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有關三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有關三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三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全冊説課稿打包: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説課稿全冊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三章“年、月、日”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算單位。小學在前面已經掌握了小時、分、秒,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內容中,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本單元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方面知識的。本課是讓學生藉助觀察年曆來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的,然後介紹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以及拳頭記憶法和大月歌訣記憶法,最後是算出平年、閏年全年的天數。

3、教學重點、難點:

年、月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讓學生建立時間單位的觀念和掌握單位間的進率是教學的重點。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是教學難點。

關於練習題的編排,編者是按照新授內容的順序安排的,形成多樣。第1題是先練習了年、月、日之間的進率,再説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第二、三、四題是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

4、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四條教學目標:

(1)能夠説出年、月、日之間的關係,能閲讀日曆、年曆,並寫出日期。

(2)能夠説出各月的天數並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並能説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

(4)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探究能力。

這幾條目標既有知識層,又有運用層,而且概括了本課時的知識點,明確、具體、可測。

二、説教法

1、教法上:

①努力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通過啟發、誘導、設置懸念,培養學生探討知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步步紮實。②儘量利用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手段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③努力體現目標教學特點,在突破重點、難點的過程中重視教學信息的反饋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如:在教學年、月、日的進率時,我是通過讓學生觀察1993年的年曆使學生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通過教與學的雙向反饋,使教師更加清楚學生對這一教學重點的掌握情況,使下面的教學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再通過教師幻燈片演示近幾年二月份的天數,學生通過動腦、想、説、總結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動,突破教學難點。

2、教具準備:

分句課本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年曆、幻燈片、錄音機等。通過這些教具,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發現規律,學到知識。

三、説學法

在學法上,通過讓學生觀察、看書、質疑、討論、總結、概括、實踐運用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教學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時,首先利用年曆組織學生進行觀察等活動,並注意聯繫實際來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係;通過讓學生觀察幻燈片中二月份的天數發現每四年一閏的規律。再經過計算1980÷4和1986÷4得出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斷能力,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四、説教學過程

下面説一説教學過程程序。因為這是年、月、日的起始課,所以要有個好的開頭,人們常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來導入課題,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老師讓你們猜個謎好嗎?請同學們注意聽:有個寶寶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誰能説這是什麼?學生很快就能猜到這是日曆。然後,教師出示一本日曆,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日曆,可以知道:在日曆上我們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日,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年、月、日”的認識,(板書課題)。這樣,通過學生猜謎語和引導學生觀察日曆,導入課題,既直觀形象,過度又自然,同時好能激發求知慾,吸引學生注意力,為下面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為了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新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的特點,我分兩次口述學習目標,我是這樣出示學習目標的: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節課首先要完成哪兩個任務嗎?我來告訴你們,第一個任務是能夠説出年、月、日的關係,能閲讀日曆、年曆並寫出日期;第二個任務是能夠説出各月的天數,並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這樣出示目標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還能讓學生記得住,激發求知慾。

出示完目標後,教師將沿着這條線去教,學生也將沿着這條線去學。通過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1993年的年曆,使學生初步學會看年曆並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等知識。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看年曆,你知道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每個月各有多少天?看完後請同學們打開書80頁,這是1993年的年曆,請同學們根據鴨博士提的問題認真觀察年曆。由於問題簡單,學生看完後會積極地舉手回答問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這幾個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這幾個月;二月有28天。板書完後,我告訴學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稱大月(板書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書小月)。在學生熟悉了年曆之後, 藉助於他們平時對時間的直接經驗和想象力,把抽象的時間與具體事件聯繫在一起進行一些有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1993年的兒童節是星期幾?國慶節是幾月幾號?你自己的生日是幾月幾號?你能用鉛筆把它圈出來嗎?通過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建立起了較長的時間觀念,鞏固了年、月、日之間的關係,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順利地完成了前兩個任務。

在學生知道什麼是大月,什麼是小月後,讓學生判斷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還是在小月從而引出二月。這時我告訴學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個特殊的月份,為什麼呢?再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年份的年曆,發現二月有時是28天,有時是29天(板書29天),寫完後我説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閏年(板書平、閏年)。這時,我口頭出示第三個學習目標:如何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並能説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就是我們將要完成的第三個任務。出現了平年和閏年後,學生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會有平年和閏年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充分利用電教手段,讓學生聽一段錄音:“你知道嗎?……。”這個錄音既回答了學生的疑問,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聽完錄音後,我用幻燈出示了1980年到1992年二月份的天數,通過讓學生認真觀察、討論,自己發現四年裏有三個平年和一個閏年的規律,並經過計算得出閏年的年份與4的關係,從而學會判斷方法。這樣既加深了理解、記憶,還培養觀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學難點。

為了鞏固判斷方法,瞭解學生掌握情況,我讓學生對“做一做”的第3題進行了練習。為了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判斷,我把原題進行了改動,把書中只給的年份都分別除以了4。在判斷20xx年時,我用了20xx÷4的,學生看到這題會問:“為什麼要除以400,而不是除以4呢?”我及時利用教科書下面的底注,通過讓學生看82頁下面的底注,使學生初步瞭解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由於學生年齡較小,知識有限,這裏只作為常識讓學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為了便於學生記憶一年中每個月的天數,我給學生介紹了左手拳頭數月份和用兒歌記憶大月的方法,這樣學生既學得生動活潑,又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計算一年的天數打下了基礎。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看幻燈,圖上有一個左拳頭圖,在左手的拳頭上我們可以依次數出十二個月份。這時,我先引導學生在圖上數月份,邊數邊標出月份。再學生觀察圖知道: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月份都是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外都是小月。再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拳頭上數月份進行練習。這樣既能親身體驗,又能達到鞏固的目的。由此再一道記大月的歌訣:“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在此,講清十二月就是實際生活中的常説的臘月。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各個月份的天數之後,讓學生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自己計算出平年和閏年各有幾天,並填在書上,通過提問,知道平年有365天(板書365天),閏年有366天(板書366天)。這樣設計既鞏固了新知,有培養了學生的靈活性。再通過“做一做”中的第1、2題進行練習。

到此,本課知識已經學完,通過看書質疑進行小結。小結時我採用提問題、學生小結的方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歸納概括,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最後是回顧目標進行檢測,通過測評可以獲得反饋信息並及時補救,做到當堂知識當堂掌握。測評時,我充分利用課本中的練習題。這些練習緊扣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既考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考查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認識小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小數”第一課時。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課內容包括認識一位小數和它的讀、寫法。認識一位小數是小數的初步認識中最基礎的知識,它的學習,不僅為學生準確清晰地理解小數的含義,也為今後系統地學習小數的知識打下初步基礎。同時,小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較廣泛,利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來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3、教材簡析:

本課教材的知識結構呈現為:(1)運用分數的初步知識,通過把長度單位分米改寫成用米表示的分數,把貨幣單位幾角改寫用元作單位的分數,説明這些分數還可用小數來表示。利用例1和例2使學生初步認識十分之幾的分數都可改寫成零點幾的形式。(2)初步概括出整數、小數的概念,理解小數的含義,並掌握一位小數讀、寫法。

本課題的知識結構這樣有層次地呈現,體現了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從易到難,從具體到抽象,分層漸出,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利於學生學好課本知識。

4、教學目的:

我是從以下三方面考慮而確定的:

(1)本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結合元角分和米、分米的知識來認識一位小數,並理解小數含義,掌握讀、寫一位小數的方法。由此,可確定為本課時的知識目標。

(2)運用直觀手段,分析歸納的方法,使學生理解十分之幾的一位小數表示,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過理解小數含義,把某些分數改寫成小數,提高學生的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作為本課時的能力目標。

(3)本課時通過把十分之幾的分數寫成一位小數,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中的變與不變,相互轉化的思想教育。可作為它的情感目標。

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1、結合具體內容認識小數,知道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2、知道十分之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3、能識別小數,會讀寫小數。

5、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於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二、説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談話啟發法、嘗試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教學例題時,充分運用創設情境,直觀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規律,溝通分數與小數的聯繫,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概括出整數、小數的概念,歸納讀寫一位小數的方法。在教學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學生愉悦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知識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講練結合,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體會,有助學生技能的形成。

三、説學法

“由教材定學法,以學法定教法”教學策略告訴我們,教法和學法是和諧統一的。互相聯繫不可分割的,教學時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其內在的潛力,獨立主動地探究知識,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如教學例1時,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接着讓學生嘗試學習例2,遷移類

推出任何十進分數都可用一位小數表示,深化理解一位小數含義。把學生的求知慾由潛伏狀態誘發為活動狀態,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生的比較、分析、概括出小數的含義,培養了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四、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小數、

1、讓我們一起去商店看一看,價簽上的數,你見過嗎?

2、你們知道這些數叫什麼名字嗎?(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讀小説

1、這些老朋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誰發現啦!

2、讀小數

這些小數你會讀嗎?

大家讀的都很好,誰能説説你是怎麼讀的?

(可以結合25、25來讀)

3、現在會讀了嗎?

再讀:出示6張幻燈片。

4、同學們讀的都很好,那這些小數表示的價錢到底是幾元幾角幾分呢?(填表)

5、同學們能很快的把小數轉化成幾元幾角幾分,反過來把幾元幾角幾分化成小數還會嗎?

二、結合元角分理解小數的意義

1、1角=()元

2、藉助課件理解意義:

因為1元=10角,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角,1角用分數表示是

1/10元,寫成小數是0.1元。

3、學生數算理。

4、有了這個經驗,6角呢?

6角=()元

9角=()元

51分等於幾元幾角幾分?

7分呢?

15分呢?

小結:大家藉助了1元=10角1元=100分這樣的實例得到1角=0.1元1分=0.01元,現在你能借助手中的米尺來發現這裏面的小數嗎?

三、結合長度單位來認識小數

1、1、3米和1、30米有什麼不同?

2、介紹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

3、介紹劉徽

4、練習

四、全課小結,回顧開頭,宣佈歌唱比賽的結果。

説説你這節課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不懂得地方?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4月23日的校本教研活動中,聽了程老師執教的《面積和麪積單位》這節課,程老師幽默風趣的課堂組織能力,學生快樂輕鬆地學習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淺。

1、在活動中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開始,教師就讓學生在動手摸一摸的比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摸一摸數學書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個大?第二次摸一摸課桌的面書的面,第三次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個大?這樣很好的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進行導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利於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從中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為理解面積定義做了鋪墊。感知面積的內涵之後,讓學生通過“觀察、重疊”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擺學具説面積大小,體驗到沒有統一的面積單位不便於交流,從而自然地導出面積單位。

2、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程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理解“面積單位”這一概念。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了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圖形,通過學生自己想辦法比較兩張紙面積的大小,讓學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測量物體面積要用統一的標準,這統一標準就是要學習的面積單位。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交流中構建知識,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探索規律,有利於學生面積單位這一知識的形成。

3、找出生活中的單位面積物體,為學生建立表象。在認識了1平方釐米時,教師讓學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差不多是1平方釐米,如指甲蓋,鍵盤上的鍵等,同樣1平方分米的物品的尋找,特別是1平方米的報紙的出現,讓學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面積好大,並通過能站幾個人來實際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併為學生建立了單位面積的大小,教學效果好。

本節課程老師設計思路清晰、目標明確,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於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注重了學習過程的探索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重視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課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82、83頁,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面積的概念、知道了面積單位和掌握了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探究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進行單位換算的必備條件,也是為今後探索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打基礎。

2、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空間與圖形》的具體目標要求,我制定本課的三個目標:

(1)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常用面積單位間單位的進率,會進行面積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2)通過觀察、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推理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小組合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3、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常用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4、教學難點:面積單位間進率及其與長度單位間進率的區別。

二、説教法

這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基於新課程“教師的教不再是‘給學生一份知識的行囊’,而是為學生搭建探索知識的平台”的理念,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主要採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學到對終身發展長久起作用的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三、説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複習已學單位間的進率,引導學生建構“面積單位間進率”數學知識,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積極主動探索知識,與同學合作交流,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瞭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等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四、説教學過程

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卡紙、直尺。

五、教具準備

(一)複習引新。

1、同學們還記得數位順序表嗎?

……萬千百十個

(1)誰和誰是相鄰的數位?

(2)相鄰的`兩個數位的進率是多少?

2、在我們學過的單位裏,有沒有鄰居?它們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時分秒

米分米釐米毫米

噸千克克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

(在複習已學單位進率的基礎上引出課題,提出本課的學習內容,引入銜接自然,這樣也有助於學生在學習新課後正確區分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間的進率)

“看看課題,你想在這節課裏學到什麼知識?”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探索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進率。

(1)出示一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

這是一個……?要想知道這個正方形的面積,該怎麼辦?

指名答

(2)請同學拿出課前準備的正方形卡紙和直尺,大家一起尋找答案。同桌二人合作,測一測、算一算,這張卡紙的面積是多少?然後回報結果。

有的學生測得卡紙的邊長是1分米,算出其面積是1平方分米;有的學生用釐米做單位測得卡紙的邊長是1釐米,算出其面積是100平方釐米。根據大家的測量計算結果,你們有什麼發現?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彙報交流,得出

結論: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在學生彙報的同時板書: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釐米×10釐米=100平方釐米

即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進率是100。鼓勵學生的各種想法。

(“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以上環節重在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採取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

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間的進率是100,請猜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是多少?

有學生會猜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所以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也是100。

只是猜想不一定正確,有什麼依據來説明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鼓勵學生結合已經寫出的板書內容,獨立思考。如有困難可與同桌商量請求幫助。

(因為有了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的進率的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經歷,學生很快就能想到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就是100。與同學商量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説理達到條理性和完整性。)

學生彙報,教師邊板書:1米×1米=1平方米

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

100釐米×100釐米=10000平方釐米

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間的進率是100。

教師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小小年紀的你們就能用尋找證據的方法來證實某一種想法是否正確,這種數學思想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用得很多,但願你們將來成為一名對祖國、對人民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3、歸納總結:

認真觀察板書內容,你想説什麼?

讓學生暢所欲言:1米=10分米,那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分米=10釐米,那麼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相鄰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對應的相鄰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就是100;還發現1米=100釐米,那麼1平方米=10000平方釐米…

(讓學生觀察有條理的板書內容,調整知識結構,疏通知識網絡,很好地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蒐集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對知識的理解得到進一步昇華,也就是新知識的“再創造”的具體體現。)

(三)鞏固運用

1、5平方米=()平方分米

5米=()分米

30平方米=()平方釐米

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800平方釐米=()平方分米

800釐米=()分米

2、我是小法官

1平方米比1米大。()

50平方分米=5平方米()

每相鄰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

邊長是2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8平方分米。()

3、一個長方形花池長30分米,寬比長少10分米,這個花池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如果每平方米可種6棵荷花,這個花池一共可以種多少棵荷花?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是南排河鎮後徐小學教師高紅娜,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內容《平均數》,設計本課我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環節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

二、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理論依據,確立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使學生能理解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幫助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科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四、説學情

由於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着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五、説教法和學法:

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儘量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創造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通過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積極思維,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課的引入部分我設計了拍球比賽,由3個女生與3個男生拍球的數量,拋出問題:根據統計數據,你認為哪組獲得了勝利?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計算總數的方法得到答案,獲勝隊歡呼起來。這時我參與到失敗的一隊,把我拍球的數量加到他們隊的數量上,再比較兩隊的輸贏。這時有同學提出質疑不公平,因為兩隊人數不同,比總數不合理,我抓住時機設疑:那怎樣才能公平合理呢?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引導總結出最佳方法是通過求平均每人拍球個數來比較。從而引出課題平均數。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愛的課外活動入手,創設這樣的情境不僅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也活躍了氣氛,更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從而能達到引出平均數的效果。)

二、探究新知、建構感知

追問什麼是平均數?請同學們舉例説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見到或聽到的平均數。

(設計意圖:通過舉例,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平均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

出示課件1:在一個方形魚缸中,設置3塊擋板,把魚缸分成4塊相等的水域,且每一塊水域的水的高度各不相同,由此提問:把擋板拿開,裏面的水會怎麼樣呢?

出示課件2:有3排小球,個數分別為6、7、2,

由此提問:怎樣移動才能使每排小球個數同樣多?

(設計意圖:通過方形魚缸中的水和移動小球兩個動畫課件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數,並滲透“移多補少”法。讓學生明白把多的分給少的,這樣的方法叫“移多補少”.)

三、深化理解、鞏固新知

1、出示課件(課本例1):學生們收集舊塑料瓶的圖畫和統計圖

要求:①、首先讓學生説出自己發現的一些信息(對應圖畫)

②、能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進行操作。(指名學生上台指着統計圖説自己的操作方法)

設置認知衝突,平均數可以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那是不是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用這個方法呢?我來到學生中間,

叫起一名同學和他比身高,問到如果求我們兩人的平均身高用這個方法行嗎?學生們在一片鬨笑聲中説出不行,那有更好的方法嗎?迫使學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還能用計算的方法。

③、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此步可採取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互相幫助獲得答案,因為對於個別同學而言還是有一定困難,集體訂正時讓學生明確先算出總個數,再平均分,這種方法稱為先合後分,最後叮囑學生列綜合算式時必須加上括號並寫答語)

在同學們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以後,回來解決拍球遊戲中還沒解決的問題。同學們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問題。隨之教師引導學生在一組數據中發現平均數在哪些數據範圍之內。

(平均數一定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四、綜合運用、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使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為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我在設計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持續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1、出示課件:快速找出平均數。

(運用以上所學方法來解決,着重説最後一題,以此訓練學生處理問題的靈活性。)

2、出示課件:四(1)班學生參加植樹活動,第一組種了180棵,第二組種了166棵,第三組種了149棵,平均每組種了()棵。

A:181B:165c:145

(平均數一定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3、出示課件:一本書,小明第一天讀了12頁,第二天上午讀了8頁,下午讀了6頁,他平均每天讀多少頁?

①、(1286)÷2②、(1286)÷3

(這道題使學生對求平均數的份數加深印象)

4、出示課件:◇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釐米,小明身高140釐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麼?

(這道題與生活實際相聯繫,讓學生感覺平均數和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並會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

整個教學設計,我根據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做了很多的預設。因為學生是具有不同知識經驗的生命個體,備課時我充分考慮不同的學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會出現哪些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策略。爭取在課堂教學中,在組織學生討論、評價,讓學生在生成知識的同時,生成學習經驗,生成情感體驗,使整個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通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能在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餘數。通過自主探究明確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會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本課的重、難點是在具體操作中,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明確餘數與除數之間的關係。

二、説教法學法: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自主操作、體驗感悟

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索促進學生有意義地構建新知,我設計了一個擺小棒的活動,讓學生在擺的過程中體會餘數的產生,以及餘數的意義。這個活動給了學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間,充分發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反思交流、應用提高

在教學餘數和除數的關係中,我結合學生擺小棒的例子,鼓勵學生猜想、驗證,逐步抽象概括,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反思性學習,通過這一系列活動,使學生深刻地體驗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突破教學難點,最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有餘數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以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流程

為了能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複習舊知,引入新課”、“實踐操作,自主探究”、“鞏固新知,體驗快樂”三個教學環節。

1、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學習有餘數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算式的寫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新課之前一定要對這兩個知識點進行復習,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識,技能,經驗和心理上的準備。

我利用複習導入, “用18根小棒,每3根擺一個三角形,能擺幾個三角形?”讓學生知道此題可以轉化為“18裏面有幾個3?”用除法計算,從中複習除法的意義。

2、實踐操作、自主探究

此環節讓學生理解餘數的意義,會正確用算式表示有餘數的除法。

學生操作:請每個學生用9根小棒,擺正方形。學生展示:學生擺出了2個,還剩1根。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説一説擺小棒的過程,明確剩下的是多餘的,不能再擺一個原有的圖形,也就明確了餘數的產生的意義。接着,我讓學生充分體驗感知除法算式橫式和豎式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然後接着用十根小棒擺正方形,並列出橫等式及豎式,進一步體驗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最後,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擺正方形能擺幾個餘幾根的除法橫等式。探究餘數和除數的關係時,我讓學生觀察黑板上幾個算式中的餘數和除數,大膽猜測餘數與除數的關係,學生一般都會得出:餘數﹤除數。

3、鞏固新知,享受快樂

這部分我安排了課本中的一些習題,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共同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各位評老師:

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第7冊134頁136頁《面積和麪積單位》,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教材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的含義,在認識面積的意義後,接着學習面積的單位,使平面圖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標準,這樣就減少了認識上、理解上的難度。基於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大綱的要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並知道他們實際的大小。

 2、能力目標:初步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圖形的面積。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面積概念及常用的面積單位形成的過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激趣導入新課。讓學生説説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體,和你家的房子比較一下誰大一些?並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教師板書:面積。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二)探索麪積的概念

這一環節分兩步來完成

第一步認識面積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説,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引導學生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第二步,比較面積的大小,引出面積的單位首先讓學生知道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教師先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學生用觀察法比較,會有三種答案,用疊起來的方法比較(試一試),還是不能確定大小,教師根據學生的兩次信息反饋,鼓勵同學們大膽創新,有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再演示,在兩個圖形上分別畫上同樣大的小方格,通過數小方格的數量,學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在學生已經知道用數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前提下,運用遊戲的方法來比較同樣一個圖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從而產生了矛盾,達到了學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確地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接着教師巧妙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什麼單位?告訴學生今天先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積單位還有別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個面積單位。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一直處在積極探索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三)認識面積單位;

這個環節分三步來完成:第一步讓學生自學課本並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示。第二步是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的教學以教為主;具體環節如下:找,從自己備的學具中找出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釐米並把它印到腦子裏.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大約是1平方釐米。畫,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為主;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為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了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第三步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為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四)鞏固練習

主要設有填空題判斷題和操作題。目的讓學生明白(1)正確運用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滲透長度和麪積的區別,為下節課做好鋪墊。並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課堂小結後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思考題,讓學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我們的操場,這個方法可行嗎?為後續學習埋下伏筆。總之,本課採用的教學方法從實際生活引入,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的信息反饋,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pgx7n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