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實用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總六篇

實用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總六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實用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總六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早上好!

今天我執教的《真分數和假分數》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是在分數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真假分數,拓展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雖然這是一節全新的概念課。可要學生識記它的概念並不難,但概念的教學不應以概念獲得為目的,不能為教概念而將概念具體化——也就是説不能先有概念定義,再去尋找使之具體化的材料、實例。因此不能用機械的方法讓學生識記概念內容,而應通過具體的分數抽象出真假分數的概念,進而有效地拓展運用。基於這樣的思考和理解,本節課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及特徵,瞭解假分數的產生過程。

2、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及特徵。

3、結合具體情境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理解真分數與假分數的意義;突破難點:理解真假分數特徵。我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三個“一”。

遵循一個規律:——概念形成的規律。

本節課的設計就是在遵循學生對概念認知的發展規律基礎上,利用“數形結合”,凸顯先“過程”後“對象”的認知順序,充分理解概念。藉助數軸和圖形理解真分數、假分數與1的關係,將概念深化。

真假分數概念的形成,本節課分4步走:

1、就是通過填四分之幾這個分數了解學生起點。用圖形表示出來,以瞭解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運用圖片建立假分數的表象:通過怎樣表示5/4?讓學生產生了認知上的矛盾:1個單位“1”不夠時,怎麼辦?讓學生在辨析中明白5/4的意義。

3、在分類活動中構建真分數與假分數模型。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4/4”到底劃到哪一類中,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最後產生看書的必要性。

4、完善概念的認知。數學概念一旦形成,既要通過練習鞏固概念,更要關注概念外延的有效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從數軸上判斷真假分數的特徵.從找規律中,拓展對真分數概念的認知,藉助特殊的假分數,理解假分數有大於1,也有等於1的情況。尤其是最後的題組練習。從最基礎的分類,引導發現,再到用字母表示,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將具體、繁多的分數提升到“b/a”這一個分數表示形式,把書教薄,將知識系統化。

滲透一種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

在課的開始階段讓學生用圖形表示出相應的分數,這裏是第一次藉助數形結合的思想,通過圖形讓學生直觀的理解5/4,感受假分數的產生過程。圖形與分數的一一對應讓學生初步感知真、假分數與1的大小關係。第二次藉助數形結合的思想是利用真假分數在數軸上的位置,再一次感受真假分數與1之間的關係。同時藉助數軸的讓學生感受真假分數“無限”性,這裏話雖沒挑明,但學生已能感受到了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個數都是無限的。

培養一個習慣——全面思考的習慣。

我們的孩子在思考問題時往往習慣於唯一答案,不會全面思考問題,更不善於分類思考問題。因此在含有字母的分數中,除了完成判斷的同時更注重分類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從小接觸不確定因素——a/6是真分數還是假分數?讓學生學會全面的思考問題,課堂中我充分發揮評價語的導向作用,使學生學會從不完整到完整的表述。這個環節的教學時間的比重是比較大的,為的就是將學生思維不斷提升,從形象的呈現分數判斷到讓學生形成抽象的符號化思想。

總之,我認為概念教學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因此,我力求在概念建模後層層遞進,不斷地進行延伸,拓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完善概念的理解認知,進一步使概念變得立體豐厚。

以上只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想法,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除數是一位小數的除法”是冀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時(40頁-41頁)的教學內容,是本冊教學重點之一。本節教材的重點是:除數是一位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時小數點的移位法則。其關鍵是根據“除數、被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的性質,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自主解決問題和學習除數是一位小數的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

2.理解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的道理,會計算除數是一位小數的除法。

3.能把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感受知識間的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三、學分析

1、學生對整數除法的基礎掌握的比較好。

2、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但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潛力。

3、優秀學生與學困生對算理的理解在思維水平上有較大差異。

4、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直都很注意學法的指導,特別是轉化這種學習方法在教學小數乘法的時候我就已經強調過了。

四、教學方法

由於小學生的學習總是在原有的知識框架或原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綜合以上各因素,這節課我主要是利用遷移,包括知識的遷移和學習方法的遷移,明確轉化原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決新知識的方法。

五、學法指導

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掌握,把一種問題轉化成另一種問題來思考的解題策略,即我們所説的“轉化”的學習方法,通過學法的遷移以及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六、教學程序

本課的關鍵是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前面學過的除數是整數的除法。而要理解這一計算法則的算理是“商不變的性質”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後就用“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計算法則進行計算。為了促進遷移,明確轉化移位的原理,我準備設計如下環節:

1、為了促進學法的遷移,我先讓大家回憶一下,小數乘法是怎樣計算的?讓學生回憶出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第一課時內容)是先把除數擴大成整數來計算的方法,也就是把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來解決的。學生回答後板書21.6÷1.8,首先讓學生比較這道除法算式與以前學的有什麼不同?然後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看能不能找到計算它的方法?

反饋學生的討論,明確轉化原理,要學生説明是怎樣想的,根據是什麼?讓學生在相互辯論中明確轉化的原理。也由此達到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的目的。

2、試做例題,掌握轉化方法

明確轉化原理後,讓學生試算例題。在試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抽象出轉化時小數點的移位方法,最後概括總結出移位的法則。具體做法如下:

①.學生試做“議一議”,21.6÷1.8,並講出小數點移位的方法和理由。(板書:位移方法)

②.學生做“試一試”,(指名板演)

8÷2.5 (被除數末尾還要補“0”)

91.2÷3.8 (被除數恰好也成整數)

0.36÷1.2 (被除數仍是小數)

先各自説出小數點的處理方法,然後比較這三道題的不同,注意強調:被除數位數不夠用“0”補足後再除。

③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三道題,找出計算規律,.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轉化時移位的方法,同時在此基礎上歸納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法則。

在得出計算方法後,注意強調:小數點向右移動的位數取決於除數的小數位數,而不由被除數的小數位數確定。

3、專項訓練,增強“轉化”技能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把除數轉化成整數後,被除數可能出現以下情況:A、被除數仍是小數;B、被除數恰好也成整數;C、被除數末尾還要補“0”。(板書這三種情況) 針對上述情況可作專項訓練:

“練一練”第3題的前3題: 3.42÷4.5 9.6÷0.6 264÷6.6

4、總結移位方法並練習:

①.豎式移位練習。練習在豎式中移動小數點位置時,要求學生把劃去的小數點和移動後新點上的小數點寫清楚。做到先劃、再移、後點。這種練習小數點移位形象具體,學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練一練” 第3題的後3題。)

②.橫式移位練習。練習在橫式中移動小數點位置時,由於“1劃、2移、3點”只反映在頭腦裏,這就需要學生把轉化前後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瞭然。

“練一練”第1題:學生獨做,集體訂正時説做題思路。

5、鞏固練習:“練一練”

第2題:讓學生弄清題意後自己解答。

第4題:先讓學生弄清題意中的信息,再計算。(提示學生用計算器驗算)

第5題:讓學生獨立完成。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我將分以下五個部分進行説課

一、對本課的理解和思考

二、對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把握

三、對教學設計的思考

四、對教法、學法的理解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對本課的理解和思考

1、對教材的理解

教材地位和作用

梯形面積的計算是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徵以及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學習的。本單元知識的學習,能滿足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需要,要進一步學習圓的面積和立體圖形的表面積的基礎。

本單元包括四部分內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和組合圖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教學是以長方形面積計算做基礎的,先借助數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通過割補、平移,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繼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又是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做基礎的。最後是梯形的面積,既可以轉化成三角形,又可以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做基礎。三種基礎圖形面積計算的聯繫比較緊密,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組合圖形的面積更是以這些基本圖形為基礎來計算的

2、對學生的分析

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的能力基礎:

五年級學生,善於獨立思考,樂於合作交流,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十分願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他們已經掌握了梯形的特徵和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積推導過程,知道了拼擺、割補、平移的基本操作方法,也理解了數學的“轉化”思想。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學生能力的增長點:

學生對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讓學生理解由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的方法來求面積是一個難點,需要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地進行操作與觀察,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轉換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3)困惑點:

學生對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是否能呈現多樣,即使方法呈現多樣,公式推導存在困難。

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

掌握梯形面積公式,會用公式計算梯形的面積。

過程與方法:

經歷小組探索、討論、歸納等探索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梯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探索性和方法的多樣化,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圖形的轉化推導梯形面積公式。

三、對教學設計的思考

1)提出問題、關注學生生活經驗。

2)遷移類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

3)有放有收、捕捉學生課堂生成。

4)練習梯度、促使學生各有所獲。

四、對教法、學法的理解

教學方法:本課採用引導法、嘗試教學法、直觀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學習方法:本課運用、知識遷移類推、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情境引入

學生認真觀察情景圖,瞭解車窗的形狀,

師:車窗的玻璃是什麼形狀?要做這塊玻璃需要多大面積的玻璃?(讓學生明確要求梯形的面積。)

師:梯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有沒有計算公式呢?這節課就一起來研究“梯形面積的計算”

(二)遷移類推、主動探究

1、回顧舊知,深化“轉化”思想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它是怎樣的推導出來的?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它是怎樣的推導出來的?

學生交流、教師用課件演示推導過程,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理解和記憶。 )

2、小組合作,歸納推理

指導操作實驗,推倒梯形面積公式。

(1)師:梯形的公式能不能借助前面學過的圖形面積推導方法來研究呢?

提出小組合作的要求:

(2)反饋交流,學生反饋和課件同步。

(3)導出公式。

①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與原梯形的兩底是什麼關係?

②平行四邊形的高與原梯形的高又是什麼關係?

(4)不同推導方法的交流,教師評價。

3、生活運用、實例解答

①出示例3,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②拿出大壩模型,認識橫截面,使學生明白大壩橫截面是一個平面。

③學生試做。

④訂正。提問:你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要“除以2”

(三)交互反饋、鞏固練習

(1)第89頁做一做

(2)第90頁的第一題

(3)科技小組製作飛機模型,機翼的平面圖是由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組成的,它的面積是多少?

(4)一條新挖的渠道,橫截面是梯形(如圖)。渠口寬2.8米,渠底寬1.4米,渠深1.2米。它的橫截面積多少平方米?

(四)開放延伸、拓展訓練

(1)第90頁的第3題

(2)第90頁的第4題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三單元〈分數的再認識〉,教材(34~35頁)的內容。在三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結合情境和直觀操作,體驗了分數產生的過程,認識了整體“1”,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已經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能初步運用分數表示一些事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單元所學習的內容將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和拓展,本節教材通過創設“拿鉛筆”、“看書”等具體問題情境,使學生體會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豐富學生的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教材編寫有兩個特點:一是突出分數的意義,使學生充分認識“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二是創設了豐富的情境和活動,教材中創設了“拿鉛筆”、“畫圖形”等豐富的情境和活動,引導學生結合情境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二、説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學生的數感,理解分數的意義。

2.結合具體的情境,進一步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3、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教學難點:理解 “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四、教學具準備:

課件、鉛筆若干

五、説教法和學法:

創設情境、觀察交流、歸納總結。

六、説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

由於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上課時就先讓學生寫一個分數,並説説它表示的意思。(通過讓學生寫分數、説分數表示的意思,其實是對分數意義的加深認識和理解,根據分數的意義,從而引出課題——分數的再認識。)

(二)問題情景:

課前準備了不同數量的4盒鉛筆,上課時請4位同學到台前,分別從盒子裏拿出鉛筆枝數的1/2。其他同學注意觀察,看能發現什麼問題?通過怎麼拿鉛筆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要把鉛筆平均分成兩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幾個?並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根據學生拿出鉛筆的枝數不同,引導學生質疑:“為什麼都是拿出全部鉛筆的1/2,而拿出的鉛筆枝數不一樣多呢?”

(三)建立模型:

通過剛才的質疑:“為什麼拿出的鉛筆枝數不一樣多呢?”經過學生討論交流,請台上同學拿出鉛筆總數進行驗證,通過驗證,一是讓學生在説的過程中知道是把一個整體(一盒鉛筆)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幾支;二是讓學生感悟到整體相同拿出的1/2的數量是相同的。學生也就清楚的感悟到原來是鉛筆總數不同造成的。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1/2對應的整體不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整體不同時,同一個分數所對應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四)解釋應用:

1、“説一説”:先是利用學生對分數的新認識,來判斷兩個小朋友誰看的頁數多,通過比較知道兩個小朋友雖然都看了自己手中書的1/3,但他們手中書的總頁數不同,也就是整體“1”不同,所以,他們看的頁數就不一樣多。使學生認識到:1/3對應的'整體不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學生的認識進一步有了提升;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它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2、“畫一畫”:先判斷1/4的意義,再由1/4判斷整體“1”的具體數量是多少,最後畫出圖形,無論如何畫,只要是整個圖形的1/4是一個小正方形即可。通過畫圖,讓學生明白:當我們知道了一個分數對應的具體數量,就可以求出整體“1”。(既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分數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的理解,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練一練”: 第1題重點是利用分割法、移動法、旋轉、合併這些方法來看圖寫分數,通過看圖,思考:都是把整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塗色部分佔總份中的幾份?第2題重點體現塗法的多樣性。第3題重點除了體現畫法多樣性之外,還要比較平均分之後,每一個圖形的兩個1/2是否相同,重點理解“平均分”。這題其實是對:“整體不同,同一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這句話的加深理解。讓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把已經形成的抽象認識,進行了及時的練習和必要的鞏固和強化。第4題是結合“雲南昭通彝良5.7級地震”和“捐零花錢”的實際活動,體驗分數的對應性,教育學生“勤儉節約”,有愛心等。

(五)回顧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分數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讓學生自由説出來。)

(六)板書:板書與步驟同步,學生通過活動説出來的,我就把它寫了下來。

課後反思:

整節課下來,感覺教師引導得過多,不敢大膽放手,學生的參與面不夠,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想辦法讓學生大面積的參與學習;沒有注意細節的處理,有些題目講的太快部分學生沒有跟上,對“平均分”的理解不透徹;沒有掌握好時間和教學節奏,以至於有點拖堂。還希望各位老師不要保守,毫無保留的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我一定虛心接受,謝謝!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找最大公因數》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分數》中的內容。本課時是在學生找一個數的因數基礎上學習的。同時又為以後學習約分打下基礎。教材中直接呈現了找出公因數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別找12、18的因數,再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此基礎上,引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教材採用的集合的方式呈現探索的過程。

二、説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特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探索找兩個公因數的方法,能準確地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讓學生經歷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方法,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三、説教學重、難點

新課標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經歷探索的過程。

因此確定教學重點為探索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方法。

難點為用多種方法正確地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四、説教學方法和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本節課學生對因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教法與學法上,可以讓學生在半獨立的狀態下進行自主學習、交流探索。而教師在交流過程中,主要是引導、組織學生歸納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讓學生在經歷體驗、探索中去歸納、總結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這也是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五、説教學設計

《新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的過程。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

( 一)、複習導入,學習新知

因為學生已經很熟練找出一個數的因數,因此,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導入新知。(導入這一環節準備用時3分鐘)

1、師:同學們,我們已學過找一個數的因數,如果老師現在給你一個數,你能很快找出它的因數嗎?

生回答師板出12的因數:1、2、3、4、6、12

2、師:你們真棒!照這樣的方法,你能很快寫出18的全部因數嗎?

生獨立寫並彙報18的因數:1、2、3、6、9、18。

3、師:那麼準,那你們看看它們的因數你發現了什麼?請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數中有沒有相同的因數?相同的因數有幾個?

生同位交流,共同找出:1、2、3、6。

師:像這樣即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我們就説這些數是12和18的公因數。此時師板書出集合圖形。

4、師:中間這一區域有什麼特徵?應該填什麼數?

生獨立思考後分小組討論。

生彙報:中間所填的數應該即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

5:師:在這些公因數裏面,哪個數最大?生:6最大。

6:師:對,6在這兩個數的公因數裏面是最大的,那麼我們就説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數。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找最大公因數。

師板書課題:找最大公因數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探索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並且能很快地找出來。同時這也就突破了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這一層次的設計我準備用時12分鐘。

(二)、嘗試練習,合作探究

書45頁練一練中的1、2兩題:

(1)利用因數關係找最大公因數

師:請大家把書翻到第三45頁,獨立完成第1小題。

8的因數有:1、2、4、8。

16的因數有:1、2、4、8、16。

8和16的公因數有: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數是:8

師引導學生觀察:8和16之間是什麼關係?與它們的最大公因數有什麼關係?

學生隨着老師的問題提出來就獨立的思考觀察,然後在小組內自行解決。

(讓學生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並在小組內得到發展,對後進生來説也是一個促進。)

生彙報:8是16的因數,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數是8。

然後師放手給學生,鼓勵學生自己小結;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因數,那麼較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並及時出一些這方面的題練習,如:4和12,28和7,54和8

(2)利用互質數關係找最大公因數

師:請大家獨立完成第二題。

生彙報5的因數有:1、5。

7的因數有: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數是:1

師同上一樣引導學生獨立觀察5和7之間是什麼關係?與他們的最大公因數有什麼關係?

分小組討論彙報。

生:5和7是質數,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數是1。

引導生小結:像這樣只有公因數1的兩個數叫互質數。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那麼他們的公因數只有1。

練習:4和5,11和7,8和9

(3)、整理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數?

生:列舉法,用因數關係找,用互質數關係找

師:我們在做題時要觀察給出的數字的特徵,運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出它們的最大公因數。

(教師在講解找最大公因數時,不僅要告訴學生具體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將這些單獨的內容聯繫起來,給出學生統一的解題步驟,這樣學生才有章可循。)

這一環節的設計我也準備用時15分鐘。

(三)、鞏固練習,體驗成功

完成書第46頁的3、4、5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指導。在巡視的過程中對於後進生要特別的指導點撥。

鞏固練習準備用時8分鐘。

第四環節:全課小結

用2分種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五、説板書設計

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本課的內容傳遞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各位評委老師,我僅從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説明。這只是我預設的一種方案,但是課堂千變萬化的生成效果,最終還要和學生、課堂相結合。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 説教材

1、教材內容:小學數學第十冊《解簡易方程》及練習二十六1~5題。

2、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和數量關係,掌握了求未知數x的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驟,為今後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驟,會解簡單的方程,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提高計算能力。

(3)結合教學,培養學生事實求是的學習態度,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4、教學重點及難點:理解方程的意義,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

教具:天平一隻,算式卡片若干張,茶葉筒一隻。

二 、説教法學法

(一) 創設情境,自主體驗

本課以遊戲導入,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以激趣為基點,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讓學生在操作、觀察、交流等活動中感知平衡,自主體驗,積累數學材料,為更好地引入新課,理解概念作鋪墊。並且無論是生活中(cn—teacher。com)有趣的平衡現象,還是天平稱東西的實際狀態,都無不放射出科學的光芒,它們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興趣的激發,知識的體驗,更有潛在的科學態度和求真求實的精神。

(二) 突出重點,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義,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讓學生通過列式觀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較,逐次分類,討論舉例等一系列活動去理解方程的意義,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使學生把知識探究和能力培養溶為一體,鍛鍊了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投入。同時層層深入的設疑和引導也滲透了教師對學生科學思維的鼓勵和培養,使學生在探索與實踐中不斷親歷求知的過程,如剝繭抽絲般汲取知識的養分。

(三) 自學思考,獲取新知

在教學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時,通過出示兩道自學思考題

(1)什麼叫方程的解?請舉例説明。

(2)什麼叫解方程?請舉例説明。”改變了以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通過自學課本,將枯燥乏味的理論概念轉化為具體的例子加以闡明,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依賴於直觀這一矛盾。

正是基於以上考慮,在教學解方程的一般步驟和檢驗方法時,也採用了讓學生通過自學來掌握檢驗的方法及規範書寫格式。

(四) 使用交流,注重評價

要探索知識的未知領域,合作學習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新的教學理念使合作學習的意義更加廣泛,有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於相互驗證、集思廣益。師生合作體現在“師導”,尤其在學生思維受阻,關鍵知識點的領會上,在本課中,有多處讓同桌互説互評互查的過程,合作的力量必將促使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也將更好的有利於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促進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yjko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