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內經 >

內經選讀講稿第三單元:藏氣法時

內經選讀講稿第三單元:藏氣法時

“藏氣法時”,是指五臟之氣的生理活動與四時五行的規律有着密切的聯繫。《 素問 · 藏氣法時論 》 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

一、概況

《 內經 》 藏象學説不僅從“象”來概括“藏”的本質,而且從人與自然的相互聯繫中把握生命的活動規律。“藏氣法時”體現了藏象學説的基本特點。

本單元討論了五臟、六腑、奇恆之腑的生理功能特點,它們相互之間及其與其他組織器官之間的關係,還從“天人相應”的角度,論述了臟腑隨着外在環境和四時陰陽的變化而相應變化的規律。

二、原文導讀

【原文】 301

【題解】靈室,蘭台,皇帝藏書的地方;祕,祕密;典,典籍。本篇主要講是二髒之間的關係及心的君主作用,是內經中講述髒象學説的經典之作,為顯示其重要性,名之為靈蘭祕典。

【提示】論述了十二臟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強調了心的主導作用。

【 校注 】

( l)十二藏:張介賓注:“藏,藏也。六藏(包括心包絡)、六府,總為十二。分言之,則陽為府,陰為藏。合言之,則皆可稱藏,猶言庫藏之藏,所以藏物者。”

( 2 )相使:互相使用的意思。指臟腑之間相互聯繫、相互為用的關係。

( 3 )膻中:其有二解,一謂胸中氣海,一指心包絡。這裏指心包絡。

( 4)作強:指精力充沛,強於所用,偏指體力。唐容川説:“蓋髓者,腎精所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內,髓足則骨強,所以能作強,而才力過人也。”

( 5 )伎巧:指人的智巧能力。決讀:疏通水道的意思。決,通也;讀,水道也。張介賓注:“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脱;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故曰決讀之官。”

( 6 )使道:指十二臟腑相互聯繫的通道。

【分析】十二臟腑的主要功能:心藏神,主人體精神思維活動而協調各臟腑的生理功能,為“君主之官”。肺主氣,助心調暢全身氣血和氣機升降,為“相傅之官”。肝猶如將軍,智勇兼備,主深謀遠慮,為“將軍之官”。膽主決定判斷,肝膽相使,才能正確處理事物,為“中正之官”。膻中為心包絡,猶如內臣,代君行令,主情志喜樂,為“臣使之官”。脾胃能受納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為“倉廩之官”。大腸具有傳化糟粕功能,為“傳導之官”。小腸具有將胃消化之食物分清別濁的功能,為“受盛之官”。腎藏精充腦養骨,使人運動強勁,動作精巧,神強聰慧,為“作強之官”。三焦具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功能,為“決讀之官”。膀胱能貯藏全身升清降濁後的津液,在腎的氣化作用下,變為尿液排出體外,為“州都之官”。以上十二官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維持人體生理功能。故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説明十二臟腑是一個統一協調的整體,體現了藏象學説的整體觀。本文以心為君主與諸官主次關係,強調了心為諸髒主宰的觀點。因為心主神明,能調節機體各個臟腑的功能活動,亦能調節機體與外部環境的平衡協調,使人健康長壽。若心的功能失常,人體臟腑之間的“相使”關係遭到破壞,就會出現神志和氣血失常,以致全身功能失調而發病,影響人體健康。

【 原文 】 302

【題解】古人以“甲子“紀天度,甲子一週為六十日,稱為一節,每年三百六十日,分為六節。本篇主要內容由兩部分組成,先論五運六氣,而運氣以干支甲子紀之;後論藏象,而藏象也與干支甲子、天地陰陽密切相關,故合一篇而論之,名曰六節藏象論。正如張志聰所説:“此篇乃論歲運之總綱,天之十干,成六六節以應一歲。而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皆由天之十干所化。故曰六節藏象論也。”

《素問·六節藏象論》

【提示】論述了藏象的概念和藏象學説的基本內容。

【 校注 】

( 1 )主蟄,封藏之本:此以冬眠伏藏之蟲,比喻腎主藏精。宜閉藏而不妄泄的功能,故稱“封藏之本”。

( 2 )罷極之本:肝主筋,筋主運動,筋脈運動強健有力,賴於肝血和肝氣的濡養,所以稱肝為罷極之本。罷,音義同疲;極, 《 説文 》 日:“燕人謂勞日極。”罷極,即勞困的意思。

【 分析】

1.首先提出“藏象”一詞。藏指藏於人體內的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臟腑組織器官;“象”是指內臟功能活動反映於外的徵象及臟腑的實質形象。“藏”是“象”的內在本質,“象”是“藏”的外在反映。因而,“藏象”是對人體生命的本質與現象諸種聯繫的高度概括。藏象的含義與現代解剖學中臟器的含義不同,後者立足於微觀的實體解剖與描記,前者側重於臟腑生理功能的宏觀概括。從“象”把握“藏”的本質的方法,是中醫藏象學説的特點。

2.所謂“藏象學説”,是研究臟腑經脈形體官竅的形態結構、生理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論。《內經》藏象學説內容中的形態結構,是指解剖的知識,而生理活動規律是該學説的重點內容。本文指出,五臟是人體之本,即心為“生之本”;肺為“氣之本”;腎為“封藏之本”;肝為“罷極之本”;脾為“倉廩之本”。以五臟之本為中心,聯繫諸腑、經脈、體表五華、五體,形成肝、心、脾、肺、腎五個系統的生理活動。這五個系統不僅與天地四時相通應,同時又互相之間緊密聯繫,從而形成機體五大系統,並與自然界內外相聯成一個整體,形成以五臟為中心的藏象學説。

臨牀時根據人體內在臟腑的生理活動及病理變化的徵象,瞭解臟腑的病變情況,作為辨證中定位和定性的依據。如以腎“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的理論,説明頭髮和骨胳在生理上與腎密切相關,當骨發生病變,即小兒生長髮育障礙,出現五遲(立遲、行遲、齒遲、發遲、語遲)、雞胸、龜背、解顱等症,皆可從腎虛論治,以地黃丸為主,酌加鹿茸、龜板等藥。成人出現的腰膝痠軟,頭髮花白,亦可從腎虛論治。

3.“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這是強調膽的功能既特殊而又重要,因而提出以上十一髒功能的發揮,取決於膽的功能正常。李杲對此深有體會,在《脾胃論》中指出:“大抵脾胃虛弱,陽氣不能生長,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藏之氣不生。”因而強調在補益脾胃的同時,十分重視升發陽氣,陽氣升則脾氣隨之而升,水谷精氣得以輸布,全身得以營養。其在補中益氣湯中不僅用升麻舉陷,更用柴胡以升發少陽之氣,促使脾氣上升,輸精於肺,身臟腑得以充養,虛證即愈。

【 原文 】 303

【題解】生成,指生化形成。本文根據“天主生,地主成,五臟之色徵於外,天氣之所也;五臟之脈行於內,地氣之所主業。色者氣所附,脈者味所歸”的理論,從生理、病理、診斷等方面,論述了五臟、五體、五味,五色,五脈之間的相生相剋,相因相成的關係。(《素問·五藏生成》)

【提示】論述了脈、髓、筋、血、氣的生理和病理

【 校注 】

( l )諸脈者皆屬於目:五臟六腑之精氣,通過十二經脈上注於目,故“諸脈者皆屬於目”。屬,有連屬、統屬之意。

(2)此四支八溪之朝夕:此言人身臟腑之氣血從早到晚時刻出入流行於四肢關節、血脈、骨髓、筋膜之間,如同每天潮汐從不間斷地營養全身臟腑組織器官。溪,肉之小會;八溪,指上肢的肘、腕關節,下肢的膝、跺關節,左右側共八處。朝夕,指海水早漲為潮,晚漲為汐,此處指早晚。

【分析】

1.首先闡述脈、髓、筋、血、氣在人體具有重要的生理功用,而它們能夠發揮各自的生理功用,主要依賴它們各自的連屬關係而形成的整體功能。五臟六腑之精氣由十二經脈上注於目,始能有眼目的視覺功能。腎藏精主骨生髓,而上注於腦,使腦具有主持肢體運動和思維之功能。肝主筋,全身筋膜連屬骨節,形成肢體運動功能。心主血脈,在心氣推動下完成血脈循行不息。肺主氣,完成人體呼吸功能和氣機的調節功用。

2.其次討論血的調節、流行及其功能.指出一切臟腑組織都需要氣血的供養和調節,才能發揮其功能,所説的目之能視,足之能步,手之能握,指之能攝,均系舉例而已。人體的四肢運動,由筋主管,只有在筋脈得到肝血的充分濡養,才能發揮正常生理活動。“人卧血歸於肝”,人動血行於諸經的論述,説明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液的生理功能,實為肝藏血功能的具體表現和理論依據。

【 原文】 304

【題解】本篇是《內經》討論藏象學説的重要篇章之一。其主要內容是論述五臟六腑與奇恆之腑的功能特點及其區別;上察鼻竅、下察魄門、中察氣口在診斷疾病中的意義;提倡醫學科學,反對鬼神。由於本篇的所論內容及述方法方面,均在別於《素問·六節藏象論》、《素問·五臟生成論》等有關討論藏象的文章,故命名為“五臟別論”《素問 · 五藏別論 》

【提示】討論了奇恆之腑、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特點。

【校注】

(1)傳化之府:傳導、消化水谷及糟粕的場所。

(2)魄門亦為五藏使:指肛門啟閉功能,依賴五臟之氣的調節,而其啟閉正常與否,又影響着臟腑氣機的升降,故為五臟使。魄與粕,古可通借。肛門排出糟粕,故名日魄門。使,役使。

(3)滿而不能實:指五臟精氣宜盈滿,但不能奎實不行。滿,指精氣盈滿;實,指精氣奎實、呆實。實而不能滿:指六腑水谷與糟粕宜暫時充實,但不能滯滿不行。實,水谷和糟粕暫時充實;滿,水谷和糟粕滯滿不行。

【分析】

奇恆之府功能上象於屬陰,主藏陰精,與五臟相似;形態中空與六腑相似,但其沒有髒與腑之間的表裏配偶關係,因而,異於一般的臟腑,故稱“奇恆之府”。奇恆之府的功能特點是:“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寫”。如腦藏腦髓,骨藏有骨髓,脈藏血液,膽藏膽汁,女子胞藏有精血,孕育胎兒。

五臟主藏精氣,如心藏脈,肺藏氣,肝藏血,脾藏營,腎藏精等,而精氣又要保持運行流暢,不能塞實不行,才能灌注營養全身組織器官,故其功能特點為“滿而不能實”。在臨牀上五臟多為虛證,應治以補法,但不可純補、峻補、雍補,應該補中寓通,靜中有動,如補脾之時配以和胃消導之品,養心宜佐以和血活血之品,補肺應伍以宣肅之品等。

六腑主傳化物而不藏,傳化物包括水谷及其糟粕,還有五臟代謝後的濁氣。為使六腑傳化功能正常,應處於一種“虛實”的`狀態,即“胃實而腸虛” , “腸實而胃虛”。這種“實”是暫時的,水谷和糟粕在六腑中不可久留,胃腸不能同時充滿,需要按時排空,故其功能特點為“實而不能滿”。因而在臨牀上六腑以滿而不通為其主要病理特徵,如食積、便祕、癮閉、黃疸、水腫等實證病變,故以通降去實為其治療大法,如攻下通便、疏利膀胱、清瀉三焦等,所以後世有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的説法。近年來採用通裏攻下治法治療急腹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應當指出,臟腑藏瀉的功能不同,僅就其生理功能特點的區別而言,既不是對立的,又不是絕對的。實際上五臟藏中有瀉,如腎精的溢瀉,五臟濁氣的排泄;而六腑亦瀉中有藏,如膽藏精汁。臟腑藏瀉是一種互相依賴、協同作用的關係。髒中濁氣由腑輸瀉而出,腑中精氣亦需輸於髒而藏之。所以,對臟腑功能特點的理解和應用,應當相互聯繫,靈活掌握。

對於“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的論述,揭示了魄門的生理與五臟之間的密切關係。魄門的啟閉要依賴於心神的主宰,肝氣的條達,脾氣的升提,肺氣的宣降,腎氣的固攝,方能不失其常度。而魄門功能正常又能協調內臟的升降之機。臨牀上大便祕結或泄瀉,要分別從肺、胃、脾、肝、腎等臟腑辨證施治,而且這些臟腑的病變有時也可通過控制肛門啟閉而收到療效。如吳塘應用宣白承氣湯既可治腸熱便祕,又可治療肺熱痰鳴。

【 原文 】 305

【題解】本篇首先討論了驚、恐、恚、勞、逸過用等原因,導致經脈失常、五臟功能紊亂而致的喘、汗等病變;繼而通過對飲食入胃後,在人體輸布過程的論述,闡明經脈的作用及診寸口“以決死生”的道理;又論三陰、三陽脈氣獨至的病變、脈象和治法。因為本篇所論經脈與《內經》中其他論述經脈篇章的內容有較大的區加別,故篇名日“經脈別論。正如吳昆所説:“言經脈別有所論,出於常談之外也”。(《 素問· 經脈別論 》 )

【提示】論述了穀食和水飲入胃後其精氣輸布運行的過程

【 校注 】( 1)氣歸於權衡:衡,即平衡的意思。言精氣化為血氣入於血脈,精氣的欺布要保持平衡的生理狀態。

(2) 權衡以平;臟腑之氣平衡協調,則十二經脈之氣亦趨於平定。氣口成寸以決死生:肺朝百脈,臟腑之氣皆顯見於氣口,故氣口可診臟腑之氣血盛衰及病變。“氣口寸”。指手腕撓動脈手太陰肺經所過之處,因其長 1 . 9 寸,故曰“氣口成寸”

【分析】 1 .論述穀食和水飲入胃後其精氣輸布運行的過程

穀食精氣的輸布過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散精於肝”,經肝氣的疏泄,滋養全身筋脈,這闡明瞭肝與筋的內在聯繫,為“肝主筋”的理論提供了依據。二是“濁氣歸心” , 注之於經脈,再通過“肺朝百脈”,宣發與肅降相互配合作用,把精氣輸送到全身,外達皮毛,經氣血相合,交匯後再回還於經脈中流於四髒。這個輸布過程,不僅看出經脈在精氣輸布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還看出肝、心、肺在輸布過程中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肺朝百脈”的理論,指出精微物質,必須通過肺氣化合,才能為人體利用,起到營養周身的作用,從而突出了肺在精微物質輸布中的重要作用,是對肺主治節理論的進一步補充。

同時,從精氣輸布的過程,説明古人對血液循環有了初步認識,這一認識遠早於 17 世紀西方醫學的血液循環理論。水液代謝的過程,成為後世論述有關津液代謝理論的依據。文中説明脾、胃、肺、膀胱都參與了水液代謝,而其中肺的宣發通調水道的作用尤顯重要。肺在水液代謝中“通調水道,下輸膀朧”的論述,成為後世“肺為水之上源”理論的導源。如果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可導致水液停留的水腫病證,在治療時應用“提壺揭蓋法”,以宣肺發越水氣。如張仲景在《 金匾要略 》 用越脾加術湯治療風水,即是對這一理論具體應用。脾在水液代謝中起到運化、轉輸的作用,説明脾在水液代謝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如果脾氣升清作用減退,使水濕不能上歸於肺,停聚於體內而成水腫,因而可應用培土製水法治療。

2 .提出“四時五藏陰陽”的學術觀點。

本節指出,水谷精氣的輸布、運行與自然界四時陰陽變化是相適應的。提示四時、五臟、陰陽之間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可分割。這一觀點與“藏氣法時”的學術思想完全一致。類似的説法,還見諸於《素問·金匱真言論》 ,即“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另外,原文以“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一段,説明寸口診脈的原理及其重要性。這一原理,應與 《素問·五藏別論》中“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節互參。

【原文】 306

【題解】本篇討論了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脾胃的相互關係。故名曰“太陰陽明論”。馬蒔曰:“太陰者,足太陰脾也;陽明者,足陽明胃也。詳脾胃病之所以異名異狀等義,故名篇”。

《素問·太陰陽明論》

【提示】以太陰、陽明為例,闡述了陰、陽不同之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neijing/rqjmp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