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關於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關於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 説教材:

1.教材分析 :

這部分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三冊(北師大版)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在學生一年級初步認識鐘錶上的整時、半時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鐘面上的時、分。分是非常重要的時間單位,也是進一步學習年、月、日的基礎。時間單位不像長度、質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接受。並且,《新課程標準》不僅要求學生能認識鐘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而且還要求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特別注重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進行教學。

2.教學重點和難點:

讀寫幾時幾分的時刻。

二、説教學目標 :

依照《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知識、能力、德育四個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進一步學習有關鐘面上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認識時、分,初步體會時、分的實際意義,掌握時、分的進率,能夠準確認、讀、寫出鐘面上的時間。

2、能力目標:通過撥一撥、説一説、做一做等活動,培養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學會合理地按排時間。

3、德育 目標: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

三、説教法學法:

本課知識比較抽象,結合低年級 學生的年齡特點,我以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激情導入,設計動畫課件,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分層遞進、逐步深入;突出重點、分散難度;利用舊知、探索新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運用遊戲,貫穿練習;質疑反思、總結方法。

四、説教學準備:課件、每人一個鐘錶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以申奧背景導入, 在開課時讓學生欣賞《我們贏了》影片的片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然後教師説:沒有時間就不會記住這光輝的時刻,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和時間有關的知識。板書數學及文字課題。

(二) 操作體驗,自主學習

1.認識鐘面

(1)知覺感知:

因為有一年級的基礎所以我先放手讓學生觀察鐘面,直觀感知 。過渡語:“同學們還記得嗎?我們以前 學過了一些有關鐘錶的知識,現在請大家觀察自己手中的鐘表的鐘面,看一看都有些什麼?”教師把學生説的話重點板書:大格,小格,時針、分針、秒針。

(2)重點引導:

引導學生説出整個鐘面上一共有12個數字,也就有12個大格。

每個大格里有幾個小格呢?一共有幾個小格呢?想,撥自己的鐘面,個別説。

(3)説數法:

你是怎樣數的?還有別的數法嗎?同桌互説、個別説。並補充板書為12個大格,60個小格。

如果數小格在這裏理解的好,下面的試一試就容易的多了。

2、認識時、分

(1)動手操作,提出問題

要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孩子,學生們通過直覺感知有了這麼多的發現,這是鼓舞他們繼續學習的良機,“同學們很聰明,除了你們發現的鐘面上寫的數字、大格、小格、時針、分針外,你們還知道哪些關於鐘面的知識呢?”

讓學生拿出鐘錶,撥一撥(時針、分針順時轉動),然後,看能提出那些問題,從中選擇一部分,如果不全面我再補充,打在大屏幕上,暨課本上的“填一填”。這樣問題是他們自己提出的,他們感到親切。自然在解決問題時他們也會覺的是自己的事兒。首先從情感上孩子們已經接受了知識,再次能提出問題説明他已經注意到這部分知識,從理解的層次上要比直接接受教師給的問題要強的多。

(2) 小組彙報,交流、解決問題:

1、鐘面上有 個大格, 個小格

2、時針走1大格是 時

3、分針走1小格是 分,走1大格是 分

4、時針走1大格,分針正好走 圈

1時= 分

前3個問題,我引導學生從舊知過渡,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合作交流、小組展示的有機結合,調動起學生動手熱情,最後看動畫課件演示1分、5分比較容易解決。

3.認識時、分的關係

從一開始上課到現在學生大量的進行了操作活動,應該説有些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 ,並且如果再一直撥表認識,學生的注意力會降低,所以我改變了方法。

(1)講童話故事:老師發現同學們真會學習,為此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作為獎勵。你們都聽説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輸得非常不服氣,於是它又約了小烏龜到周圍種着12棵樹的圓形運動上來比賽,大家猜一猜,這一次誰贏了?好,讓我們一起到比賽現場看一看。(課件演示在相同時間裏,小白兔跑了一圈,小烏龜只跑到第二棵樹下。)其實,在我們今天認識的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也一直在進行着這樣的龜兔賽跑。(龜兔賽跑場景變成一個鐘面)

(2)小組合作:撥動鬧鐘的分針走一圈,認真觀察時針的變化,探究1時和60分的關係。

(3)課件動態演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的過程,驗證學生的結論。

這樣一來用龜兔賽跑的故事再次燃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學生迫切希望能揭開鐘面上“龜兔賽跑”的祕密,通過動手撥一撥終於發現了1時=60分,而課件的生動演示,既驗證了學生的發現,又使學生興趣盎然。

4.讀寫鐘面上的時刻

“同學們讓我們再來感受一遍1時=60分”從旋轉的過程中定格出“試一試”中5個時刻。

(1)分類

可以分為兩類:整時,整時半和幾時幾分。學生自主分類,並説理由。

通過分類 知道有9時、9時半、10時是一年級學過的;9時45分是分針指到大格刻度的情況,剛才練習數小格時已有了印象;主要是9時08分。

(2)讀寫幾時幾分時刻

重點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區別時針、分針,得出如果分針指到大格刻度時可用口決計算最快捷,也可5個5個的數出是幾分。如果分針還沒指到10分,應該一小格一小格地數,是幾小格就是幾分,讀時別忘了寫“零”字,寫時別忘了寫“0”。

(3)方法總結

“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麼?”

這是我最喜歡用的方法,及時反思有利於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遊戲練習,拓展應用

“讓我們走進遊戲王國,體會有關時間的樂趣!”在這一環節中寓教於樂,溶練習於遊戲中,讓學生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裏我主要設計了三大板塊:

1.表演遊戲。65頁“讀一讀”出示四個時刻先讀出,再用動作表演,然後説方法,最後進行按時作息的教育。

2.找朋友。65頁“連一連”找到朋友後要讀出來,並説一下方法。

3.擊鼓傳花。鼓響花傳時間跑,鼓停花停時間停,執花學生讀出課件上鐘面表示的時間。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時、分、秒》的第三課時《秒的認識》。

一、説教材

這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第一學段數與代數領域中的內容。通過前兩節課的實踐活動,學生已對時、分持續的時間具有一定感性體驗,知道時與分之間的進率關係,本節課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地順勢教學。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力求讓他們在實際情境中,瞭解時間單位秒,知道分與秒的進率關係,體驗1秒及幾秒的持續時間,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培養學生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同時,也為三年級的後繼學習《24時記時法》打下基礎。

依據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以及兒童的心理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1.認識鐘面上的秒針,瞭解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2.在生活情境中體驗一秒及幾秒持續時間的長短,初步建立秒的時間觀念。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並有效地促進個性思維的發展。3.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積極、愉悦的數學情感。培養學生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依據課程標準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秒的時間觀念和探索分與秒的關係。

在教學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了多媒體課件的演示,這樣更直觀易懂,並分小組為學生準備了活動材料袋,同時讓學生準備各種各樣的鐘表。

二、説教法、學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探索,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同時針對低年級學生學習比較積極但不穩定,知識和思維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多數學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結合,缺乏有序性和準確性的這些情況,在教法和學法上,我注重豐富學生對秒的長短的體驗和聯繫實際生活,採用:情境教學、直觀演示、實驗操作、遊戲教學、體驗感悟等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建構和內化。

三、説教學過程

依據教材特點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整個教學過程安排了四個環節:

一、第一個環節是 設景激趣 .導入新課

首先,通過課件演示“春節晚會倒計時情景”,引出時間單位秒。

然後,學生舉例説出生活中還有哪些場合是用用秒來計時的,結合學生的舉例,課件播放火箭發射,跑步賽場,劉翔跨欄情景等。同時揭示課題《秒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錄象,設置情境,自然的導入新課,一方面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探究知識的積極性,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

二、第二個環節是自主探究 體驗新知

我打算分為5個小步驟來進行,在第一個小步驟認識秒針和1秒中,首先讓學生觀察鐘錶面,認識秒針,看課件演示秒針走一小格就是1秒,接着聽秒針走動發出的聲音,並讓學生用一種聲音來表示1秒的時間,最後讓學生介紹電子鐘錶上是怎樣表示1秒的,及其他表示1秒方式的鐘表,如:擺鐘、卡通表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秒針、聽聲音、模仿聲音等一列多感官的學習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個小步驟是體驗1秒的長短,感受1秒的價值,首先讓學生做一個動作來表示1秒的時間,學生可能會拍一下手,眨一下眼,跺一下腳等等讓學生感受1秒的短暫,接着出示課件介紹1秒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工具在短短的1秒卻能做很多事情,如:噴氣式飛機 每秒約行500米,有的電腦 一秒可以計算約3萬億次等等讓學生感受1秒的作用真大啊!相機出示:“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用聲音和動作等來表示1秒的時間,使學生有了具體的、物化的感受。增加感性認識,使學生在實際動作中體驗“1秒”的長短。同時通過課件讓學生感受了1秒的價值,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

第三個小步驟是認識、體驗幾秒 首先是認識幾秒,設置問題情境:秒針走1格就是1秒,那麼春晚倒計時是從10開始,那它走了幾格呢?重複播放剛才倒計時的情景圖,讓學生經歷10秒是由10個“1秒”組成的過程,學習計算幾秒的方法。然後提出問題讓學生鞏固計算幾秒的方法。接着讓學生體驗幾秒。如果不看鐘表,怎樣知道一件事經過幾秒呢,讓學生想出估算幾秒的方法,如:數數、眨眼睛、拍手等,然後讓一個學生跳繩20下,其他同學用估算時間的方法估算出跳繩用的時間以及做遊戲扳一次手腕用的時間。[讓學生在遊戲、活動中估算用的時間,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生的興趣,學生能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到估算中,充分體驗了持續幾秒的時間長短。]

第四個小步驟是探究1分=60秒。首先讓學生聽一段1分鐘的音樂,讓學生在聽的同時估算這段音樂用了多少秒。學生已經有了上面估算的經驗,應該説大部分同學都能估算得比較接近,這個時候再讓學生猜想1分等於多少秒,接着通過課件演示證實學生的猜想。這個小步驟通過讓學生在聽音樂的情境中去估算、猜想、驗證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索1分=60秒的活動中來,再通過直觀演示,加深了學生的認識。

三、第三個環節是綜合實踐 學以致用

設計了三個層次性的練習,第一個是一個活動練習:首先讓學生們説一説在我們的生活中,幾秒種可以做一件什麼事情,接着讓學生分小組根據材料袋裏的要求完成一件事情,看看用了多少秒。通過這個練習的安排,讓學生再次通過做和估加深了對秒的持續時間的估算和體驗,建立了秒的時間觀念。第二個練習是想想做做的第5題,引導學生聯繫生活經驗進行思考,讓學生進行一些簡單推理,同時,在這個練習裏增加了一個腦筋急轉彎:一個人唱一首歌要3分鐘,5個人合唱這首歌要幾分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第三個練習是想想做做的第6題,可以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指名説説填空時的思考過程,在思考中有利於學生鞏固對時、分、秒這3個時間單位的認識,鞏固對相鄰時間單位之間進率的認識。

四、第四個環節是全課總結 課外延伸

在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去總結:説説如果回家讓你向你的爸爸、媽媽介紹你今天學到了什麼,你打算怎麼介紹?我會讓學生先在小組裏説説,然後指名學生集體彙報。接着通過課件《秒娃娃的悄悄話》對學生的知識進行了一定的延伸:介紹了有關秒和時間,以及時間應用的課外知識,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也滲透了對學生時間觀念的培養,培養了學生珍惜時間的思想感情。

縱觀整節課的設計,突出了讓學生用體驗的方法來學習,這樣,既體現的新課程的理念,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我預測學生能通過這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對秒的時間認識能有一個深刻的體驗。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理解和設想,希望領導和老師多提建議。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 説教材

1、 教材所處地位及作用:

《乘加乘減》是人教版小學二年級第四章的內容,它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是今後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學生在學習乘法的意義後,學習乘法口訣的延續。讓學生建立乘加、乘減的模型,掌握乘加、乘減問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係,明確乘加、乘減試題的算理及計算方法。通過觀察思考發現規律,掌握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繫。

2、學生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乘法的意義後,對乘法有了一定的認識。一説乘法,學生會不由得想到幾個相同的加數相加。在這節課裏,既要讓孩子明確,通過蘋果圖,列出乘加乘減的算式,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結合圖,能理解先算乘法。關鍵的是如何理解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繫,也可以用乘加乘減的式題體現,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更需要多媒體的幫助理解。

3、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能正確地計算乘加、乘減式題。

(2).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自主感受解決乘加、乘減的不同方法,明確算理.

(3). 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

(4). 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4、 教學重點:

理解乘加、乘減先算乘法的道理。

5、 教學難點:

如何列出乘加、乘減算式

二、 説教法: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為了更好的突出本課的的教學重和難點,我採用了一下教學方法。

1、 利用蘋果主題圖,讓學生通過圖片橫看豎看,理解幾個幾加減幾,從而引出新知,並解決。

2、 讓學生觀察比較,與以往學習內容不同之處,從而加深對 乘加乘減的理解,並且明確計算過程。

3、 運用遷移,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能力。

三、 説學法: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學會觀察、比較,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

四、 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程序:複習舊知、探索新知、習題鞏固、反饋總結。

(一) 複習導入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找準新知識起點,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

出示蘋果圖,先出示1列3個蘋果,

再出示第二列,

列式3+3=6(個)

3×2=6(個)

學生明確1個3+3

再出示1列蘋果,引出新知,學生類推

(二) 探究新知

1、乘加與乘法口訣的聯繫

3列蘋果圖

學生明確並説出2個3+3就是3個3

列式3×3=9(個)

或3×2+3=9(個)

先算3乘2等於6,再加3等於9.

都用口訣三三得九

在此基礎上,學生類推3×3+3也就是4×3。

為了呈現橫着看,又設計了放大一行行的蘋果。

學生知計算乘加可以先算乘法,也可用口訣計算。

(先練習類似的口算題,再類推乘減的式題就更好了)

2、不能直接用口訣的(轉化為口訣)乘加乘減

最後增加1列只有2個蘋果。

學生自然地得出:

4個3+2

列式4×3+2

(課程中,有孩子想到此過程,先讓孩子説,再出示這個圖就更好了,即體現學生的主導地位,又那麼自然)

為了引導學生列出乘減的式題,設計了借一個蘋果,又還去,借來的蘋果,變成虛的蘋果,學生更好的藉助圖,理解乘減式題的由來,也能呈現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性。學生理解了算理,進而算法迎刃而解。

先借1個蘋果,

列式4×4

再還1個蘋果,

列式4×4-1

五、説板書設計

乘加乘減

1個3+3 就是2個3 2個3+3就是3個3

3+3=6(個) 3×3=9(個)

3×2=6(個) 3×2+3=9(個)

3個3+3 就是4個3 4個3+2

3×3+3=12(個) 3×4+2=14(個)

3×4=12(個) 4×4-1=14(個)

六、反思

本來使用多媒體,自己就不熟練,再加上自己不會製作,多數情況下直接下載使用,往往用的不順手,且不適合學生的口味。為了得到乘加乘減的算式,以及如何理解乘加乘減的算理,我費了好大的勁做的這張蘋果圖,一列列的呈現,讓學生知道相鄰口訣間的聯繫,又能得到乘加的算式,還理解了算理。同樣橫着看圖,列出同樣的算式的道理。豐富了學生同樣算式的理解。下一步重點引導學生得到乘減的算式,通過借還蘋果的環節,再把此過程呈現,為了學生的理解,變成虛線的蘋果,學生更能把握乘減算式的由來,算理自然得到。這樣,孩子的意識中形成解決問題策略的多元化。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先説教材:

1、本冊教材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本冊教材最大的變化是隨着統計數據的增加,條形統計圖的每格表示 2 個單位。這一部分內容,是一年級下學期所學的統計知識的繼續, 同時又是為下學期學習複式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每格表示 5 個單位)進行知識的鋪墊,具有承上啟下、過渡銜接的作用。

2、在內容的選擇上,教材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內容的編排上,教材注意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過程,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又初步瞭解統計的方法,認識統計的意義。

3、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制訂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讓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 個代表 2 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指導學生認識用 1 格表示 2 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

學生情況:

接下來,是對二年級學生情況的分析。 在學習使用本冊教材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早在一年級下冊的教材中, 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數據的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的過程, 初步具備了運用簡單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記錄方式,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1 個表示 1 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另一方面,除了這些必要的知識基礎以外,與一年級學生相比,二年級的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他們能夠比較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同時,二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小組合作的經驗,合作學習活動中不再帶有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識已經初步形成。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對教材的分析、理解,定位教學目標,找到教學切入點。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新數學讀本》第四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P34、35《對稱圖形》。

2、關於對稱圖形的知識點分析、定位。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包括軸對稱、中心對稱、平移對稱、旋轉對稱、鏡面對稱等多種形式。在這課中出現的對稱圖形主要是軸對稱圖形,是平面圖形,且是一個圖形。用“對摺”、“摺痕的左右(上下)大小、形狀一樣”、“摺痕兩邊的圖形能完全重合”等描述作為對稱圖形的內涵,需要學生初步瞭解,並且通過操作,對對稱圖形有一點直觀性的瞭解。

3、教學目標

(1)經歷多種感觀、多種形式的參與,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提高認識水平;

(2)經歷觀察、操作和比較的過程,學會辨認對稱圖形,提高判斷能力;

(3)經歷拼、畫、折、剪的操作,豐富學習方式,增強操作技能,體驗學習的快樂。

4、教學重點: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學會辨認對稱圖形的方法。

5、教學難點: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靈活地辨認對稱圖形。

6、瞭解本課內容的銜接與鋪墊,找教學切入點。

一上《認識物體與圖形》中認識基本圖形,二上《圖形小世界》中拼七巧板,平移與旋轉、圖形的分與和這些是學習對稱圖形的基礎。點陣畫對稱圖又為後續點陣、面積等內容的學習進行了鋪墊。

二、設計教法,預設學生學習過程。

(一)多種學習形式,認識對稱圖形。

1、直觀演示法,感知對稱圖形特點。

2、動手拼一拼。解開對稱圖形的基本事實。

3、點陣畫圖形,加深對稱圖形的認識。

(二)大眼睛找對稱,學會判斷對稱圖形的方法。

(三)課外延伸,欣賞對稱事物,感受對稱美

(四)剪對稱圖形,運用對稱圖形特點,創造對稱美。

三、實際教學,看學生實際學習反饋。

學生在“觀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檢驗一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

(一)圖形超級變變變,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

片斷一

(注:學生對圖形變化的過程很感興趣,投入地觀察,一直跟隨着課件,發揮着想象力,同時又在積極思索着變身的竅門。)

學生:正方形對摺,撕成兩個一模一樣的長方形,在拼成大的長方形。(兩個一樣的圖形拼圖,這個變身的竅門就是對稱圖形的特點)

從基本圖形入手,向學生初次展現對稱圖形的特點。這段引入一方面喚醒學生已有的對圖形的分與和、平移與旋轉方面的經驗,經驗是有層次性的,因人而異,所以學生學習的起點會不同,後續的學習和發展也會不同,在這裏為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提高設定了自己的起點。另一方面圖形平移、旋轉、分、和,又為下一環節創設性的拼圖作了鋪墊。同時學生對圖形的變化感興趣,發揮想象力,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有了拼圖的慾望。

(二)學生操作拼圖,發現對稱圖形的“基本事實”。

1、現在利用她們的竅門,請你也來變一變,從上面的圖形中,選兩個拼

一拼,你打算選哪些圖形?學生操作。(圖形在信封裏,一組一個信封)

片斷二:學生拼圖的興趣很濃,儘管只要求她們選兩個圖拼一拼,還是有不少學生拼了第二個、第三個圖形,喜歡這樣的動手操作,並運用了平移、旋轉的知識努力拼出不一樣的圖形來。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

2、學生展示作品。觀察拼圖。

片段三:展示拼圖是那麼地歡快,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現給同學,希望得到同學們的肯定,在展示的同時也注意到了和其他同學一樣的拼法,然後努力想拼出不同的圖形。

片斷四:敏鋭地捕捉到了圖形形狀有一樣的事實,經過平移、旋轉後可以更清楚地找到相同的圖形。

這些圖形你怎麼拼的?(選擇一樣的圖形,

對起來拼拼,對摺,大小、形狀一樣。)這裏都是這樣的圖形嗎?(拿掉不同類的)

像這樣的圖形,我們可以叫它(對稱圖形),對稱圖形有什麼特點?(對摺重合、上下左右圖形一樣等)(課件出示“對稱圖形”)這就是我們今天認識的新夥伴兒,你對他有了哪些認識?我們來進一步認識他。

通過前一環節中所得的關於對稱圖形的認識,來拼一拼,材料來源——做與説、書上習題第3題,由於圖形有難有易,故學生有選擇的餘地,學生先估計自己的能力,分層操作,選擇圖形拼接,展示拼圖。通過學生説拼法,感知圖形左右、上下一樣大等。解開對稱圖形的基本事實,將對稱圖形正式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説説已經知道的對稱圖形的內涵。

(三)點陣畫圖形,加深對稱圖形的認識。

1、出示點陣,出現半棵松樹,這是什麼?(樹)怎樣可以證明是樹?(畫出另一半),你準備怎麼畫?(對摺畫,畫點,連連起來等)

片斷五:學生感知了點的位置是根據左邊已有的點與摺痕的關係得到的,點和點連成線,形成面,左右形狀是一樣的。

2、學生動手畫第二幅(魚)。展示有問題的作業,分析原因。

通過畫對稱圖形,讓學生了解很多對稱圖形來自與生活中的對稱事物,把生活中的對稱事物畫在紙上,就能得到對稱圖形。

(四)大眼睛找對稱,學會判斷對稱圖形的方法。

1、大眼睛找對稱,説説是不是對稱圖形

片斷六:在判斷中,關於對摺產生了疑問,豎的對摺是對稱了,橫的對摺卻不是對稱,怎麼辦?帶着這個疑惑,動手摺一折,引導學生髮現只要有一種對摺是對稱的,他就是對稱圖形。

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對稱圖形,只要看它們對摺後是否能夠重合,能夠重合的就是對稱圖形。利用了對稱圖形的特點,判斷對稱圖形。

(五)課外延伸,欣賞對稱事物,感受對稱美。

欣賞生活中的對稱事物。(建築、剪紙、臉譜、飛機、風箏、蝴蝶等)

片斷七:經過學習,學生已經能判斷對稱圖形了,能感知對摺的摺痕,同時被美麗的對稱事物所感染,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數學也可以很有意境、是一種感官上的享受。

美麗的對稱圖形,除了欣賞還可以裝飾環境,大家一起設計或收集一些對稱圖形,來裝點我們的教室,好嗎?(有學生馬上提議剪一剪)

(六)剪對稱圖形,運用對稱圖形特點,創造對稱美。

有什麼辦法能製作一個對稱圖形呢?我們要製作一顆小松樹,有什麼好辦法?(對摺畫半棵樹,我直接畫就行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剪自己喜愛的圖形。創造對稱美。

作業反饋:課堂作業本p26第一題,判斷16個對稱圖形是否是對稱圖形,全對有4名佔,錯1個有4名佔,錯2個有5名,錯3個有5名,錯3個及以下的佔69.23%;錯4個有3名佔11.54%,錯5個有3名佔11.54%,錯7個、9個的各一名佔3.8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2ng90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