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內經 >

內經選讀講稿第五單元:經脈之道

內經選讀講稿第五單元:經脈之道

【 單元題解 】經脈,又稱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道,規律。經脈之道主要是論述經脈的循行規律及其病變的一般規律。醫者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脈之道。

【 原文 】 501

【 校注 】 ( l )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指骨、脈、筋、肉的功能。骨骼能支撐人體故為幹;脈能營運氣血以灌溉周身故為營;筋能約束骨骼,使人剛勁有力故為剛;肉能保護內臟組織,如同牆垣,故為牆。

【 分析 】

一.本節首先闡述了對人之生命的認識,認為人是由先天之精氣與後天之谷氣相合而成。這是唯物論的鮮明體現,它否定了天神創造人的唯心論。

二.接着強調經脈理論在臨牀上所具有的診斷、治療疾病的重要價值。

三.最後告誡醫生,對如此重要的醫學理論不可不通,從中可看到當時醫學界對經絡學説的重視程度及其在中醫學中的重要地位。時至今日,經絡研究仍是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現代科學亦一再證實經絡的客觀存在以及確實的治療價值。

【 原文 】502

【 校注】 ( l )起、絡、還、循、屬、橫、行、上、下、出、入:經脈循行的起始部位稱起;經脈繞行於其相合的臟腑稱絡;經脈去而復回稱還;沿着一定的走向稱循;經脈與本臟腑相連稱屬;平行稱橫;走過它經的周圍稱行;自下而上行稱上;自上而下行稱下;由深部而出淺部的稱出;從外向裏行稱入。 ( 2 )中焦:在此指中院穴部位。馬前注:“中焦者即中脱也,在臍上四寸。” ( 3 )胃口:指胃的上口,責門。 ( 4 )蠕:上臂肩至肘的部位 。( 5 )廉:邊緣的意思。 ( 6 )支:指正經分出的支脈。 ( 7 )是動則病:指本經脈變動所發生的病證。是,此;動,變動,病變。 ( 8 )缺盆:指鎖骨上窩。 ( 9 )瞀:視物模糊不清。 ( 10 )臂厥:臂部經氣厥逆稱為臂厥。 ( 11 )是主肺所生病者:此肺經愉穴可主治的病證。是,此。主,主管,主治。 ( 12 )渴:此形容喘聲粗急。 ( 13 )厥: 《 脈經 》 《 千金要方 》 《 十四經發揮 》 《 普濟方 》 均無此字。 ( 14 )寒:據 《 脈經 》 《 圖經 》 《 千金方 》 均無此字。 ( 15 )小便數而欠:即小便頻數而量少。欠,少也。 ( 16 )熱則疾之,寒則留之:熱證宜速刺,寒證要留針。疾,速刺法;留,指留針法。 ( 17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不盛不虛之證,從本經取穴,不施補瀉手法。

【 分析 】

一. 段論述肺手太陰經脈的循行部位、經脈病候、虛實辨證、人迎寸口脈對比診法及治則。經脈病候包括“是動病”與“是主(某)所生病”。十二經脈皆有此病候。

二. 對這二種病候歷代有不同的解釋,最早見於 《 難經 · 二十二難 》 :“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 , “氣先生病,血後生病”,認為是氣血先後之病。此後,有以內外病因分者;有以臟腑與經絡分者;有以本經與他經分者;有以外感與內傷分者,等等。

三. 其中比較公認的觀點是,“是動”是由於本經脈變動而出現的各種病候,其病候彼此之間在病理上必然相互關聯。“是主(某)所生病者”是指本經腦穴可主治之病證,可以是本經之病,亦可以旁及他經,病證範圍較“是動”廣,病候間不一定有病理上的聯繫。這種解釋比較符合本篇經義。經脈病證的辨證有寒、熱、虛、實、陷下及不盛不虛六種,形成經脈辨證的基本形式。

四. 在本節中較為詳細地分析了肺手太陰經脈“氣盛有餘”與“氣虛”的虛實辨證,其中對“肩背痛”和小便異常的辨證分析可以啟發臨牀辨證施治。本節介紹的人迎寸口合診法是虛實辨證的內容之一,一般而言,陰脈實證則見寸口脈大於人迎脈;陰脈不足則見寸口反小於人迎。陽脈實證則見人迎脈大於寸口脈;陽脈不足,則人迎反小於寸口。至於盛於多少倍,則反映虛實程度之不同。有關人迎寸口對比診法在 《 靈樞 · 禁服 》 《 終始 》 篇中亦有記載,可參見。

【 原文 】 503

【 校注 】( l )合谷兩骨之間:合谷在指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合谷,穴名。 ( 2 )兩筋之中:指陽溪穴。該穴在腕部撓側拇短伸肌健與拇長伸肌健的過腕關節處。 ( 3 )隅骨:指肩押骨與鎖骨相連接處,亦是肩褐穴處。 ( 4 )柱骨之會上:指肩腳骨上方頸骨隆起處的大椎穴。因諸陽經會於大椎,故稱會上。 ( 5 )貫、交、挾:經脈從中間穿過稱貫;經脈彼此交叉謂交;經脈並行於兩旁稱挾。 ( 6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大腸手陽明經腑穴主治津液病變所產生的病證。因大腸主津,且大腸與肺為表裏,肺主氣敷布津液,故大腸經輸穴主治津液所生病證。 ( 7 )孰蛆:鼻塞稱軌,鼻出血稱蛆。 ( 8 )喉痺:又名喉閉。為咽喉腫痛的統稱。

【 分析 】

一. 本段論述大腸手陽明經的循行路線,經脈病候及虛實寒熱辨證,寸口人迎診脈法及治療原則。其中虛實寒熱辨證兩端分明。“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傈不復”。這與臨牀實踐相符合。

二. 邪熱人結大腸,大腸燥熱或燥屎內結,其經脈所過之處多見紅、腫、熱、痛、出血、乾燥之證,如齒眼腫痛、頸癰、喉痺、飄蛆、便祕;而大腸氣虛,陽氣失於温運,則主津、傳化水谷功能減退,出現腸鳴饗泄、畏寒怕冷;陽氣不能養筋,則肩臂指端寒痛不休,麻木不仁。此虛實辨證頗有臨牀指導價值。

【 原文 】504

【 校注 】( l )之: 《 太素 》 《 脈經 》 《 鍼灸甲乙經 》 《 千金要方 》 中均無。 ( 2 )胺中:指鼻樑的凹陷處。( 3 )納: 有纏束的意思。 ( 4 )環、卻、過、直、合、抵、別:經脈環繞於某部四周稱環;經脈進而退卻稱卻;經脈通過支節的旁邊稱過;經脈直行的稱直;兩支相併稱合;到達為抵;另出分支稱別。 ( 5 )承漿:穴名,位於下脣中央下方凹陷處,屬任脈經。 ( 6 )頤:口角後,腮的下方。 ( 7 )大迎:穴名。位於下領部咬肌止端的前緣處。 ( 8 )頰車:穴名。位於下領骨角的前上方,均屬足陽明胃經。 ( 9 )客主人:上關穴的別名,位於面部顴弓上緣微上方,距耳廓前緣一寸凹陷處,屬足少陽膽經。( 10 )氣街:氣衝穴的別名,位於腹正中線臍下五寸,旁開二寸處,屬足陽明胃經。 ( 11 )稗關、伏兔:均為穴名。牌關,位於大腿前外側,屬足陽明胃經。伏兔,位於大腿前外側,肌肉隆起處。 ( 12 )足附:足背部。 ( 13 )下廉: 《 甲乙 》 、 《 太素 》 均為“下膝”。 ( 14 )灑灑振寒:形容寒慄貌。 ( 15 )顏:指額部。 ( 16 )責響:腸鳴亢進。張介賓注:“責響,腸胃雷鳴也。” ( 17 )肝厥:指循行於足脛部的胃經氣血逆亂。箭,小腿。 ( 18 )是主血所生病者:足陽明胃主治血所生病證。因胃為水穀之海,主化生營血。( 19 )温淫:指温熱之邪淫沃漫延。 ( 20 )口喝:口角歪斜。 ( 21 )脣臉:口脣部的疙疹。臉,同疹。

【 分析 】本段

一.討論胃足陽明之脈的循行路線,經脈病候,虛實寒熱辨證,寸口人迎脈診法及治則。

二.胃足陽明之是動病證候,多為狂證,與 《 素問 · 陽明脈解 》 及 《 素問 · 厥論 》 中“陽明之厥”所描述的證候相類,提示古人認為精神狀態異常不僅與心失神明相關,亦與陽明胃病變關係密切,而且其表現多為陽證、實證。故臨牀治療狂證常用白虎湯、承氣湯而取效,亦正説明這一機理。

三.“是主血所生病者”句主要針對血氣生化無源的血虛病證和血熱證而言,因“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 靈樞 · 決氣 》 )。若生化乏源則血虛,若邪人多氣多血之鄉則易熱盛, 《 素問 · 陽明脈解 》 説:“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故而多見血熱病證。當然,胃陽明脈主血生病者,並非指主治所有的血病。故此主血所生病的功能,與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血之功能並無矛盾之處。

四.在“所生病”的病候中羅列了 14 種病候,這些病候有的與這條經脈循行部位經氣逆亂有關,有的與陽明胃的功能障礙有關,均可從胃陽明經脈進行治療,這正是 《 內經 》 中明確倡導的“異病同治”治療思想的最好註釋

【 原文 】 505

【 校注 】 (1 )赤白肉際:手足兩側陰陽面分界處。(2)核骨:內側突起的圓骨,形如果核,故名。

【 分析 】

一.本段闡述脾足太陰之脈的循行路線、經脈病候、治則及人迎寸口診脈法。

二.脾足太陰脈的是動病、所生病的證候以脾主運化的功能障礙或減退為主,其中強調“舌本痛”、“舌本強”,説明脾脈與舌本不僅有經脈上的聯繫,在病理上亦有密切相關。

三.脾氣不運,胃氣上逆,舌本牽強,運動不利,兼見嘔吐、善隱、胃痛等症;脾氣阻滯,不通則痛,則舌本痛,食不下,心下急痛諸證層出。由此啟發臨牀,見舌本病變,不必只從腎經經絡阻滯分析,還可以從脾之經脈病變辨證。

【 原文 】 506

【 校注 】( 1 )目系:指心與其他臟器相聯繫的脈絡。又名眼系、目本。眼球內連於腦的脈絡。 (2)鋭骨:掌後小指側的高骨。

【 分析 】

一.本段論述心手少陰之脈的循行路線、經脈病候、治則及本經的人迎寸口診脈法。

二.其“是動病”和“所生病”之證候以心經火旺為主,顯示心火旺盛,津液受損,經脈氣逆而滯的病理。“目黃”者,屬於黃疽一類病證,上文脾足太陰之脈亦有黃疽之證。雖然二經均有黃疽出現,但病機可能不相同,此為心火亢盛所致,宜桅子黃連輩苦寒清心以治之;彼可見於脾經濕熱,如 《 金匾要略 · 黃疽病脈證並治 》 中所説:“脾色必黃,癖熱以行”。宜以桅子柏皮湯、茵陳篙湯治之。合二者以觀之,從中可得到“同病異治”的啟示。

【 原文 】 507

【 校注 】 ( l )跺:掌後小指側的高骨。 ( 2 )兩筋:應據 《 鍼灸甲乙經 》 《 太素 》 改為“兩骨”。肘後內側小海穴處。( 3 )肩解:即肩與臂兩骨相接處。 ( 4 )目鋭毗:目鋭毗,即眼外角。毗,眼角。 ( 5 )出夏:眼眶的下方,包括顴骨內連及上牙牀的部位。 ( 6 )頷:指腮下。 ( 7 )是主液所生病者:手太陽小腸經臉穴主治水液代謝障礙所產生的病證。因小腸主受盛胃中腐熟後的水谷,再進一步消化和分別清濁,故參與水液代謝,而能主治水液代謝障礙所生之病。

【 分析 】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neijing/98r0k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