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選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五篇

精選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五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五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本節課內容: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三角形的面積》。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與意義。

三角形面積計算是在充分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徵及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對這一部份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並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學會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加深對三角形與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之間的內在聯繫的理解。

3、本節課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的教學理念與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學習需要,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能夠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方法與過程:引導學生經歷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探索過程,理解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索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與創新精神。

4、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操作來獲得知識。引導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參與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全過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

 二、説教法與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廣泛參與操作實踐,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發展。

本節課運用實驗操作法,引導法,講解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 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演示、討論來激發學習興趣。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小組討論等方法獲取知識,進行總結。然後收集信息並處理信息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三、説教學過程

根據這節課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並結合農村小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複習與新知識聯繫緊密的舊知識,讓學生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以及複習三角形的特徵揭示課題。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索、操作。

2、小組展示、交流。

3、討論問題。

①分得每個三角形的面積與原圖形面積的關係?

②分得每個三角形的底和高與原圖形的底和高的關係?

4、引導學生分析歸納,解決問題。

5、教師歸納總結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三)、知識運用

首先、運用公式解答教材例2,找中、差兩名學生上黑板板演計算過程,老師集體訂正。其次、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多媒體出示不同等級的練習題,學生練習鞏固。

(四)、教師課後小結。

(五)、佈置作業。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學情解析,目標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義》是學生學習了四年用算術思想解題後,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也是今後學習運用方程解決整數、小數、分數和百分數問題的重要基礎。

《方程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堂全新數學概念課,是算術思維的一種提升,是數的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解發展到列出方程解,從未知數只是所求結果到未知數參與運算,思維空間增大,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以及新課標中概念教學的理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藉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義,能從形式上判斷一個算式是不是方程,區分等式與方程,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使學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

2、使學生在觀察、分析、分類、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經歷從現實問題抽象成方程的過程,滲透集合思想。

3、感受數學探索的樂趣,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善於思考的學習習慣,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聯繫。

(三)教學重難點

列方程時的數量關係與列算式時的思維過程有着明顯不同。用算術方法列算式時的數量關係是充分運用已知數量的運算得出未知數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開來,已知條件作為一方,要求的問題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數量關係,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來,共同參與運算。從列算式求答案的習慣思維轉向列方程表示等量關係,學生的思維會有一定的困難。

基於以上的思考,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方程意義的理解以及在具體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使學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難點是經歷由問題抽象成方程的過程,滲透集合思想。

(四)學情分析:

課前我們對學生進行了調研,調研內容主要有三項:

一、求未知數

這道題主要是為解方程做準備。在這道題中,學生的書寫格式錯誤較多,佔40.2;會方法但計算錯誤的同學佔10.9;格式計算都正確的同學佔48.9。所以,在後面講解方程的教學中,我們要規範學生的書寫格式,講清算理和算法,提高計算能力。

二、給式子分類,並寫出每類的特點。

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想看看學生能否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清楚分類的標準,為課上的分類做準備。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因為學生的關注點不同,所以分類的標準不同。有些學生關注的是式子當中的字母,所以根據有無字母把式子分為兩類,一類式子當中有字母,一類沒有字母,這樣的學生佔25;有些學生關注的是式子中的等於號,所以根據式子左右是否相等把式子分為兩類,一類是等式,一類是不等式,這樣的學生佔26.1;有一些學生關注的是式子中的運算符號,所以分的類別較多,還有一些學生不知道根據什麼來分,這樣的學生佔48.9。儘管一直以來學生總是在寫等式,但對等式的概念學生並不清楚。所以,課上我們要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等式的本質特徵,真正理解等式的概念。

三、你們在生活中見過與蹺蹺板類似的物品嗎?

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學生是否知道天平,為課上應用天平列式做準備。課下我們又找個別學生進行了訪談,讓他們説一説天平與蹺蹺板有什麼相同之處。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學生基本上知道天平,只有個別學生不知道。

(五)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以學生髮展為本”必須為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那麼教師只能通過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及教材特點,這節課,我們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演示操作法”、“觀察法”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並通過相互合作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我設計瞭如下三個方面的教學手段:

1、用直觀的操作和演示,讓每位學生理解和歸結出結論。

2、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努力促進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現。

3、充分利用身邊的事物,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能在輕鬆、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圍中理解、掌握知識。

(六)、學法

為了使學生獲取“方程的意義”這部分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自信心。讓學生動眼觀察,親自參與,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識,培養學生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

二、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主要安排了五個環節:

1、創設情景,抽象出等量關係,理解等式的性質

等式是方程的生長點,學生在前幾冊教材裏對等式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了有利於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學中借助學生熟悉的蹺蹺板首先讓學生體會等式的含義。

活動一:感知平衡,體會等式含義,理解等式性質。

課件出示一架蹺蹺板,請學生仔細觀察後説一説玩蹺蹺板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再請學生用一個式子表示蹺蹺板現在所處的狀態。然後告訴學生像這樣用等於號連接的式子就叫等式,緊接着就提問學生:什麼樣的式子叫等式?對“等式”的概念進行了強化。這個提問及時準確。接着,利用蹺蹺板理解等式的性質,即等式兩邊同加同減,左右兩邊仍然相等。然後啟發並引導學生思考:如果等式兩邊同乘同除,等式會怎麼樣?通過學生舉例,總結出等式的性質。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既讓學生從蹺蹺板“平衡”中體會到等式的含義,又能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活動二:觀察發現,抽象出不同的式子

創設具體情境,讓學生觀察天平從不平衡到平衡的變化過程,通過天平的動態變化得出若干個不同的式子。然後提問學生:以上的式子都是等式嗎?它含有未知數嗎?讓學生思考,交流後説出:有的是等式,有的是不等式。這樣由“扶”到“放”,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動口説一説,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這樣設計,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一個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的機會,讓他們親自感知了多個含有未知數的式子的來源,將“重視結論”的教學轉變為“重視過程”的教學,不生硬的塞給學生現成的結論,讓學生充分經歷方程模型的生成過程。同時也為下一個教學環節——給式子分類做好準備。

2.引導分類,抽象出方程的意義

運用剛才得出的式子進行分類,並讓學生説説分類標準,然後從學生按照等式不等式的標準分類的教學資源中直接導出本節課的課題:方程,在此基礎上,再次讓學生觀察,討論與交流,找到方程的特點,從而進一步得出方程的意義。在分類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想法,肯定他們分類的方法。這樣的設計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大膽設想、敢於發現、抽象概括的機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真正體會到自己獲取知識、發現知識的成功樂趣。

3.討論比較,辨析、概念——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創造的樂趣。通過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創作“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圖,並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等式”與“方程”的關係: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這是一道富有思維容量的習題,不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保持與發展,同時滲透集合思想。

4.鞏固深化,拓展思維——練習

在這一環節中,我們設計了“介紹方程”、“寫方程”和“判斷方程”三個活動。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設計了“如果你是方程,你怎樣介紹自己”之後讓學生自己寫一個方程,這樣一個介紹,一個練寫,不僅使學生愛做,而且還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義。然後讓學生看式子進行判斷,辨析;出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這句話讓學生分析這句話對嗎?説出理由。通過這些活動加深理解消化鞏固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方程的判斷,能引起學生強烈的爭論,讓學生在爭論中鞏固方程與等式的概念,方程與等式的異同,使教學達到高潮,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鞏固新知的過程中。

5.小結新知,明確收穫

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本節課的收穫,目的在於讓學生對本節課的新知進行一次梳理,通過總結概括再次讓學生體驗到探索新知的樂趣。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體積與容積》,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和表面積計算,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本課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也為將來學習體積、容積的單位和計算奠定良好的基礎。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使學生認識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掌握體積和容積的概念,理解“形狀變了,體積不變”的原理。

2、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探索、交流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而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並感知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建立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依據教材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體積和容積的區別。

教學中要用到的課件、量杯、紅薯、土豆等是我這節課要準備的教具。

而魔方、粉筆盒、橡皮泥等是學生要準備的學具。

新課程標準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根據這一理念,教學中我採用實驗操作法、主體教學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把課堂完完全全地還給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我採用讓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

本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的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用烏鴉喝水的故事來引入新課,在學生看過烏鴉喝水的故事的影片之後,我提出兩個問題:聰明的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瓶子裏的水面為什麼會上升?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知原來是小石子佔了一定的空間,把水擠上來了。緊接着,我又提問:教室裏還有像小石子這樣佔有空間的物體嗎?哪些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哪些物體所佔的空間小?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這節課的課題:體積與容積。

這樣用學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入,既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緊緊地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探索新知的強烈慾望,也體現出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繫。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這個環節我出示差不多大小的土豆和紅薯,讓學生猜一猜哪個所佔的空間大。單憑眼睛很難作出判斷,怎麼辦?我把問題拋給學生,要他們先獨立思考比較的方法,然後在小組交流,最後彙報意見。

接着我讓兩個學生上台進行實驗演示(在演示的過程中台下的學生可以給他們提建議):在兩個大小相同的量杯中放入同樣多的水,第一次讓學生觀察水面在哪裏,瞭解兩杯水是一樣多的。然後,慢慢將兩個物體放入杯中,讓學生進行第二次觀察,同時思考兩個問題:“兩個杯子的水面發生了什麼變化,説明了什麼?” “兩個杯子現在的水面不一樣高,又説明了什麼?”。學生在討論中明白了,物體放入水中佔了一定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説明物體所佔的空間有大有小。在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的 基礎上,揭示體積的概念: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接着,我及時提問:土豆和紅薯,哪個體積大?哪個體積小?誰還能説説生活中什麼物體體積大、什麼物體體積小。並出示背投電視與液晶電視,台式電腦與手提電腦,大哥大手機與超薄手機,它們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為什麼現在的電視、電腦、手機設計越來越薄呢?

(這樣設計,學生經歷了實驗、觀察、交流合作等過程,深刻地感受到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不同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小不同,理解了體積的實際意義,同時感受到生活在不斷地變化。)

接下來我又引出“碗和水杯,哪個容器裝水多?”的問題,你們能設計一個方案並在小組裏動手操作進行比較嗎?

實驗方法是多樣的,如把碗裝滿水,倒入杯中,看滿還是不滿,或者把碗和杯子裝滿水,分別倒入兩個量杯中,看哪個量杯水位高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容器所容納物體的體積有大有小,這時我揭示容積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容器的容積。為了加深對容積的認識,我再做一個演示:倒半杯水,這時候所裝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積?為什麼?那要裝多少水才是杯子的容積?

(這樣設計,使學生人人蔘與實驗,充分理解比較抽象的容積的概念,並且明白:容器所容納的最大容量才是容器的容積。)

為了區別體積和容積。我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魔方和粉筆盒。讓他們比一比、説一説:它倆誰的體積大?誰的容積大?粉筆盒的體積和容積有什麼不同?

(這個片段的設計,使學生會區別體積與容積的不同,並懂得了只有能夠裝東西的物體,才有容積,為實際應用打下基礎。)

為了體現數學來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了三個層次、形式多樣的練習:

一、基本練習。

這一層次有口答、選擇和判斷題。

這類題目的目的是趁熱打鐵,鞏固剛剛學習的基礎知識,加深對體積和容積概念的認識,練習的多樣化,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第二層次的練習,是動手擺長方體、小組合作疊硬幣、用橡皮泥捏不同的形體,比較它們體積的大小。

動手擺長方體,目的是使學生明白擺的小正方體多,所擺的長方體體積就大,為以後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作了良好的鋪墊;疊硬幣、捏橡皮泥的練習,是讓學生明白“形狀變了,體積不變”的原理。

第三層次:提高練習

我設計了一個趣味比較:

胖子和瘦子誰的體積大?

這道練習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開放性思維。

四、評價體驗,交流心得。

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評價自我,評價他人,促進學生養成正確評價的觀念。

我的板書是這樣的。

意圖是:儘量用簡單明瞭的文字來表達重點內容。

我的説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平均數的應用(二)部分推測整體”是五上統計章節內容,平均數是統計學中最常用的一個統計量,在應用中,平均數除了可以用來比較同類數據的整體情況,當需要“大數據”的整體情況時,我們一般還可以用部分平均數來推出整體的水平,或者用來歸納、分析、預測全體的情況或趨向。

二、説學情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平均數的概念、計算以及簡單應用的基礎上教學的,之前,學生還學習過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有了一定的分析、描述統計數據的能力。通過本節課串聯的問題情境的學習讓學生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數來推測全體的情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中,理解運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整體情況的方法。

2、初步體會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全體的情況時選取的部分樣本要具有代表性。

3、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運用部分平均數來推算整體的情況。

教學重點:理解利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總體數據情況的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利用部分平均數來推算整體的情況。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大致劃分為為三個環節,即談話引入,探究方法、深入探究,合理應用、實踐體驗,鞏固新知。

教學設計中體現以下特點:

1、為學而教的學習內容組織。第一環節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與數學知識的自身特性入手,創設情境,引發認知矛盾衝突,激發學生內在探究學習動力。

課始,設計幫小巧解決“瓜農難題”和“花農問題”這兩個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瓜農問題”:我們的小夥伴小巧今天遇到了難題,你們願意幫助她嗎?我們一起來看看,瓜農有一批西瓜,大大小小共500千克,還給你提供了工具稱稱,怎樣才能又快又比較精確地推測出這批西瓜大約有多少個呢?有什麼好方法嗎?“花農問題”:一塊20xx平方米的鬱金香,如果以市場平均每支鬱金香3.00元計算,這片鬱金香能收穫多少元?你能幫他比較準確地推測出來嗎?圍繞着“怎樣又快又準確地估測出整體”這一核心問題,打破學生的認知平衡,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揭示數學概念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在對比中完善問題解決的策略第二環節在學生初步掌握整體推測部分的方法後,媒體再次呈現“瓜農”和“花農”問題,通過提問““兩農問題”在解決過程中的相同之處?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策略,再交流、歸納、補充,完善對此類問題解決的策略。

在學生掌握方法後,畫風一轉,又給出一道“精密零件”的例題,“求精密儀器的總重量?”預設學生“中招落馬”:隨機挑選幾個零件,求平均重量。20xx×平均數,引導學生重新審題:“精密零件”個個重量相同,直接稱一個,乘20xx即可。此處設計讓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再次引發思考:什麼情況才要用部分平均數去推測整體。

3、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第三環節鞏固階段的習題設計從判斷到應用,如情景辨析(1)用10月1日到7日上海迪斯尼樂園的平均日客流量來估測十月份這一個月的總客流量。

(2)學校捐書義賣活動,老師隨機選出五年級10個同學,用這10個同學平均每人捐書的數量估測全年級同學捐書的總量。

(3)廣播操比賽,把我們班級的男生按照廣播操隊伍排列後,用前5名男生的平均身高來估測我們全班男生的身高情況。

通過辨析用部分平均數推測整體是否合理?學生內化新知。

應用環節,解決廢紙問題,結合學生實際,滲透環保教育,綜合性較高,有利思維磨礪。

整個練習應用環節,我嘗試讓學生去分析辨析,不僅要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還要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比較、思考,從而對運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總體水平有更深的認識。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宋沖沖。今天我要進行説課的課題是《小數乘法》。我將從説教材地位和作用、説教學目標、説教法、説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我要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數乘法》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單元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學習了整數乘法,這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本框題前面承接本教材的整數乘法,後面是本教材的小數除法,所以學好這個課時為學好以後的小數除法打下牢固的知識和技能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內容和結構分析,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掌握一個數乘以小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並能運用法則進行計算。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類推能力、判斷能力等。

3.滲透理論來源於時間和轉化的思想。

三、説教學重、難點

本着以學生為本的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小數乘法意義和小數乘法法則

2.教學難點:確定積的小數點的位置

為了講清楚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在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説教法

我們都知道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邏輯的學科。因此我的課堂能使學生的邏輯能力增強。

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現狀,我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這也是新課改精神的體現。

五、説學法

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做到條理清晰、緊湊結合、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

由學過的知識和材料開頭情景設置導入新課。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温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知識,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

2.講授新課。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設備情況,選擇多種教學手段,強化學生的認識。同時注重對學生的練習,讓他們能夠熟練運用,並能用於社會實踐。

3.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把我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轉化為學生的知識。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論和實際生活的應用。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這有利於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便於學生理解掌握。

5.作業佈置。

針對五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設計了分層練習,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減負的目的。

七、結束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本節課我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完成教學。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在教學中要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地學習,使他們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中,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並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wly44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