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內經 >

內經素問經脈別論

內經素問經脈別論

《內經》相傳起源於軒轅黃帝,代代口耳相傳,後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於春秋戰國時期集結成書。下面是內經素問經脈別論,隨小編來看看吧。

人在驚恐,憤怒,勞累,活動或安靜的情況下,經脈血氣都要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夜間遠行勞累,就會擾動腎氣,使腎氣不能閉藏而外泄,則氣喘出於腎臟,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肺臟。若因墜落而受到恐嚇,就會擾動肝氣,而喘出於肝,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脾臟。或若有驚恐、驚則神越氣亂,擾動肺氣,喘出於肺,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心臟。渡水而跌撲,跌撲傷骨,腎主骨,水濕之氣通於腎,致腎氣和骨氣受到擾動,氣喘出於腎和骨。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強盛的人,氣血暢通,不會出現什麼病變,懦弱的人,氣血滯留,就會發生病變。

在飲食過飽的時候,則食氣蒸發而汗出於胃,驚則神氣浮越,則心氣受傷而汗出於心,負重而遠行的時候,則骨勞氣越,腎氣受傷而汗出於腎,疾走而恐懼的時候,由於疾傷筋,恐懼傷魂,則肝氣受傷而汗出於肝,勞力過度的時候,則脾氣受傷而汗出於脾。春、夏、秋、冬四季陰陽的變化都有其常度。

五穀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氣輸散到肝臟,再由肝臟將此精微之氣滋養於筋,五穀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氣注入於心,再由心將此精氣滋養於血脈,血氣流行在經脈之中,到達於肺,肺又將血氣輸送到全身百脈之中,最後把精氣輸送到皮毛,皮毛和經脈的精氣匯合,又還流歸入脈,脈中精微之氣,通過不斷的變化,周流於四髒。

水液入胃以後,遊溢佈散其精氣,上行輸送於脾,經脾對精微的佈散轉輸,上歸於肺,肺主清肅而司治節,肺氣運行,通調水道,下輸於膀胱,如此則水精四布,外而佈散於皮毛,內而灌輸於五髒之經脈。

拓展閲讀:白話解讀《黃帝內經》

又説,如果陽明之胃氣無法供給心臓、脾臓之營養,則必生有隱疾,以男人來説必精少,女子來説必月經停滯。如再纏綿不愈,則必人體津液耗損,日益消瘦,而時常如氣喘一樣的喘息短氣,到此程度病巳深,死期近也。又太陽經有病變,表現出為發熱惡寒或下半身癰腫,有時為肌肉萎縮發冷,腿肚抽筋痠痛,如無明醫治療,則必延伸成皮膚粗糙,或腸疝氣等症狀。又如為少陽受病,則病人呈現短氣易咳下痢的現象;如纏綿日久,其必導致心臌痛或食不下咽,大小便不利的現象。如為陽明胃氣與厥陰肝臓有病變,則病人呈現易驚、易怒、背痛,常生噫氣、喜欠伸等症狀,此名“風厥”。如是少陰、少陽合病時,則會出現胃脘脹滿、四肢腫脹、心胸氣悶、常長噓短歎的現象。如是太陽,太陰同時受病,病人必有半身不遂且肌肉萎縮麻痺、四肢不聽指揮之現象。脈之形如下,如全部寸,關、尺三部之脈如鈎,其堅而搏,累累然如果子成串一樣,如外形為毛,則其狀為大且虛而無力狀,如脈形成為琴絃一樣繃緊而堅急如刀,就是弦脈。又脈堅如石且堅而不變,輕按重按都一樣,則名之石脈。陰陽之脈中,如流水一樣,時陰時陽則為溜脈。如裏陰盛而起爭,陽受擾於外,陰陽不和時,必令肺中津液無法收藏,必汗流不止,造成四肢冰冷的現象。陽氣無法下降與陰和,必上浮至肺,令病人喘嗚不止。

人體中陰之作用在於與陽和,如果過盛則陰盛陽必衰敗破散,陽一旦失去作用,陰無陽在外面守,則陰亦必流失而亡。如陽氣弱則陰亦會勝而不柔,以致經脈的流行必斷絕。陰一旦消亡,不出三日必死。陽過盛而陰竭,也不出四日必死。有所謂生陽死陰者,肝臟之生乃有心臓,此相生的狀態即生陽;心臓有病造成肺臓的衰竭,謂之死陰。肺臟津液下降入生腎津,則謂之“重陰”;如是腎臟衰竭乃至脾臓受損,謂之“闢陰”,因先天與後天皆大損,必死不治

陽氣運行如受阻,結而不通,病人必四肢腫脹。陰氣如結而不通,血必無法進入該臓,結集於外,終而造成血管破裂,血入腸而下血約一升左右(今之四十CC),如二臓結則加倍,三臓結則更重至三倍。如果陰陽同時受阻不通流,此時如呈現陰盛陽弱,則名之“死水”,病人小腹腫脹,小便不出。如陽明胃氣過熱無法宣泄,名之“消”,病人渴飲而消瘦。又如大陽受困,則名“隔”,病人污不出便亦不出。如太陰受損,名為“水”,病人出現水腫。又如厥陰少陽不通,則生喉痛,呼吸困難。又如尺中陰脈主血,如搏動壯盛,且寸脈之陽脈區分為二條,乃意病人懷孕了。如果陰脈,脈皆虛,病人又呈現下痢津液不守的現象,乃必死之候。在尺部陰脈部位摸到陽脈,表示陰之津液向外走,乃出汗之症。如果尺部陰脈極虛弱,陽脈又搏勝,其名為“崩”,乃大量出血之候。陰脈本沉今搏,如太陰脾脈、肺脈搏而不沉,必在二十二日內之半夜中死亡。又如少陰之心臓、腎臓出現搏而不沉之脈,則在十三日內,黃昏時必死。如厥陰之肝與心包脈搏而不沉,失去作用,十日內必死。如果大陽脈即膀胱、小腸的脈氣出現強烈的搏動互不通相讓,則必三日內死,此因陽欲盡出故也。又如太陰之脾與肺和太陽之膀胱和小腸,其脈皆呈現搏盛之狀,必造成病人心腹脹滿,大小便不通,但坐不得卧狀,其五日內必死。如果陽明之胃與大腸互相搏盛而失其作用,病人必生熱性病不見寒症,此亦死症,不出十日便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neijing/z0v77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