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15篇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15篇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1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15篇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

A.選文“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與課本原文一樣,沒有書寫錯誤。

B.第一段空白處應填寫的句子是“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

C.“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與“得之則生”兩句中的“則”字用法不相同。

D.“非獨賢者有是心也”與“是亦不可以已乎?”兩句中的“是”字翻譯的意思相同。

2.解釋下列句中加粗字詞的意思。

(1)故不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闢也:_____________

(3)今為妻妾之奉為之:_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

3.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以“舍魚而取熊掌”這一生活常理為喻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試分析選文第二段畫線句體現了孟子語言的什麼特點,並分析其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

2.(1)苟且取得,這裏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通“避”,躲避。(3)侍奉。(4)停止,放棄。

3.(1)按照這種方法就可以生存,但是有人卻不用它。

(2)從前為了道義寧願身死也不接受別人的施捨,如今卻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意對即可)

4.作者以在魚和熊掌不可以同時得到的情況下,一般要“舍魚而取熊掌”,這個生活常理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捨生而取義”的結論,這也是本文的主旨。這種取義淺近的比喻,既使所講的道理易於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學趣味。

5.畫線句體現了孟子語言善用排比的特點,使文章讀起來節奏感強,並富於文采和氣勢。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2

閲讀下文,回答問題。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

(1)萬鍾於我何加焉( )

(2)鄉為身死而不受( )

(3)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補出下面句子中括號裏省略的內容。

鄉為( )身死而不受(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4、《孟子》中有這樣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認為其中的哪一句話最能説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益處;(2)通“向”,從前;(3)侍奉;(4)停止,放棄。

2、輕蔑地、呵斥着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着(或踩過)的東西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3、義萬鍾或施捨

4、“貧賤不能移”或第二句。

(意思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3

【原文展示】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複習題與答案】

1、此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上》,它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是什麼?

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捨生取義。

3、什麼是“義”呢?

孟子説:“羞惡之心,義也。”他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羞恥,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義的行動。

4、孟子是怎樣提出和政論他的主張的?

把生命比做魚,把義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況下,用舍魚而取熊掌設喻,由此及彼,由淺入深,自然引出“捨生取義”的主張。

5、為什麼用比喻形式説理,而不直接提出來?

這樣説理形象通俗,易於接受。

6、第一段分幾層論述?分別從哪個角度論述?

三層:

第一層:“魚,我所欲也一一捨生而取義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論點“捨生取義”

第二層:“生亦我所欲一一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用生與死進行對比論證為什麼要“捨生取義”。(指出人間有比生更寶貴的東西,就是義,也有比死更可怕的東西,就是不義。)

第三層:“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賢者能勿喪耳。” 激勵眾人,此心人皆有之。

7、文中至今流傳的一個成語是? 捨生取義。

8、作者説“捨生取義”之心“人皆有之”意圖何在?

激勵眾人崇尚道義。

9、論點提出以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明確: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捨生取義”的論點後,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捨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苟得,惡死有所不闢”的思想。然後再從反面説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麼什麼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着舉例説明,人既使在飢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最後,文章陡然一轉,“鄉為身死而不受”,現在“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又是為了什麼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捨生”,現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

總之,這段文章是説,能做到“捨生取義”是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辨禮義而受“萬鍾”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有比死亡更令人厭惡的東西是什麼?

義:不義。

11、為什麼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為什麼有的災禍不能躲避?

因為苟且偷生的事往往違背道義,如果背棄信義去做,就會為人所唾棄。 因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義。

12、“賢者”和普通人的區別在於什麼?

能否固守道義。賢者能堅持操守,勿喪失。

13、“一簞食……乞人不屑也”。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舉例論證。

14、“一簞食……乞人不屑也“。化用成語故事是:

嗟來之食。

15、用這一生動的事例的目的是為了證明什麼?

“一簞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卻關乎生死。如果帶有侮辱性的施捨即使是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賤的乞丐寧願餓死也不接受,説明“所惡有甚於死者”既義重於生。

16、“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此之謂失其本心。”段主要運用什麼論證方法?作用是什麼?

對比論證;舉例論證。作用是從反面論證“萬鍾”亦不該接受。

與“一簞食,一豆羹”段進行對比,從正反兩方面印證了“捨生取義”。

17、孟子在文中表揚了哪些人?斥責了哪些人?

表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貪圖享受、見利忘義的人。

18、如何看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義”字是一種充塞天地之間的正氣,無處不有,但當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時,大多數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9、對孟子“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評價。

他認為每一個人一生下來就有仁、義、禮、智等善心,在文中這種思想顯然有它的進步性。但是這種結實沒有強調後天教育和社會環境對人的作用。在文中闡發了唯心主義的性善説,説什麼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不合事實的。此類糟粕,應予剔除。

20、從古到今,無數的事例驗證“捨生取義”的人可以流芳百世,見利忘義的人遺臭萬年。請舉例一一加以驗證。

捨生取義之人如,文天祥、史可法、譚嗣同、李大釗等。

見利忘義的人如,呂師孟叔侄、秦會、洪承疇等。

21、聯繫全文的大意,用“生”與“義”開頭,擬寫一副對聯(不少於五字)。

22、你過去一定也做出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的`影響最大、印象最深?你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或教訓。

(思考人生選擇的意義及應當遵循的原則,樹立起義重與利、捨生取義的價值觀念。)

23、文章開篇運用了什麼修辭?為何運用這一修辭?

比喻,因為本文是論述“捨生取義”的,重在“義”,“義”是抽象事物,難以把握,理解,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24、本文圍繞什麼展開議論?

孟子設喻,從人的口腹之慾開始通篇議論,也圍繞着人的口腹之慾展開。

25、文章從所欲入手,説明人的所欲發生矛盾時應該怎樣?

應採取一個正確的原則態度,要進行正確的抉擇和取捨。

26、文章用“魚”和“熊掌”分別比喻什麼?

魚喻生命;熊掌喻“義”,形象的區分“生”與“義”的價值高下。

27、面對生與義不能得兼時,孟子認為應該怎樣做?

寧可取義,也不苟且偷生。既故不為苟得也。

28、面對死與不義不能同時避開時,孟子認為應該如何處理?

擰可赴死,也不願躬躬不義。

29、作者在文中把什麼看作比死更令人厭惡?(用兩個字概括)不義。

30、作者認為面對正義時,人表現應如何?

為了正義絕不能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無所畏懼,義無所顧。

31、指出文中從反面論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麼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無恥手段都做得出來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

32、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採用某種手段就可以生存卻不採用,其原因是:

所欲有甚於生者。

33、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採用某種手段就可以躲避闢患卻不採用,其原因是:

所惡有甚於死者。

34、為什麼世人的行為仍有賢與肖,義與不義的區別呢?

因為賢者能堅持“捨生取義”,始終“勿喪”,一般人則難免因環境改變,而“失其本心”

35、文中作者認為“捨生取義”之心,不僅僅是賢人所具有的語句: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36、文中“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有何作用?

承上啟下

37、“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為什麼飢餓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因施與者態度不好。他們認為接受這“嗟來之食”,將陷身於不義,這是人們天生的羞惡之心。

38、用者對於“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行為,是如何回答的:

萬鍾於我何加焉!

39、文中指出昔日寧死不受嗟來之食的人,此時卻不辨禮義而受之,你如何理解這種現象?

這類人是在無盡的利慾的旨誘一喪失了本心。即受環境影響。

40、文章第二段舉實例的目的是:

進一步論證“義”重於生命,並在篇末點題,指出不應為物慾所蔽。

41、指出文中點題的句子:

此之謂失其本心。

42、孟子在文中雖討論的是一般人的道德標準,但實質另有它論,你認為作者意在職責誰,體現什麼思想?

意在職責統治者,不應被物慾所蔽,而喪失羞惡之心。體現了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

43、出自《魚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成語有什麼?

捨生取義 嗟來之食

44、用原文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① 體現中心論點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② 以“魚”與“熊掌”比喻引出中心論點的句子是: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③ 為什麼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欲有甚於生者。

④ 作者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論證論點,得出結論的句子是: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⑤ 強調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⑥ 強調“一簞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卻關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⑦ 作者讚頌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賤的乞丐寧願餓死也不接受帶有侮辱性的施捨,説明“所惡有甚於死者”即義重於生的句子是: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儀而受之。

⑧ 結尾“此之謂失其本心”照應開頭哪句話?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45.從全文看,本文先後運用了道理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證明了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捨生取義這一觀點。生活中有許多人將這個觀點奉為行為的準則,請你根據對這個觀點的認識,列舉一個奉行這種行為準則的事例,加以簡要闡述(要求:舉例典型,敍議結合)。

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來入侵,失敗被俘後,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他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為正義獻身的精神是永遠值得後人學習的。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4

《魚我所欲也》(節選),完成第12~14題。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①

萬鍾則不辨②禮義而受之。③萬鍾於我何加焉?④為宮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向⑦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為“辯”。 ③有教材為逗號。 ④有教材為歎號。 ⑤有教材為逗號。 ⑥有教材為逗號。 ⑦有教材為“鄉”。 ⑧有教材為冒號。

【小題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蹴爾而與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2分)

呼爾而與之 翻譯:

【小題3】.“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麼?(用原文回答)(4分)

答案

【小題1】(1)及,到踐踏(用腳踢;踢) (2)停止。這裏是“止而不為”的意思。(放棄;止)

【小題1】輕蔑地呼喝着給他吃(沒有禮貌地吆喝着給他;吆喝着給他)。

【小題1】(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5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孟子是______時期思想家,他是繼孔子之後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世人把孔子和他並稱為“孔孟”。

2.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①故患有所不( )

使人之所欲( )

萬鍾則不辨禮義( )

為身死而不受( )

3.從本文提煉出的一個成語是什麼?它的含義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這句話隱含作者什麼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取義成仁,捨生取義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中的精華,這種觀點影響深遠,一脈相承,請你舉例説明並簡要評價具有這種偉大精神的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戰國 儒

2.①通“避”,躲避。

②如果,假使

③指優厚的俸祿

④通“向”,原先,從前。

3.捨生取義 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4.反面論證。人一旦將愛惜生命和恐懼死亡發展到極端,那麼在生命受到考驗的時候,人的行為就會失去準則,做出讓人不齒的事情來,最終,價值和尊嚴喪失殆盡,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5.如“聞一多”“譚嗣同”“文天祥”等,評價扣住人物行為來談,切忌空泛。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6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

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官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而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此文選自《初中語文第六冊》)

(1)解釋句中加點詞的含義(3分)

①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苟得:)

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患:)(闢:)

③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⑤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譯文:

②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

③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譯文:

④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譯文:

(3)簡答題(5分)

①從全文看,本文先後運用了論證和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證明了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捨生取義這一觀點生活中有許多人將這個觀點奉為行為的準則,請你根據對這個觀點的認識,列舉一個奉行這種行為準則的事例,加以簡要闡述(要求:舉例典型,敍議結合)(3分)

②作為繼孔子之後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請根據自己的積累,試寫出其中的兩條(不得從本文中選取)(2分)

a.

b.

【參考答案】

(1)解釋句中加點詞的含義:①苟且取得,這裏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③禍患,災難;“闢”通“避”,躲避③“鄉”通“向”,從前④停止,放棄⑤天性,天良(6個詞,共3分,每個0.5分)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②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③用腳踢着(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④(有人見了)”萬鍾”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4個句子,共4分,每句l分,大意正確即可得相應的分,每句有2個或2個以上錯別字,該句不得分)

(3)簡答題:①道理舉例(兩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來入侵,失敗被俘後,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他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為正義獻身的精神是永遠值得後人學習的(共2分,舉例典型1分,敍議結合1分,列舉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確即可得分)

②答案示例:a.生於憂患,死於安樂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7

閲讀《魚我所欲也》,回答問題。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本文作者孟子市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__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稱為________。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萬鍾於我何加焉( ) (2)蹴爾而與之( )

3.“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是心”是什麼意思?它和本文中的中心論點“捨生取義”有什麼關係?

4.孟子的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體現了孟子的雄辯、善辯。請選擇一個角度,對選文加以分析。

5.根據本文的內容,結合你的閲讀感悟,補全下聯。

赴正義,殺身成仁見品德

因苟利,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儒 亞聖

2.(1)高官厚祿 (2)用腳踢

3.羞惡之心,即捨生取義之心。義產生於一個人的羞惡廉恥之心,有羞惡廉恥之心的人便會按照義的原則去行事,即便生命受到侵害也會努力堅守道義。於是,為了義,便可以捨生,即使死去,也不做不義之事。

4.示例:本文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如:“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增強了氣勢,加強了感情,顯示出説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其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比喻“捨生取義”,使道理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再次,運用對比手法,魚和熊掌對比,重義輕生的人與貪利忘義的人對比;“鄉為”與“今為”對比,通過比較,把道理説得更加清楚,使人印象更加深刻,增強了文章的説服力。

5.示例:捨生取義失本性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8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選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萬事莫貴於義。今(如果)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 ?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爭論)一言以相殺,是貴義於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於義也。”

(選自《墨子·貴義》)

23.請指出甲文中的一個通假字,並解釋其意義。(2分)

通 意義

2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斷子之手足 B.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或以錢幣乞之

C.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C.誨汝知之乎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投諸渤海之尾

25.翻譯兩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

26.甲乙兩文共同特點是都運用比喻論證來闡明觀點,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論證了 的觀點,甲文則用 論證了 的觀點。(3分)

27.甲文用“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闡述了對“義”的認識,這與乙文中表達的觀點是相同的。請你指出甲乙兩文中“義”的內涵,並簡述今天我們是否還有堅持這種“義”的必要。(3分)

答案:

23.“闢”同“避”,“躲避”的意思。(2分) 24.A(3分)

25.(1)不只是賢明的人,才有這種思想。(2分)[來源:]

(2)給你天下但要你死,你幹這件事嗎?(2分)

26.萬事莫貴於義(1分),舍魚而取熊掌(1分),捨生而取義(1分)

27.正義(或是“有利於人民和國家的大義”)。(1分)。有必要。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堅持人民和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2分)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9

乙兩則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後問題。(10分)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乙】子墨子日:“萬事莫貴於義。今(如果)謂人日:‘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願意)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爭論)一言以相殺,是義貴於其身也。故日:‘萬事莫貴於義也。…

(《選自《墨子·貴義》》)

【小題1】下列句中劃線的詞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故不為苟得也苟富貴,無相忘

B.是義貴於其身也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

C.死亦我所惡不以惡小而為之

D.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予觀夫巴陵勝狀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2)萬事莫貴於義也。

【小題3】甲文“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與乙文中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你認為兩文中的“義”的內涵是什麼?今天我們還有堅持的必要嗎?為什麼?(4分)

答案

【小題1】B

【小題1】(1)不是隻有賢明的人才有這樣的諺、部隊士、任何事都比不上“義”重要。

【小題1】萬事莫貴於義。“義”是正義,是有利於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堅持人民(國家)的利益。

解析【小題1】B中二者都是“代詞,這”。

【小題1】這是考查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譯。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如:“賢、是心、莫”等重點詞語要理解精準。

【小題1】這是考查對文言文中心主題理解和表達。學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要求考生在分析歸納原文有關內容的基礎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敍述事件或説明某一道理時作者的主張和看法。能結合文章做具體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10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闢,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小題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故不為苟得也 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如使:

(3)所惡有甚於死者 惡:(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小題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譯文: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譯文:

【小題3】誦讀下列句子時,每句至少應有一處停頓,請用“/”把這一處停頓標示出來(2分)

(1)是 故 所 欲 有 甚 於 生 者

(2)山 河 破 碎 風 飄 絮

【小題4】請用原文填空。(3分)

《魚我所欲也》一文的中心論點是:

《過零丁洋》的主旨句是:

能體現兩個主人公共同的價值取向的句子是

參考答案

【小題1】(4分)(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厭惡。 (4)史冊。(各1分)

【小題2】(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夠同時得以,(那麼就)捨棄魚而選取熊牚。

(2)不僅僅賢人有這樣的心(或:本心)。(每句2分。意思對即可)

【小題3】(2分)(1)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 (2)山河破碎/風飄絮 (各佔1分)

【小題4】(中心句子各1分,共同追求1分)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捨生而取義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11

二、(9分,每小題3分)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題。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時B.蹴爾而與之蹴:踩踏C.萬鍾於我何加焉加:施加D.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感恩

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舍魚而取熊掌者也B.行道之人弗受

有好事者船載已入而不知人之樂

C.今為宮室之美為之D.此之謂失其本心

山巒為晴雪所洗其人遂無以對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從魚與熊掌的選擇聯繫到生與義的選擇,自然通俗。

B.孟子認為,人們可以忍受別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關乎性命的東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過舉例,告誡那些接受優厚俸祿的人也應該講求禮儀,觀點明確。

D.孟子告訴人們,在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時,應把正義放在首位,發人深思。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12

子墨子曰:“萬事莫貴於義。今謂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④以相殺,是貴義於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於義也。”(節選自《墨子》)

【註釋】①予:給,送。②子:你,代詞。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話,即關係到正義與非正義的一句話。

1.解釋下列加粗的詞。

(1)故患有所不闢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謂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運用比喻論證來闡明觀點,具體來説是用____________這個比喻來闡述____________的觀點;乙文論證層層深入,首先論證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腳珍貴,其次論證了____________,然後論證了生命不如義珍貴,最後強調了____________的中心論點。

4.甲、乙兩文都闡明瞭“義”的重要性,你認為“義”的內涵是什麼?今天還有堅持的必要嗎?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禍患,災難。(2)這,這樣。(3)對……説。(4)緣故,原因。

2.(1)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採用的呢?

(2)送給你天下,卻要你的性命,你願意這樣做嗎?

3.舍魚而取熊掌;捨生取義;天下不如生命珍貴;萬事莫貴於義(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

4.“義”是正義,是有利於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堅持人民(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所以我們應該堅持。(意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13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選自《魚我所欲也》)

1、解釋下列文言句中加粗的詞語。

①非獨賢者有是( )心也

②故患( )有所不闢也

③蹴( )爾而與之

④所識窮乏者得( )我與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讚揚和批評了怎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這,這樣(2)禍患、災難(3)用腳踢(4)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

2、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就放棄生命而選擇正義。

3、讚揚捨生取義;批評苟且偷生。

(意思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14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PJ,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本文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們還學過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一簞食( ) (2)一豆羹( ) (3)蹴( ) (4)不屑(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説明其詞義。

(1)鄉為身死而不受: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3)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4)故患有所不闢也:

4.下列“而”字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

A.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B.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

C.鄉為身死而不受 D.呼爾而與之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得”含義相同的兩項是( )和( )。

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B.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觀羣書。

6.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譯文:

7.理解課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魚”與“熊掌”在文中分別比喻什麼?,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的目的是什麼?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開頭以“魚”和“熊掌”為喻。巧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請寫出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寫出古詩詞中有關“捨生取義”的詩句並寫明作者。(至少兩句)

9.寫出有關“義”字的成語三個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孟子告子上》孟子戰國儒《得到 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1) dān (2)gēng (3)cù (4)xiè

3.(1)“鄉”通 “向”,從前。 (2)“與”通“歟”,語氣詞,無義。“得” 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3)“辯”通“辨”,辨別。 (4)“闢”通“避”,躲避。

4.B

5.B C

6.(1)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就捨棄生命而 選取正義了。

(2)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麼一切能夠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採用呢?

7.(1)“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捨生取義的命題,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係。

(2)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8.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夏明翰)

9.義不容辭;義憤填膺;義無反顧;義正詞嚴。

魚我所欲也的閲讀及答案15

閲讀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問題。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甲】【乙】兩文均出自《 》一書。

2.解釋下列加線的詞語。

①生死攸關 生

②不能自已 已

③延年益壽 益

④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譯文:

②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譯文:

4.概括【甲】文第①段的主要內容。

答:

5.【甲】【乙】兩文都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語言特點,請你以選文為例加以具體賞析。

答:

參考答案:

1.孟子

2.①生存 ②停止,放棄 ③增加,增長 ④這個、這樣、這種

3.①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

②內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

4.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捨生取義”的觀點,並且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或: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捨生取義”的觀點,並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只要答出“提出‘捨生取義’的觀點”即可)

5.①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詞彙;②大量使用排偶句,這樣就使文章讀起來節奏感強,並且富於文采和氣勢;③善用比喻。這些比喻大多是根據生活常理設計的,這種取義淺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講的道理易於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學趣味。(舉例略)(有例子,有分析,符合三點中的任何一點即可。)

標籤: 所欲 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oj4l7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