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9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9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泰山小學的高崇輝老師,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比的基本性質。

首先,我來説一説教材,我講的是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九冊63頁比的基本性質,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比和分數、比和除法的關係以及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的商不變的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根據本節課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探索、比較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掌握化簡比的方法,並會利用比的基本性質把一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抽象概括能力。

3、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繫,向學生進行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並將理解並掌握比的基本性質,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探究學習的方法,教學媒體的使用:多媒體。

接着我來説一説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

一、創造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上課伊始我詢問學生:“同學們喜歡喝蜂蜜水嗎?”大部分同學會説願意並會表示他們願意喝更甜一些的。這時我會適時的向學生説明其實小明同學和大家一樣也喜歡喝甜的蜂蜜水,這不小明的媽媽給小明準備了兩杯蜂蜜水,但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這下難壞了小明,聰明的同學們,你們願意幫助他嗎?電腦演示多媒體課件演示:第一杯360毫升的水,40毫升蜂蜜;第二杯180毫升的水,20毫升蜂蜜;同學們會興致盎然,想盡各種辦法幫助小明。有的同學會根據商不變的規律確定選哪杯都可以,因為360毫升的水是40毫升蜂蜜的9倍,180毫升的水是20毫升蜂蜜的9倍即360÷40=180÷20;有的同學會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確定選哪杯都可以,因為40毫升蜂蜜是36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20毫升蜂蜜是18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即40/360=20/180,學生會想盡各種辦法幫助小明解決這個問題。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每一個學生都是熱情的,都是樂於助人的,尤其是願意幫助同學解決問題,因此一聽説幫助同學,學生會產生極大的興趣興趣就是學生思維的原動力,只要有興趣,就會產生創造性的源泉。另外同學的困難又是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這有利於學生憑藉生活經驗主動探索,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同時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

二、引導學生髮現規律,總結比的基本性質

1、 猜想規律

師:剛才同學們利用商不變的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幫小明解決了問題。你們還記得它們的內容各是什麼嗎?

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合作中説出商不變的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容。屏幕出示文字內容。

我接着詢問在分數的基本性質裏,有哪些詞很關鍵?在商不變的性質裏,有哪些關鍵詞?缺少他們行嗎?為什麼?

這回你們又會想到什麼呢?(比的基本性質)那麼,比的基本性質該是怎樣的呢?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探討它。

(板書課題:比的基本性質)

2、 實踐探究

師:觀察除法的基本性質(手指向商不變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質應該是怎樣的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組裏説一説。

(1)小組討論

(2)彙報結果:學生根據討論結果發表意見。

(3)師生共同總結比的基本性質的內容。

(4)強調

學習了比的基本性質,你認為哪些詞語是很重要,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點什麼?(同時、相同、0除外)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先通過學生回憶已學舊知,進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質,放飛了學生思維,讓他們自主地依據已有知識經驗,在觀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開合理的想象與多角度思考,在有理有據表達、建立在對意義求真求準的對比中生成、完善了概念。也讓學生體會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識自學新知的學習方法,進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與區別。然後通過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質,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領悟了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學習方法,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繫,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類比推理能力。

三、 教學例1

1、説明。利用商不變性質,我們可以進行除法的簡算;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我們可以把分數約分成最簡分數(板書:最簡分數)。同樣,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板書:最簡單的整數比)

2、討論:怎麼理解“最簡單的整數比”這個概念?在小組裏議一議。

3、指名彙報,形成共識:

㈠必須是一個比;㈡前項、後項必須是整數,不能是分數或小數;㈢前項與後項互質。

4、化簡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1)14:21 (2)1/6 :2/9 (3)1。25:2

學生板演,其餘同學各抒己見説出不同方法。

師生共同總結整數比、分數比、小數比的化簡方法。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最簡單的整數比”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這裏摒棄了由典型的個例入手解釋“最簡單整數比”的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採用讓學生先討論、後彙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認識的方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互動交流中自發地嘗試利用已有的知識來解讀新概念。同時,教師試圖通過對較簡單的整數比的化簡,給學生一個運用性質解決具體問題的範例,為前後項是分數、小數的比的化簡作了“跳一跳,可摘到果子”式的充要鋪墊。學生在小組內部交流基礎上進行組間的合作交流,讓每個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提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合作中學生互相幫助,實現學生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往能力,使學生思維進入高潮。

四、實踐運用

我設計了四部分練習題

第一部分填空題包括3道題:

1、3:8=(3×2):(8×□)

2、15:10=(15÷□):(10÷5)

3、5:3=(5×□):(3×□)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學生加深對比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尤其是最後一題使學生在填空過程中體會到可以填“除0以外的所有相同的數”,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第二部分根據比的基本性質判斷下列各題

(1)4 :15=(4×3):(15÷3) ( )

(2)3/5:4/7=(3/5×6):( 4/7×6) ( )

(3)10 :15=(10÷5):(15÷3) ( )

(4) 7 :9 =(7+5):(9+5) ( )

第三部分應用比的基本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師:上課前老師統計了咱們班參加課外活動小組的人數,下面同學自己讀題,然後試着解決這些問題,如果遇到困難同桌之間或小組之間可商量解決。

我們班共有學生48人,男生28人,女生20人:

(1)請寫出我們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比,並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2)在課外小組活動中,我們班參加美術小組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1/4,參加科技小組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3/8,請寫出參加美術小組和科技小組的人數比,並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3)參加體育小組的人數是舞蹈小組的1。5倍,請寫出參加體育小組和舞蹈小組的人數比,並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把學生引入到現實情境中進行“再創造”

活動有利於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原來枯燥乏味的數學題有了“應用味”,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會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尊重學生各性,讓課堂成為學生髮揮個性的天地,成為自我賞識的樂園。

第四部分思考題

1:8=(1+4):(8+□) 6:10=(6-3):(10÷□)

讓學生從實際出發,根據解決問題的條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提高了學生全面分析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的是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問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五、評價體驗

比的基本性質,是同學們通過自己主動探索,合作研究發現的,並能根據這一性質解決實際問題,回顧我們的學習過程,誰來談談你的收穫和感受。

這一部分是對學生學習的一種激勵評價,使學生體驗到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喜悦,激發了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們老師批評指正。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早上好!

今天我執教的《真分數和假分數》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是在分數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真假分數,拓展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雖然這是一節全新的概念課。可要學生識記它的概念並不難,但概念的教學不應以概念獲得為目的,不能為教概念而將概念具體化——也就是説不能先有概念定義,再去尋找使之具體化的材料、實例。因此不能用機械的方法讓學生識記概念內容,而應通過具體的分數抽象出真假分數的概念,進而有效地拓展運用。基於這樣的思考和理解,本節課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及特徵,瞭解假分數的產生過程。

2、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及特徵。

3、結合具體情境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理解真分數與假分數的意義;突破難點:理解真假分數特徵。我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三個“一”。

遵循一個規律:——概念形成的規律。

本節課的設計就是在遵循學生對概念認知的發展規律基礎上,利用“數形結合”,凸顯先“過程”後“對象”的認知順序,充分理解概念。藉助數軸和圖形理解真分數、假分數與1的關係,將概念深化。

真假分數概念的形成,本節課分4步走:

1、就是通過填四分之幾這個分數了解學生起點。用圖形表示出來,以瞭解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運用圖片建立假分數的表象:通過怎樣表示5/4?讓學生產生了認知上的矛盾:1個單位“1”不夠時,怎麼辦?讓學生在辨析中明白5/4的意義。

3、在分類活動中構建真分數與假分數模型。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4/4”到底劃到哪一類中,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最後產生看書的必要性。

4、完善概念的認知。數學概念一旦形成,既要通過練習鞏固概念,更要關注概念外延的有效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從數軸上判斷真假分數的特徵.從找規律中,拓展對真分數概念的認知,藉助特殊的假分數,理解假分數有大於1,也有等於1的情況。尤其是最後的題組練習。從最基礎的分類,引導發現,再到用字母表示,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將具體、繁多的分數提升到“b/a”這一個分數表示形式,把書教薄,將知識系統化。

滲透一種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

在課的開始階段讓學生用圖形表示出相應的分數,這裏是第一次藉助數形結合的思想,通過圖形讓學生直觀的理解5/4,感受假分數的產生過程。圖形與分數的一一對應讓學生初步感知真、假分數與1的大小關係。第二次藉助數形結合的思想是利用真假分數在數軸上的位置,再一次感受真假分數與1之間的關係。同時藉助數軸的讓學生感受真假分數“無限”性,這裏話雖沒挑明,但學生已能感受到了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個數都是無限的。

培養一個習慣——全面思考的習慣。

我們的孩子在思考問題時往往習慣於唯一答案,不會全面思考問題,更不善於分類思考問題。因此在含有字母的分數中,除了完成判斷的同時更注重分類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從小接觸不確定因素——a/6是真分數還是假分數?讓學生學會全面的思考問題,課堂中我充分發揮評價語的導向作用,使學生學會從不完整到完整的表述。這個環節的教學時間的比重是比較大的,為的就是將學生思維不斷提升,從形象的呈現分數判斷到讓學生形成抽象的符號化思想。

總之,我認為概念教學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因此,我力求在概念建模後層層遞進,不斷地進行延伸,拓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完善概念的理解認知,進一步使概念變得立體豐厚。

以上只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想法,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打電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十冊P132頁的教學內容。本堂課結合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合唱隊在假期接到一個緊急任務,老師要打電話儘快通知到每個隊員。讓學生幫助老師設計一個打電話的方案,並從中尋找最優的方案。通過這個綜合應用,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優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學生分析】 四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中教材安排了有關優化思想的學習,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

【教學目標】

1.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培養歸納推理能力。

2.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優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優化”、“化歸”的思想。

【教學重點】尋找打電話以及類似問題的最優方案

【教學難點】發現規律,培養歸納推理能力

【教學設想】

1.合理使用教材,遵循課本教材。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教材採用通知15人來探究方案和規律,這個數據太大,難度較大,從幾次試教證明教學效果不好,本教學設計改用從通知7個人比較簡單的數據入手,更符合學生知識儲備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夠更好地使學生得到發展。

2.在“比較”中“優化”規律。

本課時在尋找打電話的最優方案過程中,學生由於知識水平的差異,設計的方案也不同,如有“逐個通知”的方案,有“分組通知”的方案,當然也會出現“所有人不空閒”的方案。通過對這三種方案的展示點評與縱向比較,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且體驗到方法的多樣性與優化思想。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通過“要通知500個人需要的時間?”這個問題,讓學生對發現的規律進行橫向比較,從而體驗到翻倍這一規律的價值所在,同時也在比較中優化了規律。

3.在“遊戲”中體驗規律的存在。

本節課,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我特意在二個地方設計了“遊戲”這一環節。首先是在課前談話過程中,和學生一起玩“找朋友”這個遊戲,一方面可以緩解學生的緊張感,另一方面可以初步滲透“打電話”的規律,為解決本節課的難點服務。其次是在理解最優打電話的方案的時候,通過表演這個方案的過程,讓學生直觀地理解這個最優方案的形成過程,主要是照顧到班級後20%學生對這個方案的理解。

4.多樣練習,滲透“化歸”思想。

所謂“化歸”,可以理解為轉化和歸結的意思,一般我們都理解為“轉化”思想。理論上理解為“化歸”方法是指數學家們把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某種轉化過程,歸結到一類已經能解決或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中,最終獲得原問題的解答的一種手段和方法,簡單地説,化歸就是問題的規範化、模式化。

本節課主要是圍繞“打電話”展開,探究“打電話”過程中的最優化方案及隨之而產生的規律。像這樣的規律不僅藴藏在“打電話”這一事件中,其實生活中的許多地方都有這一規律的存在,“打電話”只是這些事件的縮影。因此,在練習中,我呈現的是有關植物生長方面的練習和實際生活中“找朋友”這一遊戲的練習,將這兩個事件中藴藏的規律轉化到“打電話”這一事件上,讓學生運用已經知道的規律使問題得到解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課的開始,我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想辦法通知7個人,,這是個緊急通知,怎麼辦?學生會考慮到許多現代通訊技術進行通知,這時教師就提出如果用打電話的方式進行通知,而且每分鐘可通知1人,一共需要幾分鐘呢?怎樣通知呢?讓學生通過畫圖的方式設計電話通知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我考慮到讓學生理解這個內容本身是有一定難度的,對書本的例題做了適當的修改,將15人,改成了7人,這樣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適合學生的知識基礎。

二、探究活動,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讓學生在展示自己設計方案的同時,與其他同學的方案進行比較,讓他們從逐一通知到分組通知的比較中感受到方案的優化過程,從而擦出智慧的火花,由此而猜想“要通知到這7個人,時間最少要幾分鐘呢?怎樣設計呢?”幫助學生找到最優的通知方案,一方面通過遊戲理解這個方案的優化所在,另一方面為班級後20%學生理解這個方案服務。

三、探索規律,應用規律

探索這個最優方案中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學生突破這個難點,我首先以遊戲做鋪墊,通過“如果再多給你1分鐘,最多會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消息呢?”讓學生產生猜想,在圖示和遊戲的基礎上學生會驗證自己的猜想,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這個方案中規律的存在。其次,讓學生在表格中發現規律。學生在以前已經

接觸過找規律這個知識點,並且也有了找規律的一些技能,因此,他們憑藉已有知識會發現表格中所藴藏的規律。再次,通過歸納、優化規律,讓學生體會到每一次通知到的人數是前一次人數的翻倍!

在應用規律的時候,我通過設計基本練習、重點練習、拓展練習等幾種形式的練習,既深化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認知規律,同時也體現了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制數學第十冊 p50

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了整數的四則計算,瞭解了自然數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約數和倍數的學習,為後面進一步學習質數、合數、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作好鋪墊,也是以後學習約分、通分,分數的四則運算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能結合具體情景探索掌握整除的意義,理解約數和倍數的含義,學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不是另一個數的約數和倍數。

⑵過程與方法:通過直觀分析,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成功的樂趣。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和判斷的能力。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

4、重點:理解整除、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難點:理解整除的意義。

關鍵:通過分析、討論,得出整除的特徵。相互依存的理解。

二、説教法

1、通過直觀分析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後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整除的意義,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 、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採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參與學習過程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口、動腦,以及採用判斷、遊戲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的學習不成為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説學法:

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討論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目的地觀察、思考、對比分析問題、概括知識的方法。

四、説教學程序

(一)揭示課題與學習目標

今天這一堂課我們學習的內容是“約數和倍數的意義”,通過學習要求大家做到:①掌握整除的意義,在此基礎上理解約數和倍數的意義。②學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不是另一個數的約數或倍數。

[開門見山將具體清晰的學習目標,呈現給學生,發揮目標的導向和激勵功能,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產生積極的學習心向,從而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二)複習鋪墊:複習自然數、整數。同學們已經知道什麼是自然數,你能舉例子嗎?它的單位是什麼?

[數的整除的生長點是在整數的基礎上,所以學生必須理清數的概念。 ]

(三)學習新知

A、初步感知整除

1、口算(小黑板出示) 15÷5= 1.5÷5= 24÷4= 3.6÷0.9=

16÷3= 80÷20= 6÷5= 23÷7=

[將課本中的題組適作改變,為緊接着的概括整除概念提供更豐富的感性

材料。]

2、學習整除的意義

①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彙報各組的分組依據,引導得出:按商的情況:除盡、除不盡可以分成兩組。

15÷5=3 1.5÷5=0.3 16÷3=5……1 80÷20=4

24÷4=6 3.6÷0.9=4 23÷7=3……2 6÷5=1.2

②學生繼續自由討論,對第一組除盡進行分組,彙報分組依據,引導得出: a.被除數、除數、商都是整數; b.被除數、除數、商不都是整數。

[學生自由發揮,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學生的發散思維起到了促進作用。]

③觀察第一組,説説第一組的特點,得出: a.沒有餘數;b.被除數、除數、商都是整數。例如:15÷5=3 我們就説“15能被5整除”。 那麼:24÷4=6 80÷20=4可以怎麼説呢?學生試説。

[ 讓學生模仿舉例,並練習敍述這種關係,為抽象概括整除的意義做好鋪墊。]

B、深入學習整除的意義。

如果用字母a表示這樣的

被除數,字母b表示這樣的除數,那麼想一想,整數a 除以整數b,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可以説“a 能被b整除”。

看書P28的內容,再齊讀整除的意義。

[藉助字母a、b啟發學生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意義,使學生的概念能力得到較好的培養,對照教材,使概念更具科學性。]

C、練習(幻燈出示)

下面哪些除法算式可以説被除數能被除數整除?為什麼?

32÷8=4 10÷30=0.3 35÷0.7=50 51÷17=3

20÷9=2……2 4.8÷1.2=4 4.2÷6=0.7 60÷5=12

學生回答後,提問: 哪些除法算式的被除數能被除數除盡?整除與除盡有什麼關係?

[在這裏通過練習,使概念在思維中具體化,也自然地完成了整除和除盡的關係。]

②下面的每一組的第一個數能不能被第二個數整除?為什麼?

28和7 100和20 13和10 15和1

[讓學生用語言表述進行分析、判斷練習,使學生對整除的概念逐步達到“掌握”的層次。上面教學過程的展現,主要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概念,訓練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具體化的思維能力。]

3、學習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前面我們講了什麼叫整除,那麼什麼叫約數和倍數呢?

①如果整數a能被整數b整除,那麼a就叫做b的倍數,b就叫做a的約數。 學生試説黑板上的整除式子。

②辨析:能不能説15是倍數,5是約數,為什麼?得出: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單獨講。

③指出:在這一單元裏我們所説的約數和倍數一般指除0外的自然數。

④看書P29 質疑

[學生掌握了整除的概念,對於約數和倍數的理解是水到渠成,所以在這裏也不多費周折。而是直接出示了約數和倍數,討論約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關係,不着痕跡地完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滲透。]

(四)鞏固練習

1、課本P30 第3、4題。

2、下面的説法,對嗎?

3、説説下面的數中( )是( )的約數,( )是( )的倍數。

1 3 4 8 12 15 16

[加深練習的難度,鞏固所學知識,又為後面的公約數、公倍數的學習奠定基礎]

4、遊戲,學號符合要求的的起立。

[臨近下課,學生易於疲勞,注意力也易渙散,安排此遊戲在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五)課堂作業P16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學情解析,目標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義》是學生學習了四年用算術思想解題後,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也是今後學習運用方程解決整數、小數、分數和百分數問題的重要基礎。

《方程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堂全新數學概念課,是算術思維的一種提升,是數的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解發展到列出方程解,從未知數只是所求結果到未知數參與運算,思維空間增大,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以及新課標中概念教學的理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藉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義,能從形式上判斷一個算式是不是方程,區分等式與方程,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使學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

2、使學生在觀察、分析、分類、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經歷從現實問題抽象成方程的過程,滲透集合思想。

3、感受數學探索的樂趣,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善於思考的學習習慣,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聯繫。

(三)教學重難點

列方程時的數量關係與列算式時的思維過程有着明顯不同。用算術方法列算式時的數量關係是充分運用已知數量的運算得出未知數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開來,已知條件作為一方,要求的問題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數量關係,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來,共同參與運算。從列算式求答案的習慣思維轉向列方程表示等量關係,學生的思維會有一定的困難。

基於以上的思考,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方程意義的理解以及在具體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使學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難點是經歷由問題抽象成方程的過程,滲透集合思想。

(四)學情分析:

課前我們對學生進行了調研,調研內容主要有三項:

一、求未知數

這道題主要是為解方程做準備。在這道題中,學生的書寫格式錯誤較多,佔40.2;會方法但計算錯誤的同學佔10.9;格式計算都正確的同學佔48.9。所以,在後面講解方程的教學中,我們要規範學生的書寫格式,講清算理和算法,提高計算能力。

二、給式子分類,並寫出每類的特點。

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想看看學生能否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清楚分類的標準,為課上的分類做準備。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因為學生的關注點不同,所以分類的標準不同。有些學生關注的是式子當中的字母,所以根據有無字母把式子分為兩類,一類式子當中有字母,一類沒有字母,這樣的學生佔25;有些學生關注的是式子中的等於號,所以根據式子左右是否相等把式子分為兩類,一類是等式,一類是不等式,這樣的學生佔26.1;有一些學生關注的是式子中的運算符號,所以分的類別較多,還有一些學生不知道根據什麼來分,這樣的學生佔48.9。儘管一直以來學生總是在寫等式,但對等式的概念學生並不清楚。所以,課上我們要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等式的本質特徵,真正理解等式的概念。

三、你們在生活中見過與蹺蹺板類似的物品嗎?

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學生是否知道天平,為課上應用天平列式做準備。課下我們又找個別學生進行了訪談,讓他們説一説天平與蹺蹺板有什麼相同之處。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學生基本上知道天平,只有個別學生不知道。

(五)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以學生髮展為本”必須為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那麼教師只能通過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及教材特點,這節課,我們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演示操作法”、“觀察法”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並通過相互合作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我設計瞭如下三個方面的教學手段:

1、用直觀的操作和演示,讓每位學生理解和歸結出結論。

2、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努力促進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現。

3、充分利用身邊的事物,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能在輕鬆、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圍中理解、掌握知識。

(六)、學法

為了使學生獲取“方程的意義”這部分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自信心。讓學生動眼觀察,親自參與,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識,培養學生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

二、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主要安排了五個環節:

1、創設情景,抽象出等量關係,理解等式的性質

等式是方程的生長點,學生在前幾冊教材裏對等式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了有利於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學中藉助學生熟悉的蹺蹺板首先讓學生體會等式的含義。

活動一:感知平衡,體會等式含義,理解等式性質。

課件出示一架蹺蹺板,請學生仔細觀察後説一説玩蹺蹺板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再請學生用一個式子表示蹺蹺板現在所處的狀態。然後告訴學生像這樣用等於號連接的式子就叫等式,緊接着就提問學生:什麼樣的式子叫等式?對“等式”的概念進行了強化。這個提問及時準確。接着,利用蹺蹺板理解等式的性質,即等式兩邊同加同減,左右兩邊仍然相等。然後啟發並引導學生思考:如果等式兩邊同乘同除,等式會怎麼樣?通過學生舉例,總結出等式的性質。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既讓學生從蹺蹺板“平衡”中體會到等式的含義,又能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活動二:觀察發現,抽象出不同的式子

創設具體情境,讓學生觀察天平從不平衡到平衡的變化過程,通過天平的動態變化得出若干個不同的式子。然後提問學生:以上的式子都是等式嗎?它含有未知數嗎?讓學生思考,交流後説出:有的是等式,有的是不等式。這樣由“扶”到“放”,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動口説一説,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這樣設計,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一個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的機會,讓他們親自感知了多個含有未知數的式子的來源,將“重視結論”的教學轉變為“重視過程”的教學,不生硬的塞給學生現成的結論,讓學生充分經歷方程模型的生成過程。同時也為下一個教學環節——給式子分類做好準備。

2.引導分類,抽象出方程的意義

運用剛才得出的式子進行分類,並讓學生説説分類標準,然後從學生按照等式不等式的標準分類的教學資源中直接導出本節課的課題:方程,在此基礎上,再次讓學生觀察,討論與交流,找到方程的特點,從而進一步得出方程的意義。在分類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想法,肯定他們分類的方法。這樣的設計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大膽設想、敢於發現、抽象概括的機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真正體會到自己獲取知識、發現知識的成功樂趣。

3.討論比較,辨析、概念——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創造的樂趣。通過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創作“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圖,並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等式”與“方程”的關係: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這是一道富有思維容量的習題,不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保持與發展,同時滲透集合思想。

4.鞏固深化,拓展思維——練習

在這一環節中,我們設計了“介紹方程”、“寫方程”和“判斷方程”三個活動。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設計了“如果你是方程,你怎樣介紹自己”之後讓學生自己寫一個方程,這樣一個介紹,一個練寫,不僅使學生愛做,而且還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義。然後讓學生看式子進行判斷,辨析;出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這句話讓學生分析這句話對嗎?説出理由。通過這些活動加深理解消化鞏固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方程的判斷,能引起學生強烈的爭論,讓學生在爭論中鞏固方程與等式的概念,方程與等式的異同,使教學達到高潮,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鞏固新知的過程中。

5.小結新知,明確收穫

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本節課的收穫,目的在於讓學生對本節課的新知進行一次梳理,通過總結概括再次讓學生體驗到探索新知的樂趣。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本節課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找規律》中第一課時內容。這一內容是學生在四年級時學習了兩種物體間隔排列的規律,以及對幾種物體進行搭配或排列的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而且在低年級的學習中,學生也多次經歷尋找數或圖形簡單排列規律的過程。這節課,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尋一些數學規律,並應用規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探索規律的意識和能力。 本節課我分這樣幾個環節來進行教學。

(一)遊戲導放,體驗規律,揭示課題。

男女生記憶力大比拼,一下子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初步讓學生感受第二組數有序、重複出現的規律。從而引出課題。

(二)觀察場景,感知物體的有序排列

這個環節,我以國慶節的情景作為導入,出示教材例1的場景圖,讓學生認真觀察,通過觀察,找出盆花 、彩燈、彩旗的排列規律,學生邊講解,課件圈出規律,直觀體驗物體的有序排列。

學生看出各種事物的擺放順序並不難,但説不到位,所以課中要提高交流的質量, 如盆花,學生同位交流中一般説 “一藍一紅一藍一紅這樣排列的”在集體交流中我引導學生理解“2盆為一組重複排列”。

(三)自主探究, 體會多樣的解題策略。

本環節,我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一個平台,先是提出這樣的問題: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什麼顏色的花?接着讓學生就這個問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三種策略,即是畫一畫、數一數、算一算,尤其注重分析計算法。讓學生理解算式中每個數的意義,特別是除數和餘數,突破難點。然後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計算法的簡便實用。最後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出用計算法解決類似的問題應注意三點:(1)找準物體的規律;(2)分組、確定除數;(3)列式計算。

(四)提高練習,加深理解。

練習中的第二大題,前兩題讓學生説説重組後圖形的排列規律,解決問題,鞏固新課,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總數一樣,每組規律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每三小題是開放題,學生找到“每組第二個是三角形”這個規律,設計圖形,學生在觀察不同的設計中感受到,“不同的規律也可以通過設計得到相同的答案”這時學生對算理的深入理解,解決問題技能逐漸熟練。

(五)生活萬像,再現規律。

最後,多媒體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圓月缺、紅綠燈、十二生肖等大自然和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連繫,近一步體驗數學規律的價值。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最小公倍數第一課時。是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發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並建立並理解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的過程。

2、結合學情與新課程標準對本環節的要求,分析教材編寫意圖: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更為豐富,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採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瞭解了整除、倍數、因數以及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通過寫出幾個數的倍數,找出公有的倍數,再從公有的倍數中找出最小的一個,從而引出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圖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數,以及這兩個數公有的倍數,這一內容的學習也為今後的通分、約分學習打下的基礎,具有科學的、嚴密的邏輯性。

(二)對教材的處理意見

1、教材中鋪磚對於理解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比較抽象,不利於建立對概念的理解。所以把“原來鋪牆磚”的題目改為“找兩人的共同休息日”來建立概念。原因有三:首先,學生的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其次,有效的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再者,課堂中最有效的時間是前15鍾,做好這段時間的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把這一比較難理解的環節放在後面。

2、新授課中補充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從意義的理解來,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解決問題來理解意義。理由是:數學教學應密切聯繫學生的現實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3、課堂習題進行了有明確針對性與目的性的改變。(後述)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瞭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應用,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滲透集合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學重點

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標準》中要求4—6年級的學生能找出10以內任意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對數的概念的認識上。

3、教學難點

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生活實際問題。理由是:《標準》中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技能。但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普遍較低,所以要達到《標準》中的要求這無疑是重點中的難點。

二、説學法

1、學情分析

小學生的動手欲較強,學生認識數的概念時更願意自主參與,自己發現。再者,學生個人的解題能力有限,而小組合作則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數學思維,通過交流獲得數學信息。

2、學法指導

通過動手,讓學生在月曆紙的上動手找一找,圈一圈;通過動口,在概念揭示前,學生動口説一説。給學生機會説動手之後的感悟,還可以在個人表達的同時傾聽他人的説法。

三、説教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標準》中的要求,也為了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我將本節課設計成寓教於樂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融入一環環的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的過程中。

1、利用情境引入新課,通過月曆探索新知。

學生在月曆上找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兩個數的倍數關係

2、順其自然地滲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學生探索後,用自己的語言梳理新知,學生便能在環環相扣的教學進程中順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溝通二者之間的聯繫。

3、創設問題情境,嘗試應用,方法提煉。

結合教學內容特徵,創設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鼓勵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解題技能。

4、鞏固練習、不斷刺激,不斷鞏固提升。

四、教學具準備:

印有月曆紙、多媒體課件。

五、具體的教學過程:

我設計的總體理念:讓學生在自主參與的基礎上感悟、理解、應用、鞏固。將直觀演示與抽象思維相結合。我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利用學具,導入新課(本環節為解決教學重點)

1、學生在預先發放的月曆紙上按照老師的要求,在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數的日期。

2、引導學生觀察所找出的日期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髮現日曆上的有特徵的數,從而引出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

3、把生活問題提煉為數學問題,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二)、創設情境,應用知識:(本環節為解決教學難點)

1、出示同學排隊的題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再次打通生活與數學的屏障。

2、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方法提煉。

(三)、練習鞏固(講清練習的層次)

1、學會用最基本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2、用這樣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找生日。基本——拓展

(2)鋪牆磚。用數學方法來解釋生活現象,隱含着求公因數與求公倍數的聯繫。

(四)、課堂小結

學生回憶整堂課所學知識。學生通過這一環節可以將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按一定的線索梳理新知,形成整體印象,便於知識的理解記憶。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組合圖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在三年級時,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在本冊又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本課時的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是這兩方面知識的發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下面立體圖形的學習做好鋪墊。

學生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五年級的學生,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對於平面圖形直觀感知和認識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也掌握一些解決基本圖形問題的方法。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直觀操作,對組合圖形的認識不會很難。尤其是對轉化思想的滲透,學生在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應該能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達到方法的多樣化。但是對於方法的交流、借鑑、反思及優化上需要教師的引導,所以,要重視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讓活動有實效,真正讓學生在數學方法、數學思想方面有所發展。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計算組合圖形的多種方法。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並進行正確的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有關組合圖形面積的實際問題。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產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掌握用割補法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繫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適當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二、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時主要是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具體的情境中領會轉化的數學思想,體會並掌握計算組合圖形的多種方法,並能夠在比較的基礎上選擇最有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1)多媒體教學法

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分割圖形的幾種方法通過課件的演示,學生一目瞭然,直觀形象,印象深刻,計算方法水到渠成,從而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學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2、説學法

(1)自主觀察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當學生真正自己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時,才能最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引導學生自己來觀察組合圖形的特點,思考解決的方法,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也有利於後面小組的合作學習以及更好地傾聽他人的不同意見,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2)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通過與他人的合作獲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適、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課讓學生在自主觀察思考的前提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3)學習歸納

以前總是老師幫助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現在由學生自己來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可幫助學生對新知的學習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三、説教學過程

為完成本節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根據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我在教學本節課時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組合圖形的趣味性,體會到數學的魅力。

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開門見山引出課題

1、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這樣的數學問題(課件演示:淘氣的家)

(1)淘氣家物體表面是什麼圖形?圖形的面積如何計算?

(2)引出組合圖形

(二)自主學習中探討組合圖形的面積

2、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方法

(1)、小組分工合作將組合圖形轉化成熟悉的圖形

(2)、學生總結出組合圖形的轉化方法:分割和添補

(3)、分小組計算出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

(三)、鞏固練習

出示淘氣家牆面的縮影圖,計算出粉刷牆面時所需的塗料

(四)、拓展學習

分小組合作,動手拼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並計算出所拼圖形的面積

(五)、本課小結

你學到了什麼?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這一教學內容,是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五單元中第一小節的授課內容,本節課承接了分數的意義等知識,又為今後學習,單位名稱的轉化和分數的大小比較等內容做好知識的鋪墊,所以讓學生很好的掌握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體會量與率的區別十分重要。

二、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這一小節的目標有以下幾點:

1、知識目標:是理解並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知道如何用分數來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在生生合作中學會傾聽,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師生合作中,大膽創新勇於發現,不畏艱難。勇於探索和思考,培養學生轉化的思想。

三、課前準備

本課材的內容是由以下幾部分組成的:

第一部分:是將1個物體平均分,來體會除法算式與分數的商的結果之間的聯繫。

第二部分:是將3個物體來平均分,來體會每份的多少?它的商與除法之間的關係。

第三部分:是本節的昇華,總結分數與除法間的關係,歸納字母表示關係式。

第四部分:是教學有關單位名稱之間的轉化。

本節的重點是理解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而本節的難點是具體體會每一個商的由來,它具體表示的意義,也就是通過分數與除法之間各部分關係的教學,實際上要將分數的意義在學生的感性認識上進行一次昇華。本節課我採取利用具體實物,圖形相結合的教學手段來進行教學,教學過程的設計採取在大量的數活動和數學信息中感知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在教學的進行中,要充分創設讓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氛圍,設計生動有趣,富有個性的數學活動,在學習中使學生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實實在在的學好基礎知識,讓每個學生通過學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營造民主、和諧、活躍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材料準備:一米長的繩子一條,每個學生準備三個大小相同的圓紙片,水彩筆、直尺等文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n4d0g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