視冷落的難過。

印象深刻的是莉迪亞第一次和朋友看電影,父親在車上尷尬又興奮的樣子,極力的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擁有正常的社交生活,擁有他所未曾擁有過的平常,這樣微小的一件事也令他誇張得快樂。

莉迪亞竭盡全力的滿足了母親和父親的願望和期待,可她最終不堪重負,並沒有人問過她,她想要的是什麼?過多的愛和期待變成種沉重的枷鎖,我們任何人都沒有辦法負擔得起別人夢想的重量。

事情是從哪裏開始錯的?錯的離譜至此?

所有的事情的發生都有因果,都有跡可循。

埋在心裏的陰影不會消失,只會以另一種方式影響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身邊的人。有些事,你當時不知道為何要這樣思考,抉擇,其實,歸根結底,總能找到原因,我們的潛意識推動了我們去做那樣的事。

莉迪亞的死亡像是一場無聲的告白,把這一家人從過去的陰霾里拉了出來,重新沐浴的陽光下,審視生活,重建自己,在陰影裏呆久了的人需要這樣的陽光,需要這樣痛苦的反思,也許痛苦之後我們每個人都能撫平自己內心的創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9pvpo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