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1

教材內容:

大家好,今天我要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

教材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隨機現象,《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新增了屬於概率知識範疇的內容《可能性》。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着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摸球遊戲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通過主題圖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設計思路:

1.用學生感興趣的遊戲活動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試驗分析試驗數據,經歷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讓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3.在活動交流中發展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概念。

(在本課教學中我運用了以下的教法):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利用有趣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教材及學生的潛在因素,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本節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組內設有組長、彙報員、記錄員來組織和調控整個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獲得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體驗,同時養成學生樂於與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應聘小學數學教師的××號考生,今天説課的篇目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研究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和了解了周長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好這一內容將為今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其他圖形的周長以及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本節知識的教育對象時小學三年級學生,三年級是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過渡,學生要接受知識的變化和思維方式的變化。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就學習了長、正方形的特徵,知道了它們都有四條邊。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在上一節課學生又知道了長、正方形的周長就是4條邊的總和。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基礎。三年級的學生還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教學目標

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我將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實物,多媒體的運用,使學生理解“周長”的概念,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運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創設情景,培養學生刻苦鑽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四)説教學重點

由於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周長的概念有了認識,並且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應為會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以此來提高他們的概括抽象能力,並會熟練應用公式去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五)説教學難點

因為小學生的思維和應用能力還有待提高,將知識用於實踐的能力還遠遠不夠,因此我把教學難點定為,讓他們應用所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去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説教法

為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根據讀講精煉教學法的理念將運用以下教學策略:

1、情景教學法,三年級學生已經對周長的概念有所掌握,因此我先通過問題情境的方式引出問題,即讓他們考慮長方形和正方形花壇的周長如何計算的問題,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建構過程中來,所以我打算運用情景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識。

3、充分運用課件、學具的輔助作用。

三、説學法

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本課的參與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理解、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我將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動手操作和小組交流彙報的活動,總結推導出計算公式,從而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四、説教學程序

為了實現本機可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按以下幾個教學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景,複習導入

學生已經在二年級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且在上一節的內容學習中也掌握了周長的概念,因此我創設“學校有兩個花壇,小明想知道這個長方形花壇和正方形花壇的周長,誰來幫幫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的用已學知識來思考所給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將舊知與新知達到很好的銜接,並且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比如學生會想到用繩子去圍的方式;會想到用尺子量邊長的方式,通過複習導入的方式,既回憶了舊知,有開拓了思維,從而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知識的建構中。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為了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我設計了自主學習、獨立嘗試、小組交流、總結歸納等環節,讓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已有認知,思考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並且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讓他們的思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學生會得出幾種不同的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可能會列出以下式子:

(1)6+4+6+4﹢=20

(2)6×2﹢4×2=20

(3)(6+4)×2=20

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學生可能會列出以下式子:

(1)5+5+5+5=20

(2)5×2+5×2=20

(3)5×4=20

根據學生列出的式子,我會讓他們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公式的文字表示,在學生討論後,我出示課件,總結學生討論的結果,課件內容如下:

長×2+寬×2=長方形周長

長+寬+長+寬=長方形周長

(長+寬)×2=長方形周長

在此基礎上,反問學生:要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麼?有了長方形做鋪墊,請學生説出剛才所展示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文字表示,學生可能會説出如下的計算方法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邊長+邊長+邊長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邊長)×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學生通過總結文字形的表示方法,既培養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變化過程,又為進一步揭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做了鋪墊,有利於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並且達到教學目標。

(三)隨堂練習,鞏固新知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繫生活實際,學有用的數學,在本節課中的練習安排中,我既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鞏固,讓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的“做一做”,並選定幾名同學去黑板板演來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我還安排了與實際問題相關的題目,目的是加強他們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呢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課堂小結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理解,形成一個系統的思路,對前面的探索過程加以梳理,引導學生説出: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他的長和寬,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他的邊長。設計的目的是不僅讓學生掌握公式,還要讓他們明白與問題的聯繫,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請學生回憶本堂課所學內容,説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以明確本節課的重點,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這節課的內容主要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讓學生初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能夠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簡單實際問題,逐步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二、説學情

本節課有關分段的知識,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雖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沒有作過系統地思考與分析。因此,在教學時,主要借用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歸納整理,感知分段的一般規律,為以後教學植樹與喜迎新年的內容做準備。

三、説方法

我設計這節課主要採用了以下三個方法

(一)加強動手操作 促進思維發展

我設計本節課的重點就是通過動手操作,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愉快的氣氛中積極動腦,思維得到發,主要起到三個作用

1、通過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如果讓學生從教師的語言——黑板——教師的動作中去接受知識,模仿思維,時間稍長,他們便因單調感到乏味。因此,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一方面可使學生手、口、腦、眼、耳多種感官並用,擴大信息源,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小學生好動、好奇的特性。基於上述幾個原因考慮,我在課開始部分就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剪繩子出發,為他們提供人人蔘與的機會,讓他們通過與同伴合作剪綵繩,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近感。接着又讓學生通過動手畫線段圖等一系列自主活動,由淺入深,充分利用動手操作的直觀具體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營造出一個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思維氛圍,有利於學生思維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發揮。

2、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思維的層次性與邏輯性

分段這個抽象的數學問題,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雖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沒有作過系統地思考與分析。而且,我班的實際情況是大部分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時,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課中我讓學生通過剪一剪(一根彩繩剪四次,五次、六次、分別剪成幾段呢?)和畫一畫(假如剪7次,可以剪成幾段呢?)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段數與剪的次數之間的關係,又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數學思想方法分層揭示分段的規律,讓學生參與了規律形成的思維全過程,學生概括起來言之有物,思路清晰,邏輯性強。

3、通過動手操作,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和效率

我認為培養學生思維的品質和效率,是發展思維能力的突破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如在探索段數與剪的次數之間的關係時,讓學生通過想辦法用線段圖來表示“假如剪7次,可以剪成幾段呢?假如剪7段,要剪幾次?”時開拓思路,有利於培養思維的靈活性與創造性,提高思維效率。

(二)讓學生學會用線段圖來分析解決數學問題

我認為畫線段圖是解答應用題的最好枴杖,因此,在教學中我重視“教會學生畫簡圖,”讓學生會用畫線段圖來描述情節,分析題意,歸納結論,運用結論,解決問題。這在“思維過渡”中很好地起到“船”和“橋”的作用。

(三)提供小組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

我想,生生互動最好的方法是小組學習。我把全班學生根據各種差異分成若干個小組,隨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力量大,同學之間要相互合作,讓合作成功的小朋友來交流他們的做法,從而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的學習中非常需要合作;因此課上我安排了多次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集體中獲得成功,體會合作學習的好處,從而願意合作。同時也能讓學生與同伴的合作交往中增進情感,增強競爭意識。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學內容

這一單元的教學是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與釐米,已經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測量問題。因此,學生還是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的。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通過情境圖,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圖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題。接着,展示學生比較熟悉的運動場400米跑道上運動的場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創設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於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依據課標要求和具體的教學內容,體現三維目標的整體落實,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

1、 認識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

2、 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3、 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實際測量能力。同時培養學生一定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發展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學生學習重點是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而整個學習活動也都是圍繞這個重點展開的。

二、説設計思路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了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設計《千米的認識》的教學時,我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活化教材,體現數學思想。

教材通過一個標準跑道來認識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備課時,我問自己:如果我這樣講了,學生是不是就認識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看見教材後面的做一做安排學生在學校操場上走一走去實際體驗1千米的時候,我決定把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識的教學中,分三階段進行,使學生對千米的認識豐富立體化。同時使學生在解決舊問題中不斷生成新問題,而就在新舊問題交織的過程中滲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辨證思想,學會解決問題的數學解決方法。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5

908978797有人説,課堂教學是一幅畫,潑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説,課堂教學是一首詩,起承轉合,跌宕起伏。所有這些都在向我們傳達同一個理念,那就是:教學是一門藝術。下面我就結合《看一看,擺一擺》的教學設想談談我對課堂教學藝術的理解與把握。我對本課作了如下設計:一、依據課標,説教材;二、教學法設想;三、預設教學程序;四、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五、板書設計;六説評價

一、依據課標,説教材

(一) 教材分析 :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上冊第 八單元“可能性”的內容。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性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性的規律的數學分支。標準將“概率”作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從第一學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着不確定的現象,並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這部分內容可用四個課時來教學。我講的主要是第1課時,例1和例2的內容,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下面我就本節課説一説教學目標。

(二)設計理念:本着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遊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結果。

過程與方法 :(1) 創設有趣的活動和遊戲,如摸球實驗、塗色活動及抽籤遊戲等,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2) 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初步體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描述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五)教具準備: 乒乓球、盒子、抽籤的卡片 、課件

二、教學法設想

在本課教學中我運用了以下的教法: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利用有趣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教材及學生的潛在因素,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本節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組內設有組長、彙報員、記錄員來組織和調控整個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獲得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體驗,同時養成學生樂於與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三、預設教學程序:

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為了五大環節:

(一)、遊戲激趣,導入新知;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四)、聯繫生活,拓展視野;

(五)、動手操作、實踐感知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具體的設計意圖闡述如下:

(一)、遊戲激趣,導入新知:

新的課程改革在數學教學方面,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而創設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數學模型,因此,在上課伊始,我丟掉了教材中聯歡會主題圖的引入,而是選用了“石頭、剪子、布”這一項師生互動的遊戲來導入新課,這項遊戲學生再熟悉不過了,在他們猜測了老師和自己誰會贏之後,師生共同進行遊戲,並要求學生做好記錄,遊戲結束後,從同學們的記錄結果和開始猜測的結果的對比中得出結論,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發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從遊戲的形式導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慾望,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進入到教學的第二環節。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在本環節中設計了一組摸棋子的遊戲,共將此環節分成三個板塊來進行:

一是讓學生感知“一定”與“不可能”在課前教師為每組的同學各準備一袋大小個數相等的棋子。二是體驗“可能”並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三是實際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連,使所學過渡自然進入教學的第三環節。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此環節的設計來源於聯歡會情境圖的啟發,依據學生的分組情況為每組學生準備了各種水果和托盤,來進行“水果拼盤”的競賽,共設立了五項內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是桔子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讓學生在托盤中擺出相應的答案。實物的再現再一次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動手、動腦、動口,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小組合體的意識,對所學的知識達到了貫通,進入教學的第四環節。

(四)、聯繫生活,拓展視野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用“一定、可能、經常、偶爾、不可能”等詞語,説説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應用於生活,進而完成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動手操作、實踐感知”讓學生用手中的圓形紙製做搖獎轉盤,並用顧客或商場經理的不同的身份來設計,再次感知所學。

四、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

我想:通過以上環節的教學,在課上,同學們都將以全部的熱情和精力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樂學、愛學、會學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板書突出教學的難、重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在設計板書時注意兩點。

(1)圖文並茂,條理清楚,層次明確。

(2)突出重點.與課堂教學的小結相呼應

六、説評價

數學教學應提倡“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學和用事一個整體。這節課中,為實現教學目標,我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遊戲活動始終將學生置於一種自主、和諧、輕鬆的自然學習氛圍中,從而使學生在不斷地習得中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我求知、自我獲取知識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活躍和才能的發揮。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6

説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存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説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課.件.園)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情感態度、培養能力的關係。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不讓學生一味的接受和積存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們注重藉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分小組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輕鬆的氛圍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説教學過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實踐能力

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基於此,《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中,對於分米的教學,我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問:“關於分米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讓學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長度,並通過找一找、説一説、比一比、估一估、畫一畫、數一數、量一量等環節加深對一分米長度的印象,通過自已的操作來發現知識,學習知識。

二、以層層引入,導數學新知

接受式的學習固然同樣給了學生科學概念的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和探險的經歷,學生隨之失去了培養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會發現學生把知識“拋”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教學知識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對於米、分米、釐米、毫米的進率關係,我們沒有硬性灌輸,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出發對教師所講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釐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後,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同單位的長度: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從而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

在認識毫米時,教師先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問:“你發現了哪些有關毫米的知識?”當學生説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時,教師立刻出示課件並引導問:“那麼1釐米有多少毫米呢?”讓學生來數一數,得出1釐米=10毫米。教師繼續問:“那麼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請學生量一量,瞭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體有哪些,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三、讓趣味練習,促知識鞏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於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麼?”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7

小數除法例4是以買東西為題材,因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經驗,有助於學生領悟算法。前後共提出三個實際問題,教學三個除法豎式,各有重點。三個豎式中教學的除法知識綜合起來,就是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

第一個問題是求每千克蘋果多少元,計算9.6÷3。學生第一次遇到小數除以整數,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於是把小數除法轉化成整數除法。還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於是分步計算求得結果。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數除以整數的認識基礎,看着教材中的豎式,體會9.6÷3應該分兩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麼。“商的小數點為什麼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對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聯繫前面的算法作出具體的解釋,也可以根據小數的組成進行推理。通過9.6÷3的教學,學生初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數除法那樣列豎式計算,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着寫。

第二個問題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計算12÷5。整數除法中,除到被除數的個位,把剩下的不夠商1的部分作為餘數,不再繼續除了。小數除法中,要在餘數的小數末尾添上“0”繼續除。教材先在商的個位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在餘數“2”的右邊添一個“0”,讓學生明白這裏在應用小數的性質,除法還可以繼續算。又通過“20”表示20個十分之一,除以5商4個十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裏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裏及時點上小數點的必要性。

第三個問題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計算5.7÷6。這道題的商不滿1,可以從總價5元多一些,數量6千克,因此單價不滿1元的具體數量裏感覺到。也可以根據整數部分“5”比除數6小,作出判斷。教學着重解決“應該在整數部分寫0”,而且要求學生自己想到這一點。

還有一點在教學時應該注意。小數乘法的例題只是初步體會它可以用豎式計算,算法的得出在“試一試”後。所以,例題和“試一試”的教學要一氣呵成,待形成計算方法後再進行練習。小數除法例題裏的三個計算都有預設的教學內容,需要及時鞏固,才能進入後面的教學。所以,每個問題解決以後,都要適量安排練習,使教學的新知識消化、內化,保障後面的教學能突出重點。

基於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學過程如下:

一、引入課題。

由一個生活中討價還價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數乘法也可以用小數除法來解決,這樣引出課題,學生產生強烈學習小數除法的願望。

二、教學例題。

1、創設情景:創設一個購物的生活情景,引出1千克的蘋果如何算。

2、進行估算單價。這是生活中經常要甬道的。

3、獨立探索,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9.6÷3的商。其中重點是解決用豎式來做的方法,知道商的小數點為什麼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算理,如果對答案有懷疑的還可以檢算。

4、理解算理:繼續探索:12÷5=?5.7÷6=?重點解決餘下的2怎麼辦?整數部分的5比6小怎麼辦?

5、學生完成試一試以及改錯的練習,最後學生自行總結小數除法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

結合生活中的裏子商場促銷活動,請同學幫忙買哪種比較合算,最後提示學生學好小數除法就不會出現開始的笑話了,只有多算、多練,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計算的基本技能。

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能主動探索,找到計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學生學習小數的慾望,由討價還價的場景吃到學好小數除法的必要性;學生能通過探索、討論、嘗試掌握小數除法的方法。

但嘗試中學生對9.6÷3,商是3.2都會,但餘的6角學生還是習慣表示成0.6,很難轉變成6角再除的思維,接着用12÷5大多數同學只會商2(元)……餘2元,沒有想到精確地算出幾元幾角。而5.7÷6有許多學生整數部分要商0再除的想法一點都沒有。確定商中的小數點是學生作業中難點。總之學生嘗試中,有部分對算式有些無從下手的感覺。

最後的試一試又是兩道加除題0.2÷53÷15學生對3的後面加不加小數點起爭論,加了就把被除數改了,不加很對齊再算,不加也容易把商的小數點對錯。

這一節自我感受內容很多,同樣小數除法,各種可能遇見的問題都在這一教時完成,有些貪多不爛,部分同學在雲裏霧裏,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這樣的課如何呈現,如何處理例題與試一試中5種不同的種情,而且還要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這是專家才能解決的了,或者是編教材的人才能很好把握,本人有些手忙腳亂。以上僅此課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mw8k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