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關於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7篇

關於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7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7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因數》這一課時的主要內容是瞭解因數的概念,在1-100的自然數中找出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知道質數、合數的意義,會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能找出100以內所有的質數。學習倍數和因數是學習質數和合數的基礎,又是進一步學習公倍數和公因數、約分和通分,以及分數混合運算的重要基礎。教材設計了兩個學習活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出因數、質數、合數的概念,從而讓學生探尋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及判斷質數、合數的方法。

學情分析:

因數是建立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許多自然數的知識之後,四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主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來提高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性,體驗成功的樂趣,通過學生的探索和體驗來達到學習知識、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同時感受數學學習中的奧妙,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 在自主寫算式和找1-10各數的所有因數的活動中,瞭解因數的概念,發現一個數的因數中最大的數與最小的的數及其個數方面的特徵,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

2、 通過列舉、比較,得出質數與合數的特徵,會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能找出100以內所有的質數。

(二)能力目標 通過各種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及從多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讓學生通過探索學習,感知知識間的區別與聯繫,能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活動,願意把自己發現的結果告訴他人,獲得成功的體驗。

這樣的目標設計打破了傳統概念教學的規律,從過多地注重概念本身,轉化到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認知目標,還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各方面的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能準確找出某一個自然數的因數及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在找某個自然數的因數時如何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創設了一個情境,森林舞會馬上要開始了,可是小動物們還沒有找到自己的搭檔,同學們你們能幫幫他們的忙嗎?

課件出示搭檔要求:凡是兩個數相乘,積為12的兩個小動物,便可結為搭檔參加舞會。

此時的學生們一定爭先恐後地回答,其實這樣的題目學生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的相關知識非常容易解決,我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從中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進而可以以最佳的狀態進入下面的學習。

隨後讓學生在練習本上把剛才判斷的過程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來:學生可能出現六種情況,如果學生沒有説出,教師可做為參與者補充,通過討論後,整合為三種情況:(課件出示算式)

12=1×12,12=2×6,12=3×4,從而引出因數的概念,在乘法算式中,乘數也叫因數。1、2、3、4、6、12這些數都是12的因數。(課件出示):並隨機板書課題:因數。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一)、理解因數的概念,探索找一個自然數因數的方法。

(1)首先是強化“因數”的概念認識。根據以往學生在表述倍數時容易出現表述不完整的情況,我在此出示判斷題:因為12=3×4,所以3和4是因數,12是倍數。( )請學生思考,此時肯定引起學生的一片爭議。通過反例的教學,意在強調因數和倍數表示的是兩個數之間的關係,不能單獨存在,因此要説明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因此,剛才的話應該完整地表述為因為12=3×4,所以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

(2)及時練習。在這裏我讓學生自己出題,説説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既達到了鞏固的目的,來自學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實,學生更容易接受。同時考慮到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可能所舉例子都是乘法算式,教師就需及時有效“介入”比如,因為“24÷3= 8”,我們就可以説3和8是24的因數,24是3和8的倍數。促成學生不僅從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從除法的角度進行,為後面找一個數的因數做好伏筆。

(3) 自主探索,找出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方法。(教材第90頁試一試)。

在學生對因數有了比較深刻地認識之後,教師提出練習要求:師:下面就請大家用自己的方法分別找出18和24的所有因數,並寫出來,由學生獨立完成,與此同時,我進行巡視,重點了解學生找因數的方法。待學生完成之後提問

誰願意彙報一下你寫的結果,並説一説你是怎樣找到這些因數的?

學生交流寫的結果和自己找的方法,學生找因數的方法可能有

利用乘法找。因為18=1×18,18:2X9,18=3X6,所以18的因數有1、2、3、6、9、18;因為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數。

利用除法找。因為18÷1=18,18÷2=9,18÷3=6,所以18的因數有1、2、3、6、9、18;因為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數。

一個一個找,可能按照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找。

不管學生用哪種方法,只要做得對就要給予鼓勵。學生可能還會出現説不完整的情況,也要先鼓勵學生,再請其他學生補充完整。

在學生一一説明自己的方法之後,提出問題:同學們都用自己的方法找出了18和24的所有因數。現在,大家討論一下,要寫一個數的所有因數,怎樣寫就不會遺漏或重複了呢?這是本課學習的一個難點,因此要給學生充分討論的時間。

讓學生在對比剛才出現的方法後,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從小到大,一對一對地找。找到出現之前重複的因數為止。如果學生想不到,教師可作為參與者參與討論得出方法,從而打破難點。

通過列舉、分析、比較,探索一個數因數的特徵。進而認識質數與合數。(第二個例題)

課件出示例題二:剛才我們通過討論得出了找一個數所有因數的方法,現在就清大家用這種方法,找出1~10各數的所有因數,把它們寫下來。

學生書寫,教師巡視,重點指導學生找因數的方法,檢查書寫中是否有遺漏或重複現象。學生由於個體差異,完成的速度有快有慢,此時我提示寫得快的同學同桌之間互相核對一下,以便檢查是否有遺漏的因數,同時也是對速度稍慢一些的同學的等待。隨後請同學們進行彙報。我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隨機出示。出示時,有意識地將其排成三列,質數一列,合數一列,1單獨寫成一列。

出示完成後,提問:(課件出示)觀察寫出的因數,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不難發現:(課件出示)

1是每個數的因數。

一個數最大的因數就是它本身,最小的因數是1。

1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

……

此時教師要及時地做出肯定:大家説得都非常好,説明大家觀察得很仔細。我們看到了不同的自然數,因數的個數是不同的。現在,我們就按照因數的個數把這些數分一分類,讓學生小組之間交流討論,進行分類,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教師板書

像這種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數叫質數(也叫素數。)。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其他因數的數叫合數。

學生對照板書齊讀兩遍,加深對質數與合數意義的認識。隨後進行提問:“根據質數合數意義,你認為1是質數還是合數?”有了上面對質數與合數意義的認識,學生根據其意義進行對照,發現1既不是質數又不是合數便水到渠成了。這時都師也隨機進行板書:“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隨後,請幾名學生舉幾個質數的例子,舉幾個合數的例子,學生舉例的同時,讓其他的同學判斷,意在通過多種方法鞏固、檢查學生對質數和合數概念的理解程度。

進而學生獨立完成91頁練一練的第1題,然後交流彙報。意在讓學生掌握如何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方法。

在學生掌握瞭如何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方法之後,出示問題:你能找出1-50的自然數中的所有質數嗎?(練一練第2題)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法找質數,有問題的可以小組合作。教師巡視,重點看學生用什麼方法找的,指導學生尋找一種又快又準的方法。之後進行彙報

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按照質數的概念逐個進行判斷。

根據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徵,把2留下,把2的倍數都畫去;接着把3留下,其他的3的倍數都畫去;把5留下,其他的5的倍數都畫去;然後再一個一個找。

不管學生用哪種方法,只要找對就要鼓勵。

如果學生沒有説出第二種方法,教師要作為參與者提出第二種方法,讓學生明確質數表就是這樣產生的。

在自主找50以內的所有質數和交流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體驗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優化算法的意識和能力。學會找50以內各數所有質數的方法。

學生有了上面找50以內所有質數的過程體驗,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放手讓學生去找50-100所有的質數。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總結:我們找到了100以內所有質數,大家數一數共有幾個。指導學生把兩個題找的結果整合在一起。得出一共是25個。

同時提出要求:這25個數十分特殊,也很重要,老師希望同學們能記住它們。還要記住我們是怎樣找到它們的。

三、變式訓練,學以致用。

習題是學生對所學知識鞏固與提高的一個必要過程,也是學生“用數學”的重要體現,因此在本課時的習題設計時,我整合了之前幾課所學到的相關知識,力求做到層層深入,步步遞進,使學生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第一題“我會填一填”,這是最為基礎性的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和掌握的,在此做到了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第二題“火眼金睛”,在這道題中陷阱重重,學生如果考慮稍有不到,便會出錯,因為也是培養學生仔細分析、慎重考慮的一個途徑。在此又體現了習題的靈活性。

第三題,“我是一休”。一休可以説是每個學生都喜歡的角色,喜歡一休無非是在於他的智慧,因此,在練習時我讓學生以“一休”的角色去處理問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探索個慾望,同時又給了學生展示自己智慧的平台。隨後讓學生把自己的電話號碼也以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猜一猜。這既體現了習題的創新性,又體現了其趣味性。

四、提出要求、拓展學習

同學們善於觀察、肯於動腦,太好了。關於質數與合數的學問多着呢!你們聽説過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嗎?若感興趣,就上網去查一查吧!

提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關於質數與合數的問題,鼓勵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在網上查閲有關資料,將學習延伸到課外。介紹“歌德巴赫猜想”,不僅可以豐富課本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使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解決數學問題的素質都得到提高。

板書設計:

最小:1

因數

最大:本身

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數叫做質數。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其它因數的數叫做合數。

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本節課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下的設計理念:

數學是人與人之間精神層面上進行的交往。課堂教學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它需要運用“對話式”的學習方式,採取多種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發展能力。新課程中對學生的情感、體驗、價值觀,以及獲取知識的渠道都有悖於傳統的教學模式,這正是教師在新課程中尋找新的教學方式的着眼點。應該説,新的教學方式將伴隨着教師對新課程的逐漸透視而形成新的路徑。要破除原有教學活動的框架,建立適應師生相互交流的教學活動體系;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實現教者與學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鳴;給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我認為教師角色的轉變一定會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教育的長足發展,在未來的教學過程裏,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教學情境的營造是教師走進新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適應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學情境不是文本中的約定,也不是現成的拿來就能用的,需要我們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去探索、研究、發現、形成。

二、教材分析與處理:

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揭示了組成三角形的三個角的數量關係,此外,它的證明中引入了輔助線,這些都為後繼學習奠定了基礎,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也是幾何問題代數化的體現。

三、學生分析

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能力自己動手,在自己的視野範圍內因地制宜地收集、編制、改造適合自身使用,貼近生活實際的數學建模問題,他們樂於嘗試、探索、思考、交流與合作,具有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他們渴望體驗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師有必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間,同時注意問題的開放性與可擴展性。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情境教學中,通過探索與交流,逐步發現“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過程,並能進行簡單應用。能夠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體會方程的思想。通過開放式命題,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中,通過有效措施讓學生在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進行富有個性的學習。

2.能力目標:通過拼圖實踐、問題思考、合作探索、組內及組間交流,培養學生的的邏輯推理、大膽猜想、動手實踐等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添置輔助線教學,滲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良好的師生關係下,建立輕鬆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於學數學,遇到困難不避讓,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在合作學習中增強集體責任感。

五、重難點的確立:

1.重點: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探究與證明。

2.難點: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的證明方法(添加輔助線)的討論

六、教法、學法和教學手段:

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

採用對話式、嘗試教學、問題教學、分層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目的。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懸念引入

一堂新課的引入是老師與學生交往活動的開始,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心理鋪墊,是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破除疑難心理、乏味心理的關鍵。一個成功的引入,是讓學生感覺到他熟知的生活,可使學生迅速投入到課堂中來,對知識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極大的興趣和求知慾,接下來教學活動將成為他們樂此不疲的快事了。

具體做法:拋出問題:“學校後勤部摺疊長梯(電腦顯示圖形)打開時頂端的角是多少度呢?一名學生測出了兩個梯腿與地面的成角後,立即説出了答案,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待學生思考片刻後,我因勢利導,指出學習了本節課你便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了。從而引入新課。

二、探索新知

1.動手實踐,嘗試發現:要求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三角形紙板按線剪開,然後用剪下的∠A、∠B與完整的三角形紙板中的∠C拼圖,使三者頂點重合,問能發現怎樣的現象?有的學生會發現,三者拼成一個平角。此時讓學生互相觀察拼圖,驗證結果。從觀察交流中,互學方法,達到生生互動。待交流充分,分小組張貼所拼圖形,教師點評,總結分類,將所拼圖形分為∠A、∠B分別在∠C同側和兩側兩種情況。對有合作精神的小組給與表揚。

(將拼圖展示在黑板上)

2.嘗試猜想:教師提問,從活動中你有怎樣的發現?採取組內交流的方式,產生思維碰撞。此時我走到學生中去,對有困難的小組給與適當的引導。之後由學生彙報組內的發現。即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於180度。

3.證明猜想:先幫助學生回憶命題證明的基本步驟,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畫圖、寫出已知、求證的步驟,其他同學補充完善。下面讓學生對照剛才的動手實踐,分小組探求證明方法。此環節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發現、體驗的時間,讓學生在交流中互取所長,合作探索,找到證明的切入點,體驗成功。對有困難的學生要多加關注和指導,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藉此增進教師與學有困難學生之間的關係,為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合作探究後,彙報證明方法,注意規範證明格式。此處自然的引入輔助線的概念。但要説明,添加輔助線不是盲目的,而是為了證明某一結論,需要引用某個定義、公理、定理,但原圖形不具備直接使用它們的條件,這時就需要添輔助線創造條件,以達到證明的目的。

4.學以致用,反饋練習

(1)在△ABC中,已知∠A=80°,能否知∠B+∠C的度數?

解:∵∠A+∠B+∠C=180°(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B+∠C=100°在△ABC中,

(2)已知:∠A=80°,∠B=52°,則∠C=?

解:∵∠A+∠B+∠C=180°(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又∵∠A=80°∠B=52°(已知)

∴∠C=48°

(3)在△ABC中,已知∠A=80°,∠B-∠C=40°,則∠C=?

(4)已知∠A+∠B=100°,∠C=2∠A,能否求出∠A、∠B、∠C的度數?

(5)在△ABC中,已知∠A:∠B:∠C=1:3:5,能否求出∠A、∠B、∠C的度數?

解:設∠A=x°,則∠B=3x°,∠C=5x°

由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得,x+3x+5x=180

解得,x=20

∴∠A=20°∠B=60°∠C=100°

(6)已知在△ABC中,∠C=∠ABC=2∠A,求(1)∠B的度數?(2)若BD是AC邊上的高,∠DBC的度數?

第(6)題是書中例題的改用,此題由輔助線輔助課件打出,給學生以圖形由簡單到繁的直觀演示。

通過這組練習滲透把圖形簡單化的思想,繼續滲透統一思想,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

5.鞏固提高,以生為本

(1)如圖:B、C、D在一條直線上,∠ACD=105°,且∠A=∠ACB,則∠B=——度。

(2)如圖AD是△ABC的角平分線,且∠B=70°,∠C=25°,則∠ADB=——度,∠ADC=——度。

本組練習是三角形內角和定理與平角定義及角平分線等知識的綜合應用.能較好的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於獲得一些經驗。

6.思維拓展,開放發散

如圖,已知△PAD中,∠APD=120°,B、C為AD上的點,△PBC為等邊三角形。試儘可能多地找出各幾何量之間的相互關係。

本題旨在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個性思維。

三、歸納總結,同化順應

1.學生談體會

2.教師總結,出示本節知識要點

3.教師點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合作,大膽思考給與肯定,提出希望。

四、作業:

1。必做題:習題3.1第10、11、12題

2.選做題:習題3.1第13、14題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下面我從説教材,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三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本冊書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第一小節的內容。前面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幾何圖形的認識貫穿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並且是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所以,要使學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必須以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為基礎,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後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

2、學生分析: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3、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4、教學重點: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並能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5、教學難點: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6、教具準備: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直尺等。

二、説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本節課中,我採取多種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另外,我還力圖體現學生學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想辦法解決,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問題導入,設疑激趣

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快樂。在新課開始,除了複習以前學過的一些圖形的面積外,我還出示了一個不規則圖形,以怎麼知道它的面積來設疑導入,激發學生積極探求知識奧祕的慾望,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方法。

2、數方格法,初步感知

用“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比較大小”這個問題,首先引導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嘗試。學生認真觀察後,完成表格,最後討論總結出: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並得出兩個圖形的面積相同。這一組簡單操作,實際上是組織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長方形的長、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相同的內在聯繫。學生在充足的時間裏進行合作探究,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彙報交流時,他們爭先恐後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憤異常活躍,民主、寬鬆、和諧、愉悦的氛圍自然形成,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抓住重點,深入推導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通過數方格,他們已經知道:兩個圖形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個結論之間並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繫,而這個聯繫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於是我啟發學生:“如果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經常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那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引導學生討論,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最後共同得出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創新意識,培養了他們自主探究的精神。

4、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學生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選取代表進行彙報交流,找準切入點,突破難點。利用從學生彙報中得來的信息,引導學生説出“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通過平移的方法,拼成一個長方形”的轉化過程,和“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這個關係。這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研究討論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穫。這一環節的安排,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更為下一步推導面積公式積累了感性經驗。

5、電腦演示,總結新知

感性經驗的積累和實踐的結果,再加上電腦課件的演示,學生通過討論很容易達成共識,藉此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並進行板書。整個新知識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現、比較、歸納,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突破了難點,解決了關鍵,培養髮展了學生能力。另外,在總結公式後,我還安排了一個“你知道嗎?”,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對平面圖形面積的推導和計算方法,豐富學生對我國數學史的認識。

6、分層運用,理解新知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

基礎練習:出示例1,先讓學生口述計算過程,然後教師進行規範的板書。

提升練習:藉助3道選擇題,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發散練習:比較平行線間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設計一個為24平方米的平行四邊形的廣告牌,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以及面積相等形狀不同等。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全課小結,整理知識

讓學生回顧本節課,説一説自己的收穫,培養學生的知識概括能力,並藉此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達到點題的效果。

這節課的設計,給學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聽、嘴説、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教學活動,在實踐中理解新知,並儘可能地多角度來驗證結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訓練。學生掌握了學法,也為學習提供了一把釋疑解難的鑰匙。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1、本部分內容實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小數與整數有密切的聯繫,所以這部分內容在編排上和講解上都注意聯繫整數運算,一邊是學生把整數運算的知識遷移到小數運算中。

2、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教材編排的特點。小數乘法的意義是在整數乘法的意義、小數的意義、分數的初步認識(包括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小數乘法的意義比整數乘法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它包括兩種情況:小數乘以整數,這同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一個數乘以小數,則是求一個數的十分之幾、百分之幾……是乘法意義上的擴展。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和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在積裏要確定小數點的位置。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是在整數乘法積隨因數的變化的規律,小數點的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

學情分析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已經具備了一些知識和方法。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學習小數乘法的意義比整數乘法意義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同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要確定小數點的位置,這也許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結合例題的講解來掌握其方法。

學習目標

1、使學生理解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

2、掌握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

1、以練習為主;

2、小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教學活動過程

(一)、複習。

1、口算:

2、4擴大( )倍是24;72縮小( )倍是7、2;

5、24擴大( )倍是524;702縮小( )倍是0.702;

0.056擴大( )倍是56;5320縮小( )倍是5.32;

2、下面各數,把小數點去掉,各擴大了多少倍?

6.3 3.04 0.9 0.35 0.008

3、下面各數,縮小10倍,100倍,1000倍後各是多少?

4 58 6340 5000 3090

4、説出15×5,208×15各表示什麼意義?並用豎式計算。

(二)、新授

1、提示課題

今天我們從這節課開始學習小數乘法(板書)

2、出示複習題,師生共同觀察討論

(1)算出積填在空格里

(2)觀察因數變化與積的變化關係

從左到右觀察比較,提問:兩個因數有沒有變化?分別起了什麼樣的變化?積起了什麼樣的變化?

從右到左觀察比較,提問:兩個因數又起了什麼變化?積又起了什麼變化?

從而引發學生得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積也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

3、教學例1

花布每米1.50元,求買5米要用多少元?該怎樣列算式?

(1)讀題,理解題意,根據題列式

用加法計算:1.5+1.5+1.5+1.5+1.5+1.5

提問:這幾個加數有什麼特點?還能用別的方法來計算嗎?怎樣列式?

用乘法計算:1.5×5

提問:1.5×5表示意思?(5個1.5)也可以表示什麼?(1.5的5倍是多少?)

(2)引導學生思考得出: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簡便運算。

(3)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①提問:小數乘法中含有小數位,能不能把這些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呢?採用什麼方法呢?

②指導學生看書,講解解題思路

1.5擴大10倍 > 15

× 5 ×5

7.5縮小10倍 > 75

1.5裏有一位小數,先把1.5擴大10倍變成15,把15乘以5得75,求得的積比原來要求的積擴大了10倍,根據是前面所複習的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為了使原來的積不變,必須把75縮小10倍,即把積裏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這樣乘得的積就應有一位小數。

③共同小結:

為什麼要把1.5擴大10倍?(把小數轉化成整數)為什麼要把積縮小10倍?(使原來的積不變)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步驟怎樣?(先把小數擴大成整數,按照整數乘法的法則算出積,再把積縮小相同的倍數,點上小數點)

指出:實際計算時,不必寫出思維過程

(三)鞏固練習

1、根據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邊説邊填

2.5> ( ) 5.8 > ( )

× 7 × 7 × 3 ×3

( ) < ( ) ( ) < ( )

2、直接説出積是多少

3.2 5、4 8.56、7 5.2、 1.2

× 2 × 6 × 3 × 8 × 9 × 5

得出:一位小數乘以整數,計算方法也整數乘法相同,只是乘得的積是一位小數。

3、試算“做一做”

提問:你會做嗎?

學生計算後繼續提問:你是怎樣算的?第一個乘數是幾位小數?積是幾位小數?第一個乘數小數位數與積的小數位數有什麼關係?為什麼?

4、總結出計算方法:

小數乘以整數,先按照整數乘法法則算出積,再看第一個乘數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一單元第二小節教學內容之一,本節課教學P20—P21的例4、例5以及第21頁的做一做中的題目,練習五第1-4題。

數除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另一種是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一個數除以小數”是在學習了“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商不變性質”等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小數除法教學的重點,也是今後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重要基礎。“學好本節課教學內容,旨在讓學生初步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算理,掌握計算法則,滲透轉化的數學方法來培養相互聯繫的辯證觀點,幫助學生理解計算方法,從而建立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法則,為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簡單問題和今後進一步學習打下初步基礎。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可以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的算理;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並能應用法則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概括、嘗試以及創新能力,提高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及事物之間互相聯繫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其中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並能應用法則進行計算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但是由於五年級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有限,理解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的算理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説教法、學法

教法:教學新課之前首先要檢查學生對商不變性質的掌握情況,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商不變性質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從而把新知轉化為舊知,使新知舊知融為一體。本節教材適合採用“嘗試教學法”。在學生已經掌握除數是整數除法和充分複習商不變性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學習例4,二次嘗試例5,最後達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的。

學法:教學中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面向全體學生,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放手讓學生利用舊知遷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通過嘗試經歷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數變成整數,必須分別把它們擴大多少倍?小數點怎樣移動?

2、把下面的數分別擴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582130.63.95

3、填寫下表。

被除數252502500

除數550500

根據上表,説説被除數、除數和商之間有什麼變化規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二)探究算理歸納法則

1.例5:奶奶編"中國結",編一個要用0.85米絲繩,這裏有7.65米絲繩,可以編幾個

列式0.58÷7.65

提問:怎樣才能轉化為我們前面所學的整數除法

同桌討論(引出根據商不變的規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100倍)

然後按什麼除法去算?

2.例6:12.6÷0.28

提問:這道題和上面例題的方法相同嗎如不同該怎樣擴大被除數和除數呢

同桌討論:引出應以除數的小數位數為標準,這裏被除數和除數應擴大100倍,才能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同時教師要適時點撥:被除數的位數不夠時用"0"補足;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3.分小組演算,討論和提煉方法

A組:6.4÷0.857.6÷4.246.8÷1.2

B組:16.1÷0.460.093÷0.3190÷0.06

課堂學生演算時,教師巡視,進行引導,點撥,使學生逐步領悟本節知識的要點所在.

思考:你用哪種方法轉化?為什麼?

同桌互相説説轉化的方法及道理。獨立計算後,訂正。強調: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多少倍,由哪個數的小數位數決定?

4、比較例4與例5有什麼不同?(被除數在移動小數點時,位數不夠在末尾用“0”補足。)

(三)、練習:課本P21練一練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後,歸納小結。

對被除數小數點移位後補“0”的方法,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學生試做後先不急於講評,讓他們對照教材中的兩個例題啟發學生觀察、比較兩道例題的不同點與計算時的注意點。引導學生分析、比較,逐步抽象出移位的方法。讓學生在充分積累經驗的基礎上歸納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會收到水道渠成的效果。)

(四)回顧總結

思考: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應怎樣計算?討論得出(填空):除數是小當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是: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移動()的小數點,使它變成();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幾位,被除數的小數點也()移動()(位數不夠的,在被除數的()用“0”補足);然後按照除數是()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看書P19-20,劃出重點詞語。

板書例5:奶奶編"中國結",編一個要用0.85米絲繩,這裏有7.65米絲繩,可以編幾個

列式7.65÷0.58=9個

答:可以做9個。

例6:12.6÷0.28

被除數、除數同時擴大100倍,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小數乘法第四框題《連乘乘加乘減》是本冊教學重點之一。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為後面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以及更復雜計算做準備。為此,要求學生必須紮紮實實地掌握這部分知識。

我教學本節課的主導思想是: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等實際狀況,重視過程教學和整體性教學。引導學生從原有知識出發,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加深理解新知識。有目的地組織安排教學活動,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

教學理念: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看、找、想、算的過程中學習本課的知識點,達到教學的目標,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1、聯繫實際,從生活中切入;

2、主動探究,在活動中感悟;

3、合作交流,在練習中昇華。

二、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通過自主探究,理解《連乘乘加乘減》的意義,理解掌握《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能正確進行口算和筆算,使學生認識小數連乘與整數連乘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主動探究的精神,遷移類推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根據教材編排特點,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意義,掌握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

教材難點是積的小數點位置的確定。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嘗試法,操作法,發現法,討論法等。

學法指導:學生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學法。我重視觀察,比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應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在開放的時間和空間裏,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的形成過程。

三、説教學環節:在新課標的倡導下,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我分為六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鋪路搭橋,興趣引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我讓學生填寫書中的表格

因數1.0002

因數

誰能説説,在表中你能發現什麼規律?讓學生在各抒己見中充分感知”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變化,積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一規律。

第二環節,明確目標,巧妙設疑。

同學們請看15×4×2=多少老師現在把這道題改成1.5×0.4×0.2,你會做嗎?通過變式,創設問題情境,從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從而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然後交待本課的學習目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要通過自主探究,來理解小數連乘的意義,理解掌握小數連乘的計算方法,並能熟練地進行口算和筆算。

第三環節,操作觀察,發現規律。

1、出示例六,1.3×0.2×1.1

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算式:1.3×0.2=0.260.26×1.1=0.286這個乘法算式有什麼特點?根據這一特點,還可以用別的方法計算嗎?1.3乘以0.2再乘以1.1表示什麼意思呢?

你能説出下列算式表示什麼?

2.7×1.5×0.1 5.8×0.4×1.2 3.1×1.2×0.3 1.6×1.1×0.5

小結:

小數連乘的意義是什麼?

小數連乘的意義與什麼算式的意義相同?(小數連乘的意義與整數連乘的意義相同。)

説明整數乘法的意義也適用於小數乘法。

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採用發現法來組織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通過自學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中。

3、填空,並講出道理。

4、小結,引導學生得出計算方法。

①觀察以上題,你發現積的小數位數與什麼有關?有什麼關係?為什麼?(積的小數位數與被乘數和乘數的小數位數有關,被乘數和乘數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②小數乘以小數的計算方法是什麼?(積的小數位數是被乘數和乘數的小數位數之和)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用通過帶有思考性的問題,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

a收集整理)學生思考,並大膽讓學生嘗試、講解、討論,把學生引導到算理的探究過程之中。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比較總結出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閲讀書本,質疑問難:

質疑是人的思維走向深刻的開始,為了加深理解所學知識,由部分理解到整體回顧,形成體系,我讓學生閲讀9頁的內容,提出尚存的疑慮,做到及時反饋。

五、巧設練習,發展智能:

練是數學課的重要特徵,我通過有層次的練習,培養學生的能力,發揮學生的智能。

1.説出下面各算式中積應有幾位小數

25.4×3.6×1.2 2.37×1.02×0.12 0.15×0.3×3.1

1.032×2.4×1.013.506×2.03×0.1 0.017×2.1×0.001

2.在積的適當位置上添上小數點

觀察:積的小數位數是多少位?為什麼?

3.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25×4×1= 18×5×1= 2.5×0.4×2=

0.25×0.4×0.1= 0.18×0.5×0.1= 0.025×0.4×2= 注意:計算的結果,小數部分的位數.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來。

練習的設計由易到難,思維過程既有展開,又有壓縮,突出重點和難點,有助於學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六、梳理概括,形成體系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這節課你們都有哪些收穫呢?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啟發學生動腦思考,歸納總結所學知識,使所學知識歸結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從而培養了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以上是我的説課全部內容。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1、本節課是基於對條形統計圖的理解上,通過對條形統計圖呈現數據,通過移多補少,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知道平均數是一組數據的代表數值,可用來進行幾組數據之間的比較,這樣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感性支撐,使抽象化的問題形象化。

2、提煉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創設認知衝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意義。例如;從體育老師那得到每組踢毽子的個數,問第一組和第三組哪組的的水平好?為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比最小,比最大,比大多數,平均數。你認為哪種方法比較好,學生充分展開討論,得出平均數最好,然後引導學生歸納並理解平均數並通過條形統計圖理解的意義,總結平均數的求法。

3、通過計算平均數,歸納平均數的特點,理解統計意義。

4、營造了愉悦和諧的氛圍,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自由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形成了真實有效的課堂。在課的導入中,教師以真實事情激趣;在新知的教學中,以問題激疑;在鞏固練習中,融入生活,讓學生親近數學。每一個環節的設計和教學語言都很精練,具有親和力,營造了愉悦和諧的氛圍,努力去感染和激勵學生,使他們產生求知慾,使課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去説,多給學生提供機會,如你知道嗎你有不一樣的方法嗎你有什麼心裏話要説,你認為哪種方法好,自己試一試等,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增強參與的主動性,不斷地去思考、探索、討論、交流,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不斷休驗成功的快樂,在認知與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學得積極主動,形成一個真實有效的課堂。

6、把平均數融於生活,利用不同信息深入理解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意義價值。例如,讓學生説生活中哪有平均數?利用我國淡水資源缺乏與其他國家比較;走進奧運看平均數等。

總之,本節課在具體問題情境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聯繫實際,靈活運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整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真正掌握了知識,培養學生能力與學習數學的興趣。是一節精彩而有實效的課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dkmr2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