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內經 >

《內經》五味養生

《內經》五味養生

《內經》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醫學著作,當中論及的許多醫學觀點是中醫學的菁華所在。下面是《內經》五味養生,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內經》五味養生

五味有忌

五味雖有所宜,但亦有所忌,故《五樞·五味篇》有云:“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根據具體病情不同,其所禁忌的食物也不相同。如《腹中論》曰:“熱中,消中,不可高梁、芳草、石藥。”指出有內熱、消渴(即糖尿病)的病人,不可以食用肥甘油膩的食物,也不能用芳香類和金石類的藥物治療,否則加劇內熱及消渴。

專家説,在日常生活中,多以肥甘厚味、油膩為多,圖一時嘴的痛快,導致很多疾病的發生,如消渴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所以必須強調,飲食合理搭配,有素有葷,優勢互補,營養全面,才能保證人體的生長髮育和健康長壽。

五味損益

山萸肉

酸味能收能澀,山萸肉為其代表。過食酸,則使氣道閉塞、小筋縮、大筋攣,酸留於中下二焦,氣不能上下,中病倒酸痞痛。

杜仲

鹹味耗津液,故鹹令人善渴。淡鹹之味可促使腎陽蒸發津液,故曰“鹹入腎”,補腎之湯中可稍加鹽使味微鹹,腎藥如杜仲等也宜鹽制。過鹹使血濃澀,又“心主血”,故心緩血澀不宜鹹。

麻黃

韭、蒜、葱之辛善留上焦,薰於肺道,故曰“辛走肺”;姜、桂、麻黃之辛則善合衞氣,行走肌膚經脈,使人發熱、汗出,見脣紅而外翻,故曰“辛走氣”。過食辛則傷氣,使氣亂而亢,宜甘緩。

黃連

苦味所走,酸、鹹、辛甘味皆不能勝,但服之能靜火寧心,除煩減欲,如黃連。故晨起脾胃未醒不宜食苦,脾胃虛弱不宜常服苦藥,氣虛血虧不宜過苦。

人蔘

甘味能補、能和、能緩,性柔弱而潤,胃腸最喜,津液足、營衞盛,則肉滿體壯、毛美膚潤,故曰“甘入脾”,如人蔘。過食甘,使脾胃柔弱,脂濁留腑,傷於飲食。

五味所入

谷肉果菜,各有其味,由於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所以產生不同的作用。《靈樞·五味篇》有言:“五穀:(粳)米甘、麻酸、大豆鹹、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慄鹹、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豬鹹、羊苦、雞辛。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葱辛。”這段文字指出了五穀、五畜、五菜分別具有酸、苦、甘、辛、鹹不同的“味”,並相應有其作用。

拓展閲讀:內經著至教論

黃帝坐於明堂,召見雷公問道:你懂得醫學的道理嗎?雷公回答説:我誦讀醫書不能完全理解,有的雖能粗淺的理解,但不能分析辨別,有的雖能分析辨別,但不能深入瞭解其精奧,有的雖能瞭解其精奧,但不能但不能加以闡發和應用。所以我的,只足以治療一般官吏的病,不足以治療侯王之疾。

我很希望你能給我關於樹立天之度數,如何合之四時陰陽,測日月星辰之光等方面的知識,以進一步闡發其道理,使後世更加明瞭,可以上通於神農,並讓這些精確的道理得到發揚,其功可以擬二皇。黃帝説:好。

不要忘掉,這些都是陰陽表裏上下雌雄相互應和的道理,就醫學而言,必須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才能長久流傳下去,用以教導羣眾,也不致發生疑惑,只有這樣的醫學論篇,才能傳於後世,而作為寶貴的遺產。

雷公説:請把這些道理傳授給我,以便背誦和理解。黃帝説:你沒聽説過有《陰陽傳》這部書嗎?雷公説:不知道。黃帝説:三陽之氣,主護衞人一身之表,以適應天氣的變化,若人之上下經脈的循行失其常度,則內外之邪相合而病至,必使陰陽有所偏盛而為害。

雷公説:“三陽莫當”這句話,應當怎樣理解。黃帝説:所謂三陽獨至,實為三陽之氣合併而至,並至則陽氣過盛,其病來疾如風雨,犯於上則發為頭癲部疾病,犯於下則發為大小便失禁 的漏病。

由於這種病變化無常,外無明顯的氣色變化等症狀可察,內無一定的徵象可以預期,其病又不符合於一肌的發病規律,所以在診斷時,也就無法記錄分辨其病變的屬上屬下。雷公説:我治療這類病,很少治癒,請你詳盡解釋一下,以解除我的疑惑。

黃帝説:三陽是及盛之陽,若三陽之氣積並而至,則發而為驚,病起訊如疾風,病至猛如霹靂,九竅皆因之閉塞,因陽氣滂漬盈溢,而咽乾喉塞。若並於陰,則為盛陽之氣內薄於髒,病亦上下無常,如果迫於下,則發為腸澼。

若三陽之氣直衝心膈,使人坐而不得起,卧下覺得舒適,這是三陽積並而至之病。由此而知,欲通曉人與天地相應的關係,必須知道如何辨別陰陽,極其上應於四時,下合地之五行等道理。

雷公説:對這些道理,明顯的講,我不能辨別,講隱晦的,我更不能理解,請你再解釋一下其中的精微,使我能更好地領會這一深奧的道理。

黃帝説:你受老師的傳授,若不知與至道相合,反而會對老師的傳授產生疑惑,我現在告訴你知道的要點。若人患病傷及了五臟,筋骨日漸瘦削,如果象你所説的那樣不能辨別,世上的醫學豈不失傳了嗎?例如腎氣將絕,則終日心中惋惋不安,欲靜處不欲外出,更不欲頻繁的人事往來。

附原文: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羣僚,不足至侯王。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疑於二皇。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裏、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

雷公曰:請受道,諷育用解。帝曰:子不聞《陰陽傳》乎?帝曰:不知。曰:夫三陽天為業,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雷公曰:三陽莫當,請聞其解。帝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書別。

雷公曰:臣治疏愈,説意而已。帝曰:三陽者,至陽也。積並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霹靂,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幹嗌喉塞。病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此謂三陽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陽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別陰陽,應四時,合之五行。

雷公曰:陽言不別,陰言不理,請起受解,以為至道。帝曰:子若受傳,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語子至道之要,病傷五臟,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別,是世主學盡矣。腎且絕,惋惋日暮,從容不出,人事不殷

標籤: 五味 養生 內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neijing/rqj0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