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兵車行 教案教學設計

兵車行 教案教學設計

 兵   車   行

學習目標:誦讀課文,感受詩人的情懷。

學習重點:研究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中又有變化的特點。

學習難點:感受詩人尊重生命,關注社會的情懷。

教學課時:二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

    之前,我們學習了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領略了詩人的豪放飄逸。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感受他“詩史”的沉鬱頓挫。

二、創造背景:

杜甫於唐玄宗天寶五載(746)來到長安。他滿以為可以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杜甫到長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詔,命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參加考試,而實際主持這次考試的李林甫卻玩弄手段,下令不錄一人,而後上表祝賀皇帝,説是“野無遺賢”。杜甫參加了這次欺騙性的考試,結果大失所望。天寶十載(751)正月,唐玄宗接連舉行三個盛典,杜甫藉機寫了三篇《大禮賦》獻給玄宗,玄宗十分讚賞,讓他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但由於李林甫從中作梗,考後卻永無下文。此後他又以詩文謁見一些權要,希望他們援引,然而並不見效。

    在政治上屢屢受挫的同時,他的經濟條件也日益惡化。由於在奉天縣令任上的父親病故,斷絕了經濟來源,他只好在一些貴族府邸中充當“賓客”,陪他們飲酒賦詩,靠他們的一點施捨來維持生計。在最困難的日子裏,他甚至上山採藥,換取“藥價”。

由於政治失意和生活窮困,杜甫對黑暗的現實認識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他的視野從個人轉向了全社會。

三、介紹“行”的文體。 

    古代有"從軍行"的樂府舊題,但杜甫卻自擬樂府新題創作《兵車行》,繼承並革新了樂府民歌體。為了表達感情的需要,杜甫不採用絕句,律詩那種格律嚴整的形式,而選用了靈活多變的句式,極富表現力。

歌行體的詩長於敍事,且多含感歎之意。

四、整體感知(思考)

a、詩中哪句話點明瞭戰爭的原因? 開頭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場景?

b、人們對戰爭的態度如何?戰爭給社會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

c、詩中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懷?

①"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千雲霄." 

     這是一個藝術的鏡頭,其中"爺,娘,妻,子,走(跑),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極形象地表現了人呼天搶地,難捨難分,留戀,悲憤,絕望的感情,給讀者以動作神態和視聽上的極為強烈的感受.

    ②“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四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

    "點行頻",點明瞭問題的實質,頻繁的徵役是造成妻離子散,田園荒蕪的根源.通過行者的一席話,由眼前推及全國,戰爭遙遙無期,時間之長,範圍之廣,不僅形象地反映了唐王朝擴邊狀況,也説明了如此戰爭,是唐王朝所無法支持的.這就從軍事、經濟、政治角度上顯示了大唐王朝將要滅亡的前兆.

③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細節描寫.反語表示出征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使讀者深切地感到統治者對人民的精神壓迫.

④“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税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

    人走田荒,縣官逼租,與上面"禾生隴畝無東西"相照應;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這兩句寫社會變態的心理。在封建社會裏,人們重男輕女,現在不同了,反以生男為“惡”,生女為“好”。這種變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負擔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實造成的,反映了人們心靈受傷害之深。這樣的心理變化也是對統治者窮兵黷武政策的有力控訴。

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士;第二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敍事的總綱;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後半段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

五、藝術鑑賞:

1、 章法嚴密

形式一韻到底。    

再説內容。其特點有二:一是前後呼應,例如第一段以“牽衣頓足攔道哭”寫戰士家屬,頗有生離死別之意,下面就用“邊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沒隨百草”來證明“行人”此去決難生還;又如第二段以“千村萬落生荊杞”“禾生隴畝無東西”寫農村生產凋敝,第三段再説“縣官急索租,租税從何出”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二是層層遞進,這在“行人”答話裏表現極為鮮明。這篇答話由“點行頻”三字領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營田”為例加以證明,又以“武皇開邊意未已”説明頻繁徵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質,使意境加深一層。循此繼進,先以“君不聞”翻出一層新意,揭露“開邊”戰爭給農業生產造成極大危害,土地無人耕種,荊杞遍野;後説本地區人民無以為生而朝廷依舊催索租税,意境又深。                再順勢説到戰爭怎樣改變了傳統的社會心理,以半寬慰半哀歎的方式將怨憤之情暫時隱藏起來。經過如此層層蓄勢,最後更以“君不見”翻出又一層新意,描繪了古戰場的陰森景象,將滿腔的怨憤一齊宣泄出來,也表達了人民強烈的反戰願望。

2、 生動的場景描寫

詩的開頭寫士兵家屬前來送別的場面。 “轔轔”“蕭蕭”是聽覺形象,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視覺形象,表明一切準備就緒,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後四句寫士兵家屬,突出他們的動作細節。“走”,表明他們料定,很可能這是生離死別,所以一見面就“牽衣”而泣,“頓足”而呼;待到隊伍出發了,他們攔在道上,不讓離去,千萬人的哭聲匯成了震天巨響,彷彿吞沒了一切……詩人用這些細節給這個場面渲染了極其悽慘的氣氛,藉此表達了人民對無休止的“開邊”戰爭的怨憤。

    結尾寫青海戰場的景象:漫山遍野,白骨縱橫,在陰沉的天色和濛濛細雨中,不時地閃出磷火,傳來淒厲的鬼哭聲。詩人這樣來描繪古戰場,其意仍在諷今。

 

標籤: 教案 兵車行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4rx9r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