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魚,我所欲也.閲讀及答案

魚,我所欲也.閲讀及答案

魚,我所欲也.閲讀及答案1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魚,我所欲也.閲讀及答案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妥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小題1】下列加線字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項?(2分)【 】A.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君將哀而生之乎 B.故不為苟得也苟富貴,無相忘 C.萬鍾於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 D.所欲有甚於生者皆以美於徐公

【小題2】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項?(2分)【 】A.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B.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C.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D.甚矣,汝之不惠

【小題3】文中以“舍魚而取熊掌”這一生活常理為喻有什麼作用?(2分)

【小題4】簡要概括作者在第三段中闡述的觀點:(2分)

答案

【小題1】D(2分)

【小題2】C(2分)

【小題3】引出“捨生取義"的觀點。2分

【小題4】人不能為了獲取高官厚祿而捨棄“禮義"(或人在接受優厚的棒祿時也要講“禮義")(2分)

 解析

【小題1】試題分析:A項中前一個“生”是“生存”的意思;後一個“生”是使動用法,“使……活下去”的意思。B項中前一個“苟”是“苟且”的意思;後一個“苟”是“如果”的意思。C項中前一個“加”是“益處、好處”的意思;後一個“加”是“增加、添加”的意思。D項中的兩個“於”都是“比”的意思。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的理解能力。

點評:文言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類。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據多。考查的詞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註解為主。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並做到重點突破,對於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

【小題2】試題分析:A項中“辯”同“辨”,“辨別”的意思;B項中“衡”同“橫”,“梗塞,指不通順”; D項中“惠”同“慧”,“聰明”的意思。只有 C項中沒有通假字。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辨別通假字的能力。

點評:點評:解答這類習題的關鍵是日常學習的積累,學生可以對書下註解強化記憶,同時還可以進行歸納記憶,如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

【小題3】試題分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課文中運用比喻論證的目的。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捨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捨棄生命選取正義。這裏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係。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課文中運用比喻論證的作用。

點評:議論文首段的常規作用有固定的模式,一定要知道,即引出論點或論題,作為論據證明論點,激發讀者的閲讀興趣,使下文的議論具有了針對性。不同的開頭段具體的作用不同,但基本上概莫能外。

【小題4】試題分析:觀察選文第三段開頭與結尾段中的語句,找出作者表現的中心論點即可。第三段舉例從反面説明功名利祿使人見利忘義,失其本心,也就是説“ 人不能為了獲取高官厚祿而捨棄‘禮義’”。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論點判斷能力。

點評:本題不難,第三段開頭點明瞭論點,易於判斷。議論文的論點,必須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發表的主要觀點,論點必須明確,其義不可隱含,。概括論點,可從標題或開頭段或結尾段的文字中尋找,如果作者沒有明確的提出論點,那就根據文意自己概括。

魚,我所欲也.閲讀及答案2

閲讀下邊兩個文言文語段,完成2126題。(16分)

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魚,我所欲也》)

乙:公孫儀1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孫儀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2受魚,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彼必不能常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韓非子·外儲説右下》)

註釋:1公孫儀:春秋時魯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遷就他人。

21.解釋加點的詞語。(4分)

(1)蹴爾而與之( )

(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

(3)公孫儀相魯而嗜魚( )

(4)其弟子諫曰( )

22.翻譯句子。(4分)

(1)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2)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麼?(2分)

24.乙文中哪句話表達了公孫儀的觀點?(2分)

25.從公孫儀對受魚和枉法關係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樣的品質?(2分)

26.概括這兩個語段內容上的相同之處。(2分)

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由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21.(1)用腳踢 (2)通辨,分辨 (3)特別喜歡(很愛好)

(4)他,指公孫儀

22.(1)一碗飯,一碗湯,得到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餓死。

(2)先生喜歡魚卻不接受(別人送給的)魚,為什麼呢?

23.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或: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如用自己的話答出這個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孫儀是個注重防微杜漸(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兩個語段都是寫在利與義面前如何抉擇的問題。

這篇魚,我所欲也閲讀答案是由小編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過這些閲讀練習和答案,能幫助同學們把握語文閲讀的特點,進而提高閲讀、鑑賞、寫作能力以及語文綜合素養。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魚,我所欲也.閲讀及答案3

《魚,我所欲也》(9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對加點的詞解釋不準確的一項是( D )(3分)

A、故患有所不闢(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過)於生者

C、乞人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謂失其本心(自己的修養)

5、選出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 B )(3分)

A、得之則生 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捨生而取義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C、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

6、選出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 A )(3分)

A、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魚而取熊掌”的常情來比喻“捨生而取義”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對比的方法説明不應為物慾所獲而喪失本心。

D、文中運用了不少兩兩相對的句子,形式優美,情感強烈,説理透闢。

7.把第Ⅰ卷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分)

譯文:如果人們喜愛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一切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麼不可以採用呢?(譯出大意計1分,落實“如使”、“於”的解釋各0.5分)

⑵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2分)

譯文:萬鐘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禮義就接受它,萬鐘的俸祿對於我有什麼益處呢?(譯出大意計1分,落實“加”“為”的解釋各0.5分,未補出省略成分扣0.5分)

魚,我所欲也.閲讀及答案4

閲讀《魚,我所欲也》,回答文後的問題。(每小題3分,共9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小題1:選出劃線詞用法相同的一項( )

A.得之則生

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捨生而取義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C.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

小題2:指出翻譯有誤的一項( )

A.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吆喝着你給你吃。

B.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

C.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

D.賢者能勿喪耳:(只不過)賢者能不丟掉它罷了

小題3:選出品讀有誤的一項是( )

A.本文以“魚”比喻正義,以“熊掌”比喻生命。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這種本性”,即“羞惡之心”;用原文句子説就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C.“此之謂失其本心。”該句中的“此”是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鍾”。

D.“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惡”。

參考答案:

小題1:B

小題2:A

小題3:A

小題1: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B項中“而”皆表示“卻”。

小題2:

試題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語境中大致瞭解各句子的意思,注意關鍵詞語解釋是否正確,對各項一一判斷。A錯,“爾”沒有“你”的意思,是助詞。

小題3:

試題分析:疏通文意,理解短文的內容,在語境中判斷句子的含義,對各項一一判斷。A錯,作者是將“魚”比生命,將“熊掌”比喻正義。

魚,我所欲也.閲讀及答案5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 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選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2分)

①故不為苟得也(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2分)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A.相與步於中庭

B.苛政猛於虎也

C.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D.管夷吾舉於士

【小題3】翻譯文中畫句子。(2分)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小題4】儒家認為“性相近,習相遠”,即人們生來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於後天的社會環境與物慾使人的“性”差距變大,有人變“惡”了,閲讀選文,想想選中哪一句和這一觀點相近,並寫下來。(2分)

答案

【小題1】(1)苟且。這裏指為了生而不擇手段。(2)如果,假使

【小題2】B

【小題3】如果兩種不能同時得到,(我就)捨棄生命而得到正義。

【小題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魚,我所欲也.閲讀及答案6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摹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由是則生而不用也

B.呼爾而與之 公與之乘

C.所欲有甚於生者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D.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我們學過的一個成語典故“____________”就反映了這樣的事實。

4.在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麼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今中外有許多捨生取義的英雄人物,試舉出一位,並用一句話概括其事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

2.(1)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具有的話,(那麼我寧願)犧牲生命麗選取大義了。

(2)不僅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這種本性,(只是)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3.不食嗟來之食

4.捨生而取義;用“魚”和“熊掌”作比喻提出的。

5.示例:文天祥寧死不降元;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答案不唯一)

魚,我所欲也.閲讀及答案7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有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有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又不用業,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儀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文章選自《 》,作者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___________、教育家。

2、解釋劃線字的含義。

有甚於生( ) 可以闢患( ) 一簞食( )

蹴爾( ) 為宮室之美( )得我與( )

3、翻譯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有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萬鍾則不辯禮儀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為了證明作者的觀點,作者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寫出兩種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説明的道理可以用一個成語概括——捨生取義。課文中提到的魚和熊掌有什麼作用?你如何理解捨生取義這個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為繼孔子之後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請根據自己的積累,試寫出其中的兩條。(不得從本文選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孟子告子.上政治家

2、超過,勝過;禍患;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踐踏;為了;通“德”感激

3、(1)如果人所想要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凡是可以求得生存的方法,什麼手段不能用呢?

(2)優厚的俸祿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了,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益處呢?(重點詞語翻譯正確,意思對即可)

4、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5、比喻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答出任意兩種即可)

6、以魚和熊掌設喻,得出結論,“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然後由這一層設喻引出論點:“捨身而取義者也”。道理“略”,言之有理即可。

7、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答案不唯一)

魚,我所欲也.閲讀及答案8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敬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患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1.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故患有所不避也——躲避

B.賢者能勿喪耳——喪失

C.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討厭

D.所患有甚於死者——憎恨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使人索扁鵲

B.二者不可得兼 弗得則生

C.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 為宮室之美

D.死亦我惡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確的一項( )

A.《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中的精粹,其説理透避,論證雄辯,氣勢恢宏,語言流暢的特點又為顯著。

B.選文先用比喻論證,點明瞭全文的中心論點“捨生而取義”。

C.接着作者採用正反對比論證,進一步闡明道理,論證了捨生取義的重要性。

D.最後用“賢者能勿喪”強調了古代聖賢是極力推崇和讚賞“捨生取義”的。

4.將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A

3.D

4.(1)當這兩者(生死)不可同時得到時,要捨棄生命來獲取大義。

(2)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不能夠喪失罷了。 (意思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閲讀及答案9

閲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劃線詞的含義。

(1)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

(2)鄉為身死而不受。( )

2.翻譯句子。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樣的中心論點?是採用什麼的方式提出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為了闡述自己的觀點,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的“捨生取義”這一主張在我們現代適用嗎?當你的人生面臨這樣抉擇的時候,你將如何的面對?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苟且取得

(2)鄉:通“向”,從前

2.高位厚祿不辨別是否符合禮儀就接受了它,高位厚祿對我有什麼益處呢!

3.孟子提出了“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的論點。這個論點是由“魚”與“熊掌”的比喻引出來。

4.比喻論證、舉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5.適用。有時即可“取義”又可不“捨生”,所以當我們面臨這樣抉擇的時候,我們既要敢於鬥爭,還要善於鬥爭。

(意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閲讀及答案10

閲讀下面這篇短文。(11分)

魚,我所欲也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小題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1)一簞食( ) (2)蹴爾而與之( )

(3)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與之(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3分)

呼爾而與。

小題3:本文的觀點是什麼?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列舉了“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請你給本文補充一個能證明本文論點的論據。(4分)

參考答案:

小題1:簞:指裝食物的竹製器具,文中作量詞。蹴:有腳踢。得:通“德”,感激。已:停止。

小題2:輕蔑地喊着給予食物。

小題3:做人要保持本心。舉例略。

解析:

小題1:

試題分析:先要了解全文的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如本題中“得”通“德”。

小題2:

試題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語境中大致瞭解句子的意思,解釋清楚關鍵詞語“呼”“與”,最後疏通句子。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

小題3:

試題分析:抓住本文的論點“做人要保持本心”,再理解“嗟來之食”的`含義舉一名人不貪圖施捨而保持“本心”的例子,比如錢學森、鄧稼先等海歸科學家捨棄大國優厚的條件毅然回國參加建設,保持了一顆“赤子之心”。

魚,我所欲也.閲讀及答案11

《魚,我所欲也》(節選)(11分)

【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公孫儀相魯而嗜魚》

【乙】公孫儀①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孫儀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魚,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彼必不能常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註釋:①公孫儀:春秋時魯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遷就他人。)

19.解釋下列加點的字。(4分)

①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___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是:___

③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一:___ ④其弟子諫曰 其:___

2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②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

21.閲讀上面兩篇短文,你是如何看待取和舍的?結合文章簡要談談。(3分)

答案:

19.(4分)①通“辨”,分辨 ②代詞,這,這樣 ③全 ④ 他的(每空1分,共4分)

20.(4分)

①用腳踩踏後給人吃,連乞丐也不屑於接受。(關鍵詞“蹴爾”“與”,共2分)

. 您喜歡吃魚卻不接受(別人送的魚),為什麼呢?(省略句,關鍵詞“嗜”,共2分)

21.(3分)在利和義面前,我們要知輕重,明得失,曉利弊,舍利而取義。(圍繞“舍利取義”作答即可)

魚,我所欲也.閲讀及答案12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小題1】下列各組加點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3分)

A.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婦拍而嗚之(《口技》)

B.此之謂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馬也(《馬説》)

C.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至於負者歌於途(《醉翁亭記》

D.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小題2】翻譯下面文言語句。(3分)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小題3】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交代這一句的意圖是什麼?

答案

【小題1】C

【小題2】優厚的物質待遇,如果不考慮是否合乎道義而去輕易接受,那麼這種優厚的物質待遇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小題3】強調人生本來就有羞恥心,這是一種善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但有的人卻因經不起利慾的誘惑,喪失了這種善心,幹出見利忘義的事;而那些敢於堅守正義的賢者,只不過是能夠自覺保護和發揚這種固有的善心罷了。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虛詞而、其、者、則的意義和用法,找出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只要根據句位和搭配,再結合上下文就能找出來。A中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中而錶轉折,卻的意思。婦拍而嗚之中而是表順接。 B中此之謂失其本心中其是代詞,指代人們的。其真不知馬也中其是其實,'強調語氣。C中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至於負者歌於途中者指的人。D是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中則是如果的意思,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中則指就是。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本題的翻譯,句中的禮義受於何加等,都是重要的採分點,做翻譯題,要注意幾點:1、字字落實,直譯為主;2、注意詞類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體連貫。在翻譯句子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對譯。翻譯一般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根據語境,做到文通字順。因此,此題可以翻譯為:優厚的物質待遇,如果不考慮是否合乎道義而去輕易接受,那麼這種優厚的物質待遇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解答此類題,首先要分析題乾的要求,確定篩選信息的標準和方向,然後採取排除法,排除不符合題意的句子,確定答案。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交代這一句的意圖是強調人生本來就有羞恥心,這是一種善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但有的人卻因經不起利慾的誘惑,喪失了這種善心,幹出見利忘義的事;而那些敢於堅守正義的賢者,只不過是能夠自覺保護和發揚這種固有的善心罷了。

考點:理解文言文內容要點。能力層級為理解B。

標籤: 所欲 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nyxyd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