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關於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八篇

關於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八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八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0×5=?》。

教材分析:

《0×5=?》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個內容。學生先學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然後再發現有關0的乘法規律的基礎上學習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後學習連乘。《0×5=?》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因為一個數和0相乘得0,學生不易理解,容易和加法混淆,乘積怎樣寫也容易出現錯誤;幾乘0得0後,很容易忘記加進位上來的數。為了分散難點,教材把一個因數中間有 0和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安排在學生學會了一位數乘二、三位數的一般運算方法之後進行講練,這樣可使難點分散,便於學生集中精力學習在乘的過程中,0的具體處理方法。學習《0×5=?》,有利於學生完整地掌握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併為以後進一步學習連乘乃至於學習小數乘法打好基礎。

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計算教學都是從簡單到複雜螺旋上升的,最基礎的計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這樣的發展提高。本節課的教學以學生為主課件情景為背景,通過探索每盤蘋果順次減少至0的過程,計算蘋果總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通過試一試計算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引導學生動腦,動眼,動手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知識和經驗,把新舊知識結合在一起,體會計算時的相同點,促進認知同化,完善認知結構。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教學目標:

1. 探索並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於“0”的規律。

2. 探索並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3. 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應用的意識和能力。

4、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1. 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0”的規律。

2. 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有以下幾個環節:複習,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全課總結五個環節。

一、複習

通過口答一個五是( ) 二個五是( ) 三個五是( )口答完畢讓學生説説第2、3題的加法和乘法算式,口算7×5= 4×5= 8×5 = 5×5 = 9×5 = 6×5 = ,口答完畢讓學生説説任意2題表示的意思。目的是讓學生回憶整數乘法的意義,熟練掌握整數乘法的意義

二、問題情景

通過創設情境

(1)5個盤子,每盤放3個蘋果,提問:這裏有幾盤蘋果?每盤有幾個?一共有幾個蘋果,用加法怎麼列式?用乘法怎麼列式?然後每盤蘋果順次減少至0,都讓學生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目的是讓學生真正弄懂0的基本含義,整數乘法的意義。用有趣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推理歸納。

根據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學生回答後,讓學生做課本P34“算一算”3道題,然後指名學生回答口算結果。(0×3=0,7×0=0,0×26=0)

引導學生歸納“0與任何數相乘,結果都是0”的結論。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推理歸納能力。

(3)小結、深化。

再次引導學生認識:0乘幾和幾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數相乘都是0。目的是強化0與任何數相乘,結果都是0的規律。

三、建立模型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指導完成課本P34“試一試”中1、2題,讓學生初次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

四、解釋應用

1、課本第35頁練一練。(要求用豎式計算)

學生獨立完成後進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歡的方法算。

21×3 43×2

201×3 403×2

210×3 430×2

全班完成後交流,把你的算法告訴其他同學,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

3、練習設計。

我買20枝鉛筆和30本書,每枝6元,每本9元,一共需要多少錢?

目的是檢驗學生是否會用學過的方法計算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否會解決涉及到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你認為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認識幾分之一》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的,在這之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還沒有接觸過分數,從整數到現在的分數,對學生來説不僅是知識面的擴展,更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同時,它有着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要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分數知識打下初步的基礎,也為今後學習小數提供必要的條件。如何讓學生能儘快地建立分數初步的概念和意識,在這裏顯得尤為重要。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練習,使學生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並讓學生在經歷數學的過程中,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認識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學難點: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法、學法

1、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努力做到使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生展開。

2、以活動為主線,以動促思。

針對兒童好奇,好動的特點,教學中讓學生折一折、看一看、塗一塗、議一議,使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鼓勵學生多做、多想、多説,同時努力使整堂課順着學生的思路不斷地進行調整,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體驗樂趣,發展創造性。,

3、從生活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並使學生的自主探索在時空上都得到保證。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盡情地表現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

五、教學具準備

蘋果,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圓形、長方形紙片,彩筆、繩子、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首先,把4個蘋果分給2人,可以怎樣分?如果分得較公平,每人分幾個?(老師要強調平均分),接着再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幾個?最後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幾個?教師演示後,提問那半個蘋果怎樣表示呢?這樣自然而然的引入課題認識幾分之一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1、認識二分之一

(1)找生活中物體的一半,用自己準備的圓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繩子、長方形紙片找一找,説説是怎麼找的。(小組合作交流)

(2)演示彙報,並介紹二分之一的寫法和含義。

(3)在自己折的圖形中找到二分之一,寫一寫,再説一説它表示什麼?

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從物體的一半出發,溝通一半與新知1/2的聯繫,有助於學生初步理解分數,從而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認識四分之一。

(1)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4人,每人又分到幾分之一呢?用小組裏的圓形平均分給本組4個同學,並將名字寫在自己的一份上。(動手操作)

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自己動手分圓形,體驗自己分到了多少,在相互合作中去感悟、去比較、去解決新問題。將學生提升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的參與意識,強化學生的思維。

(2)實踐活動。拿出準備的正方形,折出它的四分之一,並塗上顏色,看誰的折法多。(展示成果)

展示小組合作的作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體現個性的良好時機,使學生的觀察、思考、語言表達能力得以發展。

(3)出示主題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遊樂園的小朋友們都在幹什麼?你發現哪裏有幾分之一?(指明回答)

3、比較分數的大小

(1)老師可充分利用例3的直觀圖,製成課件,引導學生説出比較的過程,同時讓學生準備兩個大小相同的圓片,先用一個圓表示出二分之一,再用另一個圓表示出四分之一,隨後進行比較。

(2)在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直觀觀察,體會到:同樣大的圖形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這樣的規律,從而到幾分之一與幾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三)綜合實踐,鞏固運用

1、做一做第一題,可讓學生獨立完成,在進行交流。

2、做一做第二題,共安排了兩組幾分之一的分數進行大小比較,鞏固了例3的知識。

3、用長方形或繩子折一個喜歡的分數,介紹給本組同學。

這一環節我緊緊圍繞本課重點,分層練習,這些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練習既有知識性,有趣味性,又有創造性,還呼應前面的看圖寫數預賽,達到了理解教學內容,真正認識幾分之一的目的。特別是開放練習,思維空間大,為學有餘力的小學生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

(四)總結評價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學會了什麼知識?有什麼收穫?

這一環節既是對學習內容的回顧,又讓學生進行了反思與評價,獲得了情感上的滿足。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認識幾分之一,是蘇教版20xx秋季版三年級上冊第87—88頁例1、例2。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分數的初步認識” 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分數的教學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是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二次才是系統的學習分數知識。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學生的後續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學生以後學習分數、小數等知識以及分數應用題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

2.能力發展點:親歷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遷移類推的能力。

3.情感滲透點: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及自主學習的精神。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

4.創新開發點:通過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創造幾分之一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的思維品質。

三、説教法

1.轉變角色 放手促學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存在着主體性的巨大潛能,他們完全有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為的主人”。因此,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努力創設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親力探究新知的全過程。體會到探究的快樂,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悦。

2.聯繫生活 引探創新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數學課堂”。因此,本節課我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認識幾分之一,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鼓勵學生創造出幾分之一,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3.創設情境 昇華認識

小學生思維活躍,但只有在寬鬆、愉快的環境中,他們的聰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發揮,他們的真情實感才能毫無忌諱的流露。針對這一點,我以學生喜歡的野餐為主線,創設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大大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積極地意義建構。

四、説學法

1.自主學習策略

在本課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創造正方形紙的四分之一和幾分之一,通過折一折、塗一塗、説一説等實踐活動,自主探究,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2.合作學習策略

建構主義特別提倡合作學習,認為“合作”是建構主義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通過摺紙探究幾分之一的含義時,我鼓勵學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增長見識,真正實現“1+1〉2”。與此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觀察能力,比較能力,辨析能力,傾聽的習慣等,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合作意識不斷增強,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鋪墊孕伏

通過創設野餐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分食物的過程中,體會怎樣分才能使兩位同學美譽意見,這邊學生會講到每人分“兩個”這樣就比較公平,公平的分我們也叫做“平均分”,為本節課認識幾分之一奠定了一個基礎。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就本節課而言,感悟分數的含義和理解“是誰的”的含義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所在。為此,我設計了有梯度的三層探究活動。

1.認識二分之一

當結合學生的敍述和課件演示,使學生明確: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 份是這塊蛋糕的一半後,激疑:半個蛋糕用我們學過的1、2、3這樣的整數還能表示嗎?引出二分之一這個分數,同時教學二分之一的讀寫法。並引導學生理解: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十一。讓學生藉助生活經驗,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義。緊接着,教師讓學生分小組任選一個圖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這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組內交流,進一步深化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也為後面對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應有的知識準備。

2.認識四分之一

由於有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作為基礎,在對四分之一教學的處理時,我主要採用遷移的策略,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出: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兩份和四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並鼓勵學生創造出多種方法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折法不同卻都能表示這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使學生認識到:不論一個圖形形狀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回到分食物的情境中,通過剛才的學習,讓學再説説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四份、八份,每份是它幾分之幾,通過分同一個物體比較每份的大小,我們可以得到:當物體相同時,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找到規律後緊接着進行練習,加深認識。

(三)應用辨析 深化認識

通過尋找身邊的分數和幫助張大伯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我們的生活運用於生活,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歸納總結 拓展延伸

課的最後,讓學生自己談感受和收穫,引導學生自覺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梳理,並利用課外拓展題,再次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進一步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4

908978797有人説,課堂教學是一幅畫,潑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説,課堂教學是一首詩,起承轉合,跌宕起伏。所有這些都在向我們傳達同一個理念,那就是:教學是一門藝術。下面我就結合《看一看,擺一擺》的教學設想談談我對課堂教學藝術的理解與把握。我對本課作了如下設計:一、依據課標,説教材;二、教學法設想;三、預設教學程序;四、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五、板書設計;六説評價

一、依據課標,説教材

(一) 教材分析 :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上冊第 八單元“可能性”的內容。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性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性的規律的數學分支。標準將“概率”作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從第一學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着不確定的現象,並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這部分內容可用四個課時來教學。我講的主要是第1課時,例1和例2的內容,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下面我就本節課説一説教學目標。

(二)設計理念:本着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遊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結果。

過程與方法 :(1) 創設有趣的活動和遊戲,如摸球實驗、塗色活動及抽籤遊戲等,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2) 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初步體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描述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五)教具準備: 乒乓球、盒子、抽籤的卡片 、課件

二、教學法設想

在本課教學中我運用了以下的教法: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利用有趣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教材及學生的潛在因素,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本節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組內設有組長、彙報員、記錄員來組織和調控整個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獲得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體驗,同時養成學生樂於與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三、預設教學程序:

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為了五大環節:

(一)、遊戲激趣,導入新知;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四)、聯繫生活,拓展視野;

(五)、動手操作、實踐感知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具體的設計意圖闡述如下:

(一)、遊戲激趣,導入新知:

新的課程改革在數學教學方面,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而創設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數學模型,因此,在上課伊始,我丟掉了教材中聯歡會主題圖的引入,而是選用了“石頭、剪子、布”這一項師生互動的遊戲來導入新課,這項遊戲學生再熟悉不過了,在他們猜測了老師和自己誰會贏之後,師生共同進行遊戲,並要求學生做好記錄,遊戲結束後,從同學們的記錄結果和開始猜測的結果的對比中得出結論,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發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從遊戲的形式導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慾望,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進入到教學的第二環節。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在本環節中設計了一組摸棋子的遊戲,共將此環節分成三個板塊來進行:

一是讓學生感知“一定”與“不可能”在課前教師為每組的同學各準備一袋大小個數相等的棋子。二是體驗“可能”並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三是實際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連,使所學過渡自然進入教學的第三環節。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此環節的設計來源於聯歡會情境圖的啟發,依據學生的分組情況為每組學生準備了各種水果和托盤,來進行“水果拼盤”的競賽,共設立了五項內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是桔子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讓學生在托盤中擺出相應的答案。實物的再現再一次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動手、動腦、動口,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小組合體的意識,對所學的知識達到了貫通,進入教學的第四環節。

(四)、聯繫生活,拓展視野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用“一定、可能、經常、偶爾、不可能”等詞語,説説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應用於生活,進而完成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動手操作、實踐感知”讓學生用手中的圓形紙製做搖獎轉盤,並用顧客或商場經理的不同的身份來設計,再次感知所學。

四、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

我想:通過以上環節的教學,在課上,同學們都將以全部的熱情和精力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樂學、愛學、會學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板書突出教學的難、重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在設計板書時注意兩點。

(1)圖文並茂,條理清楚,層次明確。

(2)突出重點.與課堂教學的小結相呼應

六、説評價

數學教學應提倡“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學和用事一個整體。這節課中,為實現教學目標,我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遊戲活動始終將學生置於一種自主、和諧、輕鬆的自然學習氛圍中,從而使學生在不斷地習得中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我求知、自我獲取知識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活躍和才能的發揮。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數學基礎理論中,分數的形式定義相當抽象,現有的小學數學教材中對分數的理解僅突出它在現實生活中測量與均分的含義。本冊“認識分數”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擴展,是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讀、寫方法、還是在計數單位以及計算法則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別,並且學生在生活經驗中又接觸得較少,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本單元只是“初步”,對分數概念的教學僅定位於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初步認識和理解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課時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繼續學習分數和學習小數的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正確地表達。

四、教學過程:

1.認識1/2

“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第一個環節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入郊遊時分食品的情境,把4個蘋果2瓶礦泉水和1個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當分到一個蛋糕時,學生髮現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整數來表示,這時,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實問題發生了認知衝突,使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慾望。然後給出分數的概念,揭示課題(認識分數)然後讓學生回想,我們是如何得到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的,讓學生理解只要“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這個分數的定義。這一環節以後,我讓學生説説其他物體的二分之一,從而把分數的定義上升到“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接着出示長方形,讓學生表示出這張長方形紙的二分之一,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加深對二分之一的認識,以及學會操作,如何來得到一個圖形的二分之一,這裏還是重點強調二分之一的定義,然後我設計了一個練習,判斷塗色部分是不是這個圖形的二分之一,更加鞏固了學生的新知的理解。

2.認識幾分之一

在認識了二分之一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提出還想認識幾分之一,讓學生説説,並用圓形紙片表示出他想認識的分數,並且讓學生説説,他是如何得到這個圖形的幾分之一的。從而上升到更高的層次“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分,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然後進行練習,完成書上想想做做1,學生填出分數以後讓學生説説怎麼看出來的?認識了幾分之一以後,我再利用學生表示出的同樣大小的圓片的幾分之一,讓學生觀察塗色部分,比較一下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關係,再讓學生猜想如果有個相同大小的圓片,表示出它的八分之一,那八分之一應該排在哪個位置?如果再分下去十六分之一,一百分之一呢?教師小結:當我們把同樣大小的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來越多的時候,表示其中的一份就越來越小。讓學生了解到如何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關係。然後進行練習,書上想想做做3,最後進行練習,想想做做6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6

翻開《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三部分的具體目標中赫然呈現着對計算教學的要求,這些目標是分學段來制定的,但具體到每一節課的目標,還需要我們來理解細化。

我在參加希望杯比賽的時候,選擇了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節起始課——《分桃子》,本課屬於“數與代數”領域“數的運算”範疇,主要內容是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筆算方法。選擇這樣一節有挑戰性的計算課,源於自己的好奇和好勝,都説計算課難講,都説算理講不清,我就是要試一試。熱情是有的,但接下來的探尋之路卻讓我感慨萬千卻也收穫頗豐。

一、讀懂教材。

教材旨在引導學生探索理解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算理、基本的運算思路掌握其豎式的寫法。“例1”中被除數各個數位上的數都能被整除,主要解決除的順序和豎式寫法的問題;之後“試一試”中的3道豎式除法題目旨在對“例1”的內容特別是豎式的寫法進行鞏固練習;“例2”中除到被除數十位上時有餘數,主要解決除法的基本運算思路問題;之後的“試一試”中首先呈現了4道豎式題目且要求估算,前兩道是對例題的鞏固練習,後兩道則是要求學生在探索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遷移,獨立嘗試解決三位數除以一位數;“試一試第2題”重在應用,發展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讀懂學生。

學生雖然已有除法豎式的基礎,但現狀是他們對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算理、基本的運算思路和豎式寫法存在很大困難,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層樓”的形式,那其實並不是筆算,而是在口算出結果後改寫成筆算的一種形式,在運算思路上與筆算完全脱離。

因此教學時重在從筆算除法的運算思路上入手,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動手操作、語言表述、課件演示等充分的感官體驗基礎上建立表象,並逐步抽象成筆算除法的模型,從而達到理解算理,掌握基本的運算思路和豎式寫法的目的。

三、制定目標

基於以上的兩個“讀懂”,結合課標中的要求,我制訂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①探索並掌握用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②結合情境,發展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①通過分一分等活動,親歷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算理的探索發現過程;

②將具體的實踐操作和抽象的算式結合起來,理解算理,初步建立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活動發展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是探索掌握用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難點是理解算理,正確規範地書寫豎式。

四、讀懂課堂

總的來説,關鍵在“算理”,這是計算教學的本質,也是大家都眾所周知的。

但卻總是在實踐中很迷茫,很困惑。

在我自己試講這節課前,先聽其它老師講了一節,她的整個課堂是這樣的:“複習口算——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呈現數學問題——列出算式——學生思考計算方法——展示計算方法——教師講解算理——學生練習計算並演板——再次講解算理——再次練習反饋”。

我注意到學生們都準備了小棒,看來老師是有意識讓學生動手實踐的,但整節課中小棒形同虛設,學生根本沒有碰一下。在課後研討的時候,該教師的解釋是由於一名學生出現的錯誤算法超出了自己的預設,所以打亂了自己的教學思路,結果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樣一節較為失敗的課讓我對自己來講這節課有了更大的心理負擔,眼見為實,原來算理這麼難講啊。

之後就是我自己的第一次試講,我很重視學生動手實踐,旨在讓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理解算理,但課上起來也並不順利,操作浪費了很多時間,在練習時發現有學生不理解算理,教師便開始“走回頭路”,結果整節課結束教學內容只進行了60%多,這讓我很是鬱悶,曾一度想放棄“分小棒”的環節。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聽了師兄的這節課,他的課堂就沒有讓學生“分小棒”,而是利用口算的“算理”來遷移講解了筆算的“算理”,這樣的計算教學節省了時間,學生似乎也理解了。還有一位師姐是這樣講的,她在學生動手“分小棒”之後,並沒有讓學生彙報展示,而是用電腦操作演示了“分小棒”的過程,然後讓學生列豎式。和我的不太一樣,我是在學生動手“分小棒”之後請了一名學生到前面演示分的過程,讓下面的學生説過程,同時教師板演豎式的呈現過程。我這樣的方法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亂。課後研討時我們總結了3種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的方法:①師兄的方法——結合口算;②師姐的方法——先分再列豎式;③我的方法——動手實踐、語言描述、抽象豎式三者相結合。從大家的反應來看,我的方法似乎支持者甚少,但是沒有做課堂後測,我無法看到到底哪種方法對學生的理解最有幫助,但是在我的內心還是傾向於自己“三結合”的方法。

之後我又進行了一次校內的試講,雖然很不情願,但還是學習了師姐的方法,也就是先分再列豎式,因為這樣課堂看起來不亂,但課後研討時同事們的批評之詞鋪天蓋地。為此我翻閲了人教版的相關教學內容,也是藉助“分小棒”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而且每一步都呈現的很清楚,這讓我對自己的方法又有了信心。恰好中心組又組織了兩位師姐再來講這節課,她們倆的方法正好一個是“藉助口算”,一個是“先分再計算”。課後我們進行了後測,結果是觸目驚心的,完全正確率還不到30%,這讓我們陷入了深思:究竟什麼是“算理”,怎麼這麼難講?

通過研討和尋找理論幫助,我知道: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計算教學的兩大任務,算法是解決問題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賴於成立的數學原理。算理的缺失,難以支撐算法的牢固。《課標》在計算教學上提出了“計算教學時,應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理解算法的理解。”由此可見,計算教學只有在感悟算理的基礎上掌握算法,才能形成真正的計算技能,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機械的算法,對計算技能的形成是不牢固的、脆弱的。

因此在我的第三次試講中,我大膽的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撐下又一次嘗試了“分、説、寫”三合一的方法,效果顯示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是有所進步的。但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算法要總結嗎?大家的意見不太統一。又要再次尋求幫助:輕算理重算法會使教學失去計算所賦予的教學功能,重算理輕算法又無法達成紮實的計算技能。《課標》將課程目標分成了知識技能目標與過程性目標兩大類,如果片面理解課程目標,那必定是在兩個誤區間來回走動。因此,算理與算法兩者不可偏頗。

有位心理學家曾説過:初次感知知識時,進入大腦的信息可以不受干擾,能在學生的大腦皮層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準確,那麼造成的不良後果在短期內是難以清除的。在計算教學時,只有讓學生清晰地理解計算的算理,揭示不同知識背景下的本質聯繫(算理就是計算教學的本質聯繫),才能真正掌握計算的算法。因此,不可偏頗,但要先算理後算法。

有了這樣的理論引領,我的第四次、第五次試講,以及最後的現場比賽,就越來越得心應手,雖然還不夠完美,但是我目前為止所行走的最遠的地方。

五、反思昇華

回想和學生一起研究算理的過程,我深感:計算教學,特別是算理的理解,需要學生的切身體驗。因為算理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邏輯性導致計算教學的枯燥與乏味,學生學起來枯燥必將引發學生失去可持續學習發展的張力。這就要求計算教學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構建有利於揭示理解算理的途徑,幫助學生在愉悦的環境中經歷計算過程、體驗算理、感悟算法。

1、在語言描述中體驗算理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在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理解抽象的算理,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不妨讓學生對解決問題的具體過程用數學語言綜合描述,把具體的感知通過語言的加工描述最後概括形成算法。這個抽象描述的過程就是學生體驗算理的過程,從而達到感悟算法。

2、在動手操作中體驗算理

數學的抽象性和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水平之間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動手操作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理解較抽象的數學概念。在計算教學中,可根據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與提供的定向指導,通過動手操作活動來探究數學問題的內在聯繫、理解算理。現代教學論的認為,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結論,還要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發生過程。新課標雖對計算教學的要求和訓練強度相對降低,但重視學生的數感發展,計算教學時須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以動促思,自主體驗算理、理解算法。

“兒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蘇霍姆林基語)闡明瞭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維的起點。“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不能怕操作費時,只有讓學生 “做數學”,動手擺一擺、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動中,親身體驗,才能理解新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動手操作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數學思維外顯為直觀的活動,同時在活動中體驗、感悟、發現,最終達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是幫助學生探索算法,抽象算法的重要手段。

“智慧自動作發端”(皮亞傑),動手操作是最易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的一種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把學生的外部操作與內部的數學思維緊密結合起來,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站在學生的角度,安排操作的最佳時機。

這就是我的計算教學之路,基於自己的實踐、思考、學習、反思的過程,在過程中成長進步,我永遠不會停下腳步。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説教材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七冊P1—3的例1、例2以及相關的課後練習題。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個級的所有計數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高一級數(萬級)的讀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數級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較大的數用個級來計數是不能滿足的,從而理解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

2、説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讀億以內數的讀法,並且弄清楚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為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和億以內數的加減法打下基礎。

3、説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引導學生弄清億以內數的計數單位有哪些和數位表;引導學生正確讀億以內較大的數,特別要注意糾正學生在讀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時所出現的錯誤。

4、説教學難點:

本課的教學法難點主要表現在各數級中間或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必須讓學生明白哪些情況下讀0,哪些情況下不讀0。

5、教材編排的特點:

本課教材是本着循序漸進的原則來編排的,首先教材列舉生活中較中的數據,如北京的人口數量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這些都是很大的數,用個級的計數單位來表示很困難,從而引出萬級數的學習,並且讓學生懂得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教材編排時很注重科學性和合理化,先提出學生熟悉的記數單位個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然後引出萬級的計數單位: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等計數單位,由於萬級數都小於億,所以教材把此部分的內容稱為億以內數,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既有數學的科學性和嚴肅性。教材共安排了例1和例2兩個典型內容和一些相關練習題,不僅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還有助於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消化及鞏固。

6、教具準備:計數器或算盤一個。

二、説教法

1、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採用觀察法和發現法,老師要適當地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從觀察中發現數的讀法原則,之所以採用這兩種教法,是針對學生以前在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懂得了個級數讀法而設置的,用原有的經驗和方法來解決本課的問題,應該是可行的。

2、本課在提問方式上,應多用啟發式提問,首先讓學生質疑,然後讓學生經過自身的經驗尋找解決的方法。

三、説學法

根據我的學生情況,我認為本課的學法,應該是以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為主,學生通過觀察以及總結來解決問題,在這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不需要做太多的講解,只適時作適當的引導。為什麼採用此種方法,主要是因為學生已經有了個級數讀法的經驗,移植到本課,用來解決本課問題是很自然的,大多數的學生是可以獨立完成的。

四、説教學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內容步步逼進的特點,我認為本課教學應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設置問題,巧妙導入

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先列舉一些比較的大的數,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較大的數,然後讓學生用口頭來描述,學生覺得用原來學的計數單位(個級)很難正確描述這些數據,從而引出新的課題,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導入新課內容。並板書:億以內數的讀法。

(二)複習舊知,先立後破

1、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先以複習舊知為基礎,先喚起學生對個級(千位、百位、十位、個位)的印象,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學可以這樣設計:

師:我們已經學過個級的計數單位,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然後板書:一萬。

由於學生以前學過一萬,對這樣的知識不會感到陌生,因而教學可以用步步遞進的方法引出後面更大的計數單位。

2、教師接着問學生:十個一萬是多少?學生經過思考可以得結論,知道是十萬。根據回答板書:十萬。

3、教師可用類似的辦法,讓學生繼續觀察,得出後面的更大的計數單位:百萬、千萬、億等計數單位。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主要是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然後順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內容。為什麼採用這樣的方法,是因為學生已經認識計數單位,在此教師只不過引導他們提升對更高一級計數單位的認識,所以要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總結。

4、引學生看數位表,並説明個級和萬級。個級有四個數位(個、十、百、千),萬級也有四四個數位(萬、十萬、百萬、千萬)。

(三)通過觀察,找出規律

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用計數器演示,個級的各個數位,然後讓學生觀察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學生很快從中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知道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和千萬位,這時為了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可以通學習例1和例2的內容。

學習例1,教師出示例題內容:470000、3080000、40500000。為了讓學生直觀地看出以上數所佔的數位,可以用計數來幫助,把相應數位相互對齊。學生經過觀察可能發現其中的道理,以470000為例,4對應十萬位、7對應萬位、後面全部是0,學生很快讀出這個數,讀作47萬。用相似的方法來學習其它內容,學生會總結出這些數的讀法。

接着學習例2,情況和教學內容雖然稍有不同,但經過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肯定能夠掌握,由於方法相似,在這裏就不展開討論。

通過以上兩個例題的學習,學生應該明白了億以內數的讀法了,不過由於0在各種情況下出現,其也有不同的讀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在何種情況下如何讀中間有0或未尾有0的數,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必須讓學生掌握。

最後要引導學生總結億以內數的讀法,總結出億以內數讀數的方法。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找出學生補出學生的錯誤,並加以糾正,最後總結億以內數的讀法:

先讀萬級,再讀個級;萬級的數,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後面加上一個“萬”字;不管每級未尾有幾個0,都不讀,其它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四)加深理解,巧設習題

適量完課後的習題,以加深理解,鞏固新知。

五、説板書

例1

470000讀作:四二七萬

3080000讀作:三百零八萬

40500000讀作:四千零五十萬

例2

24600讀作:二萬四千六百

6407000讀作:六百四十萬七千

10030040讀作:一千零三萬零四十

板書簡潔,突出重點,列舉了億以內數的各種情況下的讀法,對學生對億以內數的讀法有很大的幫助。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8

一、教學內容:

西師大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旋轉與平移》第1課時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生活中實例,感知平移、旋轉現象;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説一説生活中的常見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二)能力目標:

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比較、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能積極參與對旋轉與平移現象的探究活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對身邊與旋轉和平移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2、充分感受數學樂趣,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三、教學重點:

能判斷生活中的旋轉和平移現象

四、教學難點:

1、對沒轉到一週的旋轉現象的判斷,如盪鞦韆。

2、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抽象思維。

五、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朋友卡;

2、陀螺、風車、學生學習環境中的書、文具盒、桌椅等;

六、教學過程:

(一)聯繫實際,激趣導入。

師:小朋友,你們平時課外喜歡玩什麼呢?(彈彈珠、踢鍵子、滾鐵環……)你們的課外活動真是豐富多彩呀!今天,老師打算帶大家出去玩一玩,想去嗎?(想)那就跟我來吧!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於生活,通過聯繫農村孩子的生活經驗,自然地引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探究旋轉與平移現象。

旋轉現象(12分鐘):

1、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師:老師先帶同學們到公園來玩一玩,你們能説説公園裏的小朋友都在幹什麼嗎?(出示課件1)

同學們説得真不錯,現在一起觀察一下,鞦韆、水龍頭、風車、方向盤等是怎樣動的?並用手來比一比。

生1:風車在轉動。

生2:方向盤在旋轉。

大家觀察得真仔細(出示課件2),這些物體運動時都會轉彎。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書面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旋轉的表象印在腦子裏,從而能夠形象直觀地感知到旋轉現象,

利用多媒體單獨演示旋轉圖形,突出物體旋轉的中心點和旋轉軌跡,在建立表象的基礎上,抽象出旋轉的本質,遵循兒童從直觀到抽象的認識規律,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辨識能力,給旋轉現象。

你們能給這種運動方式起個名字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旋轉)

設計意圖:起名符合兒童年齡特徵,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進步提高學習興趣。

2、動手操作,繼續探究。

師:剛才我們在生活中認識了旋轉現象,現在你們能讓陀螺和風車旋轉起來嗎?(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輪流玩一玩,並在小組內説一説怎樣讓它們旋轉起來,合作得最好的小組上台來演示。)

設計意圖: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強化了對旋轉現象的認識,提高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師:其實,我們身邊的旋轉現象可多了,下面你們能動腦筋、想辦法,讓你身邊的東西或自己的身體旋轉起來麼?

學生小組內交流、探究,演示讓東西旋轉,小組間交流、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對身邊的旋轉現象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平移現象:

1、創設情境,合作探究。

師:我們再到另一個公園去看看,大家都在幹什麼?(出示課件3)

大家再觀察一下猴子、滑梯上的小朋友等是怎樣動的?用手比一比,並給這種現象起名。(小組合作探究)

師生交流:

生1:它們是直直地移動;

生2:它們運動的方向是不變的;

生3:可以取名為移動、平移。

師:你們都説得不錯(出示課件4),像這樣直直地移動的運動方式通常稱它為平移(相機,板書:平移)

設計意圖:在“情境”中營造氛圍,讓學生思考有活力,陶行知先生説:“要解放兒童的頭腦”。所謂解放頭腦,也就是培養學生自由的心靈、樂觀、自信,在心理上消除畏懼,鼓勵他們敢於思考,善於思考,樂於思考,同時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學生運用學習“旋轉現象”的方法,小組合作,探討怎樣讓身邊的東西或自己的身體作平移運動?辦法好的小組上台演示。

設計意圖:信賴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通過學生的自我展示,教師的適當表揚,使他們深深體會温馨與和諧,並沉醉其中。

(三)聯繫生活實際判斷旋轉與平移現象。

第斯多惠説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要對課堂中的“主體”充滿真切的關懷鼓勵,妙趣橫生的“動物王國”有效觸動學生心靈,讓心靈智慧、知識的光輝盈溢課堂。

1、找一找。

師:剛才我們去了公園,現在有位小朋友想帶你們去動物園和遊樂園,想不想去?(想)那就趕緊跟她去逛逛吧!(播放課件5)

學生找一找錄相里的旋轉與平移現象,找得準的獎勵朋友卡。

生1:黑天鵝在湖裏游泳是平移現象,因為它是直直地移動。

生2:大象的耳朵扇動是旋轉現象,因為它扇動時改變了方向。

生3:馬兒跑步既是旋轉現象,又是平移現象,因為直着跑的時候是平移,拐彎跑的時候是旋轉。

2、説一説。

師:我們生活中旋轉和平移的現象可多了,大家能説一説麼?(説得好的發朋友卡)

學生先在小組內説一説,再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旋轉與平移的現象,使其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來源於生活,從而學會數學地看問題和關心,解決數學問題。

(四)總結。

説説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總結特點,將知識優化,完善和深化所學內容,並對本節課學習外延進行拓展,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數學的奧祕。

(五)課外延伸。

剛才很多小朋友得到了朋友卡,這些卡片都是我們班學生製作的,他們聽説你們是一羣聰明好學的學生,都特別想跟你們做朋友呢,你們願意嗎?(願意)現在他們想請大家當小老師,教教他們:卡片中他們參加的活動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哪種現象?

原來呀,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善於觀察,愛動腦筋,你們將會在身邊發現更多、更有趣的數學奧祕。

(六)板書設計。

旋轉與平移

旋轉平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7w2n2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