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貞觀政要》閲讀答案(通用15篇)

《貞觀政要》閲讀答案(通用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需要跟閲讀答案打交道,藉助閲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的領會題意和知識點,有助於個人提升。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算得上好閲讀答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貞觀政要》閲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貞觀政要》閲讀答案(通用15篇)

《貞觀政要》閲讀答案 篇1

是時,朝廷大開選舉①,或有詐偽階資②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於死。俄有詐偽者事泄③,胄④據法斷流⑤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斷從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賣獄乎?”胄曰:“陛下當即殺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⑦,臣不敢虧法⑧。”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發耳!陛下發一朝之忿,而許殺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竊⑨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復何憂也?”(選自《貞觀政要》)

【註釋】①選舉:檢舉。②詐偽階資:謊報官階與資歷。③事泄:乾的壞事敗露。④胄(zhu):戴胄,唐初大臣。⑤斷流:斷,判案;流,流放,充軍。⑥敕(chì):帝王的詔書、命令。⑦所司:主管司法的部門。⑧虧法:枉法。⑨竊:私下。⑩法:運用法律。

小題1:用“/”線劃出下面句子在朗讀時的正確停頓(只劃一處)。(1分)

此 乃 忍 小 忿 而 存 大 信

小題2:解釋文中劃線的字。(3分)

①俄( ) ②獄( ) ③忿( )

小題3:用現代漢語説説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發耳!

小題4:對於戴胄執法辦案一事,太宗前後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4分)

參考答案:

小題1: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小題2:①不久 ②案件 ③生氣,憤怒

小題3:法令是國家用來將最大信用公諸天下的;帝王的言語,只不過是一時喜歡或者憤怒的發泄罷了。

小題4:前:憤怒,疑惑不解;後:心悦誠服。

小題1:試題分析:首先要理解語句的意思,看看句子中各個詞語的成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乃”,“是”的意思,後面的部分是它的賓語。這樣分析之後,根據語意停頓也就出來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點評:句子的斷句實際是對句子意思的理解的考查。畫停頓時,首先要看一下句子是什麼意思,根據句意把句子畫開。一般情況下,句子的主謂之間、動賓之間、長的修飾語與中心語之間、轉折詞語之前、發語詞之後、古二今一的詞之間要停頓。

小題2:試題分析:“俄“根據語境可知,是表示時間的詞語,在課內文言文中也有接觸,即為不久。“獄”也是課內文言文中出現過的重點的古今異義字,即為案件。“忿”在句中即為“怒,憤怒”。

點評:文言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類。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據多。考查的詞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註解為主。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並做到重點突破,對於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課外文言文考查一定想到課內,另外還要根據語境加以推斷。

小題3:試題分析:“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發耳”首先要根據前後文章內容讀一下,注意句子的停頓,會停頓就能基本理解句子的意思。具體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所以”“耳”等。“所以”是“用來”的意思,“耳”是句末的語氣詞,譯為“罷了”。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閲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採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小題4:試題分析:理解文章中的兩處“太宗曰”的語句,先是“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斷從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賣獄乎?”後是“ “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復何憂也?”可知,一開始不理解,甚至有些震怒,後來不僅理解了,而且很贊同。

點評:做題時,要先審題,再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確定答題範圍。文言文和現代文的做題道理是一樣的,只不過文言文理解起來更要根據句與句之間的關係來做推斷,要在文中找到關鍵語句並加以比較體會,即可得到正確的答案。

《貞觀政要》閲讀答案 篇2

貞觀六年,太宗謂尚書左僕射房玄齡曰:“比有山東崔、盧、李、鄭四姓,雖累葉陵遲①,猶恃其舊地,好自矜大,稱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廣索聘財,以多為貴,論數定約,同於市賈,甚損風俗,有紊禮經。既輕重失宜,理須改革。”乃詔吏部尚書高士廉、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責天下譜牒,兼據憑史傳,剪其浮華,定其真偽,忠賢者褒進,悖逆者貶黜,撰為《氏族志》。

士廉等及進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幹為第一等。太宗謂曰:“我與山東崔、盧、李、鄭,舊既無嫌,為其世代衰微,全無官宦,猶自雲士大夫,婚姻之際,則多索財物;或才識庸下,而偃仰自高,依託富貴,我不解人間何為重之?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稱,或道義清素,學藝通博,此亦足為門户,可謂天下士大夫。今崔、盧之屬,寧比當朝之貴?公卿已下,何暇多輸錢物,兼與他氣勢?向聲背實,以得為榮。我今定氏族者,誠欲崇樹今朝冠冕,何因崔幹猶為第一等,卿等不貴我官爵耶?不論數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級宜一量定用為永則。”遂以崔幹為第三等。

至十二年,書成,凡百卷,頒天下。又詔曰:“氏族之美,實繫於冠冕,婚姻之道,莫先於仁義。自有魏失御,齊氏雲亡,市朝既遷,風俗陵替。燕、趙古姓,多失衣冠之緒,齊、韓舊族,或乖禮義之風。名不著於州閭,身未免於貧賤,自號高門之胄,不敦匹嫡之儀,問名②惟在於竊貲,結褵③必歸於富室。乃有新官之輩,豐財之家,慕其祖宗,競結婚姻,多納貨賄,有如販鬻。或自貶家門,受辱於姻婭;或矜其舊望,行無禮於舅姑。積習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倫,實虧名教。朕夙夜兢惕,憂勤政道,往代蠹害,鹹已懲革,唯此弊風,未能盡變。自今以後,明加告示,使識嫁娶之序,務合禮典,稱朕意焉。”

(選自《貞觀政要·禮樂第二十九》,有刪節)

【注】①累葉陵遲:指家世衰落。②問名:古代婚禮“六禮”之一。男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

③結褵:成婚。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普責天下譜牒責:責備B.或乖禮義之風乖:違背

C.不敦匹嫡之儀敦:勉勵D.或矜其舊望矜:同情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以多為貴遂以崔幹為第一等

B. 論數定約,同於市賈名不著於州閭

C. 忠賢者褒進我今定氏族者

D.為其世代衰微何因崔幹猶為第一等

7.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不論數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級宜一量定/用為永則

B.不論數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級宜一/量定用為永則

C.不論數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級/宜一量定/用為永則

D.不論數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級宜一/量定用為永則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崔、盧、李、鄭四個家族在嫁女兒的時候大肆索取聘禮,並根據聘禮的數量決定婚約,唐太宗認為這樣做嚴重敗壞社會風俗。

B.唐太宗命高士廉、韋挺、岑文本等人撰寫《氏族志》,校正姓氏等級,刪除其中的浮誇成分,考訂真假,褒獎忠賢,貶黜叛逆。

C.唐太宗認為,士大夫如果能立下功勞,爵位崇高顯赫,忠孝兩全,或者道德高尚,學問技藝通達淵博,就能稱為真正的士大夫。

D.《氏族志》的頒行,徹底革除了燕、趙古姓和齊、韓舊族在嫁娶時貪圖錢財、攀附權貴的不良風氣,唐太宗對此感到十分滿意。

9.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7分)

①今崔、盧之屬,寧比當朝之貴?(3分)

②積習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倫,實虧名教。(4分)

(2)從本文看,唐太宗對士大夫的婚姻有怎樣的要求?(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5

文言實詞

3

B

A.責:尋求。C.敦:重視。D.矜:誇耀。

6

文言虛詞

3

A

把,介詞。B.和,與,介詞/在,介詞。C.“……的人”,助詞/“……的原因”,助詞。D.因為,連詞/是,動詞。

7

文言斷句

3

C

略。

8

內容歸納

3

D

燕、趙古姓和齊、韓舊族嫁娶時只是貪圖錢財,攀附權貴的是“新官之輩,豐財之家”;紊亂人倫、有虧名教的風氣也未必徹底革除。

9.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7分)

①今崔、盧之屬,寧比當朝之貴?(3分)

【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如今崔、盧這類人,難道能和當朝的顯貴相比嗎?

[3分。“屬”“寧”各1分,大意1分落在“之屬”的“之”和“貴”兩詞上。]

【補充細則】

(1)“屬”:解釋為“類”“種”“些”均可。

(2)“寧”:解釋為“難道”“豈”“怎麼”均可。

(3)“之”和“貴”兩個詞都翻譯對,才得大意分。此處“之”為代詞,解釋為“這”;“貴”為名詞,解釋為“(當朝的)顯貴”“(當朝的)權貴”“(當朝)顯貴的人”“(當朝的)貴族”均可。

②積習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倫,實虧名教。(4分)

【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這種習慣時間長就成了風俗,到現在還沒有廢止,這既亂了人倫,也敗壞了名聲和教化。

[4分。“已”“紊”“虧”各1分,大意1分。]

【補充細則】

(1)“已”解釋為“停止”“廢止”均可。

(2)“紊”解釋為“使……混亂”“亂”“混亂”(此處應為動詞)均可。

(3)“虧”解釋為“敗壞”“毀壞”“損害”“使……受損害”“有損”均可;

(4)大意分落在“積習成俗”。翻譯為“這種習慣時間長就成了風俗”“這種習慣積久了,就形成了風俗”均可。

9(2)從本文看,唐太宗對士大夫的婚姻有怎樣的要求?(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①婚姻的原則,首先要符合仁義。(婚姻之道,莫先於仁義。)

②嫁娶的規矩,務必合乎禮法。(嫁娶之序,務合禮典。)

[3分。答對一點2分,兩點3分。]

【補充細則】

(1)採點給分,選錯了,不倒扣分。

(2)用自己的話回答,也可以表述為“婚姻要符合禮義之風,遵循匹嫡的禮義,遵循人倫”,意思對即可。這點作為評分標準的第二點給分,不重複給分。

(3)主要圍繞“唐太宗對士大夫婚姻的要求”,“仁義”“禮法”為給分點,其他答案都是錯誤的現象,並非唐太宗的要求。

【參考譯文】

貞觀六年,唐太宗對尚書左僕射房玄齡説:“近來山東的崔、盧、李、鄭四大姓,雖然家世早已衰敗,但他們仍然依仗舊時的郡望,自高自大,號稱士大夫。每當把女兒嫁給其他家族,總要大肆索取聘禮財物,以財物數量多為貴,根據聘禮的數量決定婚約,和集市上的商販一樣,這樣做嚴重敗壞了風俗,也攪亂了《禮》的規定。既然他們的名望與事實不符,按道理禮儀制度必須改革了。”於是下詔書命令吏部尚書高士廉、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校正姓氏等級,廣泛尋求全國記錄氏族宗族世系的家譜。並根據史書傳記,刪除其中的浮誇成分,考訂它們的真假,如果一個家族出了忠賢的人,就加以褒獎,提升等級;出了叛逆的人,就加以貶黜,他們依此標準撰寫了《氏族志》。

高士廉等人到了上報校定的氏族等第時,仍然把崔幹列為第一等。太宗説:“我和山東的崔、盧、李、鄭四姓,過去並無嫌隙,只是因為他們世代衰微,現在已經沒有一個人做官,卻還自稱是士大夫,婚嫁的時候,就大量索取財物;有的人才能見識平庸低劣,卻還得意地自誇高門,託名富貴,我不明白世人為什麼還會看重他們?如果士大夫能建立功業,爵位崇高顯赫,善於侍奉君主和父親,忠孝都值得稱讚,或者道德仁義清正廉潔,學問技藝通達淵博,這樣的人也足以自立門户,稱得上是天下真正的士大夫。如今崔、盧這類人,難道能和當朝的顯貴相比嗎?公卿以下的人,哪裏有閒暇給他們多送財物,並助長他們的.氣勢呢?這些人只圖聲譽不顧實際,以得到虛名作為自己的榮耀。我現在欽定氏族等級的原因,確實是想樹立當今朝臣的地位,為什麼崔幹還是第一等,你們不看重我朝的官爵嗎?所以,不管以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來確定士族的等級,並且這個量定等級的標準將作為永久的準則。”於是把崔幹定為第三等。

到了貞觀十二年,《氏族志》全書完成,總共一百卷,頒行天下。唐太宗又下詔書説:“氏族的美名,要與官爵相關聯;婚姻的原則,沒有比仁義更重要的。自從北魏、北齊滅亡,朝代變遷,風俗衰敗。燕、趙的古姓,後代中很多人失去官爵,齊、韓的舊族,有些人行為違背禮義。他們在鄉里沒有名聲,自身貧賤,卻自稱高門的後裔,而不重視嫁娶的禮儀,談婚論嫁的時候只為了撈取財物,成婚的對象一定要找富貴之家。又有些新做官的人和錢財多的人家,羨慕富貴人家的祖宗,搶着和人家攀親,多送財物,如同做買賣。有些人自願貶低家門,被親家羞辱,有些人誇耀過去的名望,在公婆面前行為無禮。這種習慣時間長就成了風俗,到現在還沒有廢止,這既亂了人倫,也敗壞了名聲和教化。我日夜謹慎小心,操勞政事,歷代的弊端禍害,都已制止革除,唯有這種壞風氣,還沒有完全轉變。從今以後,要明白告知天下人,讓他們都要懂得嫁娶的規矩,務必合乎禮法,才符合我的心意。”

《貞觀政要》閲讀答案 篇3

(一)

馮盎,高州良德人也。少有武略,隋開皇中為宋康令。仁壽初,潮、成等五州僚叛,盎馳至京,請討之。文帝敕左僕射楊素與盎論賊形勢,素曰:“不意蠻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即令盎發江、嶺兵擊之。賊平,授金紫光祿大夫,仍除漢陽太守。

武德三年,廣、新二州賊帥高法澄、冼寶徹等並受林士弘節度,殺害隋官吏,盎率兵擊破之。既而寶徹兄子智臣又聚兵於新州,自為渠帥,盎趨往擊之。兵交,盎卻兜鍪大呼曰:“爾等頗識我否?”賊多棄戈肉袒而拜,其徒遂潰,擒寶徹、智臣等,嶺外遂定。或有説盎曰:“自隋季崩離,海內騷動。今唐雖應運,而風教未浹,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平五嶺二十餘州,豈與趙佗九郡相比?今請上南越王之號。”盎曰:“吾居南越,於茲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門,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貴,如我殆難,常恐弗克負荷,以墜先業。本州衣錦便足,餘復何求?越王之號,非所聞也。”

四年,盎以南越之眾降。貞觀五年,盎來朝,太宗宴賜甚厚。俄而羅竇諸洞僚叛,詔令盎率部落二萬為諸軍先鋒。時有賊數萬屯據險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語左右曰:“盡吾此箭,可知勝負。”連發七矢,而中七人,賊退走,因縱兵乘之,斬首千餘級。太宗令智戴還慰省之,自後賞賜不可勝數。

(選自《舊唐書》,有刪改)

【注】唐朝起信宜(現廣東西南境內)百越土著居民,被冠上“羅竇洞僚”的稱呼。

(二)

貞觀初,嶺南諸州奏言高州酋帥馮盎、談殿阻兵反叛。詔將軍藺謨發江、嶺數十州兵討之。祕書監魏徵諫曰:“中國初定,瘡痍未復,嶺南瘴癘,山川阻深,兵遠難繼,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馮盎若反,即須中國未寧,交結遠人,分兵斷險,破掠州縣,署置官司。何因告來數年,兵不出境?此則反形未成,無容動眾。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觀察,即來朝謁,恐不見明。今若遣使,分明曉諭,必不勞師旅,自致闕庭。”太宗從之,嶺表悉定。

(節選自《貞觀政要》)

10、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授金紫光祿大夫,仍除漢陽太守除:授官

B.太宗令智戴還慰省之省:看望

C.賊退走,因縱兵乘之乘:追趕

D.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觀察就:立即

11、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直接反映馮盎英勇善戰與不貪名利的個性的一組是

A.盎馳至京,請討之本州衣錦便足,餘復何求?

B.詔令盎率部落二萬為諸軍先鋒常恐弗克負荷,以墜先業

C.因縱兵乘之,斬首千餘級四年,盎以南越之眾降

D.連發七矢,而中七人越王之號,非所聞也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仁壽初年,潮、成等五州僚人造反。馮盎親自前往京師請旨討伐。文帝詔左僕射楊素與他議論敵方形勢,盎分析得頭頭是道。楊素很為驚歎,於是命他領江嶺兵進行討伐。

B.唐武德三年,馮盎率兵平定了高、冼的叛亂,當時有人遊説馮盎稱王。馮盎不貪求稱王稱霸而是歸降高祖,體現了他的明智。

C.貞觀元年,有人舉報馮盎反叛,説他已起兵拒境,太宗採用魏徵的招降建議,派人招降了馮盎,終使嶺南安定,並留下“魏徵一席言,勝於十萬兵”的美談。

D.文段(一)記敍了馮盎英勇善戰,以民族統一為重,平定戰亂的事蹟;文段

(二)借魏徵進諫的史實讓我們看到納諫與進諫的君臣形象,同時也讓我們看出馮盎反叛一事缺少真憑實據。

13.請將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不意蠻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3分)

(2)人生富貴,如我殆難,常恐弗克負荷,以墜先業。(4分)

(3)今若遣使,分明曉諭,必不勞師旅,自致闕庭。(3分)

【參考答案】10、D(就:到達,接近)

11、D(C項第一句表明的是善於指揮作戰,而非本人的英勇善戰。)

12、C(魏徵的建議不是招降,而是安撫曉喻;太宗是派人安撫曉諭而非招降)

13、(1)想不到蠻夷中竟有這樣的人物,很令人感到罕見。(3分。“意”1分,理解為“料想”“想到”“意料到”等均可;“奇”1分,理解為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感到罕見”“感到不尋常”等;句意1分)

(2)人生富貴,能像我這樣的恐怕很難,我常常擔憂不能擔負起重擔,而毀了先人所創建的勛績。(4分。“殆”“克”“墜”各1分,句意1分)

(3)現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訴他們,不必動用大軍,他們就會自己來歸順朝廷。(3分。“遣”“致”各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馮盎,是高州良德人。少年時就有軍事謀略。隋開皇中任宋康縣令。仁壽二年,潮(今潮陽縣西北)、成(今封開縣東南賀江中)等五州僚人造反。他馳馬前往京師,請旨討伐他們。文帝詔左僕射楊素與他議論敵方形勢。楊素説:“想不到蠻夷中竟有這樣的人物,十分值得驚歎。”於是命盎領江嶺兵進行討伐。平亂後,授盎金紫光祿大夫、漢陽(今肅禮縣西南)太守(明嘉靖《廣東通志》載為漠陽太守)銜職。

唐武德三年(620),廣州、新州(新興)的高法澄、冼寶徹等共同受林士弘調遣,殺朝廷官吏。盎率率兵平定高、冼的叛亂。不久。不久寶徹哥哥的兒子智臣又在新州聚集兵力,自己擔任魁首,馮盎率兵前往打擊他。交戰時,盎(在陣前)除去甲胄大聲説:“你們認識我嗎?”智臣的士兵大多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叩拜,眾士卒於是潰散,盎擒獲寶徹、智臣。嶺外於是得以平定。有人遊説馮盎説:“隋朝已滅亡了,國內外到處很亂,唐朝雖應運而生,但政教還未孚眾望,嶺南尚未有所歸屬。你現在已攻克了五嶺二十多州,着哪裏能與趙佗的九郡相提並論,現在還是請你自稱南越王吧!”盎回答説:“我世居南越,迄今已五代。作為嶺南邊疆大吏的,也只有我一姓,子女錢財我都有了,人生大富大貴像我一樣的恐怕很難達到。我常常擔憂的,是不能承擔先人所創建的勛績,我常常擔憂不能擔負起重擔,而毀了先人所創建的勛績,怎敢擅自稱王呢?越王的封號,這個不是我所希望聽説的。”

武德四年,盎率領南越之眾歸降高祖。貞觀五年,馮盎來到朝廷,唐太宗賞賜十分豐厚。不久,羅竇(今信宜鎮隆)諸洞僚人叛亂,太宗詔盎率二萬兵眾為各路軍先鋒進行剿除。當時僚人數萬人據險固守,不可強行進逼進攻。他手拿着弓箭對部下説:“我的箭射盡,勝負便可見曉。”他連發7箭,命中7人。僚人退卻逃走,盎趁勢率領部眾乘機衝殺,殺死僚人千餘。太宗派智戴歸省慰勞,自此以後賞賜不可勝數。

(二)貞觀元年(627),嶺南諸州上奏説高州的酋帥馮盎談殿起兵拒境反叛。太宗昭示右武衞將軍藺謨率領江、嶺十州的兵力準備討伐。魏徵進諫説:“中原政權剛剛建立,國家貧弱尚未恢復,嶺南又流行疾病,山川阻塞幽深,援軍難以接上。疾病如果產生,或許不能如意,追悔莫及。況且馮盎如果真的造反,就要等到中原不安定,結交遠處的兵力,分派兵力阻隔險要地勢,擾亂侵略周邊的周縣,部署官員。可是為什麼自從有人告發以來數年,兵力從不出境?這就是説他造反的形勢沒有形成,沒有興師動眾的表現。陛下既然沒有派人親自到那裏觀察,再來朝廷拜謁(報告虛實),恐怕這樣看不分明。現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訴他們,不必動用大軍,他們就會自己來歸順朝廷。太宗聽從了這個建議,嶺外於是全部安定下來。

《貞觀政要》閲讀答案 篇4

1.(17分)(20xx,瀋陽)閲讀選文,完成(1)~(5)題。

【甲】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諱、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選自《出師表》)

【乙】

貞觀二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日:“漢、魏以來,諸葛亮為丞相,甚平直。嘗表①廢廖立、李嚴②於南中。立聞亮卒,泣日:‘吾其左衽③矣!,嚴聞亮卒,發病而死。故陳壽④稱:‘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卿⑤等豈可不企慕及之?”

(選自《貞觀政要》,有改動)[注](D表:指上表建議。②廖立、李嚴:蜀漢之臣。③左衽 (ren):古代少數民族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而亡國。④陳壽:西晉人,著有《三國志》。⑤卿。古代君對臣的稱謂。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3分)

①志慮忠純:

②悉以諮之;③嚴聞亮卒:

(2)下雨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3分)( )

A太宗謂房玄齡等日太守謂誰(《醉翁亭記》)

B嘗表廢廖立、李嚴於南中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C立聞亮卒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D.發病而死舜發於畎畝之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6分)

①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②諸葛亮為丞相,甚平直。

(4)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

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

(5)【乙】文中哪句話最能詮釋諸葛亮提出的“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的主張?(請用原文回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忠誠②商議,詢問③聽到,聽説

(2)B【解析】此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一詞多義現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要結合句意推測,難度適中。

A項依次解釋為“對……説”,“為,是”;C項依次解釋為“死”,“終於,最終”;D項依次解釋為“生”,“興起,指被任用”。B項,兩個“嘗”意思相同,都是“曾經”的意思。

(3)①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給陛下(使用)。

②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

(4)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5)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貞觀政要》閲讀答案 篇5

貞觀四年,突厥頡利為李靖所擊敗,其部落多來歸降。詔議安邊之策。中書令温彥博議:“請於河南處之,得為捍蔽,又不離其土俗,因撫之,一則實空虛之地,二則示無猜之心。”太宗從之。

祕書監魏徵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破敗,此是上天剿絕。陛下以其為降,不之誅,即宜遣發河北,居其舊土。陛下以內地居之,且今降者幾至十萬,數年之後,滋息過倍,居我肘腋,將為後患,尤不可處以河南也。”温彥博曰:“天子之於萬物也,有歸我者則必養之。今突厥破除,餘落歸附,陛下棄而不納,非天子之道,臣愚亦謂不可,宜處之河南。”魏徵曰:“晉代有魏時,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統勸逐出塞外,武帝不聽其言,數年之後,遂傾漉、洛,前車之鑑也。陛下必用彥博言,遣居河南,所謂養虎自遺患也。”彥博又曰:“臣聞聖人之道,無所不通。突厥餘魂,以命歸我,收居內地,教以禮法,選其酋首,遣居宿衞,畏威懷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勞兵馬費倉庫樹立可汗令復其國後孤恩失信圍煬帝於雁門。今陛下仁厚,從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長,不相統屬,力散勢分,安能為害?”

給事中杜楚客進曰:“北狄人面獸心,難以德懷,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處河南,逼近中華,久必為患。至如雁門之役,雖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無道。中國以之喪亂,豈得雲興復亡國以致此禍?夷不亂華,前哲明訓,存亡繼絕,列聖通規。臣恐事不師古,難以長久。”太宗嘉其言,方務懷柔,未之有也。卒用彥博策,自幽州至靈州,置順、佑、化、長四州都督府以處之,其人居長安者且萬家。

(《貞觀政要·安邊》,有刪改)

1. 下列對文言文中有關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一則實空虛之地 實:充實

B. 文中的“河北”“河南”是指黃河以北,黃河以南,大致等同於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

C. 江統勸逐出塞外 勸:勸説

D. “者”作為文言虛詞,主要用作代詞、助詞和語氣詞,在本文中的“者”都是用作代詞。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①突厥頡利為李靖所擊敗 ②今陛下仁厚,從其所欲

B.①且今降者幾至十萬 ②其人居長安者且萬家

C.①陛下以內地居之 ②突厥餘魂,以命歸我

D.①天子之於萬物也 ②何患之有

3.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隋文帝∕勞兵馬費倉庫∕樹立可汗令∕復其國後∕孤恩失信∕圍煬帝於雁門

B. 隋文帝勞兵馬∕費倉庫∕樹立可汗∕令復其國∕後孤恩失信∕圍煬帝於雁門

C. 隋文帝∕勞兵馬費倉庫∕樹立可汗∕令復其國後∕孤恩失信∕圍煬帝於雁門

D. 隋文帝勞兵馬∕費倉庫∕樹立可汗令∕復其國∕後孤恩失信∕圍煬帝於雁門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對於如何安置受降的突厥部落,朝中大臣温彥博和魏徵針鋒相對,各抒己見,莫衷一是。

B.魏徵認為匈奴能夠主動投降是因為匈奴自古以來從未這樣慘敗過,把匈奴安置在內地,不如把他們發配到黃河以北地區,讓他們原地居住以絕後患。

C. 温彥博認為把突厥人安置在內地,傳授給他們禮教法令,選拔他們的首領,派遣他們守衞京師,他們就會畏懼大唐的威嚴,感激大唐的恩德。

D. 隋煬帝被困雁門關,杜楚客認為不僅因為突厥背信棄義,隋煬帝昏庸無道也是重要的原因。

答案:

1.C 解析:“勸”是“勸説”的意思。注意在這裏不是“勸學”之“勸”。

2.C 解析:A項前一個“所”為助詞,與“為”構成“為……所”結構,共同表示被動;後一個“所”助詞,置於動詞之前,表示……的人、……事物(情況)、……的地方,這裏是指……事物(情況)。B項前者是連詞,“並且”;後者是副詞,“將要”。C項都是介詞,“把”;D項前者是結構助詞,置於主語和介賓詞組(後置狀語)之間,表示強調介賓詞組,不譯;後者標誌性助詞,作為提賓標誌,不譯。

3.B

4. C 詳解:本題考查對文言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的把握能力。C項涉及的相關句子為“蒼既罷,……為衞士令。”是“(朝廷)派衞兵駐守那裏”,而不是“派遣他們守衞京師”。

【參考譯文】

貞觀四年,突厥頡利(可汗)被李靖打敗,頡利統屬的部落很多都歸順了大唐,於是,唐太宗下詔討論安定邊境的政策。中書令温彥博建議説:“請在黃河以南地區安置突厥人,(這樣做),既能夠把他們當作中原的屏障,同時又不讓他們遠離本土、不改變他們的習俗,(以便)趁機安撫他們。一來可充實空虛的邊塞,二來可體現朝廷對他們沒有猜疑之心。”太宗對温彥博的建議很是贊同。

祕書監魏徵卻堅決反對説:“匈奴自古以來從來沒有像這樣慘敗過,這是上天要誅殺他們。陛下鑑於他們乃主動受降,因此沒有將他們處死。依臣之見,應當把他們發配到黃河以北地區,讓他們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陛下如今讓他們在中原內地居住,並且降兵達幾萬,乃至十萬之眾,幾年以後,他們的人數還會成倍增長,讓他們生活在我們身邊,將來可能會成為心腹之患,所以千萬不可把他們安置在黃河以南。”温彥博反駁説:“天子對於萬事萬物,只要歸順,都應該收養。如今突厥兵敗,餘部前來歸降,如果陛下對他們棄置一邊不接納他們,這不是天子的做法。我雖愚鈍也認為陛下不應採取抑制少數民族的政策,而應把他們安置在黃河以南地區。”魏徵據理力爭地説:“晉朝取代魏國的時候,胡部落常常在周邊地區活動,江統勸説晉武帝把他們逐出塞外,晉武帝不聽,幾年之後,胡部落勢力大增,將很多地方據為己有,前車之鑑不遠。陛下如果採納温彥博的意見,讓他們在黃河以南地區居住,就是所説的養虎給自己留下禍患。”温彥博又説:“我聽説,聖人之道無不通達。突厥的殘餘部落,把性命交付給我們(歸順我們)。(我們)把他們安置在中原內地,並傳授給他們禮教法令,選拔他們的首領,派衞兵駐守那裏,讓他們畏懼大唐的威嚴,感激大唐的恩德,這有什麼可擔憂的呢?稍停片刻,他繼續説道:“隋文帝興師動眾,耗盡了國庫,扶持突厥可汗,讓他回到舊地,後來可汗背信棄義,把隋煬帝圍困在雁門。現在,陛下仁慈寬厚,聽憑他們的意願,無論是河南、河北,任由他們選擇居住的地方,突厥部落眾多,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長,他們內部不統一,力量分散,怎麼會對我們中原政府危害呢?”給事中杜楚客與温彥博同一陣線,説:“北方異族人面獸心,難以感化,用武力容易使他們臣服。現在讓他們的部落散居在黃河以南,靠近中原政府,長此以往,必有禍患。至於隋煬帝在雁門關被困一事,雖是因為突厥背信棄義所致,隋煬帝昏庸無道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原因為這件事衰敗滅亡,怎能歸咎於中原政府對少數民族的扶持政策?少數民族不會擾亂華夏民族,這是先哲們總結的經驗。讓快要死亡的人活下去,讓行將滅絕的東西延續下去,這是古代聖賢通行的原則。臣恐怕如果不遵照古訓,大唐將難以長久啊!”唐太宗聽後,唐太宗贊同他的意見,(於是對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這在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後來唐太宗採納温彥博的政策,從幽州至靈州,設置了順、佑、化、長四州安置歸順的突厥部落,從這以後,到長安定居的突厥人達萬家之多。

《貞觀政要》閲讀答案 篇6

閲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15~18題。(共10分)

(甲)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乙)唐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徵求不已,兼東征西討,窮兵贖武,百姓不堪,遂致滅亡,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淨,使天下無事。遂得役不興,年穀豐穩,百姓安樂。夫治國猶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盛。君能清淨,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節選自唐代吳兢《貞觀政要》)

注:①侍臣:周圍的大臣。②京師: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興(今陝西西安市)。③煬帝:

指隋朝末代皇帝楊廣。④孜孜:勤懇的樣子。⑤稔(rěn):豐收。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項是( )(2分)

A.景 四時之景不同 至若春和景明

B.謂 太守自謂也 太守謂誰

C.絕 往來而不絕者絕懶多生怪柏

D.遊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似與遊者相樂

16.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7.語段(甲)中作者始終以“太守”自稱,結尾才點出太守姓名,請説説這樣寫的好處。

(3分)

18.結合語段(甲)(乙)的內容分別概括唐太宗的治國之道與歐陽修為官之道的特點。(3分)

答案:

15.D

16.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事的人,是太守。

17.①前文一直以“太守”自稱,設置懸念,結尾點明太守是誰,解除懸念,體現了構思的巧妙。

②前文以“太守”自稱,突出一郡長官的身份,有助於表現與民同樂的主題。

③結尾用設問的手法,在自問自答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

18.①歐陽修:治理有方,政事順利,人民安居樂業,與民同樂②唐太宗:治理國家就像種樹一樣,根基不動搖,才會枝繁葉茂。治國以民為本,讓百姓安居樂業

《貞觀政要》閲讀答案 篇7

【甲】見魚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間隔。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選自《桃花源記》)

【乙】貞觀十九年,太宗徵高麗,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門樓撫慰之。有從卒一人病,不能進,詔至牀前,問其所苦,仍敕州縣醫療之,是以將士莫不欣然願從。及大軍回次柳城,詔集前後戰亡人骸骨,設太牢致祭,親臨,哭之盡哀,軍人無不灑泣。兵士觀祭者,歸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兒之喪,天子哭之,死無所恨。”

太宗徵遼東,攻白巖城,右衞大將軍李思摩,為流矢所中,帝親為吮血,將士莫不感勵。(選自《貞觀政要》)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對牛、羊、豕(shi,豬)三具備謂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國家規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

①便要還家( )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③次定州( )

④天子哭之,死無所恨( )

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兩個劃線句子的意思。

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以將士莫不欣然願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桃源人為什麼“皆歎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寫了唐太宗的哪幾件事情?從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樣的君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要”同“邀”,邀請

②妻子兒女

③駐紮(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

④遺憾

2.①( 他們)竟然不知道有個漢朝,更不必説魏朝和晉朝了。

②因此將士們沒有不高興地願意跟從的。(或意譯:因此將士們沒有不甘心情願隨駕出征的。)

3.桃源人歎惋桃花源外面戰亂不絕,民不聊生。(意思對即可)

4.親臨州城北門樓撫慰兵士:牀前詢問士兵的病情並令州縣為他治療(答對其中一點即可);親自祭奠陣亡將士;為李思摩吮血。寬厚仁愛,體恤將士,善於收攬人心。(意思對即可)

《貞觀政要》閲讀答案 篇8

唐太宗謂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師②,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③意猶不足,徵求不已,兼東征西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滅亡,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淨,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穀豐稔⑤,百姓安樂。夫治國猶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盛。君能清淨,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節選自《貞觀政要》)

[註釋]①侍臣:周圍的大臣。 ②京師: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興(今陝西西安市)。 ③煬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楊廣。④孜孜:勤懇的樣子。⑤稔:rěn,豐收。

【小題1】解釋下面句中劃線的詞。(2分)

①徵求不已 ② 惟欲清淨

【小題2】翻譯句子:夫治國猶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盛。(2分)

【小題3】結合選文用自己的話説説唐太宗的治國之道。(2分)

閲讀答案:

【小題1】①停止②只;僅。

【小題2】那麼治理國家就如同栽種樹木,(只要)本來的根不動搖,就會枝葉茂密繁盛。

【小題3】勤於政事,心繫天下;以民為本,讓百姓安居樂業。

《貞觀政要》閲讀答案 篇9

閲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後面問題。

大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恆於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皇后諫曰:“昔齊景公以馬死殺人,晏子請數其罪雲:‘爾養馬而死,爾罪一也。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皇后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

(選自《貞觀政要》)

【小題1】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答:

【小題2】皇后諫言中講到晏子歷數養馬人的罪狀,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麼?

答:

【小題3】文中有幾句活沒有標點符號,請用“/”線標示出需要加際點符號的位置。

大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恆於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

【小題4】對對聯。

上聯:足智多謀,孔明巧借箭

下聯:

答案

【小題1】(唐)太宗因愛馬暴死欲殺養馬宮人,經皇后勸諫才改變主意。

【小題2】勸諫齊景公不要殺養馬宮人。

【小題3】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恆於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

【小題4】寬對即可。

示例:①藝高膽大,悟空勇鬥魔 ②義蓋雲天,關羽私放曹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解析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閲讀、概括的能力。答案只要涵蓋文章的主要意思就行,可按照“什麼人做了什麼事,結果怎樣”的思路考慮。

【小題2】本題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分析能力。在古時皇帝權傾朝野,至高無上,即使皇后在他面前也自稱為“臣妾”,説話稍不留意就會招來殺生之禍,所以聰明的臣子向皇上進諫只能借他人(物)委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諫言,從而達到勸諫的目的。

【小題3】本題考查學生劃分音節停頓的能力。做本題時要根據語感、朗讀的節奏和句子的意思來劃分。

【小題4】本題考學生學寫對聯的能力。從上聯可以看出對聯的結構是:性格+人名+事件,補寫下聯時除了注意上聯這一特殊結構外,還要注意字數要與上聯相等,詞性相對。

《貞觀政要》閲讀答案 篇10

貞觀十三年,魏徵恐太宗不能克終儉約,上疏諫曰:

臣觀自古帝王受圖定鼎,皆欲傳之萬代,故其垂拱巖廊,佈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後,多反之而敗俗。其故何哉?豈不以居萬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為而人必從,公道溺於私情,禮節虧於嗜慾故也?語曰:“非知之難,行之為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所言信矣。

陛下年甫弱冠,肇開帝業。貞觀之初,躬行節儉,遂臻至治。論功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而頃年以來稍乖曩志敦樸之理漸不克終《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頃年以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用人力,乃雲:“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自古以來,未有由百姓逸樂而致傾敗者也,何有逆畏其驕逸而故欲勞役者哉?或時欲有所營,慮人致諫,乃雲:“若不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復爭?此直意在杜諫者之口,豈曰擇善而行者乎?陛下貞觀之初,動遵堯、舜,捐金抵璧,反樸還淳。頃年以來,好尚奇異,難得之貨,無遠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樸,未之有也。貞觀之初,求賢如渴,善人所舉,信而任之,取其所長,恆恐不及。

近歲以來,由心好惡,或眾善舉而用之,或一人毀而棄之,或積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遠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跡。陛下不審察其根源,而輕為之臧否,守道者日疏,幹求者日進。所以人思苟免,莫能盡力。

臣聞“禍福無門,唯人所召”,“人無釁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統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穀豐稔,禮教聿興。暨乎今歲,天災流行,炎氣致旱。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誡,若見誡而懼,擇善而從。前王所以致禮者,勤而行之;今時所以敗德者,思而改之。則寶祚無疆,普天幸甚,何禍敗之有乎?然則社稷安危,國家治亂,在於一人而已。當今太平之基,既崇極天之峻,九仞之積,猶虧一簣之功。臣誠愚鄙,略舉所見,伏願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慮一得。

(選自《貞觀政要·卷十》,有刪改)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所言信矣

信:真實

B.此直意在杜諫者之口

杜:堵塞

C.幹求者日進

幹:冒犯,衝撞

D.人無釁焉,妖不妄作

釁:犯錯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其故何哉

②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B.①慮人致諫,乃雲

②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C.①或一人毀而棄之

②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

D.①何禍敗之有乎

②苟以天下之大

11.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論功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而頃年以來∕稍乖曩志∕敦樸之理∕漸不克終

B.論功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而頃年以來稍乖∕曩志敦樸之理∕漸不克終

C.論功∕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而頃年以來稍乖∕曩志敦樸之理∕漸不克終

D.論功∕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而頃年以來∕稍乖曩志∕敦樸之理∕漸不克終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貞觀十三年,魏徵上疏進諫,他認為君主們雖然明曉治國之道,卻往往在國家安定後違背初心,不能做到善始善終。

B.唐太宗想要建造宮殿,卻擔心有人進言阻止,便以百姓無事會生驕逸之心為由,加以掩飾。此舉遭到魏徵反對。

C.魏徵認為唐太宗近年來依據個人好惡決定人事任免,不問根源就評判官員好壞,以致官員們只求自保,不肯盡心效力。

D.魏徵認為,福禍不由天定而在人為,勸諫太宗察納雅言,施行善政,避免大好的基業功虧一簣。

13.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豈不以居萬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為而人必從,公道溺於私情,禮節虧於嗜慾故也?(5分)

(2)好尚奇異,難得之貨,無遠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樸,未之有也。(5分)

參考答案

9.C(幹:求取。)

10.A(均為代詞“什麼”。B.①副詞,於是,就②副詞,才;C.①連詞表順承,就②;連詞表轉折,但是;D.①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②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11.D

12.B(是以“不這樣做會讓自己不便”為由。)

13.(10分)(基本上每句1分,重點關注實詞、虛詞、古今異義及特殊句式等)

(1)(5分)難道不是因為身處天子的尊位,説出的話沒人違背自己,所做的事別人一定會聽從,公道被私情淹沒,禮節被慾望損毀的緣故嗎?

(2)(5分)喜歡奇異珍寶,難得的財物無論多遠沒有得不到的(再遠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靡費卻希望臣下儉約樸素,沒有這樣的情況。

【附參考譯文】

貞觀十三年,魏徵擔心唐太宗不能始終堅持勤儉樸素,上疏進諫説:下臣看自古以來的那些開國的帝王天子,奪得天下之後(受河圖,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都想把他的帝國傳給後世子孫千萬代。所以他們能夠無為而治,佈政天下。但是(這些帝王在)剛開始(成為帝王)承受天命的時候,都是遵守(上面)所説的以使國家長治久安,等到國家稍微穩定之後,大多數卻違背那些原則,敗壞原有的制度。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不是因為身處天子的尊位,説出的話沒人違背自己,所做的事別人一定會聽從,公道被私情淹沒,禮節被慾望損毀的緣故嗎?論語上説:“知道理解並不難,難的是做出來,做出來也不是最難的,要始終堅持着做下去才是最難的。”這話説得真的很正確啊。陛下您剛成年就建立帝業。貞觀初年,您躬行節儉,把國家治理到得極好。論功勞商湯、武王不能與您相比,談德行堯舜您也相去不遠。但近幾年來,您漸漸違背了先前的志向,敦厚朴素的道理您漸漸不能堅持到底了。《尚書》説:“百姓是國家之本,根本牢固則國家安寧。”近年來您卻奢侈放縱了,忘記了謙卑儉樸,隨意地動用民力,就説:“百姓無事就容易驕情,讓他們多服些勞役才肯聽使喚。”自古以來,沒有因為百姓安樂而導致國家敗亡的。哪有恐怕百姓驕惰而讓他們去服勞役的事呢?有時您想有所營造,擔心有人進諫,就説:“不這樣做,對我不方便啊!”在君臣之間,誰又能和陛下去爭論呢?你這樣做就是要堵塞進諫者之口,哪能説是擇善而從呢?陛下在貞觀之初,動不動就遵從堯舜之道,不重財物,迴歸樸素。近幾年來喜歡奇異珍寶,難得的財物無論多遠沒有得不到的(再遠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糜費卻希望臣下儉約樸素,沒有這樣的情況。貞觀初年,陛下訪求人才,像渴極思飲一樣,凡是賢明人舉薦的人才,你就會相信他,任用他,取其所長,惟恐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可是最近用人卻只憑主觀好惡,有的許多賢明人舉薦才任用了,有的一個人説他們的壞話陛下就棄而不用了,有的已任用多年並得到信任,有的一旦受懷疑而被斥退。行動有蹤跡,做事有痕跡。陛下不能審查其根源,就輕易地肯定或否定,篤守道義的人被一天天疏遠,謀取功名的人一天天得到晉升。因此人人都想着苟且免損,沒有人肯盡忠效力。我聽説“禍福沒有一定的,全是人自己招來的”,“人不犯錯誤,妖孽不會隨便興起”。陛下您統治天下十三年了,威震四海,五穀豐登,禮教興盛。到了今年,天災流行,炎熱招致旱災。上天是想説什麼呢?它是顯示徵兆發出警告,如果您看到警告心存畏懼,就會擇善而從。以前的國君用以達到禮教的事,您勤勉行使;現在用以敗壞德行的事,您思考改正。那麼國家的好運沒有止境,天下百姓都會非常幸運,哪裏會有什麼禍患呢?既然這樣,那麼社會的安危,國家的治亂都在您一人而已。現在的太平基業,已經是高聳如天般險峻,九仞高山般的偉業還缺少一簣之功。我很愚蠢淺陋,列舉我之所見,懇請陛下采納我無知的言論,希望愚者千慮能有一得。

《貞觀政要》閲讀答案 篇11

一、回答題。(17分)

(選自《貞觀政要》)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對牛、羊、豕(shi,豬)三具備謂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國家規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小題1】解釋下列加線的詞語。(4分)

①次定州 ( ) ②及大軍回次柳城( )

③死無所恨( ) ④有從卒一人病( )

【小題2】下列各句中與“歸家以言其父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項( )。(3分)A.以王命聚之B.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C.醒能述以文者D.屬予作文以記之

【小題3】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2分)

是 以 將 士 莫 不 欣 然 願 從

【小題4】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4分)

(1)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2)帝親為吮血,將士莫不感勵。

【小題5】文章寫了唐太宗的哪幾件事情?從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樣的君王?(4分)

答案

【小題1】①駐紮②等待③遺憾④隨從

【小題2】B(3分)

【小題3】是 以 將 士 莫 不 欣 然 願 從(2分)

【小題4】(4分)(1)(2)太宗親自替他吮血止傷,將士們沒有不因此而受感動和深受激勵的。

【小題5】親臨州城北門樓撫慰兵士:牀前詢問士兵的病情並令州縣為他治療;親自祭奠陣亡將士;為李思摩吮血寬厚仁愛。(評分:3分答對3點給全分,答對2點扣1分。)他是一個體恤將士,善於收攬人心的人。(1分)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次”是多義字,“恨”是古今異義字,“及、從”意思較為固定。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字詞的意思的能力。

點評:文言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類。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據多。考查的詞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註解為主。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並做到重點突破,對於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

【小題2】試題分析:例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B中的“以”也是把的意思。A按照C用D來。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虛詞的理解能力。

點評:考查文言文的虛詞,有“之”“於”“而”“以”“其”“為”“乃”“焉”等,平時我們要結合例句進行歸類積累,熟知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詞不離句,理解文言虛詞也是這樣,把它放到句子裏翻譯翻譯就感知出來了。這樣才不至於死記硬背。

【小題3】試題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據語意將其劃分停頓。“將士”是主語, “莫不欣然願從”是謂語,中間應停頓。“是以”是句首連詞,所以之後要停頓。即應為“是以將士莫不欣然願從”。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文言語句的理解和誦讀能力。

點評:劃分停頓首先要整體理解句子,然後根據句意把句子有機的分開,注意詞語不能斷開。

【小題4】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發”“感勵”等。“發”在此句中應譯為“開放”,“感勵”是兩個詞,應譯為“受感動、受激勵”。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閲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採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小題5】試題分析:讀全文,從前向後找,並將內容分成有機的幾個事件,加以概括即可。第一句是一件事,第二句是第二件事,三、四句是一件事,五句是又一件事,合計四件事。從唐太宗所做的幾件事可知,他是一個體恤將士,善於收攬人心的君王。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點評:分析這類題目,首先要確定答題範圍,一定要注意理解文章內容,抓住關鍵信息,從中提取出正確答案。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根據人物的言行判斷。

《貞觀政要》閲讀答案 篇12

兩篇文言文,完成後面問題。(15分)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乙】 治國安民

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徵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淨,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穀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淨,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節選自唐·吳兢《貞觀政要》)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患有所不闢也: (2)賢者能而喪耳:

(3)徵求無已: (4)遂得徭役不興: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2)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

【小題3】請用/為下列兩個句子標上正確的停頓。(每句標一處)(2分)

(1)由 是 則 可 以 闢 患 而 有 不 為 也 (2)此 皆 朕 所 目 見

【小題4】乙文中唐太宗使百姓安樂的措施是什麼?(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小題5】甲文所倡導的義對乙文的治國安民有何重要意義?請聯繫實際談談你的看法。(3分)

答案

【小題1】1)同避,躲避 (2)罷了 (3)停止 (4)興起、發生(每題1分,計4分)

【小題2】(1)不僅是賢德的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2分)

(2)治國好比栽樹,只要樹根穩固不動搖,就能枝繁葉茂。(2分)

【小題3】(1)由是則可以闢患 / 而有不為也 (2)此 / 皆朕所目見 (每題1分,計2分)

【小題4】夙夜孜孜,惟欲清淨,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穀豐稔。(2分)

【小題5】甲文所倡導的義是利於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大義,正是乙文統治者所追求,才使得徭役不興、年穀豐稔,從而更有利於更好地管理國家,讓百姓安樂。(意對即可,3分)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文言實虛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個詞讓學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虛詞要能辨出一詞多義;實詞,要識記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用法。如,虛詞耳的用法;實詞闢通假字現象。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虛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翻譯文句,應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文句時要做到字字落實,要特別注意對關鍵詞語的把握,着眼於表達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對譯法、替換法、調整法、保留法、增補法、刪削法等辦法進行翻譯。此處注意是搖等重點字詞的理解。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一般來説,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後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比如句子的主謂———賓有時還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4】

試題分析:這是文言文中內容理解考點。學生篩選並提取文言文閲讀語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礎上的考查方式,促進學生在閲讀過程中達到讀懂讀通的目的,能夠用原文的材料來解決問題。

考點:篩選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小題5】

試題分析:聯繫生活實際,個性化感悟是近幾年文言文中考種常見的題型之一,是課內文言文閲讀的拓展遷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觀點態度的基礎上,能聯繫社會、生活的實際和個人認識,對文章做出評價,闡發個性化的有創意的閲讀。學生能扣住觀點,説出自己的感悟,並能聯繫生活實際,扣原文主題進行小結。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貞觀政要》閲讀答案 篇13

貞觀十一年,侍御史馬週上疏曰:“漢、晉以來,諸王皆為樹置失宜,不預立定分,以至於滅亡。人主熟知其然,但溺於私愛,故前車既覆而後車不改轍也。今諸王承寵遇之恩有過厚者臣之愚慮不惟慮其恃恩驕矜也。昔魏武帝寵樹陳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閉,有同獄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從而畏之也。此則武帝之寵陳思,適所以苦之也。且帝子何患不富貴,身食大國,封户不少,好衣美食之外,更何所須?而每年別加優賜,曾無紀極。俚語曰:‘貧不學儉,富不學奢。’言自然也。今陛下以大聖創業,豈惟處置見在子弟而已,當須制長久之法,使萬代遵行。”疏奏,太宗甚嘉之,賜物百段。

貞觀十三年,諫議大夫褚遂良以每日特給魏王泰府料物,有逾於皇太子,上疏諫曰:“昔聖人制禮,尊嫡卑庶。謂之儲君,道亞霄極,甚為崇重,用物不計,泉貨財帛,與王者共之。庶子體卑,不得為例,所以塞嫌疑之漸,除禍亂之源。而先王必本於人情,然後製法,知有國家,必有嫡庶。然庶子雖愛,不得超越嫡子,正體特須尊崇。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當親者疏,當尊者卑,則佞巧之徒承機而動,私恩害公,惑志亂國。伏惟陛下功超萬古,道冠百王,發施號令,為世作法。一日萬機,或未盡美,臣職諫諍,無容靜默。伏見儲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見聞,不以為是。《傳》曰:‘臣聞愛子教以義方。’忠、孝、恭、儉,義方之謂。昔漢竇太后及景帝並不識義方之理,遂驕恣樑孝王,封四十餘城,苑方三百里,大營宮室,複道彌望,積財鏹鉅萬計,出警入蹕,小不得意,發病而死。宣帝亦驕恣淮陽王,幾至於敗,賴其輔以退讓之臣,僅乃獲免。且魏王既新出閤,伏願恆存禮訓,妙擇師傅,示其成敗。既敦之以節儉,又勸之以文學。惟忠惟孝,因而獎之道德齊禮,乃為良器。此所謂聖人之教,不肅而成者也。”太宗深納其言。

(節選自《貞觀政要》)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今諸王承寵遇之恩有過厚者/臣之愚慮/不惟慮其恃恩驕矜也

B. 今諸王承寵遇之恩/有過厚者/臣之愚慮/不惟慮其恃/恩驕矜也

C.今諸王承寵遇之恩有過厚者/臣之愚慮/不惟慮其恃恩/驕矜也

D. 今諸王承寵遇之恩/有過厚者/臣之愚慮/不惟慮其恃恩/驕矜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2jg2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