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錦五篇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錦五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數學説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錦五篇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的內容。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決問題》一節,即教學如何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安排在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後,我想,編者之所以這樣安排,匠心不僅在於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有更多機會練習除法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的編排原則。其邏輯順序如下:

例2,通過擺飛機模型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例3,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解法。

這樣的例題編排,為學生展示了一幅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直觀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邏輯畫面。它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設計了拾級而上的台階。

2.教具準備:課件、小棒等。

3.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發展為本”的理念,不僅注重雙基的落實,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慮有以下三點。

(1)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聯繫。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係轉化為“一個數裏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二、説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採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電化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算法的過程。採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有關的信息,合理地解決問題。

三、説學法

1、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許多數量之間都存在着倍數關係。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説教學過程

為了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新課標,我設計了以下4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本課教學充分依靠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下面我就以上四個環節説一説。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以本班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人數為例,我設計了三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複習題,如第1題:二年級三班學習舞蹈的有3人,學習繪畫的人數是學習舞蹈人數的2倍,學習繪畫的有多少人?學生説出答案後,講一講思考過程。這時,教師請學習繪畫的6位同學向大家揮揮手,再彙報一下自己的學習成績,教師向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學表示祝賀。

複習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三,一是喚起學生對已有“倍”的知識的回憶,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二是複習時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師生情感交融,使學生產生愉悦的學習心情。三是為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

第二環節: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在課的新授部分,我結合例2的電化教學,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參加的用小棒擺飛機的遊戲活動。主要過程是這樣的:先以動畫形式出示第54頁例2主題圖(三位同學在用小棒擺飛機)並演示5根小棒擺一架飛機的過程。這時老師問:“你們想參加這個遊戲活動嗎?”引導學生親自參加到動手擺飛機的活動中來。學生在音樂聲中擺完飛機以後,彙報結果,如“我用5根小棒擺了一架飛機”“我用15根小棒擺了3架飛機”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適時提出問題“根據你擺的飛機,誰能提個問題讓大家猜一猜?”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諸如“我用10根小棒擺幾架飛機”的問題,由此引出“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為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奠定了基礎。在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的基礎上,課件出示例題中小強提出的問題: “我擺了3架飛機,我用的小棒根數是小紅的幾倍?”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請學生在小組裏討論,在動腦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解題思路,即“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15÷5=3。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由於倍概念的複習及例2的學習,學生已經理解了用除法計算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的解題思路,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圖: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節目,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幾倍?”“唱歌的是看節目的幾倍?”等等,根據所提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後,講解題思路,這樣不僅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能體會合作交流給自己帶來的收穫。

此環節的教學設計,摒棄了傳統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找解題方法的套路,把應用題和運算教學結合起來,重點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快速獲得正確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求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式。

第三環節: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開放練習等幾個層次,目的是鞏固新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清解題的思路,達到融會貫通。

第四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和收穫,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在課的結尾引導學生説一説自己在本節課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

讓學生説一説收穫,不但培養學生自我反思的好習慣,而且提高了他們自我梳理知識的能力。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説教材】

一、説課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數學上冊第88頁的內容時分秒。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單元在學生初步認識整時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時、分、秒的有關知識。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觀察,學具操作,知道鐘面上一共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知道時針、分針是怎樣記時的;知道1小時=60分。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觀察、操作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組合作意識,引導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

3.情感目標: 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鐘面上1時、1分的時間規定,體會1時、1分的長短,理解時與分的關係。

難點是:看鐘表準備的説出經過的時間。

接下來説説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

説教法:

新課程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他們的學習比較積極但不穩定,知識和思維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多數學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有機結合缺乏有序性和準確性。針對這種情況,我注重豐富學生對鐘面的感受和認知,練習生活,創設情境採用:

直觀演示法

設疑誘導法

操作發現法

來組織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

説學法:

有效地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我十分注重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觀察發現法、合作交流法。讓他們在撥一撥、説一説、看一看、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活動中,認識時和分。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

第一個環節:

一、談話導入

小朋友,誰能告訴老師,你每天早上是什麼時間起牀的?你是怎麼知道的?我們要是學習了看鐘表的方法,就能準確地掌握時間,科學地安排時間,做時間的主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時間單位:小時、分。(板書課題)

二、新授

1.認識鐘面。

(1)出示鐘面模型。

(2)引導觀察鐘面。

小組邊觀察,邊議論,你發現了什麼?

大格、小格、長針(分針)、短針(時針)

(3)觀察填空。

鐘面上一共有( )個大格。

每個大格分成( )個小格。

鐘面上一共有( )個小格。

2.認識時、分的關係

(1)童話故事:老師發現同學們真了不起,不僅有一雙會認時間的慧眼,還有一雙會寫時間的巧手,為此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作為獎勵。你們都聽説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輸得非常不服氣,於是它又約了小烏龜到周圍種着12棵樹的圓形運動上來比賽,大家猜一猜,這一次誰贏了?好,讓我們一起到比賽現場看一看。(課件演示在相同時間裏,小白兔跑了一圈,小烏龜只跑到第二棵樹下。)其實,在我們今天認識的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也一直在進行着這樣的龜兔賽跑。(龜兔跑場景變成一個鐘面)

(2)小組合作:撥動鬧鐘的分針走一圈,認真觀察時針的變化,探究1時和60分的關係。

(3)課件動態演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的過程,驗證學生的結論。

【這一環節用龜兔賽跑的故事再次燃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學生迫切希望能揭開鐘面上“龜兔賽跑”的祕密,通過動手撥一撥終於發現了1時=60分,而課件的生動演示,既驗證了學生的發現,又使學生興趣盎然。】

3.感受1分鐘,進行愛惜時間的教育

(1)全班看動畫片,分小組活動,感受1分鐘的長短

1分鐘脈搏跳 次左右;1分鐘大約跳繩 下;小朋友1分鐘大約寫 個字,1分鐘可以背誦 古詩。

(2)談話:剛才的一分鐘已經過去了,還能再找回來嗎?時間是多麼的寶貴呀!提問:你想説些什麼?

那麼1小時能幹些什麼呢?回家後問問爸爸媽媽,他們1小時都能幹些什麼?

[意圖:看動畫片,讓學生切身體會一分鐘的長短,鞏固分的時間觀念,通過學生的談論與活動,讓學生感到1分鐘的時間雖然很短,但也能做一些事情,要珍惜每一分鐘。]

三、鞏固練習,實際應用

1、學生互動撥鐘錶

學生出題,學生撥小鐘表

可以引導這些題目:5分鐘怎麼撥?10分鐘,23分鐘,3小時,6小時等時間。

2、“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思考,課件演示,填空。

一節課是( )分鐘,課間休息( )分鐘,再加上( )分鐘是1小時。

[意圖:通過練習,鞏固學生已經形成的時間觀念,培養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為下節課學習認識幾時幾分作鋪墊。]

四、小結評價,深化認識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這麼多知識,你有什麼收穫?對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滿意嗎?填寫自我評價表。

[意圖:讓學生自己談體會,可以加深他們對時、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對自己課上的表現進行自我反省與評價,促進學生及時改進。]

板書設計力求知識性和間接性。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課程標準強調《統計》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低年級要求: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來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個過程,從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統計知識和方法。教材選取的例題給我們很好地提供了一個如何去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的信息。

説學情:

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能正確進行計數,所以填寫統計表不會太困難,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學會收集信息,整理數據,畫統計圖,能利用統計圖表中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體會統計的作用。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説教學目標:

1、藉助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感受到統計活動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經歷統計的過程。

3、初步感知簡單條形統計圖及統計表,能將統計結果填入表內,會在格子紙上畫簡單的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和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4、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觀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加深對數學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經歷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圖和統計表,正確填寫統計圖表。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過程,能看懂圖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進行簡單分析,感受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説教學理念與教法:

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所以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將整堂課的設計分成“創設情景------收集、整理資料------操作實踐------拓展深化”四個層次,我以教材為基礎,本着數學來源於生活這一事實,力求從實際出發,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親近感,使學生樂學、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圍繞教學目標,我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時,力求體現以下理念:

1、在生活中學數學

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的要求。所以“統計”這節課我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從學生喜歡看動畫片引入,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慾望。其次結合本校“播種習慣責任樹,人人為樹添果實”的活動,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學習,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在活動中學數學

讓學生學習動態的數學是新課程的要求。使學生形成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其真正投入到統計活動的過程中,所以我設計運用投票表決的活動,來確定最喜歡看的是哪部動畫片,從中讓學生初步體驗統計的過程,也就是經歷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過程,學會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學生在經歷“動態建構運動”之後,再讓他們獨立觀察教材提供的靜止的畫面上採集信息、分析、整理數據,進行填寫統計表、繪製統計圖、説説統計作用。一方面鞏固剛剛建構的統計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另一方面進行“間接思維” 訓練,既錘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統計紅、黃、藍蘋果個數的活動中,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還讓學生感悟到一個方格表示2人,那麼1人可以用半格來表示,為後續學習打下能力基礎。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通過實踐操作,體驗到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也認識了統計及其作用,獲得了數學知識,發展了能力。

3、在問題中學數學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討感受到,要解決老師提的問題必須調查統計,在調查統計後,學會思考,能根據數據回答和提出簡單的問題,深化對統計意義的理解,同時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發展

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理解和體驗了統計的過程,體會到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同時結合“習慣責任樹”,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説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3、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方式,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的學法。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 説教材

1、 教材所處地位及作用:

《乘加乘減》是人教版小學二年級第四章的內容,它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是今後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學生在學習乘法的意義後,學習乘法口訣的延續。讓學生建立乘加、乘減的模型,掌握乘加、乘減問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係,明確乘加、乘減試題的算理及計算方法。通過觀察思考發現規律,掌握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繫。

2、學生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乘法的意義後,對乘法有了一定的認識。一説乘法,學生會不由得想到幾個相同的加數相加。在這節課裏,既要讓孩子明確,通過蘋果圖,列出乘加乘減的算式,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結合圖,能理解先算乘法。關鍵的是如何理解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繫,也可以用乘加乘減的式題體現,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更需要多媒體的幫助理解。

3、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能正確地計算乘加、乘減式題。

(2).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自主感受解決乘加、乘減的不同方法,明確算理.

(3). 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

(4). 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4、 教學重點:

理解乘加、乘減先算乘法的道理。

5、 教學難點:

如何列出乘加、乘減算式

二、 説教法: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為了更好的突出本課的的教學重和難點,我採用了一下教學方法。

1、 利用蘋果主題圖,讓學生通過圖片橫看豎看,理解幾個幾加減幾,從而引出新知,並解決。

2、 讓學生觀察比較,與以往學習內容不同之處,從而加深對 乘加乘減的理解,並且明確計算過程。

3、 運用遷移,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能力。

三、 説學法: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學會觀察、比較,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

四、 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程序:複習舊知、探索新知、習題鞏固、反饋總結。

(一) 複習導入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找準新知識起點,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

出示蘋果圖,先出示1列3個蘋果,

再出示第二列,

列式3+3=6(個)

3×2=6(個)

學生明確1個3+3

再出示1列蘋果,引出新知,學生類推

(二) 探究新知

1、乘加與乘法口訣的聯繫

3列蘋果圖

學生明確並説出2個3+3就是3個3

列式3×3=9(個)

或3×2+3=9(個)

先算3乘2等於6,再加3等於9.

都用口訣三三得九

在此基礎上,學生類推3×3+3也就是4×3。

為了呈現橫着看,又設計了放大一行行的蘋果。

學生知計算乘加可以先算乘法,也可用口訣計算。

(先練習類似的口算題,再類推乘減的式題就更好了)

2、不能直接用口訣的(轉化為口訣)乘加乘減

最後增加1列只有2個蘋果。

學生自然地得出:

4個3+2

列式4×3+2

(課程中,有孩子想到此過程,先讓孩子説,再出示這個圖就更好了,即體現學生的主導地位,又那麼自然)

為了引導學生列出乘減的式題,設計了借一個蘋果,又還去,借來的蘋果,變成虛的蘋果,學生更好的藉助圖,理解乘減式題的由來,也能呈現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性。學生理解了算理,進而算法迎刃而解。

先借1個蘋果,

列式4×4

再還1個蘋果,

列式4×4-1

五、説板書設計

乘加乘減

1個3+3 就是2個3 2個3+3就是3個3

3+3=6(個) 3×3=9(個)

3×2=6(個) 3×2+3=9(個)

3個3+3 就是4個3 4個3+2

3×3+3=12(個) 3×4+2=14(個)

3×4=12(個) 4×4-1=14(個)

六、反思

本來使用多媒體,自己就不熟練,再加上自己不會製作,多數情況下直接下載使用,往往用的不順手,且不適合學生的口味。為了得到乘加乘減的算式,以及如何理解乘加乘減的算理,我費了好大的勁做的這張蘋果圖,一列列的呈現,讓學生知道相鄰口訣間的聯繫,又能得到乘加的算式,還理解了算理。同樣橫着看圖,列出同樣的算式的道理。豐富了學生同樣算式的理解。下一步重點引導學生得到乘減的算式,通過借還蘋果的環節,再把此過程呈現,為了學生的理解,變成虛線的蘋果,學生更能把握乘減算式的由來,算理自然得到。這樣,孩子的意識中形成解決問題策略的多元化。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認識整百數、幾百幾十以及初步學會口算整百數加減整百數、整百數加、減整十數的基礎上教學的。這樣循序漸進的安排,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基本到複雜的認知需要,更有利於教學。教材先通過例題教學,利用學生己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通過情境圖讓學生想到“4個百、5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四百五十三”從而教學認、讀、寫幾百幾十幾的數,再通過“試一試”練習一個一個地數數,加深對千以內數的認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一方面為學生認識更大數的積累方法和經驗;另一方面也能為學生探索並掌握相應四則計算的方法提供支持。

教學目的: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經歷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發展。通過操作實踐活動,初步理解幾百幾十幾的數的含義,能認、讀、寫這些數,能識別各數位上數字表示的實際意義。

2、培養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逐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3、培養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態度和習慣。

對於目標的確立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幾百幾十幾的含義,掌握它們的讀法、寫法。

教學難點是:掌握幾百幾十幾的讀法、寫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用的計數器。

二、教法、學法

本節課教學的對象是二年級的學生,由於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還處於直觀形象階段,所以在本節課教學的方法和學法上先讓學生通過數數遊戲,既為本節課的課題做鋪墊,又增加了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在數小方塊的過程中,逐步能認、讀、寫幾百幾十幾的數,並掌握數的組成。另外由於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幾百幾十幾的含義,所以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讓學生利用計數器數數更能夠直觀形象,更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徵。

三、教學策略及教學設計

標準指出:教師的教學活動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數學活動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二年級學生年齡特徵,我從四個方面設計本課的教學:

1、遊戲引入,喚起舊知。

蘇霍姆林斯基説:“沒有改變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學習的沉重負擔。”因此,在本課開始,我設計了兩道練習題。首先讓學生按要求數數,通過數數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一個一個的數,10個一是十;十個十個的數,10個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數,10個一百是一千;從而感知十進制的計數方法。第二道習題是先讓學生説一説下面各個數的組成,進一步明確各個數位的計數單位。

2、自主探索,構建新知

真正有價值的數學一定是進入學生內心的數學,對於數學的概念的理解是重要的,但是如何構建學生的認知心理更是不容忽視。在這個環節的設計上我分成了2個大環節。第一個大環節是學習例題,明確幾百幾十幾的含義。在這個環節上我又分成了3個小環節。首先第一個小環節先出示例題的情境圖讓學生説一説從圖中能夠獲得哪些數學信息?並且讓學生通過看圖知道有4個百、5個十和3個一,同時給學生拋出問題:4個百、5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什麼數呢?先讓學生思考,知道4個百、5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453。可能有些孩子不能夠直接説出答案,這時候再通過學生動手撥計數器,通過學生撥算珠,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理解數的含義,感受數與數之間的聯繫,把握數的順序。那麼到底453怎樣寫呢?緊接着第二個小環節讓學生探究數的寫法。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我先讓學生試着寫一寫453,然後通過提問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是怎樣寫出這個數的。從而明確:4百寫在百位上,5十寫在十位上,3個一寫在個位上。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明確到底怎樣寫三位數呢?所以我又緊接着出示了課本想想做做第三題,讓學生在練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3位數的寫法,為後面總結三位數的寫法提供經驗素材。學生獨立做完之後,先在小組裏交流答案,然後在全班交流,讓學生明確:幾百寫在百位上,幾十寫在十位上,幾個一寫在個位上。中間或末尾沒有數要寫零。第三個環節是學習三位數的讀法。學會了寫法,那麼這些數又如何讀呢?所以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我還是出示想想做做的第三題讓學生在組內交流、積累總結三位數讀法的經驗素材。讓學生試着總結:三位數的讀法,依次讀出每一位數位上的數。當一個數末尾有零時,不讀。一個數中間出現零時,要讀。為了鞏固讀法,緊接着我設計了讀法練習題。因為中間有“0”的讀法和寫法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在讀寫法環節的處理上,通過合作交流、探究,突破了本課難點,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第二個大環節是教學試一試,建立數感。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我設計了兩個問題。首先讓學生獨立完成這兩個問題。在交流第一個問題時,先讓小組代表交流答案。在交流時,一定要強調“600”計數器的變換過程,以及“601”為什麼十位上沒有要寫“0”,鞏固中間有0的三位數讀寫。在交流第二個問題上也是先讓學生獨立做一做,然後讓小組代表交流答案。在交流時,要強調:“1000”時,計數器的變換過程。在交流完這兩個問題之後,並且提問:通過剛才撥算珠,從598撥到611,988撥到1000,你有什麼想法呢?通過這樣的提問,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滿十進一”的十進制計數方法。

3、走進生活,解決問題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練習題的設計不僅是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更能夠反饋教師教學的效果,所以在練習題的處理上我選擇了課本想想做做第1、4題。第一題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三位數的組成。第四題要讓學生明確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數值是不一樣的。在最後一題的設計上主要考察學生的對本節課學習的綜合能力。

4、總結昇華展望未來

在整個課堂教學的最後我又分成了兩個環節,一個是讓學生説一説,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通過學生的總結,進一步梳理本節課的知識。另一方面是給學生學習認識數的回顧與展望。讓學生感受到:在一年級和上學期我們認識、學習了百以內的數,今天我們又認識了千以內的數,今後我們還將認識萬以內、億以內數乃至更大的數…….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中還有很多奧祕等待我們去開採。只要我們要善於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世界,就會使自己越來越充滿智慧!

總之,本節課由“遊戲引入,喚起舊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py78m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