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

無聲告白,讀罷無聲。這不是一個輕鬆愉悦的故事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小説開篇的第一句話一下就揪住了我的心,這個開頭一下子讓我想起加繆的《局外人》。“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一樣的沉重、無奈,一樣的單刀直入、簡潔有力。莉迪亞為什麼而死?是怎麼死的?無聲的告白,告白什麼?

是的,莉迪亞死了。不是從小缺少關注,極其敏感,極具洞察力的妹妹漢娜死了。也不是一直知道自己喜歡天文學,堅持追求,並得到哈佛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哥哥內斯死了。是莉迪亞,詹姆斯教授和瑪麗琳小姐的掌上明珠莉迪亞死了。16歲的少女選擇溺死湖中,什麼原因?有人説,孩子有問題,家長肯定也有問題。

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出身於窮困的華人移民後代,從小努力、刻苦並一路讀完哈佛博士,最終成為大學教師。他這一輩子最大的夢想是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白人世界,希望成為一個不會引人側目的普通人。他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年少時揹負着母親的期望,希望在當時重男輕女的社會中取得成就,成為女醫生,她暗自發誓,絕不要成為母親那樣的家庭主婦。當她正在朝自己的目標奮鬥時,她遇到了詹姆斯。像大多數女性一樣,結婚、生子,繼而管理住宅、照顧孩子,成為了最不想成為的人。用自己的人生去實現他人的願望,從此,失去自我。悲劇從這裏開始。兩個人組成了這樣的一個家庭:“由愛而生、個性相反、目標相悖、因愛生怨、情感相離、溝通為零。”在他們表面的琴瑟和鳴之下,其實隱藏着巨大的認知分歧。

在這個背景成分與眾不同的'家庭裏,莉迪亞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但因為三兄妹中,只有她繼承了母親的藍眼睛,父親的黑頭髮,於是受到了父母最多的期望與愛。哥哥和妹妹都是陪襯。

然而,正是這萬千寵愛令其不堪重負。美裔母親瑪麗琳將自己無法實現的“與眾不同”夢——卓越女醫師,完全寄託到女兒身上;而身為教授的華裔父親詹姆斯,雖看上去功成名就,卻始終處於社會的邊緣,糾纏半生不被他人認同的孤獨感令其將“與他人一樣”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因此,莉迪亞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她的成績和她的社交直接影響父母的心情,進而影響全家人的情緒。可是,誰又願意成為這個中心呢?她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着心底不斷湧起的苦澀泡沫。伴着莉迪亞長大的,是長達十年的壓抑。她母親最希望她與眾不同,她父親卻最想要她融入人羣,而這兩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愛是陽光,可是太多的愛也容易把人灼傷。極端的愛註定無法喘息,莉迪亞用死終於掙脱了父母早已給她安排好的命運!

我總覺得一個碧玉年華的生命體,會有無數的鮮花掌聲,會有無數的不值得一提的憂慮煩惱,會有無數難忘的悸動美好。不過區區十六歲的莉迪亞,在本該精彩的年紀卻承受了太多不應該承擔的東西。她的敏感脆弱、迎合順從、矛盾掙扎,最終用死亡這種殘忍手段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無法知道當她走進冰冷的湖水中時是什麼樣的心情,是釋然還是一種自我救贖?

最後莉迪亞終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何重新開始,這樣,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獨了。當她的雙手鬆開纜繩撐起那條小船駛向湖心,她和所有人的生活都將重新來過。所有人都在關於死亡這件事上得到了活第二次的機會。

所幸的是,故事結尾,所有人都獲得重生,一副温馨柔軟的家庭生活圖景在我眼前緩緩鋪開……

無聲告白,無聲的反抗,也是無聲的提醒。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也就必然有自己的痛苦,迷茫,這些都應該自己通過努力自己解決。對於孩子,他們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既不是上一代生命的延續,也不是所謂的附屬品。他們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以愛之名強加期待,這不是愛,是害!

這個故事裏沒有一個我喜歡的角色,但絲毫不影響它成為了我最喜歡的書之一。每個人都是普羅米修斯,無論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我們每個人都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d8o87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