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有關一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9篇

有關一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9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一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9篇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這節課我講的是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認識鐘錶》的第一課時“認識整時”。本節課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所要達到的目標為是: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培養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生活、學習習慣。

這節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學會認識整時,會用兩種形式表示同一時間。

二、説教法學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猜一猜、看一看、説一説、撥一撥、寫一寫等多種形式,結合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孩子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想猜嗎?(出示課件)“滴噠滴噠,滴噠滴噠,會説沒有嘴,會走沒有腿,它能告訴我們什麼時候睡,什麼時候起”能告訴我謎底是什麼嗎?(鐘錶)答對了。這節課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鐘錶”(出示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鐘面。

a、請同學們拿出你們的學具表,仔細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把你的發現説給小夥伴聽聽。(學生玩學具,觀察鐘面。教師指導。)

b、你們觀察的真仔細,現在請同學們放下手中的學具,一起來看黑板上的大鐘面。把你的發現説給大家聽聽。(貼鐘面)

*鐘面有兩根針,一根長的,一根短的。

*還有12個數,我們數一數。

*鐘面上還有12個大格。

(教師小結)我們把又短又粗的針叫時針,又細又長的針叫分針。(板書時針、分針)

同桌拿學具表互相指一指“時針和分針”

(二)認識整時

1、認識

(過渡:我們認識了時針和分針,你知道這些表的時間嗎?)

課件出示7時、3時、6時(學生説出時間)

請同學們再仔細觀察這3個鐘面,看看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生髮現分針都指向12。

(師小結:當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2、撥一撥

同桌合作,二人一組撥鍾練習,一人説時間,一人撥。

(教師小結:像這樣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我們把這樣的時刻叫做整時。)

(三)用兩種方法表示時間

(過渡: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表)

1、認識電子鐘。

課件出示生活中的電子錶。

學習同一時間用鐘錶和電子錶怎麼表示。師板演7時,7:00,學生板演8時、3時、6時用電子錶表示

小結:小圓點後面是兩個零,前面是幾就是幾時。

7時和7:00是一個時刻的兩種寫法,它們是一對好朋友。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找朋友的遊戲好不好?(老師和學唱“找朋友”。頭飾上時間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萬不要找錯呀。時間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個好朋友吧。問:“1:00,你的好朋友呢?”老師戴上1:00的頭飾,原來在這兒呢!)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我説課的內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冊第九單元的學看鐘表,由於水平有限,在設計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指導思想我依據以下兩點:

1、建構主義觀強調知識不是教師教給學生的,而是通過學生親身參與,自主探索,主動建構的,因此要強調學生的自身感悟和探究;

2、《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應該選擇現實生活素材進行教學;

根據以上的具體要求,本次教學設計充分考慮一年級學生已有認知和認知發展規律,通過各種形式的直觀教學和動手實踐認識鐘錶,通過對比觀察會看鐘表的整時和半時,感悟鐘錶指針指向的道理,體會鐘錶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學看鐘表》是北京市義務教育改革實驗教材第一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課也是小學課本中第一次出現關於時間的知識,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首先認識鐘面,通過觀察知道鐘面上有112個數字,是怎樣排列的;認識時針和分針。其次讓學生學會看整時和幾時半時刻的方法,能正確讀出這樣的時刻。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時間和生活是密切聯繫的,把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向學生進行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教育。

學情分析: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裏,有許多關於時間的信息: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吃飯、休息的時間、況且大多數孩子在家庭、幼兒園已經瞭解了一些看鐘表的方法,應該説許多學生已經儲備了一些認識鐘錶的知識經驗。在上課前我也做了一些調查:

1、首先我找幾名學生做了課前訪談,我拿着鐘錶分別問了整時和半時,有80%的學生都能正確的説出整時,但只有40%的學生能正確的説出半時,當我在問你是怎麼知道的時,也僅有一兩個學生能準確的説清楚認識鐘錶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調查問卷。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説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一年級上冊(北師大版)第22~23頁的內容。

教材簡析:

內容分析

《有幾枝鉛筆》是北大師版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加減法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學習加法的第一節課。學生對加法意義的理解是建立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的,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思路就是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和應用”為主線展開數學活動,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創設大量的情境,喚醒他們已有的經驗,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逐步體會加法的實際意義,列出不同算式,在説一説、算一算中發現自己身邊的加法問題,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隨處都能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善於發現和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説學情認識

學生雖然是第一次接觸加法,但是在他們的實際生活中,已經有了豐富的生活經歷,要正確理解加法的意義並一定困難,關鍵在於幫助學生建立加法的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運用。所以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發加以引導,在“有幾枝鉛筆”這一生活情境的支持下,學生能順利建立“2+3=5”簡單的數學模型。在家庭生活的背景情境中,學生能夠運用自己建立的數學模型,説出這個家庭中兩樣物體合併的現象。這樣讓學生感知學習知識的必要性。

説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在具體情境和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計算的必要性,理解加法的含義。

2、會讀、寫加法算式,會選擇合適的方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

能力目標

1、能根據提供的具體情境,提出簡單的加法問題並進行解答,會與同伴交流自己的觀點。

2、讓學生在在數學活動中感受數學就在生活中,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情感性目標

1、在合作、交流中去發掘知識,掌握知識,並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喜悦。

2、在運算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下面請同學們猜一猜一種學習用品:“黑心腸,尖尖頭,走起路來全靠頭;直着走,橫着走,肚子空了就不走”。

師:同學們,鉛筆能幫我們寫字,我們要愛護它。

二、探究學習

1、建立表現

師:請同學們看看圖一,説説你看到了什麼?試一試提數學問題。

圖一:笑笑左手拿着2支鉛筆、右手拿着3支鉛筆。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話説清楚,把問題提準確。

師:同學們真聰明,知道了笑笑左手拿着2支鉛筆,右手拿着3支鉛筆,問笑笑一共有幾支鉛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幾支鉛筆”。(板書課題——有幾支鉛筆)

師:請同學們猜一猜笑笑手裏一共有幾支鉛筆?她是怎麼數的?

(教師出示圖二:笑笑兩手一共拿着5支鉛筆。)[設計意圖】創設學生熟悉的動手拿鉛筆的情境來導入新課,既直觀又親切。通過合併的過程,使學生充分理解了加法的含義――把兩部分合併到一起,要用加法計算。同時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上課的開始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

寫算式計算。

師:怎樣用算式表示笑笑有幾支鉛筆呢?

師:表示“合起來”時應在算式中間用“+”表示,這個一橫一豎的符號叫做“加號”,請大家邊讀邊書寫三遍。

師:請大家讀一讀式子“2加3等於5”。

師:同學們,如果只看“2+3”這個算式,你能計算嗎?請説説。

2、探究體驗

師:下面準備請同桌兩個同學用手裏的5支鉛筆擺一擺、算一算。

要求兩個同學邊拿邊説“我拿幾支鉛筆,他拿幾支鉛筆,一共有幾支鉛筆?”,拿一次寫一個算式並計算,看哪一組同學拿的方法多,寫的算式多。

師:請一個同學説説1+3=4,你是怎麼擺?怎麼算的?再請同學説説2+2=4,你是怎麼擺?怎麼算的?……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合作學習,體會到到“合起來用加法”,學會了掰手指頭或口算等方法。以後,同學們可以採用自己喜歡的或比較快的方法計算。

説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獨立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等活動,體會到計算的必要性,深入理解了加法的含義,認識了加法算式和加號,不僅會讀、會寫加法算式,還能根據具體情境寫出加法算式並正確計算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給了他們足夠的獨立嘗試、探索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自己所會的知識,教師再用手勢等方法幫助他們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他們不僅學得輕鬆,,而且充分體驗到探索數學知識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喜悦。

三、鞏固練習

(根據課本“試一試”兩幅圖的要求,安排學生戴小汽車、小鳥頭飾分兩次表演。)

師:請同桌兩人互相説説算式,説説算法。(小組)

師:請同學們説説算式,説説算法。(全班)

師:同學們,從這兩幅圖可以看出“添上”也是用加法。

2、讓學生獨立做“練一練”中的“1、計算”“2、填空”

3、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練一練”中的第4題“説一説,算一算”,再進行兩人交流,然後在班上交流。

4、讓學生説説“在生活中發現的加法問題”。

四、課堂總結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加與減(二)》中《有幾瓶牛奶》一課。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有幾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幾的進位加法。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前面的相關內容有本冊教材第三單元《加與減(一)》中的1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而本課又同時是為本單元的20以內數進退為加減法及其應用、及一年級下冊的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做鋪墊。

二、説教學目標

1、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通過組織擺小棒、數小棒、説一説的教學活動,教會學生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3、通過創設“有幾瓶牛奶”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圖中搜集數學信息,並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三、説教法説學法

1、教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策略。

2、學法: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合作。

四、説教具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小棒模型、計數器模型

2、學具:小棒

五、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難點:會運用“湊十法”計算進位加法。

六、説教學設計

1、進入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在開課時以談話導入新課“小朋友們知道早上喝什麼最有益健康嗎?”這樣導入可以使學生能夠想到牛奶,進而再進一步創設情境,教師接着説:“老師也很喜歡喝牛奶,而且老師家裏有好多牛奶,你看!”並出示情境圖。導入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要用教師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示情境圖後,給學生幾秒鐘的時間觀察情境圖,然後提出問題“你能從圖中得到哪些數學信息?”學生由於有第三單元學習加減法的基礎,已經基本能夠從圖中搜集到有用的數學信息,學生可以從圖中得到數學信息“左邊有9瓶牛奶,右邊有5瓶牛奶。”在這裏,習慣培養點體現的是蒐集信息習慣的培養。接着教師讓學生質疑,“你能提出一個加法問題嗎?”體現質疑問難習慣的培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又有前面學習的基礎,能夠提出“一共有幾瓶牛奶?”這樣的加法問題。這時教師揭示課題並板書課題:有幾瓶牛奶。並用多媒體呈現問題。

2、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為了能讓學生順利解決問題同時幫助後進學生複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設計了簡單的複習環節,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麼?”,學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總數。”,進而教師提出“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的要求,學生在10以內加減法及其解決問題的學習的基礎上列數學算式“9+5=”。為了讓學生體會加法交換律,教師追問“還可以怎樣解決?”,學生列式“5+9=”。在這裏,教師希望學生能夠只列數學算式,然後引導學生進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由於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直接口算得數,因此學生可能會直接説出9+5=14,這時教師就可以質疑:“你是怎樣算的?”但是並不需要學生在這時給出答案,而是組織活動並提出要求“請你用你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可以動手擺小棒,可以用多種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幫助合作,並試着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的,等會我們説説看誰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師提出這樣要求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進行算法多樣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學習。在這裏讓學生擺小棒是為了讓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算式轉化成實物,在學生的腦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義。同時,為後面的“湊十法”的教學做好鋪墊。接着學生就用手中的小棒進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活動,教師在這個時候巡視班級,加入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這樣一方面可以瞭解到學生對多種算法的探究達到了什麼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去解決問題。

在彙報交流中,讓學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進行演示,邊講邊擺小棒,“我先擺9根小棒,再擺5根小棒……”。這樣可以讓其他學生清楚地看到計算的過程,並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讓學生全神貫注的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在彙報中,學生一般都能夠首先想到用“一個一個數”的方法進行計算,接着可能會有學生仿照這種方法“兩個兩個”的數等等。這樣的彙報只要一個,兩個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踴躍發言但要及時的止住學生類似的想法,以免浪費時間。教師可以説:“這些同學説的其實是一種方法,就是數小棒的方法,誰還有其他的方法?”班級中會有少數學生想到用“湊十法”計算,學生彙報時同樣到黑板演示,“先擺9根小棒,再擺5根小棒,我從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於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學生彙報後,教師要進行質疑“你為什麼要從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給9?”學生會回答,“因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這時學生可能用語言解釋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幫助,告訴學生湊成10之後,剩下幾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幾,讓學生理解為什麼要用“湊十法”,並理解“湊十法”的簡便之處。然後講解“這種先將一個加數湊成十再進行計算的計算方法叫做‘湊十法’。”同時板書。然後教師用課件邊演示邊講解“湊十法”,規範講題語言,“我想將9湊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於10,10加4等於14,所以9+5=14。”然後組織學生邊擺小棒邊講題,採取的形式有自主練習和指名彙報,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和説一説的過程理解“湊十法”。

在學生基本能夠理解“湊十法”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這個算式用“湊十法”還能怎樣計算?”學生在這裏馬上會想到還可以將5湊成十,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擺小棒和説一説的活動,採取的形式是自主練習、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彙報。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湊十法”,讓學生能夠用“湊十法”正確的進行計算,同時檢驗學生對於“湊十法”的理解應用程度。

為了幫助學生能夠運用“湊十法”解決9加幾的進位加法,在這裏設計了兩個小練習:

9+3=;7+9=。

要求:用“湊十法”計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彙報、交流。

回到解決問題中,針對算式9+5=,教師提問“還有其他算法嗎?”學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彙報,只要合理,就給予鼓勵。然後教師介紹第三種方法:撥計數器。教師用計數器模型演示,先在個位上撥9個珠子,再在計數器上撥5個珠子,滿十進一,向十位進一。個位上剩下4個珠子,所以9+5=14。此處的教學目的在於利用計數器幫助學生理解十進制,為一年級下冊學習100以內的進位加法打下基礎。這部分只需要學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鞏固練習,解決問題

練習第一題是“圈一圈,算一算”。設計此題目的在於鞏固“湊十法”。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教師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題,然後在讓學生自己完成。然後全班交流反饋,説算法。

練習第二題是解決問題“一共有幾條魚”。此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解決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實際問題。教學時讓學生自己先審題,説清楚圖的意思,求什麼,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然後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並講解算法。鼓勵算法多樣化。

4、總結提升。

總結本課的知識點,教師展示本課學生解決的數學算式,“你發現了什麼,它們有什麼共同點?”,學生能夠從算式中找到相同點“這些算式都是9加幾的算式。”此時教師板書副標題,《9加幾的進位加法》。之後教師提問“這堂課你學到了什麼?”學生可以總結計算方法。

最後,“你有什麼收穫或遺憾?”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50—51頁:例5、例6、例7。

二、教材分析:

簡單的計算這節課是認識人民幣這部分的第二課時,教材在認識了人民幣單位:元、角、分它們的十進制關係的基礎上,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教學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

三、教學目標:

1、知道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會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

2、知道物品價格的表達形式。

3、通過模擬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作用。

説學情:

人民幣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國又有給孩子“壓歲錢”的習俗,許多家長喜歡帶孩子上超市並讓他們在一定範圍自由選購自己喜歡的商品,讓許多學生較早有了錢的概念,會看價格標籤,部分學生甚至有了實際購物經驗,因此,這節課設計中儘量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藉助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又好又快的進行學習。

説設計思路:

1、從學生實際經驗入手, 喚醒學生的思維,把生活中的經驗轉化為知識,輕鬆突破元和角之間的換算難點。

2、創設情景,直接出示商品及價格標籤,在學生回憶平時看到的商品價格的表示方法中,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通過已經知道價格表示方法的學生來帶動其他學生學習,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3、人民幣的計算離不開購物,讓學生在模擬購物的過程中完成簡單的加法計算。通過選購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錢方法,深刻體會進率的換算,讓知識在操作中得以內化,學生學了也不易忘記。

4、教學中所設計的遊戲和購物活動,都採用2人合作方式,可以讓學生合作學習,互相帶動。

5、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學會閲讀、利用教材,同時通過完成填空回憶整理本課所學知識。

説課前準備:

一、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具圖片、卡片。

二、學具準備:學生學具袋。(內裝各種面值的模擬人民幣)

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人民幣,你能説説人民幣的單位有那些嗎?按質地可以分為哪兩類?

二、新課教學。

(一)聯繫生活,經驗轉換知識。

小凡喜歡吃奶糖,小賣部裏1角可以買1顆,今天媽媽給了小凡1元2角,小凡可以買幾顆奶糖?(課件出示相關圖片)

你是怎麼想的?(1角1顆,1元=10角,1元2角=12角,買10顆,還有2角買2顆,一共可以買12顆)

小紅的奶奶給了她一些1角的零錢,她數一數一共有12角,小紅想換成整錢,可以換成幾元幾角?(課件出示相關圖片)

你是怎樣想的呢?(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換成1元2角)

同學們真聰明!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換錢,現在我們就來做個換錢遊戲。

教師指名一名學生配合先示範: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換成角票。師:當然可以,給你38角。你算算對嗎?生:1元等於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28角,對了,謝謝你。

師: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錢換成整錢可以嗎?生:沒問題。10角換1元,20角換2元,一共換2元6角。同座學生模仿做換錢遊戲。

(二)設境激趣,合作實踐學習。

談話過渡:學會換錢,老師帶大家一起去逛逛小朋友都喜歡的地方——東東超市

課件出示貨品圖片和價格標籤(例6),讓學生認一認,學生自由説自己認識的價格標籤,表示多少錢?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找到規律:小圓點左邊表示幾元,小圓點右邊第一位表示幾角,第二位表示幾分。現在一般情況下物品的價格都標到角。

遊戲鞏固:看看誰的反應快(完成50頁做一做)

把寫有價格的物品圖片和對應寫有幾元幾角的卡片發給不同的學生,拿物品圖片的學生先舉起來,拿對應的卡片的學生快速反應。全班一起訂正。

談話過渡:超市裏還有許多東西,課件出示物品及標價(例7,51頁及“做一做”內容)現在我們同座每2個同學為一組任意選購2件不同的物品,自己計算出應付的錢到“收銀台”(老師處)結帳。

學生分小組購物,老師在“收銀台”檢查每組學生的計算和拿出的錢數是否正確,對有問題的學生馬上輔導。

三、知識整理。

引導學生使用教材,複習本課學習內容。今天同學們學得真好!一節課可學了不少知識呢!同學們翻開書,看一看50頁和51頁的例5、例6和例7,你能把書上的空很快地填一填嗎?

學生看書填空後,課件出示書上50頁、51頁內容,師生一起逐空訂正,從而達到整理知識,總結全課的目的。

四、課後練習。

在家長的陪同下做一次實際購物體驗,要求自己看價格標籤,自己計算金額,自己付帳。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 説教材

本節課是一年級下冊第88和89頁,《找規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找規律”在新教材中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找規律”作為新單元的第一課,非常重要。本單元是從形象的圖形排列規律,顏色交替規律慢慢過渡到抽象的數列規律,如果這節課沒有把握好,那麼對學生後面的繼續學習將會造成阻礙。

知識目標:學生能夠通過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知道下一個物體。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主題圖,認識規律同時掌握尋找規律的方法,通過塗色,擺一擺,畫一畫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二、説目標

本節課的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能找出事物變化規律,激發學生感受數學、發現美的情感。

2.能夠設計有規律的圖形排列。

3.能在生活中找出有關規律的應用。

教學重點:通過圖形或物體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並會知道下一個圖形或物體。

教學難點:能夠創造出有規律的圖形

三、説學情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説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麼規範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要突出的重點講出。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之後,聯繫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四、説教學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注意是知識的門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生學習的注意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這節課,我力求從學生喜歡的“聯歡會”這一生活情境出發,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探究的情境。

2.聯繫生活實際,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圖片,體會規律給生活帶來的美。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4.創設多元情景、發展多元智能。

根據“多元強化”“多角思考”的理論。我創設多元情景,如擺規律,看規律,塗規律,欣賞規律、編規律等活動,從多個角度進行強化,讓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五、説教學程序:

一、遊戲感知規律,引入新課。

通過老師貼星星,學生猜,再貼,再猜的遊戲過程,學生可以初步感知到在我們身邊有些事物是有規律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教材上的主題圖,製成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引發學生自覺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知識的發現過程融於豐富、有趣的生活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同時通過回答正確獎一顆星的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通過運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加深對有規律圖形排列的理解,突破難點。

三、智力闖關

在本環節,我把書上的例2、例3分別設計成了第一關和第二關,然後在第三關設計較難的猜一猜

通過這三關的梯度訓練,檢測學生應用規律的能力,從最簡單的排列規律過渡到較難的排列規律,讓學生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加深對規律現象的認知,真正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這不僅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將知識納入到知識體系中加以綜合,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

在第四關,我設計了一些生活中有規律的圖片,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和欣賞規律,讓學生意識到數學離不開生活,讓學生感受到規律能表現美、創造美並體現美的重要作用,體現了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第五關我是讓學生自主創造一條規律,給學生一個運用新知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活動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找到了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規律,學完以後,你有什麼想法?

你認為哪個小組表現最棒?

這個環節通過前面獲得智慧星的數目,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來一個評價,體現了與開頭的銜接同時對本節課學生學習的情況做了一個很好的總結。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教學內容:

一年級第一學期 P47頁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懂得可用11—20各數的組成,計算十和幾的加法

2、智能目標:(1)能口述十加幾的加法的思考過程

(2)會計算十加幾的加法

(3)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意目標: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和諧、活躍的氣氛中學習

教學重點:

掌握“十加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領悟“十和幾”加法的思考方法

教學關鍵:

加強直觀、理解算理、培養遷移和創新能力

教具準備:

配套投影片、自制投影片、口算卡片、小棒、音樂磁帶

教學模式:

“參與——互動”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階段(引發興趣,激發求知慾)

[準備]

1、師:小朋友,今天小白兔和我們一起學本領,咱們比一比,看誰本領學得好。(出示小兔子圖)

策略説明:

新課之前,得用一年級學生天真、求知慾強的好勝心理,讓小動物進課堂,即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使課堂教學進入“參與互動”狀態之中。

2、口答卡片(指名口答)

(1)1個十和3個一合成口

3個一和一個十合成口

(2)1個十和2個一合成口

2個一和一個十合成口

2個十是口

[揭題]

師:小朋友算得真棒,今天我們就用這些知識來學習新的本領。

出示課題:

策略説明:

從20以內數的合成入手,並用卡片口答的方式,喚起學生主動學習的原理,作好知識鋪墊,為進入學習創設了有利的條件。

點評: 為了減輕學生學習新授內容的負擔,老師安排了20以內數的組成。要求學生熟練口答。這樣做對提高學生的筆算能力、筆算速度起到重要作用。又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小動物進課堂,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參與意識。使全班學生在開課後迅速地和小動物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

二、探究階段(指導學法,內化知識)

[探索]

1、投影出示主題圖

(1)觀察(師邊演示邊説:一隻大白兔從左往右推來10個白方塊

一隻小白兔從右往左推來3個紅方塊

並用教棒畫一個集合圍示意)

(2)口述主題圖(要求用三句話)

生:左邊有10個白方塊,右邊有3個紅方塊,一共有幾個方塊?

(3)怎麼計算呢? 生答師板:10+3=13

問:10加3等於13,你是怎麼想的?

(1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13,所以10加3等於13)

(4)看了這幅圖,你還能列出一道加法嗎?

(師再演示主題圖,先出示3塊,再出示10塊,並用教棒畫集合圈)

生根據師的意思口述並列式:3+10=13

師:3十10等於13,你又是怎麼想的?

師:對呀!我們其實還是想:1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13,所以3+10=13,當然也可以這樣想: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

策略説明:

為了直觀、生動地掌握幾加十的計算方法,老師採用電化媒體:拉片式投影,“小兔子推方塊”變得立體形象,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主動參與學習中去。師生通過共同討論,互動進行知識遷移,獲得十加幾的計算方法。

2、投影出示三角形圖

師:請你看三角形圖,數一數,輕聲説三句話,並列出兩道加法算式。

(同桌輕聲説悄悄話,然後請一組同學彙報)

師根據生答板書:10+2=12

2+10=12

師指算式問:這兩道加法算式的答案都是12,你是怎麼想的?

(生答,師小結)對呀,這兩道題我們都可以這樣想:

1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12。

策略説明:

再次利用三角形圖直觀演示,給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講講、練練、想想逐步得出十加幾的計算方法,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即重視了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歸納]

師:你們看,這幾道加法算式中有一個數是一樣的,是幾?

(10)另一個數是幾?(指3、2)。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的新本領:十和幾的加法。

我們在計算時可以這樣想:十加幾或幾加十就得到十幾。

策略説明:

通過多種形式,富有童趣的練習,並用師生對口令、説悄悄話等方式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始終處於興奮狀態,促進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和運用,有利於形成技能。

點評:

教師能以學生實際出發,抓住重點,緊緊圍繞20以內數的合成,再借助於三角形圖直觀演示。做到創設情景,讓學生有話可説;因人而異,讓學生有信心地説;具體引導,讓學生知道該怎麼説,使學生學得靈活、學得紮實,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

三、運用階段(加強練習,誘發參與)

[鞏固]

1、擺小棒,説算式

師:請你跟我這樣擺。

生:我就跟你這樣擺。

師:左邊放10根小棒,右邊放5根小捧:一共有幾根小棒?

生擺://////////

生説:算式是10+5=15。

(交換位置,方法同上)

2、題組練習(投影)

10+9=口 10+8=口 10+7=口

9+10=口 8+10=口 7+10=口

先同桌説悄悄話,再一組一組彙報

3、口答卡片

10+5=口 10+6=口 0+10=口 1+1=口

4+10=口 1+10=口 10+10=口 10+1=口

策略説明:

通過各種形式、富有童趣的練習,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和運用,有利於形成技能。

[深化]

4、遊戲:美麗的大森林

(1)投影出示情景圖(美麗的大森林)

師:這是一片美麗的大森林,森林裏有四位很有智慧的樹爺爺(邊説邊出示四棵大樹)

他們要考考小朋友本領學得怎麼樣?

(2)宣佈比賽規則

請你們每個組推薦5位小朋友作代表出來比賽,比一比,哪組做得又快又對。

(3)聽音樂開始比賽。

(4)師講評,優勝組成“☆”。

10+1 7+10 8+10 5+10

9+10 10+8 1+10 9+10

10+5 3+10 10+3 10+0

2+10 10+2 10+6 4+10

6+10 0+10 10+4 10+7

5、課堂總結

(1)今天我們學了什麼新本領?(十加幾的加法)

(2)在計算時,10加幾或幾加10是十幾。

策略説明:

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在美麗的大森林裏,即學到了本領,又陶冶了情操,這是老師精心設計的“點睛”之處。使全體學生羣體互動、共同參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作性思維又一次得到了培養。

點評:

最後的作業設計新穎、難易適度、具有坡度、注意選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習題,能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在美麗的大森林裏,即學到了本領,又陶冶了情操,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作性思維又一次得到了培養。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第一課時前後。

在小學階段,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空間觀念的數學知識。這個單元選取的內容都是學生身邊的、常見的、感興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與生活體驗。教學時主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有關體驗,結合對物體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已有的簡單生活經驗,認識前後。因此,在教學中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習素材的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

2、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對實際情境的觀察中,認識物體前後的相對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空間觀念。

能力目標:能用語言表達實際情境中物體間的前後關係。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探索精神,樹立學數學、用數學、愛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認識前後位置關係,正確確定前後。

教學難點:理解前後的相對性。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説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讓學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識是最深刻、最牢固的。我本着玩中學,學中玩的理念與直觀教學原則,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本節課中,我主要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運用多媒體介入,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森林運動會這一場景,彷彿身臨其境,便於學生充分地感知物體的前後位置關係。

同時,《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而,我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採取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觀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體驗前後的含義,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探索的樂趣。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是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中的內容。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是在學生學習了兩位數加一位數的不進位加法,知道口算時“要個位上的數與個位上的數相加”,同時也較熟練掌握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之後教學的這些都為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奠定了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

二、説學生

一年級下期的學生已經能夠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並且會用多種方法計算100以內的不進位加法。本班孩子在學習中對自己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能收集數學信息並提出數學問題,能積極參與操作、觀察等數學活動,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説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索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的過程,進行正確計算。

2、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操作、討論、交流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樣化的算法。

3、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數學意識,激發數學興趣,發展數學思維。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難點:理解進位原理,提高計算能力。

五、説教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情景教學法、操作實驗法、發現法成為了我本節課採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六、説學法

一年級的孩子在數學學習中,他們更喜歡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形象具體的直觀操作,豐富多彩的遊戲來吸引他們的注意,激起他們參加學習活動的熱情,孩子們在本節課中通過操作實踐、觀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

七、説教學過程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一論述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激勵因素,讓孩子明確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並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以此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願望和動機。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出示情景圖

課本中例1的情景圖呈現的是帶孩子們遊玩的情景,接着帶孩子摘蘋果,我認為這樣處理的好處是讓孩子在情景中,自然地複習舊知。接着讓學生説出243,你是怎樣算出來的?然後讓學生觀察遊樂場兩位小朋友為大家準備礦泉水這個圖,讓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嘗試計算,詢問孩子:249到底是不是等於33,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相信大家學過之後,就能很快算出249等於多少。然後板書課題,引出了新知。這樣的設計既為今天的學習作了鋪墊,又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一年級的孩子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而這一數學知識的抽象概括性與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之間的矛盾,而教學手段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孩子們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在操作實踐,觀察分析的活動中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

小朋友們,你們想去遊樂場嗎?(想)那就跟我來吧。你們看,這是遊樂場。這裏有魔天輪,這裏有蹺蹺板樂園,還有划船樂園呢。咦,一羣小朋友在樹下幹什麼?我們去看看吧。原來樹上掛了又大又紅的蘋果。你們想摘嗎?(想)那好吧。先來摘這個蘋果。(挑學生口算,摘蘋果)師:對不對呢?(對)全班來,好真棒!(對了)

誰能告訴老師243,你是怎麼算的呢?(先算43=7,7再加20等於27)對不對?(對)真好!在遊樂場裏,有兩位小朋友正在為大家準備礦泉水。

箱子裏有24瓶礦泉水,又買來了9瓶,誰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一共有多少瓶礦泉水)非常好!誰會列算式?(249=33)你們

説等於幾?(33)到底249是不是等於33,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相信大家學過之後就能很快地算出249等於多少?你們有信心嗎?(有)

(二)操作實踐探索算法

在這個環節中,我安排了3個教學活動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1、擺小棒

左邊擺上24根小棒,右邊擺上9根小棒,你能用小棒算出得數嗎?

孩子遇到了249個位相加滿十這個新問題,該怎麼處理?接着同桌交流擺小棒的方法。

然後請孩子説説自己的擺法,

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可能會出現這樣一些擺小棒的方法

(1)先把4根和9根合起來是13根,從13根裏拿出10根捆成一捆,20根和13根合起來是33根

展示算法

249=33

204

13

(2)從9根裏抽出6根放在4根那裏,捆成一捆,20加10,再加3就是33根

展示算法

249=33

63

30

(3)把24分成23和1,1和9湊成十

展示算法

249=33

231

10

(孩子們通過擺小棒自主探究解決了遇到的新問題,建構了數學知識的意義,接着又讓他們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共享學習成功的喜悦,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使枯燥的計算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形象直觀了.)

這一環節為孩子們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好機會,並且充分的發揮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及時快捷的優勢。讓課堂成為展示思維過程的平台,成為學生積累財富、資源共享的“加油站”

我儘可能地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讓孩子在知識的建構中,理解並形成數學的思考,這種數學化的思想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

2、總結

好,下面同學們把小棒收進袋子裏,動作快一些。同學們,24加9,剛才大家想了幾種算法?(3種)

教師歸納第一種算法。我們看第二種算法是把幾湊成十(真棒,把24湊成十)第三種算法是把幾湊成十?(9)在這3種算法裏,你覺得哪一種算得很快?(第3種,因為……)(我喜歡第1種)有沒有人喜歡第2種?(我喜歡第二種)

在這3種算法裏,有先算出整十,也有先湊成整十的,為什麼都有整十?(因為用整十加起來好計算)

3、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下面,我們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一些問題。

(1)出示課件:遊樂場有一些蘑菇,左邊有35朵蘑菇,右邊有7朵蘑菇。你們能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嗎?誰會列算式?(357=42)對不對?(對)真棒!誰能

告訴我你是怎麼算的?(我是把35分成30和5)很好,還有其它的算法嗎?(――)還有嗎?(——)哦,非常好。掌聲表揚。

(2)出示課件:下面我們去蹺蹺板樂園。有18人在蹺蹺板樂園裏玩,又來了8人,一共有多少人?誰會列式?(188=26)對嗎?表揚一下。

(3)出示課件:下面我們去划船樂園。划船樂園裏有手划船9條,天鵝船56條,一共有幾條船?誰會列式?(569=65)誰能告訴我,你是怎麼算的?

(4)好,小朋友們,今天我們學的知識在書上的62頁,大家打開書看一看例2。好,請拿出筆,認真地完成做一做的三道題。做好的同學請坐正!做好了嗎?(做好了)我們對一下答案。(對)全班同學鼓掌,祝賀自己。真好!

(5)好,小朋友們趕快合上書,遊樂場裏還有更好玩的地方等着大家,你們想去嗎?(想)

看,這是水陸島,你們想到島上玩嗎?(想)水陸島上可好玩啦!你們必須選好路線,算對口算,才能安全地到達島上。否則,就會掉進河裏,撞到大鯊魚,準備好嗎?我們從1號開始,全班一齊讀(428=50)正確!接下去你會選擇幾號?(2號)我們一齊讀(446=50)二號卡片為什麼沒有變成綠色?(因為後面沒路了)可見我們上當了。好,趕快回來走3號呀。接下去走幾號呀?(4號、5號)接下去走幾號呢?(走6號、7號、8號)真好!10號草地填或-,你們猜應該填什麼?(加號)564=60,60大於57,祝賀大家!我們勇敢地闖到了水陸島。我們上島玩去了。

通過以上的練習,讓孩子明白兩位數與一位數相加的算理,並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再通過計算練習來進一步鞏固計算方法。

三)課堂小結

小朋友們,我們今天學習了哪些知識?(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什麼叫進位?找一個學生説。

請大家仔細觀察243、249一個等於二十九,一個為什麼等於三十幾呢?(因為4加9等於13,超過10,以要進位。)對,4加9等於13,超過十,應該向哪裏進位?(向十位進位)243=27,43=7,4加3不滿十,所以不向十位進一。4加9已經滿十了,所以要向十位進一。

四、自主嘗試,發散思維

荷蘭著名的數學教育家費賴登塔爾説:“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孩子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出來,老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孩子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

今天我們學習了進位加法,在生活中有沒有用處呢?

老師有20個蘋果,要分給大家吃。其中男生有15人,女生有6人,夠不夠分?(不夠)為什麼?

現在是春天,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同學們看,老師準備帶大家去春遊,其中大車要坐28人,中巴車要坐19人,小車要坐3人。那大車和小車一共要做多少人呢?(283=31,是31人)那中巴車和小車一共要做多少人呢?(193=22,是22人)

(這樣的教學鞏固了今天所學知識,提高孩子計算興趣,形成課堂高潮)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沒有把計算方法簡單教給孩子,而是在生動的情景中讓每個孩子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加以建構,親身探索了算法的過程,理解了進位原理,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激發了孩子的學習熱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mo2ev4.html
專題