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無聲告白》讀後感800字兩篇

《無聲告白》讀後感800字兩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無聲告白》讀後感800字兩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無聲告白》讀後感800字兩篇

《無聲告白》讀後感800字兩篇1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為什麼要拿這兩本書對比?因為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為有人説這兩本書類型相似。

像亞馬遜編輯推薦所説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係,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直都有一個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特別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眾不同”。可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麼的“與眾不同”。後來因為懷孕結婚了,婚後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後來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接着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着回覆她説,不知道她是認真的,因為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看到這裏,我為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後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麼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為就算在現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並不是我追求的生活。看到她最後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直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劃的時候,我為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特別棒。可惜最後,她卻因為懷孕等束縛放棄了她的計劃,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託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實。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曾經愛的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後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這很淒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悦。可能因為這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於家庭關係,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後對於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為我的家庭關係比較和諧,沒有這麼多的危機,我一直覺得很温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為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着,我讀大學是出自於我自己想讀,還是由於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棄的,可現在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棄,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還有好多好多感觸寫不完,就再續吧。很晚了。晚安。

《無聲告白》讀後感800字兩篇2

上次的讀後感講了一個,為了向父母證明價值從而冒險屠巨龍的孤獨少年。這次,我們來講一個,為了擺脱父母掌控從而走上不歸路的孤獨少女。

不禁有些感慨,會是怎樣的機緣,讓我在這段時間裏,碰巧連續看了兩本與少男少女有關的小説呢……而且是如此動人的小説。

曾經有位心理學家這樣説過:中年危機其實是青春期危機的重現。我恰好已人到中年。危機説有些誇張,但正面對着中年人的`各種人生挑戰卻是有的。碰巧看到的這些青春小説或許也是冥冥中註定的相遇。

讓我們回到書中來。

15歲混血少女莉迪亞是移民美國的華人高知父親和能幹美國母親的女兒。父親渴望女兒成為一個能融入當地社會的受歡迎的人,從而彌補自己在異國他鄉一直無法融入當地社會的痛苦;母親渴望女兒成為一個稟賦優異才華出眾的人,從而彌補自己年輕時一直未能達成的事業有成的夢想。

而女兒自己,由於在5歲時遭遇了母親突然消失(離家出走,數月後回家)的心靈創傷,從此一直掙扎於擔心再次失去父母的恐懼不安中,在現實中無限滿足父母的願望,討好父母,可悲地成為了父母個人夢想的寄託物。

話説,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或多或少對孩子傾注了自己未曾實現的期待和夢想,只是程度輕重不同而已。這也是為何有此一説“失去父母如同失去過去,失去孩子則如同失去未來”。這恐怕是流淌在人類血液裏不朽的遺傳元素吧。

然而,莉迪亞的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到了幾乎登峯造極的地步—連聖誕節送的禮物,都只與他們自己的夢想有關---不是指導人際交往的書籍,就是女性成功勵志方面的書籍……這一切就像一塊塊磚頭,沉甸甸地壓在了莉迪亞的心頭。即使後來父親終於送了一條她內心一直嚮往的漂亮項鍊,也令人無奈地帶着“有條件”的味道,成為了一條勒住莉迪亞脖子的繩索。

當莉迪亞終於想要反抗,鼓起極大的勇氣有意接近一個“壞小子”,想要開始一段戀情,追尋自我的生活時,發現要逃離原來的人生並不是那麼順遂的—她被表面是壞小子實則同性戀的男孩拒絕了。而她唯一的資源(她沒有任何朋友),唯一信任親近的人—哥哥,在這時離開了家去遠方讀大學,並且,正沉浸在夢想實現的興奮中的哥哥對妹妹已無暇顧及了……

一根接着一根,所有能讓人生存下去的支柱都轟然倒塌。

雖然這樣説似乎讓人有點沮喪,可是,生存在病態家庭的孩子,真的很無助無力,很多孩子不得不成為了父母夢想的犧牲品。這無論是在教科書裏,還是我自己的臨牀案例中,都碰到太多太多。

當然,也有成功自救,最終活出自我精彩人生的例子。可是,真的不多。因為,太難。

這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在提倡父母們需要不斷學習成長,不斷了解自我,探索內心世界的一大原因。否則,單靠孩子自己努力突破,不是不可能,難度不知道會大多少!

那麼,莉迪亞想要無聲告白的,究竟是什麼呢?

她殺死的不是自己,是父母的幻想,是沉重的生活,是不快樂的短暫人生……

她其實並不想殺死自己的……這個可愛動人的孩子。

她其實熱愛生命。

對此我堅信不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rqoq4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