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孔子論語典籍原文及翻譯

孔子論語典籍原文及翻譯

本篇內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孔子論語典籍原文及翻譯

【原文】

151 衞靈公問陳(1)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2)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註釋】

(1)陳:同陣,軍隊作戰時,佈列的陣勢。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時的禮器。

【譯文】

衞靈公向孔子問軍隊列陣之法。孔子回答説: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説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衞國。

【評析】

衞靈公向孔子尋問有關軍事方面的問題,孔子對此很不感興趣。從總體上講,孔子反對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當然在具體問題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張以禮治國,禮讓為國,所以他以上面這段話回答了衞靈公,並於次日離開了衞國。

【原文】

152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愠(1)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2),小人窮斯濫矣。

【註釋】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窮:固守窮困,安守窮困。

【譯文】

(孔子一行)在陳國斷了糧食,隨從的人都餓病了。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説道: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説: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持着;小人一遇窮困就無所不為了。

【評析】

從本章開始,以後又有若干章談及君子與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區別。這裏,孔子説到面對窮困潦倒的局面,君子與小人就有了顯而易見的不同。

【原文】

153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文】

孔子説: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了才一一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説: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評析】

這裏,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那麼,這個一指什麼?文中沒有講明。我們認為,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孔子在這裏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譯文】

孔子説: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無為而治(1)者,其舜也與?夫(2)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註釋】

(1)無為而治:國家的統治者不必有所作為便可以治理國家了。

(2)夫:代詞,他。

【譯文】

孔子説: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麼呢?只是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罷了。

【評析】

無為而治是道家所稱讚的治國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貫性。這裏,孔子也讚賞無為而治並以舜為例加以説明,這表明,主張積極進取的儒家十分留戀三代的法度禮治,但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並不一定要求統治者無為而治。在孔子的觀念中,不是無為而治,而是禮治。

【原文】

156 子張問行(1)。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3),行乎哉?立則見其參(4)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5)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6)。

【註釋】

(1)行:通達的意思。

(2)蠻貊:古人對少數民族的貶稱,蠻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為鄰,五鄰為裏。五黨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處。

(4)參:列,顯現。

(5)衡:車轅前面的橫木。

(6)紳:貴族系在腰間的大帶。

【譯文】

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孔子説:説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説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着,就彷彿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魚(1)!邦有道,如矢(2);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3)而懷之。

【註釋】

(1)史魚:衞國大夫,名?,字子魚,他多次向衞靈公推薦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捲。

【譯文】

孔子説:史魚真是正直啊!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樣直;國家無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樣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有道就出來做官,國家無道就(辭退官職)把自己的主張收藏在心裏。

【評析】

從文中所述內容看,史魚與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魚當國家有道或無道時,都同樣直爽,而伯玉則只在國家有道時出來做官。所以,孔子説史魚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

158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譯文】

孔子説: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説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説錯話。

【原文】

159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

孔子説: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評析】

殺身成仁被近現代以來某些人加以解釋和利用後,似乎已經成了貶義詞。其實,我們認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説的這段話,主要談了他的生死觀是以仁為最高原則的。生命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十分寶貴的,但還有比生命更可寶貴的,那就是仁。殺身成仁,就是要人們在生死關頭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來,它激勵着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 篇。

【原文】

1510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

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説: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評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在民間已為人們所熟知。這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説明實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賢者,結交仁者,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原文】

1511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1),乘殷之輅(2),服周之冕(3),樂則韶舞(4)。放(5)鄭聲(6),遠(7)侫人。鄭聲淫,侫人殆(8)。

【註釋】

(1)夏之時:夏代的歷法,便於農業生產。

(2)殷之輅:輅,音lù,天子所乘的車。殷代的車是木製成,比較樸實。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

(4)韶舞:是舜時的舞樂,孔子認為是盡善盡美的。

(5)放:禁絕、排斥、拋棄的意思。

(6)鄭聲:鄭國的樂曲,孔子認為是淫聲。

(7)遠:遠離。

(8)殆:危險。

【譯文】

顏淵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説:用夏代的歷法,乘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韶》樂,禁絕鄭國的樂曲,疏遠能言善辯的人,鄭國的樂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險。

【評析】

這裏仍講為人處世的道理。夏代的歷法有利於農業生產,殷代的車子樸實適用,周代的禮帽華美,《韶》樂優美動聽,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禮的問題,他還是主張復禮,當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選擇。此外,還要禁絕靡靡之音,疏遠侫人。

【原文】

1512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

孔子説: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原文】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譯文】

孔子説:完了,我從來沒有見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原文】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1)者與!知柳下惠(2)之賢而不與立也。

【註釋】

(1)竊位:身居官位而不稱職。

(2)柳下惠:春秋中期魯國大夫,姓展名獲,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諡,所以,人稱其為柳下惠。

【譯文】

孔子説:臧文仲是一個竊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個賢人,卻不舉薦他一起做官。

【原文】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文】

孔子説: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評析】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麼,為人處事應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所以,一旦發生了矛盾,人們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別人的不是。責己嚴,待人寬,這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所不可缺少的原則。

【原文】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註釋】

(1)如之何:怎麼辦的意思。

(2)末:這裏指沒有辦法。

【譯文】

孔子説:從來遇事不説‘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麼辦才好。

【原文】

1517 子曰: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譯文】

孔子説:整天聚在一塊,説的都達不到義的標準,專好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原文】

1518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譯文】

孔子説: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原文】

1519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譯文】

孔子説: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

1520 子曰:君子疾沒世(1)而名不稱焉。

【註釋】

(1)沒世:死亡之後。

【譯文】

孔子説:君子擔心死亡以後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

【原文】

1521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

孔子説:君子求之於自己,小人求之於別人。

【原文】

1522 子曰:君子矜(1)而不爭,羣而不黨。

【註釋】

(1)矜:音jīn,莊重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説: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合羣而不結黨營私。

【原文】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

孔子説:君子不憑一個人説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好話。

【評析】

從18章到23章,這6章基本上全都是講君子的所作所為以及與小人的不同。什麼是君子呢?孔子認為,他應當注重義、禮、遜、信的道德準則;他嚴格要求自己,儘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傳名於後世;他行為莊重,與人和諧,但不結黨營私,不以言論重用人,也不以人廢其言,等等。當然,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m0yex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