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有關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五篇

有關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五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説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五篇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 説教材。

我授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第六單元中的《認識釐米》。“認識釐米”是“空間與圖形”知識板塊中的內容。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認識釐米”是長度單位教學的開始。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釐米”作單位,並通過看、猜、量等學習活動形成釐米的長度表象。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併為以後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打下基礎。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裏的數學事實。

3、解決問題目標:通過引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估測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品質。

教學重點: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依據是課標對低段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板塊的具體目標以及本課在長度單位教學中的地位。)(體現在:認識1釐米和量手掌與數學課本的寬度、一柞的長度。)

教學難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依據是課標的要求與學生的認知水平。)(體現在:找1釐米長的物體。)

二、説學法

1、學情分析:長度單位學生是第一次進行接觸,這部分內容是教學上比較難的,也是生活中經常要遇到的實際問題。但學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從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釐米。

2、學法指導:在教學用釐米量的活動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要求他們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還獲得了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説教法

根據課程標準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為了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創設情景。課標強調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所以在教學初我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把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可愛的小螞蟻帶入課堂,根據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親自體驗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增強學生的直接經驗,同時也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與探索的興趣。分頁標題#e#

2、動手操作。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七、八歲的兒童好奇,好動,有較強的求知慾,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據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恰當設置操作的過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學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説教具學具

根據學生認識特點,本節課採用實物學具米尺、20釐米長的直尺、圖釘、小正方體等,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表象並進行測量。

五、説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讓學生運用觀察、操作、討論等多種方法學習新知,創設一種寬鬆、和諧、活潑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一、創設情景,誘發興趣。(用時3分鐘)

首先電腦顯示。教師激趣:“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小夥伴,它也非常愛學習,有一天,它就沿着我們的一條課桌邊爬了一次。”課件出示小螞蟻在課桌上爬行,並替小螞蟻提問:“小螞蟻給同學們留下兩個問題:它爬的是哪條課桌邊?它爬的這條課桌邊實際有多長?你有沒有辦法給它量一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學生感到疑惑之時,引出“課題:認識釐米”。

[好奇是小學生的心理特徵,這樣設計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心理上產生懸念,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狀態,並以高昂的情緒投入學習。]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用時1 6分鐘)

新課教學,我分兩大塊進行。

第一塊:感知1釐米。分4部教學。

(1)認識尺子。

多媒體顯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尺子的共同點,認識長短不同的豎線--刻度線,以及不同的數,釐米(CM),使學生對尺的認識更深刻。

(2)認識1釐米。

讓學生了解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接着讓學生觀察自己尺上的1釐米長度。然後我組織學生研究,尺子上從哪裏到哪裏也是1釐米?學生回答時電腦顯示這些線段。

(3)建立1釐米的表象。

先讓學生用手比畫1釐米,再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找1釐米長的物體。在我出示幾樣1釐米的物體給學生看的基礎上,學生列舉。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1釐米的實際長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認識幾釐米

讓學生知道2釐米、4釐米有多長呢?學生拿尺介紹兩者的長度,同時介紹認的方法。滲透量長度的方法。

第二塊:學習測量方法。分3部教學。分頁標題#e#

(1)量小棒長度,掌握測量方法。

我讓學生獨立測量,再全班討論,互相啟發,嘗試得出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然後用多媒體驗證量的過程。在初步測量的基礎上,在讓學生當小評委:

[這樣既有利於學生的主動參與,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的機會,又有利於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2)矯正測量方法。

在初步測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當小評委:小螞蟻看到同學們用尺子準確地量出了小棒長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於是,他組織幾隻小螞蟻開展了測量活動,請小朋友們當評委。進一步加深正確測量方法的印象。

三、鞏固應用,理解掌握。(20分鐘)

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種手段,也是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為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操作性練習。

完成練習2,3。

[通過量、看、填寫的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並及時鞏固所學知識,這樣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達到練習的目的。]

第二層次:開放性練習。

1、估測:開展“火眼金睛”活動,測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寬度,一紮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瞭解身上的尺子。

2、斷尺量小刀。

第三層次:發展性練習。

電腦顯示課始圖,讓學生回答:“現在能知道長多少了嗎?”學生測量出課桌的長度,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同時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課堂,帶着問題出課堂。

[這一層次的練習,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

四、總結課堂,評價學生。(1分鐘)

及時總結本課知識,評價學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釐米,還有更大的長度單位,我們今後還會學習他們。

五、説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讓學生一眼就能看清本節的知識重點,便與學生記憶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本節課板書設計如下:

認識釐米

測量工具----尺子

長度單位:釐米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時、分、秒》的第三課時《秒的認識》。

一、説教材

這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第一學段數與代數領域中的內容。通過前兩節課的實踐活動,學生已對時、分持續的時間具有一定感性體驗,知道時與分之間的進率關係,本節課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地順勢教學。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力求讓他們在實際情境中,瞭解時間單位秒,知道分與秒的進率關係,體驗1秒及幾秒的持續時間,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培養學生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同時,也為三年級的後繼學習《24時記時法》打下基礎。

依據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以及兒童的心理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1.認識鐘面上的秒針,瞭解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2.在生活情境中體驗一秒及幾秒持續時間的長短,初步建立秒的時間觀念。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並有效地促進個性思維的發展。3.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積極、愉悦的數學情感。培養學生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依據課程標準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秒的時間觀念和探索分與秒的關係。

在教學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了多媒體課件的演示,這樣更直觀易懂,並分小組為學生準備了活動材料袋,同時讓學生準備各種各樣的鐘表。

二、説教法、學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探索,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同時針對低年級學生學習比較積極但不穩定,知識和思維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多數學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結合,缺乏有序性和準確性的這些情況,在教法和學法上,我注重豐富學生對秒的長短的體驗和聯繫實際生活,採用:情境教學、直觀演示、實驗操作、遊戲教學、體驗感悟等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建構和內化。

三、説教學過程

依據教材特點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整個教學過程安排了四個環節:

一、第一個環節是 設景激趣 .導入新課

首先,通過課件演示“春節晚會倒計時情景”,引出時間單位秒。

然後,學生舉例説出生活中還有哪些場合是用用秒來計時的,結合學生的舉例,課件播放火箭發射,跑步賽場,劉翔跨欄情景等。同時揭示課題《秒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錄象,設置情境,自然的導入新課,一方面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探究知識的積極性,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

二、第二個環節是自主探究 體驗新知

我打算分為5個小步驟來進行,在第一個小步驟認識秒針和1秒中,首先讓學生觀察鐘錶面,認識秒針,看課件演示秒針走一小格就是1秒,接着聽秒針走動發出的聲音,並讓學生用一種聲音來表示1秒的時間,最後讓學生介紹電子鐘錶上是怎樣表示1秒的,及其他表示1秒方式的鐘表,如:擺鐘、卡通表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秒針、聽聲音、模仿聲音等一列多感官的學習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個小步驟是體驗1秒的長短,感受1秒的價值,首先讓學生做一個動作來表示1秒的時間,學生可能會拍一下手,眨一下眼,跺一下腳等等讓學生感受1秒的短暫,接着出示課件介紹1秒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工具在短短的1秒卻能做很多事情,如:噴氣式飛機 每秒約行500米,有的電腦 一秒可以計算約3萬億次等等讓學生感受1秒的作用真大啊!相機出示:“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用聲音和動作等來表示1秒的時間,使學生有了具體的、物化的感受。增加感性認識,使學生在實際動作中體驗“1秒”的長短。同時通過課件讓學生感受了1秒的價值,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

第三個小步驟是認識、體驗幾秒 首先是認識幾秒,設置問題情境:秒針走1格就是1秒,那麼春晚倒計時是從10開始,那它走了幾格呢?重複播放剛才倒計時的情景圖,讓學生經歷10秒是由10個“1秒”組成的過程,學習計算幾秒的方法。然後提出問題讓學生鞏固計算幾秒的方法。接着讓學生體驗幾秒。如果不看鐘表,怎樣知道一件事經過幾秒呢,讓學生想出估算幾秒的方法,如:數數、眨眼睛、拍手等,然後讓一個學生跳繩20下,其他同學用估算時間的方法估算出跳繩用的時間以及做遊戲扳一次手腕用的時間。[讓學生在遊戲、活動中估算用的時間,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生的興趣,學生能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到估算中,充分體驗了持續幾秒的時間長短。]

第四個小步驟是探究1分=60秒。首先讓學生聽一段1分鐘的音樂,讓學生在聽的同時估算這段音樂用了多少秒。學生已經有了上面估算的經驗,應該説大部分同學都能估算得比較接近,這個時候再讓學生猜想1分等於多少秒,接着通過課件演示證實學生的猜想。這個小步驟通過讓學生在聽音樂的情境中去估算、猜想、驗證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索1分=60秒的活動中來,再通過直觀演示,加深了學生的認識。

三、第三個環節是綜合實踐 學以致用

設計了三個層次性的練習,第一個是一個活動練習:首先讓學生們説一説在我們的生活中,幾秒種可以做一件什麼事情,接着讓學生分小組根據材料袋裏的要求完成一件事情,看看用了多少秒。通過這個練習的安排,讓學生再次通過做和估加深了對秒的持續時間的估算和體驗,建立了秒的時間觀念。第二個練習是想想做做的第5題,引導學生聯繫生活經驗進行思考,讓學生進行一些簡單推理,同時,在這個練習裏增加了一個腦筋急轉彎:一個人唱一首歌要3分鐘,5個人合唱這首歌要幾分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第三個練習是想想做做的第6題,可以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指名説説填空時的思考過程,在思考中有利於學生鞏固對時、分、秒這3個時間單位的認識,鞏固對相鄰時間單位之間進率的認識。

四、第四個環節是全課總結 課外延伸

在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去總結:説説如果回家讓你向你的爸爸、媽媽介紹你今天學到了什麼,你打算怎麼介紹?我會讓學生先在小組裏説説,然後指名學生集體彙報。接着通過課件《秒娃娃的悄悄話》對學生的知識進行了一定的延伸:介紹了有關秒和時間,以及時間應用的課外知識,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也滲透了對學生時間觀念的培養,培養了學生珍惜時間的思想感情。

縱觀整節課的設計,突出了讓學生用體驗的方法來學習,這樣,既體現的新課程的理念,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我預測學生能通過這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對秒的時間認識能有一個深刻的體驗。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理解和設想,希望領導和老師多提建議。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是西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選擇、學法指導和教學程序四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它為以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以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作奠基。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教學內容,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教材一開始就從生活中的實例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然後,教材創設兩個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邊、角的特徵。接着,安排課堂活動鞏固學生對特徵的認識,進一步建構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空間觀念。最後,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開放性、挑戰性的習題,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有序地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滲透數學美的觀點,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

教學難點:小組合作探究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教具準備:

計算機軟件、實物投影儀、小棒、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三角板、

直尺

學具準備:

小棒、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釘子板、三角板、直尺、實驗報告單。

第二部分 教法選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節課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括這一認知規律,讓學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識。

第三部分 學法指導

1、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進行操作、觀察、探究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2、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第四部分 教學程序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

的基礎上,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上課我就對學生説:小朋友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圖形在裝扮着我們的學習與生活。看,這是我們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嗎?學生觀察後會説黑板的面、課桌和講台的面是長方形;鐘錶的面和地板磚是正方形等等。這時我再對學生説:小朋友們真了不起!已經能辨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那麼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麼特徵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接下來就很自然的引出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然後再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要求大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這一環節的設計利用了學生所熟悉的物體,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探索學習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組在學具中選用所需的材料,開始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請小組長做好分工,把研究結果記錄在實驗報告單上。

邊 角

長方形 有( )條邊,

對邊( ) 有( )個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 )條邊,

每條邊( ) 有( )個角,都是( )角

2、學生開始活動時,我到學生中去巡視指導,並鼓勵學生選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進行研究。學生也可以到其他組去看一看,學一學,交流一下。

3、小組彙報。

請各小組彙報各自的實驗情況。要求彙報時説清楚選用的實驗材料、方法和研究結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這裏我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進行彙報。

首先是探討邊的特徵,學生的彙報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選用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直尺。

通過數一數,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條邊。

通過用直尺量,發現長方形相對的兩條長邊一樣長,相對的兩條短邊一樣長。正方形的4條邊都一樣長。

這時我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兩條較長的.邊和兩條較短的邊,它們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對的,所以我們把它們叫做對邊。從而得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第二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選用了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

在研究長方形時是通過摺紙得出來的。學生這樣折:

先上下對摺,發現長方形上下兩邊重合在一起,説明這兩條邊一樣長。

再左右對摺,發現長方形左右兩邊重合在一起,説明左右邊也一樣長。

從而得出:長方形有4條邊,對邊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時學生這樣折:

把正方形紙片先對角折,再對角折,發現正方形4條邊都重合在一起,説明正

方形4條邊都一樣長。

第三種情況:學生選用的是釘子板。

通過數格子,發現了長方形長邊都佔了6格,短邊都佔了4格;正方形4條邊都佔了5格。説明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

……

當學生彙報完,我對學生能想出多種方法來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邊的特徵

給予肯定和表揚,並與學生一起總結出:長方形有4條邊,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邊總結邊板書)

接着是探討角的特徵,學生的彙報也可能有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選用長方 形紙片、正方形紙片、三角板。

通過數一數,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個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個角上比一比,發現長方形的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個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也是選用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和三角板。

通過數一數,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個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別量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紙片的一個角,它是直角,然後把長方形紙片對摺再對摺,發現4個角重合在一起,説明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樣把紙片對摺再對摺,發現4個角重合在一起,説明4個角也都是直角。

當學生彙報完後,我與學生一起總結出:長方形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個角都是直角。(邊總結邊板書)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然後匯

報交流,一方面體現了數學的民主性,我給每個學生創造了均等的學習、參與的機會;另一方面讓學生經歷了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生成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同時讓各個組對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展示、交流,體驗成功,從而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這樣能使情感的數學目標落到實處。

三、應用拓展

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本節課練習的設計着重體現了層次性、針對性、靈活性三個特點,分為基本練習和擴展練習。

1、基本練習

(1)圍一圍

照下圖在釘子板上圍長方形和正方形。(圖略)

(2)拼一拼

用兩副同樣的三角板分別拼出1個長方形和1個正方形。然後根據拼的情況進行展示和交流。學生這樣拼(演示課件)

(3)、擺一擺

用同樣長的小捧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4)塗一塗

在方格圖上塗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圖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這個環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認識,通過圍一圍、拼一拼、擺一擺、塗一塗、量一量、填一填多種形式的基本練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並且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2、擴展練習

(1)把一張長方形紙片折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

這道題有一定的挑戰性,怎樣才能得到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呢?我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的哪條邊可以當作正方形的邊?

(2)畫一條線,把下面的圖形分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

(3)、右圖中有( )個長方形,( )個正方形。

這裏我引導學生有序地數圖形。

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覺。把剛剛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擴展延伸,使學生靈活應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空間觀念得到加強。

四、全課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我先引導學生重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再引導學生比較長方形、正方形的共同點是都有4條邊,4個角都是直角,不同點是長方形對邊相等,而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

(2)家裏客廳地板鋪的磚為什麼是長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圓形的呢?

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見解。

這一環節的設計,鼓勵學生將數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中,真正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

五、課外延伸

充當小小設計師,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為學校新操場設計花池、羽毛球場、籃球場、沙池。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用乘法口訣求商是數學計算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整個計算領域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節內容的安排較原有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科書有很大地改變,主要表現在用乘法口訣求商沒有采取分段編排而是集中編排。

同時也沒有按照乘法口訣中積的大小來編排,而採取了隨機編排,而且例題大大減少,共只有3個例題。這樣並不是降低表內除法的口算要求,而是讓數學學習內容更切合學生生活實際。集中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策略,可以節約更多的學習時間,學習更多的與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和對後續學習更有用的數學知識。

二、説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情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訂為:

1、經歷探索用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能根據具體的除法算式正確選擇乘法口訣求商。能熟練地口算表內除法。

2、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可運用除法含義解決的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數學應用意識,能有條理的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與他人交流算法的過程中,享受獨立思考後發表自己見解的快樂,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產生對數學的積極情感。

三、説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2、教學難點:根據除法算式,很快的找到相應的除法口訣。

四、説教法、學法:

1、教法:

根據本課的創設意圖,我創設了複習引入自主探究提升訓練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中體會用數學解決問題思路的靈活性,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慾望。體現學生主體性和主動性。

2、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我遵從學生髮現問題探索總結靈活運用的認知發展規律。充分運用多種思維方式解決同一問題,使學生學會優化方法的選擇。

五、説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口算。

2、談話。

同學們,都喜歡春遊嗎?在春遊的時候,我們都會帶好多好吃的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下面我們來看看,圖上的小朋友們在幹什麼呀?他們是怎麼分的呢?(引導學生説明圖意。)

老師板書:有24個蘋果:

1、平均放在4個盤裏,每盤放幾個?

2、每6個裝一盤,可以裝幾盤?

(設計意圖:通過對舊知識的複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下一步探究新知打下基礎。)

(二)合作學習、探究算法。

1、學習例題1。

師: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誰能説説:24個蘋果,平均放在4個盤裏,每盤放幾個是什麼意思?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這種分法呢?

列式:244=

求商:這個算式的商是多少?你能用什麼辦法求出這個算式的商?

(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學具擺一擺,求出商。先在小組內交流擺學具求商的過程和結果,然後在全班交流。244=6(個))

師:如果不擺學具,你能用過去學習的乘法口訣直接求出商嗎?

師:請同學們想想24除以4,用哪一句乘法口訣能求出它們的商?

生:可以用乘法口訣四六二十四求出244=6

小結:在計算244,先看除數是4,就想4幾得24,這樣利用乘法口訣很快就能求去商。

師:24個蘋果,每6個裝一盤,可以裝幾盤?是什麼意思,你能列出算式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246=

師:能用哪句口訣求出它的商?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把算式補充完整。

246=4(盤)

師:請同學們圍繞下面兩個問題分小組議一議

①上面兩道除法算式的商是怎麼算出來的?

②從上面的計算中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並參與學生的討論。

引導學生彙報交流討論的結果。

小結:從上面的兩道除法算式的商中,我們發現用一句乘法口訣四六二十四算出來的,這説明一句乘法口訣可以算兩道除法算式的商。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讓學生全面經歷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能全神貫注,集中思考)

(三)鞏固深化、掌握方法。

完成課堂活動1、2題。

1、議一議:3個算式各表示什麼意思?

34=12

124=3

123=4

(讓學生根據圖説算式的意義,通過説進一步感知乘除法之間的聯繫)

2、開鎖。(連線)

(讓學生感受乘法算式和相應的除法算式,乘、除法算式與相應的乘法口訣之間的聯繫,以此鞏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3、用乘法口訣求商。

255=

324=

366=

273=

244=

284=

182=

305=

(強調求商的過程,進一步提高學生應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熟練度)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了用乘法口訣求商,也就是看除法算式中的除數想乘法口訣。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商就是幾。(採用這種簡明扼要的方式結尾,主要是想讓學生能在輕鬆、愉躍的心境下來回顧本節課的知識)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劉爽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二年級數學上冊關於“乘法的初步認識”。不論是課的設計,還是教師引導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還練習的方式,都給我了較多的啟示。

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1、生動的情境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為學生學習乘法提供了豐富的現實情境模型,並讓學生認識到,同數連加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廣泛存在的。劉老師充分挖掘的課本的情景導圖,從圖中引出本節的數學知識內容,一方面鍛鍊學生觀察的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設計上為後面引出乘法做了充分的鋪墊。

2、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乘法的意義,並會根據加法算式寫乘法算式和讀乘法算式。難點是由加法算式寫乘法算式的方法。

那麼,在新知識的學習中劉老師不斷重複連加的特點,反覆讓學生數加數的個數,採取逐步開放的形式,讓學生將“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情境與算式用“幾個幾”的形式表徵出來”。突出強調了乘法意義的本質。一是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到底有什麼聯繫?即如何去確定乘法算式中的兩個因數(初步領會乘法的意義)二是什麼樣的加法算式才能寫成乘法算式(深入領會乘法的意義——只有相同的數連加才能寫成加法的簡便計算形式,即乘法算式)。

劉老師一次次在數中提示學生的一個作用是防止學生在書寫乘法算式中避免寫錯乘數,另一個作用就是讓學生反覆鞏固乘法算式中的兩個乘數是如何得來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細微之處講的非常到位。

3、整堂課的設計安排比較合理,層次清晰,設計體現學生逐層深入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發展的規律。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能體現出重點知識,教學策略應用相對熟練,很自然的從加法過渡到乘法,乘法的書寫、意義和演練、提升訓練,每個銜接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中處理學生的問題及時到位,遇到學生不會的又返回頭從加法中尋找,一直圍繞着主題解決問題。這也是提高數學學習有效性的重要舉措。

4、注重了思維過程的展示。數學的本質是發展學生的思維。怎樣發展其思維?在哪裏發展思維?在哪裏培養思維能力?課中給了我們很多答案。老師在提問後,比較關注學生的答案,如一個學生答到了3+3還可以寫成2×3,老師趕緊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6個3相加學生説可以寫成6×3,老師認真問到了:“你是怎麼想的?為什麼可以寫成這個樣子?”等等。我認為,只有學生將自己對新知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了,才説明他是真正的對所學知識理解透了,否則就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是不知不解。老師對這個細節的重視,也是關注數學學習有效性的願望之一。

5、練習上也不斷出花樣,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反覆訓練和做題,從小組中的進行比賽演練,活躍氣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結合實際操作練習,動手做一做,從做中學,豐富了課堂的內容,讓學生體會到乘法算式的意義,練習創新能力。

對本節課的意見和建議:

1、對於回答錯的學生可以多説説為什麼,讓其他學生幫助解決問題後再讓他説説看,充分發揮開始時反覆強調的方法,改正學生的錯誤觀點,掌握本課的內容。

2、在乘法算式中老師可以舉一些相同結果的式子,如3個4相加是3×4=12,而4個3相加是4×3=12,兩個意義是不同的,可以讓學生對比體會,從而再起強調的本課的重點,瞭解到兩個乘數的意義,或者給出一個乘法算式讓學生自己編一編這個算式代表的意義和問題,反過來考學生。

3、動手操作更應重視對數學問題的思考。課中教師雖講明瞭要求後再做,這是對動手有效性的關注,值得我們去借鑑。但你的要求中唯一缺少就是“擺後想一想怎樣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這一數學問題。好像使操作活動顯得有些多餘,價值有些欠佳。

4、“相同數連加”這一重要條件在改寫成乘法算式中的重要作用突顯得不夠,也就是加法算式到底與乘法算式之間有什麼樣千絲萬縷的聯繫,學生尚不明確。教師剛好做了一件本末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qpl4p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