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兵車行》最新教案

《兵車行》最新教案

《兵車行》最新教案

《兵車行》最新教案

課 題

兵車行

課 型

詩歌鑑賞新授課

課 時

兩課時

教 具

多媒體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瞭解歌行體的特點。

2.理解敍事、抒情、描寫相結合的藝術特色。

能力點

1.理解詩人對戰爭的控訴和對百姓疾苦同情的情感。

2.背誦全詩。

教育點

1.真正理解戰爭與和平

2.關注民生,瞭解百姓疾苦,以天下為己任。

重難點

1.理解詩人對戰爭的控訴和對百姓疾苦同情的情感。

2.背誦全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文本研習與對話)

(一)激趣導入,檢查預習

(PPT)

齊讀“課前小積累”

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4、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5、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6、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

7、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9、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師:知道這是誰的詩句嗎?

生(齊):杜甫。

師:一代“詩聖”杜甫以他憂國憂民的悲憫情懷,在文壇上奠定了他的不朽地位。而他的詩歌也因真實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而被譽為“詩史”。韓愈曾這樣評價:“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PPT)

杜甫(712~770) 是我國____代_______詩人。字______。由於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________,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又稱他為杜少陵、_________。

師:杜甫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大詩人,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承久的一道光彩。“詩史數千言,一腔君國河山淚。草堂三五里,沉鬱頓挫野老心。”“河山日月本平平,一觸此老奇趣生。”杜甫是一位窮於一時,達於千秋的偉大詩人。詩雄百代,光焰萬丈,有如長江大河,萬古長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篇千古名篇《兵車行》(板書)。

簡介時代背景(多媒體播放“唐之韻”截取的視頻): 據《資治通鑑》記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史鮮于仲通討南詔,大敗於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敍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者震野。”杜甫詩歌再現了這一社會現實。

師:“行”是樂府歌曲的一種體裁。杜甫的《兵車行》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即事名篇,自創新題,運用樂府民歌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二)目標導航,自主閲讀

(PPT展示學習目標)

一、初讀——正其音

找生試讀全文,其餘學生邊聽邊勾畫讀錯的字或易讀錯需重點掌握的字詞。生交流糾錯。

(齊讀)正音:轔轔( ) 蕭蕭( ) 幹( )雲霄 點行( ) 戍( )邊 荊杞( ) 隴( )畝 聲啾啾( )

二、再讀——懂其文

藉助註釋,理解全詩的內容。

提示自讀要求:不動筆墨不讀書,將有觸動的句子圈點勾畫出來,並將自己的感悟記錄在書本的空白處。

三、研讀——明其意。

1、這首古體詩,主要敍述了一件怎樣的事情?

要求:要抓住這件事的幾大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後果。

明確:唐玄宗天寶年間,唐王朝窮兵黷武。為了和吐蕃繼續作戰,在長安一帶大肆徵兵,造成老百姓生離死別的慘痛後果。

2、詩歌展現出哪些觸目驚心的畫面?我們猶如聽到哪些扣人心絃的訴説?這樣寫有怎樣的效果?

明確:看到的畫面有咸陽橋頭悲慘送別圖、田畝荒蕪健婦犁耕圖、青海頭上蒼蒼的白骨。似乎可以聽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訴。悲慘的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悲切的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歌的真實感。

3、造成這一切苦難的根源又是什麼?

明確:“點行頻”(詩眼)是頻繁徵兵的意思。

(三)合作學習,交流探究 (對話文本,學會審美)

1、作者圍繞“點行頻”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點行”出征的場面,慘別的場面,“點行”的頻繁,“點行頻”的原因,“點行頻”的災害性結果。

2.教師與學生對話:

作者在描寫出徵場面和慘別場面時,用了一些很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你認為這些詩句應如何讀?請説説理由。

生1:“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劍各在腰,”這不是出征的威武之師,而是無可奈何的悲怨之行。本馬行人雖然眾多,但疊用兩個批聲之詞,“轔轔”、“蕭蕭”渲染出一種悲涼之意。

生2: 一個普通“走”字寫出眾多“行人”被抓,急促出征,更寫出了爹孃妻兒奔走相送,依依不捨的情景,不忍親人離去,惟恐一去成永別的心情。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當時朝廷徵召的緊急。

生3:“塵埃不見咸陽橋”的“不見”應該重讀,因為它寫出了那種塵埃漫天,幾乎遮蔽咸陽橋的情景,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當時被徵發的人之多,還有送行的人之多。由“不見”兩個字我們可以看出這不只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

生4:“哭聲直上幹雲霄”的“幹”字,“幹”是“衝”的意思,寫出送別時那種呼天搶地、痛斷肝腸的場景,表現了百姓們哭聲之大、之悽慘。

師作誦讀指導: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敍事的總綱,須重讀。

(生試背這幾段文字。)

3.作者如何寫出“點行”的頻繁?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確:“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點行頻的根本原因是“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師作點評:這幾句讀罷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長髮,15歲開始用頭巾束髮。如今,一個剛到束髮年齡還不怎麼會束髮的孩子就被徵入伍,而且要到遠離父母的北方去“防河”,這是何等可憐啊!所以,連里正也動了心,替他束髮。人過40,頭髮漸白,又剛從前線回來,理當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線去。 “或從“與”便至”,“去時”與“歸來”,説的是服役時間過長,佔去人的大半生,怨恨之意頓生,統治者的殘酷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頻繁的戰事發生在“邊庭”,不是保衞疆土,而是為了“開邊”,即用武力擴張疆土。這種擴張的戰爭,雖然傷亡慘重——“流血成海水”,但君王開邊之意猶“未已”,仗還繼續打下去。這兩句,既揭露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苦難,又指出了苦難的根源,且鋒芒直指最高統治者,揭露了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顯示了詩人的勇氣。

(指導學生反覆誦讀這幾句,讀出感情,並當堂背誦。)

4.頻繁的戰爭,造成了怎樣的災禍?

明確:(1) “君不見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農業生產極度荒廢,函谷關以東大片農田荒廢,人煙稀少,千村萬落長滿荊棘和杞柳。

(2)“禾生壠畝無東西”,生活無着,民不聊生。神州大地到處是一片荒蕪,滿目瘡痍,十分荒涼。

(3“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傷亡如此慘重、生產如此荒廢,“山東”已無兵可徵,皇上依然一意孤行,徵調秦地(關西)士卒。這些士兵能夠耐苦戰,但“被驅不異犬與雞”,根本不把人當人,士卒與雞犬沒有什麼不同。寓怨憤于嗟歎之中,全段於敍事之中情感濃郁。

(4)“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税從何出?”寫秦兵家庭遇到的困難。到了“今年冬”,仗繼續打;農事依然無人照料,可是“縣官(朝廷)急索租”,一個“急”字,索租不問百姓死活之嘴臉畢現!“租税從何出”沒有人生產,何來租税?

師作誦讀指導:這幾句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速度不宜快。“長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迴之勢,至“租税”句稍稍振起。(指導學生反覆誦讀,並背誦。)

(四)重點講解,深度研習

問題探究:

1、面對連年征戰,民不聊生的慘況,役夫有怎樣的心情呢?

明確: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役夫並非無恨,而是恨滿胸臆。但這種恨卻無處可申,且申也無益。故以“敢申恨”來表達自己的憤激之情。

2.在這首詩歌中,役夫都有哪些恨呢?討論交流總結。

明確:恨徵兵頻繁,恨血流成海,恨開邊未已,恨流離失所,恨田園荒蕪,恨非人待遇,恨租税繁重,恨白骨無人收。

3、文中哪是沉痛語,令人不忍卒讀?

明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生女就真的很好嗎?為人女、為人媳、為人母、為人妻的苦命女子啊,眼見着自己的丈夫、公婆的兒子、兒子的父親即將被抓入伍,更是痛不欲生。丈夫這一走,今後的日子該怎樣過啊?上有年已老邁的雙親,下有嗷嗷待哺的幼子,“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儘管如此,還有“縣官急索租”,本來自己就已經家徒四壁,“出入無完裙”了,那些“租税從何出”啊!這樣生不如死的日子該如何苟活下去啊!

師作誦讀指導: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令人悲痛欲絕,聲調悽楚。“君不見”應重讀,“古來”句道盡戰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重讀。

(指導學生反覆誦讀,並背誦。)

(五)課堂小結

(PPT“窮年憂黎元,歎息熱內腸。”“寧為太平犬,莫做亂離人!”詩聖杜甫懷着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以深沉、濃郁、一字一頓的筆觸傳達出了對戰爭的控訴和對百姓疾苦的同情。現在讓我們懷着對人民的同情,對詩聖的崇敬,踏着杜甫的思想蹤跡,再一次誦讀全文!

(六)佈置作業

假如你是一名導演,或是一名編劇,或是一位畫家,你將如何來拍攝、編寫或畫出這一慘絕人寰,令人撕心裂肺的場面呢?請用文字把你心中的設想描述出來。

第二課時(文本研習與反饋練習)

一、自主閲讀,美點尋蹤

(PPT)前人評杜甫《兵車行》時説:“語雜歌謠,最易感人,愈淺愈切。”請將詩中運用口語的句子抄出來,説説它們的表達效果。

明確:

(1)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蟬聯而下,累如貫珠,琅琅上口,鏗鏘和諧,優美動聽。

(2)通俗口語。如“耶孃妻子”“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被驅不異犬與雞”“租税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等,能收到清新自然、明白如話、生動鮮明的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這些句子,體會其美感。)

二、合作學習,交流探究

同學們在讀這首詩時,印象最深的是哪個字?你認為文中都有哪些人在哭?哭什麼?為什麼哭?(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

明確:

1、被徵兵之人的爺孃妻子在哭。

“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詩人這一簡潔的詩句就給讀者勾畫了一幅生離死別的悽慘痛哭場景。爺孃妻子為什麼如此痛哭?因為家中的唯一一個頂樑柱就要走了,而且這一走,十有八九就是“生死兩茫茫”了,爹孃都年事已高,白髮蒼蒼,卻還要“白髮人送黑髮人”,這種痛楚情何以堪啊!所以,哭天搶地、萬般無奈之際,爺孃們發出了這樣痛楚的呼聲:“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生女就真的很好嗎?為人女、為人媳、為人母、為人妻的苦命女子啊,眼見着自己的丈夫、公婆的兒子、兒子的父親即將被抓入伍,更是痛不欲生。丈夫這一走,今後的日子該怎樣過啊?上有年已老邁的雙親,下有嗷嗷待哺的幼子,“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儘管如此,還有“縣官急索租”,本來自己就已經家徒四壁,“出入無完裙”了,那些“租税從何出”啊!這樣生不如死的日子該如何苟活下去啊!

2、被徵兵入伍的人(行人)在哭。

誰説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被徵之人不僅要忍痛慘別父母妻兒,而且,不知這樣的強抓硬索的徵兵何時結束。“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年紀輕輕便離家戍邊,今已兩鬢斑白,依然徵兵未息。好不容易九死一生,剛剛回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家鄉,卻又遇到了另一輪的抓夫。這一去,不知家中親人該如何度日?這一去,前途應是艱險重重吧。且不説和敵人艱苦卓絕的鬥爭,就是那些當官的顯貴們,我們為他們出生入死,而他們是如何對待我們的呢?“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真是“寧為太平犬,莫坐亂離人”啊!這一去,不知我們的屍骨還能回到自己的家鄉否?“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永別了,我的親人們!永別了,我的故鄉山水!永別了,我雖苦難卻依然熱愛着的生命!

3、道旁經過看到這種慘象的人在哭。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看到這樣的景象,明眼人搭眼一瞧,就應知道發生了什麼和即將要發生什麼,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道旁過者問行人”呢?這是無疑而問,感慨頓生之問啊!

這一路行來,這樣的人間慘象見得太多了。“邊庭流血成海水”“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儘管民不聊生,儘管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武皇開邊意未已”,統治者們仍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草菅人命。道旁過者實在不忍卒見這樣的人間慘象,也隨着放聲痛哭,為家鄉父老鄉親而哭,為天下窮苦百姓而哭。

4、神愁天哭鬼也哭。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開篇是人哭,終篇是鬼哭,連老天也不堪承受這人間慘劇,嘩嘩的雨聲是天在悲鳴啊。悲慘的場面,寂冷陰濕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慄。神愁啥?鬼哭啥?“古來白骨無人收”。曾經為國捐軀,血灑疆場的戰士啊,此時卻曝屍荒野,成了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九泉之下怎能瞑目?我且借那瀟瀟雨聲,颯颯風鳴,痛斷肝腸的灑下一些男兒淚吧!

5、詩人在心中泣血的痛哭。

讀完這首詩,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難,而且能觸摸到詩人那顆同情人民的火熱的心。“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通篇的痛哭之聲,其實就是作者在錐心刺骨,泣血哀哭啊!作者那種反對戰爭,渴望和平,關心百姓疾苦的憂國憂民的心,使得他用泣血的文字,抒寫了自己泣血的心!師作總結:作者通過糾結心情的反覆的陳述,既表達了對烈士的敬仰和讚頌,更以冷峻的筆觸表達了對反動政府的怒斥和揭露,正如魯迅自己所説:“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而是一件事的開始。墨寫的謊言,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的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三、當堂達標,拓展提高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

(1)哭聲直上幹雲霄( )

(2)去時里正與裹頭( )

(3)況復秦兵耐苦戰( )

(4)役夫敢申恨( )

2、補寫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牽衣頓足攔道哭,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武皇開邊意未已。

(3)生女猶得嫁比鄰,_________________。

(4)君不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君不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閲讀下列文章,回答文後的問題。

古風·其十九

李白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邀我登雲台,高揖衞叔卿。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註釋:安祿山攻破洛陽之後,燒殺搶掠,百姓慘遭屠戮,血流成河,而叛賊卻衣冠簪纓,住進去朝廷。

試將李白《古風·其十九》與杜甫的《兵車行》相比較,説説二者的藝術風格有什麼不同。

參考答案:李詩寫人民的苦難,是詩人想像在遨遊太空時俯視所見,而且寫得很概括;杜詩寫人民的苦難,是通過塑造典型人物(“行人”)形象實現的,十分具體。處理題材方式的不同,是風格不同具體表現的一個方面。

李白讓仙人跟他一道看到人民的苦難,也表現了他的飄逸風格;杜甫的傷時憂國,表現了他的沉鬱風格。

附:

板書設計

教後記:

這首詩是諷世傷時之作,也是杜詩中的名篇,為歷代所推崇。詩旨在諷刺唐玄宗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莫大的災難,充滿非戰色彩。詩的開頭七句為第一段,寫軍人家屬送別兒子、丈夫出征的悲慘情景,描繪了一幅震人心絃的送別圖。“道旁”十四句為第二段,通過設問,役人直訴從軍後婦女代耕,農村蕭條零落的境況。“長者”十四句為第三段,寫征夫久不得息,連年徵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戰場屍骨遍野,令人不寒而的情況。全詩把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揭露得盡致淋漓。詩寓情於敍事之中,在敍述中張翕變化有序,前後呼應,嚴謹縝密。詩的字數雜言互見,韻腳平仄互換,聲調抑揚頓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條,又曲折多變,真可謂“新樂府”詩的典範。

故而在學習這首詩歌時,重點突出了對學生誦讀的指導,讓學生在讀中感情,在讀中悟情,在讀中品情,從而在感悟品讀中背誦全詩。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在教學中重點抓住了“點行頻”“敢申恨”“哭”這三個詞,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品味,牽一髮而動全身,帶動了對文本的深入挖掘和理解。

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杜詩的沉鬱之情把握透徹,但頓挫風格沒能夠引領學生分析透徹,以後的學習中還要注意這一點。

設計亮點:

這堂課感覺最大的亮點有三:

1、強化誦讀指導,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品味中當堂背誦。

2、注重了問題的整合,以“作者圍繞‘點行頻’寫了哪些內容,役夫‘恨什麼’,文中都有誰在哭”這三個問題,帶動了對文章整體內容的把握和深層含義的理解。

3、將杜詩沉鬱的風格特點巧妙的融入對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中。

標籤: 兵車行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w2z8o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