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五篇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五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五篇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的第68頁到69頁,也是第6單元的第一課時。《口算乘法》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法和萬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材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創設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口算的必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課內容的一個知識生長點就是表內乘法,將整十、整百、整千數和一位數相乘轉化成表內乘法來進行計算,以此來滲透轉化思想的學習方法。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不僅為今後學習乘法估算和筆算乘法奠定了基礎,所以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數感,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經歷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的過程,理解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 能力目標

在觀察、比較、分析、類推的過程中,學會運用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

3. 情感目標

通過具體、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三、説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難點:探索發現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的規律,並理解口算算理。

四、説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根據本節課內容特點和小學四年級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法、討論探究法、設疑思考法、逐步滲透法和師生交際相結合的方法。

五、説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首先,我通過創設兒童遊樂園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這一情境中不知不覺地運用舊知識的鑰匙去打開新知識的大門,進入新知識的領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解決新問題,發掘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從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並通過觀察、比較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發現規律,進而類推出整百數、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六、説教學過程

1. 創設情境,複習導入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創設了老師帶同學們去遊樂園玩的故事情境,通過多媒體演示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充滿童趣而又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的開始,我創設了一個“要去遊樂園,必須先渡船過河”的情境,這樣複習表內乘法和萬以內數的組成,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進入學習狀態。

2.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我先出示遊樂園的場景圖,由“小朋友們遇到了一些困難,我們來幫幫他們吧”,引出小朋友提出的三個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口算的必要性,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還可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精神。

第一個問題:“我們4人去玩碰碰車吧,每張門票9元,需要多少錢?”這是舊知識,學生大都能夠很快得出9×4=36(元),並回憶乘法的意義,9×4表示4個9元的和,為後面探索新知做了有效的鋪墊。

第二個問題:“我們4人去坐有軌電車吧,每張門票10元,需要多少錢?”在這個環節,我先讓學生列出乘法算式10×4,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給學生獨立的思考空間,有思路的同學,在小組裏介紹自己的方法,這樣既幫助了差生,又讓優等生得到成就感,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體現新課標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然後再全班交流。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背景和自身思維

方式的不同,學生肯定會會有不同的算法。有的用4個10相加;有的會聯想第一個問題,想到9個4是36,再加1個4就是40;或想到10×4表示4個十,也就是40。只要學生説的算法合理,就給予充分肯定,鼓勵算法的多樣性。如果沒有學生想到10×4表示4個十,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得出這一方法,為後面總結口算算理打基礎。

第三個問題:“我們3人去玩激流勇進吧,每張門票20元,需要多少錢?”先讓學生列出乘法算式20×3,再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各抒己見説出自己的算法。學生會出現幾種不同的算法,如3個20相加得60,或者先不看因數末尾的0,計算2×3,再在末尾添一個0,也就是把20看成2個十,2個十乘3得6個十,即60。教師肯定學生的不同算法,學生自然地會進行比較、分析哪種方法更好,更簡便。我不急着歸納出哪種方法簡便,把問題帶到後面的學習中,讓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自己進行比較,每進行一次比較就是一次思維的突破,就是一次提高。

接着出示課本第69頁的做一做,讓學生獨立計算,再彙報答案。在計算這些題目時學生會用自己喜歡的那種方法,在計算20×7時,學生如果用加法會發現比較麻煩,從而讓學生自然的對計算方法進行優化。 學生在計算20×7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比較、類推出200×7,2000×7的口算方法。使學生自己能夠發現並得出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規律。

然後揭示課題,並進行小結。讓學生觀察今天計算的乘法算式與以前學的乘法算式有什麼不同,學生會發現以前學的是一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而這節課口算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從而引出課題——口算乘法。然後師生共同總結出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3.自主練習,鞏固深化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課標的強調,“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因此,在練習設計中,我不僅講究層次化、趣味化、彈性化,還融入趣味性,以競賽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做得愉快,練得開心!

首先,我創設遊樂園舉行闖關遊戲獲得免費門票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第一關:口算題卡。也就是課本第71頁練習十五的'第一題。我想通過這道題來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對答對的同學獎勵一張“旋轉木馬優惠券”,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關:搶答比賽。老師出示手中的口算卡片,學生不用舉手,直接搶答,看誰算得又快又對。我想通過這道題,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更加熟練地運用口算技能。然後課件出示剛剛卡片上的所有算式和得數,並分成兩組。學生觀察左右兩組算式的因數和積,説説自己有什麼發現。強調學生遇到如“40×5”這樣的題時,積末尾0的個數要比因數末尾的多一個。

第三關:火眼金睛,用手勢判對錯。設置幾道學生容易出錯的題,讓學生來判斷,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不再出現同樣的錯誤。

第四關:解決問題。“環衞工人每天在遊樂場撿礦水瓶約400個,5天大約能撿多少個?”培養學生運用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並教育學生不要亂扔垃圾,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五關:智慧衝浪。我設計這樣一個拓展題目,240=()×()=()×()=()×()=()×()=()×()……比一比看誰將這條龍接得最長。擴大題目的思維廣度,學生除了常規的“8×30,3×80、6×40,60×4可能會出現:1×240=240 10×24=240 2×120=240 20×12=240等方法。這樣做,既可以每個學生都參與練習,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得到發展和提高。

4.知識梳理,師生總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七、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充分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學生自主探索學習,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要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4243頁的《平均數》,設計本課我遵循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環節進行説課。

説教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

説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使學生能理解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幫助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科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説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 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説學情:

由於三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着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説教法和學法:

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儘量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創造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課件1:有3排小球,個數分別為6、7、2,由此提問:怎樣移動才能使每排小球個數同樣多?

(設計意圖:移動小球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數,並滲透移多補少法 。讓學生明白把多的分給少的,這樣的方法叫移多補少。)

追問什麼是平均數?請同學們舉例説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見到或聽到的平均數(設計意圖:通過舉例,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平均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63頁教材例1編排的主要意圖是讓學生在筆算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基礎上,初步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筆算兩位數一位數和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基礎上,初步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

2、能正確、熟練地進行筆算。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掌握筆算方法並正確計算。

2、難點:解決乘的順序和第二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問題。

四、説教法

根據計算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採用練習法和討論法讓學生對自己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小結,使他們能及時肯定自己的成績,培養學生的自信能力。

2、採用嘗試教學法,運用知識遷移規律滲透比較、分析、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方法,開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3、利用改錯搶答等形式,激發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他們敢於發言,敢於質疑,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效。

4、使學生學會比較推理的方法概括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繫與區別。

5、通過板演、討論、動腦、動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6、通過筆算,使學生養成計算認真、仔細、格式規範的良好習慣。

五、説教學程序

(一)、激趣定標

1、筆算下面各題

24×3 78×8 57×7 63×5

提問:用一位數乘兩位數,我們該怎樣計算?

小結:在計算一位數乘兩位數時,用這個一位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個位、十位,滿幾十就向前進幾。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提問:兩位數乘整十數你是怎樣口算的?

(二)導入新課:

剛才我們複習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那麼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怎樣筆算呢?下邊我們一起來學習。

板書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

(三)出示目標讓學生齊讀一遍

(四)導學達標:

1、出示主題圖和例1

(1)分析:讓學生觀察圖和例題説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麼?要求媽媽一共要付多少錢?該怎樣列式?板書:24×12

提問:為什麼用乘法計算?(因為它求12個2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計算)

師説明:24乘2我們已會算,24乘12我們還沒有學過,這是兩位數的乘法,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

提問:誰能把24乘以12轉化成我們這過的知識呢?4人為一小組討論。

(2)彙報:一種可以把12本分成10本和2本,我們可求出10本書多少錢,再求出2本書多少錢,然後把這兩部分的錢加起來就是媽媽要付的錢。

板書:口算

口算:12=2+10

24×2=48元

24×10=240元

48+240=288元

另一種筆算

教師:剛才我們我們求媽媽買12本書用288元,計算時一共用了3個豎式,大家想一想,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豎式給合併起來寫成一個豎式呢?

(3)講解24乘12豎式

剛才筆算時,我們是先算什麼?怎樣算?(筆算時,把相同數位對齊,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2去乘24得48,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數上的1去乘24得24,第二步積的末位4要和十位對齊,因為1個十乘4得4個十,個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寫,然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板書:

24

×12

——

48 ……… .24×2 的積

240 ……… 24×10的積

——

288

説明:在把兩個積加起來的時候,個位上是計算8加0,0只起到佔位作用,為了方便,這個0可以省略不寫,邊説邊把0擦去。

請一位同學複述計算的過程。

(4)在總結過程中提問:

①兩位數乘兩位數一種是口算方法,一種是筆算方法,你認為那種方法好。

②筆算中乘了幾步,為什麼?乘得的結果怎樣?(乘了兩步,因為第二個因數是兩位數,2和24乘完後,1和24還要乘,把兩步乘得的結果加起來)。

③十位上的1和24乘完後4為什麼和十位對齊?(因為十位上的1和4相乘乘得的結果是4個十,所以要和十位對齊,個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寫)。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而且不需要進位的,那麼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總結出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是:相同數位對齊,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得出一個數,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得出一個數,第二步要積的末位要和第一個因數的十位對齊個位數上的0省略不寫,然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正方形的面積》是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第五單元的第53頁—54頁的內容是本單元“面積”中的教學重點。學好這一內容,對於平行四邊形面積等的公式推導及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鑑於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與實際相結合,而且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説學情分析

(一)心理特徵:三年級的學生好學好動,以形象思維為主,聯繫和模仿能力較強,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創造條件和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感受成功的快樂。

(二)認知狀況: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麪積單位,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推導的理解,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加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三、説教法

根據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鑑於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確定了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法、設疑誘導法、類比法。

(一)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本課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現,而且便於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因此我讓學生通過“實驗——猜想——驗證——概括” 的過程來學習。

(二)設疑誘導法:在講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推導時,需要老師給予設疑誘導,深入淺出的幫助學生理解。

(三)類比法:正方形面積公式的得出,是由一個長方形漸變成正方形,求面積的過程中得來的。

教具:多媒體。學具: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

四、説學法

合作交流法 自主探究法 觀察發現法 動手操作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情境導入

1.首先複習兩個概念,一是面積,二是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區分1分米和1平方分米。設計意圖:讓同學們通過複習,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

(二)自主探索,領悟方法

2.有四個步驟:做一做、猜一猜、驗一驗、説一説。

首先做一做,讓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解決例題1,在預習紙上寫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 1:一個長方形長5釐米、寬3釐米。想辦法測量出它的面積。小組成員可能三種方法:(1)畫一畫(畫方格)(2)擺一擺(兩種擺法:一是全擺上,二是隻擺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釐米))

同學們合作交流後得到共識:用乘法計算最簡便。接着猜一猜,我將提問學生有什麼樣的猜想?有人可能會説出:這個長方形面積 = 長×寬。我會肯定這一猜想是對的,然後提問其他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長×寬”來計算?然後驗一驗,學生自己根據預習紙上的3個圖形(圖1:3行2列,圖2:2行5列,圖3:4行3列),擺一擺填一填,之後再彙報結果。通過剛才的過程驗證了這個猜想是對的,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最後説一説,我以例題1為例設疑誘導,找同學説出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不斷的提問:長方形長5釐米,沿着長邊一行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寬3釐米,沿着寬邊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説可以擺幾行?(同時配合課件的演示)繼續提問:這個長方形每行擺5個正方形,擺了3行,一共擺了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怎樣列式計算?算式中5、3、15是長方形的什麼?這個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最後得出結論:每行擺的個數就是長方形的長,擺的行數是寬,小正方形的個數(即長方形面積單位的個數)就是長方形的面積。也就得出長方形面積=長×寬

(三)利用遷移,探究知識

首先引導學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我把一個長7米、寬6米的長方形花壇,漸變成邊長6米的正方形花壇的過程;讓學生去猜想、發現其面積的計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接着讓學生交流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否正確?最後讓小組交流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聯繫。

(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競賽能手

2.足球場的長是80米,寬是80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3.勤學巧用

籃球場的長是28米,寬是15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六、課堂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把收穫講給大家聽。

七、板書設計

板書簡單明瞭,基本概況的本節課的內容。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是《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冊“認識分數一、教材地位:

本課內容是《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冊“認識分數”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且學生在生活經驗中又接觸得較少,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本單元只是“初步”,對分數概念的教學僅定位於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初步認識和理解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課時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繼續學習分數和學習小數的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能用摺紙、塗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礎上,初步感知和體驗分子、分母的含義;能正確讀、寫簡單的分數。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通過參與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觀察探究、動手實踐、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3)瞭解分數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樹立自信心。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是探索和發現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幾分之一來表示,認識幾分之一,並能正確表示出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能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三、預設教學流程

為了使上述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切實落實,我預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在本步驟教學中,我設想由特殊到一般,從認識1/2遷移至認識幾分之一。

1、認識1/2kfn

“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第一個環節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入郊遊時分食品的情境,把4個蘋果2瓶礦泉水和1個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當分到一個蛋糕時,學生髮現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整數來表示,這時,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實問題發生了認知衝突,使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慾望。這裏我設計了一個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強調每份都是它的1/2。並結合1/2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各部分的具體意義,這樣教學不僅在發展學生符號感上有意義,而且容易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了對1/2的理解。

2、認識幾分之一

結合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認識: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認識1/2的基礎上認識1/4。接着出示了一道練習題,讓學生判斷這些圖還可以用1/4來表示嗎?主要是對平均分的理解,進一步強調一定要平均分。

認識幾分之一的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利用各種學具紙片長方形、正方形、圓,還有鉛絲,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出1/4,貼在黑板上,並説説為什麼可以用1/4來表示。這時再追問學生:用的東西不一樣,折的方法也不同,塗色部分形狀更是不同,為什麼都可以用1/4來表示呢?讓學生思考討論發現:平均分的圖形不同,它們的1/4形狀也不一樣,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個圖形(或物體)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來表示。教師重點指出“要講清是誰的1/4”。這裏為今後分數應用題中分率與對應單位1埋下伏筆。

接着是利用課本P99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四幅圖,組織學生討論“每個圖形是怎樣分的,塗色部分是它的幾分之一”,引導學生完整地敍述幾分之一,並學會寫分數。因為前面已突出認識了1/2和1/4,學生在此基礎上通過直觀圖形認識幾分之一相對來説比較容易。

(二)在感受幾分之一中比較分數的大小

這個環節分兩個層次。首先,我出示了書本第99頁第三題,先出示一條紅紙條,告訴學生可以用“1”來表示,再出示塗了一半顏色的紙條,(書本上是沒有的,加入這一內容第一為比較分數的大小作準備,第二是為估計1/3做鋪墊)讓學生估計出1/2。這時再出示塗1/3顏色的紙條,讓學生估計出是1/3後,教師問:同一張紙條的1/2和1/3哪一個大?這裏只要讓學生從圖上直觀的看出哪個分數大就可以了,簡單的説一下為什麼。接着再來估計1/6,可能有一些難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鋪墊,學生應該可以估計出。最後再比較1/6與上面兩個分數的大小。這個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讓學生在經歷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思維活動後自主探索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和對數的感覺,也通過直觀圖形讓學生體會了1/2、1/3、1/6和1的關係,為後面學段繼續學習分數打下伏筆。

第二是讓學生動手自己解決課本第100頁第5題,通過塗出指定的分數,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和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

(三)面向全體,分層練習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在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能有所發展,但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差異,分層練習,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個環節我設計了這2個練習:①想想做做第6題,《科學天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一?《藝術園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②播放生活中的一段廣告,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廣告中的動態畫面讓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最後一幅圖又是兩人分蛋糕,每人“半個”,讓學生體會數學來自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

接着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分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wwjly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