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魚我所欲也 >

《魚我所欲也》閲讀練習及答案

《魚我所欲也》閲讀練習及答案

一、典型例題

《魚我所欲也》閲讀練習及答案

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怎樣提出論點,又是怎樣論證這個論點的?

2.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該句中的“是心”是指什麼?

3. “此之謂失其本心。”該句中的“此“指什麼?

4.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特意交代這一句的意圖是什麼?

5. “魚”與“熊掌”在文中分別比喻什麼?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的目的.是什麼?

參考答案:

1. 思路分析:細讀課文,看作者是怎樣運用正反面事例和道理論據來論證點的。

捨生取義,為全文中心論點。文章用“魚”“熊掌”等比喻提出論點,由“有甚於生”“有甚於死”,引出“何不為也”,這是從反面論述。結論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有比死亡更讓人厭惡的東西。

2. 指“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3. 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鍾”。

4. 強調人生本來就有羞恥心,這是一種善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但有的人卻因經不起利慾的誘惑,喪失了這種善心,幹出見利忘義的事;而那些敢於堅守正義的“賢者”,只不過是能夠自覺保護和發揚這種固有的善心罷了。

5. “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捨生取義的命題,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係。

二、模擬試題

閲讀《魚我所欲也》,完成後面問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

所欲有甚於生者 甚: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非獨:

萬鍾於我何加焉加: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得:

2. 下面選項中加粗字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故不為苟得也 苟富貴,勿相忘

B.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故患有所不避也

C. 非獨賢者又是心也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D. 故不為苟得也 故自號曰醉翁也

3. 與“所惡有甚於死者”中“於”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戰於長勺 B. 苛政猛於虎也

C. 萬鍾於我何加焉 D. 餘將告於蒞事者

4. 翻譯下面句子。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此之謂失其本心。

5. 這段文字的主要論點是什麼?它是怎樣提出來的?試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 甚:超過,勝過; 非獨:不單,不僅;加:益處,好處;得:同“德”,感激

2. B

3. B

4.(如果你)用腳踢着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如果這樣做了,)這就叫做喪失了本來就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5. 捨生取義(“捨生而取義者也”)。作者先以魚和熊掌設喻,然後提出中心論點。

標籤: 所欲 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yuwosuoyu/dd8z4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