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5篇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無聲告白》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5篇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

“莉莉亞死了,但他們還不知道。”

小説的開篇沉重而倉皇,如同打開的煤氣閥門,令人失措,只想逃離。

是的,莉莉亞死了,她在午夜划船到湖的中央,自溺而亡。在這之前,沒人想過她會離開,尤其是以這樣殘酷的方式,她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和朋友相處融洽,有着明確的未來規劃——做醫生——就和她母親年輕時的理想一樣,可是,正是這看似相同的目標,一點一點摧毀着她的心靈防線,她是在絕望中精神崩潰邁進死亡的深淵,她的自我被家庭吞噬了。

莉莉亞出生於一個混血家庭,她的母親瑪麗亞是白人,父親詹姆斯則是偷渡來的華人。因為太過與眾不同,詹姆斯努力地融入人羣,試圖掩飾自己的存在,而瑪麗亞卻追求標新立異。她不願做家庭主婦,想成為一名醫生,於是,在婚後的某一天,當她發現自己在碌碌無為地度日時,她“醒悟”了,她要去尋回年輕時的夢想。她逃離了,在精心策劃之後,丟下丈夫和女兒,懷着不願重蹈母親覆轍的信念,重新邁入了大學的校園。這是書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自我”逃離。可是家庭卻深深拉扯着她,令她無法輕盈地越上雲端擷夢。逃離失敗了,生活有恢復了常態。瑪麗亞卻從未甘心,她自己無法實現夢想,便寄希望於她的大女兒莉莉亞,莉莉亞成為了母親“自我”的犧牲品。

因為害怕母親再度消失,莉莉亞甘於接受母親的一切安排,並且從不表現除自己的真實想法。她把她的自我封閉起來,成了父母關係的紐帶以及這個脆弱家庭的維護者。她極度缺乏安全感,哥哥漢斯即將上大學令她驚慌失措,發現父親婚外情的徵兆令她憤怒難忍,但她卻小心翼翼地將一切掩藏起來,裝出一臉燦爛的假笑,並將自我沉溺於其中,窒息靈魂。她的死亡是必然的,承受了太多與自己無法匹配的負擔,她永遠無法邁過這條無形的線。

喪失自我的不僅是莉莉亞一個人。漢娜是家中的小女兒,父母不愛,兄姐不疼。她努力不讓家人為自己而生氣,學會了偽裝和模仿。在姐姐去世之後,她有成為了母親的另一個夢想承擔着。傑克有着對漢斯的同性之愛,卻不敢表達,他在學校中沉迷聲色,卻只是自我外的表象,他是脆弱的,他的自我被深深埋在池水之下,從此再無機會見日。

故事發生在1977年的美國。特殊的背景也許是這場家庭悲劇的誘因,但卻絕不是根源。父母對子女的愛,夫妻之間的愛,兄妹之間的愛,不曾明説,只是以每個人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表現出來,在無聲中形成束縛對方的繩索,將自我禁錮於一座小小的房子之中,不讓它有機會逃離。瑪麗亞是幸運的,她至少有過逃離,有過對自我的釋放,而其他人卻在她的陰影之下,連擁有自我都不曾有過。家庭殺死了自我。

再看向現在的社會。我們固然不會再聽到子女因家庭壓力而自殺的新聞。卻總不乏父母逼迫子女他們年輕時的夢想,以愛的名義。很多孩子都在父母的自我下生活,當他們再為人父母時,又會讓自己的兒女實現他們的子女,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對自我的束縛讓孩子產生恐懼,於是如漢斯一樣,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想到是的可以逃離這個家庭逃離父母。這是何等的諷刺和悲哀。以愛為名的舉動成了令人恐懼的利器,自我和家庭兩敗俱傷。

莉莉亞死了,可是她的家庭悲劇卻不會因此改變。如果每個人都能在擁有自我的基礎上再給予愛,家庭與自我兩存的美好畫面便不會再絕跡,莉莉亞之死,也不會再出現。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2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這是無聲告白的開頭,作者以極其平淡的語氣宣告了莉迪亞的死亡。

事實上,正是莉迪亞的死亡牽引出這個特殊家庭的過往,也讓我們一步步在作者的指引下找出莉迪亞的真正的死因。

讓我們回到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和父親詹姆斯相遇的時候,瑪麗琳是哈佛的一名學生,而詹姆斯是歷史課的助教,兩人相互吸引並墜入愛河。這看似是一個十分美好的愛情故事,實則暗含深意。

首先,詹姆斯是隨父母偷渡到美國的華人,儘管他成績優異,但始終不被周圍環境所接納,而這一切都源於他那黑頭髮黃皮膚,可他卻十分渴望融入美國社會融入人羣,於是他選擇了瑪麗琳來作為他實現這一目的的跳板。

其次是瑪麗琳,她對當時社會倡導女性迴歸家庭的思想不屑一顧,她追求與眾不同並夢想着成為一名醫生,於是自見到詹姆斯起她就被迷住了,只因他是如此的與眾不同。

但一切並未向他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瑪麗琳懷孕了,由於當時法律禁止墮胎,她不得不放棄學業與當醫生的夢想轉而成為一名家庭主婦。

與此同時,這個奇特的家庭也似乎與周圍的鄰居格格不入,詹姆斯的追求也沒能實現。

兩人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而他們悲劇性的人生也對三個孩子,尤其是莉迪亞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莉迪亞是三個孩子中最像母親的也是最懂事的,她小心翼翼的按照母親規劃的為成為醫生而努力,同時她也為父親的要求而努力多交朋友。

她似乎寄託了父母全部的期待,她是家裏的網連接着每一個成員,並努力讓這個早已支離破碎的家庭維持穩定。

但她活得太累,事實上她並不喜歡化學和當醫生,而平時與她交往的那些朋友也是為了抄她的作業才在詹姆斯面前裝裝樣子。

她的生活是扭曲的,沒有希望的,但她仍想通過自己努力克服對水的恐懼來獲得新生,但最終她還是在水中失去了生命就如墮入期待的泥潭裏越陷越深。

本書的主題就是開頭的那句,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終此一生,不能讓愛捆綁住飛翔的心靈,我們之間的愛,是託舉你飛得更高,讓你去做更好的自己。

莉迪亞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縮影——生於期待,死於期待。我們每個人都理應擁有繁花似錦的人生,這個繁花似錦不是他人眼中所謂的美好,它只能是純粹屬於我們自己。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3

從昨天到現在,我花了所有空餘時間,看了你所有的博客。才覺得你的涼薄是漫長的歲月堆積出來的,並不只針對某個時刻某個人。看着那些冰冷的文字才明白,一個人可以涼薄無望至此。可是又是那些涼薄將你支撐着走到現在。看着那些消極厭世的思想,快要被你帶進暗流。站在懸崖的時候,你享受那一刻的寧靜與釋然,之後決絕地轉身,你始終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所以並不擔心你會飛身而下。你那厚重的殼保護你不受傷害,只是也隔絕了所有温度。一直在想是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傷害,讓一個人早早獨立變得沉穩與淡漠。該怎麼形容呢?彷彿一杯冰水放在了一桶熱水裏,當拿出來喝的時候才發現,這杯水只有外緣這一層是暖的,喝到胃裏依然涼。那種涼,比直接喝一杯冰水要更寒心。不能長時間地看你的博文,看多了心會結冰。可是好奇心又驅使我看了一篇又一篇,看了一遍又一遍。一開始覺得神祕莫測穎悟絕倫,後來才知道把自己的內心包裹起來,努力想變得優秀得到認可的人,他活得有多累,多冰冷。不過是想要一點點温暖,結果依然活在冰冷的世界。

我在看《無聲告白》讀到寫內斯的部分,心裏全是你。在看張愛玲的短篇小説《年輕的時候》時,卻又覺得潘汝良跟你也有相似的地方。我拼命地想要你感受這個世界的温度,可是卻發現你身上的刺,正在一點點地戳傷我。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4

為人父母時可以給孩子們的成長道路指引方向,但請不要用自以為愛的方式去綁架孩子的人生,殊不知你是拿孩子來實現你理想抱負的工具。

這是本悲劇性家庭倫理小説,小説裏莉迪亞為了媽媽瑪麗蓮不會再次消失,選擇乖巧的實現瑪麗蓮的願望,她是爸媽的寵兒,父母越是關注她,對她的期望就越高,她呢?她壓抑,她不自由,她小小的肩上扛着她媽媽遠大的抱負……最後呢,她堅持不住了,投湖死了,惜哉痛哉悲哉也。小説裏面我喜歡兩個角,漢娜和傑克。漢娜這個小女孩在這個家庭裏就是個小透明,她小心翼翼,察言觀色,我喜歡她的小心思,她是那麼可愛的小存在。傑克,一個人們眼中浪蕩不羈的男孩,他對人們的眼光毫無在乎,他可憐莉迪亞,他説自己至少有勇氣做自己。

他愛內斯,每次內斯煩躁,需要人陪時的一個轉身,可能他就站在那裏,一個惹火的眼神,一個欠揍的笑,一句欠扁的話,都來自他對他投來的温暖,只是這些愛他刻意的隱藏了。真的喜歡漢娜和傑克。最後,奉上本書的鎮書良言‘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沒錯,好好做自己吧,此生走一遭,瀟灑走一回。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5

選擇終身伴侶時,你是否一時衝動?當父母提出反對意見時,你依然固執己見?

因家庭瑣事繁擾,你是否曾想逃避現實,重拾人生理想?

當發覺自己人生黯淡時,你是否轉寄理想到孩子身上,並施予壓力希望借他們來實現?

當家中幾個孩子稟賦不同,你是否會有所偏愛,並明顯表露出來?

如果讓《無聲告白》的母親瑪麗琳·李來回答這些問題,她的答案必定全部為“是”。正是上述這些因素,催生了本書一個壓抑沉重的悲情故事。

本書第一章第一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剛一開始,作者就讓女主角死了,你説能不讓人鬧心嗎?莉迪亞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父母深信,莉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

為何這孩子會死去呢?在主角猝逝之後,作者通過抽絲剝繭的推理、回憶,探尋死因。全書條分屢析地展開,終於案情明晰。結局大出父母意外,孩子居然是受不了父母的重壓而尋求逃避。女孩選擇在別人酣睡的深夜坐一艘船划向湖中,踏入湖水,最終溺水而亡。其實,根據書中描述看,應不是自殺,而是一場女孩主觀臆想而出的意外。

這本小説看得很壓抑,甚至有些切膚齒寒。好在結局微露希望之光。莉迪亞死了,夫妻兩人在悲痛、逃避、指責、出軌與捉姦之後,兩人終是幡然悔過,開始關注他人,憐惜家中長期遭受忽視的另外兩個孩子。莉迪亞之死似乎成了這個悲傷壓抑家庭的一劑解救良藥,雖然那般苦澀。

深究小説中父母心理內在動因,似乎可以管窺蠡測。

首先,因為缺少而夢想。

父親是華裔,家庭赤貧,他靠着優異的成績衝到了哈佛。他娶她,更多是因為,他太想融入白種人的社會,在那個種族歧視嚴重的70年代。母親,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的白人女孩,她的媽媽一心想讓她成為醫生,並且嫁一個哈佛畢業生。確實是嫁了一個哈佛畢業生,只是對方是華裔。

因為缺少而夢想,這很正常的人生驅動力。但不幸的是,似乎越是想依靠婚姻去拯救什麼的時候,往往越是得不到。

其二,因為我是為了你好

白人母親因為懷孕未完成學業,未能如願成為孜孜以求的醫生。哈佛畢業的華裔父親事業發展也未必盡如人意。母親在有兩個孩子後曾想再度追求自己的夢現離家出走,但最終又因發現懷孕而回歸家庭,之後將自己女醫生之夢,寄望於長女身上,一心希望莉迪亞成為醫生,來實現自己未竟的夢想。家庭閉塞,沒有社交,沒有朋友,過度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又與孩子缺乏有效的溝通。

而當莉迪亞的哥哥終於熬到了可以去大學,他如出籠的鳥一般,迫不及待的出走。而這成了壓死莉迪亞的最後一根稻草。

雖然我是為了你好,但不幸的是,你對我的好,都是你以為的好,不是我需要的好。愛就變成深重的心理暴力,讓人窒息壓抑。因為愛,所以恨。

每個人都有成為父母的權利,然而成為一名成功的父母,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做父母,是責任,是學問,是藝術。若盲然而無知地進入這個神聖領地,又將一個無辜的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則有可能是一場人生的劫難。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又想起身邊的一些案例:

有這樣一個男孩,父母寄予厚望,嚴格要求,曾經成績優秀,又考上名校,但上大學後遇到發展瓶頸,又遭受學業、戀愛各種打擊,得了精神分裂症,只得退學被父母養在家中。

有這樣一個男孩,因為父母離異,他每次談女友都還順順當噹噹,但當談婚論嫁時,就分手,因為他潛意識中總覺得自己也會像父母一樣離婚的,所以遲遲不願踏入婚姻殿堂。

有這樣一個女孩,因為父母離異被拋棄,幸得好心人收養。女孩天資聰潁,學習優異,考上大學,工作順利。但抑鬱症卻一直伴隨,幾度想自殺。

有這樣一個女孩,父母出生貧寒,於是商海搏擊,撈金無數。女孩中學即被送出國留學,後因為婚戀、工作屢屢受挫,在異國自殺未遂。勸其回國,她説不想回去,父母除了給錢,什麼都沒有。後症實這女孩得了狂燥型抑鬱症,經常將家中的東西悉數砸爛,父母來看望卻被打得頭破血流。

有這樣一個女孩,姐姐太過優秀,在學校、在父母眼裏都被樹為標杆,妹妹就一直生活在姐姐的陰影中,陷入壓抑的心理狀態長期不能自拔。

想想,人有時候是不是非常愚昧無知?甚至非常自私自我?他們的眼裏只有自己曾經得不到的東西但又十分渴望的東西,卻未曾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別人又真正需要什麼?若是成人,已有足夠的辨識與心理承受能力,但換作自己年幼的孩子到底因之承受着怎樣的壓力與苦痛?

儘管這本《無聲告白》是一本閲讀體驗並不算愉快的書,但為人父母確實都應該來讀讀此書,對照檢查反思一下,是否自己也有着同樣的心態,甚至做着同樣的行為,而書中的悲劇在現實中是極有可能會發生的。

末了,又想起自己的中學時代,困苦於父母常常吵架,夜自習歸來都不想回家,而是留戀於家中附近的荷塘,沉醉於月影婆娑,荷葉翩躚,大自然的美好讓我忘卻世間的繁擾,想像着自己必定會有遠大美好的前程可以脱離這個家庭。如今再回首,想着父母當年一定不知道年少的孩子是如何內心憂傷與掙扎,以及是如何努力地尋求自我救贖與突破。慶幸,那些年我依然頑強而努力地生活着,而且至今還活得好好的!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6

終於讀完了這部壓抑的小説,本來只是試着讀讀看,但是慢慢地被小説扣人心絃的故事吸引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邏輯思維以及細節的描寫,如此沉重的主題竟然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越來越想讀下去

父親詹姆斯是中國人,母親瑪麗琳是美國本土人。現在的美國開放包容,而那個時候的異鄉人的確與眾不同。所以他們倆的結合也是衝破各種束縛,瑪麗琳不顧母親的勸説找一個“和她更像的人”,而毅然決然嫁給了一個哈佛教授詹姆斯李。理所當然,他們的孩子也承受了更多的本不屬於他們的外界的壓力,因為他們的與眾不同。

瑪麗琳在組建家庭並擁有倆個孩子的情況下想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於是她不辭而別,然而這樣的選擇是不理智的。顯然可以看出,一個結婚後的女人再想做出點成績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割捨的太多。

莉迪亞受盡父母的寵愛,享受這種愛的代價是承載父母的夢想,按照他們規劃的人生去實現所謂的夢想。這種愛是自私的,他們只是在彌補自己人生的遺憾而已。“如果你不願意笑,就不要笑。”書中描寫過幾次利迪亞的笑,淡淡的,有超出同齡人的成熟,這種成熟也讓她為了整個家庭的平衡做出犧牲。以至於最後徹底崩潰選擇了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而傑克卻是截然相反的,他肆意的活着,是小説裏最自由的靈魂。“至少我知道我是誰,我想要什麼,”面對隱晦禁忌的感情不懼怕,用花心的外表來隱藏自己內心深處純真的眷戀。

不談關於這本書中的關於種族和性別這麼嚴肅的主題,只是想説説關於教育和成長的自己的一些看法。前段時間看的電視劇《小別離》中的朵朵也是初中生,喜歡寫小説。而媽媽確是很要強的女人,唯成績論者,朵朵成績簡直就是家庭晴雨表,一言不合就可能來一場母女大戰。還好朵朵有個明智的爸爸,然而還是躲不過虎媽的步伐。備受壓力的朵朵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僵,甚至恨自己的媽媽,媽媽當然也很委屈。這是中國家庭常見的模式,只是通過電視劇表現出來就更加激烈。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但是並不是父母的複製品,不需要繼承所有的東西,比如夢想。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能做到的都是勇士。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7

內斯是父親哈佛的希望,莉迪亞是母親醫生的希望,漢娜是無視透明的孩子,可悲的家庭,父母的“偏愛”導致孩子們處境各不同。幾個孩子內心深處渴望關注,又怕關注,莉迪亞不斷扮演好女兒的角色。由於母親瑪麗琳出走造成的創傷不斷提醒她要當“好女兒”,媽媽要求莉迪亞學習認為對她好的學科,莉迪亞學習但是她是不喜歡的,就連生日禮物莉迪亞都是遠超她年齡段的書(有描寫是她媽媽想看的書)和暗示,是爸爸媽媽的期望和寄託,忍住失望假裝自己明白喜歡,莉迪亞長期扮演的角色壓得她透不過氣來,內斯被哈佛錄取要離開這個家,如同星火在莉迪亞心裏燃燒,和傑克的交往,或許開始只是對哥哥拋棄她的報復,而我讀到她開心,傑克是他的傾聽者,她會主動告訴他她的祕密們。她做到她想要的自己,母親曾離家出走,父親出軌,最親愛的哥哥要離開了,還有初高中時期的她。

正是我們都經歷過青春期,混亂叛逆的時候,這些的種種像雪一樣不斷落到她身上,最終壓垮了莉迪亞脆弱的精神,正是這沉重的愛把莉迪亞拖到了湖底,傑克點醒了莉迪亞,但是這個救生圈來的太晚救不了湖底的她。不知道那一天自己會做媽媽,我希望自己孩子平安幸福,自己也不要以愛的名義,影響ta的一切,很害怕自己以後也會把自己的“人生經驗”這樣灌輸給ta。如果遇到人生困境時,我希望我可以雲淡風輕對ta説一句沒事,有媽媽爸爸呢,然後和ta一起面對,我希望我能是他的後盾。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8

對於這本書,我想我看完後感觸很多。家庭中有愛,但不要用所謂的愛捆綁住彼此。

莉迪亞,用自己的死進行無聲的告白,最後喚起了家人彼此之間的直面問題。多麼可愛的小女孩,面對母親的離開,自責自己是不是因為自己的錯,不聽話讓母親離家出走,最後為了讓家庭的完整犧牲自己,壓抑自己,到真真解脱想通時卻死了。

瑪麗琳,因為從小母親的影響,夢想沒有實現,夢想成為醫生,卻被家庭牽絆,我想這是無數個家庭主婦面臨的問題。我希望我以後不論怎樣,一個女人都不可以太依賴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自己的事業。作為父母,我們不能把我們所謂的成功強加給孩子,尊重孩子,愛孩子。最後,你是個美麗的女人,為了家庭的完整原諒的丈夫,生活中需要寬容。

詹姆斯,你生活在種族歧視的環境下,努力學習美國文化,考入哈佛,明明自己很優秀,卻因為自己是黃種人,不能再哈佛任教。在你的身上你也有我值得學習的地方,一直努力的學習,司徒融入這個社會。你從小自卑,懦弱,為了拜託妻子離家出走的痛苦,女兒的死去,你用性慾麻醉自己,你動手打孩子,你對妻子大叫,説就當一切沒有發生。

漢斯,因為父親的影響性格隱藏的自卑,為了逃離這個家,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取哈佛,在家的時光裏,安慰妹妹,給你佔位子,陪她一起吃飯。

漢娜,多可愛的小傢伙啊,在家中一直都是多餘的存在,卻是最明白的,讀者一直站在她的立場看問題,看着看着不由自主的心疼那個小傢伙。

家人一直一定要袒露心懷,不要用所謂的愛捆綁住任何人。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9

最後一章是哭着看完的。

拋開“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和“按圖索驥的人生不會那麼順利”,我想談談這個家庭。

我同情瑪麗琳,但也只有同情。我覺得她並不是為了與眾不同而去追求詹姆斯的,而是一見鍾情吧,而且在後來她也是為了家庭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同時在自己丈夫出軌後表現出來的沉穩從容與智慧令我刮目,她痴情——“哪怕只是為了生下莉迪亞,我也會嫁給你一百次,甚至一千次,你不必為此自責”,她選擇了原諒。我覺得她是那個最累的人了。

相反,詹姆斯——一個虛榮,沒有安全感的黃種人,他所想要的呢?猶猶豫豫,瞻前顧後,拼命想融入集體的種種行為令我鄙視(但從他小時候留下的陰影來看我又十分同情他)。而且一有困難就尋找別的女人當作發泄的出口也着實是一種懦夫的行為。

莉迪亞是這個家庭的犧牲品,她自殺的源頭是母親出走,她害怕隨時都可能缺失的母愛,所以母親説什麼她都會順從(如果不是這種恐懼感,莉迪亞完全可以大聲反抗“我討厭物理生物化學我討厭當醫生”,媽媽也不會誤以為她對這方面一直是感興趣的)。

內斯就比較幸運了,誰説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呢,在不被父母關注的情況下生活着,找到了自己的興趣並一直堅持着,如果説唯一的一絲絲缺憾,可能就是缺少父母的一點點關心和對妹妹深深的無能為力吧。

漢娜是那麼招人憐愛,這個家庭卻不肯給她留出一丁點的關心留意與疼愛,不過看結局,希望她能被温柔以待吧。

希望每個家庭的幸福都不要那麼脆弱,希望家人之間都能夠坦誠相待,多交流,多傾訴。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0

特別喜歡這本書中的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關於我是誰的哲學問題,回答好真難,於是我們一直在從別人口中知道自己是啥樣的人,在社會中有什麼樣的價值和地位,其實00後10後他們更勇敢,知道自己的價值並不僅是單一的為社會做貢獻,在多元文化中他們更有自信, 他們的小宇宙中有各種華麗閃耀的可能性,做各種自己想做的事情。

無聲的告白不再是語言,那些小心翼翼遵守父母的話的孩子包括我自己,其實內心心思細膩而敏感,他們為了不讓父母師長同學失望,一直乖巧聽話,按照預先設定好的軌道走,而一旦出現了較大的偏差,他們會非常恐懼,如果再失去了外界支持,結果會有些糟糕。書中的小女孩莉迪亞在窒息的家庭環境中,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要實現父母無法實現的夢想,儘管她不喜歡,她一一按照母親的吩咐,努力的想當一名醫生,一直以來,她都只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守護一家人脆弱的幸福,一個不敢説出拒絕的女孩。小女孩一直生活在水裏,當一直託着她不讓淹沒的哥哥內斯去上大學了,她最後的支持也失去的時候,她選擇了沉溺,用無聲的方式向父母傾述自己的內心,真相出乎意料卻也在情理之中,誰都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父母的愛是偉大的,但有時也會過於沉重。他們為我們付出了很多,他們想把世間最好的一切給你,無形之中我們就有了沉重的負罪感,一種道德的枷鎖,而朋友同學之間的情誼是不一樣的,他們有時會比我們的親人更理解我們,那些一起度過的荒唐歲月似乎都有了鍍金的色彩。

今天收到好友的坦白説,説我心思敏感細膩,其實我有時候神經也很大條,很多事情都是後知後覺。畢業即將分離前,那些温暖的擁抱,那些善意的囑託,都值得用一輩子來回憶。畢業了,看着同學朋友們的刷屏照和視頻,越看越揪心。用朋友的話説,有一條路只能往前走,那就是青春。青春縱然有些遺憾,但我們都有很認真的告別。感謝青春的那兒可愛的人兒,和你們的點點滴滴都讓我原本單調的生活有了繽紛的色彩,有了前行的動力,讓我知道原來青春還可以這麼活。原本的生活枯燥無味,而你們就像一束光,像黑夜中明亮的星光。

無論我們的青春歲月是荒唐,還是充滿奮鬥的色彩,那些都將成為回憶,前行的路上會帶着彼此給的鼓勵和勇氣,這些是無堅不摧的盔甲,擋得住風吹雨打,也是最有力的武器,不再擔心前路的未知和迷茫,到時定會如期赴約。

最後只想真誠的説一句:有像你們這樣的同學真好啊!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1

一切都像極了…壓抑的喘不過氣的氣氛,每個人如筆記般的晦澀難懂的心事,各式各樣在某個不經意瞬間的誤解,弄巧成拙的“為你好”,竭力衝破卻無從下手的尷尬,千瘡百孔脆弱不堪的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大概每個人都能從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如何跳出這種怪圈…這是一個關於愛的答案,真正做到把愛的人放在心上,放在眼裏,和而不同,莉迪亞的家庭充斥着以愛為殼的自私,每個人都期望其他人給予或者培養自己所稀缺的:爸爸媽媽希望莉迪亞實現自己未實現的醫學夢想和合羣性格、莉迪亞希望媽媽一直的陪伴而委屈順從、長期揹負關注與期望像抓住救命稻草樣抓住內斯、內斯和漢娜因長期缺乏關注而心思敏感對莉迪亞也沒有正常兄弟姐妹的深情…試想如果有人走出第一步,大膽表達:詹姆斯可以説:“我一直自卑自己作為華裔不合羣”瑪麗琳:“當醫生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我希望你們可以支持我實現”莉迪亞:“我只想做我自己”內斯漢娜:“我們也很棒,為什麼不關注下我們?”一切是否都會不同?沒有什麼是不可直視的,沒有什麼是一起同心連理解決不了的!

很喜歡作者細膩的文筆,精細刻畫了每一位人數的微動作微表情微妙心理變化,步步推進,潛移默化,淋漓盡致地傳達了那種透過皮膚毛孔滲入骨血的壓抑和心疼,一點道理都講不起來。後來發現,是個女作者,一切都合理啦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2

《無聲告白》是我花一天時間讀完的一本小説。看完之後,總覺得想寫點兒什麼。這本小説作者是居住在美國的華裔,不明白是不是華裔的骨子裏面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因此個性渴望“成功”或者藉由子女的“成功”來贏得別人眼中的讚許,從而肯定自身的價值。所以,這部小説在種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滿了作者主觀的感受,可能很多資料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小説中的母親是美國人,但是其言談和行為卻十分中國化,以致我讀的時候總會有點兒“齣戲”。我甚至我覺得,如果忽略書中的美國背景,把種族差異換成城鄉差異,整個情節放到中國,也十分適宜。舉個例子,家長們是不是都很喜歡送書給孩子作為禮物

中國人個性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長都會將自己無法實現的人生理想寄託到孩子身上。所以,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很值得中國家長記住: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讓孩子重複一條你自己的道路呢,還是就應讓他自我發現興趣所在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浮躁的社會環境都給不了孩子自我發現自身興趣和特長的時間,家長們的羣眾焦慮直接導致孩子們臉上呈現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以前坐在少年宮的大廳裏觀察過來來往往的孩子,年齡越小,臉上的笑容越多;年齡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期望我的兩個女兒臉上的笑容能夠持久些。雖然在目前的環境下,快樂學習很難成為現實。但是,多陪陪孩子,多瞭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就應還是能夠做到的。從這天開始,少一點兒灌輸,多一點兒溝通,給孩子們的成長多一點兒空間和時間。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3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念是成就真正的自己,一念卻是終結自己,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不幸的是,《無聲告白》所選擇的是“地獄”。壓抑沉重的幾小時裏,跟隨着莉迪亞的死,展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來自底層家庭備受種族歧視的華裔父親,來自單親家庭想要突破性別歧視有所成的母親,莉迪亞認為唯一理解她的卻同樣沒有朋友內向的哥哥,一直不被關注到敏感安靜的妹妹。

誰造成莉迪亞的死亡呢(自殺)?正是以愛的名義,“謀殺”了她的至親之人。可是,又怪罪不起,在隨後的每個人成長背景描述之中,父母兄妹每一個又都是可悲之人。獲得終身教授、娶了白人妻子、兒女乖巧優秀的父親,終究是沒有祝福沒有朋友在那個年代受歧視的中國人,他的自卑造成了寄厚望與女兒莉迪亞有更多的朋友;為了愛情放棄夢想的母親更自然而然的將成為醫生的夢移架到莉迪亞身上;父母以愛的名義始終未曾真正瞭解她的內心;而唯一和她相同處境的哥哥,卻因為父母的愛、關注永遠在莉迪亞身上,即使他優秀到通過哈佛的申請,父母也只因莉迪亞的考試不及格而忽視他,他想逃離,離開這個讓他感受不到温暖的家,可是對莉迪亞而言,哥哥的“背叛”是她最後的稻草折了;妹妹則是個永遠的小透明,她敏感懂事,隱藏許多大人的祕密。

也許很多人會痛心原生家庭,但這個小家庭,無非也是當時社會的產物。結尾並不那麼黑暗,在無奈過後,我還是挺喜歡這個不完美的結尾,畢竟父母間是有愛的,他們是相互理解的,哥哥最後看到了朋友,看到了小妹,相信他們永遠都是懷念着莉迪亞的。

人生不就是這樣,這個世界沒有完全的公平,學會承擔,學會克服,學會改變。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4

七月份看完第一遍,九月份因為要送給別人做禮物於是重新看了一遍,整理了筆跡。

它講的是一個混血家庭的故事,説起來比較複雜:詹姆斯李是個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從小就害怕別人覺着自己和周圍人不一樣,極度自卑;瑪麗琳是她的妻子,純正美國人,夢想是當醫生,在當時的美國社會醫生大多是男人,極少數才是女人。但她一直在努力追尋夢想,可以説是在做自己,所以追求的是與別人不一樣。然後他倆結婚了。其實我一直在懷疑兩個人之間的羈絆到底是不是愛,李娶了一個美國人,這證明他跟周圍人沒什麼區別,因為純正美國人娶得也是美國女人,這是我認為他被瑪麗琳吸引的原因;同理瑪麗琳之所以選擇李,我覺得她可能在李的身上找到了與眾不同的感覺。這樣想就覺得很可怕:瑪麗琳最怕平庸普通,可李看上的也許就是她的普通;李最怕與眾不同,可瑪麗琳看上的也許就是他的與眾不同。多諷刺!

瑪麗琳的媽媽一生都在做普通家庭婦女,一輩子圍繞着廚房。她不同意這段感情但瑪麗琳一定要嫁,於是瑪麗琳結婚之後,他們再沒聯繫直到瑪麗琳的母親去世。這個家庭一共有三個孩子,大兒子內斯、二女兒莉迪亞和小女兒漢娜。前兩個孩子出世之後都很順利,算是家庭和睦。在生第三個孩子之前瑪麗琳的母親去世了,她去母親家裏整理遺物,發現母親這一生什麼都沒留下來,算是受到了刺激,她決定繼續以前的夢想,她要完成未完成的學業。她把母親的家當全部收拾掉了,只留下一本烹飪書,本意是來提醒自己不要向母親那樣過一輩子。

回到家之後,她收拾了行李不辭而別去追求她的夢想。兒子在這期間迷上了天文學,當他忘記了母親的離開而興高采烈的告訴父親自己的興趣愛好之後,李給了他一耳光!忘了説這幾個孩子除了二女兒的眼睛是藍色的以外,其他的都是黑眼睛,所以自然而然的二女兒是這個家的中心。受了一耳光的兒子自此決定以後一定要離開這個家。二女兒在這期間發現了媽媽帶回來的烹飪書,她誤讀了瑪麗琳的意思,決定只要媽媽回家她什麼都聽媽媽的。

在外求學的瑪麗琳因為發現自己懷上了第三個孩子被迫回家了。她心死了,她知道回家就再也不能繼續她的醫生夢了。然而機緣巧合之下,她發現其實自己可以培養二女兒,更巧的是二女兒早就在心裏許下了“她什麼都聽媽媽的”諾言。於是,這個家庭的悲劇自結婚起始到現在已不可挽回。

長期為了迎合母親而學着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課程的女兒,同時還要在爸爸面前營造出一種我有很多朋友的假象,父親長期的自卑和希望融入周圍環境的心態使得他無比在意女兒的人際關係,不堪重負的女兒最終選擇了自殺。而給了二女兒致命一擊的是她的哥哥。哥哥曾經在母親回來之後的一天裏,將這個妹妹推進了湖裏,那一瞬間哥哥明白了自己對於妹妹的恨和嫉妒,而妹妹非但沒有責怪哥哥,反而因此明白了在這個家中,眼前這個男孩和自己一樣痛苦,只不過她負擔的所謂的愛太重,而他則正好相反。後來哥哥考上了哈佛就要離開這個家,莉迪亞失去了一個瞭解她懂她的人,她無法在這個家裏獨自負重前行,選擇了自殺。

小女兒漢娜的出場不多,但是她在這個家庭裏面算是一個相對正常的人物。但是她很小就明白她不是這個家的中心,她也不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所以姐姐離世導致母親崩潰的時候,她也不敢去抱抱媽媽,儘管她非常想這麼做,但她不會。

大概的故事情節就是這樣。巧妙的是書上是從女孩的死亡開始揭開這一層層真相的。

讀完之後我就是覺得很恐怖。一個病態的家庭!其實它也涉及到真實的做自己還是遵循他人和世界的要求活着。在很多其他的書籍的宣揚理念中,甚至是現今社會的所謂雞湯都在宣揚活出自我!而《無聲告白》看完之後你會發現,無論做自己還是合乎所謂規範都沒有好下場:媽媽瑪麗琳堅持做自己,結果非但沒有成功還害了自己的孩子;女兒莉迪亞一心活成媽媽希望的樣子,最後竟然自殺了。

所以如何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下去?如何平衡活出自我和融入環境成了一個引申出來的問題。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我們每天都在重複相同的動作,甚至每個人的人生階段也別無二致。和所有人一樣,沒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麼?我以前是這麼以為的。可是有時候想想跟這個世界相處就得去習慣這個世界的運行方式,所以趨同不是一件壞事。但是,趨同不代表被同化!趨同僅僅是為了跟這個世界和平相處,平穩地活下去。但是心底裏永遠都要清楚我要的是什麼?我自己最想做的是什麼?我最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成為什麼樣的自己?不一定就能改變什麼或者能達成目標,但是最起碼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奔頭。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5

完成了對《無聲告白》的閲讀。這本被稱為“橫掃美國亞馬遜排行榜”的書,與其説是懸疑類小説,不如説是一本有關愛和教育的傑作。

小説開篇便告訴讀者,迪莉婭死了,就此埋下伏筆:她怎樣死的隨着作者謀篇佈局的深入,讀者漸漸自己撥開了真相的面紗: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愛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對其百般關注、死後痛不欲生的人,實際上是以愛之名,行謀殺之實。

書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與上一代人有關。母親是一個不甘平庸、期望與眾不同的女人,最終卻還是嫁人生子,成為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儘管中途她掙扎過,沒留下隻言片語離開這個家,期望繼續完成擱置的夢想,但卻因腹中孕育了第三個小生命——漢娜而再度放下。她短暫的離去卻在迪莉婭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陰影。小姑娘陰錯陽差發現了母親保留的外婆的烹飪書,看着被淚水浸濕的紙張,誤以為是母親的眼淚。她暗暗發誓,只要母親能回來,她會盡力去完成母親的每一個想法,每一個期望。而母親回來了,錯誤開始了,她這短暫的一生,承載了母親不甘平凡的夢想,被壓得喘但是氣。父親是一箇中國人,在黃頭髮、藍眼睛的美國人中間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遭到歧視和嘲笑是再正常但是的。自己的卑微弱小在兒子內斯的身上顯露,“游泳事件”讓他以為兒子也要重蹈覆轍。反而他卻覺得迪莉婭是受歡迎的姑娘,有着和身邊人一樣的藍眼睛,那麼漂亮可愛。因此,迪莉婭短暫的一生承載了父親“合羣”、“要受歡迎”的理念,用一生,去彌補父親小時候的陰影。

愛的重量把迪莉婭壓垮了。這是愛嗎愛她,請給她選取的權利,讓她能夠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在她生日的時候,母親送解剖書、父親送連衣裙,告訴她去實現長久以來她不喜歡的“夢想”,去融合長久以來她無法融合的“圈子”。

太多的愛給了迪莉婭,其他孩子呢內斯的事情,父母已不怎樣關注。漢娜有時會被totally遺忘。或許內斯小時候會有些憎恨這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妹妹吧,不然也不會做出推她入水的舉動。而當他把妹妹就上來,妹妹不撒開他的手時,讀者就應瞭解了,內斯是迪莉婭在這個家庭中唯一一個能夠依靠、求助的人了。內斯大了,也能體會到迪莉婭的不易,也會在飯桌上岔開話題,解救她於水火,但他畢竟還有自己的路要走,他要離開這個家,他要去哈佛。所以,當他要離開家的時候,迪莉婭是真的絕望了。當他承諾callback卻食言的時候,迪莉婭真的悲哀了。畢竟,內斯是一個心思沒那麼細膩的男孩子,他有自己的生活和夢,他不會一向關注妹妹的心理變化,畢竟他不是她,不能真正體會到她的痛苦。

一切的錯,迪莉婭想,來自恐懼。恐懼母親再次離開,恐懼自己不能讓他們滿意。需要糾正這個錯誤,從哪裏開始呢她一腳踏入了湖中心的水面。那個夜裏,迪莉婭死了。作者描述的很美,讀到那裏,有種relieve的感覺,她最後解脱了。

關於文中傑克對內斯的暗戀、父母最初的相遇結合、父親的出軌,不再贅述。迪莉婭這個從頭就死的人物牽動着每個人的心。她的死亡讓所有人陷入悲傷,甚至歇斯底里,但文章最後,結束的很“暖”。母親原諒父親的出軌,二人擁吻,內斯揍了傑克,但和妹妹為他上藥療傷,隨着迪莉婭完全地消失在這個世界,每個人似乎都漸漸地從悲傷中甦醒,讓生活步入正軌,去理解事實。但每個人都不會忘記她,她給每個人都上了一課。

天下的父母,你們可知,孩子的許多告白是無聲的,需要你們用心去發掘,不然可能會鑄成大錯,輕則誤其終身,重則造成不可挽回的悔恨。一個人活在世上,有那麼多無法掌控的事情,如果連自己的人生都不能掌控,還有什麼意思呢也需一個人不怕寒言冷語,但温柔的刀子怕是能讓你痛不欲生,等回過神來,已無力掙扎回天乏術。

我會想,如果迪莉婭早早地跟父母溝通呢早點告訴他們真實的想法,不就能夠避免杯具的發生了嗎不,她不會。有一種心理畸形叫童年陰影,有一種可怕的力量叫習慣,當你習慣去迎合別人的想法,那你就很容易被別人掌控了。迪莉婭是自己投降了,從小到大的習慣驅使着她硬着頭皮向前走,一旦路走不下去了,到了無法忍受、不得不解決、而又無人商討、無法可解的時候,只好選取死亡,一了百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入戲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雖然我沒慘到那個地步,也沒勇氣透過死亡來結束一切,但我很難過地看到自己與她身上的相似點,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向以來在走別人的路,終有一天,我會手足無措,會走不下去的。也不要祈禱會有人拉你一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可能在你入水後會有人拉你一次、兩次,但無法救你於水深火熱,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學會游泳,讓自己變得剛強。總去袒露自己的傷疤,展示一副可憐的樣貌,時間久了,只會招來人的嘲笑和瞧不起。但必須要有1-2個個性體己的朋友,讓你的心事有個outlet,這樣,不至於抑鬱。

懂了很多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因為你不去按照道理去做,去行動。

去吧,去做正確的事,不要再為自己找藉口,懶惰懈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gzr4k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