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堂教學反思

《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堂教學反思

説來有趣,上《爸爸的花兒落了》這課之前,我比較認真的做了課件

1、用汪靜之的詩句“生命是一樹繁花,時間是一根鐵鞭,一朵一朵的擊落,等到擊完的時候,把滿地殘紅踏入泥沙。”配上落花的優美圖片,讓學生感受,時間是無情的,它不管人們留戀與否,總是面無表情地把你想的和不想的統統帶走。成長是無法阻擋的,它説來就來了,絲毫不給你準備的時間。導入到本課的學習。

2、由於本文較長,我選擇了學習了字詞之後,讓學生默讀全文。解決這樣的幾個問題: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全文的內容;你知道作者用什麼作線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聯起來,談談自己的看法;作者在畢業典禮上回憶了哪些與爸爸有關的事件,從中你感受到爸爸是個怎樣的人?

我打算這節課就圍繞着這兩個問題進行,但是令我發暈的是,學生在概括文章內容的時候就困難重重,我費了很大的力氣去追問才讓他們弄明白了本文講的是:英子參加畢業典禮那天她爸爸去世了,回憶了經歷過的與成長有關的事件之後,英子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第二個問題解決得更是糟糕,於是時間在糟糕的思考中過去了,第三個問題沒有解決。

我鬱悶的不行,課間時間很短,沒來得及想清楚問題出在哪裏我就去上6班的課了。

哈哈,6班的小媒體出問題了,開不了了。簡直是上天在考驗我!

我也是對着學生朗誦了一段和5班一樣的導入語。接着介紹了作者是林海音,本文選自《城南舊事》。對作者和作品我沒有多説一句介紹的話。然後我就説,這麼長的文章我們該怎麼學?學生紛紛的出主意,有説一段一段的講解的;有説選擇喜歡的片段講的;也有説選擇重要的段落講的。學生的發言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決定先理清文章的脈絡,再選擇精彩和重要或學生喜歡的片段開講。

於是,我就讓學生帶着這樣的問題輕聲朗讀文章:文章寫的既有眼前的事件,又有回憶的事件,那麼眼前和回憶交錯的時候,必然有個觸發點和迴歸點。請同學們把這些點找到。學生找找讀讀,和同桌交流一下,很快的結束了第一環節的學習。所有的觸發點和迴歸點都找到了。在回答中還把回憶的事件和眼前的事件都歸納出來了。接着,我順勢讓學生把觸發點和迴歸點整理了一下,很快兩條線索就浮現了:花和畢業典禮。我表揚了學生,説他們的發現力真強。他們很開心,其實更開心的是我。

接着我問學生,這麼多的事件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有個學生髮言説是:英子去醫院看望爸爸,爸爸鼓勵她獨自參加典禮的事。我問他為什麼,他説這個場面讓我很感動。於是我又順勢讓學生好好的出聲讀讀,找出自己最受感動的地方,並説一説為什麼感動。一個學生説第6段爸爸的話“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問他理由,他説爸爸的這種鼓勵性的話讓他覺得很感動。於是我覺得發言的這個孩子在家中是很少得到鼓勵的,就説你很嚮往這種鼓勵是嗎?他説是的,我説當你父母批評你的時候,你要告訴他們,你更需要的是鼓勵,好嗎?現在你回答的就很不錯,同學們先鼓勵他一下,好嗎?在同學的掌聲中,他坐下去了,我知道其實他的心裏一定很不平靜。另一學生説是第8段:爸爸看着我,搖搖頭,不説話了。他把臉轉向牆那邊,舉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他説爸爸此時內心十分傷痛,為了不想把傷痛表現出來,就把臉轉向了牆邊,強忍着悲痛。我問他爸爸為什麼傷痛?他説爸爸生病了,快去世了。有學生補充了,説是因為英子讓爸爸硬着頭皮從牀上起來到學校參加畢業典禮的話引起了他的傷痛,他傷痛的是女兒還這麼幼稚的時候,他就要離開人世了。我就問:爸爸想陪我去參加嗎?學生説:想的。他們還回答了理由,從6年前參加歡送會就看得出來。我就説,爸爸是渴望陪伴着女兒長大,看着她一天天進步,成熟。我這樣説你們同意嗎?他們説同意。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從這點上思考爸爸的傷痛呢?馬上就有學生整理了思路站起來説:爸爸是因為自己快不久於人世,而不能陪伴孩子成長,把一大堆的責任都丟下了感到傷痛。我表揚了他,因為他實在説的很好,於是我要求學生分三個角色朗讀到12段。學生很受感染。讀完後,我問學生,你們見過自己父母傷痛的時候嗎?學生想了一下,有説自己頂撞父母的時候,交不出學費的時候,父母受了欺負的時候等等。我説父母的壓力都很大,期望也很高,如果父母每天都開開心心的,這樣該多好啊,我們要儘量的為他們製造點快樂,大家一起努力吧!這一個環節到此結束。

另一個學生説,給他印象最深的是爸爸打他的事件,爸爸的嚴厲和慈愛讓他覺得很真實,就像他的爸爸一樣。於是我們一起去看看那個事件。我説,不但情感表達的很真實,寫得也很真實,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你們能找出寫得真實的地方嗎?學生找出了很多:雞毛撣子的聲音啦;我檢查傷痕,我拉褲腳生怕同學發現啦等等。邊説英子邊説自己,很快樂。我就問了,爸爸的這種教育方式好嗎?學生各有各的看法了。我又問:爸爸的打在英子成長中留下了陰影還是具有積極的意義呢?我建議大家評論一種教育方式的時候是不是也考慮一下它的實效?學生一下子就把答案集中到好這方面來了,認為適當的嚴厲是需要的,但是不能過火了,同時在嚴厲過後要表現的慈愛一點是很重要的。這羣狡猾的傢伙。課就結束了。

為什麼我第一課時的預設效果會這麼不好呢?後來我想了很久,分析出了下面幾點:

本文是以情感動人的文章,我的問題提的太理性了,學生沒辦法走進文本。學生的思維沒有那麼理性,無法跳讀分析出我需要的答案。我的預設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對教材的定位偏離了方向了,這樣的文章就是要讓學生在同齡人的成長的過程中感受生活,獲得情感的體驗。並不是讓學生掌握什麼是線索,怎樣把線索給理出來,即使你要這麼做也要自然的讓它水到渠成,像去找找觸發點和迴歸點,既熟悉了課文內容又自然的凸現了線索,孤立的拋出問題,太突兀,所以學生不知所措了。相反的,第二課時,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愉悦性大大的增加,學習內容也豐富,效果也好的多。以後的教學設計一定要把握好教材的特點,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把教學的體驗性、愉悦性、和實效性統一起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gojyl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