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倚天屠龍記》讀後感(通用9篇)

《倚天屠龍記》讀後感(通用9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倚天屠龍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倚天屠龍記》讀後感(通用9篇)

《倚天屠龍記》讀後感 篇1

《倚天屠龍記》是著名的武俠小説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説。“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就是金庸所寫的。在這幾個月中,我僅僅只讀了其中的幾本而已。畢竟金庸他耗費大量時間,嘔心瀝血才創作出來的名著,豈又是這麼容易就能理解的?

這本《倚天屠龍記》以安徽農民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明朝天下為背景,以張無忌的成長為線索,敍寫江湖上的各幫各派、各種人物的恩怨情仇。將中國歷史上元朝的興衰和江湖道義、恩仇平行交叉起來。

《倚天屠龍記》這個題目,包括了幾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正”。既寫“武林至尊、寶刀屠龍”的傳奇來歷,又寫“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俠義傳統。

第二個層面則是:人性特徵。屠龍寶刀和刀中的兵書當然不是什麼“不祥之物”,真正“不祥”的乃是人類的貪慾和權勢欲。他們之所以費盡心機地爭奪寶刀,無非是衝着“寶刀屠龍”的利器和“號令天下”的權勢而來。但是可笑的是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明真相,最後卻送上了自己的性命。

第三個層面,就是傳奇與歷史的結合;人性和俠義的結合;人類的良知和善意的結合。當然,所有的這些“結合”,最終當然都在張無忌這一主人公身上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出來。

《倚天屠龍記》不僅是一部想象力豐富的武俠作品,而且書中表現出來的愛情也更加浪漫。在想象方面,金庸首先設計出“倚天劍”與“屠龍刀”這兩柄武器,再以它們所表現出來的號召力貫穿於小説的全文,讓各大武林門派去強取豪奪這兩柄武器。

在特定的武俠環境中,金庸小説中的俠義與情愛往往巧妙結合,表現剛性的俠肝義膽和纏綿的愛情是他的小説的一大特色之一。就如小説中的:楊逍和紀曉芙,相愛卻不能夠結合,成為門派鬥爭的犧牲品。又如:張翠山與殷素素雖能結合卻又為情而死。

正是因為渲染了處於感情漩渦中人物的悲劇色彩,才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

我覺得《倚天屠龍記》一書帶給我一種宏偉的氣勢韻味。與作者的其他武俠小説一樣,《倚天屠龍記》的語言具有傳統韻味。在行行如詩的文字中,傳統文化展現出新的魅力。它向我開啟了一道通往武俠之路的大門。

《倚天屠龍記》讀後感 篇2

“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全書在金庸老先生筆下,把一個元末明初年間武林羣雄相互爭鬥的動盪景象描繪的淋漓盡致。讀過這本書得人都會知道,本書大致分為流落孤島誕無忌、父母雙亡四處逛、因緣巧合煉絕功、重整明教反朝廷、救得眾人齊反元、荒島歸隱了此生這六個部分。

我最喜歡的是張無忌因緣巧合練就絕世武功後,在明教光明頂一舉挫敗六大派這一段,因為他給了我人生的希望,原來我以為張無忌中了玄冥神掌之後會必死無疑,但世事難料他竟然得到了白猿的幫助練成了九陽神功,不僅抵消了寒毒,還有神功護體。在作者的筆下似乎多了幾分神話的色彩,但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就是這樣嗎?當你遇到困難時,可能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但是隻要我們勇於面對,堅定自己的信念往往會得到好的結局。所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就是這樣吧!另外,主人公張無忌身上那種與人和善,樂於助人,愛憎分明的性格也是他能成為明教教主的必備條件之一。更因此,他才會在不知不覺間能讓刁蠻古怪的殷離、柔情似水的周芷若、老謀深算的趙敏和心地善良的小昭這四個女孩喜歡上他。而張無忌卻自始至終搞不清楚自己喜歡的是誰!最後他雖然和趙敏結了婚,但我覺得,那並不是他自己的抉擇,而是趙敏替他做的選擇。現實中的我也是一個做事容易猶豫不決的人,尤其是遇到大事,我總是希望聽聽別人的意見甚至讓別人替我做一個選擇。我知道,我是因為經歷的事情太少,所以,我現在經常會走出校園,去外面多打打工。讓自己經驗能夠豐富一些。

其實生活中的我們就像每部書中的某個角色一樣,永遠不知道自己會有一個怎樣的結局。但依然,樂此不疲的奮鬥着,奮鬥着。等你回過頭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雖然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但為此也付出了很多。我知道,以後我也會繼續奮鬥,只不過我想在那本書快結局的時候,寫上我不後悔!

《倚天屠龍記》讀後感 篇3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喜歡的書。有人喜歡生動有趣的動物小説;有人喜歡回味無窮的歷史小説;有人喜歡可以使自己大展一番想象力的懸疑小説;有人喜歡拓寬自己對科學的瞭解的科幻小説……我最喜歡的是金庸的武俠小説——《倚天屠龍記》

《倚天屠龍記》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張無忌少年至青年的江湖歷程。我不是特別喜歡張無忌,他的武功雖高,但性格算是比較軟弱,他的一生似乎總在被別人的意見影響,在感情上同樣也有這種問題,一直在小昭、趙敏、周芷若和殷離中間猶豫,導致後來小昭為保護張無忌回波斯帝國的明教總部當聖女,周芷若也因為嫉妒把殷離毀容,並嫁禍於趙敏,而張無忌對這些事情也沒有明確的態度,拖泥帶水,讓我頗感失望。

這部小説中的人物形象被金庸先生寫的活靈活現,好似真的被賦有了靈魂,一怒一笑都栩栩如生。有慈眉善目的武當祖師張三丰、神出鬼沒的青翼蝠王韋一笑、莊重嚴肅的少林神僧空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光明左使楊逍、城府極深的峨嵋掌門人周芷若……其中,我最欣賞的人物是明教四大王之一——金毛獅王謝遜。他的一生都在討債和被討債的身份中徘徊,謝遜一家老少都被成昆所害,從此,他開始了討債生涯。謝遜為了復仇,壯年時修煉“七傷拳”,這武功雖強,但會傷到修煉者的內脈,修煉者會不定期的失去理智,他每每發狂,就會殺死許多無辜的人,因此,他又背上被討債的身份。謝遜雖然年輕時被仇恨矇蔽了雙眼,但老年受渡厄、渡劫、渡難三大師點撥,大慈大悲,最終親手殺死仇人成昆,並化解了與他曾經傷害過的人的家人之間的怨恨,拜師在渡厄門下,成為一代大德高僧。

《倚天屠龍記》告訴我了一個道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一生絕不會只遇上好人,而且還不能一眼認出他是善是惡,只能時刻留心,不輕信陌生人。

書是一盞明燈,照亮前進的道路;書是一條道路,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書是一位知心的好友,讓我們在前進時不寂寞,讓我們遵循冰心奶奶的話: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倚天屠龍記》讀後感 篇4

之前只看過影視劇版,對劇情略知一些,讀原著才知道影視劇刪減了很多,也改編了很多,一邊看原著一邊與記憶中的劇情對比,有些武打場面原著描述得更精彩讀起來酣暢淋漓,但是原著結局並不圓滿,我更喜歡吳啟華版的結局,趙敏和張無忌歸隱江湖遊山玩水。

原著裏,張無忌雖然説自己真正愛的是趙敏,最後也只是要和趙敏回去蒙古而已,他們以後怎樣,真是讓人很擔憂,且不説張無忌心裏還掛念着小昭和蛛兒,工於心計的周芷若可能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從她不讓張無忌和趙敏成親就能看出,不成親她不就一直有機會嗎,真是把趙敏搶親之仇報了。

看完原著,對男主角張無忌喜歡不上來,如果不是腦海中代入了吳啟華的臉,定覺得他是個無敵大渣男,不值得擁有絕世武功和美麗佳人,四個女生各有各的好與不好,但也不能見一個愛一個吧,只要對方投懷送抱就來者不拒,我甚至覺得,之所以他選擇了趙敏是因為趙敏追的最兇,他感覺趙敏是最愛他的,所以他覺得自己最愛的是趙敏。

更喜歡吳啟華版專一的張無忌,始終對趙敏情有獨鍾,對小昭是愛護,對蛛兒是憐憫,對周芷若是敬重,分別表現出了不同的感情温度,是能讓觀眾分辨出來的。

最喜歡的三個人物:趙敏、楊逍、紀曉芙。

《倚天屠龍記》讀後感 篇5

有的人受到仇恨的束縛,苦練神功,不惜走火入魔,也要復仇;比如謝遜因七傷拳深受內傷,仍要找成昆復仇,比如滅絕師太倚天劍下明教無存,陷入仇恨反而矇蔽雙眼。他們都陷入報仇、結仇、復仇的怪圈,心中滿是仇恨,手上血債累累。有的人囿於情愛的牢籠,比如紫衫龍王,比如芷若小昭,此生即是苦海。有的人困於名利的枷鎖,一心想要做至尊,當盟主,霸天下。比如崑崙、華山各派無名小卒,爭來搶去,一場空,反倒是少林武當不爭不搶,實至名歸。只為逐名且潔身自好的我們尚且敬他三分,倘若陷入逐利的怪圈,就像鹿杖客和鶴筆翁就更差一截。

束縛無處不在,心一動處束縛生。人怎樣掙脱束縛呢?唯一的途徑就是消除束縛。所有的牢籠都是自建的,所有的惡名都是自加的。《倚天屠龍記》中真正做到無束縛的只有空見大師和張三丰,忘卻名聲,忘卻武鬥,忘卻仇恨,以身化解仇恨。張三丰更可愛一些,因為他除了忘卻還有愛。

張無忌作為小説的核心人物,有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護體,有與生俱來的善念加持,更有化解仇恨的膽識和力氣,這些愚痴給他贏得了讚譽和愛,多姿多彩的愛。

有生之年,要去的地方又多了一個——武當。

《倚天屠龍記》讀後感 篇6

花了32個小時讀完了《倚天屠龍記》。這本書跨度十分大,從郭襄在少林尋找楊過,卻遇到了少年張君寶,十幾歲的張君寶一人單挑崑崙三聖救少林於危難之中卻被迫跑路流離失所,本來得郭襄幫助要南下襄陽找郭靖卻上武當山自立門户。七十幾年後,張三丰九十大壽,武當張翠山和魔教大小姐殷素素生下張無忌。

又十年,張無忌一家迴歸中原,夫妻雙雙自刎,張無忌從次一路悲催,慘狀直逼《連城訣》。直到跳崖時絕處逢生,習得九陽真經,乾坤大挪移,光明頂一戰成名,到此又過了十年。説到張無忌的渣,開始還好,到最後少林寺英雄會那一段是真的又渣又蠢,沒得洗。可歎趙敏為了張無忌放棄郡主身份背棄父親兄弟,可真轟轟烈烈。周芷若接近張無忌是一個得到的過程,而趙敏卻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經常有人討論金庸的小説一定要跳個崖才能絕處逢生,但是如果你沒有張無忌的善心,沒有張無忌四五年刻苦的學習醫術,那麼跳崖就真的是跳崖了,但是對張無忌來説這反而是一個機會。畢竟想獲得絕世武功總得付出點風險吧。

《倚天屠龍記》讀後感 篇7

剛讀完《倚天屠龍記》,其場面的壯闊也不遜於“射鵰”,人物形象豐富堪比“天龍”,其情節波瀾起伏讀來也另人熱血沸騰,但在“射鵰三部曲”中它還排在最末位,原因是主人翁張無忌的人物性格不另人賞析,此人優柔寡斷,無決斷力,頗惑於美色!

在趙敏,周芷若,小昭,殷離這四女中他自己到底愛哪個多一點恐怕連他自己心裏也不明白。幾乎在書中找不到一個正面的令人欽佩的豪俠。可愛的郭襄在書的開頭的筆墨太少;黃衫女子在全書只出場兩次,這樣一個性格若小龍女的女子金庸也不對她多添筆墨,書中説她姓楊,自報居於終南山下,活死人墓,又會九陰真經,所以不難猜出她應該是楊過與小龍女的後人,雖然張無忌的.性格更接近現實,卻不怎麼令人喜歡。

還有以個重要的問題是本書沒有一個明確的要表達的主題,在“射鵰三部曲”中只有這部小説存在這個缺陷,比如“射鵰”的主題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金庸接郭靖只口説出來的,也是金庸所有武俠小説中判定能稱之位“大俠”的標準,所以“射鵰”成為了金庸在武俠小説界地位的奠基之作;再比如“神鵰”的主題簡單地説就是一個“情”字;但在《倚天屠龍記》中確實也不知道它的主題到底是什麼,所以這部小説開起來固然精彩,但看完之後沒留下什麼。

《倚天屠龍記》讀後感 篇8

這部小説的梗概是:張無忌的父母張翠山和殷素素因無意中捲入屠龍刀而起的江湖紛爭,與金毛獅王謝遜一同被迫流落至極北大洋中的一個荒島——冰火島,在那兒生下了他,並叫無忌認謝遜作義父。張無忌過了幾年遠離塵囂、無憂無慮的生活,九歲時隨父母迴歸中土,江湖人士為找謝遜報仇或為搶奪謝遜手上的屠龍寶刀,致使無忌一家三口厄運接踵而

至。父母不願説出謝遜下落,雙雙自刎身亡,自己又身受玄冥神掌之傷,寒毒深入腑臟,連醫術通神的蝶谷醫仙胡青牛也無能為力。身遭如此慘痛變故的張無忌竟泰然處之,既不思為父母報仇,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也並不恐懼。自十二歲入蝴蝶谷求醫至十四歲出谷,他雖然又經歷了不少江湖風浪,活得倒也自由自在。十四歲的張無忌護送峨嵋女俠紀曉芙的女兒楊不悔遠赴崑崙山尋父楊逍,從此才真正踏入了身不由己的江湖。

一路上歷盡艱險,先前張無忌曾救治過的許多武林人,恩將仇報。張無忌幾番以身相代,終於保得年幼無知的楊不悔回到了父親身邊。不久因輕信道貌岸然的“朱、武”兩個武林世家而險些被騙。待得脱困,他因禍得福,進入了一個羣山環抱的翠谷,與海外荒島相似,又是一處世外桃源。張無忌本打算在此安度餘生,不料無意中得到了一部久已失傳的武功祕籍《九陽真經》,抱着打發無聊歲月,成固可喜辱敗亦無憂的念頭,短短五年中他即練成了這項神功,而體內的寒毒也不知不覺地被驅除殆盡。

二十歲的張無忌重入江湖,既不想成名也沒打算替父母和自己報仇,一心一意只想去海外荒島與義父團聚,但終究身不由己。在西域大漠中身受峨嵋掌門滅絕師太三記重手,以重傷之軀救了明教一羣教徒;六大門派圍剿光明頂明教總舵,機緣巧合使張無忌知曉一切恩怨都是由與明教前任教主陽頂天的夫人有私情的成昆挑撥而起。他為了化解這場誤會,出手協助明教與各派高手相抗,九死一生,情況危急,加之迫於明教上下的盛情而被推上了教主的高位。在明教之中張無忌武功最高,此外還有明教四大法王:金毛獅王、青翼蝠王、白眉鷹王、紫衫龍王。此後更陷入了無數的武林糾葛,不由自主地周旋於各色人等之中。保護師門,起兵反元,搭救義父,清解恩仇,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弄得他精疲力盡。雖然自己身負絕世武功,又有明教的龐大勢力作後盾,張無忌仍是步步荊棘,吃盡了苦頭。

義父謝遜了卻恩仇後出家少林寺,最後絕了張無忌安享天倫的唯一奢望。等到明教將要打下江山時,張無忌又一次為人所算:曾於少年張無忌有過救命之恩的明教大將朱元璋設下極陰毒的陷阱,使張無忌誤以為徐達、常遇春等故友背叛於他,意圖篡權,令張無忌自己心灰意冷,主動辭去了明教教主的職位。自此張無忌對江湖生涯再無半分留戀,悄然攜妻歸隱了,但想起故友的背叛還是常常憂愁。

讀過《倚天屠龍記》,故事主角是一個從小父母雙亡,遇盡人間騙局和險惡的叫張無忌的少年。他在不幸中學得“九陽神功”,並幫助一個抗元的教派——明教走上正途。雖然他處處被騙,在愛情上被動,隨波逐流,遇事時的聰明才智和領袖才能都不是很強,且有時行事過於武斷。但最重要的是我從他身上學到了誠實忠懇,不記仇恨的寬大胸襟的高貴品質。這讓我想起《于丹論語心得》中的一句話:“你寬容一點,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確實是的,每個人今天所做的事情都關係到自己的未來。這部小説之中確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發人深思的地方,我且挑一些寫在下面:

正邪兩字,原本難分。正派弟子若是心術不正,便是邪徒;邪派弟子中人倘若一心向善,那便是正人君子。

張無忌當初對朱九天敬若天神,只要她小指頭兒一指,就是要自己上刀山、下油鍋,也是毫不猶豫。不知世間少年男子,大都有過如此糊里糊塗的一段初戀,當時為一個姑娘廢寢忘食,生死以之,可是這段熱情來得快,去的也快,日後頭腦清醒,對自己舊日的沉迷,往往不禁為之啞然失笑。

《倚天屠龍記》讀後感 篇9

今天實習,上午做完事就閒的很,於是把倚天看完了。

第一,覺得金庸是個很崇尚佛法的人,天龍八部裏的大惡人到最後都被無名無姓的掃地僧收了,倚天裏的大惡人謝遜也被僧人收了。想必金庸覺得這是惡人最好的歸宿吧。不過這幾人也不是本性惡,只是有業障放不下,待到生死關頭就明白其實自己在乎的之於生死也是太過不足道了,於是在生死之間頓悟佛法。成昆卻是十足的惡人,沒幹過一件好事,這樣徹徹底底的惡人在金庸那裏也是不多見,當然我尚未讀全而且讀了又忘,只記得好事好人,這等惡人我總是不想記得。

人總是要到失去才明白珍貴,等到險境一過又兀自快活了。這也許本是適應壞境的好方法,但難免會使眼見幸福卻總不滿足。人的慾望總是在不斷膨脹,看到身邊人穿的好了,便也想有身華服,有了漂亮衣服又想吃點山珍海味,吃完了身邊的又想去看看洋人那裏有什麼新鮮,總是不能滿足。有時真想當個和尚,眼不見這世事繁華也就不為所動,各種光怪陸離也就視若無物了。只是自己不過是個凡夫俗子,放不下的太多,羈絆太多,慾望也太多。而且當今專心修行的和尚怕也不多了,班上有信佛法的同學,但打起交道來比一般人還陰險狡詐,盡幹些背後捅刀子的事,不知怕不怕報應。

第二點感受來自於後記,金庸寫説把無忌對張翠山,謝遜對無忌的父子之愛寫的太淺薄了,只是當時不明白。這一句“只是當時不明白”讓我讀來心下一悽,世間很多事當時都是不明白的,等到明白了也只能如此歎息一聲。這一聲歎息比幾萬字的千迴百轉還讓人揪心。生活是最好的編劇,所以無從猜想金庸究竟何出此言,但這一句卻道中了許許多多平常人的心事。與“當時只道是尋常”餘韻一致,時間是最讓人無奈的東西,只能眼睜睜看它從指縫溜走。小時候讀《匆匆》只覺得寫的輕快有趣,現在長大了重讀,滿滿的無奈,梗的説不出話。

總想着現在是長大了,當年真是為賦新詞強説愁,但轉念想這人生才不過剛開始,想想未來還有多少想不到的危險困難,以後看現在才是少年不識愁滋味呢。

實習回來的路上看到一個阿姨頭髮養護的很好,心想不知我到了她這個年紀會是什麼模樣。人生好長,太多未知等着我探索,一步一步走吧,就像無忌,做完一件事便有另一件事逼着往前走了。人生就是這樣,永遠不知道下一步踏下去是萬丈深淵還是柳暗花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kxgle2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