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魚我所欲也 >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通用15篇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通用15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閲讀答案,通過對照閲讀答案可以有效檢驗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那麼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通用15篇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1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選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萬事莫貴於義。今(如果)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爭論)一言以相殺,是貴義於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於義也。”

(選自《墨子|貴義》)

10、解釋文中加點的詞。(2分)

闢予

【命題意圖】

考查學生文言實詞的記憶、理解和遷移。

11、翻譯兩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

【命題意圖】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言語句的理解翻譯能力

12、甲乙兩文共同特點是都運用比喻論證來闡明觀點,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論證了 的 觀點,甲文則用 論證了 捨生取義的觀點。(2分)

【命題意圖】

考查學生對文段的理解能力,考查論據證明論點的能力。

13、甲文用“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闡述了對“義”的認識,這與乙文中表達的觀點是相同的。請你指出甲乙兩文中“義”的內涵,並簡述今天我們是否還有堅持這種“義”的必要。(2分)

【命題意圖】

《考試説明》強調了文言文閲讀的考點還包括對人物及事理進行簡單評價,本題正體現了這一命題原則,也體現了比較閲讀的特點,看學生是否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10、“闢”同“避”,“躲避”的意思。予:給。(2分)

11、(1)不只是賢明的人,才有這種思想。(2分)(2)給你天下但要你死,你幹這件事嗎?(2分)

12、萬事莫貴於義(1分),舍魚而取熊掌(1分)。

13、正義(或是“有利於人民和國家的大義”)。(1分)。有必要。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堅持人民和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1分)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2

【甲文】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魚我所欲也》)

【乙文】王荊公①病喘,藥用紫團山人蔘②,不可得。時薛師政③自河東還,適有之,贈公數兩,不受。人有勸公曰:“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疾可憂,藥不足辭。”公曰:“平生無紫團參,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註釋】①王荊公:即王安石。②藥用紫團山人蔘:這裏指藥方中需要用到紫團山出產的人蔘。③薛師政:人名,即薛向,字師政。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2)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

(3)適有之( ) (4)藥不足辭? ( )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項為之強(《幼時記趣》)

B。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餘則緼袍敝衣處期間(《送東陽馬生序》)

C。 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 悍吏之來吾鄉(《捕蛇者説》)

D。 萬鍾於我何加焉 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3、翻譯下列句子。(6分)

(1)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

(2)公曰:“平生無紫團參,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譯:

(3)親給錢糧,不扣一釐,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一錢。(《治水必躬親》)

譯:

4、聯繫甲乙兩段文字及翻譯句(3),説説人該如何保持本心?(3分)

參考答案:

1、得同“德”,感激恩德;侍奉;黃河;值得。

2、C

3、①這種做法就叫做喪失了天性(是非羞惡之心,即“義”)。

②荊公曰:“(我)平生沒有紫團參,也活到今天。”竟不接受。

③親自發錢糧給民工,一釐也不克扣,並且隨同的官吏差役也不曾橫行勒索一文錢財。

4、堅持原則,堅守底線,以身作則,(1分)拒絕金錢等的不良誘惑,(1分)始終保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1分),關心人民羣眾的疾苦(1分),管好自家的人、身邊的人(1分),才能保持本心。(答出其中4點即可)

《“王荊公病喘”》參考譯文:

王荊公(安石)有哮喘病,用藥需要紫團山人蔘,買不到。其時薛師政自河東還朝,正好有這藥,就送給荊公幾兩,荊公不接受。有人勸荊公説:“您的病,非這藥不能治。病是可憂慮的,這點藥物不值得推辭。”荊公曰:“平生沒有紫團參,也活到今天。”竟不接受。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3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選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萬事莫貴於義。今謂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④以相殺,是貴義於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於義也。”(選自《墨子》)

【註釋】

①予:給,送。②子:你,代詞。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話,即關係到正義與非正義的一句話。

2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故患有所不闢也( )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

(3)今謂人曰( ) (3)何故( )

3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

31.【甲】文運用比喻論證來闡明觀點,具體來説是用 這個比喻來闡述 的觀點;【乙】文論證層層深入,首先論證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腳珍貴,其次論證了 ,然後論證了生命不如義珍貴,最後強調了 的中心論點。(4分)

32. 【甲】【乙】兩文都闡明瞭“義”的重要性,您認為“義”的內涵是什麼?今天還有堅持的必要嗎?為什麼?(3分)

參考答案:

29.患:禍患,災難 是:這、這樣 謂:對……説 故:緣故、原因

評分説明:每空1分,共4分

30.(1)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採用的呢?

(2)送給你天下,卻要你的性命,你願意這樣做嗎?

評分説明:關鍵詞翻譯正確,語句通順,意同即可。每小題2分,共4分

31.舍魚而取熊掌 捨生取義 天下不如生命珍貴 萬事莫貴於義(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

評分説明:每空1分

32.“義”是正義,是有利於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1分,答到“正義、大義”均可得1分)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堅持人民(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所以我們應該堅持。(2分)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4

一、典型例題

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怎樣提出論點,又是怎樣論證這個論點的?

2.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該句中的“是心”是指什麼?

3. “此之謂失其本心。”該句中的“此“指什麼?

4.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特意交代這一句的意圖是什麼?

5. “魚”與“熊掌”在文中分別比喻什麼?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的目的是什麼?

參考答案:

1. 思路分析:細讀課文,看作者是怎樣運用正反面事例和道理論據來論證點的。

捨生取義,為全文中心論點。文章用“魚”“熊掌”等比喻提出論點,由“有甚於生”“有甚於死”,引出“何不為也”,這是從反面論述。結論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有比死亡更讓人厭惡的東西。

2. 指“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3. 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鍾”。

4. 強調人生本來就有羞恥心,這是一種善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但有的人卻因經不起利慾的誘惑,喪失了這種善心,幹出見利忘義的事;而那些敢於堅守正義的“賢者”,只不過是能夠自覺保護和發揚這種固有的善心罷了。

5. “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捨生取義的命題,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係。

二、模擬試題

閲讀《魚我所欲也》,完成後面問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

所欲有甚於生者 甚: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非獨:

萬鍾於我何加焉加: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得:

2. 下面選項中加粗字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故不為苟得也 苟富貴,勿相忘

B.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故患有所不避也

C. 非獨賢者又是心也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D. 故不為苟得也 故自號曰醉翁也

3. 與“所惡有甚於死者”中“於”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戰於長勺 B. 苛政猛於虎也

C. 萬鍾於我何加焉 D. 餘將告於蒞事者

4. 翻譯下面句子。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此之謂失其本心。

5. 這段文字的主要論點是什麼?它是怎樣提出來的?試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 甚:超過,勝過; 非獨:不單,不僅;加:益處,好處;得:同“德”,感激

2. B

3. B

4.(如果你)用腳踢着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如果這樣做了,)這就叫做喪失了本來就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5. 捨生取義(“捨生而取義者也”)。作者先以魚和熊掌設喻,然後提出中心論點。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5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小題1】解釋詞語的意思。

①患:②蹴:

【小題2】把下邊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②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小題3】填空:作者用“一簞食,一豆羹”來進行論證,這屬於______________的論證方法,文段中着重論述了“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更重要,人應該保有本心的道理。

答案

【小題1】(2分)①患:災禍②蹴:用腳踢

【小題2】(4分)①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寧願捨棄生命而選取道義。

②可是有的人見了優厚的俸祿卻不分辨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小題3】(3分)舉例義生

解析

【小題1】

試題分析:“患”在古文中有“憂、擔心”和“災禍”的意思,本文中為“災禍”;“蹴”為“足”字旁,意為用腳踢。

【小題2】

試題分析:第一句中“二者”指“魚”和“熊掌”;“得”:“得到”;“兼”:同時;“捨生”:捨棄生命;“取義”:伸張正義。第二句中“萬鍾”指“優厚的俸祿”,“辨”:分辨;“禮義”指“封建道德規範”,“受”,接受;“何”:什麼;“加”;好處。

【小題3】

試題分析:“一簞食,一豆羹”是具體的事物,是舉例論證,本文的中心論點就是“捨生取義”,根據論點理解即可填空。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6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練習.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在文中橫線處填上所缺詩句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二者不可得兼 ()

(2)得之則生 ()

(3)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

(4)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翻譯句子: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萬鍾於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簡要回答

(1)上文中心論點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贊同?請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談骨氣》中引用孟子的一段話來解釋骨氣的含義説:“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那麼“萬鍾則……”這句話應指前面的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利用文段中“義”的含義,寫出三個含“義”的成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略”。

2、(1)同時擁有(2)生存、活(3)侍奉(4)通“辨,辨別”

3、(1)不僅僅賢能的人有這樣的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是賢能的人能不喪失罷了。

(2)萬鍾這樣的豐厚俸祿,對於我有什麼益處呢?

4、(1)捨生取義(2)答案不唯一,要言之成理(3)富貴不能淫。

5、“略”。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7

乙兩則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後問題。(10分)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乙】子墨子日:“萬事莫貴於義。今(如果)謂人日:‘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願意)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爭論)一言以相殺,是義貴於其身也。故日:‘萬事莫貴於義也。…

(《選自《墨子·貴義》》)

【小題1】下列句中劃線的詞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故不為苟得也苟富貴,無相忘

B.是義貴於其身也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

C.死亦我所惡不以惡小而為之

D.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予觀夫巴陵勝狀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2)萬事莫貴於義也。

【小題3】甲文“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與乙文中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你認為兩文中的“義”的內涵是什麼?今天我們還有堅持的必要嗎?為什麼?(4分)

答案

【小題1】B

【小題1】(1)不是隻有賢明的人才有這樣的諺、部隊士、任何事都比不上“義”重要。

【小題1】萬事莫貴於義。“義”是正義,是有利於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堅持人民(國家)的利益。

解析【小題1】B中二者都是“代詞,這”。

【小題1】這是考查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譯。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如:“賢、是心、莫”等重點詞語要理解精準。

【小題1】這是考查對文言文中心主題理解和表達。學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要求考生在分析歸納原文有關內容的基礎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敍述事件或説明某一道理時作者的主張和看法。能結合文章做具體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8

閲讀下文,回答問題。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

(1)萬鍾於我何加焉( )

(2)鄉為身死而不受( )

(3)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補出下面句子中括號裏省略的內容。

鄉為( )身死而不受(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4、《孟子》中有這樣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認為其中的哪一句話最能説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益處;(2)通“向”,從前;(3)侍奉;(4)停止,放棄。

2、輕蔑地、呵斥着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着(或踩過)的東西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3、義萬鍾或施捨

4、“貧賤不能移”或第二句。

(意思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9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選自《魚我所欲也》)

1、解釋下列文言句中加粗的詞語。

①非獨賢者有是( )心也

②故患( )有所不闢也

③蹴( )爾而與之

④所識窮乏者得( )我與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讚揚和批評了怎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這,這樣(2)禍患、災難(3)用腳踢(4)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

2、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就放棄生命而選擇正義。

3、讚揚捨生取義;批評苟且偷生。

(意思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10

閲讀《魚我所欲也》(節選),完成問題。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①

萬鍾則不辨②禮義而受之。③萬鍾於我何加焉?④為宮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向⑦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為“辯”。③有教材為逗號。④有教材為歎號。⑤有教材為逗號。⑥有教材為逗號。⑦有教材為“鄉”。⑧有教材為冒號。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詞的意思。

(1)蹴爾而與之 蹴: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

呼爾而與之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及,到踐踏(用腳踢;踢)(2)停止。這裏是“止而不為”的意思。(放棄;止)

2.輕蔑地呼喝着給他吃(沒有禮貌地吆喝着給他;吆喝着給他)。

3.(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意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11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腎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小題1: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B.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必以分人

C.所欲有甚於生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D.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謂為信然

小題2: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②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3:在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麼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提出的?(2分)

小題4:古今中外有許多捨生取義的英雄人物,試舉出一位,並用一句話概括其事蹟。(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A

小題2:①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寧願)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②不僅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這種本性,(只是)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4分)

小題3:捨生而取義;用“舍魚而取熊掌”作比喻提出的。(答成用“魚”和“熊掌”作比喻提出的也可得分)(2分)

小題4:文天祥寧死不降元。 朱自清寧願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 (2分)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加點字意思的能力。A項中的兩個“而”都為“連詞、錶轉折”的意思。

小題2: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時注意關鍵字、語序,有時還要補出捨去的主語才行。

小題3:本題考查議論文的觀點是怎麼提出來的。根據文章的開頭來分析即可。

小題4:本題是一道開放題。列舉的英雄人物以及事蹟只要與捨生取義有關即可。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12

閲讀文章,回答下面的問題。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 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詞的意思。

(1)蹴爾而與之:

(2)是亦不可以已乎:

(3)鄉為身死而不受:

(4)萬鍾於我何加焉:

(5)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6)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

(1)呼爾而與之

(2)此之謂失其本心

3.“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4下列各組加粗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婦拍而嗚之(《口技》)

B.此之謂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馬也(《馬説》)

C.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至於負者歌於途(《醉翁亭記》

D.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譯: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翻譯:

6.文反覆論證了一個什麼觀點?主要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答:

7.下列加粗字解釋相同的一組是( )

A.弗敢加也 萬鍾於我何加焉

B.故不為苟得也 為宮室之美為之

C.得之則生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D.鄉為身死而不受 便扶鄉路

E. 宮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8.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9.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於鬥爭”的字樣,對此,你是怎樣看待的?

10.作 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列舉了“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請你給本文補充—個論據。

11.儒家認為“性相近,習相遠”,即人 們生來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於後天的社會環境與物慾使人的“性”差距變大,有人變“惡”了。閲讀選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這一觀點相近,並寫下來。

參考答案:

1.用腳踢;停止;從前,通“向”;益處;感激,通“德”;高官厚祿

2.吆喝着來給他;這就叫失掉了本性。

3.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4.C

5.(1)假如人所喜歡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求生的手段,那種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2)不是隻有賢德的人才有這種性情,每個人都有,只不過是賢德的人能堅持下去不喪失而已

6.捨生取義 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7.D

8.(1)當這兩者(生死)不可同時得到時,要捨棄生命來獲取大義。

(2)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一簞食一豆羹),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

9.“略”。

10.“略”。

11.“略”。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13

課內文言文,回答10~12題。(8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故不為苟得也 (2)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11.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譯文: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

12.結合選文的文體特點簡要分析文中畫線句子的作用。(2分)

答:

(二)閲讀下面課外文言文,回答13~16題。(8分)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①之之謂義,由是而之②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③為仁孑孑④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節選自韓愈《原道》)

【註釋】①宜:合宜,恰切。《禮記·中庸》:“義者,宜也。”②之:往。③煦煦:和藹可親的樣子。這裏指小恩小惠。④孑孑(jié):謹小慎微的樣子。

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博愛之謂仁 (2)老子之小仁義

14.用“∕”為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2分)

彼以 煦 煦 為 仁 孑 孑 為 義 其 小 之 也 則 宜。

15.將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2分)

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譯文:

16.在韓愈看來,老子所説的“道德”與自己所説的“道德”含義是否一致,結合選文內容簡要分析。(2分)

答:

二、古詩文閲讀(滿分20分)

10.參考答案:(1)苟:苟且。這裏指為了生而不擇手段。(2)生: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每詞1分,計2分)

11.參考示例:(1)如果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那麼,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麼不可以使用呢?(2)不只是賢德的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每個句子2分,計4分)

12

.參考答案:畫線句子運用了比喻論證和分析推理從正面立論(1分),確立論點:捨生取義,為義而不避死(1分)。(答出論證方法得1分,論點正確得1分,計2分)

13.參考答案:(1)謂:叫作,稱作。(2)小: 認為……小,輕視。(每詞1分,計2分)

14.參考答案:彼以 煦 煦 為 仁/ 孑 孑 為 義 /其 小 之 也 則 宜。(每斷對一處得1分,計2分)

15.參考答案:(好比)坐在井裏看天的人,説天很小,其實天並不小。(大意正確即可,計2分)

16.參考答案:不一致。理由是:在韓愈看來老子所説的“道德”是拋開了仁義而言,只是他一個人的説法(1分),而自己所説的“道德”是包括仁義,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認的道德(1分)。(大意正確即可,計2分)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14

【原文展示】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複習題與答案】

1、此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上》,它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是什麼?

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捨生取義。

3、什麼是“義”呢?

孟子説:“羞惡之心,義也。”他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羞恥,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義的行動。

4、孟子是怎樣提出和政論他的主張的?

把生命比做魚,把義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況下,用舍魚而取熊掌設喻,由此及彼,由淺入深,自然引出“捨生取義”的主張。

5、為什麼用比喻形式説理,而不直接提出來?

這樣説理形象通俗,易於接受。

6、第一段分幾層論述?分別從哪個角度論述?

三層:

第一層:“魚,我所欲也一一捨生而取義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論點“捨生取義”

第二層:“生亦我所欲一一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用生與死進行對比論證為什麼要“捨生取義”。(指出人間有比生更寶貴的東西,就是義,也有比死更可怕的東西,就是不義。)

第三層:“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賢者能勿喪耳。” 激勵眾人,此心人皆有之。

7、文中至今流傳的一個成語是? 捨生取義。

8、作者説“捨生取義”之心“人皆有之”意圖何在?

激勵眾人崇尚道義。

9、論點提出以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明確: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捨生取義”的論點後,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捨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苟得,惡死有所不闢”的思想。然後再從反面説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麼什麼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着舉例説明,人既使在飢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最後,文章陡然一轉,“鄉為身死而不受”,現在“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又是為了什麼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捨生”,現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

總之,這段文章是説,能做到“捨生取義”是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辨禮義而受“萬鍾”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有比死亡更令人厭惡的東西是什麼?

義:不義。

11、為什麼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為什麼有的災禍不能躲避?

因為苟且偷生的事往往違背道義,如果背棄信義去做,就會為人所唾棄。 因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義。

12、“賢者”和普通人的區別在於什麼?

能否固守道義。賢者能堅持操守,勿喪失。

13、“一簞食……乞人不屑也”。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舉例論證。

14、“一簞食……乞人不屑也“。化用成語故事是:

嗟來之食。

15、用這一生動的事例的目的是為了證明什麼?

“一簞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卻關乎生死。如果帶有侮辱性的施捨即使是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賤的乞丐寧願餓死也不接受,説明“所惡有甚於死者”既義重於生。

16、“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此之謂失其本心。”段主要運用什麼論證方法?作用是什麼?

對比論證;舉例論證。作用是從反面論證“萬鍾”亦不該接受。

與“一簞食,一豆羹”段進行對比,從正反兩方面印證了“捨生取義”。

17、孟子在文中表揚了哪些人?斥責了哪些人?

表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貪圖享受、見利忘義的人。

18、如何看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義”字是一種充塞天地之間的正氣,無處不有,但當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時,大多數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9、對孟子“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評價。

他認為每一個人一生下來就有仁、義、禮、智等善心,在文中這種思想顯然有它的進步性。但是這種結實沒有強調後天教育和社會環境對人的作用。在文中闡發了唯心主義的性善説,説什麼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不合事實的。此類糟粕,應予剔除。

20、從古到今,無數的事例驗證“捨生取義”的人可以流芳百世,見利忘義的人遺臭萬年。請舉例一一加以驗證。

捨生取義之人如,文天祥、史可法、譚嗣同、李大釗等。

見利忘義的人如,呂師孟叔侄、秦會、洪承疇等。

21、聯繫全文的大意,用“生”與“義”開頭,擬寫一副對聯(不少於五字)。

22、你過去一定也做出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的影響最大、印象最深?你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或教訓。

(思考人生選擇的意義及應當遵循的原則,樹立起義重與利、捨生取義的價值觀念。)

23、文章開篇運用了什麼修辭?為何運用這一修辭?

比喻,因為本文是論述“捨生取義”的,重在“義”,“義”是抽象事物,難以把握,理解,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24、本文圍繞什麼展開議論?

孟子設喻,從人的口腹之慾開始通篇議論,也圍繞着人的口腹之慾展開。

25、文章從所欲入手,説明人的所欲發生矛盾時應該怎樣?

應採取一個正確的原則態度,要進行正確的抉擇和取捨。

26、文章用“魚”和“熊掌”分別比喻什麼?

魚喻生命;熊掌喻“義”,形象的區分“生”與“義”的價值高下。

27、面對生與義不能得兼時,孟子認為應該怎樣做?

寧可取義,也不苟且偷生。既故不為苟得也。

28、面對死與不義不能同時避開時,孟子認為應該如何處理?

擰可赴死,也不願躬躬不義。

29、作者在文中把什麼看作比死更令人厭惡?(用兩個字概括)不義。

30、作者認為面對正義時,人表現應如何?

為了正義絕不能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無所畏懼,義無所顧。

31、指出文中從反面論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麼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無恥手段都做得出來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

32、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採用某種手段就可以生存卻不採用,其原因是:

所欲有甚於生者。

33、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採用某種手段就可以躲避闢患卻不採用,其原因是:

所惡有甚於死者。

34、為什麼世人的行為仍有賢與肖,義與不義的區別呢?

因為賢者能堅持“捨生取義”,始終“勿喪”,一般人則難免因環境改變,而“失其本心”

35、文中作者認為“捨生取義”之心,不僅僅是賢人所具有的語句: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36、文中“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有何作用?

承上啟下

37、“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為什麼飢餓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因施與者態度不好。他們認為接受這“嗟來之食”,將陷身於不義,這是人們天生的羞惡之心。

38、用者對於“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行為,是如何回答的:

萬鍾於我何加焉!

39、文中指出昔日寧死不受嗟來之食的人,此時卻不辨禮義而受之,你如何理解這種現象?

這類人是在無盡的利慾的旨誘一喪失了本心。即受環境影響。

40、文章第二段舉實例的目的是:

進一步論證“義”重於生命,並在篇末點題,指出不應為物慾所蔽。

41、指出文中點題的句子:

此之謂失其本心。

42、孟子在文中雖討論的是一般人的道德標準,但實質另有它論,你認為作者意在職責誰,體現什麼思想?

意在職責統治者,不應被物慾所蔽,而喪失羞惡之心。體現了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

43、出自《魚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成語有什麼?

捨生取義 嗟來之食

44、用原文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① 體現中心論點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② 以“魚”與“熊掌”比喻引出中心論點的句子是: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③ 為什麼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欲有甚於生者。

④ 作者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論證論點,得出結論的句子是: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⑤ 強調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⑥ 強調“一簞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卻關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⑦ 作者讚頌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賤的乞丐寧願餓死也不接受帶有侮辱性的施捨,説明“所惡有甚於死者”即義重於生的句子是: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儀而受之。

⑧ 結尾“此之謂失其本心”照應開頭哪句話?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45.從全文看,本文先後運用了道理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證明了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捨生取義這一觀點。生活中有許多人將這個觀點奉為行為的準則,請你根據對這個觀點的認識,列舉一個奉行這種行為準則的事例,加以簡要闡述(要求:舉例典型,敍議結合)。

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來入侵,失敗被俘後,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他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為正義獻身的精神是永遠值得後人學習的。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15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

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官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而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此文選自《初中語文第六冊》)

(1)解釋句中加點詞的含義(3分)

①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苟得:)

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患:)(闢:)

③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⑤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譯文:

②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

③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譯文:

④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譯文:

(3)簡答題(5分)

①從全文看,本文先後運用了論證和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證明了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捨生取義這一觀點生活中有許多人將這個觀點奉為行為的準則,請你根據對這個觀點的認識,列舉一個奉行這種行為準則的事例,加以簡要闡述(要求:舉例典型,敍議結合)(3分)

②作為繼孔子之後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請根據自己的積累,試寫出其中的兩條(不得從本文中選取)(2分)

a.

b.

【參考答案】

(1)解釋句中加點詞的含義:①苟且取得,這裏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③禍患,災難;“闢”通“避”,躲避③“鄉”通“向”,從前④停止,放棄⑤天性,天良(6個詞,共3分,每個0.5分)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②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③用腳踢着(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④(有人見了)”萬鍾”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4個句子,共4分,每句l分,大意正確即可得相應的分,每句有2個或2個以上錯別字,該句不得分)

(3)簡答題:①道理舉例(兩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來入侵,失敗被俘後,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他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為正義獻身的精神是永遠值得後人學習的(共2分,舉例典型1分,敍議結合1分,列舉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確即可得分)

②答案示例:a.生於憂患,死於安樂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標籤: 通用 閲讀 所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yuwosuoyu/wz392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