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論語》(孔子)讀後感

《論語》(孔子)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孔子)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孔子)讀後感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此話雖有誇大之嫌,但是證明了《論語》在我國諸子百家著作中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以及其不可超越的地位,其中至多理論仍被世人視為真理,不但在中國影響深遠,而且名揚四海,被譽為東方的聖經。

在《衞靈公》裏,他説道面對窮困潦倒的局面時,君子與小人就有了顯而易見的不同。孔子認為他的生死觀就是將仁作為最高標準的。生命是寶貴的,但是還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仁。殺身成仁自古以來激勵着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在《憲問》中,孔子講到了言論與道德,勇敢與仁德之間的關係。孔子認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個方面,二者不能劃等號。因此,一個人除了要勇之外,還應該修養其他的.各種品德,從而變為有道德的人。孔子鄙視物理和權力,崇尚樸素和道德。所以他周遊列國,宣揚自己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可惜並未受各國國君接納。

在《子路》裏,孔子闡述了自己對於士的理解。孔子認為,士首先是有知恥之心、不辱君命的人,偶擔負一定的國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於現在的當政者,都是氣量狹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雖然孔子的認識具有時代的侷限性,但是不可否認他敢於質疑統治者的精神。孔子眼裏,統治者做到以仁待人待國後才稱的上是士。

在《先進》中,孔子極力提倡慎言,不該説的話絕對不説。因為,白玉被玷污了,還可以把它磨去,而説錯了的話,則無法挽回,希望人們言語要謹慎。

在《季氏》裏孔子談到,交朋友要結交那些正直、誠信、見聞廣博的人,而不要結交那些逢迎獻媚、花言巧語的人,要用禮樂調節自己,多多地稱道別人的額好處,與君子交往注意不急躁、不隱瞞等等,這些對我們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顏淵》中,孔子談到了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他希望人們按照忠信、仁義的原則去辦事,否則,感情用事,就會陷於迷惑之中。他認為要提高道德修養水平,首先在於踏踏實實地做事,不要過多地考慮物質利益;然後嚴格要求自己,不要過多地去指責別人;還要注意克服感情衝動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為代價,這就可以辨別迷惑。

總而言之,孔子及其弟子的箴言警句在近日仍然可以作為我們的行為準則,規範人們的舉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標籤: 讀後感 論語 孔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02ryg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