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選三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5篇

精選三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三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5篇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王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三年級數學上冊關於“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一、温顧複習,查漏補缺,為本節課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課堂開始王老師以複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質和特點作為鋪墊,讓學生回顧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有四個直角,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這些知識,還有就是知道周長的定義,為後面計算周長買下伏筆。

二、情景引入問題導學。

設計了一個十字繡的圖,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計算給十字繡裝邊框需要多長邊框,從而引出問題,開始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三、探究新知,方法多樣,學生為主,總結概況得出結論。

探究新知時候,給出了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正方形的邊長,讓學生根據剛開始的知識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並小組合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解釋方法,讓學生明白每種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在推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時,通過擺小棒重複解釋了公式的含義,學生一目瞭然。後面用同樣的方法推出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整個過程教師一直在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最後總結概況周長公式。

四、教師的鼓勵性語言和提示性語言非常豐富,發人深省。

課堂一開始教師就給學生提出了兩條課堂的建議,鼓勵學生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課堂也不是的鼓勵和反饋學生的回答,聆聽別人的建議等等。提示長方形周長公式中的小括號時,也沒有直接説明,而是間接引起學生的關注,印象深刻。

建議:

1、長方形周長公式中還有一種2個長和2個寬的計算方法也需要給學生滲透一下,為後面的學習提供幫助。

2、練習題的設計跳躍性較大,最後一個題難度較大,建議可以拆分成幾個題逐步滲透思想和方法,層層遞進,讓學生更容易掌握。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平均數是統計學中常用的一個統計量。在傳統的教材中,平均數是作為一種典型應用題加以教學的,其側重點在於從算法的角度理解平均數,把平均數的學習演變為一種簡單的技能學習,甚至是解題技巧的訓練,忽略了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導致只會算,不理解。現行教材把平均數安排在《統計》中,明顯地加重了對平均數意義理解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即平均數是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它不僅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所以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本節課教學平均數,包括平均數的意義和算法,它是在學生認識了可能性的大小、條形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之後進行教學的。從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來看,平均數是一個持續的學習內容,到五年級,學生還要學習稍複雜的平均數、六年級還要學習眾數、中位數並進行比較。因此,我覺得這節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求簡單的平均數,更要引導學生從數據處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數的方法,體會平均數的含義和意義,用平均數進行比較,描述、分析一組數據的狀況和特徵,感受平均數的應用價值。

為此,擬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分析

(一)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感受平均數在反映一組數據整體狀況中的作用,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在這三條目標中,第1條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第二條是數學能力與數學思考方面的目標,第3條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

(二)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和計算平均數是本節課教學的主要內容,而平均數的教學是立足於統計,從統計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的數據的平均數;教學難點是在統計意義上理解和認識平均數。

三、教法分析

《國家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基於此,在教學中,我以啟發式教學為指導思想,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談話法,為學生創設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運用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開展有效地思考、探索、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積極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同時適當地提供幫助和指導,及時發現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和意見,開展討論,真正做到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在認知與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學得積極主動,形成一個真實有效的課堂。

四、學法分析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在學法指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差異性原則,組織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在自主探索與合作研究相結合的學習活動中發現新知,在討論交流中加深理解知識,進一步掌握知識。

五、教學設計分析

本節課按以下五大環節展開教學。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三)談話交

流,深化理解。

(四)聯繫生活,拓展運用。

(五)全課總結,課後延伸。

具體教學過程略。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年、月、日》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第四單元的知識內容。

●教材分析: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算單位。學生在前面已經掌握了小時、分、秒,並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本課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年曆來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以及相互關係,介紹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教材力求體現知識的呈現與生活實例相結合,融知識性、趣味性、探究性為一體。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理念,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和需求,我制定了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初步會判斷平年、閏年。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觀察、發現、操作、討論等一系列活動中培養收集處理信息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3)情感教育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自覺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年、月、日,掌握它們的相互關係。

●教學難點: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年曆卡、卡片、表格、計算器等。

二、説教法

新課標中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遵循激、導、探、放的原則,在教學中,我精心設計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觀察年曆,引導學生思考、操作,鼓勵學生交流、概括、總結,並應用知識,去大膽創新。

三、説學法

學生作為主體,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狀態和參與度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學法上,我讓學生觀察、體驗、質疑、討論、概括、總結、實踐運用,用這些手段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判斷等多種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標》中的“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基本理念,我分五個環節進行設計:

(一)猜謎引入,激發學習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課題,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數學博士給大家帶來一個謎語,你們能猜得着嗎?請注意聽:有個寶寶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誰能説這是什麼?”估計學生很快就能猜到這是日曆。然後,教師出示一本日曆,並告訴學生:今天這節課老師就要帶領大家通過年曆認識新的時間單位年月日,(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猜謎語導入新課,直觀形象,過度自然,同時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二)合作交流,自主創新。

在這一方面,我又分五個小節來實施。

1、合作觀察、自主探索

首先我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年曆卡(年曆卡為1997年至20xx年各年的),學生四人一組,仔細觀察,合作交流,然後完成老師佈置的卡片內容。(可以用計算器)

卡片內容:

(1)、我們小組觀察的年份是___________年。

(2)、這一年有__________月,其中

有的月是______天,這樣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個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這樣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個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這樣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個月。

這年一共有多少天?

學生合作完成後我請各組代表走上講台,利用實物展台,把本組整理的情況進行彙報、交流。

(在此過程中,我適時點撥、及時評價。)

在小組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學生自主的發現了:(板書)一年有12個月,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這幾個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這幾個月;二月有的是28天,相對應的那一年是365天,有的是29天,那一年366天(板書28天、29天、365天、366天)。板書完後,我告訴學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稱為大月(板書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書小月)。

(設計意圖: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充分的讓學生合作觀察、自主探索。並在此基礎上,梳理、整理自己的觀察結果,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親身體驗,開拓創新

在學生明確這些知識的基礎上,我提出要求:要想和12個月寶寶交朋友,首先要記住它們,你有什麼巧妙的方法嗎?當學生提到書上介紹的拳記法時,課件及時引導學生共同觀察:(課件)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都是小月。然後,讓學生在自己的拳頭上親身體驗這個規律,並與鄰桌互相交流。同時引導學生讀讀教材上的歌謠,鼓勵學生自己編寫具有個性化的歌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發現規律、突破難點。

這時我告訴學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個特殊的月份,為什麼呢?再讓學生觀察不同年份的二月月曆卡,發現二月份的天數只有兩種情況,一種28天,一種29天,然後我説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閏年(板書平年、閏年)。

也就是説判斷平年、閏年是由2月份的天數決定的,下面請你們仔細觀察1997—20xx年2月的月曆卡並統計天數,四人小組裏完成表格的內容,説説你發現了什麼?表格如下:(略)

學生通過統計各年份2月的天數,發現每4年總有一個閏年!閏年和4有什麼關係?你能利用計算器計算年份與4的倍數關係嗎?通過計算,

學生自主發現了:用公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一般是閏年(貼紙條)。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我充分利用知識的規律性,學生通過觀察、藉助計算器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進行充分探索,發現規律,達到自主建構新知的目的。)

4、擴展延伸

學生的求知慾是旺盛的,他們提出疑問:為什麼會出現平年、閏年呢?為滿足學生的求知,我出示了平年、閏年的來歷這課外知識點,並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如:《十萬個為什麼》(自然分冊)《中國青少年百科全書》(自然分冊)等。

(設計意圖:從而達到了課外延伸的目的,培養了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5、巧設疑點

接着我讓學生完成一組練習(課件),在學生回答1900年能被4整除是閏年時,我告訴他你判斷是錯誤的,這時學生產生了認知上的矛盾,開始和老師爭論起來。這時我出示1900年二月月曆卡求證,1900年二月的確只有28天,這樣一個巧妙的矛盾設置,瞬間調動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然後我讓數學博士帶領同學們去了解原因。(課件)通過數學博士點撥,讓學生認識到1900年確實不是閏年。(貼紙條:公曆年份是整百年的,除以400能整除的才是閏年。)

這一小練習是為了讓學生鞏固判斷整百年是平年還是閏年而設計的。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通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適當的質疑給學生思維上的振憾,同時尊重學生的自我發現)

(三)精心設練,樂中求實。

為了鞏固與發展前面的新知,按照新課標理念和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在這個環節裏分三個層次進行練習設計。

第一個層次是基本練習:

1、一年中有()個月,其中大月有()個,小月有()個。

2、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

6月30日的後一天是()月()日。

3、5月的最後一天是()日。11月的最後一天是()日。

4、4月和5月共()天。

(本次的練習面向全體學生,有利於學生對基本知識的鞏固。)

第二個層次是深化練習:

小冬滿16歲的時候,只過了4個生日。他的生日是()月()日。

這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這次的練習可有效地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第三個層次是拓展練習:

1992年2月13日是小紅的第十五個生日,這一年爺爺再過幾天,才過第十五個生日。

1、爺爺的生日是()月()日。

2、爺爺這一年是()歲。

3、爺爺過第十七個生日時是()歲。

(設計意圖:這個練習的設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可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同層次的作業設計,也有利於不同層面學生的知識掌握。)

(四)暢談感受,交流收穫

牐牨咀擰靶】翁茫大社會”的教育理念,本節課的總結將採取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進行,並引導學生談一談應該如何對待時間,對學生進行惜時教育。

(五)課後作業:收集年、月、日方面的知識及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辦一份內容豐富、設計精美的手抄報。

(設計意圖:本作業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實用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並啟發他們要學會珍惜美好的光陰,更加努力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美好。)

(五)説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和教學思路和諧統一,簡明突出了本課的知識點,看上去一目瞭然,使學生記憶更為深刻。

附板書設計:

年月日

一年12個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大月31天

(四、六、九、十一)小月30天

平年(365天)2月28天

閏年(366天)2月29天

公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一般是閏年。

公曆年份是整百年的,能整除400的才是閏年。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1、教學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它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為後面學習乘數數位更多位的筆算乘法墊定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會筆算兩位

數乘兩位數,會用交換乘數位置的方法驗算乘法。

能力目標:培養觀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難點:理解乘的順序及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二、説教法、學法:針對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在教法上,我個人認為,在教學中應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啟發、引導、設疑等教學手段

及方法進行教學。

在學法指導上,讓學生掌握觀察、比較、發現、交流、合作等學

習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

1、呈現下圍棋的畫面,介紹有關圍棋賽的事例

2、放大棋盤學生觀察結構。(明確棋盤面由縱橫19道線交叉組成)

3、把棋子放在縱橫線的交叉點上,引出問題:“棋盤上一共有多少個交叉點?”

4、生説一説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列出算式19×19。

導入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

1、各組討論:怎樣計算19×19。把想出的計算方法寫在紙上。

2、全班組織交流。

3、師生評議。

(1)請學生説一説,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

(2)教師對學生髮表的意見作以肯定或補充。使學生了解每一種算法的特點和適用範圍。

(3)重點評議筆算。

用檢查豎式每一步計算的方式,再現筆算過程。在此基礎上,誇讚學生:能用剛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解決今天的新問題。並且,能正確解決乘的過程中的進位問題,你們真棒!

《三》、實踐應用

1、用豎式計算第65頁“做一做”中的4道題。完成計算後,組織交流。説出筆算的過程,加深學生對筆算過程的瞭解。

2、完成練習十六第1題。獨立計算,集體訂正。根據班上出現錯題的情況,和學生一起討論錯誤的原因,請學生訂正錯題。請學生注意:計算時要認真仔細。

3、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六第3、4題。完成後,請學生向全班説一説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四》、總結

1、請學生討論筆算乘法時要注意什麼問題,並交流。

2、教師強調:用豎式計算時,每次乘得的數的末位應該和那一位對齊。還要注意記住進位數,正確處理進位問題。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釐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説教法

本着“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採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衝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説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準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裏,我按照談話引入、複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衝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複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説説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樑。

3、實踐活動,引起衝突

接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説: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説: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説: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釐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衝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釐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説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釐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説用毫米作單位,他説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瞭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彙報我準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釐米的關係,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釐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zl0wz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