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紀念白求恩》教學反思

《紀念白求恩》教學反思

《紀念白求恩》是一篇時政性很強的悼念文章,文中情理相融,事理統一;同時也是一篇以説理為主的議論文。文章敍議結合,敍而簡約,議而精闢。教師明確這兩點,就要注意引導學生對白求恩同志生平的瞭解。只有對其生平的感人事蹟有充分的感知,才能更好的領悟此文事理統一這一特點。同時,這是一篇説理雄辯的議論文,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文本,品味文本的美。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時,要避免自己喋喋不休的“獨台戲”式的分析,把自己的理解分析替代學生的理解分析。避免滿堂灌,扼殺學生對文本個性化的解讀及對文章獨自的'體驗,抹殺學生積極思維這一重要過程。教師應側重於引導學生自讀自悟。

《紀念白求恩》教學反思

基於以上認識,本人在教學上重點突顯兩個環節:查找並蒐集白求恩的生平事蹟,特別是感人的事例。“曉之愈深,理之愈明”,這是深入理解本文的情感基礎之所在。學生在蒐集整理白求恩事蹟的過程,既是培養學生整合材料分析歸納的能力,同時也是心靈受浸染震撼的一個過程。其次,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相互交流,互相啟發,深化對文本的理解,特別是對文本的鑑賞,這又是屬於對文本的審美的範疇。

教學時,要精心設計文本的切入角度。只有找準了文章的關鍵點,才能提綱挈領,綱舉目張,達牽一髮而動全文之功效。如何把握切入的角度及找準關鍵點呢?教師儘可能引導學生蒐集文本的時代背景,對象(人物)背景,寫作背景。這是解讀文本的重要途徑,是指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切入口。

作為讀者,我們所閲讀文章,也僅此是作者情感表現、人生閲歷冰山之一角,只有充分把握文章的“三個背景”,才能更好的透過字裏行間,進而抓住文章的靈魂——其精妙之處也就在此。

最怕脱離文章進入望文生義的誤區。

可是,有時我們的語文教學往往脱離了背景,情感,語境。這就好比把美女當作木乃伊,我們還津津樂道地肢解、碎屍。教學儘可能的把握相關背景,還原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動機,品味文中精妙之處。一言以蔽之,從人文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智,明是非,辨美醜。讓學生因文悟美,以文寓美,豐富心靈。這也許是語文的功效。

教學的上策,是教師引而有法,學生悟有所得。教師引誘相導,學生通過尋找,發現,交流,相互補充,豐富了文本,學生思想也因交流而碰撞,在碰撞中互為啟發,從而昇華對物、對人、對情的高層次的把握與理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ndyeg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