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孔子與《論語》

孔子與《論語》

作者:任守愈

孔子與《論語》

在研究孔子學説時,常常要提到《論語》,有這樣三種意見:一是認為《論語》是比較可信的研究孔子學説的材料,研究孔子學説應該以《論語》為主;二是《論語》雖然可信,但是其中夾雜了孔門弟子的心得,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孔子學説了;三是研究孔子學説以六經為主。我認為第二種看法是有道理的,《論語》在展現孔子學説時,主要部分已經明確了,但是其中有一些是孔門弟子的看法,還有孔子的部分學説沒有體現出來。如果從《論語》的產生以及版本問題等考慮,從孔子對六經的貢獻上來考慮,不難得出這個結論來。

宋邢昺《論語正義》説:“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書可以經綸世務,故曰綸也;圓轉無窮,故曰輪也;藴含萬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羣賢集定,故曰撰也。”邢昺的這個論斷有些牽強,對《論語》的功用未免有些理想化,不過他説明了《論語》是一部有完整思想體系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説:“《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班固的這個論斷在現在還是有説服力的,邢昺所説的“羣賢集定,故曰撰也”,也是這個意思。不過班固沒有説清楚是孔子的哪些弟子編撰的,以至於後世儒者依據《論語》中出現的曾子、有子等認定是他們的弟子,也就是孔門再傳弟子編撰的。樑濤先生研究定縣竹簡《論語》殘篇是指出:“《論語》的成書乃是孔門內部有統一組織、有專門領導、弟子廣泛參與、時間跨度較長(從孔子去世到其再傳弟子)的集體編纂活動。這一活動決定了《論語》的特殊性質和地位。首先,《論語》雖然成書於儒學分化的背景之下,但由於是集體編纂,當時的各派都參與其中,故其所反映的乃是眾多弟子(包括再傳弟子)眼中的孔子,而不是某一人或幾人所理解的孔子。這種理解代表了孔門弟子的共同看法,反映了早期儒學的基本價值觀。其次,《論語》是由孔門弟子集體編纂,得到孔門後學各派的認可,在孔門內部具有權威的地位。”(參見樑濤《定縣竹簡《論語》與《論語》的成書問題》)這個説法還是可信的。不過所謂代表了孔門弟子的共同看法,這個很值得爭議,在《論語》的後面幾卷如《子張》中便可以看出子張與子夏、子游等的不同,在記錄孔子與顏淵、子貢、子路等的語言中可以看出孔門這三大弟子的不同主張,曾子與有子的話是有不同側重的,從這些方面講不是達成了共識,而是有所取捨的記錄了孔子之言;另外在《論語》中涉及到的孔門弟子是很有限的,出現率最高的是顏淵、子貢、子路、曾參等,這並不是説孔子對其他弟子講的少,而是沒有記錄下來。説到這裏就應該説到《魯論》、《齊論》與《張侯論》上了。

西漢初,傳《論語》的有三家,為什麼有這樣多的傳本,而且又各不相同哪?在戰國時,儒家便劃分成幾個派別,荀子和韓非子在他們的著作中都提到過(參見《荀子非十二子》、《韓非子。顯學》),事實上不是他們所概括的,在研究了郭店楚簡後,可以分為幾類。這裏就不在説了。另外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現在對秦始皇焚書坑儒提出了一些異議,不過在奉行法家思想的朝代裏,對儒家學説的禁止有很有可能的。由於這兩大原因,使得儒家經典在漢初以來出現多家傳本也是很正常的。《齊論》比《魯論》多《問王》、《知道》兩篇,而且章句上也比較豐富。後來在孔子故居的牆壁中又發現了《古論語》,它與《魯論》基本上一致,只是把《堯曰》的下章劃為《子張》,所以是兩個《子張》二十一篇。安昌侯張禹先學習了《古論》,接着又學習了《魯論》,再學習了《齊論》,而後經過他的對照篩選成了今天的《論語》。

從《論語》的編撰和《論語》版本的最後確定來看,至少有兩個問題,一是《論語》中的內容裏含有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再傳弟子的心得,二是《論語》並不是完整的記錄了孔子的所有言行,如同孔子對六經一樣是進行過嚴格篩選的。

所以我認為,在讀《論語》時,一方面不必為沒有在《論語》中找到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內涵而苦惱,另一方面是要從六經中來找“一以貫之”的思想內涵。學習《論語》要考察孔子以前的思想主流以及在孔子時代的一些具體變化。《史記孔子世家》中載:“孔子為兒嬉戲,嘗陳俎豆,設禮容……孔子病,子貢請見,孔子方負杖逍遙於門。”這段話是很有意思的,為什麼哪?《論語》中説:“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這個就是説葬禮,要慎重對待,《鄉黨》中所記載的孔子的行為就是當時士大夫所應當遵守的禮儀。在儒家看來從人生下來,到死亡,都要遵守禮儀,而且都要很慎重的對待。所謂“逍遙於門”,實際上就是司馬遷理解孔子到這個時候已經作到了“海闊天高任我飛”的地步了,也就是“從心所欲不逾距”。無論後世對《論語》是怎樣篩選的,這一點要把握好,我以前説要找“一以貫之”的思想內涵要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中來找,現在也這樣認為。

孔子學説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大同社會的,在孔子看來是要從政治上來解決這個問題的,也就是所謂的“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論語子張》),謂修身養性也是為這個而為的。在孔子與《論語》關係上要找住以上兩點才可以。

標籤: 論語 孔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4nn3z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