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無聲告白讀後感推薦

無聲告白讀後感推薦

"我用盡所有力氣,盡我所能,卻終究只能重蹈前人的覆轍。"對於瑪麗琳的經歷,我所能想到的,大約便是這句話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無聲告白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無聲告白讀後感推薦

篇一:《無聲告白》讀後感

我讀了這本書後,有很多感觸,這本書回憶了一個混血女孩離開人世前一家人的生活,講述了她離開人世後一家人發生的事,這本書也揭示了種族問題、性別歧視、上一代對下一代的影響、社會對家庭和個人的影響、家人之間的相處和溝通等問題。

在這個生活在美國的家庭中,父親詹姆斯是中國人,詹姆斯兒時隨着謀生的父母到了美國,從小就感受到了別人對他與對其他人的不同,他處處怕別人知道他的不同,處處想和別人一樣。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瑪麗琳由她母親一人撫養長大,被她母親教育最重要的是管理好丈夫、孩子、房子,於是放棄了繼續深造,成為醫生的機會,她聽到女醫生便會有驚訝的反應。

當瑪麗琳嫁給詹姆斯的時候,她母親認為她不對,她應該嫁給一個和她“更像”的人,她和詹姆斯“不像”。我認為,如果瑪麗琳聽了她母親的話,或許後來就不會有她女兒莉迪亞的悲劇,她兒女的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無奈和困擾,她的家庭就不會發生那麼多的事,但根源在於種族問題。

詹姆斯和瑪麗琳的大女兒莉迪亞沒有朋友,因為她和別人“不一樣”,瑪麗琳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寄託於大女兒,希望她成為一名醫生。莉迪亞在家人面前假裝自己有朋友,對媽媽的要求無條件服從,因為她愛媽媽,希望媽媽開心,而不是因為愛科學,不是因為想成為一名醫生。瑪麗琳卻沒有發現年少的女兒內心揹負了這麼多,同時,她還忽視了小女兒漢娜和兒子內斯,這三個孩子的內心都發生了問題,在他們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中,悲劇就發生了。

當莉迪亞永遠消失在他們的生活中的時候,在他們受盡煎熬後,才漸漸發現了一些東西,想挽回一些東西,可是,有的卻再也回不來了。

終於,瑪麗琳知道了自己應該早早地關注莉迪亞真實的想法,應該給另外兩個孩子多一些關注,應該更坦誠地和丈夫交流。詹姆斯後悔沒有在犯錯之前醒悟,內斯後悔沒有早早地説出該説的話……最後,他們明白了這些,瑪麗琳終於去擁抱了那個一直渴求母親關注的小女兒,原諒了丈夫,詹姆斯終止了錯誤。

在失去了一些過後,他們終於懂得了,應該讓一個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人,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及時説出該説的話,不然,很多事情都來不及後悔。

我們在生活中也一樣,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常常因為交流不當的問題產生隔閡甚至是衝突,也造成了令人遺憾的事,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式交流,我們需要相互理解。

這本書讓人反思種族問題,反思性別歧視,反思怎樣與家人溝通,反思怎樣做真正的自己。

篇二:《無聲告白》讀後感

不愛看悲劇,每每讀這樣的書都有種心塞塞的感覺,也許這是我個人在心理上躲避着什麼吧?不討論我的心理軌跡,還是來看看我們仁慈的作者吧。

伍綺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畢業於哈佛大學。父母均為科學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

文章的開篇就這麼寫着――“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她已經為這部作品定下了調子,這是一部真真正正的悲劇。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尋找自我的路上要麼找到、要麼死!如此惡狠狠的開篇……

一個個體的終結可能會導致家庭的終結……繼而整個社會……。如果照這個線寫下去,我們看到的畫面將是一個晦暗的如霧霾籠罩的大地!那才是真正的悲劇——沒有一絲希望。

然而,作者是仁慈的。當我讀到莉迪亞不幸離世並非是她對人生的絕望而是為了給自己勇氣找到真正的'自己時,當這樣的悲劇僅僅是一個懵懂少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的失誤時,我感歎……

“還不算太晚。莉迪亞在碼頭上許下新的承諾,這一次,是對她自己許的。她將重新開始。她會告訴她的母親,夠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遠當不成醫生,那也沒關係。她還會告訴母親,還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項鍊和書還給父親,她再也不會把只有撥號音的聽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會假裝成另一個人了。從現在開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但悲劇就是悲劇,一朵被期待、被憧憬的美好而年輕的生命終結了。帶着父母雙重夢想的生命……

在這本書裏,我讀到了一個不和諧的節奏。書中人物的內心獨白和實際行為如此的不協調,甚至相反。他們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表達真正的自己。詹姆斯一家或者説有這麼一個羣體。這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愛。他們活在自我的安逸狀態下,自己創造了一個封閉的一個自己想像出來的空間。並把自己的想像及愛強加與那個被愛的人身上,或者孩子或者伴侶。有那麼一天,當真相打碎了這個夢……悲劇……來了。

好了,回到伍綺詩的無聲告白的世界——在部作品裏即將肢解的家裏還有愛。大家都愛着彼此卻又用這份愛傷害着彼此。也許正因為有愛才會看到這兒還有一個被忽視的天使,小小的漢娜就如一個小小的暖暖的火苗。她想温暖周圍的一切,卻能力不足。但她依然是暖暖的。漢娜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家人……也同樣温暖了我的心。有了漢娜這部悲劇才有了希望……也有了活下去的可能。

我不想説那麼沉重的話題。我只想説找到自己並展示給愛人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學會溝通並坦誠的交流才是避免悲劇的根本。在有愛的世界裏……告訴他你需要什麼就好。

還有一個題外話。我一直在想,在被畸變心理的父母關愛下如何成長為心態正常的孩子?“被有着畸變心態的父母忽視才成就了漢娜?這算是幸運?那麼同樣被忽視的內森選擇了強大自己準備逃離又算什麼?”

篇三:《無聲告白》讀後感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為什麼要拿這兩本書對比?因為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為有人説這兩本書類型相似。

像亞馬遜編輯推薦所説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係,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直都有一個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特別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眾不同”。可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麼的“與眾不同”。後來因為懷孕結婚了,婚後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後來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接着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着回覆她説,不知道她是認真的,因為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看到這裏,我為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後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麼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為就算在現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並不是我追求的生活。看到她最後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直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劃的時候,我為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特別棒。可惜最後,她卻因為懷孕等束縛放棄了她的計劃,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託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實。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曾經愛的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後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這很淒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悦。可能因為這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於家庭關係,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後對於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為我的家庭關係比較和諧,沒有這麼多的危機,我一直覺得很温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為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着,我讀大學是出自於我自己想讀,還是由於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棄的,可現在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棄,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還有好多好多感觸寫不完,就再續吧。很晚了。晚安。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無聲告白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標籤: 告白 讀後感 無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0mpm7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