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1

為什麼我又沒哭?確實沉重的一本書,我想我會一直記得莉迪亞,漢娜,內斯,瑪麗琳和詹姆斯,莉迪亞的違心且不安的討好,得到父母全部的關注卻失去了家庭本該有的温暖與美好,漢娜的膽小怯懦被漠視,從小就躡手躡腳生怕打擾了誰,總會躲在房間裏,沙發後或餐桌底下等不被發現的角落察言觀色,內斯的夢想被無視甚至嘲笑,在學校被看為特殊,難以建立健康快樂的友誼,深深懂得妹妹的痛苦與無奈,無力改變。還有瑪麗琳的一次次成功前的放棄,求而不得的醫生追求,統統壓到女兒身上卻以為是女兒自己的需要,詹姆斯把孩子當作兒時的自己,一再鼓勵孩子友情和愛情的重要性,給孩子送禮物總會加上類似這個東西一定很受歡迎的話語,讓原本熠熠發光的禮物添了沉重與討厭。

莉迪亞最終意識到她應該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不再害怕,卻採用了獨自過湖的這一具有擺脱過去的儀式感來突破自己,她以為小時候落水有哥哥搭手幫助,現在哥哥也要離開家庭去大學生活,且不再對她關注開解,她想要用自己的力量重新開始,不會游泳,卻一直記得哥哥小時候對她説的,一直蹬腿就好,就這樣,一顆生命逝去。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2

讀完後沒有來得及寫。當時看完總覺得有種陌生又熟悉的感覺。沒辦法去理解這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後來上週回家的時候,心裏覺得難得休息一天好想好好休息一下,但是又覺得爸媽還在期盼着自己回去。所以不停的糾結猶豫讓自己苦惱了兩天。回家看爸媽本身是一件開心的事,但是因為自己想要休息的心變得好像成為了負擔。覺得作為孝順的孩子不得不休息就回家,爸媽老了見一面少一面也必須回家。所以強行壓制了自己所有的計劃。直到昨天朋友説起,覺得沉重的親情成了自己的負擔。

一下就想起了莉迪亞,是叫這個名字嗎。小姑娘其實什麼都不喜歡,但是為了不讓媽媽失望,所以總是會在看到媽媽期待的眼神時説一句好的媽媽,我願意媽媽。這樣沉重的愛,讓莉迪亞沒有辦法去和媽媽説出自己的想法,錯的越來越離譜。可是她又能責怪媽媽什麼呢。所有人都會説,這是她愛你的方式。

可是如果真的愛我,可不可以聽一聽我的想法。讓我感受到愛的同時不要承受沉重的枷鎖。我覺得這本書應該作為家庭讀物被普及。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3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目錄翻後的一頁,寫着獻給我的家人,以為是作者通過文字來表達心裏對家人的真摯愛意。沒想到開篇第一章竟是個死亡通告瑪麗琳與詹姆斯最器重的女兒莉迪亞突然一個微笑離去。

孩子永遠是最像父母的。莉迪亞的出走與她的母親如出一轍,在一個平靜的時間,不作再見,就消失在眾人眼裏。可瑪麗琳是幸運的,她安全地回到家中,擁抱温暖。莉迪亞卻在寒冷的水中被魚蝦吞食。我是同情莉迪亞的。

作為讀者,我站在上帝的角度,傾聽着他們心中的聲音,感受着他們對自己人生的憤怒與不安,理解他們因此而採取的行動。但眼睛不會泄密,家人不懂彼此真正的訴求,大家默默應許,過着happyending的平靜生活,但所有人的背後都是鮮血淋淋的。

來自下層階級的父親,詹姆斯。他一生都在追求本地人的認同,極力想要擺脱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佬的標籤;瑪麗琳是位很普通的美國女孩,她討厭自己母親對她的教導:女人一定要成為最會打理家事的賢妻良母。因此她不甘平庸,要與男人們一爭高下。

兩個人都想改變,在一間公寓裏,他們恩愛纏綿,互訴心意,以為彼此是拯救自己的天使。可時間告訴他們,這也許不是個好想法。所以瑪麗琳與詹姆斯把期待對方的心情壓在女兒莉迪亞身上。

會搬重物的駱駝也是需要休息的。莉迪亞卻是一刻不歇,盡力迴應父母的目光。這種關係形成了一個閉環。內斯與漢娜無法參與其中,得不到父母的注視。彼此之間的信任與依賴隨着這樣的聯繫變得稀薄。

家庭失衡。所有人的內心動搖,言語之外的自己蠢蠢欲動。烏雲籠罩在莉迪亞一家,雷電打在莉迪亞心上。家門口的碼頭,在夜晚,異常吸引人。

我不想認為莉迪亞是自殺。在描述中,能感覺出來莉迪亞的放下,及對過往的總結,也看到她對新生活的'嚮往。她投身於湖中,這個曾經落水的碼頭,她盼望着自己的重生與轉變,想好明日的見面,但浪漫理想主義者往往忽於現實,莉迪亞最終沒能掙脱水的束縛。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4

中國有句話叫“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父母不知道龍是如何飛騰鳳是如何翱翔,所以成績名列前茅就是成龍成鳳的必要條件,父母眼裏的好就是你奮鬥的方向,於是很多父母的理想都被轉移到了孩子身上。“你必須這樣做,這都是為你好,我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鹽還多,聽我的你可以少走很多彎路...”這些話語頻頻出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殊不知孩子的思考能力漸漸變強,反叛心理愈加嚴重,反而適得其反。

但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於是溝通和相互理解成了最重要的緩和方式,父母與孩子間相互學習,互相成長。在生活中父母的言行舉止細無鉅細都影響着孩子,都成了孩子最初的判斷標準所以説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就如文中的母親離家出走一事對家中三個孩子的影響都非常大,大女兒從此將母親的話當諾言,無條件的順從着母親的任何要求包括母親將自己的夢想當醫生強加在她身上時,也只回答着“是的,好的”,上着自己並不擅長的高二生物,收着自己不喜歡的醫學書作禮物,掛着不喜歡的聽診器...直到發現一切都錯了

父母和孩子是一道無解題,有無數種解題方式也有無數種答案,但答題時間卻是一生,從孩子到父母,會有很多經驗教訓但要記住都要相互尊重。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5

莉迪亞承載着母親想要成為醫生的期望,承載着父親想得到朋友的期望,她做的一切事,都是為了讓母親不再離開,順從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內斯想要逃離這個可怕的家庭,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家庭中,莉迪亞是可憐的,內斯喜歡天文學,他自己學,他想去別的大學,可他知道父親只會讓他去哈佛。漢娜是家裏被忽視的孩子,但她是家裏最瞭解莉迪亞的,她半懂莉迪亞的內心,知道她在掙扎,知道她的情緒變化,可她阻止不了事情的發生,改變不了什麼。

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不管你承不承認,也許這一生,我們都逃離不了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個漩渦中,不是你想走出來就走的,千絲萬縷,處處相連。

書中,莉迪亞是不理智的無奈,她知道自己做任何反抗都無用,因為她的軟肋是母親壓制她的武器,一直到她死亡,母親才覺悟,原來,她給的並不是孩子喜歡的,一直以來都是她想要的,可幸的是她終於知道了。莉迪亞把所有的事都放在心裏,只有在內斯面前,才鬆一口氣,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內斯九月要離開家,去上學。

漢娜無聲的陪伴,無人知曉。這個家庭中,所有人都會記得莉迪亞,記得她的反抗。

沉默不是不知,而是不想説,沉默不是軟弱,只是不想説。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6

書不錯。很多細節真實可靠,邏輯嚴謹,讀起來絲毫沒有跳脱之感,從文字來説也是值得一讀的。

這部小説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個悲劇的誤會。首先它是一個悲劇。因為這個女孩死了。但其實整場都是一個誤會。每個人都需要在別人的期望和掌控之中活出真實的自己,莉迪亞的一生就是這樣的過程。悲劇就在於,我們都以為她死於父母的壓迫和別人的排擠,並由此而對他的父母以及周圍的環境產生很大的懷疑和不滿,直到最後,發現莉迪亞的夜晚出走,其實是為了與生活和解的宣告,為了自我力量的復甦,為了內心的安寧,這時候我才放下了對他人的仇恨和不滿。生活中這樣的自以為難道還少見嗎?人們不都是在一個悲劇面前自以為是,又在自以為是中製造另一個悲劇嗎?

莉迪亞的死亡又給了我們一些力量。那就是:生活固然我們很多的打擊、壓迫、折磨,但是每個人由內而外自然而然的生命力量,足以使我們扛住那些磨難,活出真正的光芒。

同時,作品也真實地揭示了人的成長過程。在艱難困苦中,我們真的會一再遭遇自己的軟弱無力,從而陷入痛苦迷茫。只要給自己和他人時間與空間,我們都會重新看見出路,燃起希望,就像經歷暗夜太陽照常會升起一樣。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7

很久就有人給我推薦這本書,從題目看以為是那種很暢銷的有哲理的書,後來看簡介説這是一本小説,而且是國外的女作家…頓時沒有了閲讀欲。有次在言幾又喝咖啡,沒有找到自己想要買的那本書,為了消磨時間,就翻開了它,直到關門也沒有看完,後來在這裏找到,看完了剩下的。

我想説,看完了之後我簡直覺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怕,這本書不看簡直是損失。就是那種國外作家的風格,不點破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而是直接融入到故事裏,同種類的話,感覺和《一個人的朝聖》很像,或者是《巴別塔之犬》,你可以説它是小説,看過之後會發現故事是藴含着哲理的,之所以不説破,是因為你覺得它是怎樣那它就是怎樣的,我認為,這也是文學作品比較高的境界。

我國以前這樣的作品也很多,比如餘華的或者莫言的,但是現在卻很少,反而那種缺乏仔細琢磨的快閲讀書籍更加暢銷,比如我很喜歡的劉同,不是説這樣的作品不好,每種作品都有相應的受眾,或許不同的年齡階段每個人喜歡的東西會有不同就是這個道理,不同階段喜歡的文學作品也會不同。這樣説就是提醒自己,以後不要只從一個作品的分類、體裁、簡介來簡單的給一個作品定性。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8

“你們把虛妄的愛擺在眼前,並以此來説愛我。”

我們總是希望世界上能夠有一個機會重新來過,就像瑪麗琳多年之後想拾起被她拋棄許久的夢想之時,才發現並非所有的事都能繼續。漢娜的到來無疑熄滅了她夢想的最後一絲火焰。

所以她將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全盤寄託在莉迪婭身上,希望她能代替自己成為一個醫生。這也就是本書的悲劇之所在。

瑪麗琳的母親希望瑪麗琳和一個“跟自己很像”的人在一起……瑪麗琳希望莉迪婭成為一個醫生……詹姆斯希望莉迪婭能夠融入人羣……

他們都被寄予了不同的期望,像是千斤頂,讓每一個人沒有喘息的機會,只能默默承受。

這悲劇的另一個緣由。他們都很容易“忽略”一些事,認為似乎只要默默忍受,就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這也照應了書名“無聲”兩個字。

詹姆斯有意忽略了瑪麗琳母親的話,漢斯忽略了最後一晚莉迪婭的異樣,漢娜忽略了詹姆斯和她助教的私情……在這個家庭裏,似乎所有人都有錯,又似乎所有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正如書中所寫——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9

從這本書的開始,莉迪亞的死,就充滿了説不出的壓抑,書中的矛盾太多了,種族歧視、婚內出軌、父母給予孩子期望過大、父母與孩子沒有溝通等等,都造就了莉迪亞的死,一個活生生的生命,是如何被父母被自己給逼死的。她其實並不是真的想死,她只是想逃離。她想變壞,可是沒有成功。她想學開車,可是連第一場筆試都沒有過關。她想破處,可那個男人愛的竟然是她的哥哥。最後,她想到了那片湖水,她想在水中找到那種自由和安寧,結果葬身。真是悲哀。

讀着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想到了原生家庭這個詞,父母,家庭,甚至是整個生活環境,對你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內斯想當宇航員,想從事航天方面的工作,但是爸爸詹姆斯覺得這沒出息,甚至給了內斯一巴掌讓他立刻停止這種想法。莉迪亞被迫接受母親的夢想,原生家庭讓他們每一個人的性格都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就像我之前説過,我大學裏學習的鋼琴,總感覺有點晚,那時候竟然萌生出結婚生子後想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習鋼琴的想法,看完這本書,想了想,還是不要強迫孩子為好,學他喜歡的,這樣他的人生才更完整。

願你一生自由,不為他人而活。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10

所有我做的一切,都是無聲告白。

所有我沒説出口的,都是我愛你。

莉迪亞對母親的順從,她儘可能的做到母親所期望的,是因為她愛母親,不想失去她。

瑪麗琳當然也愛莉迪亞,只是她認為這樣做,是對莉迪亞好,她被自己的經驗、私利矇住了雙眼,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想法。

傑克愛內斯,他一直都那麼桀驁不馴,有時他表達的方式會讓敏感的內斯誤會,而敏感只會讓內斯越來越遠離傑克。沒辦法,這就是愛,愛讓傑克小心翼翼守候在內斯身邊。

漢娜是個缺愛的孩子,她一直都渴望得到關注,但她能做的,是是安靜的守候在家人身邊,理解關懷所有人。

有的愛,求而不得,有的愛,分配不均。敏感 慾望 脆弱有時候會讓愛變扭曲。

如何好好的愛人?這個命題太廣大了。

但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的是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is? ?I love you.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11

弗洛伊德對手足關係完全持悲觀態度。

他相信正是這場自兒童時期便開始的競爭會有許多問題伴隨人們直至成年,得不到關注的兒童會過分渴望情感,得到關注卻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兒童會形成焦慮性依戀。

我記得曾經有位小倫敦姐姐在Girl’s night聊天,她有一個天才哥哥,在帝國理工攻讀物理,但她只喜歡從事與運動相關的工作。

她説每次從諾丁漢回倫敦探望父母,她總會一上巴士就把自己灌醉,下車再裝作若無其事的出現在父母的門前。

她企圖叛逆,但叛逆需要對方的關注,就像演員需要觀眾。

這些都是中國一胎政策下出生的一代無法想象的,我們已經非常習慣於整個家庭的重心完全傾注在自己身上,失去關注才是不正常的。

我們理所應當的自私,甚至完全意識不到自己如何自私,並在自私的過程中享有了多少。

我們遵循着中國家庭觀避過了存在手足競爭的情況擁有着比較完美的童年,邁入成年之後還可以用西方的價值觀口號來鋪平一切道路,自由、民主、follow your heart,我們的人生就是個人主義巨大的舞台。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12

讀完了還久久沉浸在故事裏,在讀完前一直很壓抑,為莉迪亞感到惋惜!雖然作者每一章節都在不同的時間段跳動,但是讀的很流暢,很有感。

故事雖然發生在美國,但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總想着給我們最好的,為我們提前鋪好路,讓我們成為她們理想中的樣子。仔細想想一切都是規劃好的,一眼就可以看到底的人生還是很可怕的!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自己父母還是比較尊重我的看法的。

書的封面寫着“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就是這本書想帶給我們最主要的問題吧。

現在的我其實並不完全確定自己是否會特別熱愛那個高考前一直想實現夢想,只有真正的到達下一個結點我才能決定是否繼續或是向其他方向繼續前進。我想“找到自己”應該是一個不斷髮現不斷前行的過程,不探討是否擺脱期待至少每一個選擇都是自己願意的,不會後悔的,能為自己活着就是件幸福的事!

這又讓我想到了道家的“無為而治”,無論是治國,管理,還有教育都有很大用處。以後對子女教育也很受啟發,哈哈哈!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13

《無聲告白》是美國的香港第二代移民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説,文字很細膩,寫作也很清新自然流暢。

對於我來説,我讀這本書,讀到了很多,有很多共鳴,描述詹姆斯心境時所説,雖然詹姆斯生在美國長在美國,但他卻沒有一刻覺得有家的感覺,我覺得這是中國人在國外生活的羣像,出國後,我們能發現自己與我們的國家緊密相連,我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打扮自己,不敢放鬆。別人覺得我們宅,我們自閉,我們只會讀書。那就要更努力去社交,保持好成績,出門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這樣的緊張也是在提醒着我們,這一方水土,是戰場,不是家。

而對於這裏面的感情描寫我也覺得非常的細膩,作者在描寫詹姆斯和瑪麗琳初見時在詹姆斯的辦公室裏,瑪麗琳觀察到對面人五官的細節,動作的細節,那種小鹿亂撞的緊張,看着伍綺詩的文字,似乎眼前有了畫面,似乎心跳也隨着加速了。

總之,這本書有着神奇的魅力,看着看着就會深陷其中,並不是為了知道後面的結局,而是這樣的文字就是一種舒服的感受,不知不覺就想一直看下去。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14

讀完這本書後發現,書名的無聲告白原來不是我想的告白而是莉迪亞的內心獨白,我把莉迪亞的死歸結與她的父母和哥哥詹姆斯,母親瑪麗琳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女兒身上,她不會告訴女兒當初為了和詹姆斯結婚而放棄當醫生的目標是自己一直以來的一份不甘,從來從來她與女兒溝通的話題只有成績;父親詹姆斯也想在女兒的身上彌補自己年輕時的不足,他會不停的鼓勵女兒去結交朋友,他從未向妻兒透露自己童年受過的傷害,最後這位父親居然一直認為女兒一直在學校有很多朋友很受歡迎。

就像書裏説的,莉迪亞一直是家裏人的中心,可是這壓得她透不過氣來。我記得莉迪亞對自己的妹妹説過一句話“如果不想笑就不要去假笑”她不希望妹妹和她一樣被父母牢牢地禁錮。其實文中最懂她的人是哥哥內斯和看起來放蕩不羈的鄰居傑克,可是發現哥哥深深的嫉妒和傑克的祕密後她便沒有了精神依靠,人活在世上總要盼着點什麼,可是莉迪亞沒什麼期望都沒有,親人和朋友感情的缺失將她帶到了最最討厭的湖畔,很心酸很心酸。

無聲告白讀後感_初三優秀作文_初三作文15

想到紀伯倫的《論孩子》摘抄: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遙遠地射了出去。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我們都是從孩子過來的,也終將自己有生命的延續,但那個延續是重複還是新異,我們都該有自己的選擇。我學着你的樣子活成我自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zoymv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