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800字8篇

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800字8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8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800字8篇

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800字1

一個追求特立獨行想做醫生的美國女子和一位在美國長大不合羣的中國男子組合家庭。他們彼此豔羨,男子羨慕女子的坦然自若,自信大方,毫不畏懼;女子羨慕男子的特立獨行。這樣的結合似乎很合理,但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讓他們與周圍格格不入。因為家庭,女子放棄了醫學夢,最終把所有的夢想期望寄託在女兒身上。男子則想讓女兒變得更受歡迎,擁有更多的朋友,一直被異化,被忽略這也是他曾沒有得到過的。然而她們的女兒並不喜歡醫學成為幹練的女強人,她只是一個普通的性格有點孤僻的小女生。接下來,她承受了太多,終於因為“極度”關注走向毀滅。

父母以為很愛我們,給我們所有,結果發現卻只是他們想要的。乖巧的孩子想要父母開心,結果發現自己不開心。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麼,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她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選擇,都是普通的人,不必為充當緩和矛盾的工具,而接受所有,承載過多的期望。

在外人看來你恍如救世主,試想當年王昭君出使西域和親的背後她隱藏了多少悲哀與孤獨,卻仍要以光輝的和親使者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我們千古吟誦,而不知她揹負了多少光輝使命的壓力。但還是值的肯定:她偉大,她隱忍。一個讓人敬佩又憐惜的女子。

我們應該要有自己的聲音,不必去偽裝成大家想要的樣子。

倘若他們的女兒是一個會發出自己聲音的人,那麼她也許不會走向絕望的道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麼就算你在別人看來是多麼的格格不入,多麼的不合羣,你也不會覺得孤獨。這個社會並不缺少孤獨者,不必自憐自艾。有句眾所周知的話:你的孤獨雖敗尤榮。“認清自己的孤獨,才能倘開心扉,才不會被孤獨本身所困擾。不用逃避,不用掩藏,這樣就是你,或許看起來就是那麼的不合羣。”這是我想對莉迪亞説的,你背後似乎有些我的影子。

對每個人來説生活本身是不同的,沒有好壞之分,你覺得快樂那就對了,人生也就是這麼回事。我不説莊子的虛無主義,我不能超然物外,但生活還是要繼續,得由你自己選。

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800字2

在整本書裏,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終此一生,都無法擺脱他人的期待”。的確,渴望成了執念就是束縛。

瑪麗琳的母親是家政教師,她希望瑪麗琳能成為一個完美的家庭主婦,過得像《貝蒂·克羅烹飪書》裏説的那樣——“貝蒂的醃菜!愛麗絲姑姑的桃子蜜餞!瑪麗的薄荷醬!除了架子上盛着這些東西的閃亮的罐子和玻璃瓶,還有什麼能給你更深的滿足感?”

但瑪麗琳渴望做一個醫生,因為醫生是她能夠想到的與母親的生活方式差距最大的職業,而母親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是傳統的代表,她認為反其道而行之就能夠與眾不同。

但這種渴望反而束縛了瑪麗琳,她以為與眾不同的詹姆斯能夠理解他,但他喜歡的不過就是她的普通自然;她在成家後渴望生活得像同一條街的女醫生一樣,而不是像母親一樣,於是她為了自己的渴望逃離了家庭,但在九個星期後,她又因為懷孕而再次迴歸了家庭。

瑪麗琳的九周出走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卻徹底改變了女兒莉迪亞的生活軌跡——莉迪亞的生活重心從此全部落在實現父母親對她的期許上面,只要能讓父母開心,她願意做任何事情——這就是莉迪亞渴望的事情。

實現父母的期許從此成了莉迪亞的渴望,瑪麗琳渴望女兒能夠“與眾不同”,詹姆斯卻渴望女兒能夠像大多數的普通人一樣生活,這本來是他們無法實現的“渴望”,如今卻深深地禁錮住了莉迪亞。

在文中傑克對莉迪亞説的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至少我不用別人來告訴我,我想要什麼。至少我知道我是誰,你呢,李小姐,你想要什麼?”於是經歷了哥哥內斯的升學離開、父親送了一條情人為她挑選的項鍊、自己下滑的成績已無法滿足母親的期待後……莉迪亞終於發現自己無法滿足父母期待而哥哥也無法做唯一陪伴理解自己的人,她有了新的渴望——她想要逃避這一切,卻因為不敢説出口而選擇用自殺來結束一切。

在文章最後,莉迪亞乘着小船漂在河上的最後一瞬,她已經想通了這一切的一切不過都是成為執念的渴望束縛住了他們一家,但可惜她一時的錯估水性讓她再也無法把話和父母哥哥説開。

但我們並不是無法再開口的莉迪亞,我們知道不能讓渴望成為執念傷人傷己,也無需被他人成執的渴望影響;我想這並不僅僅適用於家庭關係,而是適用於所有的人際交往,這也是我看這本書最大的收穫。

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800字3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為什麼要拿這兩本書對比?因為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為有人説這兩本書類型相似。

像亞馬遜編輯推薦所説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係,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直都有一個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特別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眾不同”。可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麼的“與眾不同”。後來因為懷孕結婚了,婚後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後來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接着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着回覆她説,不知道她是認真的,因為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看到這裏,我為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後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麼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為就算在現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並不是我追求的生活。看到她最後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直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劃的時候,我為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特別棒。可惜最後,她卻因為懷孕等束縛放棄了她的計劃,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託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實。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曾經愛的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後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這很淒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悦。可能因為這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於家庭關係,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後對於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為我的家庭關係比較和諧,沒有這麼多的危機,我一直覺得很温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為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着,我讀大學是出自於我自己想讀,還是由於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棄的,可現在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棄,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還有好多好多感觸寫不完,就再續吧。很晚了。晚安。

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800字4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伍綺詩我剛開始看此書時,有點暈,它一會兒講故事裏現在發生的事,一會兒又講故事裏以前日子發生的事,只好帶着疑惑慢慢品味,之後便發現作者講訴回憶是為了更好地解釋現在。

每件事的發生會有它的前因後果,如何將這些前因後果串得很好,這就很考驗作家的功力了。從小説的構造,講述順序來説,在我心裏,伍綺詩是很成功的。閲讀的過程就像是站在山頂上的我,一步一步等着雲開霧散。

但我讀完這本書的感覺有點微妙,不知道是喜歡還是不喜歡,要説喜歡吧,沒有喜歡到一直想重讀的衝動(對於喜歡的書,我會不抗拒地翻很多遍,一遍一遍地回到書中的情景去);可要説不喜歡吧,倒也不抗拒重讀第二遍,只是最好時隔一些時日再開啟第二遍的閲讀。

中國很大一部分孩子的生活軌跡跟莉迪亞很像呀。我們被父母帶到這個世上,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可以得到什麼。然後,年幼的我們就順着社會及父母的經驗生活,父母認為孩子應該讀書,我們就接受教育,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會舞蹈,我們就上舞蹈課……直到我們慢慢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可面對父母的期待,卻不敢説不,不敢説出自己的想法了。可父母所期待的人生,作為孩子的我們並不想要,然後陷入彷徨。

莉迪亞就是如此,因為害怕失去媽媽,害怕失去爸爸,她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將自己隱藏,一次又一次地迎合媽媽的期待。直到不得不爆發的那一天,她反抗了……她選擇離開這個自己無法選擇的世界,選擇不再掙扎了。

瑪麗林和詹姆斯那把莉迪亞壓得喘不過氣的期待到底是怎麼得來的呢?

瑪麗林對莉迪亞的期待來源於瑪麗林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她希望女兒可以完成自己的夢想;詹姆斯因為種族問題而倍受歧視,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會被種族歧視而傷害,希望她們活得比小時候的自己開心。可過多的期待會變成沉重的壓力。

這本小説的內容很貼切生活,很貼切現實,現實生活裏的很多孩子便是這樣。

父母的期待真的是很沉重的壓力,我覺得我很幸運,我的人生選擇權大多掌握在我的手裏,可就算這樣,父母希望孩子成為有用之才的那種熱切希望還是會使我有壓力。

讀完一本書,要記錄些什麼?

可能有人會喜歡記錄故事的情節,記錄打動自己的句子

就我來説,我更喜歡記錄由閲讀產生的怪想法,怪觀點。

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800字5

閲讀完《無聲告白》一段時間了,讓我再次追憶在書中的場景歷歷在目,講述的是一位小時候偷渡到美國的華裔,在小時候因為皮膚,家人的因素,在學校倍感孤獨,或許是因為自卑感,可望成功,把“成功”嫁接在了子女的身上,用這樣的“成功”來獲取別人讚賞的眼光,肯定自身的價值,這部小説在種族,文化,男女平等上,子女教育上都描述了作者主觀感受,估計小説描述的是作者本身。

小説中的母親瑪麗琳,因為在哈佛大學遇到了歷史課的華裔老師詹姆斯,為此感到親暱,為此陷入了愛情的蛋糕裏,把自己的夢想和目標拋棄在了一旁,文章只有幾章描述了兩人在上課的認識,到辦公室的戀愛,到結婚,以及結婚前瑪麗琳的母親對她説的話,為此兩人的感情只是短暫,而平常,從乍見之歡,到平平淡淡。

文章的可憐的女孩莉迪亞,因為母親的離家出走,讓莉迪亞發現了,母親在去為祖母處理後事的時候,而拿走的食譜,在發現後,發現了母親在書上留下的淚痕額,心裏就説無論怎樣要讓母親開心,在母親離開的是時候開始鑽研,在母親回來的時候,瑪麗琳為了在莉迪亞身上看到了以前小時候的樣子,喜歡學習的樣子,就開始從小教育莉迪亞,到莉迪亞死去前,也沒有發現莉迪亞的異樣,內心裏只想把莉迪亞培養成以前當醫生的樣子,而從來不顧及莉迪亞的感受。

從聖誕禮物來看,瑪麗琳只想在孩子身上,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也可以看的出這種類似中國教育而畸形的家庭,只想在孩子身上看到成功,努力的把自己想要的,認為好的,灌輸在孩子身上,從孩子身上獲得成功感。書中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反觀莉迪亞的父親,因為自己的交際失敗,送給孩子的都是一塵不變的交際書,對待莉迪亞的同學,也都是誇誇其談自己的感受,不在乎女兒和女兒同學的感受。莉迪亞成了維繫母親和父親的紐帶,既要滿足母親對她的高要求又要,安撫父親對友誼的渴望。最後莉迪亞投降了,從小到大的習慣驅使着自己硬着頭皮向前走,一旦路走不下去了,到了無法忍受,不得不解決,而又無人商討的時候,只好選擇死亡,一了百了。

在小説中,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夢想,在現實中都舉步維艱。當成人夢想遭到現實的困境時,當成人解決不了自己內心的痛苦,這種憤憤不滿,這種失魂落魄,就會嫁接到孩子身上。

其實道理都懂,卻仍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因為你不去按照道理去做,去行動。

去做正確的事情,不要為自己找藉口,懶惰懈怠。

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800字6

朋友問我,“你怎麼好久都沒更新了?”聽到這個,甚是欣慰,這説明有人在關心我呀!

是呀,最近比較忙,忙工作,出差,陪孩子,輔導作業,整個人都快要垮了,累得窒息,週五又得和幾個朋友一起去做汗蒸,練熱瑜伽,幾乎沒有時間停住腳步去想想自己的生活處境,去想想自己是怎樣影響周遭的人,家人,朋友,同事,孩子,眼裏只有自己,生活就會活得越來越沒有趣味!

上個週末得閒,把同事強烈推薦給我書看完了,書名叫《無聲告白》,自認為語文不是很好的人也來寫讀後感了,可想而知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有多深。我在這裏先講講大致的故事情節,裏面的景物描述也很完美,看完這本書輔導小學作文絕對沒問題了。

文章以名為莉迪亞的女孩失蹤開始,繼而她的家人、警察搜尋線索來回憶她的家人之前所發生的事。女孩的媽媽瑪麗琳是美國白人,高中準備考進大學當醫生的時候遇到了她的爸爸詹姆斯,詹姆斯是中國人,寄宿在美國富人家裏,靠富人救濟考上了大學,他那時一心想上哈弗,但是沒能如願。瑪麗琳與詹姆斯在未經家人同意的情況下奉子成婚,婚禮很簡陋,瑪麗琳的母親在婚禮上輕聲説,“不可以,不可以,你應該嫁給”和你一樣的人“,你一定會後悔的!”自他們結婚後,母親未和瑪麗琳聯繫過,以不告而別,離家出走的形式離開了三個月。後來瑪麗琳發現自己已有身孕,沒法繼續上課,於是回家了。繼續相夫教子的生活。於是有了第三個小孩漢娜。

瑪麗琳傾其一切培養莉迪亞,讓她學習生物、物理以致考上大學當醫生。生日、節日送給莉迪亞的禮物都是書。莉迪亞壓力很大,但是她都壓抑自己,從不反抗瑪麗琳的吩咐,因為她怕媽媽再一次離家出走。在莉迪亞上高一第二學期的時候,成績一度的下降令她很苦惱,然而此時她的哥哥內斯已經提前獲得了哈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莉迪亞很怕哥哥離她而去,試圖把哈弗大學寄給內斯信撕掉。她知道哥哥遲早要離她而去,去哈弗過自己的生活,再也不用聽父母的管束。莉迪亞與小巷子裏的傑克私混在一起,經常很晚回去,抽煙,上他的車,甚至想與其同居。傑克與內斯的關係使傑克阻止了莉迪亞。莉迪亞很是傷心,半夜她一個人偷偷來到湖邊,腳放入湖水中,靜靜地與水接觸,結束了她的生命。

故事很長,很多情節沒法一一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抽空看下。

我們不能把自己所沒法完成的夢想強加給小孩,小孩有自己的人生,應該讓其自由成長,讓其找到真正的自己,他的人生才會更完美。

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800字7

夢想可以繼承嗎?很多父母覺得可以,但他們身處其中而不自知,並且在無限循壞着這樣的故事。這種故事太多,太俗套了,但是卻從來沒有人能將這樣的故事講得這麼悲傷。沒有從心底產生心疼,永遠也不會知道,這樣的行為其實就是一場綁架。也許只有當置身事外時,我們才能看得明白——一個人,永遠無法修補他人的遺憾,也無法圓滿他人殘缺的人生,夢想。

莉迪亞的父母用一件偶然的事情去判定她的夢想,其實只是為自己夢想的夭折而不甘。他們拿着最高尚的理由——幫助她實現夢想,去實現自己的私心,殊不知,自己早就將莉迪亞“綁架”了。

這種綁架最為致命的地方在於,他沒有縛住你的手,也沒有堵住你的嘴,你擁有身體上的自由,而精神上卻被五花大綁,做不得主。

一個人終歸無法彌補另一個人的遺憾。夢想,永遠只能自己去實現,不能讓他人代勞。將夢想強加在別人身上時,應想想自己又為誰實現了夢想。

莉迪亞的父母,他們都以為,一個生命可以完成另一個生命的遺憾。與其説他們將所有的關心與愛都給了孩子,不如説他們將這些關心給了自己所遺憾的夢想。

不管莉迪亞是否活着,她終歸是無法彌補父母的遺憾了,當一個人決心失去時,也是決心重生之時,莉迪亞最終在死之前找到了自我。

那個自我,不是為了任何一個人的夢想而活,而是不再懼怕失去,不再躲在哥哥的護佑下,不再試圖彌補他人的殘缺。是卸下所有人的期望,找回真正的自己。

人生會擁有層層疊疊的慾望,那些你妥協了的、放棄了的,堂而皇之承認已經過去了的遺憾,像塵埃一樣難以察覺地覆蓋生命。

當你幻想通過別人的手重新抓住這一切時,卻從未想過,不管別人如何將你的夢想重新握在手裏,那都將與你無關。遺憾就是遺憾,永遠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得到而讓另一個人變得圓滿。

我們該承認,人生就是一副支離破碎的畫卷,就像《無聲告白》的封面,一張又一張殘缺的紙,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故事,遺憾,才是人生常態。

即使再大的遺憾,也只能自己去承受。一個生命的存在,無法修補他人的遺憾,也無法圓滿他人殘缺的人生。

是的,面對父母的殷切期盼,最好的回答是:抱歉,我終究無法實現你們的夢想。

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800字8

這本小説以尋找Lydia死因為線索,講述了Jame一家的故事。Jame是一位大學教授,在求學、工作的路上他也經歷了很多坎坷,作為一個移民,他深深感受社會的種族歧視,使他從小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這也為故事的悲劇埋下了伏筆。Marilyn是一位美國普通女孩,小小年紀陰差陽錯和一位亞裔男子結了婚,過早的進入婚姻生活,又使她對婚姻生活產生厭惡,在這個過程中,她對家人的態度以及追求自我的嘗試對孩子們造成了深深的傷害。Nath是Lydia的哥哥,家庭矛盾的受害者之一,因為是哥哥,他對妹妹尤為關心和愛護,但是也因為是孩子,他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處理得並不是太理想,他的態度猶豫對Lydia是另一種傷害。Hannah是老幺,平時看着姐姐的一些變化,視乎知道點什麼,但是她也無能為力。

那麼Lydia為什麼落入湖中死去呢?我是這樣認為的,Lydia是一個黑頭髮藍眼睛的混血兒,母親對她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她能表現優秀,但是事與願違。Lydia的學習很辛苦,雖然有些拿手科目考得可以,但是有的科目對於她而言確是無從下手。母親的過度關注使她對自己產生懷疑。在交際方面就更糟糕,學生和老師對她的態度不好,當然也有她不善於交際的原因在裏面,可能是受父親影響,她不太善於表達自己。她覺得父母不是真正愛她的,不瞭解她,不知道她的需要。所以她把感情寄託在哥哥身上,而哥哥漂浮不定的情緒、因學業必須離開他,讓她很痛苦。這時剛好來了一位替代品Jack,Lydia把情感寄託在Jack的身上。在落入河裏之前她的情緒已經非常糟糕,各種各樣的事情已經讓她喘不過氣來,然後在某天夜裏,她離家外出時,意外落水死亡。

如果要問外因,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説得清楚,是這個特殊家庭、部分社會形態剛好對這位花季少女產生了負向的影響。在小説裏的這些人物,比較多的是不願意説或者覺得説了沒有意義的想法,讓他們相處時的氛圍是壓抑和鬱悶的。

這篇小説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小説人物的心理描寫,每個人物通過心理獨白展現內心,內心與現實的矛盾形成壓抑的氛圍,一切顯得那麼的彆扭但是又那麼的合乎情理,不同的矛盾糾結在一起,讀者的心也被感染,跟着糾結。總的説來,這部小説細膩、有內涵,是一部優秀的作品,謝謝小芳老師推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v7yd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